时间:2023-08-16 17:04: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媒体与社会治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传播格局,同时对新闻传播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与意识形态、宣传导向、舆论引导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党和政府历来对媒体治理十分重视。
尽管最近几年内,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媒体属性已经从事业变成企业,媒体产业的部分领域也允许民营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但“四个不变”仍旧是媒体改革也是政府媒体管理的前提。国家对于新闻媒体以及新闻从业者的管理和约束仍旧遵循传统路径,主要诉诸行政规范,其中宣传纪律是最常见的形式。
但互联网对于中国传播格局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显性的变化在于多元传播格局的形成,传统的以政府―媒体为核心的行政管理路径愈加显示出不适应的一面。
多元传播格局中法律的缺位
互联网影响新闻传播领域首先在于促进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综观当今最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多是市场化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商业媒体,社会资本甚至国外资本都参与其中。新型的网络媒体不再如传统媒体必须具有主办单位,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依托互联网平台出现的自媒体,使得传播主体更趋分散和多元,公民个人、一般企业组织都可能充当传播主体。某些公民个人的微博、微信及依托互联网平台制作传播的内容的传播效力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组织化传播的传统媒体,在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是推动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传统的媒体治理思路更多是依托主管、主办的隶属关系,通过政府―媒体之间的信息传导来完成对媒体的管理。多元传播主体的出现使得政府和企业传播、政府和公民传播之间的调适反而成为媒体管理的主要部分。
即便是传统媒体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闻媒体同样面临转企改制。新闻媒体变成企业之后,如果要激发文化企业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深化媒体市场改革;如果要媒体更为有效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舆论进行引导和规范。然而,问题或者困难在于两方面的效能实现都必须藉由同样一个新闻产品实现,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和规范必然是公开的、明确的、稳固的、能够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交集的,这同样只能借助新闻传播立法来解决。
如今,信息传播尤其是舆论传播的路径也和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不同,突出表现为舆论的社会性和公开化。这同样要求社会舆论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中止、禁止、限制信息的传播需要依法公开管理。观察当前的网络信息治理现实,“社会影响坏”“群众反响大”“不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表述每每作为处罚依据出现,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与中央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方略明显相悖。从法律上讲,“证据为正义之基础”,证据公开是信息公开的重点,互联网舆论管理尤其应该如此,毕竟从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传播是可以测量的。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中就包含“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其中“主要违法事实和处罚种类、依据、结果等”就包含在公开范围之内。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的舆论治理中推进证据与依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势在必行,依法进行媒体管理是应对更复杂、更微妙传播局面的必由之路。
依托组织内部的行政关系来管理社会化的传播格局,势必日益呈现其短板。自媒体的普及使得公共传播和私人传播之间界限模糊。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通常为一对众,追究传播过错往往更多指向传播者,信息由谁发出是关键。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则不同。自媒体之间的转载、转发功能使得传播效果往往是集体而为,是群体传播的产物,信息的发出者很可能对于信息传播的走向或者效果并无掌控。比如在谣言治理中,转发作为谣言传播影响的依据就曾备受质疑,其原因就在于谣言从传播者发出,信息呈现的更多是被传播的状态,很难判定传播者是否主观恶意。社会化媒体连接了私人传播和公共传播,对于传播者而言,面向公共传播与面向私人的社交传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能等同的,明晰这种界限是媒体治理合法、有效的前提。在互联网形成的多元传播格局中,缺乏对于传播者属性、传播规律合理合法的界定,媒体治理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质疑,其权威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媒体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多元传播格局的出现带给媒体管理或者媒体治理巨大的挑战,社会现实和传播现实要求在媒体治理领域有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媒体治理包括互联网治理都必须落实在法治的轨道内,国家进行媒体治理多依托政策、行政规范的局面需要革新。
多元传播格局尤其是传播的社会化和个体化使得“新闻纪律”短板尽显。法律由国家制定体现国家意志,纪律则由特定组织制定体现组织意志。尽管两者皆有强制力,但适用范围明显不同。法律面向的是本国所有个人和组织,而纪律则仅针对特定组织内的特定人群。传播格局的社会化使得媒体组织属性产生了多样化,传统媒体治理依托行政结构、级别的管理难以覆盖到具有社会性的企业与个人。新闻传播格局也存有需要协调、规范的多元关系,政府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乃至公民与公民之间已经存有组织规范、纪律无法覆盖、难以协调的领域。超越组织管理的窠臼,加速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以适应现有多元传播格局,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大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很大程度上带有市场化的诉求,对媒体而言,媒体治理中的政策风险或政治风险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运营风险。关键原因在于媒体管理部门进行传播调控的弹性和随机性。诸多现实表明,地方政府依托政策、纪律实施的媒体治理有时甚至裹挟着局部或者个人利益。另外,互联网传播加快了传播的效率,传播的即时性与纪律管理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同样难以调和。
进一步释放、激发媒体的产业化活力,必然要让新闻、信息传播的规则与规范明确、明晰、可操作。而明确性恰是成文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规则要做到具体、确定,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与可预期性。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播主体逐渐下沉,普通公民越来越多地充当传播主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公民在公共传播中的界限,明晰传播的权利与义务,对于规范公众借助媒体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样十分重要。
互联网带给传播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波及传播的各个层面,很多问题虽争议许久但未有定论。网络传播的版权问题、网络传播中的公民隐私保护、大数据的搜集与使用,都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予以界定和规范。从传统媒体为主导过渡到多元传播的格局,这是媒体现实也是社会现实。从宏观层面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社会共识。对于媒体治理而言,依法管理是大势所趋,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无从谈起。
关键词:媒体关注;成本;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045-05
1引言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对企业行为的报道逐渐增多,媒体对企业的关注使企业的各种行为在短时间内为公众所知晓,尤其是媒体对企业负面消息的披露(简称负面报道)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公司负面消息如河池镉污染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家乐福“标签门”事件、奇虎360和QQ之间的冲突和频发的矿难事件使得媒体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媒体关注实际上是媒体治理作用的发挥[1~3],媒体关注有助于企业修正行为,完善公司治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促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助于政府发挥监管职责。因此,媒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媒体监督被认为是新兴市场上有效的替代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不足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4]。Dyck和Zingales[1]采用跨国数据研究发现媒体监督是法律之外保护投资者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司法不完善的国家也能在媒体关注和社会规范下获得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首次指出了媒体监督是法律之外保护投资者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Dyck和Zingales[5]在国际范围上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了比较,发现媒体传播能够抑制控制权私有收益,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郑志刚[5]指出通过媒体传播形成的公众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范有时会迫使公司治理的目标超越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来满足社会利益的需要;李培功、沈艺峰[7]以《董事会》杂志与新浪财经评选出的50家“最差董事会”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媒体在我国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发现媒体在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随着媒体曝光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改正违规行为的概率也随之提高;Miller、Dyck等和柳木华[2,8,9]发现媒体能够有效地识别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会计舞弊行为。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成本在公司内部一直存在,是公司治理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Jesen和Meckling[10]正式提出了成本,并且认为成本是由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担保成本和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收益的剩余损失三部分组成。此后众多学者对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角度[11,12]、管理者持股角度[13~16]、董事会治理角度[17,18]、资本结构角度[16,19,20]等对成本进行了研究,但是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角度都是从公司治理内部展开的,而媒体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对成本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媒体这一角度研究媒体关注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的影响。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媒体的主要作用是收集、挑选、核实和重新包装信息[4]。媒体通常会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然后传递给广大信息需求者,因此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新兴+转轨”国家,市场制度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但是环境变化却比较迅速,因此研究媒体关注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成本一直是影响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媒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体关注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的影响。
媒体在对公司行为提出质疑和负面报道后一般会影响公司的行为,Joe 等[3]发现在媒体曝光缺乏效率的董事会名单之后,这些公司通常会采取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变更CEO 等比较积极的措施来提高董事会效率。在存在违规行为的公司中,违规行为通过媒体的负面报道以及质疑之后,一般会通过三种路径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一是引起股东的注意,从而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二是引起监管机构的注意,从而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三是引起上级行政机构的注意,使行政机构介入。通过这三种方式的监督,公司的管理层迫于外界压力一般会做出回应,从而会减少公司的成本。另外,当公司的违规程度比较严重时,在受到的媒体的质疑和负面报道后公司的管理层受到的舆论压力会更大,此时为了缓和公众的情绪和维护自己的形象,管理层会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公司的成本将会减少得更多。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相对于没有媒体关注的公司,有媒体关注的公司的成本较低。
[关键词] 新媒体;政治理论学习;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78-02
一 引言
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模式,首先要了解目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动态和他们对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对西安科技大学青年教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调查结果显示,60.1%的教工了解国家政策和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通过媒体(杂志、电视),50.5%通过网络,14.9%通过文件宣传,仅有12.9%的教工是通过会议和报告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创新一种网络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是适应教师政治理论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 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论坛、QQ、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有效释放公众的表达意愿,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已演变为多元的、多向的信息分享格局和舆论制造格局,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难度加大。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和科学文化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有效控制社会舆论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将有形无形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更好担当育人重任的需要,也是高校培育合格的毕业生的根本保证。
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根据2016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新媒体崛起速度之快令人震撼,新媒体对网民的影响的深远令人惊讶。目前,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高校教师学习、生活、社交的必备工具;是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发展、自我展示的主要选择。为了使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迫切需要变革和创新。
自从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异地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校普遍现象,异地办学给高校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内同行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管理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但对于异地办学由于教职工在多个校区内活动、新校区上下班路途乘车近1个小时左右等,给教职工带来理论学习空间上难集中、时间上难安排、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职工怨言多等问题,目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多所高校走访调研,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目前遇到的问题必须立足现实和长远,依靠网络技术进行解决,高校一些部门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组织开展文件资料传阅、网上会议以及网上交流探讨,须进一步研究学习组织、学习过程记载、学习成果考核等技术问题,这些需通过开发一个系统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解决。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机遇,新媒体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因其自身所拥有的信息的个性化、信息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良好的互动性等优点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新媒体有利于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的新模式,拓展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新载体;新媒体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新平台,其良好的互动性也增强了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作用。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也对高校教师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带来诸多的影响。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没有时空限制,传播的信息种类纷繁复杂,高校教师从新媒体中接受的信息缺乏优质过滤,一些思想观点严重背离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些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导致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及宣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信息传输工具,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备受人们广泛关注。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并突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拉近了世界各国间的距离,使世界成为一个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地球村,也大大丰富了网络运用者的知识,开阔了网络运用者的视野,尤其是高校教师是网络应用的大量运用者和积极推动者。
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予高校教师传统组织起砑中式理论学习和纸质传阅式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同MOOC带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样,高校管理者必须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优点,提高教职工理论学习效果,并利用网络交流便利的特性开展网上论坛,解决教职工学习交流问题。
四 科学设置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
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的角度来看,需要科学设置一个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一个平台方便传递正面健康的教育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便利性,能及时观察和收集教师群体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早地发现察觉和纠正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何科学设置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的操作路径的设计。
第一,“虚拟体验”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引导教师带着政治理论学习的任务,在选定的虚拟目标空间,例如:网上政治学习视频、网上纪念馆、网上博物馆、网络教育宣传片等进行观看、体验,其网络平台展现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电子报、电子照片、电子书、电子视频或者幻灯片等。
第二,“网络调研”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指导教师或是自拟问答题目、或是采用门户网站组织的调查,就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焦点事件进行网上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价,最终成果可以以电子报、电子论文、幻灯片等形式在网上发表;或者组成讨论组进行实事评价和讨论。
第三,“网站建构”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指导教师运用掌握的电脑知识和技术,围绕所了解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制作专题网站或网页,如“十理论学习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网”等,然后把自己的成果进行提交,评比。评比出设计优秀的专题网站和网页供全体教师学习和浏览。
第四,“‘网事专题’研究”路径的设计,主要是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网络世界关注的政治理论问题或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独到见解数字化形式的研究论文,并提交。提交的研究论文,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学习。
第五,“文件传阅”路径的设计,主要构建网络课堂,上传国家、学校、学院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文件,上传网络视频学习资料等;教师们可以利用坐班车或者上网的闲暇时间进行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和讨论。
第六,“虚拟会议”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开展网络组织生活、网上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意见和建议及时交流;实现网络时代的虚拟的党的生活会。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应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不断探索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新路径;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新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是适应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需求,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题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危薇.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反思与创新[J].科教教导,2014(11).
[2]张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教W论坛,2014(1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面临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效能低的现实窘境,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逐步运用,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改革的新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举措。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缺乏民主平等气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很难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没有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压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教师不必再唱独角戏,而是将学习内容和学生协调融洽地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多媒体教学活动的信息化、立体化特点,使学生获得了更强烈的心理体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独立思考的机会增多。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思维水平。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简单说教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习主体的听觉、视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增加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课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始终围绕“讲”字下工夫,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二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必然限制知识信息量的扩充。多媒体技术能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语言、图像信息,多媒体教学具有知识信息量大、迅速快捷的特点,它能把自学提纲、知识图表、辅助材料、课堂练习等教学内容快捷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需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能减少板书所占用的时间,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扩大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拓展教学信息量,提高信息的增值率,同时也能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几十倍乃至百倍地增长,扩大了教学规模,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培育出高素质人才。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通过传授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不能在传授过程中注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学生会感到抽象枯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使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兴趣,教师就要以一种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新颖、充满时代性的特点较好地适应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由于其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段新颖,表现情节生动,富有趣味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它可以将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展示在学生面前,证据确凿的图表、色彩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手段,充分发挥了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刺激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声有色的立体动态,有效地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变枯燥为趣味,变抽象为具体。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调动情绪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从而创设一个让学生全身心融入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厌学变为愿学,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师上课时只要手持鼠标与计算机打交道,就能灵活自如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而不再是满身粉尘,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唱独角戏。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制作出比较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心理规律,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编排有关素材,要使教学内容与制作的动画,剪辑的录像,粘贴的图片,选择的音乐等浑然一体,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可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快学会运用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了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网络知识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现代化教学技能,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正在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告别单一的粉笔、黑板,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一个质的突破,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信息量,扩大教学规模,增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全媒体 融合发展 大媒体
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一、融合:区县报的现实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上网的主要载体,“智能终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共识。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极端重要、迫在眉睫。
融合发展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时代要求。在开放社会和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信息、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驾驭和运用到位、引导到位,才能发挥正效应,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兴媒体碎片化、个性化、分众化的特点,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以巩固红色地带、影响灰色地带、改造黑色地带。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中引领群众,在报道社会主流、关注社会热点中引领社会舆论,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融合发展是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的历史使命。党管媒体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观的本质要求。微博使自媒体迅猛发展、新闻即刻传播,微信公众账号则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成为深度报道的新兴载体。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每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电视台,每个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现场直播的记者。人在哪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新的媒体形态出现在哪里,党管媒体的原则就应该落实到哪里。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与新兴媒体的科学融合,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主导舆论议程设置,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为引领网上舆论的风向标。
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区县报的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过去,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纸媒通过增加信息、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守住了阵地。今天,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仅靠坚守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必须主动进军新兴媒体领域,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述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巩固传统优势,形成新的优势,实现在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壮大。
二、路径:建设立体传播体系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径,谁有勇气、有谋略,谁就能赢得先机和主动。
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战略上树立“大传媒”观,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外部合作、新建传播平台等办法,综合应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党的宣传工作内容,走出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抢占先机,搭建平台。2008年,率先推出了由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与新华社合作的永川网,开设了国际国内新间、本土新闻等几大板块栏目。这一报网互动的尝试,不仅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更提供了一个外界了解永川、关注永川的窗口。同时,永川区新闻社联合中国移动永川分公司推出了第一份《永川手机报》,内容突出永川本地要闻,关注国内国际时政大局,同时涵盖财经、生活、体育等多方面内容。经过几年发展,永川区新闻社又先后与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中国联通永川分公司合作,实现了《永川手机报》全网运营,至今已有用户达20万户。2011年,永川区新闻社与方正集团深入合作,投人近20万元开发了永川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并于当年10月向全社会推出,以其新颖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多媒体新闻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新平台的搭建,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和形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传递,落实的效果、群众的意见又通过这些渠道反馈回来,为党委、政府加大督办力度,制定新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
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永川区新闻社利用《永川日报》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完备的信息网络,广泛深入采访,获取鲜活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狠抓深度报道;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和扩展性强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包装、展示、推介新闻资讯;利用手机报时效性强、阅读便捷等优势,实时最新资讯,提高新闻时效。这样,从始于新闻现场的手机报多点发送、网上快讯滚动播报,到随后报纸、网站的纵深报道,实现广泛覆盖、“第一时间,分级信息传播”全媒体报道格局,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思考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却常常生硬死板,本应生动活泼、关系学生发展的内容,常常因为教材的限制而成为理论说教。实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运用,多媒体教材不但可以把生活中很多新鲜的相关材料呈现给学生,而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上的斗争,促进道德意志的形成。
一、现有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比单一感官刺激作用获得的信息量要更大,印象更深刻。
1.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颖的授课方式,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把抽象的教材知识通过图画、影像、声音等媒介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各种媒介语言,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声色光电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方式教学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优势也会转变为缺陷,在日常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信息含量大、呈现内容多,操作必须很快才能赶上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若没有给学生预留时间做笔记,则学生容易陷入是专心听讲还是抓紧时间记笔记的矛盾之中。同时会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听不懂、不理解,进而放弃学习。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班(学生多,教室大)授课,学生本来就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后,课堂互动就更加困难。老师坐在讲台后面操作电脑,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解课件内容上,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接收情况。加之大学课堂流动性很强,老师上完课就要赶着去别的教室上课,则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老师沟通交流,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熟悉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笔者认它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场景设计、材料选定、名词术语等)的选择上,要符合教育规律及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各学科教学体系的特殊规律,做到以学生为本、师生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2.适用性。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受国外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最为强烈,自主性意识、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表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仅要涵盖专业知识,还要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构成提供相关例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认同感。
3.技术规范性和美观性。
多媒体课件不管是制作还是应用,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所以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要求。另外,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越来越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既不能是简单地照搬教材,又不能过于繁杂、花哨,干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知。
三、思想政治理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思考
1.重视师德,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专业业务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训练,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个人素养。只要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尽力做好每一节课的授课工作,不管是用传统方式授课还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代化教学,都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那些认为现代化教学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当成电子板书,只是把教材内容照搬到屏幕上,把需要讲述的知识字幕化;以及那些工作态度不端正,课件从网上下载,生搬硬套,完全不考虑是否符合本校学生认知构成和心理需求,使课堂变得教条、呆板的“拿来主义”者,都应该好好反省,重塑师德。
2.遵循教学规律,明确教师主导者地位。
教育是一个过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的手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桥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老师不能完全生搬教材上的课件,再把课件搬给学生,成为教材的“搬运工”,使课件因过多的文字而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师亦不是设计大师,过于注重画面的生动性、形象性;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声音的美妙,色彩的炫丽;插入过多无用的音、影、图、画,会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使课堂演变为“音像厅”,教师沦为课件的解说者和播放者。
3.突出实效性,遵循应用适度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灌输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政策、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相信、遵守和信仰国家的主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法律要求,积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志,外化为实际行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多媒体课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构成,从学生的角度和身边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详略得体。过于华丽和信息含量过大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会浪费老师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心理反感,不能为“粉饰”课堂而使用多媒体,更不能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盲目使用课件,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合理的选择,实现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课件材料选择要真实切题,紧贴学生生活。
精准的案例材料选择是设计制作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例证材料的选择要科学切题,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
课件知识选材要科学切题,即材料的收集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案例能够准确反映课件所有体现的知识点或者重难点。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用漫画或者动画短片,精准地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存在的不适和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其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生活态度,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课件知识选材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紧贴学生生活。案例材料的选择更多地还是要选择贴近生活,最好是近期发生的真人真事,让学生感觉没有较强说教,而且还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课件材料选择中,可以利用反面教材广州“小悦悦事件”,正面教材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让学生做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恪守社会公德。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案例,日常生活中通过隐性教育使课堂知识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
多媒体课件不管多么声形并茂、绚烂多彩,也不可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以手势、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等表现取得的教学效果,缺少教师用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参与和理解的教学,都会陷入教条、呆板、“填鸭”式教学的范畴。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掌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注释:
①周中之,王亚娟.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应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7):61-64.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2]雷宇,李勇.多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3
(2012)
购买建议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版No.3)/新媒体蓝皮书》编著者尹韵公。作为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全面盘点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新媒体大势。纵论新媒体之遒。当前新媒体发展进入一个极为特殊的成长阶段。一方面,新媒体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双刃剑”功效凸显,新媒体治理成为世界普遍难题。专家解读新媒体热点:网络对谣言是否真有自净化作用,微樽传播为何具有中国特色,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世界政治,全球新媒体发展动向,中国网络舆情的特征……新媒体在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和融合中成长。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BI 总报告
B.1 成长中的新媒体: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一 发展态势:新媒体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
二 传播转型: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三 成长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生态
四 应对策略: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和治理之道
BⅡ 热点篇
B.2 网络对谣言的自净化作用研究
B.3 微博的发展态势、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
B.4 微博舆论形成与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B.5 微博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B.6 社会化媒体:网络时代的关键转折
B.7 世界政治中的社交媒体与数字行为主义
B.8 三网融合背景下建设中国广电网的宏观战略思考
B.9 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B.10 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B.1l 社会转型风险与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
B.12 中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B.13 全球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B.14 中国新媒体产业园区发展报告
BⅢ 网络媒体篇
B.15 2011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B.16 中国主流媒体网站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B.17 “2012年两会”互联网专题报道效果分析
B.18 2011年新媒体视频发展报告
B.19 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报告
B.20 2011年数字音乐发展报告
B.21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报告
BⅣ 移动与电子媒体篇
B.22 新闻网站移动化发展报告
B.23 《前线手机报》:党刊的移动化传播探索
B.24 移动APF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B.25 2011年中国IPTV发展报告
B.26 20l年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报告
B.27 20l年中国手机报发展概况
BV 借鉴篇
B.28 欧盟的数字化战略与新媒体发展
B.29 2011年中外电子书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