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常用社会调查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常用社会调查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篇(1)

关键词:社会调查;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关键步骤

一、引言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应用于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生物、医学、心理学,而且还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满意度调查、薪酬调查等方面。另外,它也越来越受社会工作者的青睐,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研究对策的最好工具。做好社会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界政府部门的重视,因为社会调查结果越来越成为政务部门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正像同志所说“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之路。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它是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它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

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性质可以用四句话表述: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方法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带有认从论的学科,它包含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统计学,基础学科是统计学,所以涉及很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对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必须应用的统计学知识和方法。之所以说社会调查包含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在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贯彻着管理学的思想,如社会调查目标确定、调查计划制定、实施调查的组织监督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控制与调整、调查工作总结等,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构成了社会调查的完整过程,而且还体现了管理学在社会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做好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是实现社会调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调查的关键步骤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程序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选题、准备、调查、分析和总结。

关键步骤一:选题。选一个合适的调查问题在初学者看来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从程序上看,选择调查问题是一项社会调查活动的起点,是整个调查工作的第一步,调查问题一旦确定,整个调查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调查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调查工作的成败,决定着调查成果的优劣。因此,应当对选题阶段的工作给与高度的重视。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现象、问题和焦点中,恰当地选出一个有价值的、创新的、可行的调查问题。二是将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和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澄清调查工作的思路。

关键步骤二:准备。如果选择调查问题的意义在于确定调查的目标,那么准备阶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为实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所谓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调查设计工作。它包括从思路、策略到方式、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就像实施一项工程之前必须进行工程设计一样,要保证一项社会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调查目标的完满实现,也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这里所说的工具准备,主要是指调查所用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问卷的准备,当然,同时还包括调查信息的来源――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关键步骤三:调查。调查阶段也被称为收集资料阶段或调查方案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基础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这个阶段,调查证往往要深入实地,接触被调查者,调查工作中所投入的人力也最多,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最多。因此,需要很好地组织和管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或者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我们事先所考虑的调查设计往往会在某些方面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或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弥补,发挥研究者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关键步骤四:分析。分析阶段也被称为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就像从地里打下的粮食,要经过很多道加工工序,才能成为香甜可口的食品一样,从实地调查中所得到的众多信息和第一手资料也要经过调查研究者的多种“加工”和“处理”,才能最终变成调查研究的结论。这里既有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转换和录入计算机等工作,也有利用各种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加工、处理得方式及手段主要是定量的统计分析,这是由现代社会调查的特定方式、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性质所决定的。

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描述性研究侧重于单、双变量的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主要依赖于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事件分析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而探索性研究则往往倾向于定性分析方法。

关键步骤五:总结。总结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调查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集中、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调查成果的体现。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从调查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以及调查得出的结论、调查成果的质量,都要在调查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同时,还要将社会调查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发挥社会调查在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中的巨大作用。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修改调查报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调查报告的整体机构是否完整,各部分的安排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检查观点是否明确,表达是否准确;检查引用的材料是否恰当,是否有说服力;通读全篇报告,检查语言是否流畅,图表的制作是否清晰美观。

三、实例说明社会调查的关键步骤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关键步骤的具体内容,下面举一个实际的社会调查准备阶段产生的社会调查规划的例子作为参考:

第一步:选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的需要分析,本例是党校中对干部信息化能力的调查,希望根据本次调查获得三方面信息:一要了解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二要了解领导干部现有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三要了解他们对已开的信息化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学校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课程更新与调整,更切实地满足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提高的需求。确定了调查目的后,确定调查题目为“领导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调查”。

第二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和题目,进行调查前的准备,首先,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实施部门和具体人员职责,确定调查方式;其次,确定调查工具,即调查问卷;再次,进行相应的调查前培训。

调查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访谈、座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本例因为调查的人员比较多,希望了解的信息比较普及,所以选用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定需要非常科学的方法,问题不能太多,最多让填写答案的人在半个小时内完成。问卷涉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要覆盖要调查的内容。语言要简洁易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如果有专业用语,需要加以说明。

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是针对实施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主要是要讲解如何进行调查前的指导语的陈述,如何辅助调查,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如何处理的培训,这个培训关系到是否能获得全面而真实的调查数据。

第三步:调查。实施调查期间,需要认真执行计划中的步骤,调查员要组织好被调查的学员,宣读调查问卷填写规则,并负责说明解释。最后,收回整理调查问卷并统计回收率。

第四步:分析。统计分析可以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当前,用于社会科学调查比较好的统计软件有SPSS(Statistical Packagefor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图形菜单驱动界面的统计软件,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输出结果美观漂亮。SPSS采用类似EXCEL表格的方式输入与管理数据,数据接口较为通用,能方便的从其他数据库中读入数据。其统计过程包括了常用的、较为成熟的统计过程,完全可以满足非统计专业人士的工作需要。

第五步:总结。调查报告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描述了整个调查工作,也体现了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一些结果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下面是该实例准备阶段的规划文档。

对党校学员的信息化能力调查规划:

第一,调查目的:领导干部信息化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让学员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应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另外,通过对学员信息化水平的调查,给党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和课程的侧重点提供依据。

第二,调查标题:领导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调查。

第三,调查范围:在党校学习的全体学员。

第四,调查时间:入校初期(培训前)和毕业前期(培训后)。

第五,调查内容:(详细内容请参见“信息化能力调查问卷”)(略)。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能力;局域网组件、维护、管理的能力;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物联网、微博);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网上购物、预订机票和酒店);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和信息检索能力;办公安全管理能力;工作计划进度管理软件Project的使用能力;社会调查与统计软件的使用SPSS;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如杀毒软件、压缩软件winRAR、备份软件gost、PDF阅读器、聊天软件QQ或MSN、图片处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多媒体播放器);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移动存储设备);综合应用能力。

第六,调查形式:调查问卷(或电话访谈)。

第七,调查统计、分析内容:根据培训前调查确定哪些知识需要确定为信息化能力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分析培训后调查问卷结果,与培训前的调查问卷比较,得到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分析哪些培训内容完成较好,哪些培训需要加强,哪些内容需要调整。

第八,调查数据分析软件:SPSS。

第九,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读者是校级领导、教务处、计算机教研室教师。

第十,组织调查部门及人员: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及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

从这个例子看出,要想实现高效的社会调查,必须从两方面入手,既要抓好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又要运用好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具体内容要经过深思熟虑,问题设计要有能体现显示情况,并能反映正确的信息。规划必须周密,尽力将社会调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规划中设计出来。只有将五个关键步骤的工作都认真执行了,才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四、总结

社会调查是一个实践过程,每一步骤都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数据来源的代表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结果对问题或情况的说明性、解释性,最终关系到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机制 机制构建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教育中“教”与“学”问题引起学者和公众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学办学理念混乱、定位不准;大学管理政治化、企业化、商业化;大学人才培养“工具化”,等等。这些批判和反思揭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根据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既是一种有价值的理念选择,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选择。

一、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贯穿于社会学专业教育中,以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和实施的所有社会调查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社会学教育的本科阶段,主要包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论文写作等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实践和专业实习的社会调查实践。本文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机制。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大学本科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倡建立研究型大学。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whole man)。“完人”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理智和道德。因此,大学应该是一个探求科学与真理和培养个性与完善道德的场所。②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考察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大学目标不能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大学的责任是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③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明确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框架,提出了八项本科教育基本目标“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在中国大学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模式大致有基础学科实验基地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式三种。具体形式有:实行小班化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优秀到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并存。④西北政法大学在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

三、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研究性学习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一种恢复大学科研职能和培养“完人”(wholeman)的教学与学习功能系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或课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在实现形式上与研究性学习机制相同,而且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能够带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学生课堂讨论和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主动性和能力明显提高。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后,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大量的社会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中,由于曾经参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乡村小学的调查,他们从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和家长与学生的主观态度等方面列举了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这种不平衡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后果。

在论文写作与调查选题方面,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院的题目指南,而是倾向于自主选题,所选题目涵盖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既主动关注传统文化,又关注城乡社会经济现象;既关注白领群体,又关注弱势群体。例如,关注皮影和秦腔的保护与继承,也关注城乡老年人养老问题;关注城市白领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关注农村早婚女性群体和农民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神木免费医疗保险的独特性与普适性,也关注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成效。同时,他们还将目光投向那些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群体。例如,“娱乐至死”现象和网络作家群体。在论文写作方法上,他们越来越多地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2011年兴平调查组一位组员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和评价:“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此次调查是比较成功的。……但对于先前的问卷及发放过程,我认为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问卷的问题内容价值不大,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我认为此类课题就不适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我对问卷的发放过程有些看法,因为这些问卷有些不是我们组员发放的,而是由我们其中一个组员的父母和老师完成的,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感谢,但他们在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解释上可能是出现偏差的。”此外,他们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例如他们总结:“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拒访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觉得要想降低拒访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博取调查对象的信任;二是要注意称呼和表达适合和选择适当的场合;三是问他一些他可能关心的问题,让他觉得你站在他那边。”“访谈是了解调查对象想法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这其中,一个人的亲和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划是永远赶不上变化的,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使我们不得不更改一些计划,而这时总会有分歧产生,在调查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自然不同,想要在统一意见很不容易,已经有了感受,再次访谈的时候所问问题角度也会不同,这对后来的材料整理很是不利。”如果没有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这些总结和体验就很难如此真切。

2.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强调团队成员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团队工作效率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是个人能力,作为团队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也成为企事业用人单位考察和录用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标。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需要每个小组成员都根据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在自己的职位上各尽其能、互补互助、通力协作。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领会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奏响优美的旋律,舞出优美的舞蹈”。通过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了尊重、宽容和信任,以及欣赏和沟通。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他们通过实践“收获了最纯最真的友情,学会了拥有爱和给予爱”。

3.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如上所述,调查报告和论文的选题显示,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此外,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他们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收获的是比听更直观的经验,比看更深刻的体会,比想更透彻的感悟”。2010年神木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通过这次神木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去,走向田野方能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理论是工具,实践是手段。走出课堂,田野里有更广大的一片天地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2011年“西安市早餐工程销售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上,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才会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才会更恰当地和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学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应该注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调查,才会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才会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至于‘纸上谈兵’。”有了这些认知之后,学生们不再放过任何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机会,不仅积极参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各种调查活动,还积极报名参加市级和省级及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活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这句为早期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作为自己实践的感受写出的总结性话语变成了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准则,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和践行。

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精神,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又有助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根据目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次数越多,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其考研和找工作的成功率越高。根据反馈发现,通常这些学生无论是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能很快适应,与新的同学、同事和谐相处,并以较高的效率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可见,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理念,又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实践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174.

②[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6.

③[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39.

④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114-118.

参考文献:

[1]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

[4]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

篇(3)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事物。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是以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形式,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校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目的,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大学教育更应该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受到许多非议,在于它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已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大班教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缺少的那一部分师资便只好由行政人员兼任或者通过外聘、返聘来解决,这一部分的师资队伍并不稳定,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就专职教师而言,也存在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所教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认真筛选和整理,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现象。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故可能出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或者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较为敏感的话题就少讲或避而不谈,或者仅凭自己的感受和见闻作肤浅的解答或片面的分析,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不能使学生信服,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于学生一方而言,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没有专科课程重要,与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教的多,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实际和自己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于是,上课时出现了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看书、睡觉、听音乐等现象。

长期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评声音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突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说教的内容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时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仅仅要求学生将某些知识点进行复述。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维度等,这样的教学很难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投入大而收效小的局面。由于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学习中,变化最大的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面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教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就师生关系来说,师道尊严的传统关系趋于淡化,更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方面,则更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集体合作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由于是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载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从而能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围绕研究对象,系统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以发现社会现实状况、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这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提出是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后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态文明的状况,首先提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以确定调查研究的专题;然后,围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对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得出结论;最后是解决问题,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社会调查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关注社会时事,用、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去指导分析、观察社会。

二是能促进学生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最为密切也最为生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调查的意义,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开拓了视野,课本以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社会调查法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是适用广泛,调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所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的很多章节主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就调查形式来说,既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进行,又可以通过座谈访问、问卷等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等条件限制。其中有些内容,比如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研究性学习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课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等实际情况,指导性地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对于学生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还缺乏感性认识,故选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思考: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关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观的异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至于选择哪个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去自主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其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研究后得出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为5人至7人左右。

第二步: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为研究小组将要开展的工作做计划,是实施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案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调整,但是主体的结构需要事先制定。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学生们培养了研究工作的计划意识、明确了工作目标,这对下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十分重要。选定课题之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开始着手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的构思和具体的安排,包括:规划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问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步骤和程序,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步骤之间的关系,结题时间和结题方式,研究成果等。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易操作性。

第三步:组织实施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体性环节,是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课题小组成员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数据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汇总、整理、归纳与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学生在此阶段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研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还需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避免得出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结论,或者钻入“死胡同”。

第四步:总结反思 进入课题研究最后阶段,课题组成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包括研究方案、方法、成果以及课题组成员的体验等各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将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课件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方案设计、成果内容、研究体会、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及资料的来源与出处等。最后是各课题组利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杜东平,唐新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4]刘湘辉,常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环”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篇(4)

关键词: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结构方程模型 拜年网

一、研究背景

在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从最初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到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社会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的发展过程(becker,1964;bourdieu,1983)。经典的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都是针对孤立的以原子形式存在的个体而言的,而社会资本则是将个体与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的突破。正因为如此,社会资本作为新资本主义思潮的代表,成为近20年来讨论得最多的热点议题之一。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数都是采取思辨的形式、从抽象概念的角度来探讨的,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进行清晰的阐述,缺乏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更谈不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测量模型和实用工具,从而在对其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许多混乱不清,只能将研究局限在抽象的概念探讨的层面,无法深入地进行实证化研究。

在社会资本的定义上,一般都将其视为可以从中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lin,2001a)。这个定义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而言的,而在具体的操作化定义上,是通过社会网络来将社会关系操作化。所以,在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作化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本,即社会网络资本。对这个前提的承认,是对社会资本予以清晰地概念化并进一步提出测量指标和模型的基础。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上,社会资本指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在有目的的(工具性)活动中可以获取并加以动员的资源。从这个定义上说,社会(网络)资本具有三个特性,即嵌入性、工具性和可及性。作为一种资本,社会资本对于资本的主体要产生回报,林南(同上)将社会资本产生作用的途径总结为“信息、影响、信用、强化”。“信息”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影响”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在工具性行为中对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施加影响;“信用”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可以成为其信用的证明;而“强化”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强化个体的身份和认同感,一方面为个人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为个人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提供了公众认可,从而有助于维持个人的精神健康以及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但是,在对社会资本的运用上,需要区分个体与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本,从个体层次上说,指的是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体网(ego-centric network);而在群体层次上说,则是将群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来考虑,在总体上可以动员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而言,指的则是整体网(socio-centric network)。一般而言,从群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的更倾向于概念和理论上的推演,操作化得不够,布迪厄(bourdieu,1983)和科尔曼(coleman,1988)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是其代表;相对而言,从个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更易操作化,大多数研究者,如r.s.伯特(r.s.burt)和林南都是持这种视角的。对于讨论社会资本时需要区分层次这一点来说,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清楚地区分或者是加以明确地说明,从而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和错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网络属性对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对于个体网来说,密度小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更有意义;而对整体网来说,更加致密的社会网络则意味着群体拥有更加有效的社会资本。

只有在弄清楚了讨论社会网络资本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层次之后,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才有可能。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线性的策略。这种测量策略以弗奈普(h.d.flap)为代表,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首先,当个人有需要时,其社会网络中有意愿或有义务提供帮助的人的数量;其次,这些人提供帮助的意愿的强度;再次,这些人所能提供帮助的能力,即这些人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flap、graaf,1986)。弗奈普所定义的社会网络资本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这种测量策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即嵌入在个体网或整体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都可以采取这种测量策略。但是,这种测量策略需要对网络的信息有最全面的掌握,在测量的具体实施中很难实现。所以,尽管这个测量模型简单而清晰,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屠龙术”,很难在具体的研究中予以应用。

另外两种测量策略则都只是针对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而言的,即在个体网中讨论社会网络资本,但这两种策略分别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一种强调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另一种则强调网络中嵌入的资源。前一种测量策略以r.s.伯特为代表,他提出从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来定义社会网络资本。个体在一个社会网络中越是处于桥梁性的位置,即所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则其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也越多(burt,1992)。后一种策略则以林南为代表(lin,2001a),他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网中的资源:(1)网络中价值最高和最低资源之间的距离(差异性);(2)网络中价值最高的资源的价值(达高性);(3)网络中所有资源的种类(多样性或异质性);(4)网络中最典型的资源或资源的均值(构成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测量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而都只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下对社会网络资本进行测量的角度。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者对于从网络中嵌入资源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都是接受的,但是对于从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则存在着争议。一般来说,接受这种测量方法的多是一些更多地强调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学者,他们对于结构主义的方法有着某种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迷恋。对于这种测量策略比较中肯的意见是由林南(lin,2001b)提出的,他认为,最稳妥的方法是将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作为影响其社会网络资本的外生变量,而不要作直接测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因为网络位置对于社会资本的意义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是不同的。例如,某个人要找工作的话,他需要的是一个异质性大的、松散的社会网络,以便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某个人需要社会支持时,其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致密的,同质性强的网络,以保证社会支持的强度。

以上的三种测量策略,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用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的指标体系,或者说是测量模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测量工具。在这里,所谓测量工具,就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网络。前面提到过,因为研

究层次的不同,社会网络可分为个体网和整体网两种类型。在大多数研究中,我们都是从个体网即个体的层次上来讨论社会网络的。而对个体而言,由于定义网络的社会关系不同,可以有多种社会网络,如讨论网、社会支持网等。关键性的因素是要寻找一个能最有效地反应行动主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作为测量其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社会资本研究的实证化过程中,与社会资本的测量相关的实际上有两项内容,一是建构一套有效的测量指标体系(测量模型),二是寻找出一个能最有效地测量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测量工具)。

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需要同时检验测量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跨文化有效性。具体到国内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而言,尽管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被引入国内学术界已有多年,也有着数量不算少的实证研究,但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仍然只是沿用国外学术界既有的成果,没有用实证的方法去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前景下是否存在一个普适的、可用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以及在这个模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有效地测量个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实际的社会网络。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恰恰是希望对上述状况有所突破。

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

测量模型的建立和测量工具的选定都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而在国内的大型社会调查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为此提供了条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宗旨之一,所以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是其重要的内容。它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不仅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社会网络,而且在历年的调查中对同一个模块进行了重复调查,提供了历时性的数据,这对有效的测量模型和工具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涉及两种具体的社会网络,一个是重要事情的核心讨论网(discussion network),另一个是中国人农历新年的拜年网(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 network)。讨论网是一种基于定名法(name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技术的社会网络,最初是在198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所主持的综合社会调查(gss)中被使用,它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工具(burt,1984)。所谓核心讨论网,就是询问被调查者在过去的半年里,同哪些人讨论过他个人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并请他举出这些人的姓或称呼。然后从给出的这些人中,限定选取前几位(一般不超过9位,最常用的是5位)作为核心的关系人,并进一步探询这些关系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与这些关系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具体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时常会和他人讨论重要的问题。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配偶、家人、亲戚、同事、老同学、邻居、朋友及其他人等。在过去半年内,您和谁讨论过对您来说是重要的问题呢?请你说出所有这些人的姓或简称,如老张、小李、王姨、老伴等(调查员:将被访者所说的交往对象按重要性程度,将其中最重要的5个人依次记录在下表第一行,同时请调查员记录被访者提出的全部人名的数目。注意:如果提名超过5个,记录实际数字)”。

在被调查者给出这些关系人的称谓后,调查员进一步询问这些关系人的以下信息:(1)被调查者与之讨论重要问题的关系人的数量(讨论网的规模);(2)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讨论问题的性质(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3)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人际关系类型(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邻居/其他);(4)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性别;(5)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年龄;(6)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教育程度;(7)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职业;(8)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工作单位性质;(9)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管理级别;(10)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交往频度;(11)核心讨论网中所有成员的熟悉程度(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第(11)项中的矩阵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由于它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让我们计算核心讨论网的一些反映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重要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

关于讨论网的问题只在200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被询问过,表1是讨论网的一些基本指标的描述统计。

而所谓拜年网,指的是采用一种所谓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它是专门针对中国社会的情况所提出的一种社会网络(lin,1991,2001c)。即被调查者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即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互相拜年的人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具体的调查内容为:(1)拜年者中亲属的人数、亲密朋友的人数、其他人的人数,以及由之推出拜年网的规模及各类关系所占比例;(2)在社会等级结构中从高到低列出了一些种职业(包括无业者),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从事这些职业的;(3)列出了8种不同的工作单位类型,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在这些单位工作的。

在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都询问了关于拜年网的问题。在2003年,所列出的职业有产业工人、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医生、护士、厨师、饭店服务员、商业销售人员、无业人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法律工作者、商业人员、行政办事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保姆等18种。对2003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厨师、饭店服务员、无业人员这三类职业区分度低,所以在2006年度的调查问卷中予以删除,同时增加了私营企业主、农民、农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这五种职业。表2列出的是拜年网在2003年、2006年调查的一些基本描述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城乡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所讨论的只限于中国城市社会的情况。同时由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在本文完成时尚未最后,所以本文所用的数据只涉及2003年和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样本,样本量分别为5894和6013。

三、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

在有了可资利用的数据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提出一个可以用来验证数据的测量模型。在前面所讨论的三种不同的测量策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适性的测量模型。模型所包含的测量指标如下:(1)网络的规模。(2)网顶,即网络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这里,我们将其操作化为网络中所包含的处在最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在测量职业的社会地位上,我们采用甘泽布姆(ganzeboom,1992)发展出的“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指数”(isei)为指标。所以,网顶即网络中所包含的最大isei值。(3)网差,即网络的 

网顶和网底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网络中ise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4)网络异质性,即网络中所包含的不同职业的数量。(5)网络的密度。网络的密度对于个体网来说,是测量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指标,它等于网络中实有关系数量和可能关系数量的比值(scott,1991)。之所以使用网络密度而非网络中包含结构洞的数量来测量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是因为结构洞的数量与网络的规模相关(burt,2000),将这两个指标同时用在测量模型中可能出现测量误差相关。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拜年网中网络的密度是无法直接计算的,我们以拜年网成员中亲属所占比例的平方来作为其估计值。这种处理方法的思路是,一般情况下,网络成员的亲属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大,而其他成员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则要大大地降低,所以将其简化假设为网络成员中的亲属之间都有拜年关系,其他成员之间都没有拜年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密度为:

其中,d为网络的密度,n为网络的规模,m为网络成员中亲属的数量(王卫东,2006)。由于非亲属之间拜年的可能性也存在,所以,用m/n来取代(m-1)/(n-1)是使得估计值更接近于真值的一种修正。

在提出了测量指标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个测量模型用于经验数据时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我们提出的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中的大多数指标都不是直接的观察指标,而是间接指标,无法用经典的测量理论来计算其信度和效度。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提供了一套在这种情况下计算信度和效度的方法(bollen,1989)。具体方法是通过结构方程的测量模型,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既有的一套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就本文来说,具体的分析步骤是: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看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goodness 0ffit),如拟合良好,说明模型整体上有良好的效度。其次,看估计出的各项测量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是否足够大(绝对值大于0.3),如是,说明各项指标亦具有良好的效度。再次,在前两点满足的前提下,对同一时点上两个同构但不同内容的模型进行同时估计,互为效标,如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足够大,则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最后,在以上各项都满足的情况下,对同一模型在不同时点上先分别估计,建立非约束模型。再将各个测量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负荷约束为相等,建立约束模型,如估计出的非约束模型与约束模型差异不显著,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表3: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设定模型时,由于网络规模这个指标的信度最高,所以将其设为参照指标;同时,由于网差=网顶-网底,网差和网顶这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倚性,所以在模型中将这两个指标的测量误差设为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3。首先,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从整体上看,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整体上都拟合不错,rmsea都小于0.05,所以,这个测量模型用于测量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在整体上都是有效的。而分别看各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时,除了在讨论网中,网络密度的负荷过小(-0.19)以外,其他所有指标的负荷都较好,这说明,各个指标对社会网络资本都具有较有效的测量效果。但更严格地说,拜年网比讨论网能更加有效地测量个体的社会资本。接下来,对2003年的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测量模型同时进行估计,其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发现两个潜变量,即讨论网中的社会资本与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由于前面的分析说明拜年网相对于讨论网是更好的测量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测量信度时,本文只对拜年网进行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分别将2003年和2006年的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进行估计(非约束模型),这个多组非约束模型的各组的负荷是非常接近的,而将各组(年)的负荷设定为相等来建立约束模型时,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的自由度的差为4,而这两个模型的卡方值的差仅为3.38,这说明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无显著的差异,即测量模型在测量嵌入在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时也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复杂,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一开始无法融入社会中,不适应社会职业环境,加上目前就业压力大和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成为各大高校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引进新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引进体验式就业指导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尽快适应职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国务院在1999年高校扩招的政策后,高校在校生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我国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但社会就业岗位较少,并不能满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的供需矛盾突出,加上就业单位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论是自身专业能力还是团队合作能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拥有合格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如何才能达到就业岗位的需求,需要高校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建立科学创新的就业模式,帮助毕业生提高各项能力,使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符。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教育也同样充满了挑战。

(二)传统就业指导课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一些基本内容的辅导,包括如何办理离校就业的相关手续、科学高效地掌握有效的就业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指导纲要、毕业生面试技巧的训练以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心理辅导等。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但这些作用不能满足目前形势下严峻的就业现状,用人单位对职工的要求也早就超越了以上的指导内容,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学生的“学”和“用”割裂开来,学生虽然了解这些知识,但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只能停留在学习内容的表面,自身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长,缺乏对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实用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其次,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就业的动态发展,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课中,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使毕业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指导活动。最后,要将就业指导课中所教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缺陷都要求高校必须引入体验式培训模式,丰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二、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优势

(一)体验式培训的含义

体验式培训最早出现在二战前,其具体理念是由德国的科翰提出。科翰在德国创办了一所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校,专门用来训练水军,在训练中科翰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强调理论来自于实践的理念,这种训练方法在后来的军队中得到广泛推广,随后一直被运用在企业的员工管理和培训中。所谓体验式培训是指在先行后知理念的基础上,使被培训者充分参与到培训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将所得的个人经验在团队内讨论分享,是一种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意识的培训模式。简单说,体验式培训模式是从个人实践开始,以先行后知的形式来获取思想和经验。

(二)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优势

体验式培训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的形式,而是主动在实践中拓展经验,实现自我转变;体验式培训的就业指导方式开阔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培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再加上各种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较快,体验式培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更突出

体验式培训是对培训对象的直接培训,针对性格特点不同的培训对象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将培训对象的个性特点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然后采取相适宜的培训方式,激发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兴趣,实质性提高培训对象发展自我的热情。体验式培训模式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已有素质,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

2.有效性更强

体验式培训将游戏和讨论等方式引入到课堂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平等公正性,符合毕业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纳特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参与度,从而使就业者自主参与,在玩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将培训内容与职业要求紧密结合,提高了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

3.应变性更加灵活

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传授教材内容,还可以依据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并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主动创新的方式灵活应变教学材料。21世纪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责任意识,这些是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不能满足的,体验式培训模式为了达到企业需求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都可以在体验式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三、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方法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较多,且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不相同,案例分析法、分享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社会调查法、拓展训练法是体验式培训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形式较为新颖,帮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形式中学习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师选取一些就业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案例背后的就业知识点。在具体课程中,政策法规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政策法规的重要性。这种讲解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便于教师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自主思考并组织语言来表述案例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掌握了就业必需的政策法律知识。

(二)分享交流法

分享交流法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表达出来,相互之间交流看法和体验,在思想的撞击中找到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身份转换等内容可以利用分享交流方法,学生可以与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吸取已就业者的经验,运用开放的手段与朋友长辈和教师多交流。这种方法不仅使交流更加平等,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色扮演法

毕业生在求职时,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也是一种角色的设定,求职者的个人形象和面试的技能、技巧都需要求职者的个人发挥,求职者对招聘单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充满了想象性和个人主观性。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招聘和求职的角色扮演,设置求职具体情景,模拟现实招聘程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面试技巧,加深学生的求职体验,以便学生在真正求职时能做好心理准备。

(四)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的方法是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应该贴近社会生活,特别是贴近就业环境,所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将其分为不同的调查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规划学生的调查命题任务,学生通过走访合适的单位和社会实践等做好调查工作。通过社会调查,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需要,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拓展训练法

拓展训练法以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为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拓展训练是一个有趣的项目环节,在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学生也可以很好地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四、结束语

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引入了体验式培训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性强,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同时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增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生在就职后快速融入自己的职业环境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成铭.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44—145.

[2]叶大伟.体验式培训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2):188+190.

[3]文亚西.课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84—86.

[4]李莲英.吉林大学就业指导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体系建设[D].长春:吉林大学,2014.

篇(6)

张文宇

精确新闻报道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融为一体的新的报道方法。目前为我国数十家媒体所大量运用,但在其操作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数据来源不明。精确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发现很多新闻报道里的数字找不到出处。

二、抽样方法有误。抽样调查法是精确新闻报道的常用方法,但很多媒体的记者往往在样本的数量、分布比例和地域选择上出现偏差,从而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

三、结论以偏概全。现在精确新闻报道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调查问卷法,还有就是在网上直接刊登出调查问卷,由于被调查对象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某一媒体的一家之言。

四、内容名不副实。现代商业行为使“广告新闻”也出现在了精确新闻报道领域。

解决精确新闻报道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强化对精确新闻本质的认识,提高报道的“精确度”。首先,国家的有关部门应确立科学的社会调查标准和原则。

其次,作为精确新闻报道单位的媒体,应该规范精确新闻报道的操作,严格遵守调查统计的原则。

再次,记者应具备社会调查的专业技能。

最后,还应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用理性的眼光来认识精确新闻报道。

(作者为湖北大学新闻系2006级研究生)

新闻与网络歌曲的联姻

陆金玉

新闻性的网络歌曲是指歌曲的创作者直接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作为创作的对象,或者是将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作为歌曲创作的背景,并以此为由头进行的歌曲创作。一些歌曲中隐藏的观点或意见代表着某个社会的舆论,传达的是公众的声音。如流传极广的《芙蓉姐夫》歌曲,表达了大部分公众对芙蓉姐姐的厌恶,充当了公众的传声筒。歌曲与新闻的密切联姻源自歌曲创作者们强烈的现实意识,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社会和时代的热点问题,把握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心态,并快速地将其转化为歌曲形式,在人们对新闻事件尚有很大兴趣的时候将歌曲推向市场,利用事件本身的热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的市民性契合了网络歌曲“草根”性的定位;新闻的娱乐化契合了网络歌曲的搞乐目的;新闻的事件性契合了网络歌曲对故事性的需求。同时,网络歌曲无形中也为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在社会中的再度流传创造了更大的传播面。当然,网络新闻歌曲有着其天生的“硬伤”,随着新闻事件的受冷落,歌曲也会随之“失宠”,其“昙花一现”的命运在所难免。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研究生)

乡村传播面临新形势

李新文

乡村传播作为现代化的信息载体,具有传递政策、科技、文化、市场信息的功能,是提高农民政治、文化等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和实现农村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带来农民内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分化,迫切需要传媒更多地关心他们;二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大都市,为乡村社会带来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和启蒙,出现了突出的文化反哺现象;三是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使大众传媒出于生存需要,逐渐淡化了对农村传播;四是在强大的城市物质文明面前,一些乡村社会原有的、特色鲜明的地方珍贵的地方性文化传统逐渐丧失;五是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经常遭受歧视等;六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对农村文化传播体系进行重建,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篇(7)

【关键词】课外活动;“五性”;思品教学

一、注重教育性

课外活动应该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深化,道德意志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句话,体现其教育性。教师在设计时应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教材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时时留心,把课外活动教育性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起来。

例如我教了《珍惜劳动成果》这课后,通过课后的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对劳动成果的认识片面、模糊,结合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的小制作、小发明比赛,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甚至家长的积极响应,学生用易拉罐、可乐瓶等废品制作了各种精美的小摆设:花瓶、模型、小工具等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在劳动中享受到 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这次课外活动,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并进行了学生动手创新实践训练,增强了创新教育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注重计划性

认真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才能使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才能使课外活动行之有效。如我教了《劳动最光荣》一课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小型课外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洗鞋子”自理能力竞赛并表彰;带领学生上街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并交流劳动后的体会。学生参加了这一系列课外活动后,对劳动这一概念认识就较全面了,也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

三、注重层次性

思品课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设计恰当的“坡度”和“层次”。如果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注意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参与难度较大的课外活动,再让学生参加较简单的课外活动的话,不但不能强化道德行为训练,而且活动肯定没有实效。如我在教《和同学团结友爱》一课后,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读报纸,了解全国各地的手拉手活动情况;班队课请学生交流读后感;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手拉手”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层次较强,内容上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使学生经历了知情意行过程。学生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深化了道德认识,强化了行为训练。

四、注重科学性

课外活动的途径的科学性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往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社会调查是课外活动经常用的途径,即通过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选择这一途径时应考虑适应性和可行性。例如社会调查会花费较多的精力,所以不宜安排较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再如社会调查主要在高年级适用,因为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宽,逐步开始接触社会,道德评价增强,而中低年级不具备上述水平,故不能适用于这种途径。

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活动目的、活动方法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对学生能否积极地、自主地参加活动有直接影响,也是活动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五、注意趣味性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多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特征,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无意性较强,而且对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他们对道德认识也总是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再加上道德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往往让学生感到空洞、产生厌烦感,进而甚至会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一好老师的带领下去动手实践,参与活动,收获知识,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