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

篇(1)

1明确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化是传统针灸学的一大优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以往的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重视人体的整体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针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医学规律,从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综合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研究领域广泛渗透、结合,表现出与传统医学理论的综合,这标志着医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传统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综合型、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实验针灸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

多元化是实验针灸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内涵。实验针灸学吸收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2重建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教学框架

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由具体到抽象。针灸实验学是实验学的一分支,其教学模式也应符合其学科的认知规律。而现行的实验针灸学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即由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针灸作用,由经络腧穴原理到指导临床治疗效应,由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到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这与其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故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框架为:

⑴ 实验针灸学通过现代实验手段,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即经络功能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不同刺灸参数的效应差异性、针灸治疗治疗的科学性,即到外在的针灸治疗实验现象揭示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⑵ 学习与掌握融会贯通的针灸现代原理知识为基础,只有从具体的针灸效应入门,才能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形成假说、演绎推论、检验推论,肯定或否定假说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即由效应推导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到揭示作用途径从而认识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的归纳模式。

通过以上的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针灸能对各种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调节效应入门,即针灸能够治病的基础,归纳各种针灸效应的共同点,引导他们认识针灸效应的作用规律,如双向调节、整体调节,进而深入认识其作用途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既启发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适应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教学框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改进以往综述性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均采取三步教学法:理论教学是先效应、后规律、再途径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即先讲针灸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化效应,在对此有较丰富的认识后,再归纳出针灸作用规律,继之引导探讨其作用途径,如此思路清晰,知识连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先验证性实验,再指导性实验,再设计性实验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用品、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针灸实验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验证已有知识;指导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自己拟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设计性实验过渡;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查资料,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制定实验步骤,拟出数据处理方案,完成实验,做出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方法应用于针灸实验教学,既突出了针灸学特色,又揭示了针灸科学内涵。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

篇(2)

1.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关键词 针灸;治未病;经络;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43-03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丰富详实的理论堪称世界医学的瑰宝。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未病的防治,尤为倚重针灸的作用。早在《内经》时期,就形成了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本文就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1关于“未病”

“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是迄今为止最早提出的“预防为主”的医疗思想。什么是“未病”?对其真正涵义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释名》曰:“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日中則昃,指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未”是事物性质改变的转折点,同时也含有隐蔽不为人知之意。因此“未病”并非是没有病的状态,而是疾病处于酝酿阶段的状态,是隐蔽状态的病。从无形与有形来理解,“未病”是处于“气”这个阶段的病,“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古人提出“未病”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发现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至微变化,并非凭空遐想。疾病在气的阶段,往往表现在外的症状很轻微,甚至病人本身都不能觉察,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然而这正是中医至微之处。在这个基础上,古代中医典籍记载的诸多看似很“神奇”的故事,如张仲景断王粲20年后的生死案就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治未病”的真正含义即是针对疾病酝酿于无形之气分的时候医者“明察秋毫”的予以阻断。随着历史的发展,“治未病”的概念渐渐扩大,已不局限于“病”的层次。现在的“未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未生者”,就是健康的状态,这时候“治未病”就是保健养生,有大量典籍对此进行论述;二是“未成者”,即处于酝酿阶段的病,上文说的真正的“未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内环境稳态的失衡在明确诊断前已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发的疾病往往是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起居无常所导致,随着量的积累终有一天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已病”;三是“已成者”,已成之病,要防止其复发或传变,也被归入“治未病”的范畴。“治未病”概念范围的扩大,有利于临床诊疗的发展,历史上大量的文献,如《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马丹阳十二穴歌》、《备急千金要方》、《扁鹊心书》、《医学入门》、《医说》、《针灸大成》等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等方面都有所论述[1],内容涉及了常用穴位、治疗手段、操作方法、治疗时间、常见疾病等诸多手段。时至今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保健到临床的防病治病,甚至灾区疫区的疫情防治,针灸大有用武之地。

2针灸“治未病”机理探讨

关于针灸治未病,明·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在察觉人体气机失常,疾病即将发生之前,预先以针灸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正气,平衡机体阴阳,防止疾病发生,以阻断疾病的发展进程,减轻疾病损害程度。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体现,是针灸“治未病”的理论依据。《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的正气学说对中医治病防病影响深远,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病防病的基本法则和手段。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两者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进一步而言,扶正就是在调节阴阳,保持机体阴阳的平衡。《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灸的治疗过程,从选穴、施针到补泻手法,无不渗透着调整阴阳的思想,就是通过调阴阳来激发人体的正气。近年西方有人利用应激进行预防疾病的研究,如Kitagawa等[2]研究认为预先短暂的脑缺血可激发机体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增加机体对随后的脑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对机体的损害。这些应激方法,虽然可以加强机体对随后疾病损伤的抵抗与耐受力,具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但由于预处理方法本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使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针灸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又启动机体内在的保护机制,不会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3]。现代研究的一些发现,从侧面验证了针灸理论的前瞻性及临床疗效的显著性。针灸治未病,就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通过在适当的时候选用相应的腧穴,运用相宜的刺激手法,使机体内广泛联系的脏腑经络系统产生多靶点以及纵横相贯的多环节调节,最终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3针灸治未病的方法

3.1利用时间医学特色,择时防治针灸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时间医学特性。针灸时间医学最早应溯源于《内经》,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时间医学的理论源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自然的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的变化,气血有盛有衰,在不同的时期针刺,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4]。针灸治未病极具时间特色,如子午流注就是古人在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理论制定的一种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5]。此外,如“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三伏灸”等无不渗透着时间医学的特点。在针灸治未病,针灸介入治疗的时机是一个关键点,如防治中风,古籍中有大量阐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现代研究表明[6],中风的预防按干预措施介入的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级预防,即对健康人群或存在中风危险因素,但尚无脑缺血症状的人群开展预防;二级预防,即对已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已有中风发作史的病人开展预防。对于这两个阶段,针灸的介入均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因此,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并结合临床,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用针灸进行“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未病先防经络、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于中医辨病治病过程的始终。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五行制化的关系,而疾病经络传变的根源则是疾病的五脏传变。《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伤寒论》对经络传变也有所描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思想对治未病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思想,预先推算将受影响的脏腑,提前调治疾病,从而有效阻止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五行的实质,其实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每一行在不同时间区域里有旺、相、休、囚、绝的不同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五行制化“治未病”的基础。《难经·六十四难》云:“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临床上根据各俞穴的五行生克关系以及阴阳刚柔配合关系,选取穴位,行针刺补泻五脏,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外表里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等都体现了五行制化和经络传变原则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如能充分研究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的经典理论,对针灸“治未病”有重要意义。

4借助现代科技拓展科研思路

4.1针灸治未病机制研究国内有学者曾进行针灸治未病的相关研究,如韩钟等[7]将87例“未病”状态受试者,分为健康组、潜病组、欲病组3组,取穴分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与大椎、脾俞(双)、肾俞(双)两组穴位,采用隔药饼灸,观察生活与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各组受试者在观察期间均无发病记录,灸后血小板聚集性、NK细胞活性有明显改善,说明针灸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然而此类的研究在国内报道甚少,而且研究设计简单,指标单一,缺乏说服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疾病预测学、生物遗传学这些学科理论的不断成熟,借鉴学科间的交叉进行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使针灸“治未病”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诱导局部组织或远部组织产生热休克蛋白,这种热休克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有一定关系[8]。近年来针灸界提出的“针灸预处理”的概念,与针灸治未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研究显示:针灸预处理具有阻抑随后疾病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并且与缺血或缺氧等预处理方法相比,针灸预处理的某些效果更为理想[9]。解秸萍等[10]认为针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适宜刺激启动人体与生俱来的内源性保护体系,这个体系的启动对机体抗御损伤和疾病有着良性保护作用,体现在对全身非特异性保护和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异性保护方面。这预示着针灸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随着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有学者利用基因芯片进行针刺效应的中枢分析机制研究,如陈氏等[11]应用基因芯片测试经针刺预处理后大鼠大脑基因,发现约有20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从基因表达谱变化看,针刺预处理除具有神经元缺血保护作用外,其诱导的差异基因表达产物还可能在学习与记忆、突触的可塑性、神经元结构、精神活动、交感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等中枢及机体的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的提出将为针灸治未病提供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2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提高临床效能古代针灸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当时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至今还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天灸防治哮喘等疾病、长蛇灸保健强身等。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如对天灸防治慢性疾病的研究,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体虚感冒、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已得到了证实[12]。虎力等[13]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经前期综合征(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平稳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高俊虹等[14]在探讨针灸预治疗改善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临床意义及机制中提出,针对有心肌缺血性损害倾向的人群(如冠心病发病前期、心肌缺血的高危易感人群等)预先以针灸刺激,对心肌缺血性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在科研中,深入研究掌握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研究其作用特点及规律,如各种病种的刺激性质、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间隔、疗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深刻的意义。

相信随着全社会健康观念的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未来医学的“触角”将会深入到“未病”这一领域中。现代医学模式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在继承、发掘和完善经典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的丰硕成果,使中医学产生系统的学科理论,丰富新的方法,是一项神圣的使命。针灸疗法治未病,以其独特的疗效,符合人们追求自然、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防病保健观念,必将在新时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宋映星,鲍毅梅.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25.

[2]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1.“Ischemic tolerance”Phenomenon found in the brain[J].Brain Res, 1990, 528(1):21

[3]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2.

[4]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西中医药,2006,37(2):45.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83

[6]张世洪,刘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4):232—234.

[7]韩钟,居贤水,赵粹英,等.针灸治疗“未病”初步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45-246.

[8]郭佳,张莉.脑缺血耐受与针灸的脑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17.

[9]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针灸“治未病”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25-2527.

[10]解秸萍,李晓泓.针灸预处理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400-402.

[11]陈泽斌,柯晖,邹锋.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J].中医药学刊,2006,24(7):1246—1249.

[12]陈勇.天灸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09,2(24):381-382.

[13]虎力,徐平.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5-1397.

篇(3)

[中图分类号] R2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火神派作为中医的一个流派,以其显著的临床效果而引人瞩目。火神派的核心理念是重视阳气,认为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治病的根本在于扶助阳气。笔者是临床一线的针灸推拿医生,近年来通过学习火神派医家的独到经验,以扶阳理念指导针灸推拿,配合扶阳驱寒方药,较为显著地提高了临床效果,因而不揣浅陋,将部分案例报道如下,请同行斧正。

1 病历资料

1.1 例一 男47岁,因“腰椎间盘突出”于2009年8月就诊。曾检查CT,提示L3-4、L4-5、L5-S1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出,症状表现为左腰骶及左臀酸痛明显并放射股后小腿后外侧疼痛,站立位时腰椎向左凸侧弯。弯腰扶臀入门,怕冷明显,需加衣御寒,舌淡白腻,脉沉紧。处理:推拿膀胱经,整复L4-5、L5-S1;配合针灸治疗,选穴:肾俞、关元俞、膀胱俞、跌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二诊(年月日):治疗后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但一夜之后疼痛如故,表情痛苦。治法同上。三诊(年月日):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虽然症状当时有所减轻,但容易反复,常常当时缓解,一夜之后疼痛如故。详询患者,疼痛以深夜、静卧时加重,起身活动反而减轻;并痛甚时常有倒吸凉气的现象,怕冷明显,舌淡白腻,脉沉紧。处理:针灸推拿方法同上,配合扶阳驱寒中药。处方:黑附片15g先煎,牡蛎25g,当归15g,桂枝25g,赤芍15g,细辛6g,灸甘草10g,通草10g,大枣12枚,五付。四诊:入夜疼痛有所缓解。上方改黑附片20g,加山萸肉20g。 七服。五诊:患者症状显著缓解,入门时满脸笑容,抽冷气现象再无发作,疼痛显著缓解,症状不显,为巩固治疗前来针灸推拿。分析:椎间盘突出本是针灸、牵引、推拿整复的适应症,一般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本例患者疗效反复不佳。同时阳虚之征非常典型:怕冷明显,八月底大热天仍穿外套,入夜疼痛加重而不得眠,起身活动后反而痛减,脉沉紧而舌淡苔白腻―均提示患者阳虚而寒邪凝滞经络。因此在针灸推拿基础上,配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内服以温经散寒,取得了更加迅捷的效果。

1.2 例二 女,55岁 因双侧肩周疼痛于2010年7月前来就诊病史8月余,以右侧为主,活动明显受限,不能平举外展尤以后伸为重入夜加重彻夜不能眠,午中方能小睡片刻,随被痛醒,痛之欲死,消瘦面黄颧红、唇暗红,舌红小有紫斑,无苔津液欲滴,口苦口涩,脉细弦略数,喝时喜热饮,手脚冰凉,七月中旬进屋时加上一件外套,因屋内有空调,怕冷明显,情绪焦虑,胃口差,食冷腹中不适,夜尿频,乏力精神不振欲眠。既往糖尿病史。一诊:颈肩部局部推拿、关节松动术、针灸五次。二诊:上诊基本未见效果,在针灸推拿过程有不能耐受晕针的现象,即加以汤药:桂附理中汤用之,肉桂15g,黑附片15g,党参20g,灸甘草15g,干姜15g,炒白术15g,五付附加颈椎牵引、推拿。三诊:患者痛减轻疼,夜可寐4-5小时,精神稍好,表示有信心治愈(以前在外院长期治疗基本无效已失希望)。四逆汤加桂枝,山茱萸,龙骨、牡蛎。黑附片35g,桂枝15g,干姜10g,灸甘草15g,山茱萸20g,龙骨25g,牡蛎25g,14付。四诊:疼痛大为缓解入夜能寐5-6小时,两肩基本不痛。肩关节活动稍有改善仍然受限,胃口开,面色红润,较前稍胖,舌淡红有薄苔。五诊:继以推拿,针灸治疗巩固。分析:此患者初始治疗时推拿针灸有不能耐受的现象,为常年饮食睡眠差所致体质虚弱,此人虽有糖尿病、消瘦、面黄、颧红、唇暗红、舌红略紫、无苔、脉细略数,口干涩苦等现象,看似有阴虚内热之像,但细细觉察又有怕冷、喝喜热饮、手足冰凉,满口津液欲滴之像,这些都是阴虚寒盛、迫阳外浮之像。中土虚寒,水不得温煦故津液欲滴,口苦涩。中土不运故胃口差、食冷不适。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冰凉、怕冷。先用桂附理中汤温运脾阳,使阳化寒水,运气四肢。二诊:因病人怕冷明显,寒凝终络致气血不通,至肩周入夜痛甚、虚烦不能眠,浮阳不能入阴,少阴病证之像,故用四逆汤加味桂附等,潜阳温经之药效显著。

1.3 例三 男,74岁强直性脊柱炎40余年,现四肢活动良好,颈椎旋转屈体活动受限明显,入夜翻身,颈椎疼痛明显。胸椎后凸畸形,腰椎旋转受限、手足冰冷肢端青紫,目下浮肿、胃口差、饮食不香,尿频沥,舌淡胖苔厚腻,脉弦细治疗仍以推拿、针灸为主,症状稍有缓解,五次治疗后,开以:阳和汤加黑附片,砂叩仁、石菖蒲、焦苍术、山茱萸、七付,服用疼痛消除,感觉身轻,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改善,夜眠好,胃口开,饮食香,心情舒畅,但反应小便难解不连贯,即开五苓散加附子、牡蛎、桂枝、七付。诸症痊愈(颈腰椎活动受限因强直性背柱炎造成骨性强直关节活动受限)。

篇(4)

关键词:辨证准确 因时制宜 标本兼治 见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93-01

面神经麻痹简称“口眼歪斜、面瘫”,在临床较为常见,发病年龄由青少年至中老年,年龄最小12岁至70多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根据中医书上的论述,多数认识均是以外因和内因来分类的,以正邪之间的消、长、进、退来分析,所谓“邪”、就是指构成人体疾病的一些外在因素,例如六之邪,既严重的气候反常变化,自然界某些特异性致病物质及饮食原因等等。《素问刺法论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溯本穷源,此疗法源于《内经》、《难经》成于宋代。“子午”两字指日、时。《灵枢 卫气行篇》说:“岁有十二月,日由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将一年分十二个月,用子午卯酉来划分成四个季节;再用一年的昼、夜、朝、夕来说明人体经脉流向,气血盛衰开合的情况,目的是为了说明外界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气血流向是有规律的按照有盛有衰进行的;就像潮水一样,有涨有退。如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寅时是肺经气血流淌最旺的时间,而其它时辰又是其它经脉气血流注最旺的时间,因此,气血流注各行其是,各有其时,周而复始。

灵龟八法的起源:据《尔雅?释虫》记载,龟可分为神、灵、摄、宝、文、筮、山、泽、水和火龟十种,而灵龟是体积较大的一种。古人认为可再灵龟甲花纹上,占卜取穴。用八穴配八卦,从八卦中的阴阳演变,产生了按时取穴的方法。灵龟八法首创于何人,目前尚无资料可查。首见于徐凤的《针灸大全》,故有人疑为徐氏所创。总之,对灵龟八法的起源,迄今尚未有定论。

飞腾八法:记载《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们运用和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

人体有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合起来只有十一个脏器,其余的一经,是内连于什么脏器的经脉呢?其余的一经,是指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分别开的经脉。因为心包经与三焦互为表里,都是有名而无形的,所以说经脉共有十二。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针刺,以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从而防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经络学是针灸学的基础。清代医学家喻家言云;“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没错”。针灸治病,就是要把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腧穴上,从而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机能,而腧穴是循经分布的,所以只有准确掌握了经络的循行分布,才能正确取穴,有效地治疗疾病。

病因:受六侵袭,表里俱虚,元气不足;邪气‘风’寒乘虚而入。头为诸阳之会,面部属手足三阳经范畴;卫阳不固,营卫不和导致气血皆疏。面部阴毒上于诸阳,寒伤经络。出现麻木痉挛,肌腠强直,鼻沟歪斜,面口不合,语言受限、饮食受阻、口水横溢。总之,口脸歪斜实质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侵蚀,经脉失调,肌肉麻痹所致。《至真要大论》“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分析病机方法的总结、掌握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归属。其基本方法无外乎定位于定性;定位是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特点,找出临床症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气血与经脉的关系等,为此辩证取穴,方会有的放矢;古人云;“一针二灸三服药”。

讨论:《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手之三阳头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头督唇任五中行,眦傍足太颧手阳;侧上足少绕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辩证与治法:本病发生有轻重缓急差别,轻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脏腑;所以,临床上将中风分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智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智不清而病重。

取穴:阳白透鱼腰,太阳透率谷,颊车透地仓;在配穴风池(双侧)。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益气养血,疏通经络。

初针时先取健侧,手法宜强刺激,用泻法,提、插、捻、转。得气后行针,但不留针。次日针患侧,手法宜轻,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行针一次;患侧再用艾柱灸三五壮(每穴)即可。《医学入门》讲的针灸坐向,其实不然,不可为法;若能明补泻,应手即瘥。

近年来我在25年的行医针灸当中,对“面瘫”。患者进行了上百例针灸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兹将其病例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例1:邓巧凤,女40岁,于2011年8月20日下午去市场卖菜,突遇狂风暴雨,衣服被淋湿了,晚上连续打饱嗝,发冷发热,周身酸痛,睡到半夜,口眼歪斜。(21日)早8点来我诊所,查脉浮迟,舌苔白腻,头重如裹,面色晦暗,腹胀吞酸等,治宜辛温解表,温胃散寒,疏经通络。用上述穴位加足三里针灸治之,第二天外感、打嗝减轻,第三天症状明显改善,7天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例2:王天来,男,45岁,司机。2011年3月某日去兰州办事,觉面颊部先发痒,后发凉;随去医院诊治,大夫说感冒服两天西药。未见好转,又过两天洗脸时发现额纹斜竖、口角偏向一侧,有流涎的症状,笑时显畸形。又去兰州某军区医院,先输液,吃中药、针灸、半月余未见效果。经朋友介绍来我处诊治。查脉象浮紧,舌白苔薄红,面部呈强板状。用上述穴位针灸;每日一次,十日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篇(5)

古老针灸寻根溯源

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而在“针砭时弊”这样的成语中,也留下了它们的原始意义。

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时刻与大自然作着斗争,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容易被尖石、树枝、荆棘等划破、撞伤皮肤,甚至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伤或流血之后,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失了。这种经验积累的结果,就是人们认识到刺激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疗部分疾病一砭石治病的方法诞生了。

现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为馈石。出土文物也印证了这种说法,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中医古籍《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九针”的长度、形状及用途。“九针”指:缓针、圆针、铿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们在烤火中祛散了寒凉,得到了温暖,同时体会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块、砂士等,贴敷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人们又逐步改善这种热熨法,采用一些干草等作燃料,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来治病,这就形成了灸法。

灸所用的燃料,一开始往往用杂草树枝等,以后逐步发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黄灸、灯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为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治疗虚寒之证。“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历史来源。

扬名世界的中医精粹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总部于1997年11月举行了关于针灸的听证会。大会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历史和现状,影响针灸疗法进入美国医学的因素,针刺的疗效评价与发展前景。并在如下方面取得共识:针刺对化疗引起或手术后发生的恶心呕吐有效,对多种痛证的疗效确切:对戒烟、药物成瘾、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炎、头痛、哮喘等也都值得应用。针灸疗法的不良副作用极为少见,也肯定了针刺可以促进中枢阿片肽的释放,也可影响血液和免疫功能。从中医理论来讲,针灸治疗的作用原理有以下三方面:

1、调和阴阳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当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针炙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例如:由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可取足少阴经穴针以补法,配足厥阴经穴针以泻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

3、疏通经络

人体的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针炙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队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针灸保健新时尚

保健灸法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也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

《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关于炙法保健的明确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如今由于中医中药等传统医学的再度兴起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无副作用,简单易行的针灸保健受到追捧。经实践验证,对于目前越来越多发的抑郁症、竞技综合症等身心疾病和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症等“富贵病”,以及困扰许多办公室白领的“亚健康”状态,经过有正规资质的保健诊所医师针对每个人体内的经络情况,用电针或者炙法取穴治疗,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正如专家在论述针灸减肥时特别强调的:众人在选择针灸进行疾病防治和保健时应意识到每个人对针灸的反应不尽相同,而且针灸保健的疗效也多是渐进的过程,指望一针两针彻底解决问题并不现实。

说到底,针灸其实没有那么“神”,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体调理经络,恢复机体平衡,想要身体强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王道。

针灸保健经络调理大体验

体验地:北京明经堂经络调理机构

体验内容:循经通络疗法和温热药灸

体验报告:一句话,明经堂的服务非常专业。与其他保健会所最大的不同便是明经堂有专业的中医医师,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给予最契合的调理方案。而且与传统中医也不同,没有开任何汤剂之类的药品,都是亲身调理。循经通络的调理方法很特殊,以前在其他的保健会所从未体验过。药灸的调理也很独特,主要是针对女性身体非常有益。在调理过程中,医生反复强调了一个“主动保健”的概念。相对于其他只推崇各种保健项目的机构。明经堂的服务周到、人性化。这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让我懂得了“主动保健”与“被动保健”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达到一个养生保健的效果。

经络调理Q&A

Q:TIDE

A:北京明经堂经络调理机构市场部马女士

Q1:现在提供中医保健服务的机构应该具有何种资质?

A:国家规定,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由在本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非治疗目的的尚无限制,但建议读者选择正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持有当地卫生局颁发的针灸师证和按摩证的保健师进行中医保健。

Q2:经络调理和中医看诊有何区别?

A:这里大夫不会开方给你服药,而是诊断你身体的基本情况,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拔罐,艾炙,扎针、按摩等)来调理。比如一开始大夫若诊断你为阴虚,给你先通络,再用艾灸补一下,做过之后,你的体质可能发生了变化,那么大夫看过之后会根据你现在的体质改变调理方案。

病地较严重时人们会直接上医院打针吃药,但如果现在仅仅身体感觉有些微恙或者亚健康、甚至是“未病”,用经络调理的方法就非常合适而且安全无毒。

Q3:目前热衷经络调理的人群分布如何?

A:以明经堂的情况来说,会员大部以30~50岁的女性为主,她们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对中医保健进行全面体验和了解,二来也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重视,希望能获得最安全有效的保健服务。

Q4:针对40岁以上的商务男士,经常出差、宴请,睡眠饮食不规律……您推荐何种经络调理的方案?

A:(笑)我们这里没有针对一群人的方案,只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给予调理。如肝火旺盛者,可能先用拔罐来去火;如果肾虚较为严重,可能用艾灸来进行补益。商务人士中百分之八十都有亚健康的情况,实际上多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我们除了用中医针灸的方式调理,也会经常为会员举办太极、五禽戏等经络操和中医养生文化的普及,希望将“主动调养”保持健康的概念灌输到人们脑中,而不愿看到人们在这里调理完了,回去还按不健康的方式生活。

Q5:明经堂为何严格采取会员制?

A:首先,中医理念“养身即是养心”。要给客人提供养心的环境,必须限制到店的人数:第二,我们会根据每个人体质的情况提供一整套成体系的个人调理计划,而不是头痛扎一下头脚痛炙一下脚,每个会员的调理方案都是他自己的,并且需要较长期的坚持,所以会员制也是为每个来到明经堂的客人健康负责。

篇(6)

为振兴和发展祖国传统特色中医药文化,培养高素质特色医疗专业人才,给更多热爱本职业的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我中心常年举办各类康复技能培训班:

一.入门基础班

本培训班是针对无基础的学员开设的,教学方式通俗易懂,与市场上的各类短训班相比,更真实可靠,学员通过培训可以真正领悟到理疗的真缔,培训课程有中医经络学、全息反射学、诊断学、康复理疗的理论与各种理疗手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电气通经、循经火疗等)的操作。培训期因学员接受能力而定,学到满意为止,学费1800元(包括教材、证书及住宿费)

二.特色疗法班

(一)颈肩腰腿痛特效综合疗法高级研修班

该疗法是一种以手法结合穴位热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肩周炎、跟痛症、各种神经痛等疾病。85%患者经治疗一次见效,2―3个疗程即可康复。

(二)中医整脊正骨手法培训班

中医整脊正骨手法,主要为治疗颈椎病、胸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的特效、多方整脊手法,此法博采众长,安全、速效、立竿见影。

(三)全息移毒疗法培训班

全息移毒疗法,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疗法,它结合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的精髓,针对各种疾痛不同穴位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脑梗、糖尿病等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四)中药循经导入疗法培训班

中药循经导入疗法,是利用皮肤的多种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药借热力,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无毒副作用,简便易做,对风湿、类风湿、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肾病、股骨头坏死、痛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增生等疾病,疗效显著。

(五)绿健贴敷疗法培训班

该疗法主要传授本机构多年来积累的针对各类骨病、乳腺增生、前列腺疾病等治疗的经验外敷效方,包括各种黑膏药及无铅膏的制作方法。现场演试,保证所传配方真实可靠,效果立竿见影。

以上各科培训班单学一科2180元,全学4800元。包括证书费 资料费,学员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学员免费住宿。学员如果开店,中心赠送高科技电脑检测仪一台及相关开业用品。

相关连接:

一.本机构面向全国设立健康教育分支机构,欢迎热爱本行业,有现代创业意识的人士共谋发展。

二.本机构可办理针灸师、康复理疗师、国际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健康讲师、按摩师、反射疗法师等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证书,全球通用。还可协助办理执业中西医师、中医药师职称考评工作。欢迎来电咨询。

报名热线:0351―8996487

13623615417 15834111315

联系人:宋主任 王会长

篇(7)

【关键词】 针刺;出血

作为针灸科大夫,我们在针灸治疗中,都会遇到出血。兹将对针刺出血作一小议,介绍如下。

1 针刺出血的不可避免性

我们必须明白针刺出血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经络、腧穴和血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

1.1 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经络和血管的关系,我们比较熟悉。从接触到针灸学这门课程开始,首先就是关于经络的内容,如经络源于脉(血管),随着演变和经络系统的不断完善,脉退出了经络系统,但仍能从《内经》对经络功能和循行等的记载中看出端倪,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等。对此,范郁山等[1]通过对古籍中有关经络循行、功能等与血管的对照分析后,认为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现代研究也表明经络与血管密不可分。田嘉禾等[2]利用99m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穴位注射后,将其迁移线的形态、走行特点与相应部位大血管的走行加以比较,同时利用断层技术将沿经迁移和血管在空间分布的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90%的病例在肢体部分的沿经迁移线与相应部位大血管中的一支,在形态上(如弯曲、弯折形态与部位)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从肢体进入躯干部位后,迁移线向身体中线方向的偏折,都与血池显像所显示大血管的走行有相似之处。由此可知,血管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腧穴与血管的关系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它们位于经络线上,与血管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肺经的经渠、太渊位于桡动脉边,太冲紧邻第一跖骨背动脉,神门穴与尺神经相伴,另外像人迎、大迎、太溪、极泉等也处于动脉搏动处。上海中医学院通过对309个经穴与动脉、静脉的关系,发现有286穴正当动脉干,或者旁边有动、静脉干[3]。随着显微技术在腧穴研究中的应用,腧穴与血管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被深入揭示。如丁光宏等[4]通过对人体小腿胆经和胃经巨微解剖观察后发现,经络线位置的骨间膜腓侧和胫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匀分布,在穴位区毛细血管密集,且在穴位和经线上的毛细血管排列呈与经线平行状。腧穴区微血管丰富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人体,在动物身上也有相同的表现[5]。穴位区除外毛细血管丰富外,其血流量也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点,并且微血管具有同步舒缩的特点[6]。从上述资料我们可知经络、腧穴与血管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出血(血肿)的临床治疗作用

既然腧穴与血管关系密切,那么临床中针刺出血也就在所难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治疗作用。如在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等的治疗中常有随着血肿的消退病情好转的例子。典型病例:患者,男,69岁。患者因高血压入院治疗。入院第2天出现右眼睑下垂,眼球不能向内、上、下运动,可做外展运动,无眼裂,伴有眼痛及复视。之前1周曾有外感病病史。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动眼神经炎。治疗经过: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及针灸治疗(针刺日1次,周六、日休息),经治至第8次时眼裂增大至25%,可做向上、向下和向外侧的运动,内收仍差,复试未改善;针第10次时,眼痛消失。后转入门诊治疗,当时睑裂恢复至正常的33%。在门诊治疗过程中为求较好疗效,行精明深刺,情况有好转,睑裂以1 mm/周的进展恢复。针至第19次时失误刺中静脉造成出血,当时给予按压止血和局部冷敷,第2天予以TDP照射及热敷,2周后当血肿吸收的同时,除上睑内侧略有下垂外,余基本恢复正常。后予局部浅刺1周,患者眼睛活动灵活,偶有复视。病已十去其九,嘱其自行恢复,后未再复诊。

转贴于   3 讨论

3.1 血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对于针刺血肿产生的疗效,《灵枢·终始》有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神经系统疾病从其发病时间而言算不上太长,但其病位较深,因此所需刺激量应大,而且留针和治疗时间要长。而能达到上述条件者,现在我们应用的有穴位注射疗法、埋线疗法、朱琏留针法等。相对于这些治疗方法,血肿从刺激量、刺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上,相差不大,而且避免了像穴位注射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3.2 血肿是异常情况,必须严肃对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针刺出血所致血肿是针刺的一种异常情况,轻者局部瘀青,重者影响活动,面部出血还会影响容貌。因此为了避免血肿的发生,我们在操作中还是要坚持定位准确、避开血管、手法轻柔。如果针刺时刺到血管,我们要及时采取压迫止血法。对于现在的老年朋友,因为肌肉组织松弛、血管弹性差和活血药物的使用,出血时间可能会较长,我们更要有耐心,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免出血太多,引起较大面积的肿胀及影响患者的活动。遇到出血较多、血肿较大的情况,要及时给予消肿措施,如出血当时局部冷敷,次日给予活血药物外涂、TDP或者红外线照射、热敷等;出血较少、血肿较小时,我们也要按揉血肿,使其消散,以令瘀血早日吸收。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操作中,既要仔细认真,避免出血的发生,也要认识到出血的不可避免性。如果遇到出血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沉着冷静,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出血,减轻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参考文献】

1 范郁山,姚春,曾绍球.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中医药学刊,2004,22(8):1541-1542.

2 田嘉禾,孟竟碧.99mTcO4穴位注射后迁移轨迹与淋巴.神经及血管关系的观察.针刺研究,1989,14(增刊):89.

3 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选编组编.针刺麻醉资料综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3.

4 丁光宏,陈尔瑜.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2001,11(8):8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