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1)

关键词:海洋经济;世界经济;耦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8]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篇(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必然之选,是参与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关键渠道。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应选择一个与国情相符,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本文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探讨,为我国对外贸易选定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长足发展提供科学的战略性保障。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适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结语

篇(3)

【关键词】世界经济结构 产业发展 国际竞争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宏观形势,我国应充分顺应这一趋势,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势在必行

当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仍是全球的关键支柱产业,但随着历史变迁,三大产业发展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传统产业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商业化之路也崎岖不平;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容易引起虚拟经济壮大而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急于求成”。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总试图通过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和开辟新的产业空间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特征,尤其是着重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导致大量资本陷入金融产业与投资利润回报高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体经济的要素支撑,容易引发经济发展的虚拟化,催生经济泡沫。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不足与虚拟经济过度的矛盾,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量的产业转移与海外投资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对外转移过度,发达国家国内产业发展出现空洞化现象。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举棋不定”。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特征不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习惯于引入外资与技术,推动本土产业发展,不断复制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道路。当然,部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也受发达国家的牵制,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受到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影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恐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道路,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产业发展的道路。

第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利益分配不均衡。在旧产业与新产业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全球产业经济发展遵循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再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产业束缚而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规律。发达国家在技术革新与创新方面往往担当了先行的角色,引领着全球的产业发展,享受着产业发展的高收益;而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依赖发达国家技术的渗透,使其在利益分配中缺乏话语权。因此,国际分工的不合理加剧了利益分配的失衡,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消费环节,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利益分配都存在严重失衡。

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主要方向

如果虚拟经济泡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那么世界产业发展矛盾激化则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目前,世界经济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调整方向。

技术创新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具有破坏性作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酝酿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阶段,各个国家都在调整优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通过激发技术创新能力来优化要素配置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与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投资场所,创造了新的增长动力。

产业技术分工调整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世界金融危机制约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并积极抢占全球产业经济的制高点。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等模式来优化产业布局,深度调整经济结构。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在产业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调整了世界经济格局。

实体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产业。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从而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空心化与泡沫化。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产业成为摆脱金融危机最重要的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通过出口拉动与制造业推动来促进产业发展,说明实体产业正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措并举适应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趋势

第一,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我国应充分顺应全球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重要路线,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为方向,积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全球及我国技术创新的动向,未来的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高科技智慧技术还将深度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突破空间,我国应因地制宜,找准主攻点,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争取抢占产业制高点。

第二,发挥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在分工方面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而我国在世界分工中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比较优势。未来,我国应积极做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新优势的衔接工作,在世界经济竞合过程中谋求更多的利益。首先,应全面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竞争资源。要持续依托比较优势来引进世界先进的资源要素,利用好当前的人口红利,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实现就业,为产业转型储备能量。其次,应加快培育彰显竞争优势,积极引导产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主要瞄准中游的精密制造、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品牌营销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作为两大基础核心力量。首先,应积极探索摆脱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外部依赖性,不断推进本土控股、合作共造、技术转让,提高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话语权。其次,要不断改革科研体制,推进科研活动市场化,推进企业自主灵活开展创新活动。再次,要加快发展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竞争的新优势。

第四,依托国内市场资源,支撑国际经济竞合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市场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也是培育竞争优势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仍处于向前推进过程中,市场发展的潜力仍然较为可观。所以,应充分用好国内市场宝贵资源,支撑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赢得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首先,应统筹和有效利用市场资源,降低高技术的出口门槛,吸引国外将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转移到本土,依托本土市场来换取技术与地位。其次,应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的局面,推动产业的区域融合l展和市场一体化,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实力。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篇(4)

伴随“低碳经济”这一的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流思想。油气储运作为支撑整个社会和全球不断发展的重要行业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相关要求。因此,本文以油气储运系统为立足点,通过对在该系统中推行节能理念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节能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

油气储运系统;节能技术;要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以及世界范围内各项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得推动工业行业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的首要要求。油气行业作为工业产业的重要组成,其自动化存储和运输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油气储运行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前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改良,提升其节能性十分必要。

1在油气储运系统中推行节能技术的原因

1.1是油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石油企业的油气储运这一系统中运用节能技术,不仅是相关企业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一种主要手段,还是推动国内社会经济和油气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项必然要求。虽然国内油气资源总存储量相对较高,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明显不足,使得工业企业和人民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性较强。与此同时,受相关技术影响,使得油气企业在开采和利用石油的过程中浪费情况相对较为严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大量的浪费必然会使得原本就不充足的石油能源变得更加的紧缺。然而,石油能源在现代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应用的范围较大,上到化工、航空和造船等大型工业产业,下到电子、照明、医疗等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产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到油气产品。

1.2有利于油气使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从目前来看,储运石油和天然气等已经不仅是维护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国进行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人身安全等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截至到日前,国内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天然气,百分之七十的石油都是利用油气管道被运输到了各个需要使用油气的地区,其建设的油气管道的总里程已经超过了八万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油气储运系统中管道的安全性和运输的稳定性以及成为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国计民生,确保能源供应量的基础性因素。

2油气储运系统中的节能技要点

2.1不加热集输节能技术

不加热集输技术又称为“常温输送技术”。一般稀油由于油品粘度低,凝固点低的特点,大多可采用常温输送。该输送方式能耗小、工艺流程简单,投资低。如果原油粘度大、凝固点高,常温输送难以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降凝或降粘措施。这里该项技术指的主要是原油在井下采用技术,可以将油井产液以及其含水的温度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使得井口实际出油的温度可以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并高出凝固点以及保证正常输送,从而节约能耗量的作用[2]。与此同时,该技术不仅具有十分明显的节能性,其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减少相关的工程投资,节约开采成本;并且,该项技术还能够降低输送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的难度。此外,从类别上来看,该技术主要包括单管输送、井口加药、双管掺水这三种常温集油方式。

2.2降低加热过程中的能耗节能技术

油气储运系统主要在热能、电和水这三方面会有能源消耗,其中,热能部分消耗的能源占据总能源消耗量的百分之八十,所以,要想提高储运系统的节能性,降低热能部分的能源消耗量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储运系统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择合适的加热设备,是节约能耗的关键。目前原油加热炉一般有水套炉、热管路及相变加热炉等几种形式。相变加热炉是将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给原油加热,具有传热快、效率高、体积小及安全性强等优点,目前常做为原油管道的主要加热设施,比较节省能源。第二,加强对油罐设施、管道设施的保温。需要按照相关的保温原则以及系统实际的工作情况来选择对应的保温措施,降低热损失。第三,严格控制原油加热温度[3]。受油气自身性质影响,无论其存储的温度是偏高还是偏低,都会对油气储运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储运油气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存储的温度,严格按照相关生产要求进行。

2.3油气混输节能技术

同以上两种技术相比,油气混输是一项新兴的节能技术,也是当前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原油从井口开采出来,将油气井物流中包含的水、天然气和石油这三种主要介质,利用混输泵将其直接泵到联合站或转油脱水站,进行油气水有效分离处理[4]。从类型上来看,该项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油气储运节能技术。此外,由于整个泵输的过程中只需要一条混输管线就能够完成,所以其经济性较强。这里混输泵是关键,必须向选择合适可靠的混输泵进行输送,才可能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资源愈发紧缺的今天,转变当前经济增长的方式,建立起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未来社会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加大对其油气储运系统中有关节能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力度,不断提高其生产过程中能源节约水平,对于推动该系统实现节能、高效、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渤 单位: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

篇(5)

(一)经济金融化的本质是虚拟经济不断扩张

从现象看,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国证券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工业国家债券与股票交易占其GDP的比重均低于50%。近年来,证券交易规模迅猛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水平。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证券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00%。据IMF统计资料,2006年全球总产出为48.2万亿美元,全球股市总市值为50.8万亿美元,金融资产为190.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市值高达485.7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世界经济总值的105%、395%和10倍以上。有关国家股票市值占GDP比重的具体情况见表一。

二是国际短期资本交易量猛增。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不到4%,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但国际短期资本交易年均增长率却高达25%。最近10年来,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增长超过12倍,远远超出世界贸易和投资增长速度。这说明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活动已经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每天外汇交易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全年超过900万亿美元。每年国际金融市场短期资本流动至少7.2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仅有3%左右是出于实体经济需要,其余部分都属于可谓“游资”,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牟取利润,一有风吹草动这部分资本就会迅速抽逃,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埋下隐患。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由于金融交易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世界主要股市和主要国家利率水平基本上同步变化。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使得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日益融合。

四是金融交易规模、实际利率、金融业利润及持有金融资产的收益急剧上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从本质看,经济金融化是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早在140年前,马克思就对虚拟经济作了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制复本”。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运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1)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瞬间即可完成。(2)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并不遵循实体经济的价值规律,而主要取决于公众主观预期、宏观经济环境、政治和政策变化等许多非经济因素。(3)高投机性。虚拟资本价格不稳定和不可预测,部分人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获得受益,使虚拟经济处于持续波动之中。如果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攀升,就可能产生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就会产生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经济衰退。

经济金融化不断发展,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迁。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95年指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让位于新的经济结构,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急剧膨胀的金融部门获取了高度独立性,并高高凌驾于实体生产体系之上”。可以预计,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经济金融化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包括WTO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各国降低关税总水平、撤除关税壁垒等;二是双方或单方授予的投资便利化,包括政府减弱投资干预、改善投资环境、签署国际投资协定等;三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成为可能;四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上述四大动力依然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作用已经趋于减弱。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存在诸多制约,多哈谈判迟迟不能取得进展,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依然强大;各国吸收外国投资的积极性高涨,投资便利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短期内无法取得进一步的重大突破;对全球化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尚待时日等等。

金融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动力,这一趋势已经初现端倪。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对如下几点事实的观察:

首先:全球金融机构、金融网络、金融市场深入发展,为全球统一市场提供了机构和制度保障。目前,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金融业务的跨国界进行,国际融资、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特别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流动性的全天候市场。

其次,金融自由化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自由化导向的金融改革,主要内容是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和外汇控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允许银行在离岸市场开展外币业务等。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行列,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放松了金融管制,尤其是放松了资本项目管制。这些政策措施使得资本能够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流动,资源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配置,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三,垄断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动力发生重大变迁的重要标志。金融资本经过竞争和积聚,最终必然形成垄断金融资本。过去十年,资本在全球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甚至陷入经济停滞状态。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垄断金融资本的积聚日益加快,利润迅速增长,地位日益突出。垄断金融资本所反映的新型经济关系,深深地根植于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美国有关经济学家认为,在过去30年资本主义变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中,金融化是三者中的主导力量,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是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三)金融化依赖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丰富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为经济金融化提供了重要载体。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合约,其主要特征有三:(1)其价值随着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类似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在未来日期结算;(3)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获取利润。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06年底,全球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本金余额达到70.5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21%;场外衍生产品本金余额为415.2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39%。全球主要金融机构中间业务中衍生品工具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西方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0%,花旗银行高达70%。世界500强企业有92%都做衍生品交易,高盛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利润为26亿美元,其中30%以上来自衍生产品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金融化。这是因为,货币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联结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使全球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金融衍生工具使原先的金融管制措施失效,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得不改变或取消原先的管制措施,为资本全球流动创造便利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多德(Dodd)提出:金融衍生工具可使冒险行为更方便、代价更小,可用来规避法律约束和金融管制;可扭曲了价格发现过程;可用来操纵会计规则,从而使金融自由化成为可能。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商品市场的金融化。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粮食、能源、基础原材料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由金融衍生工具来发现价格、对冲风险。因此,哪一个经济实体对衍生工具运用得好,它就可以享受拥有定价权而带来的巨大收益。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风险管理功能,运用得当能规避微观和宏观经济风险。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曾经说,“作为广义资本市场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促进价格有效发现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在过去的15年间,金融衍生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对冲风险的成本显著降低,机会也大大增加,金融系统也因此发展得比20多年前更灵活、有效和富有弹性,世界经济也因此变得更有弹性。格林斯潘指出,“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挺过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对冲功不可没。

(四)金融化过度是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

“次级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给收入低、信誉差的人提供的住房消费信贷。如果发放“次级贷款”的美国金融机构采取审慎态度,做好风险控制,危机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美国金融机构为了吸引低收入群体采用“次级贷款”买房,获得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例如允许九成按揭“零首付”,而且前三年可以不还本,甚至利息也可以少付。在这一政策刺激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3年末,美国“次级贷款”总额仅3000亿美元,2006年则高达2万亿美元。在2006年的新购房者中,用“次级贷款”买房的人已经占新增购房人数的40%。

对低收入的买房者而言,尽管“次级贷款”利率水平比正常抵押贷款利率要高出30%,严重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些人寄希望于房价进一步上涨,因此敢于继续借钱买房。对金融机构而言,他们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工具,将“次级贷款”打包制作成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即各种收益和风险类型的次级债,再凭借其较强的机构信用出售这些次级债,从中牟利。在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在两年中从1%上升至5.25%,以及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甚至出现下跌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交易骤降,房地产泡沫破灭和“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金融化过度是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好处是如果运用得当,就可能促进市场发育,满足消费者需要,促进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它的代价就是金融债务链条越来越长、风险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难。在“次级贷款”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解决房地产市场扩张所需要的流动性,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极力扩大“次级贷款”规模,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过度利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发生背离,使标的资产(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品市场(次级债市场和相关的住房抵押债券市场),进一步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五)金融化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

目前,起源美国、蔓延全球的“次级贷款”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它将给全球经济和金融造成何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短期来看,金融化过度导致的“次级贷款”危机重创美国经济,使美元的强势地位开始动摇,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比较一致地认为,美国房市及“次级贷款”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显现,经济受到的冲击可能大于预期。虽然“次级贷款”危机尚未对全球宏观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但目前很难看清其最终结果,全球金融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不确定和潜在的困难期,但中期前景依然良好。最近,IMF将发达国家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调为2.3%,低于过去15年的2.5%;2007-2008年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2.9%减缓到2.5%和2.2%,2009-2012年回升到2.6%。

从长期看,金融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竞争的结果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和未来。从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的主导地位,以及在经济金融化方面掌握的主导权,将自己的意志、理念和利益强加于在世界经济体系和规则之中,从而形成金融霸权,成为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

金融霸权是影响世界经济走势以及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重大因素。历史上,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经常采用裸的武力威胁甚至战争来掠夺发展中国家。在近代,战争手段越来越无法实现其战略利益。在今天,金融化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新的有效工具。西方国家利用金融手段达到了战争手段无法达到的目的,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静悄悄的掠夺”。金融霸权能够通过“合法”的金融化手段,轻易地攫取其他国家的资源、资金、土地或企业。亨廷顿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包括“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全球硬通货”,“掌握国际资本市场”。 这就是说,谁掌握了金融化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未来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金融化将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一体化成为全球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波动、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迅速传染便不可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经济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经济失衡,就会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经济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就是鲜明的例子。

金融化还将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在金融化以及新一轮全球化的过程中,富国和穷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极不平衡的,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更为明显。发达国家的银团和财团通过多种形式的金融渗透,便利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果导致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急剧膨胀,另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日益加剧。因此,不迅速缩小南北差距,世界经济就无法实现均衡、健康发展。发展中国家继续在贫困、停滞的泥潭中挣扎,西方发达国家最终也将无法独善其身。

二、若干思考

(一)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对经济金融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和长远来说,对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金融实践不断做出新总结与新概括,为我们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回应,使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更加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更加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是最为重要的。当前,应重点研究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金融化的战略、政策和措施。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是当前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版图,深刻地影响各国甚至世界的未来。但我们对这一重大变革的总体反应是迟钝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滞后的。如对“次级贷款”危机,各国事先均毫无察觉与预测,暴露出经济学界在揭示现代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方面的无能为力,也暴露出各国政府解救危机对策方面的滞后与乏力。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经济和金融学在理论视角上的偏差,以建立反映新时代特征的、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超前和滞后。在制定金融政策的过程中,应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如美国经济学家肖(E.S.Shaw)和麦金农(R.I.Mckinnon) 1973年提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金融抑制的危害,论证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就业及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应该解除各种金融管制,提高实际利率,提早放开金融市场,以此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沿着金融深化理论的基本思路,启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这一方面促使这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成本趋于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和金融运行过程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使这些原本已非常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更加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危及其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就中国而言,此次“次级贷款”危机的一个有益启示,就是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止过早开放。目前,“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太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有效隔离了危机的影响。这表明我国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做法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作为发展中大国,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健发展,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方面,应防止操之过急和无所作为。

(三)对西方国家利用金融霸权进行“静悄悄的掠夺”,应保持高度警惕。前文已述,西方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是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美国是金融化和金融衍生市场最发达的国家,是全球性金融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国,美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又同黄金脱钩,成为纯信用货币而不必承担明确的责任。尽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家间彼此的依赖和制约大大增强,各国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但是,某些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地位,利用金融化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公开”、“合法”掠夺的事件仍然经常发生。防止这些事件发生,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发展中国家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继续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包括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加强南南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加快人才培养等。

(四)高度重视金融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两面性,力争做到扬长避短。一般而言,金融化具有双重效应:运用得当可以提供财富积累的新形式,促进资本的积累与集中,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运用失误就可能引发许多经济问题,甚至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损害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因素,对于次级债市场,如果过度地担心它的消极性,比如资金链断裂引起的流动性危机,金融业的竞争活力就有可能被过度监管所抹杀;另一方面,过于乐观地强调它的积极性,把金融创新的风险机制简单化,同样可能会导致危机发生。因此,对于金融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既要积极参与,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又要对金融化的利弊要给予辨证分析,要扬其所长,更要避其所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

2.孙立坚、彭述涛:《从“次级债风波”看现代金融风险的本质》,《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3.王建:《次级债冲击波:中国须防范全球性经济危机》,《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9月15日。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应对策略

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应当了解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并根据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制定优异的国家经济合作战略,使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经济政治形势

1.国际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迅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作用衰减和政策的退出,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贸易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分化,发达经济体总体回升向好,从发达经济体内部情况看,美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面临很多制约。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回落,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看,对资源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面临很多困难,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出现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内生动力增长不足,而外需疲软利用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普遍持续放缓。尽管各地区各国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状况日趋稳定。

2.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国际资本大进大出,据联合国统计, 2015年从新兴市场流出资本达6000亿美元。2016年以来,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东道国货币大幅贬值,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状态虽然有所好转,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债务水平不断上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新增的债务近一半出现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这将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并缩小财政政策空间,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政策发生转折性变化,美联储去年12月宣布启动加息进程,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加息过程是渐进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加息预期下也已释放部分风险,但加息预期改变了美国金融资产价格和长端利率预期,势必影响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将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加大制约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

3.全球物价持续低位徘徊

由于以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刺激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能源资源输出国为增加收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愿减少产能,加之美元走强会进一步抑制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但仍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将加剧资源出输口国的经济困难,对资源进口国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也会加大通缩压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兼有。

4.地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显著改变,近年来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影响力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各种矛盾显现,竞争摩擦加剧。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加频繁,非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从当前形势来看,英国脱欧公投显示脱欧已成定局,西班牙大选、移民危机、希腊债务问题,中东局势、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美俄关系、朝核问题等,都将成为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合作是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联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方式,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世界经济活动的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打下基础,战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主要原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主要以提高各国人民生活福利,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国际生产要素市场的状况也会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背景,不断的科学技术革新,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合作趋向集团化、区域化

由于生产要素移动趋向集团化,各经济集团内国家之间,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合作业务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建立集团组织,可以有效促进集团内部成员更好地实现内部人员、资金,技术、产品的流通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使得自身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定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2.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更加激烈

在资本要素市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国际市场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从总体情况看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劳务输出国之间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合作制度化、政策协调经常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解决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减少摩擦,保障和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需要建立国际经济协调制度和法律保护。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随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合作。现在,美日之间,美欧之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内进行的经济政策协调日趋频繁,并且正在向定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出现的新形式主要有非股权形式的国际投资,BOT投资方式、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劳务支付形式的补偿交易、带资移民、带资承包工程、对外加工装配等形式的境内国际商务合作,跨国性经济特区等。

三、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也会作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相互均衡之中相依存并得到充足的发展。随着各国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不嘣龀ぃ国际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高度依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重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中国的政策和经济调整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2.全要素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全要素合作趋势变得越发明显。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价值链形式的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在这一体系当中,每个国家不可能全然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而且每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者产品某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面跨国流动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一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必须积极参与到全要素国际经济合作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争取在全球产业链生产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席位,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并以此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

3.全方位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特征

合作共赢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成为今天发展的鲜明主题,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争取能同其他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体系中,无论在范围和形式上,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同多数国家之间就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业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四、中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策略

依据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分析我国参与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策略。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强,我国已越来越意识到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最佳战略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赢得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又符合我国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加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

1.立足亚洲,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亚太地区将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最重要和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我国应该运用好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倡导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的区域合作是中国对外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立足点。在参与和倡导组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所参与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都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l0+3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正是通过这种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极大的贸易利益,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根植本土,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走大国经济之路

两岸四地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依赖层度不断递增,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势之下,加强两岸四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大陆的制造业基地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国际销售网络相结合,会使四地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产生较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港澳台地区对美日欧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构建起我们自身的经济大国地位和身份,并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充分的主动权。由于目前两岸之间的某些壁垒尚未拆除,无法彻底实现“资源优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也未充分发挥。因此,今后两岸四地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四地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陆权回归奠定基础。

3.面向世界,构建全球性合作网络

当前各大洲之间以及最主要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跨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无论是从合作的范围、程度以及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扩展。因此,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在重c发展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组织的同时,也要注重寻求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才能顺应国际经济潮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运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前景十分光明。客观地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决策层从战略高度出发,用全球一盘棋的视角,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诉求提出了这一倡议。这一战略既是中国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也是中国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的应对之策。同时中国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要充分援引WTO的有关规则与规定,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防范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使我国在全球经济战略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而言,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策略上,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在实现途径上,以互利共赢为依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争取道义和现实利益双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江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 .

[2]李萍国际经济合作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3]卢福财.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4]房杜.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和特点[J].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

[5]赵凤彬.国际经济环境新动向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0.

[6]李宏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7]王建欣.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国际经贸2012年第2期.

[8] 湛柏明.主编《国际经济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9] 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 杜奇华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0] 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陈泽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7)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