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4: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音乐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词汇,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丰富知识。因此,要正确对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 转变认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地位
要正确对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以往那种音乐、美术是副科,只是陪衬的伪科学思想。音乐教学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环境下,国家正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被放在突出发展的位置上。因此说,转变认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地位,是实现正确对待小学音乐教学的第一步。
从学校角度讲,应该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小学音乐教学。目前一些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通常是一台电子琴或者一台老式脚踏琴就是音乐教学的全部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一台像样的电子琴也没有,这样的教学设施很难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从学校财政中抽出合理的经费,用于改善音乐课堂教学设备,以保证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
从教师的角度讲,在以往音乐教师总是被贯以“小科”教师或者“副科”教师的名头,久而久之音乐教师也就放松了思想和意识,这对于音乐教学也是非常不利的。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音乐教学活动,做学生音乐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2. 注重创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选择性学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教材。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并且注重音乐教学的普遍性,所安排的音乐学习内容既有音乐品位,又能被大多数学生所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存在,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兴趣、爱好和性情最丰富多样的阶段,所以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小学生选择性学习,培养其多样化的音乐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2.2 注重体验教学重视教学过程胜过教学结果。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体验教学,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的美好和内涵。体验音乐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随音乐起伏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思想净化的过程和荡涤心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音乐,认同音乐的过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远远比教学效果更重要。体验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2.3 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变从前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尤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将音乐通过声音,影像,视频等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形象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和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加强互动学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小学生们“动“起来,加强学生参与,加强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多组织合唱、舞蹈、乐器表演、音乐小品等团体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和魅力。互动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协作配合能力,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的,活泼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因此说,加强互动式教学,对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同时,音乐欣赏又属于社会意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个人因情感领悟的差异,对于美的欣赏角度不同,因此对于音乐的喜好也不同,尤其是小学生处于思维异常活跃的年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小学生由于年龄、身份、学识等的限制,对于音乐的鉴赏还是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例如,现在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可能更喜欢流行类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中国国乐的经典之作,像民乐里的《百鸟朝凤》、民歌《盼》等等,这些集合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精神的音乐作品,拥有丰富的内涵和主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国乐的神韵。对于国外的优秀音乐,教师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是美妙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情感交流,学习了解国外的优秀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正确对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和水平,需要学校、音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配合与协作。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确定音乐教学的地位,树立音乐教学的目标,以先进的思想指引正确的行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失,从而真正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为,为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D].上海音乐出版社
[3]葛思诚.简易建学习更容易[N].音乐周报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兴趣;创新
小学音乐课堂除了基本知识的介绍之外还需要进行音乐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升级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追求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演绎时也更加追求艺术的表现性。演奏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演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并且了解到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1.用演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声乐,一种是器乐。在演奏学习方面,如果从根本上来分析,这些就是音乐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的。一个良好的、完整的音乐课堂结构需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要的线索,并且设立一个中心,在歌唱和演奏的互相支撑下建构课堂结构。对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演奏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很多演奏都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上,只有歌唱和演奏都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形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音乐课失去魅力,减弱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并且关注度和热情也是不同的,如果是个性化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对学生的评价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1]如果是性格非常活泼的学生,本身喜欢唱歌,也拥有好的嗓音,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歌唱的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而不是非常喜欢演奏乐器;如果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是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喜欢演奏,辨别听力能力也比较强,还可能使用乐器助演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逐步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还有演奏的创造能力。[2]例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示范的方式表达出萨克斯演奏的优势,在吹奏的过程中表达歌曲,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演唱组以及演奏组的区分,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渐渐达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
2.课堂升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乐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习领域,在演奏的过程中这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奏能够让学生的基本音乐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在基础性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从广泛的意义上去进行演奏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让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基础之上,学校音乐教育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相关的教师需要乐器进行讲演,让学生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教学方面还需要创新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进行演奏,并且简单地进行旋律的演示,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旋律,改变模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完教师的演唱之后,将自己的演唱和教师的演唱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模仿之后还需要试着对音乐的旋律进行更改,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之上进行改变的尝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创编的乐趣所在。教师演唱的旋律需要使用音条乐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性感受,在边唱边演奏的学习中感受到音乐前奏的美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灵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按照视频当中的内容进行音乐创作画面的分析,按照音色的基本特点以及不同音乐之间的组合,创造出相应的节奏和类型,以达到演奏活动的。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更多的音乐素材,并且在素材当中有所发现,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在感官和体验的双重刺激下,在音乐学习上产生一种美妙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官更好地调动起来,并且在体验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音乐感觉以及听觉和视觉、触觉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让音乐富有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还需要使用多种演奏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4]
3.强化学生的音乐畅想,让演奏课堂充满活力
演奏教学和其他教学之间也是有非常紧密性的联系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演奏的技巧性,而且要创建有活力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歌唱,帮助学生在音准以及节奏上有更多更好的认知。学生可以自信地欣赏音乐,也能更好地表达和感受音乐。在一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让音乐有声音方面的形式表现,以此激发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编纂童谣,认真地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并且从细节处入手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式对情感进行表达,生动地模拟出不同节奏和不同声音之间的变化,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更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引导学生对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在伴奏乐器演奏中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安排进行学习。[5]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不能因为演奏拥有特殊的功效就失去对歌唱的关注力度,歌唱也是音乐表达的良好方式,只有以演奏为基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欣赏和歌唱,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深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之音。
作者:陈晓丽 单位: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丁丽丽.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9).
[2]高燕真.奏响小学音乐课堂“乐之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
[3]何晓蕾.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教学措施探讨[J].成才之路,2016(11).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改;学习兴趣;高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人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以普及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把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不管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力求生动、形象,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课中评价和课后反思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可以身心愉悦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权利,他们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发挥出来,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激起了要不断学习的欲望。他们大胆探索,不断超越,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感受着学生的活泼生气,从而看到了科学评价对音乐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育要面向全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进而感受到音乐学科的美感。从教育的本质上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要注重音乐实践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
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N媒体进入我们的课堂,要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辅助作用,教师要学习学习相关技能和方法,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课件制作的常识。在运用科技手段的时候,教师要精心选择,细心操作,把最美的画面和优质的声音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美得享受,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了老师们一个优化课堂的途径,可以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去活跃课堂,通过图片以及短片给学生们一种感官认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在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把音乐学习和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把其它学科知识融入进去,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的方式展现自我,发挥想象力。他们在做游戏时,会运用到口诀法。比如,学生在跳皮筋的时候,他们一边跳一边念口诀,这种口诀短小精悍,节奏性强,便于记忆,深的孩子们的欢迎。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参与率。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音乐学科有着很强的艺术性,我们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比如举办歌唱比赛、小组表演等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比如,教师为学生举办小型音乐会,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首歌曲,并自主设计表演形式,并选择与之搭配的乐器、舞蹈等。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带动哪些自卑、内心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能力,增强自信。
4.平等待学生,和学生做朋友。老师是值得尊敬的,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体罚学生,用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这样一来,既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今,网络上充斥着某某学校老师体罚学生、打骂学生,对学生的身体和身心造成了永久性伤害,好在老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见,这种行为不仅对老师不利,对学生也不利,更伤害了相应的家庭。老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亦师亦友,改变自己在课堂的地位,从主角变为助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5.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唱着歌儿去劳动》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边劳动一边唱这首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音乐的教学过程除了让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敬佩之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聆听、欣赏、想象、感悟,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激起了家长参与的热情,形成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
学生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教学热情感染学生的同时,也会感染学生的家长。从此以后,家长会积极配合教师,并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分享音乐学习的快乐。比如,才艺展示活动,家长牺牲个人时间,为孩子化妆,准备各种道具、服装等等。音乐教学别要善于利用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去看世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基于这些理论,我们要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学生,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各自优势,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自身优势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我们要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灵活轻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关注全体,促进每个学生潜能的发挥,给他们以美得享受,让学生的音乐天赋从小就能显露出来,从而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一丰.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从黄山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谈起[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148-150.
[2]孟宇.预见方能遇见――“互联网+”时代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索[J].新教育:海南,2016(4):20-21.
[3]杨燕菲.试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探索与思考[J].教育,2016(12):00202.
关键词:课前准备 学习兴趣 激情 引导
大家都知道上一节课容易,但上一节好课很难。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呢?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课,你必须这样做:上课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要让学生享受音乐的乐趣,课后要让学生回味音乐的魅力。
下边就结合自己的具体操作过程,按照上课顺序,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课前游戏激趣
根据教学理论,结合音乐课的特点,我觉得上课第一件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趣最好办法就是做游戏。比如节奏接龙,节拍模仿,卡农训练,音阶练习,音准记忆,合着音乐做律动,体会不同的音乐要素比如速度、力度、旋律的上下行、旋律的起伏是平稳还是跳跃、声音的大小变化带来的音乐进行中情绪的变化,也可以利用这种不同的感知方法初步了解音乐的简单曲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进音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接受、体验、运用音乐要素认识音乐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情景导入作铺垫
情景导入事关一节音乐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导入部分应该认真地设置“情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设置情景的方法应该有所区别,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生动形象的、带有童话故事情节的方法来导入,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带有一定知识性的内容来导入,这是考验一名教师教学基本功中的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文化内涵方面的能力,考验教师对教材中音乐素材的提前了解、准备、是否用心挖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能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精彩的导入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设计出别出心裁的导入形式,讲出自己的风格,定能打动学生,讲进学生的心里。
三、聆听音乐
导入的下一个步骤是聆听音乐,不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要先聆听。有了恰当的导入,聆听就变得非常令人期待,感觉非常美妙,聆听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先听旋律,感受旋律的美感,也可以直接听完整的音乐,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聆听还要有顺序、分步骤,比如:第一遍可以提示学生听音乐的情绪,感受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学生回答出来之后予以肯定并且引导学生继续听,这次听一听歌词中出现了哪些词语或者动物的名称,第三遍也可让学生自由地合着音乐做一些律动,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
四、感受音乐
感受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感受好了,学生才能正确地接受和表现音乐,但是感受音乐也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过程,这时教师如果放开让学生自由感知,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有的学生会故意制造各种离谱的声响,还有的学生会做出相反的动作或不当的行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对教师的情绪和课堂氛围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质量。音乐课本来是以审美为核心,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如果训斥学生就破坏了音乐的美,更破坏了音乐课的美感。所以为了避免破坏美,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可以提前根据音乐的情绪或歌词设计好一些舞蹈肢体动作,或者利用表情的变化等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正确的感知,感知到了一定程度,学生一定会产生表现的冲动,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五、表现音乐
表现音乐可以说是前期活动顺利进行的结果,是学生感受音乐之后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和愿望所及。此时的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分层次的教唱实现学生完整唱会的目的,切忌一遍成型,也不要过分着急,学生不可能一次就唱得很完美,可以慢点唱,逐渐加快速度,也可以把难点先拿出来唱准后再加入到完整的音乐中去,教师要多肯定学生,即使几遍都唱不准也不能着急,要想出办法让学生表现准确,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唱准旋律和歌词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注意情绪的表达,提示音乐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体会成功的乐趣,体会音乐的情感。表现音乐可以花的时间多一些,可以拿肢体表现,可以让个别学生来表演,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其他学生做评价,平时就要培养学生安静欣赏他人表演的习惯,对扰乱课堂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还需要教师非常投入认真,这样,学生定会被教师激情的气场吸引而非强迫学生去迎合我们的教学。
六、创造音乐
表现音乐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就可以进入下一个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即创造音乐。笔者认为,创造音乐应当指学生自己根据音乐本体或者音乐素材做出的相应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行为,自由创造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既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想象,大胆体验,又要控制课堂纪律,这是培养教师调动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机,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就遇到了放开了收不回来的情况,最后导致课堂混乱,学生不听教师的话,经过反思总结是音乐教师没有提前布置好学生创造音乐时的纪律,想不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当时让一个学生来创造,教师给予肯定后组织大家来模仿,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一起做,比一比谁的方法更适合,最后选出一个最好的范本,再去模仿,就会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总之,创造音乐是对音乐感知的升华,也是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运用的检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与重建
音乐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反思与重建,而且也需要学生进行反思与重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反思与重建是依赖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来完成的。根据学生课后对课堂所学歌曲的演唱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前者可以作为我们选取教学音乐素材的参考,后者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学。没有反思,我们的教学也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堂的重建,我们的反思就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反思与重建同等重要。
总之,为了上好一节音乐课,我们必须根据音乐的特点,结合学生接受实际,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音乐天地(音乐教育版).陕西省报刊邮政发行局,2013(3)
一、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形成教学情境,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中,从某一方面切入,让学生或观察或回忆、或模拟生活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体会音乐来源于生活这一真谛。例如:小狗在受到追赶时就发出汪汪汪汪的叫声,形成XXXX密集的十六分节奏,小鸭在走路时会发出嘎、嘎的X•X的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学生们不但在模仿狗叫声、鸭叫声中感觉到生活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准确的掌握了各种节奏的打法。他们的感觉被调动起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必然并行于课堂学习之中。
二、在多媒体课件图画的再现中形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课件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这样教学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为歌曲配上活动的画面,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形象,产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小雨沙沙》时用一套种子发育过程的拟人化多媒体课件,通过屏幕,学生看到了一颗沉睡 的种子,在细雨的不断滋润下,慢慢长出了根,进而发了芽,最后破土而出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歌曲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婉转。学生仿佛也变成了一颗颗小种子,喝水、生根、发芽、出土……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逼真可爱,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专注而投入。歌曲结束了,他们还沉浸在无声的音乐之中。学习音乐的热情充满着整个音乐课堂。
三、在范唱、表演中形成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新歌学唱前,教师的范唱起着扣开学生心扉的作用,声情并茂的范唱能直接开启学生“我要学唱”的情怀,并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如再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中,通过有感情的范唱,伴上学生的动作表演,准确地刻画了小种子大口大口的喝着雨水的情景,将小种子攒足力气,向上拱土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当再次范唱时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歌曲的学唱情境中,用自己的动作尽情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感情,会给歌唱带来更美的意蕴, 从而更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四、在语言描述中形成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无穷想象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加以解决。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
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分段教学、试唱、练耳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仍然主要以通过教师讲授音乐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为主。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许多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引进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从教材的选择角度来看,小学音乐教材多是选择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音乐教材。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落后
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教师侧重教授乐理知识或侧重以教唱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教师没有通过练耳、试音、审美、演唱等全方位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授课歌曲进行分解,并进行分段教学,或者是以讲解乐谱及乐理知识为主进行音乐教学。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仍然是以单项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以及音乐知识应用能力的不足。
3.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许多小学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音乐知识以及乐理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通常是通过学生选唱一首以前学过的歌曲来检验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查方式很难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无法作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性评价手段。
三、解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对音乐科目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单项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乐理知识框架。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素质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
2.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新模式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音乐教师刘俊彦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就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老北京的儿歌》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先让师生围坐成一个大圆圈,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儿歌,通过做游戏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儿歌之后,刘老师便会引导学生说儿歌,她出示三条节奏,请学生选择相应的节奏,并按节奏说儿歌,同时还会做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刘老师拿出一个小水牛的玩偶,并播放《小水牛》的范唱带,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表演,之后鼓励学生来试一试。在此次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借用了音乐游戏这种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会了儿歌的特点与形式,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