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设疑;解疑;创新;角色转变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农村语文教学是我们每位从事农村语文教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每位农村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新课标的推行是对农村语文教师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其挑战表现为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挑战。再次表现为教师角色转变的挑战。

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里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这些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人们观念不强,学生知识面窄,有些家庭经济压力大,教育环境相对要差,学校教育设施有限,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这些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农村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我们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孔子说过“因材施教”,那么,正视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还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在语文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就从题目中提出: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任务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思维活跃,并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语文,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对这个问题解决带动了全文其他问题的学习,教学起来教师十分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十分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利用图片求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制作和寻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图片作为教学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使用图片时,常常要求学生仔细全面观察图片,同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对图中疑点主动观察、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3.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要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过程,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的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课文的多种结果,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教学可以打破课文内容顺序、框架,把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就设计了一块表格,其内容包括人物、肖像、语言、行为、性格,分别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很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突出了课文教学重难点。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篇课文,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5.注重运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想法确有创造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农村学生创造精神,激发他们创造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如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让学生预习,预习时必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通过我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很多学生预习形式不一样,但从中我的确看到了学生对知识创造的火花,我积极地引导,让学生的创造的萌芽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农村语文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基础上,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观念下做好农村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1.农村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必须很全面掌握当地经济状况、文化底蕴、学生基础状况等情况,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充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同时要认真地进行自我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教师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学习许多实用而又新颖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战线上发挥最大的潜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2.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我认为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学科,是一种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在创新上,我们所教授知识必须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课必须打破一本书、一个教师、一个教案、一个答案的封闭局面,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寻求问题答案的多样性。我们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大搞“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成了课堂中的“霸权主义者”,一堂课下来都是自己在讲,而学生都浑浑欲睡,不知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只会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不能容忍的。我认为现代农村语文必须研究学法,唤醒主体意识,在唤起主体意识上,应该从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即“学法”指导抓起。学法指导不应看着是简单的传授方法,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驱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增强兴趣。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变“教”为“导”,形成课堂师生互动。因此,要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必须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

篇(2)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 提出 采取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与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以下通过介绍新课标下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建活跃的教学气氛等教学要求,让我们教师把握好其要求,对自己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对策有很大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学好语文,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深入分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有利于提出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措施。以下简要的介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三个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的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且语文是更好的掌握母语有关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以下粗略的论述了为提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等几项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情感也会不同,学生在描述各自的感受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如讲解《春天来啦》时,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山鸟清脆的鸣叫声等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感受。

总而言之,按照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参考文献

【1】许建中,赵晓龙.语文新课程实施策略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篇(3)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带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和思考。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老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事物进行新的审视。还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正在由当初的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适应。

下面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思考之一:新课标要求教师开放性教学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当今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具有开放性。不仅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而且教学方法也要多样性和灵活性,语文教学有了开放性,才能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保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摒弃,我们语文教师正在关注开放式教学法。的确,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极端“集中”的现象: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一本正经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不能有自己对语文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语文教材的开放性。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把毫无遗漏地讲授教材当作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新课标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开放性教学要求对质疑教材,质疑教材包括对教材的不足或缺陷提出批评,也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教材不是语文的全部,只有当教材与生活相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语文教学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跨领域学习,在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去学语文,去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从学习物理化学的知识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崇高美。

第三,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语文教学仍然是注重言传口授,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只是对这些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开放性语文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灵活性,能给语文教学创造了富有生气的广阔天地。

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开放性教学。

思考之二: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长时间下来,形成不喜欢学习语文的状态,甚至于出现厌烦情绪,对整个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创造型学习的一种,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实现他们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建设性地指导学生,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学习和思考,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由厌学到爱学。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性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第一,学习目标的自主性。语文自主性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求知欲,激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可经常组织质疑、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敢于争论,诱发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充分动手、思考、探究。学生就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感受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起到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第三,学生评价的自主性。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老师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课标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可见,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

思考之三: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

在新课标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还相当普遍,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而师生互动的教学,对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主动地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克服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造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准。

第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相等,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并对对方的话语愿意倾听。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并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必须处事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乐于与之交往。教师尊重学生,还要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决不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时受到关爱和鼓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第二,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创新思维的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发散性的问题中来。因为从本质上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计发散性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耐心倾听的习惯、清晰表达的习惯、勤于反省的习惯。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的发言进而理解别人是与别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的时候。可是,现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点名另一学生复述并概括别人的发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篇(4)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不断创新,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切合实际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用切合实际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听写,名句名篇默写;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诗或一文,并且要求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二、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自主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且具有创造性地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素材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交流体会,鼓励个性发言。

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学会交流阅读体会,在学生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应该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更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首先要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讲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三、在活动上做文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组织竞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迭起,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1重“文”轻“语”

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性化的统一,但在课改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一些教师往往在偏重人文内涵的发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其实,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是不能忽视的。应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那就是有舟无水,将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生字不认识,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以往的“头轻脚重”变成现在的“头重脚轻”,不然,那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2无效的讨论

不可否认,新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标签,是把讨论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后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则这里站站,那里看看,像一个旁观者,任凭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几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停止,接下来就是几个优等生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听客”,而老师不管讨论出来的结果有没有价值,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可想而知,这样的讨论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所以真正的讨论,就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有实质性的评价,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了。

3花样繁多的“创新”

当今教育界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老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花样一个接着一个。于是乎,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港台明星绯闻课的……。难怪一些老师戏言:“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觉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

4多媒体的使用不当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效果等直观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等优势,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过当使用或使用不当,有时会成为干扰教学的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有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对课文的解读或构思动笔时间。特别是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昕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优秀课”。如松中一位教师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时即播放《好汉歌》和林冲枪挑陆虞候的电视剧片段,讲解时又反复插入电视剧片段,课堂总结又是在《好汉歌》和林冲夜走梁山的电视剧片段中结束。课虽很热闹,但这课堂与其说是语文课,到不如说是影视欣赏课。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读一句原文,看一遍课文,只是联系歌曲和电视剧镜头来分析人物形象。要知道,电视剧中的林冲是导演心目中的林冲,而不是作者心目中原有的林冲,更不是学生读原文所感受到的林冲。可见,借助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无效形式过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课程,有省组织的、市地组织的、校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课程应有尽有,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我们不谈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单纯从这些课来看,一节课需要调动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几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由一人将准备的内容表演出来,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内,教师们过于追求形式之风,造成课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表演给评委看的,并且学生还要配合教师,这种教学形式谈何示范性?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而新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教学手段教学,所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不适应。有的教师是因为长期发展下来,自己拥有了一套教学的方法,从自身观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的教师是因为自身专业准备不足,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大幅度改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们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全部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被动的看书做题,很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个别地方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重视显性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和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语文教育特点,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实在

笔者认为多一些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形式的会议,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检测水平,使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有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要掌握语文学科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应用前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阶段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本质,语文知识的学习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我们要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部实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人都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还要学会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借鉴和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熟的经验。另外,还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定位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课上时间才是在最大的浪费,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去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

篇(7)

赫赫有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一生战功累累,无人不晓,但却接受了某大学校长一职,结果毫无战绩;科学家爱因斯坦名扬四海,但却拒绝了来自各方的盛邀,始终坚守自己的阵地,结果流芳百世,这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而拥有永远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因此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尤其重要。随着课改步伐的加快,我们的老师同样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于是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转换角色时错位了,他们认为学生是主人,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就这样,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教师成了旁观者,不能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持模棱两可之态。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领悟课标的实质,找到定位。固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主导性。教师在教学总体上要引导学生走,做到收放适度。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若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师定位在哪,掌握什么尺度,不妨听听下面形象的说法。有人给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学生是“谦谦君子”,教师的引导就是传递婚恋信息的“媒妁之言”,而学校和课堂则成了“君子”们“寤寐求之”的花前月下,成了充满浪漫情调的“婚姻介绍所”,言下之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红娘”,等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了,红娘就不要在二者之间充当“第三者”了,我想,说到这里,我们的老师应该懂得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定位,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从而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语文课堂改革。

2.理清思路,着力于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师挺自信地说“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模式,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一堂堂的课改课却令我们的领导摇头、沉思,所谓的课堂教学设计仍是沿袭传统的备课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目标教学,一堂课完成预定目标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不可否认教学要有目标,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得做到心中有目标,这就是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方向,但是我们的教学却不能为目标而目标,目标如果控得过死,就会垄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的思维,中断学生的体验。课改实验中,我们许多老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教案里。还记得一位老师在《七颗钻石》的公开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普照大地的明星?”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有学生答:“是为了让人人充满爱心”还有学生说:“是希望爱心充满人间”可是这位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苦苦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定答案上靠,学生想了又想,最终也没有答出和他一样的“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所以它应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吗?所以要想步入课改的天堂,必须好好落实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块。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体验的王国。《新课程标准》对老师触动最大的就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体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而老师课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这个“过程”,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我们的老师目前仍会以自身任务为目标,认为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时间太多,自己书就教不完,“目标”就没达成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许多热闹的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而止,从而让学生从“过程”中匆匆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结果展示成果的往往还是几个优秀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看客”,不能发挥通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以自己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的教学思路,因为那种以“教”代“学”的设计思路最终只会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致使课改停滞不前。

3.把握方向,避免空洞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