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16 17:0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地理;策略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
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
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
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
2.2开发原则。
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
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
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
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
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
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倩.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一、地理案例教学中素材选定的要求及处理原则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50-02
一、案例教学的背景和定义
(一)背景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的,后经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二)定义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事件、人物或者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策略和建议
(一)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工作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的选择与呈现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与尽心。首先,选择的案例不仅要与所学的知识有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现实和实际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要学生认为地理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而不是让学生觉得地理是无用的学科。其次,案例的呈现要打破以往的呈现方式,不能只是简单的用文字图片呈现,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仪器,多种呈现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的黄河流域治理的章节中,教师就要避免直接说教,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片、影片来编写一个案例:由于地势地形以及河流冲击的原因,在世界各大河流两岸,居民都是居住在比河流高的地区,但世界有一条河流例外,居民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这条河流就是黄河,在黄河下游很多居民都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当地居民戏称黄河为“地上河”。同时教师也要向同学展示一些有关“地上河”的图片与影片。看了这个案例,很多同学都会好奇,会有很多问题,如河流不都是在“地下”流吗,怎么流到了“地上”呢?想到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就会觉得非常好奇,为了弄清问题,学生不用老师监督就会自己主动去找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样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了解案例内容。
(二)善于利用问题来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不能仅仅简单地呈现案例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成效的。教师呈现案例后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隐藏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师生可以一起探讨案例中的各种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使学生不会觉得地理无用、无聊,而是积极去思考问题,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根据黄河流域的治理案例,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1)“地上河”形成的原因?(2)“地上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3)“地上河”的治理方法有哪些?(4)如何才能根本的治理黄河?等等。通过案例教师把要教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小问题,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主动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中,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查阅各种地理资料,在了解“地上河”为什么形成之前,学生就必须先掌握黄河流域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就慢慢了解了黄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希望通过案例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把地理知识“活学活用”,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例:在地理教学中有关空气保护问题,就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空气保护这一节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空气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再通过书本、多媒体等向学生讲解当前存在的空气问题,再以此引出教学案例,在2012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不仅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更危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危害是巨大的。老师向学生呈现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雾霾天气是如何产生的?②雾霾天气有什么危害?③雾霾天气发生后,该如何去做?④以后如何预防雾霾天气的再次发生?学生看到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就会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有关雾霾天气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雾霾天气的分析和探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空气保护的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生地理知识,也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子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一、教学任务完成和执行情况
本学期,我始终按照期初制定的备课组教学计划和级组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按照学校、备课组的工作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重点及成效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3个选考班(11班54人,12班53人,13+14班选考地理的组合班60人)、13班14班非选考地理生组合的水平考班共4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高一(12)班的班主任。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基础差,区域地图几乎是一概不知,同学们感觉地理新教材很难学。于是,我根据高一年级的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新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的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因材施教,严格落实新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扎实推进教学进程。切实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紧抓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了解,本届高一年级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非常薄弱,特别对地图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进入高一的本期前期教学过程中,边教授新知识,边带领同学们熟悉区域地图,并补充学习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衔接的知识----经纬线知识、地球地图等,为高中地理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进度显得有点慢。在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识图,指导学生如何学地理。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时刻对照地理教学大纲,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弄懂弄透,不留死角。
教学中,注重教与学各个环节的到位。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材、找出问题记录在案,再在《高考调研》上填空,以达到基本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能跟进思维,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课后要求及时温习和做好巩固练习。备课时从基础入手,以情景教学去落实主干知识,同时适当加强能力培养。课前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在备课组学历案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严格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课知识。加强课后跟进辅导,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强调学生动手记录要点、重点,一步一步把过去初中未学的或未学好的基础知识补上来。教学从基础着眼,狠抓落实,当堂内容当堂过关,让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增进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本学期每教完一节新课内容,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前一节地理知识简要地进行梳理,强调哪些该记忆和默写,哪些该理解和掌握读图能力。对大学案上的训练题进行分类,对重点题进行讲评和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2、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我特别注重教学深度的把握。主要是结合我省近年的高考考纲要求和高一年级的学情,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普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进行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讲解知识时,紧扣课标要求,又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章节联系,让学生明确这些自己预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是怎么回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哪些知识要掌握,哪些地图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主要是记忆,哪些知识点是注重读图综合分析等等。反复地交待学生:本期是地理必修第二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现象的含义入手去掌握其特点、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变化发展和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或途径。要先理解其含义,再从分布去得到其影响因素,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找到其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教会学生从教材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是重点地记忆其分布规律,特别是能针对性地以某一典型案例入手,掌握该现象的发生、发展。再次是记忆该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几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布规律和影响或作用要用实例去记忆,这样应用起来从容自如。特别是教材中列举的案例,要重点去理解掌握,要从教材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敦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现象,学以致用。注意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知识解释学生身边感的现象和问题,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三、主要成绩
[关键词]乡土案例 地理课堂 区域农业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7
一、案例实录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乡土案例是学生所熟悉的,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师生共同建构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所特有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一直以来,笔者致力于探究如何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内容时,在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后,为引导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一】常州市(注:学生的家乡)主要农业生产部门有:粮油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种植业,江南水乡的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林牧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常州市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提问】要分析常州市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需要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利用学生对本乡本土的熟悉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得出需要搜集常州市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资料。由教师整合后投影展示: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下辖武进、金坛、溧阳3市(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西南边缘是本市主要的低山、丘陵分布区。常州由于所处纬度较低,离海洋近,再加上地势低平,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影响,低温少雨。常州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道纵横交错,湖塘星罗棋布,水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6%,呈现出“河多、圩多、水多、船多、桥多”的“水乡泽国”景象,许多地名以“圩”、“桥”、“塘”等命名。
【追问】根据资料分析常州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实际上,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同时,已潜移默化地运用了如何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等方法。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有用信息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真切的教学感悟――地理教学应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重“知识”轻“素质”,重“人才”轻“人本”,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做”科学的“过程与方法”而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差,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需要合理定位,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有效实施和达成。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是一种理念,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习惯只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利用乡土地理进行探究的教学机会。究其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也有认识上的不足等。课前的反思,促使笔者自觉实践,更好地关注、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体悟师生生命的成长、进步和发展过程。让笔者欣喜和欣慰的是:本课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思维活跃、乐于展示、发言积极。因此,我认为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是一种理念,目的在于变“静态封闭”为“动态开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目的在于从理念学习中、实践反思中生发新观念来影响和改进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也推进着新课程的改革。
三、实践中的灵感――地理教学应重视“乡土地理”
案例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课本提供的一些案例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可以让学生增长见闻,却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多教师在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就是在套用老师教给他的套路,从而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一考试就会暴露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了。那么怎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弥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不足呢?笔者意识到了乡土地理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