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企业信息化 影响

1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概述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能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硬件,具有安装、运行、调试及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从而能从事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比如多媒体技术、软硬件设计、数据库处理系统或是网络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的课程很多,如C语言、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管理等等,体现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多媒体信息处理、智能化网络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块。

1.2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组织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的整体信息化发展过程,工具、目标、方法及过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四大方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主要包含着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周转以及客户交流等程序,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其产品进行管理与更新,是整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并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经济利益。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包含着可以产生更多的商机、积累客户经验于中小型企业自身、防止出错、减少培训工作、提升销售能力和结案率以及规范中小型企业,很好地传递信息化管理理念等六大价值。

1.3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因特网的全面覆盖给中国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无比的挑战和机遇。在企业行业无疑竞争愈来愈激烈,怎样才能在众多的企业脱颖而出,信息化应用也无疑是这场企业变革的转折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潮流趋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培育优良管理人才,合理并适当的运用好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好处,能有效占据有利局势,无论在经济还是管理上都能有有所超越。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影响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准确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以及有助于加快实现高效办公等三大方面。有助于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准确信息指的是企业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渠道得到相关业务信息、工作人员信息、管理信息与财务信息等等信息资源,一个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拥有强大而完整的信息库基础之上的,只有获取相应的信息才能清楚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及时做出解决方案,当然,信息的取得必须是准确而完整无缺的,这样才能保证其管理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信息化的管理理念给企业做了很好的引导方向,让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来的更加便捷,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有助于加快实现高效办公指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能有效提高企业整个运营效率,在如今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企业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使其信息量增大并复杂化,所以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是提升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带来的新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够有效的管理器信息的复杂,并使其简单化、自动化,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作信息错误,避免并消除不合理的业务环节,节约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从而实现企业高效办公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综合能力是指计算机应用技术帮助企业在各方面能够综合提升的一个过程,企业的综合能力是否强大关乎着企业的发展,一个综合能力强的企业,其市场地位与市场竞争力都是处于优势,在企业中运用好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很好地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文化中,能够很好并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整个企业中,其工作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事业,增强其责任心;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意识和能力也逐步增强;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并实现企业高效率办公等等。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疑是企业信息化革命的一场变革,运用的得当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信息化带来的改革能够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质量、提高效率以及较大地降低企业成本。在现实生活当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是十分密切的,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仍不断地在普及,加大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深入探讨与研究,希望在未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会不断壮大,去迎接它更加美好的未来。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周漪,温向玲.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

[2]文勋,文金平.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2).

[3]张新刚.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3):21.

[4]陈香生.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国贸易,2011(03):21.

篇(2)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和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在这16000多家大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网络,绝大部分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且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而20%的企业只有在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方面运用了计算机,而1000万家中小企业只有约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大部分企业运用到了信息管理手段,但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网络。

除了信息化水平低之外,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很大,有一部分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高,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这类企业以联想,华为,三星,三峡电力集团公司等国内信息企业及电力企业为代表,但是这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尚不足1%,有大约10%的企业用到了ERP、CRM、SCM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停留在财务管理或办公自动化等阶段或者局域网等信息共享方面,运用到生产控制的企业很少,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企业(所占比例约30%)仍处于电脑处理文件等层次,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规划

据国际权威机构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65%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超过了设备方面的投入,而且企业信息投资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意义,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层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些管理者往往沉浸于过去的经营管理的井研职中,或者是满足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认为在自己现有的管理机制下能继续经营好企业,除了这部分管理者,还有一部分人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观望状态,想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参考,也有一部分人过于迷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不顾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也没有结合自己的需求,盲目的引进一些所谓的先进系统,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阻力很多,要进行各种改革和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进行内部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的来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从战略性的角度对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有些是不重视,有些又很盲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实际。

(二)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计算机相关的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品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总体来说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目前的教育体系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过少,而社会上的很多计算机培训都是培养的常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方面的低端人才,这类人员无法达到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与国外相比,虽说我国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率已经十分广泛,普及率也很高,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但是计算机教育比较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健全,缺乏一些复合型的技术骨干人才,造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极度缺乏。

(三)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东部,中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是我国目前信息化最发达的地区,90%以上的单位都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超过80%,中部和西部除武汉,郑州,长沙等个别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和家庭计算机拥有量都比较低,总体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都不够,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以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区发展程度较高,信息化产业比较成熟,其他地区尚比较落后。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体制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对较少,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管理设备也不健全,而且很多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体制面临着重大改革,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538%的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管理不认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自觉培养企业职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大力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从企业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分阶段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钱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要结合企业的制度,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企业现阶段的信息系统,系统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高层次的先进的超出企业目前应用能力的管理系统,要达到实现预期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为财力和人力两个方面的投入,企业首先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升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通过人才来实施,只有具有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从外面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使这些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政府部门的动力是外在的动力,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一方面,政府要执行一系列的相关标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财务,资金,法制,税收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帮助。

篇(3)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大促进了黑龙江省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对于这项工作,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在整个平台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确立平台模式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大面积推进是从2000年开始的。先后由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出面组织召开全省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和培训会,以典型引路和提高认识为主来推动工作。同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截止去年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帮助300多家企业实现信息化。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这些大中型企业管理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同时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省里拨付部分支持资金外,企业都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凡上ERP的企业多的投入上千万元,少的也要上百万元。在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转向中小企业。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这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怎么开展,对主管部门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政府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对每一家企业进行支持。

国家近几年来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也非常重视,2004年决定开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模式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我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招投标,由省内有实力的IT公司牵头组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负责“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联合电信部门、软件供应商组成应用联盟,共同为平台建设出力。

平台建设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目的,以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平台为已任,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以解决企业信息化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本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服务,讲究实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提高。

省信息产业厅一方面在国家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通过省内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广大企业用户牵线搭桥。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初见成效。

破解三大难题

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使我们感到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是黑龙江省现正处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时期,一大批老国有企业的体制需要改革、改造,这项工作,一方面工作量极大,另一方面需要资金,这就使企业领导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也使企业信息化资金紧张问题暴露出来。其次是很多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新兴民企规模有限,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进厂,这些企业的IT人才十分缺乏。总之,资金、技术、人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三大难点。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有效方法。平台建设可以使国家有限的支持资金集中使用,克服过去分散投入效果有限的弊端。一个平台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企业实现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有许多优点:它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建设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环境,质量和可靠性都可以得到保证;集中优势兵力,使技术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上平台的企业自身不用购买价格昂贵的主机服务器,不用自己建机房,这为企业节省了信息化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企业也不用配备专门的计算机专业队伍,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也就为企业领导解除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难题,使其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精力投入大大增强。

在平台模式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是技术方面,ASP模式需要在平台上开发和安装能够支持远程“一对多”、功能完整、操作简单、可靠性强的成熟应用软件,这在当时国内外都很难找到。经反复研究、分析和实验,我们决定选用国内较为成熟的用友、金蝶等管理型应用软件,但这些软件只支持本地应用,在我们中心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很好地解决了远程接入难题。同时采用变通方法使这些软件能够实现“一对多”应用。其次是运行环境方面,我们积极协调本地电信部门,如黑龙江网通公司,确定他们为平台建设联盟成员,免费为平台建设承担服务器托管任务。对于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反复宣传教育、宣传典型的示范企业等方式来做工作,使平台用户数不断增加。

平台模式建设经验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平台模式应用试点省份做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找准方向,重点支持。前几年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也投入了不少支持资金,有的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没解决多少问题。原因是资金有限,技术和人才匮乏,企业领导认识不够深入。对全省几十万家中小企业来说,无法靠对每一家提供支持资金来推动的。平台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重点支持一个或几个平台去带动全省大面积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是一个好办法,投资少,见效快。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在平台建设中要起到参与和监管作用。平台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因此政府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在资源整合方面做好各方协调工作。

三是抓好试点,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由于ASP平台模式是一项新的技术,推广应用要有个过程。根据企业用户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应用层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广应用。

四是选择好ASP运营商。建设和推广平台模式应用对全省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平台运营商也十分重要。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把关。

未来工作的四点建议

对今后的工作我们考虑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确保满足不断扩大的应用要求;(2)加强宣传,使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平台模式的好处,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积极配合运营商开展工作;(3)搞好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稳步推进;(4)向全国其它省市学习,吸取各方的有益经验,把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更好。

链接: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篇(4)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1.创新型企业对人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力的源泉,人才的挖掘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前提。所以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自主思维,完全自立的理性人,他们的需要不仅是经济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机会,普遍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2.创新型企业具有强的创新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从而保证企业有着较强的创新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应用在本企业的产品上,从而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3.创新的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更新与应用的过程,创新行为已成为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所以创新型企业文化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成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相互融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谈判机制和其他形式的机制。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培育的影响

1.对企业信息化的素质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素质是由传统企业文化向创新企业文化的过渡,一定要继承企业原有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思维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强调注重视员工的专业和思维模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建议,对员工充分信任,注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企业的信息化全员素质的培养。

2.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也是系统工程,培育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到响应,最终将信息传递到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在硬件完备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和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气息,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渗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中。

3.对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需积极响应并有效配合。只有充实地熟悉“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速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误区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轻视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培植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创业和成长过程中的根本价值灌输给全体员工,经由过程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价值机制,是影响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这其中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形成的经营理念。

(二)复制其他企业的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大部分企业搞企业文化培植时都呈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拟或复制某些优异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倡导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倡导学习海尔,借鉴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日立的理念直接拿来用,不要把IBM的企业文化直接套用到本企业,这种“拿来主义”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所具有的特色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彰显,不是统一的模式。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可是缺乏光鲜的个性特色。从企业的成长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企业的组成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策略及经营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一样。

三、信息经济环境下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一)必须有一位创新思维的领头羊

所谓创新思维的领头羊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CEO。这是企业最主要的财富。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能积极带领员工探究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维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能激发下层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员工综合素质培育是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证

信息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是靠员工来实施和体现。智能成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依靠自然资本转向依靠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智能的成本就是人才成本,企业投入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本,它具有人才成本的堆集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

(三)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有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思维化的结晶,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所形成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需遵守的处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口号,很难变成现实。所以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主要。

(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全员沟通

创新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新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轮换,以保证个性理想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经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抉择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管理企业的人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规模的公开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小规模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晰目的,可以消除误会、增进感情,从而使员工更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出力。

篇(5)

【关键词】剑麻 信息化 探索

一、前言

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也率先在我国剑麻行业上展开企业网络信息化的工作,先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购置了大量的电脑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软件,组织人员培训学习,以配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1999年建立了企业网站,2001年公司电脑全部安装联网,并建立了安易购销链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2002年建立了用友财务管理系统,2003年建立了剑麻叶片管理系统,2004年建立了剑麻产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2005年建立了国土管理系统,以及计生、人事、党务管理等,几乎应有尽有的都上了。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开展企业网络信息化,确实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质的提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企业的灵敏度和知名度,以及与外界沟通带来了方便。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传媒上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发现工作中还有很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如领导急需的一些数据未能及时提供等,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维护,至今我们的工作还是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和大量的问题要解决,这是要认真探讨的事情,至少日后工作可以少走些弯路。

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可以简单总结为按照如下图一或图二的循环在运作,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一)无论传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均是一个信息反馈的循环模式,工作模式是一样的,只是人工处理数据和电脑处理数据的差异;(二)循环得越快,企业灵敏度越高,效率越高;(三)数据是信息的基础,没有数据就没有信息,数据没经过信息处理也只是数据,成不了信息;(四)信息化不是代替你干活,而是帮你干、使你干得更好,使信息流循环加快,提高企业反应灵敏度和效率;(五)信息中心是一个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分析的智能体,包括了相关管理软件、信息平台和各管理人员的群体智慧信息。

图一 传统的管理模式

图二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分析

从上面信息化管理模式来看,在技术上要考虑如下几点: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定位在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企业间的竞争,其根本就是决策者之间的竞争。企业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信息化的根本正在于此。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尤其是主观思想上的认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001年剑麻集团针对当时剑麻产品销售应收款过大的问题建立了安易购销链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也正是配合决策者扭转剑麻产品销售出现混乱的局面而进行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建立数据库是基础

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好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完整的企业数据库。通常企业对建立财务数据库比较重视,可以监控企业资金流的动作情况。然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的数据库,更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我们剑麻集团里,曾经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出现在财务管理上,而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我们先后在剑麻产品销售管理、剑麻叶片管理、施肥管理、纤维供应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严重的管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方案措施落实到位外,更有效的监控管理就是“有凭有据”的管理,就必须要有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我们建立的“安易购销链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和“剑麻叶片管理系统”,目的就是要实现有效的监控管理,方向是走对的。

(三)信息处理是关键

建立企业数据库只是工作的开始,数据没经过处理也只是数据,成不了信息。因此信息处理很重要,涉及到企业信息处理的管理软件也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2001年我们选择安易购销链软件进行剑麻产品销售管理,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多家软件筛选和测试分析,最后认为安易购销链软件比较适合我们目前剑麻产品销售管理模式,所以使用后工作进展顺利,很快达到了效果。

(四)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定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剑麻集团里,财务管理系统是最正常运作的,因为这是国家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强制企业必须执行,所以企业无条件地适应了这种管理模式。但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和剑麻叶片管理系统就没有那么正常,往往数据处理不及时,为什么?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信息化模式适应磨合有问题,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没有同步进行,或进行得很不彻底,导致信息系统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只有解决带有利益问题的管理模式才能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好普及和推广工作

信息化在企业中普及的越广泛,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就会加快,企业内部信息流动的周期必然缩短,这样就为决策人提供了更充分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权衡利弊,减少了决策中的失误,使之更趋合理完善。这几年,我们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以及“传、帮、带”形式,使剑麻集团上上下下的管理人员从不懂电脑到想玩电脑,从手写输入到键盘输入,从不想学打字(这是打字员的事)到学会打字(方便工作),从这是手下才操作电脑的事到领导亲自操作电脑等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剑麻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人力基础,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总的来说开展企业网络信息化,确实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质的提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企业的灵敏度和知名度,以及与外界沟通带来了方便。

(一)企业网站。1999年建立了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网站,有许多国内外客户通过因特网找到了我们公司,成为我们新的客户和朋友,据东方地毯厂介绍,有日本客商和土耳其客商就是通过我们的网站取得了联系并做成了生意,现在土耳其客商已成了地毯厂的大客户。

(二)安易购销链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2001年公司电脑全部安装联网,并建立了安易购销链剑麻产品销售管理系统。该系统连结了10个实时站点,供集团领导和有关部门监控、以及录入数据、打印报表等;下设8个单机站点:东方红财办、金星财办、东方红剑麻制品厂、东方红绳厂、幸福剑麻制品厂、金星剑麻制品厂、东方地毯厂、麻布厂等设立单机站点。实施效果:1、系统通过销货单来控制出库,由财务部门开销货单从而有效地制止销售失控现象。2、销售管理监控准确及时,一般情况下,各厂当天录入的数据,第二天总部集团帐便能反映出来,为领导作决策提供了方便。3、各销售业务员提成奖一目了然,可以激发销售业务员的努力拼搏精神。4、进、销、存、应收、应付数等及时掌握,使工厂管理和集团管理心中有数,有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三)用友财务管理系统。2002年建立了用友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剑麻集团总部财务部设立7个实时站点,其中1个连接总经理电脑供监测资金流向;东方红财办、金星财办也分别设立5个实时站点,通过电话线与总部连接。整个财务数字化运作比较完善,效率较高,资金流向清晰。

(四)剑麻叶片管理系统。2003年建立了剑麻叶片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自编简易数据库进行管理,分别在东方红一纤厂、东方红二纤厂、东方红三纤厂、金星一纤厂、金星二纤厂等5间纤维厂设立站点,通过电话线与生产技术部的电脑连接,可以监视所有生产队每一块麻田的割叶片情况、种植面积、结存面积、估产情况、产量情况,对减少剑麻叶片流失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五)剑麻产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2004年建立了剑麻产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这是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建立的剑麻产品销售平台,剑麻产品销售公司在平台上可以产品图片与介绍,并能直接与客户、外商进行对话谈生意,互传图片资料。通过这个平台带来了很多新的客户,做成了很多生意。现在销售公司发展到每人一台电脑,电脑已成为了销售人员的必备工具。

(六)国土管理系统。2005年建立了国土管理系统。分别在东方红国土办、金星国土办设立站点,这是一个较为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航拍图片,重新核对整理土地资料,使决策者能准确掌管土地资源情况,对减少土地资源流失,开展土地回收工作提供了真实数据。

五、问题分析

在企业信息建设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衍接问题。由于每个企业有其独特性,实现企业全面标准化管理模式有一定难度,致使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多数是多系统的管理,而各系统的来源不同,所采用的数据结构不同,就存在了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衍接问题,系统之间不能共享调用数据,造成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重复输入,产生了大量数据沉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存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不同的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也就是存在于不同的部门中,企业决策者只能向各部门要信息,自己不能直接获取企业的全面信息,使企业信息化灵敏度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是目前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最大弱点,以致个别领导看不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多大好处。但要解决这个技术问题,企业本身通常无能为力,这是全球IT业在研究的问题。所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提高。

(二)企业信息化工作保障制度问题。企业信息化运作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方案措施等,以确保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动作。在我们进行的剑麻叶片管理系统运作过程中,叶片估产数迟迟未能提供录入,致使工作进展缓慢,领导未及时掌握数据,这是因为未有建立企业信息化工作保障制度。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障碍、有抵触,只要把思想工作做好,建立好企业信息化工作保障制度,才能把信息化工作搞好。

(三)管理系统软件问题。管理系统软件属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软件比较成熟,如财务、销售这一类的软件,一般企业可以用得上。但在生产细节管理方面的软件就不多见,或许有,也不一定适用于本企业的运作模式。真正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发的软件成本会很高,一般企业还接收不了。

(四)企业技术人才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有领导层亲自推动,但没有信息化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在剑麻集团里,很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由于企业效益不是很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六、今后工作展望

(一)全面数字化管理

进一步开发剑麻种植、施肥管理、纤维供应等方面的管理系统,使剑麻生产管理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

(二)系统集成

由于致使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多系统的管理,就存在了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衍接问题,系统之间不能共享调用数据,产生了大量数据沉淀。探索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平台与各系统衍接,从而达到共享数据,加快信息流的传递。

篇(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基于ASP的丝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项目编号:Z2011250)。

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丝网行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行业制度、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安全生产的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丝网行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技术保障。

丝网业是河北省安平县的传统行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安平县地处燕赵腹地,隶属河北省衡水市,位于京、津、石三角中心,辖3镇5乡,30万人,总面积490平方公里。安平丝网之门类全、规模大、产量高,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丝网生产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丝网产品集散地。丝网生产已遍及全县8个乡镇、230个村庄,全县不同经济成份的丝网企业达7000多家,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设有销售网点6000多个,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2004年9月安平县被命名为“中国丝网产销基地”。

一、丝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57.7%的中小企业实施了信息化。随着政府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企业已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信鼠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安平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6年初,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满一定的成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在各个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安平的丝网企业大部分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信息化产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初步得到应用,但是各丝网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资金支持和认识程度上也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大部分丝网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不够成熟,但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将会拉动整个丝网行业市场的迅猛发展,如虚拟主机,企业邮箱,智能建站,托管租用等。我们相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丝网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丝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丝网市场主要集中在安平县,拓展市场是极为重要解决的问题。据统计,因为劳动力、丝网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问题,丝网行业迫切需要多手段进行市场面的拓宽。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简单粗放的经营已经越来越成为丝网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而信息技术的作用却渐渐凸显。各个部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运营,不但能提高速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依托科学的精确管理信息化手段,无论企业管理者在哪里,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看到当日企业经营情况、人均消费额等,又可通过图形进行各种分析,如财务状况分析、营销决策分析等,不用再担心丝网产品的经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丝网企业开始运用信息化营销方式,行之有效地将促销优惠信息传递给有效客户群,实现了精准营销。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丝网行业由于网站的迅速发展而超常规发展起来,客户主要集中在商业网站上。进入2009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丝网企业希望借助自己的网站来达成商业交易。而未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认为前期投入和后期的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实不然,信鼠化的投入并非外界所传的一样,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员。以网站建设为例,一个好的网站既能突然公司形象又能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一举两得。

三、实现丝网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丝网行业能够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用信息化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铺设日常管理的高速公路,用信息化这把钥匙打开了提升管理效率这把锁,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全面掌握集团公司统一开发的各类管理系统。近年来,有些集团公司开发制作了各方面工作的网络管理系统。每个系统运行后,公司都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一些日常工作信息可以在网上上传、下载,提高了工作信息的沟通速度,加强了对下属项目部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同时,将日常各种以往通过纸质印发的文件,在公司网页上,使项目部能迅速接收集团公司的文件、部署和指令,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二是充分运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降低管理成本。由于公司所属项目部比较分散,之前每次会议的参会人员都要从项目部赶回机关开会,既消耗不少交通差旅费和会务费,又占据了各级管理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若公司召开视频工作会、培训会,各级管理人员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来开展更多的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

篇(7)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包括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和金融电子化。

电子商务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依托。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其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平台。正如莫尔定律(信息经济的规律,它表明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翻)所揭示的那样,信息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要广泛实现网上实时交易,需要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要求都非常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把握住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在由电子商务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据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现在的运行过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设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

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电子化票据、电子化现金传递,把理想的“瞬间传递”变为现实,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银行服务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同时,金融信息化还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容。在网上,银行客户只需访问相应金融机构的网站就可以办理所需的各种业务:可以进行支付、转帐、存款、取款;可以买卖证券、期货、股票、外汇、基金等;可以修改密码、挂失存单和购买股票;可以查询帐户信息、交易明细帐、对帐单及各种金融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政府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动态、风险控制等各种金融信息。金融信息化既是电子商务的支撑点,也是金融业新的增长点。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科技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上网速度慢、收费高、网上中文信息量不足等已成为上网用户反映非常突出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取决于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如电话、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等。虽然我国电话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率近年来提高速度很快,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支持状况等四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成信息能力指数,测算信息能力大小。对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的结果表明,美国的信息能力得了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第二,得69.97分;澳大利亚第三,得65.59分。而中国只得了6.17分,仅为美国的8.6%。与韩国的15.3%和巴西的40.2%都还有很大差距。较低的信息能力使我国电子商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该定律表明,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本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都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一些重大的信息工程建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也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5000家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仅有约10%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手段;约有70%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信息手段或正积极向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仍有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除财务计算和打字外,很少运用网络技术获取或发送信息。广大中小型企业拥有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比率就更低了。更难令人乐观的是,许多拥有信息硬件设备的企业,往往把建立自己的.COM网站和通过互联网收取电子定单看作是电子商务的全部,而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硬件设施实现企业内部整个流程的信息化,以至许多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坐失了许多商机,效益非常低下。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

企业信息化对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十分引人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企业自谋发展,自负盈亏。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应当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应当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通过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使企业能够通过向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满足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国家应当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出现网上银行,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从1997年6月开始建设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经过1997——1999年和1998——2001年两个相互交叉的阶段的建设,现在这个工程已有230个城市区域网络和314个城市信息处理中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政府债券簿记系统、电子联行系统、银行卡受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同城结算系统、商业银行前台系统及与香港实时清算系统的连接。即使如此,我国银行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银行卡的普及率及使用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自从信息网络技术介入金融领域以来,人们一直就在为保证金融信息的安全而努力,发明了诸如防火墙、虚拟保险箱和种种加密技术,但是信用卡数据等金融信息被盗的事件却仍时有发生。实现金融信息网上传输时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和一致性等,仍然是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现在网络中的金融安全防护模式是,被攻击——保护——再被攻击——再加强保护。也就说,在金融信息被盗或遭到破坏以后,才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为加强金融安全防护的可靠性,必须将其转变为有防范预见性的模式。(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各网络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其网络都是独立运行的,这使国际间电子商务的结算不断遇到麻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协商达成网上银行统一标准运行,是电子商务发展向金融信息化提出的又一道难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发行债券,到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等办法已为较多企业所采用,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今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联想等信息通信企业股票的上市发行,市场在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并将最终成为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投资者也能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分享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商机和利润。除了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内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在通过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和利用率。

我国作为WTO成员方,以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快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不失为明智之举。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除需要大量高层次专才外,还需要许多中低层次的人力资源。从长远来看,在我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大量从国外引进人力资源显然也是国力所不支持的。因此,解决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教育产业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信息专业人力资源,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奇缺,大量的中低层次的信息专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尽如人意。不能不承认,这是国外软件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子商务方面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教育结构问题。

对信息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短期培训,使其竞争上岗,也是一条可取的路径。但从长远来看,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失调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部分解决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劳动者和企业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其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二要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使劳动者能为实现其人力资源最大化而合理流动,同时又不致导致两极分化;三要加快市场法制、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建设,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要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提高其服务质量,为劳动者合理流动疏通信息。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主体的产权尚有待明晰,市场行为有待规范;市场体系也还有待完善和健全;市场运行的规则、制度和法制建设更需要加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企业自筹资金,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融通资金,都需要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法制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政府强有力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可以促使这一进程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对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促进市场运行规则、制度的建设,能为企业通过市场融通资金、吞吐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能正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流向;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工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专才。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提供周到的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