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全球化的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1)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影响 应对策略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 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金融投资;经济全球化;金融保险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虽说这一现状是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表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世界资本的流通,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家的本土行业会因此受到波及。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之间交流密切、共同发展的产物。金融投资是西方国家放宽对于资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足够影响到很多投资业务的决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国际金融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但是由于金融化还是根据西方的经济体制,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其实一些细节并不是很适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国内企业而言金融保险业在一定程度能够及时且有效地规避风险。

1 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保险业的影响

1.1 利率、汇率的不规律变化

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是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汇率甚至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指我们在获得世界这个大市场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世界这个大范围的冲击,如果金融环境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极其容易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波动性变大,储户的信用极易受到干扰。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还有影响到某些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及国家的出口业务,这样就会在某些行业内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冲击,不利于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这个影响进一步的扩大,也很容易影响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

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从金融行业的投资业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一来,才能够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对我们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避免不规律的汇率、利率的波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经济平稳发展。

1.2 投资风险增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使的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变的更加密切了,因此这样单一经济结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加大。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经济体制都会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一定影响,就拿西方的金融投资自由化来说,因为金融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银行审查客户方面的工作也变的比以前放松了。因此这就会导致客户的违约率不断上升,这些都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

另外,虽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从本国工业的发展角度而言,还是应该控制一下资本的引入,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如果外资占的比率较高的话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其实是没有太多好处的。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外资引入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已经过度依赖外资,这就导致了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的资金都处于为国外垄断的地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经济发展。因此作为受资方来说,对于资金的引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特别是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1.3 我国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的难度增加

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经济周期的大幅度波动、结构调整与价格起伏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国内市场,这样一来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现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投机性资本的大量存在,将会导致金融危机风险的系数大大增加。另外,就是国内的金融监管方式与国外的监管方式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美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对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了,并且他们的“纵向管理方式”能够为规避风险提供一定可参考性。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当中的“一行三会”因为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因此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再就是关于国内法律当中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地位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金融行业融入世界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2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业避免出现问题的措施

2.1 内外部管理齐头并进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要完善保险金融业的管理,避免其出现更大的问题就需要从维持内部金融机构的问题以及外部外汇环境的稳定这两方面来进行。现如今国内的很多金融公司以及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相关的风险部门来对日常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划定。公司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建立起处罚措施,对待公司经营中不合理的现象要提高他们的违约成本,可以说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我们业务的稳定性增加了一道保险杠。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外汇业务在公司总体业务中的作用,审慎对待外汇业务,清楚其在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这类业务的经营时应该考虑总体价值,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利益,这样齐头并进,内外兼顾的管理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一定能够为相关金融保险公司带来新的转机。

2.2 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正确对风险进行评估

现在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利用其中优势的部分来推动现有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应当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国内相关出台的经济政策和福利。因此还是适时的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减少投资的经济损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越来越密切和多样化,这是带给各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一种挑战,金融危机、风险转移,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同样给世界各国带来经济重创,这让我们认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知道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风险投资的知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收手,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将风险管理工作日常化,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则当中,这样才能够形成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最后对待风险的评估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如果说我们进一步想要抵御风险,还需要联合其他国家的金融保险行业中的公司,这样才能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环境真正的变的稳定。

3 金融保险业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之下更好的发展

3.1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虽说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还是需要依靠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来提高其资本运作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只能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但是存在的种种风险都使得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西方国家虽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汇率、资本输出和输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我国要想使得金融行业取得重大发展,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政府职能部门如果过分干预不利于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行;其次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功能性,让金融监管部门在一些问题上有独立解决的权利,这样会使得管理的协调性更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更容易被发现;最后金融监管体制要充分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国内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不断去自我完善。

3.2 进行市场细分

国内的金融保险行业早已经不是过于过去“被垄断”的局面了,很多新型公司推出的新的理念也迅速在这个行业当中崭露头角,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他们面对的经营环境就更不稳定了。往好的一方面说,经营环境的稳定性不高,那么他们就只能通过不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方式来留住顾客。在准确评估现有的市场之下进行细分,这样也能够帮助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取最大的利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了解顾客当下迫切的需求,然后推出相应的产品,也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一些小规模的金融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之下我们不一定需要去追逐多么大的“蛋糕”,只需要把手里的蛋糕“分好”,一样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点。

3.3 用多种方式加强对保险营销人员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员工的思想状况也变的很难把握了。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员工更深层次的需要,他们才会付出相应的价值。当一个员工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职业追求时,一味的物质激励其实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保险行业人员的管理可以从深挖保险的内涵开始,将企业文化与公司内涵相结合,在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将其传递给员工,得到员工的认同。达到这个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要求”员工为公司的经营做出更深层次的“付出”。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辅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应该仅仅依靠物质手段来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的制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不能将其变成“奖励”。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间资本流动不断加剧的产物,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因为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点。为了能够弥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金融保险业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规避经济全球化为其带来的风险,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收效甚微。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总结,希望能够对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行业的改革提出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劭佑. 两岸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张晓燕.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其实也不尽然是如此,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全球已经运行了两个世纪,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的机会。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上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 80% 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 的国际直接投资,60% 的世界贸易。 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可是鉴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中国政府采取如下几策略:

1.立足国本,面向世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进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 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并操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就应当适时收回,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导改变为间接诱导型转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加强民主监管机制, 防止和克服出现官商不分和政治****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作用,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远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以“人”以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力开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国”之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14-02

1 国际贸易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总的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水平。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20世纪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

第一,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首先,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新经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知识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必将成为世界产品市场的主体,传统的初级产品以及一般技术的制成品将让位于高技术产品。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产品。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崛起。工业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IMF统计,1970―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7%,与同期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持平;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超过货物贸易8%的平均增长率;在人类渐入新经济时代的同时,服务贸易仍然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第二,国际贸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现网络化趋势。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国际贸易方式和手段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网络贸易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简而言之,即交易各方借助互联网完成商品订购和销售。

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手段的创新,代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网络贸易如此迅猛发展是因其具有传统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贸易活动中的交换信息、磋商交易、订立合同、转让货物、报送商检、进出口、付款交付等综合贸易及服务功能都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传输和处理,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为贸易商寻找买主,得到订单,销售产品,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国际贸易在贸易规则上出现规范化趋势。国际贸易自从产生就不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服务贸易、网络贸易和网络税收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更需要协调一致的贸易规范,各国对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国际贸易规范化向着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迈进。一方面,新经济对国际贸易的流通主体的影响已经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局限,信息技术转让等知识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乌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关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谈判,并在历时8年后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奠定了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法规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确定和监督各国的贸易行为是否规范化。目前,WTO正在就环境问题、劳工问题和网上税收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磋商谈判。可以肯定,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发展也必将越来越规范化。

3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第一,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第二,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第三,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四,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他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4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第二,进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第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第五,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改变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

篇(5)

[关键词] 企业 竞争情报 经济全球化

一、竞争情报及其作用

1.竞争情报的概念。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研究,是继2O世纪8O年代后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情报新概念和信息服务方式。根据SCIP(竞争情报专家协会)的定义,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它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目的信息以创造竞争的有利条件。竞争情报的出现是国家、集团和市场竞争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必然,是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主要体现。竞争情报带有对抗性,要求在对方不协助,甚至是反对的情况下,去了解、分析对手,目的是最终战胜竞争对手。竞争情报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特殊信息,它除了具有一般情报的基本特征(如知识性、可传递性等)外,还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对抗性、针对性、保密性、智能性、时效性、增值性等。

2.企业竞争情报的主要作用。(1)企业决策的支持作用。企业的决策者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并做出实施方案的过程。决策者通过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分析、处理,减少或排除对客观环境认识上的不定度、未知度、疑义度、混杂度,进而对客观环境获得正确认识,把握时机,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2)预警作用。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在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分析和识别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竞争优势。(3)学习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国内外都有一批能够支撑和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和企业集团。竞争情报不仅能帮助企业学习、比较、借鉴更科学的经营思想,选择更先进的管理办法,还能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分析为企业提供最好的经验、教训和最具体的经营标准,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4)竞争环境的监视作用。现代市场日益走向多元化与全球化,市场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要想在如此复杂与动荡的环境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与本企业、本行业有关的信息。(5)促进企业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作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速度快,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普遍热衷于新颖性商品,这就要求企业经常推陈出新,产品更新换代快。

二、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策略和措施

1.树立企业竞争情报意识,建立竞争情报运行机制。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应加深对竞争情报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企业竞争情报意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竞争情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努力实践,加快竞争情报建设步伐,为竞争情报部门提供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尽快建立高度正规化、制度化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和情报网络,将情报活动直接与战略决策相结合。在企业员工中宣传竞争情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竞争情报的价值,并积极参与情报与反情报活动,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2.建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和国外相比,我国竞争情报工作落后发达国家10年~20年,竞争情报的推广和发展比较缓慢,未能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是开展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竞争情报体系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两部分内容。其软件主要是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由企业负责人、管理、营销、技术、供应、情报信息等部门人员参加的企业竞争情报网络。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作为首席信息官(CIO)。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讨论、分析、评审情报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软件还包括信息情报人员的培养和专项经费的投入。竞争情报工作的硬件主要是建立竞争情报管理系统,并将其融人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对竞争信息源的分析及渠道管理。

3.培养企业竞争情报人才。企业进行竞争情报活动,关键在于人才。一个合格的企业竞争情报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情报意识,深刻认识竞争情报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具备较强的知识水平和竞争情报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具备对信息收集、整理、评价、分析的能力等。

4.建立反竞争情报机制。随着竞争的加剧,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企业迅速增多,企业自身的活动逐渐成为对手竞争情报活动的焦点。如何在获取竞争对手情报的同时,又保护企业的核心信息,便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反竞争情报便应运而生。因此,反竞争情报是针对竞争情报而言的,是在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中保护本企业的核心信息,它可以抵御竞争对手针对本企业的合乎法律的竞争情报活动,从而赢得竞争。上世纪80年代前,因为不注意反竞争情报,中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宣纸等相继流传到国外,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现在,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未来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对象。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反竞争情报机制进行主动防御,在获取竞争对手竞争情报的同时又能保护本企业的核心信息。

5.成立面向企业服务的竞争情报咨询机构。由于竞争情报研究工作要求主动地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来搜集一切与企业竞争有关的信息,特别是竞争对手、竞争环境方面的信息。而且竞争情报工作者还必须具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情报支持的能力。因而对从事竞争情报活动的专业人才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信息中心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收集和储存信息,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其工作带有一定的被动性,缺乏从事竞争情报活动的经验,尚不能独立承担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因此,成立竞争情报机构是我国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企业有效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而且还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竞争情报培训。

篇(6)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生态风险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对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解读仅拘囿于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及策略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论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策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幸福观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足球赛事中归化外籍球员的困境与出路 学科门类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伦理困境及出路 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新趋势的对策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及防范策略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及出路探究 论视域下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 全球化竞争下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16msc-worldnuclearreport2013-1r-v4.pdf,pp.16—20.

B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B12韩文科、杨玉峰:《中国能源展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9月,第13页。

B13王浩等:《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10-14.

[3]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向导.2011(12):60.

[4]庞乔舒.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北方经济.2011(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