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管理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和项目本身的特点,并在保证项目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对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的全过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主体,成本管理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保证盈利的关键,直接关系着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收益情况。数学方法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广泛使用,将数学人才运用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能够保证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量性,是实现工程项目中科学化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所需的人才
目前,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数学人才引入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管理团队中。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引进高级别管理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随着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高级别管理人才的引进,能够保证成本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可测量性,杜绝当前成本管理中的不良习气,促进工程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一直贯穿始终。在拟定施工之前,项目施工企业往往会借助相关资料来估算出成本预算,这一过程属于成本预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进行合理预测,将会使得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过于不确定,施工企业无法了解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也无法进行提前的融资和资金准备。而高级别人才的引入,是使用管理科学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
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统计、汇总和控制,这属于成本控制的工作内容。在规范化的市场背景之下,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和统计方法,加强事前、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工程项目的成本,需要根据建设工程的原有资料、行业背景、项目特点、施工环境与条件、工期要求、质量要求、材料要求等方面,并根据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确定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多,必须采用科学方法,引进高级别管理人才,才能实现科学的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指导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并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已经使用的科学管理方法
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已经使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包括:六西格玛统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等。
(一)六西格玛统计法
六西格玛统计法,主要是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它最初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对缺陷产品的控制,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这种方法,最初是在摩托罗拉公司中使用,用于产品质量控制与改进。这种方法通过对质量参数的测量,将参数的方差/标准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技术标准。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使用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利用σ值来保证发生的成本处于可控范围内,确保实际成本的执行情况。基于不同的成本控制精度,可以选择不同的σ标准(±σ、±2σ、±3σ、±4σ、±5σ、±6σ)。
(二)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主要适用于项目成本的预测。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借助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来进行信息处理和反应的数学模型。目前,已经充分使用在了成本预测中。例如:人工神经网络的动态可变性和自学习性,能够进行成本预测和过程中的成本改进;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加入动量法和学习自适应调整策略,能够将工程建设项目的物价指数、造价指数、工程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都纳入考察范围内,提高成本预测的科学性和精度;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加入径向基函数和模糊数学的方法,能够让模型更加贴合实际,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考虑范畴。另外,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会导致测算过程慢、耗时长,可以将粗集理论排除冗余变量,利用约简后的影响因素纳入人工神经网络之中,保证成本预测的快速进行。
(三)模糊数学方法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成本会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让成本预测和管理控制具有模糊性。于是,有学者在工程造价中引入了模糊数学的方法,借助特征向量的构建、工程特征隶属度和模糊程度的判定,来确定本项目与其他历史项目的相似程度,并进行相似的成本管理工作。此种方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使用,本质上讲,并不是在进行成本管理,而是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来找到相似的工程项目,并找到可参考的成本管理案例,提供借鉴。但是,这种找寻已完工工程与待测工程的相似程度的方法,并没有考虑造价因素和物价变化的影响。目前,很多学者将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分解成了多个板块,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找寻各个子板块的相似板块,按照板块来确定相似性板块,然后通过汇总,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成本。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无法准确预测出涉及到物价的子板块。
(四)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最初是由邓聚龙提出,其思想是:通过原始数据来建立灰色模型,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并进行科学的定量预测。因此,在成本管理中,灰色系统理论主要是用于成本预测。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少量的成本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该方法适用于新工程项目、历史资料缺失的情况。最常使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是GM(1,1)的单阶、单变量的灰色预测模型,当然在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还可以推广到GM(1,N)单阶、多变量的灰色预测模型。还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已完工工程与待测工程的关联程度,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成本预测,形成了“灰色关联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精度。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了动态化的灰色预测方法,以当期成本控制现状作为参考点,建立动态预测分析图,使得成本预测能够随着施工的进展而不断进行改进。
(五)其他科学管理方法
除了上述四种主流的数学方法之外,还包括了指数趋势模型、粗糙集理论、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主要思想都是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中,提炼出实际面临的成本管理情况,并在科学管理方法中找到能够满足这些情况与特征的模型,使得模型更加贴近实际,让模型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
三、当前成本管理中引入科学管理人才的状况
将高级别的科学管理人才引入到成本管理团队之后,还需要将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与科学管理人才所掌握的专业化科学管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结合。目前,较为主流的项目成本管理思想包括了全面成本管理思想、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想,这些方法都能够与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结合。例如:在全面成本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来对前期融资、不确定性风险和后期运营问题进行预测,再借助指数趋势模型等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计价问题,可以采用六西格玛、模糊数学等方法来进行计价控制和分析,来估算费用和造价仿真。但是,当前成本管理中引入科学管理人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人才在成本预测中的参与度。通常,工程项目在方案设计结束后,才会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预测结果和方案设计合并,形成最终的评审方案。在成本管理中引入的科学管理人才,并不能真正参与到成本预测的工作中,成为了方案设计的一个附加工作,而无法根据成本预测结果来调整方案设计。第二,科学管理人才在成本控制的参与度。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科学管理人才发现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超出了控制目标和预算要求,他们并不能直接参与到后期的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其专业知识仅限于成本预测阶段。而成本控制工作都是项目施工方来完成,通过降低工程质量、压缩工期、降低材料标准来控制成本。
四、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已经使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包括:六西格玛统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指数趋势模型、粗糙集理论、蒙特卡罗模拟法等。这些现实情况,都需要在成本管理的团队中引进高级别的科学管理人才。但是,当前成本管理中引入科学管理人才,存在如下两个问题:科学管理人才在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中的参与度很低,无法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在未来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人才与项目成本管理各个阶段的参与度,才能保证科学管理专业知识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科学使用,提高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解德元.数学方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2,(2):26-28.
[2]曹李祥.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目标成本预测及成本控制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
[3]蓝荣梅.基于指数平滑法的建设项目成本预测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
[4]郭一斌.基于住宅项目特征的价格与成本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纵观学校管理的发展历史,为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曾出现过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经验管理是伴随学校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凭借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其特征是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在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借鉴。学校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追求效率最大化。
学校科学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区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性质,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略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略了文化等柔性手段,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部分忽视,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管理主义”倾向。
为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选择”。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管理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总的来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想方设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文化管理是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愿景、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当然,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教职工的创造性。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学校文化管理考虑到人的复杂性,既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意志、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要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还需要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辨析。
学校文化管理与对学校文化的管理。虽然文化管理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这里的文化管理是指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总务管理”一样。
学校文化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继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之后的第七大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学校文化管理要以文化管理资源去影响、引导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创建高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有密切联系和诸多方面的交叉重叠,但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文化管理,与作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重要途径的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
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样式。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一定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圈的文化,必然会渗透和反映在一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文化其实就是一定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的更迭暗示着人类文化的演进。经验管理时代有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时代有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但不能说有了管理文化就有了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如何实施
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形态而言,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
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愿景”包含两层意思,即愿望与远景。愿景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完成使命的途径。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而非外加的或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基,共同价值观是愿景的灵魂。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凝聚力量、唤起希望、激发内动力,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建立共同愿景要选择的实施策略可描述为五个阶段:告知、推销、测试、协商和共同创造。告知阶段是告诉教职工组织的愿景是什么,传达信息的方式要直接、清晰和一致;推销阶段是帮助教职工自发地投入愿景之中,而不要操纵他们;测试阶段是了解教职工对愿景的真实想法,可用问卷和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调查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和能力的看法和希望;协商阶段是邀请教职工给组织当顾问,塑造共同愿景;共同创造阶段是每个教职工开始为他们想建立的愿景而工作。实施共同愿景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有:以个人愿景为学校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并彼此尊重;寻求相互合作,休戚与共,而不是意见一致;每个人的意见只代表自己;避免“抽样”;以团队学习为基本形式,提炼学校组织的愿景。
建设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诉诸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因此,建设精神家园,让教职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教职工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以归属感、相互尊重的价值环境、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及特点
综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三个阶段。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依据管理者的经验来对员工管理,管理者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科学管理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种种束缚,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组织内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本管理虽然是科学管理的延伸,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本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员工劳动生产力差异化的提出,才有了更深入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的科学设置,才有了人本管理所提倡的扁平化组织;正是有了科学管理的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所提出对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的激励才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科学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就没有人本管理的蓬勃发展。
人本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激励员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提倡人本管理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能抛开“事”而谈人的发展。提倡人本管理必须坚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任何脱离科学管理的基础而实践人本管理都是不切实际的,犹如空中楼阁。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繁荣了人本管理理论。西方人本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其后工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处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总体压力大和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下岗就业和社会保障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就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和改进,实现管理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岗位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之路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具体来说,中国企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组织机构管理坚持因事设岗为主,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组织原则,还是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已成为设计组织架构,确定岗位职责、明确用人标准的主线,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坚持因事设岗为主,就是要在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上,关注特殊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特定时期,对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特殊人才采取设岗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证;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构建用人的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战略性关键人才的智力作用。
绩效管理坚持业绩考核为主,重视员工发展。绩效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考核,发展到对组织、对员工发展的全方位评价,从原来的关注考核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沟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劳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绩效管理不能丢掉业绩考核之本,而只注重绩效过程管理。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绩效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反而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评价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管理主义;经验管理;工具理性;社会理性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着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着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着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着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
综上所述,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一是划时代地开创了公共行政学源远流长的管理研究途径,并有着恒久的魅力;二是动摇了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高扬起了科学管理革命的精神旗帜;三是注重社会组织管理上的价值理性的转型,即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泰罗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历史的缺陷。比如,杜拉克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两个缺陷:一是它否定了管理的整体性和组织;二是割裂了计划和实际行动。”
【关键词】人本管理;学院管理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进一步深入,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教育管理应首先体现人本管理。现有的多种管理方式之中,人本主义的管理方式因其重视人的存在与发展,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运用。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人本主义管理的内涵
每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理论历史沿革。按照一般管理学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形成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泰罗等人。泰罗提倡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操作规程、职能分工、工作定额、管理原则等,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他对人的认知是有不足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拿钱做事,钱是万能的;二是把人看成是生产流水线的一部分,即和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第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开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倡导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仍把对人的激励当做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管理科学学派阶段,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出现的。这一阶段,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涌现出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第四,管理思想发展新阶段,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主张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并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人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等,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本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曾预想,大量应用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那么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有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兴趣、能力、身心素质等综合性情况来合理地安排最适当的工作,且充分地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简而言之,其实质就是尊重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人的智慧和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从而使管理效益趋于最大化。
二、我院实施“人本主义管理”的必然性
(1)学院的人本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有科学管理对劳动生产率的高效追求,所以才有组织行为学更深入的研究;因为有组织管理对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的科层设置,所以才有人本管理所主张的扁平化组织。可以说,人本管理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学院管理是以学院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应具备时代的前瞻性,组织机构设置具有科层性,其活动内容、方式都要要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院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相匹配。因此学院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提倡人本管理不是简单的否定科学管理,而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2)人本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倡导根据组织的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依据组织和组织的发展而谈人的发展,激励员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学院是教师的平台,教师是学院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在学院的平台上合理的利用资源,才能构建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平台。因此学院提倡人本管理必须坚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3)学院发展历程与管理自身特点呼唤人本管理。纵观国外著名高校,其人本管理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而我院目前仍处于发展的中期,正处在走向逐步完善各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时期,当前发展中的众多问题,都要求我院管理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这也是学院管理特点的内在需求。学院管理的自身特点有:首先教师具有双重性,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因为作为学院管理的核心要素的教师,他既是学院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引导、管理学生的主体。其次培养对象是人。学院管理的目的是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可以说人是学院管理的第一要素,因此学院发展历程与管理自身特点呼唤人本管理。
三、我院实施人本主义管理的措施
(1)尊重。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也就没有高层次的学院,所以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在学院中的地位,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尊重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2)宽容。首先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海纳百川,其容乃大。只有宽才能容,才能够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才能形成民主的气氛,学院才有生气、有活力。其次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孔子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是会有缺点和错误的,所以要允许人家有缺点和错误,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怕犯错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能在错误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能包容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人,队伍才能兴旺、事业才能发达。(3)激励。人需要激励。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励也有物质的激励与精神的激励区别。对于学院教师来说,只要物质待遇得到了基本保障,精神激励就是最重要的。一是树立教师的地位。通过榜样,指明老师努力的方向,如通过表扬、荣誉、职称等方式使做出成绩的教职工得到受人尊敬应有的地位。二是用好人。按照学院工作岗位的需要,尽量做到“任人唯贤、唯才”,一要放手;二要支持;三要关心。如对年轻老师不仅要关注其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应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解决教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三是充分肯定大家的工作。要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尤其是要通过多种的方式肯定大家的工作成绩。(4)参与和认同。学院发动教师参预学院的管理,使他们与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让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有助于建立教师的归属感。要让教师认同实现管理目标不仅是领导的事,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那么在制定学院管理目标必须有教师的参与。例如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的改革方案让广大教师参与,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有助于教师主人翁精神的形成,有助于学院管理者与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二是有助于建立教师的情感认同。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为教师实现自我需求、社会性需求提供了机会和环境。因此情感上的认同会使教师更加努力的工作,把学院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之,学院管理者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人为本认真分析与研究,在学院管理中始终以人为本,注意挖掘人的潜能即是学院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也是学院管理者成熟的标志。
参 考 文 献
[1]李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校人本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
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大量的实例验证将传统的工作经验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开创了管理思想界的先河,使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第一人,他就是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W·泰罗。泰罗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对科学管理的诠释,道出了该理论的本质--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是的,正是这样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对我们现代的管理实践影响至深,让我们在今天的环境背景下依然不断探讨着"泰罗制"的当代意义。
无论是泰罗所生活的时代还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一场改革、一种新的管理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泰罗所做的任何一项实验都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不管是员工还是雇主,作为一种能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场科学思想革命的向前推动。从这一角度出发,泰罗的科学管理已经开始了对人的关注,让我们认识到人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这样的一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启示。
一、科学的任务观念与员工的身心健康
泰罗认为现代科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独一无二的要素是任务观念。"载有预先计划任务的书面指示书中详细说明要做的工作、怎样去做和做活所需的确切时间。""这些任务又绝不要求工人以有损于身体健康的速度去干活"如果说当时是用预先计划的任务说明书来指导工人如何完成当天的工作量,那么现在的工作或岗位说明书也是员工完成自己任务的一种依据。泰罗关注的是有助于工人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的任务安排,而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上班族来说,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员工离工作所能够带来的那种身心愉悦的满足渐行渐远。据统计,国内大企业员工身心健康问题突出,超八成人受到各种健康问题困扰;而对于我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很多依然采用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虽然工作环境等各方面已比泰罗时代有很大提升,但加班制、超额工作量让工人们怨声载道,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甚至出现"过劳死"这样的严重现象,这也使得员工与雇主的关系颇为紧张。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员工的人文关怀在泰罗的思想中已有所萌芽。今天的企业组织可能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但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强,对于员工身心健康的管理工作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科学地设计安排员工的工作内容,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才有助于其持续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
二、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与因岗设人
"管理者要主动承担的一项责任是科学的选择和不断地培训工人……使他们能在公司里担任对他来说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合适他能力的工作。"泰罗强调的是细致分析工人特点,通过严谨筛选为一项工作、一个岗位挑选最合适的人来从事以发挥其最大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虽然这只是当时对于最基层作业工人所采用的方法,但这点也是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倡导的"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不过,在很多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中"因人设岗"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导致员工和公司组织的效率低下。近年来,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制定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比如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在一定层面上促进社会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引进的人才是不是我们所需的,人才的特质是不是符合某个领域、某个岗位的要求才是各种人才计划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把人才引进来再为其设定一个岗位、安排一项工作。从泰罗挑选工人的实践中,让我们理解了遵循"因岗设人"的原则在分析领域、岗位需求以有效引进合适的高层次人才上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同样适用,企业在招聘员工前也需进行工作分析、结合员工特点来为企业挑选"第一流的员工"。
三、培训教育与沟通交流
在泰罗的试验中,对于新进工人通过设立专门的计划工作室,选出优秀领班或工长,制定任务规则,针对工人特点定期并长期地培训工人。他认为"要不断地培训他们并且这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如通过一位本身就是一名好铲工的教师把工人看作兄弟一样,来帮助未达标的工人更好地懂得铲工的科学技术。正是劳资双方的感情沟通交流,使工人抱着一种合作的态度最终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怠工,这也是泰罗所说的"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这样的培训和互动方式也进一步帮助一个普通工人真正成为一名"第一流的工人",提高工作效率。而培训对于现在企业经营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新员工进行职前教育,对在职员工进行在岗培训……都是希望员工能够更好地胜任当前工作。并且培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科学透彻地了解员工个人特点,需要管理人员注重沟通交流方式,创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工作环境。现在对于80后90后一代的员工,培训工作就更加需要以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为前提,进行相对应的职业教育。80后90后员工追求个性,追寻自我价值,喜欢平等自由……这就使得组织对于这样一个员工群体的管理要更倾向于泰罗所提倡的沟通协作,创建一种更为关怀宽容,更为人性化的多元化工作环境,加强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员工彼此之间信任愉快的情感交流来帮助新一代员工更快的融入组织,在一个更自由化的平台上积极工作。
四、激励的适度
泰罗时代,"磨洋工"是存在于很多工厂内的一个严重问题。除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工人激励工作的欠缺也是造成这种现象普遍的原因之一。泰罗指出"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在结构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合理的任务保证了工人工作能力的最大满足,而奖金或者说更高的工资报酬实现了工人效率的最大化、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高工资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也要适度,适度的激励方式对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仍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企业挑选到了一流的员工,进行了培训与教育,后期更要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当然,泰罗所用的高工资方式对于激励当前员工来说过于单一化,人们除了物质享受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适度或者说合理的激励方法更符合、更有利于帮助员工的成长。同时,针对不同年代成长起来、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员工,应采取的激励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对80后90后员工结合他们自身的优缺点,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激励方式:提供开放自由的工作生活环境、注重团队合作、适时组织促进成长的充电培训、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建立良好的职业晋升发展机制……这会有助于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竭尽全力效忠于企业组织。
泰罗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奠基人,"泰罗制"虽有其所生活时代的局限性和研究背景的特殊性,但历经百年沉淀,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影响越发明显,尤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经典之作,我们要摒弃和弥补泰罗思想中的种种缺陷,在我国发展的客观实情背景下,结合其思想精髓和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王昊,《论泰罗科学管理的当代意义和历史局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56-60页。
[3]莫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再评价》[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