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982(2016)04-0371-03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易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策略体系、打造一支有着优良专业素质的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是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纵深、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致力于针对目前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培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学者、其他领域有益的培训策略和先进的培训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总体既不规范也不系统,培训项目数量上本就不足,质量上也难以保证,总体的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支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提升其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1.1培训对象不全

目前,实际开展的健康教育领域培训多仅针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进行,而其他的诸如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内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健康教育管理人员等都是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性的人力资源,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完整。

1.2培训机构不成体系

[1]目前,由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多学科性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划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工作的机构包括政府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术团体等,这些培训机构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在各自的辐射范围内自发开展培训,这些出处各异的培训从内容和师资上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影响培训效果。

1.3高素质的培训师资缺乏

[1]目前,实际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师资多重理论轻实践,重专家轻一线,导致培训必有偏颇。此外,目前,多数培训机构聘请师资,仅凭决策者已有的了解或他人推荐确定师资,也不注重培训效果反馈,因此,没办法对师资施行有效的考核,就没办法募集到真正高素质的培训老师,必然影响培训效果。

1.4培训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都是以集中会议或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由授课老师进行单向的知识、技能等信息方面的传播,且不说讲授内容和方式能否全程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这种忽略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忽略技能的实操训练的培训方式与健康教育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都是不相适应的,单向的理论灌输只会使培训形式化,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1.5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

目前少有健康教育领域的培训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做过系统的培训对象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的实施缺乏计划性,直接导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科学性不强,既没有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上也没有递进,没有分阶段的培训计划,前、后的培训内容简单重复,没有衔接拓展,缺乏内在逻辑,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

2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构建

2.1培训对象及其培训内容

2.1.1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指在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如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主体机构内,专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需要掌握基本具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所必须的社会动员、传播教育、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2]、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制作等基本技能。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应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础操作水平。因此,针对该群体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健康促进与教育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及最新进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流行病卫生统计学和场所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此外,结合实际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还应包括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广告策划、项目管理和社会营销等内容。2.1.2健康教育网络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网络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包括社区、学校、幼儿园、工厂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兼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所在的部门是健康教育主体机构在各个场所的延伸,他们是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有力补充,是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支撑。他们需要通过培训掌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传播技巧、活动动员以及策划与组织、其相应场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内容。2.1.3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其他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是指专职从事传染病防制、慢性病防制、计划免疫、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同时兼职该领域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是相应专业领域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把控者,是配合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与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良好融合的关键环节。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健康知识以提供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并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把关,配合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根据相应健康教育对象的人群特征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并提供诸如在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担任咨询专家或邀请合适的专家现场咨询等支持性工作,因此,他们首先需要具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理念,需要通过培训掌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传播技巧等内容。2.1.4健康教育管理人员健康教育管理者是指在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包括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及分管领导和健康教育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该项工作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但要了解区域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对执行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等健康教育专业相关内容外,还需要掌握如何调动具体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有效果、有效率地干好各项实际工作。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健康促进与教育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及最新进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内容,管理学的相关内容也应该成为他们的培训重点。

2.2培训组织方式

在既不影响实际工作开展又兼顾个人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考虑到培训成本的前提下,培训模式可包括长期集中培训、分阶段的短期培训以及远程指导3种基本培训组织方式,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的培训对象选择适宜的方式,或将三者有机组合,取长补短。2.2.1长期集中培训该种培训可借鉴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3]进行,宜由国家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主导实施,在国家级和(或)省级等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进行为期1~3个月的集中授课,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培训、然后将学员派遣到1~2个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先进地区进行为期3~6个月的现场观摩及实践。通过这种长期集中培训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受训业务骨干个人的工作能力,以点带面的提升其所在机构、地区的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起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市、区级健康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加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粘性,并由此拓展进一步的合作,如国家级、省级健康教育机构可以申请并将某些需要结合现场开展的项目放到地市、区级等基层健康教育机构,既完成了该项目的现场实施工作,也可以借项目开展的契机奠定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基础,提升基层的专业化水平。考虑到这种培训形式耗时较长,受训学员的全脱产培训可能影响派出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此外,培训组织机构的培训能力难以同时承接人数较多的学员,故长期集中培训宜分期分批针对各单位健康教育业务骨干进行,1年开设1~2期,面向全国省市区招生,设置入学测试,通过测试者才能参加培训,严格控制入学人数,有效利用各项资源做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2.2.2分阶段短期培训此类培训应在结合机构或区域的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和个体的工作能力及业绩制定不同时间长度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从机构的角度拟定上述几种培训对象的年度培训计划,从个人的角度拟定个体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培训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和3~5年的长期计划。“分阶段”体现在培训务必按计划稳步推进,培训内容层层递进,前后衔接,具体的培训时间间隔可根据培训效果适时调整。准确把握“短期”的时间期限需根据不同的培训方式选择适宜的培训时长。如学术讲座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培训时长控制在2h左右为宜。培训班包括了多个培训内容,可就某个主题深入讲解,并可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时长安排在2~5d为宜。此外,还包括到先进地区参观和进修,培训时长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加以确定。此外,短期培训的组织机构需要有效整合,从横向上划分的组织机构如政府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术团体以及从纵向上划分的组织机构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社区级机构等应该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建立起立体式、多角度、联动式的培训组织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保证培训效果。2.2.3远程联系远程联系包括远程指导和远程培训。远程指导是指在受训学员回到原单位以后,在学员及所在机构和区域与上下级业务指导机构、高校以及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起长期、远程指导的渠道和程序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如建立培训专家和学员QQ群[4]、微信群等,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回访、长期追踪,加强后期继续教育和业务指导,便于学员进一步巩固并拓展所学知识,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衔接,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提升工作能力。远程培训是指借助现代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课堂,节省培训学员的时间成本和培训组织机构的人力物力成本达到培训目的,但该种培训形式缺少师生互动,较为枯燥,仅适应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的入门级培训。

2.3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效率的最大化,培训的教学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创新,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特别是近年来业内较为推荐的“参与式培训”,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培训方式在成人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被认为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员提高能力的好方法[5]。参与式培训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每个受训学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的培训方式,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操作性、监测评价的及时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小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访谈、观察,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和练习[6]。但该种培训方式对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培训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培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掌握参与式培训的方法和技能,还要完成大量的班前准备工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培训”尚不多见,但应成为目前培训改进的方向。

3思考

要建立健全科学、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模式,首先,要从纵向和横向结构上构建起立体式、多角度、联动式的培训组织体系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厘清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四类培训对象实现培训的全覆盖;最后,要根据区域或机构的公共卫生任务、不同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的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并选择恰当的培训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以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优。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制度,在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行业的标准要求、机构的发展走向以及个人成长需求的情况下,制定包括激励、奖惩、考核等在内的培训制度体系,让科学合理的制度引导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行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将培训的参与情况以及后续的培训效果与健康教育人员的薪酬、职称、晋升等相挂钩,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健康教育人员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赢取更多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浴峰,夏芹,刘华磊,等.我国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81-88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冯琳,吕梅.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在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45-246.

[4]刘东梅,李绍敏,陈玉兰,等.四川地震重灾县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534-535,550.

[5]ChambersR.Participatoryworkshops[M].London:Taylor&FrancisLtd,2002:14-15.

篇(2)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 教学改革 思考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1]孔祥清,轩辕,秋艳.为医学生开设医学教育学课程的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2005,1?

篇(3)

关键词: 护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自1986年我国响应WTO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号召后,卫生部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大力开展健康工作,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但是,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通过在临床不断地实践,认为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阻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现分析如下:

    1  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传统护理模式影响,很多护士都认为开不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仍然只重视完成病人的常规治疗及护理,未把此项工作列入到护理计划重点中来。加之对护理健康教育未充分理解,对于其思想和行动上应受到的改变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2 实施方法不足

    1.2.1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且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经历更不相同,又存在护士缺编,往往习惯于把资料交给病人或家属阅读,或一味讲解常规、单一的内容,而未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

    1.2.2目前,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单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既反映出病人真实情况又具有教育内容及效果,全国认可的标准格式,大多数护士直接面对病人的时间很少,却花大量时间去写是很不现实的。

    1.2.3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未建立评价指标,也无反馈信息。很多护士只注重对病人的单向灌输,忽略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病员的其他健康需求是否有遗漏,以致效果很难肯定。

    1.2.4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缺乏,整体素质低,健康教育融汇了哲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因而造成知识结构缺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不能促进健康教育的提高。

    1.2.5医院支持条件有限  医院管理系统虽一再强调健康教育,有时候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具体关心其落实情况,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健康行为,是否阻止了不健康行为的存在与发展。另外,后勤服务系统也未跟上,占用了护士与病人接触的大量时间。在护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资料、设备、用具单一未能满足病人需要,阻碍了病人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2  对策

    2.1提高护士认识,完成理念更新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使护士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现代护理理论和整体护理观作指导,明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要更加宣传教育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使健康教育的思想观植根于广大护士思想中,认识到此工作是护理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2.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健康教育赋予护士多元化角色,由此我们必须强化在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大讲座,读书报告及专业业务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护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改进实施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地做好护理健康教育,最好应用护理程序来进行,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也成为护理治疗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及不同时期需要做好阶段性教育,要把教育融入护理工作中,一边做,一边讲,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要多做少写,把自己从繁琐的书写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直接服务于病人,当然护理书写也需要解决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制定的评价指标及时评价弥补遗漏的问题,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篇(4)

1.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是当代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忽略了小学老师也是实施教学行为与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力军。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直都是出现分离状态。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类学校对教师的前期培养。职后培养是由教师自主进修完成。两者在行政管理和设置机构上严重分离,另外,在培训计划上与课程设置上也显得很不协调。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来源于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总结,而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学术和思想准备。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3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统一开始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在实践方面也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严重缺乏,使学生得不到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证。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中,建立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强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2.2统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是培养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培养时间、统筹培养内容、高效率实施培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在职前的培养阶段,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这一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从而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职后培训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学习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基础,懂得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实用技能,使小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心理讲课教育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向广大教师,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心理辅导问题和技巧。学校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通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比如开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团日活动等,使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拓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满足中小学心理服务的各种需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02):73-75.

[2]李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0,04(14):45-50.

篇(5)

关键词:德育;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08-01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某些突出的或特殊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如重大的思想波动.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观点,剧烈的思想冲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此时需要运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往往能够扫除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障碍,对于取得德育工作的成效来说,具有重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从思想根源上找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心理咨询等教育活动,扫除各种障碍,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行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把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一、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一)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在大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是混在一起的时候,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并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存在着重合和交叉,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构成中,德育工作者占了很大比例。但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未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知识,也没有深入研究过人个体心理发展特点规律,各自工作多数是“单兵作战”,较少配合,导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因而,在工作中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使这两支队伍有机结合,首先要重视众多德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帮助个体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从而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通过集体研讨、相互观摩、开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不断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

(三)网络媒体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对社会 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一些人的思想产生了一些面的影响。一些人痴迷于网恋,患上网络综合症。导致政治观念、思想意识西化、伦理道德失范、心理封闭等。客观上要求我们有一批“网络心理教育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网络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分析其思想根源,采取网上心理咨询、交谈、对话等。这样,在网上不只是“你说我听”,而是“既听也说”,形成信息双向流通渠道。 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把网络技术和网络心理教育紧密结合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应予以重视。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为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多赢效益,还要注意几个统一。

(一)要注意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格因素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起着牵制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动态作用,具体体现在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方面。创新型社会需要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种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在激烈竞争的年代,缺乏创新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勇敢的胆识、献身精神和执着的坚强意识,是得不到丰硕成果的。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索,把智力和非智力教育更好的统一起来。

(二)要注意个性型与合作型的统一

传统教育偏重单纯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灌输,而新时期教育则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人才之所以被称为人才,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针对这种情况,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充分得到发展。当然,个性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与社会的需求和你所在组织的需求相结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会合作”、“学会理解”是创新人才必备素质之一。这里包括具有正确的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除了对人坦诚、宽厚、关心等伦理道德修养外,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三)要注意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的统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首先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第三是必须具备较高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弱点,针对现在一些年轻人正热衷于五个“C(事业Career、现金Cash、信用卡Credit Card、汽车Car和公寓Cottage)等物质条件时,我们需要另外五个“C”(品格Character、文化Culture,礼貌Courtesy、社会Community、献身精神Commitment)的人文精神来调解物质、知识及精神之间的关系。

篇(6)

(1)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2)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②脱离专业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2.2实践教学改革

2.2.1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上机操作,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6)应用多媒体,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措施。

(7)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2.3.7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笔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口试,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结语

篇(7)

关键词:语言艺术;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1

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从教三十年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语言对学生心理影响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肯定、良好的评价、关怀的话语,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斗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反之,一句简单的否定、不良的评价、冷漠的话语,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会让学生形成心理阴影。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语言艺术,培养自身在不同场合面对学生运用适合语言的习惯。

一、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用语

“教师教学用语”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它是知识的主要物质载体,是师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心理所产生极大的影响,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用语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是一个心理场,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更像一个心理医生。教师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体现了你希望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权威者、引导者还是共同学习进步的研究者。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这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匮乏和缺失,师德素养出现“知行背离”。[1]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会有语言暴力发泄,对学生心理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常言说得好,“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培养出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严格规范教学用语,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语言不仅要保持原有的用词准确规范、表达简明扼要等特点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 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当使用课堂评价语言

孔子的教学语言以“雅言”为正音,以“辞达”为目的,以“慎言”为特点,以启发性为追求,多使用语重心长的口头语等语言形式风格。孟子则认为,“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后来《学记》中更是明确地提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标准:“其言也,约而述,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见教学语言艺术早为我国古代教育家所重视,并对此作了深入地研究和精辟的论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2]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他大、多小、多聪明、多迟钝,他总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而他有独立的思想情感。“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3]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我们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年人,他们和成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心。因此也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心灵的呵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冷”、“硬”、“辣”。如在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挖苦、指责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

语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马卡连柯不止一次地说过:必须使未来的教师养成善于同学生说话的能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富于感情、充满真情,学生才爱听、喜欢听,进而“亲其师,信其道”,收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艰巨而细致的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素质教育广泛实施的今天,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理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5]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对语言的研究和表达,使我们的语言摒弃低级、粗俗,更富有艺术性、感染力,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自觉地加强多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既简单明规范,有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新世纪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学研究[J].2009

[2] 田慧生,《课堂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3]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