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感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33-01
福建省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已经近六年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思想政治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近六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有了一些感悟,现将我的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一、高中新课程下的政治教师要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观念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和实施每一项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领会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思想政治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明确了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注意渗透新课程的理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新课标,还是按照过去的要求来教学的话,这必定会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
2、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创新中不断提升自我
1、创新教学方法 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偏重知识要求,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因此,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为主,而新课程的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倡探究式学习。当然,新课程并不否定讲授法,讲授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它独特的优势。因此,新课程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
如在讲“货币的职能”时,我有意识地请五位学生表演。这些学生走上前台,分别就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进行了充分展示,下面的学生情绪极高,参与合作意识极强。第一位学生手中拿了一把尺子并对大家提出问题:“它为什么能衡量布匹的长短呢?”学生齐声答:“尺子本身有长短,有刻度嘛。”该生马上进行类比,这说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第二位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大橘子,问大家:“我能从水果店里不付钱就堂而皇之地把它拿走吗?”下面的同学就说:“当然不能!那不是巧偷豪夺吗?”第三位学生拿出一枚银元,第四位学生演示了还债的场景,第五位学生从亲戚那里找到一张1美元的纸币。在这些活动充分展示后,学生就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环节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知。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2、创新处理教材。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尽可能把政治课问题与农村高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彰显本土化和生活化。
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用幻灯片展示《来自生活的报告》材料《父母卖血儿摆阔》,同时还展示了3个书本中有关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的探究问题。我先组织、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让学生分析材料,替小A的爸妈诊断小A存在哪些不正常的消费心理?说说这样的消费有什么危害?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的落实自然是水到渠成。可见,提问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样学生学习时才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1.激发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处于课堂的霸主地位,学生常常是被动听从,教学气氛极为沉闷,教学成效十分低下。而留白策略旨在给予学生相当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消化、吸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听从转化为主动思考。
2.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留白策略要求教师摒弃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手段,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教育者“包办代替”、学生“生吞活剥”现象的发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行留白策略,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按照主观的学习思路来分析相关概念、归纳有关原理,依据自身特长来选择自己掌握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自主能力,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留白策略的特点就是教师旁边指导,学生自行操作,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放弃面面俱到的串讲解析教学模式,留出充足的教学活动空间,以便学生自行动手动脑。在学生自主咀嚼的过程中,必将会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灵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行留白策略
1.在“留白”中“悟”
“悟”即感悟,是领会、理解的意思,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某些概念、原理都非常抽象,学生如果想要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是万万行不通的,务必应当要学会感悟,也只有感悟,才能激发学生心里强烈的求知欲望,化被动为主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新授概念的时候,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点化教育,然后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去感悟。例如,教师在讲述物质概念中的“意识”时,应当明了地告诉学生,“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指的就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社会就不能产生意识。”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行感悟意识的概念。
2.在“留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是懂的也只是知识和理论而已。理论还应该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去“做”,去实践。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获得真知。思想政治课的最基本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最为主要的手段。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促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新知识,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自行地发现自身理解的“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标和重点也自然而然地更加明确了。另外,练习能够有效地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做”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精心地安排一定量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在练习中比较、辨别知识,不断加深对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
3.在“留白”中“记”
感悟知识,实践知识之后,就是记忆知识,只有“悟”了,“做”了,才会更容易“记”。也只有“记”好了才能更好地“悟”、“做”。这里的“记”指的是对新知识的记忆以及对旧知识的回忆,是巩固亦是提高。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记住了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理解了的事物,但是只有记住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这样问学生:“这个概念你懂了吗?”学生答曰:“懂了。”“那这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记得了。”既然已经不记得,又何来懂了这一说。
关键词:案例教学方法;高中思想政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新的高中课标,客观上要求政治课程与实践衔接,强化案例方式的教学指引。教师应当在高中政治中采纳贴近生活的策略,培育具备了实践素养的高中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培育良好的思想境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落实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关注现实案例材料的发现,积累案例模式的授课经验,为学生创建现实的学习情境。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应当被用来指引高中生实践,确立起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认识。
一、 采纳案例教学途径的重要意义
(一) 培育爱好
在不少高中生的印象里,思想政治的讲解内容很枯燥,课堂缺乏乐趣。如果教师能提炼那些真实性强的案例,就可以培育同学们的爱好。教师要以大纲为讲解的根据,联系真实的课程案例,为同学提供趣味性的政治课事例。采纳案例教学,可以改造僵硬的授课途径,活跃授课的氛围,并提高高中生感悟思想政治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依据授课现状,来设置有趣的思想政治问题,供同学们去研究。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启发同学思路,引导他们在探讨中培养起对科目的爱好。
(二) 鼓励创新
创造性的思路,来源于学生累积的日常经验。要提升高中生在思想政治科目上的创新意识,就应当将基础性的政治课内涵与案例相融合。教师要关注高中生的实际,找准思想政治授课的切入点,倡导同学们主动去搜集思想政治资料。建立在案例模式上的适当创造,可以深化高中生的学科感悟,指引他们从事例中探求创新的路径。
(三) 深化内容
高中课程里面的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际的关联明显。另一方面,这一科目的体系化特点也很显著,这就造成思想政治课本枯燥,难以被同学们理解。要提高这一学科的授课实效,就要搜集那些贴近真实的政治课案例,带领高中生把握科目的本质。生动性强的各种案例,可以深刻揭示思想政治现象,将抽象枯燥的政治课原理变成易懂的事例。同学们透过案例,可以领悟课程的内涵与本质,调动起自身在探究思想政治现象方面的兴趣。
(四) 激感
在政治课上,同学们掌握的不仅有基本原理,还包含了丰富的感情体验。思想政治的授课内容,与高中生生活关联非常密切,因此,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发感情,让同学们发自内心认可这种情感与观点。通过培育感情,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到进取的正确方向,树立基本的道德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高中生就会自然地升华思想,提升思想政治层面的素养。
二、 应用策略
(一) 改变传授内容
要应用案例模式的教学手段,就要调整思想政治的传授内容。真实生活是政治课本的补充成分,如果可以增添真实的事例,就会收到很好的授课效果。改造思想政治科目的讲授内容,关键是找到案例与大纲原理的结合点。教师既要注重引入时事,又要注重高中生的日常经历,善于从这些经历中提炼案例。这样的事例,更能展现出课程的实践特点。
在授课的程序中,教师应当开发真实性强的案例,搜集那些可以帮助高中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生动事例。同学们在研究这样的案例时,会转变对课堂的单调印象,感悟到浓厚的社会气息。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三农"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首先介绍课本中的原理,然后为同学们播放课前搜集的案例短片、农民增收的真实调查信息等。这样一来,同学会受到情感上的感染,更加认同正确的政治课原理。
(二) 创设互动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氛围,会影响到案例授课的目的实现。要转变单向传递知识的授课气氛,创设平等与交流的新式授课途径。在政治课上,教师最好参加到高中生的探讨中,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让同学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获得知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同学的个人观点,给他们表达和质疑的课堂空间。要扭转授课的观念,鼓励高中生描述出对思想政治原理的见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荣辱观的话题时,可以和同学展开探讨:"我们需要学习哪一种荣辱观念?""平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是怎样与荣辱观念关联的?"这种轻松的交流,可以让同学放松情绪,更加透彻理解话题的内涵与精神。
(三) 关注案例运用
思想政治科目,本身具备了实践性质。教师有必要布置适宜的案例运用活动,以便完善授课体系。要注重政治课原理在生活中的展现途径,倡导同学们通过调研,来检验思想政治课本的理论。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高中生到社区等去参观,调研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科目的话题,增强同学们运用案例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了精神文明的有关话题以后,教师可以安排业余时间的调研活动,指导高中生查看所居住小区的精神文明状态,并探究改善居民精神面貌的途径。
(四) 调整学科目标
在以往的政治课中,教师注重僵硬的传授,关心高中生应对政治题目的能力,而忽视了方法的传递与感情观念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高中生即便熟悉了课本的框架,并能够对付政治测验题目,他们的综合性科目素质也无法提高。由此可见,要采纳案例的授课方法,就要调整思想政治的授课目的,重点培育正确的情感取向、政治思想理念和科目的学习方法,创造一个多样化的政治课程系统。高中生要随时发现身边的案例,从生活中找到政治科目的案例与其他材料。
结语:
通过探索案例形式的教学策略,可以带领高中生去体验真实的政治课内涵,从而了解生活,提升思维境界。当今时代中,各种观念在碰撞,高中生的鉴别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只有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引,才可以鉴别生活中各种道德现象,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与思维。因此,教师要侧重采纳结合现实的事例,提升同学们的判别能力,指导他们解析关系民生等层面的案例,并培育高中生的健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婷婷.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运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接受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新兴的读者系统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这一理论认为,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来阅读的,因此,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和创造,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可言。接受理论的许多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接受理论,秉承“接受主体本位”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才是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陷和不足,解决实效性低下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妨碍因素分析
我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视为塑造对象和产品,并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藐视”学生在品德建构和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接受主体处于思想控制和道德说教、道德训诫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难以得到接受主体的接受和认可,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和阻抗心理,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1.忽视了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就越大、自觉性就越高;反之,主体的需要比较弱,则其进行接受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比较差,甚至出现抵触、排斥心理。过去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往往只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接受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大道理,与己无关,是为国家、社会而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的个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结合起来,就完全可以激发他们接受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接受的效果。
2.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参与关注不足
情感是知向行转化的必经环节,具有强化认知、生成品德、促进践行的重要作用,情感缺失的教育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把外部思想转化为人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了解和认知、理解和认同、整合和内化、外化与践行等环节,在这种链式的连续反应过程中,情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提高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弱化接受动机,抑制接受。过去我们往往注重运用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去说服、打动教育对象,强调“以理服人”,忽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致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说教和布道,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未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并不是一块白板或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它构成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符时,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悖时,就可能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造成接受的障碍和困难。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授” 等同于“受”,无视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并试图在实践中改变和消除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这种罔顾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令你止”单向式教育必然使接受主体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4.否定了接受主体的自我建构与生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一个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受体,他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并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内化、理解与重构,才能实现真正的接受。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自我建构和生成,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 模式是以教育者作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视为客体,否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造成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低下问题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以接受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基于自己的自由自主意志,择取信息,内化观念,促进践行。可以说,没有接受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接受,而接受主体接受什么,接受多少,则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坚持以接受主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1.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体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接受并内化那些自认为有用的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接受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被看成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导致出现消极接受的现象。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做到: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性价值,更应关注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的性价值。要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品格。第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接受的需要和欲望。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极其复杂的,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非正当、低层次和高层次等等之分。因此,教育者应当在分析接受主体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及时纠正接受主体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和动机,引导和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使之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2.重视学生感悟和体验,化知性为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促进知性转化为德性的中介环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仅应诉诸理性,也应付出情感,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不可能赢得人心的。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彻寓情于教、以情育人的原则,具体应做到:第一,要关注接受主体的情感。摒弃接受主体理所当然会接受教育内容等错误观念,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情感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性。第二,要增强情感体验,激发主体感悟。一是要善于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对接受主体进行感化和熏陶;二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感受,通过体验、感悟和反思强化认同,最终达到化知性为德性、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第三,坚持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重情而不滥情,反对不顾教育目的和原则,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以情。
3. 尊重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接受主体头脑中不可能是零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即“接受预设”),它成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前提。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信息,都要经过“接受预设”的审查、过滤和检验。当教育内容过分高于或低于接受主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时,就很难得到接受主体的认可和接受;只有当教育内容契合并适当高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时,才能激发起接受主体探求新知、提升境界的欲望,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接受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尊重接受主体“接受预设”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也无法彻底消除,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和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二,要善于利用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握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因势利导地利用其中积极、正确的因素,激发接受主体的教育需求。第三,要积极促进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发展。 “接受预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意味教育者就不能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塑造和培养,拓展和改变原有的“接受预设”,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其在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框架内发挥作用。
4.促进接受主体的自我教育和建构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外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反思和教育,才能入脑入心,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去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才能化“知性”为“德性”,提升接受主体思想品德素养。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通过唤醒接受主体的道德自觉和主体意识,关注接受主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精神发展的个体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接受主体自我教育动机,实现思想品德自我创设和生成的目的。第二,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处理和解决一些事情和问题,从而在实践和体验中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学生的团体性自我教育。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是学生进行团体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启迪、相互帮助达到洗涤心灵、生发思想、提升境界的目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培育、扶持和指导,引导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李高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5]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8YB068)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感恩教育
引言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不但在国民经济上有了质的飞跃,与之相伴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巨大改变,意识变得更加多元化,在高中生这个群体中更是如此。高中生作为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课教学中展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帮助。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之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而且,感恩教育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的教育方式之一,学生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本文就感恩教育在高中生思想工作中的开展作一些简要分析。
1、感恩教育与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统一性
1.1情感共鸣上的统一
中国人特别重视情义二字,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受人们的赞美,复杂的感情组成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高中生思想工作的开展,也应该重视这个情字,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我们应该从感情入手,引发学生的感动,获取学生的共鸣。而感恩教育恰恰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方式之一,从父母到亲人、朋友,随着这种自然情感的切入,高中生的心扉会逐渐打开,拉开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由感动向行动的转变。
1.2目的与本质的一致
不论是现在中小学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统的感恩教育,其目的和本质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讲究该群体精神境界的建设,以丰富思想、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为主要工作方向,而传统的感恩教育讲究以德报怨、宽容待人,相比来说牵着更为全面,但是都以唤起学生真诚善良美好的感情为主,出发点是一致的。而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实现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的部分,培养学生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1.3开放互动性
在网络等新型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中学的学生工作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互动性更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很多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摆在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面前,如何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些社会新闻热点中引导高中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体系,是比较复杂的难题。而感恩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整合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互动性。
1.4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过去我们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多数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但是高中生的思想体系日渐成熟,如果思路或者工作方式不对,很难获取他们的认同,那么思政工作的效果也不好。只有让高中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得到主体感受,他们才对对其生产深刻认识。就这一点来说,感恩教育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教育方式之一,毕竟只要经过引导,学生们能很快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感恩的发光点,从中获取感悟。而且,感恩教育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收获可以很快延伸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升华这种情感。
2、以感恩教育创新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探索
2.1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榜样带动作用非常重要。对高中生群体来说,教师依然是属于威望比较高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都非常明显。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感恩教育有着明细和深刻的认识,真正发自内心的学会感恩,不但能做到孝老敬老,还有着宽广的胸怀,平易近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作为学校方面可以首先通过在教师中间评选标兵或者榜样,以此在学校中营造感恩活动气氛,然后影响学生。而且这类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培养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会不自觉受到教师的感染,培养起良好的思想品质。
2.2从小处着眼
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育人上,更应该事事从小抓起。鉴于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在高中生普遍较为浮躁的心态,要教育学生积小善方能成大德的理念,把学生们的姿态放低,逐渐形成崇高的思想。感恩教育本就应该从一些能够感动学生的细节处着手,而不是搞得轰轰烈烈。以感恩父母这一方面来说,对家人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为家人做的一点小事,像是做做家务,帮父母洗脚这样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实践,在这样的小事中也许会带个学生很多深刻的感悟,而感恩生命来说,一条小鱼的放生,受伤动物的救治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感,帮助他们更加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这些事情开始,逐步将范围扩大化,最后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爱国爱家,热爱学习和周围的同学、朋友,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抵触感和叛逆对立。
2.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更加开放,主体性也更加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该一味的打压和抵制,而应该学会引导,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用行动焕发教育的生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克服被动接受式的教育,重体验,讲感悟,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感恩实践,让“事实”说话、用“切身体验”来证明,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方而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怀感恩之心、记感恩之情、修感恩之德、践感恩之行,在举手投足间提升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杆。
参考文献
一、互联网时代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一般面临网络空间中多元信息的反向作用。学生在思想鉴别及阅历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分辨网络空间中信息负载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倡的价值观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落实的实物,因此非理性作用下,或者更实用角度出发,学生淡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从而导致社会中及虚拟网络空间中正确价值的流失。
(一)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单一化,效率不高。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就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取向及意识形态的树立方面进行规范化。思想政治工作中一般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而且主要是说教性的,教育过程中一般将焦点放置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不当的是将这些学生作为反面教材,以供更多人吸取教训规避其中错误,当然这种模式确实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这种教育工作是在防,而没有主动教[1]。思想是隐藏更深的抽象物,只能从人的认知中把握,在说教模式下很难完成这项任务。
(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耦合不强。
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上有着完美逻辑,引导人趋向更好方向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上被抽象化演绎,但是实践中却没有落实到位,特别一些学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价值观教育没有被落实在生活中,必然没有完整的实现其教育的链条,对于短缺的实践环节是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学生缺少时间或者感悟就会对这种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而产生怀疑精神,特别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充盈在生活中,很容易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三)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时效性弱化。
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时效性弱化主要还是因为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就外界的互联网信息而言只是催生了效果变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果,至少在职业院校学生中保留着远大理想,在高尚价值观的激励下会产生对是非的短暂判断,但是社会中仍有更多复杂情境供学生选择,学生就会陷入道德困境,因为社会大众的压力及从众化的心理暗示往往会选择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的价值安排[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未能真正内化到学生行为中。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困境而展开的,从明晰的工作方向开始,以多样化工作机制展开,最终落实到不同接受个体之中,融入学生心理特点,以现实性案例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与感悟。
(一)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推进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从属于理论系统,作为理论逻辑的一部分,自有其不可改变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理论在某些方面的解释力不足需要完善理论,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内容创新,使内容更具有说服力,给人以信服感,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中接轨社会变化现实,让理论和实践对接。
(二)采取多样性教育方式,实现方法创新。
单一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单调枯燥感,从教育形式上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更严重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将引起学生的厌烦,特别不能有丰富内容糅合在教育框架中。单一教育在另一方面会给学生更少选择空间,只有多样性的教育方式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选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多种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思想政治内容与价值[3]。方法创新从内容传播一方面来讲要突破传统灌输模式而转向利用网络技术主动传播。另一方面将学生引入自我教育模式中,使学生有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相关思想政治内容。
(三)优化校园环境,强调模式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多媒体课件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98-01
“减负提质”的课改势在必行,在这个全球化、智能化的世界舞台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经从单一的课本化迈向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信息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完全超越了教材教学的实际影响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其中涉及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准则、原理等知识的教育,教材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兴趣不浓。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多媒体课件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 用多媒体课件架设师生共同获取知识的新纽带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通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获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有三点:(1)任务驱动。每一节课前,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具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确教学环节,也就是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会不断从生活的实例中找到新的思维、新的认知。(2)兴趣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被教学中生动的实例、优美的自然美景和鲜活案例激发求知欲望,枯燥、无味的概念和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课堂的氛围明显改善,一节高效的课堂自然生成。(3)理念带动。理想信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和向导。通过“名人名家”等课件展示,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升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不知不觉的积极影响下逐步树立起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付出很多的努力,通过收集素材、准备课件和整体感悟,对教材的掌握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对新的知识和媒体信息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的心理渴求有了全面的掌握,有效架设了师生获取知识的新纽带。
二 用多媒体课件打造互动合作竞争高效的新课堂
高效课堂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渠道,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着力打造互动、合作、竞争、高效的新课堂。(1)互动:即让学生动手亲自制作课件。例如,在教学初一思想政治“我们伟大祖国”这一课时,学生制作的祖国风景展览图片,让每一个学生感知到祖国的大好山河,不仅学生的情感被熏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合作:学会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交流的技巧。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对网络媒体非常感兴趣,不仅学会了绿色生态的安全上网,而且学会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学习的新方法,让合作的良好品格成为学生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3)竞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展现课件,形成了互相竞争的学习态势。学生不仅能挖掘出课本的内涵,还能利用与时俱进的政策法规去解读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提高。(4)高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交流成果,学生求知的视野由课堂内外走向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搬照抄、简单说教,每一节课都在学生发表见解和进行议论中推进,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的作用,信息容量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挑战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