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活动体验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呈现方式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37-05
作者简介:崔余辉(1991―),女,湖北宜昌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活动体验”既古老又年轻,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由来已久,但是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却不到十年。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系统理论研究甚少,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研究。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一)“活动体验”的内涵
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1] (P.1342 )。哲学和西方词源学更多地强调其能动的行为动作层面,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将活动分为内部和外部活动,开始关注人的内隐活动,为语文视野下的“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验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德国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将其称为内在经验,即一种生命体验,它重视直接经验,又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内在经验”实际上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的相互作用,这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的观点,并让学习过程变得细腻而深刻。
活动是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的结合,体验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故活动体验不仅关注活动的外在特征,还关注个体内在的行为心理与思维变化,“活动体验”就是个体在内外活动的结合中完成感官和灵魂的生命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强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
(二)语文“活动体验”的内涵
从形式层面来看,从教材编者角度讲,语文“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讲,是一种教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学的方式。
从内容层面来看,“活动体验”中个体在内外活动中完成生命体验以强化认知和情感,将活动体验的心理学和哲学意蕴引入到语文学习领域。学生是语文“活动体验”的主体,既然活动分为内外活动,那么学生就得身心参与。有活动才有体验,活动是形式或载体,有活动的语文才富有生机和活力。体验是活动的内容或实质,它是“生活及自我向学生内心世界开掘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意义的瞬间生成”[2] (P.291),有体验的活动才有效,没有体验就没有知识的积淀,没有语文素养的生成。所以语文“活动体验”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身心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亲历、感受、体认和验证,以提高语文素养。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内化为关键,以生成为目的。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帆、杨九俊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将“活动体验”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列为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分布与特征
(一)“活动体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表1 “活动体验”分布表
如表1,有5个专题明确标注“活动体验”或“活动”的方式,在全书20个专题中约占1/4比重,可见苏教版教材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主要特征
1.针对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展开,旨在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构。如“向青春举杯”专题针对“青春”话题,吟诵青春,体悟人生。
2.开放性
“活动体验”不限时空,文本的开放性使“活动体验”也具有某种开放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方式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供方案A、B供选择。
3.实践性
“活动体验”注重亲历和参与,鼓励学生倾听、开口、动手和动脑。活动的设计也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带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如“文明的对话”专题让学生搜集文化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4.创新性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独创的教材呈现方式,凸显新课程理念,活动的开展也是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如《荷塘月色》“活动体验”题4的设计:
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3] (P.98 )
学生会在研讨交流的活动中生发新的体悟,尤其是对文中“颇不宁静”的解读。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类型
尤金认为“活动的一般结构包括活动的目的、手段、结果和活动过程本身” [4],笔者借鉴社团活动组织经验,以为活动的运行还需要主体和受众,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的操作内容,故本文将“活动”分解为主体、场所、时间、目的、人数、流程、内容、形式和效果九大要素,力求划分出“活动体验”的类型,弥补当前分类维度不统一、类别不完整的缺陷。
1.基于对课堂中师生关系和地位的考量,笔者按照活动的主体将活动体验分为“教师主导活动体验”“学生主体活动体验”和“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生为本,鼓励平等对话,故推崇“师生平等互助活动体验”。
2.按活动的场所可分为“课内活动体验”“课外活动体验”和“课内外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课内外活动的结合体现了大语文观,利于活动走向开放深入。
3.按照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者的认知经历信息准备录入、信息接收处理和信息巩固回馈的过程,据此按活动时间可分为“课前预习活动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和“课后复习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也经历这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4.心理学认为主体认识结构是认知与非认知要素的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三维目标”,正构成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也是语文素养的具化。故按照活动目的可分为“认知活动体验”和“非认知活动体验”。前者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后者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态度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白发的期盼》中设置听记式训练可培养信息获取的认知能力,而捕捉录音中叹气声背后的情感则是非认知活动体验。
5.根据活动的人数,可分为“自主活动体验”和“合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人数反映了活动的参与度,它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的标志,也是师生关系的晴雨表。增加活动体验的参与度,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和有效度。
6.苏教版高中语文常规教学以“朗读感知活动体验―研习欣赏活动体验―思考探究活动体验”为主线条,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所以此维度下的类型划分依据具体的课堂内容结构,不可模式化。
闫学将课堂结构分为“未读”“熟读”“研读”和“延伸阅读”[6]四部曲,有助于教师把握活动体验流程。“未读”状态,设置导入活动,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熟读”状态,朗读感知文本,交流阅读体验;“研读”状态,开展研习、讨论或鉴赏活动,细化文本理解;“延伸阅读”状态,引入新的活动资源,鼓励思维训练,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7.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不应因教材的专题人文特性而抹杀工具性内容,故按照活动体验的内容性质可分为“人文性活动体验”“工具性活动体验”和“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人文性活动体验关注选文内容及背后的人文内涵,意在让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文化品读活动;工具性活动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汉字的音、形、义等形式层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动体验统筹内容和形式,如教学《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在把握文笔特征的同时领悟文章背后的情思。
8.活动分为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故按照活动表现形式可分为“外显活动体验”和“内隐活动体验”。外显的如倾听、对话、朗读和写作等活动,内隐的如对课文的揣摩、品味、思考和领悟等活动。它们可同时进行,前者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后者收获深刻的心理体验。
除开基本的听说读写活动,笔者突出强调看、演和想三种活动形式。“看”,如视频观摩、图文赏析,是信息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所强调的感官形式,如在“和平的祈祷”专题放映《辛德勒的名单》感知战争。“演”,即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它强调活动体验的亲历性和实践性,如表演剧本《雷雨》。“想”是可与听说读写并列甚至居上的活动体验方式,因为思维是中枢神经,起着控制指导作用,思维的过程正是知识重组、能力增长的过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适当的思维训练,能让语文到达无言之美的境界。
9.按照活动体验的效果可分为“有效活动体验”和“无效活动体验”。前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后者与课堂教学无关,与学生发展相违背,未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如一些非语文性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明确了活动体验的类型,但如果只有活动没有体验,语文学习就如囫囵吞枣,知识得不到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一方面必须明确活动的类型,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体验的过程,通过各种恰当的活动使得体验一步步扩展和推进。
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操作与评价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活动运行方有体验生成,活动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笔者通过活动的运行轨迹来探讨“活动体验”的运行机制。
王囡在《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中描画了“活动的运行轨迹”[6]:
主体?邛动力系统 ?邛监控系统?邛对象?邛结果
图1 活动运行轨迹图
联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活动,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监控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考探究等活动认识文本,使认识对象主体化,获得初步的认知体验。课后教师设计作业反馈活动,学生反思总结,最终使认知体验得到深化巩固,这就是语文课堂“活动体验”的过程,可用下面的图示来反映:
图2 “活动体验”运行轨迹图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由“活动体验”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活动体验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对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文本和自我对话的过程,其操作需要用恰当的手段来使体验生发、发展和巩固。
1.设境激趣,引发体验
情境是“教师为配合教学任务,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创设出的外在环境”[2] (P.395 ),好的情境导入与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先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黑暗带来的不便。
2.诵读品析,细化体验
“读,就是一种涵咏咀嚼,品味体验的过程。”[2] (P.394 )通过朗读,可以对话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反过来又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
如扬州中学的张志强老师在上《老王》公开课时,设置了两处朗读: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2)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朗读的重音不同,声音传递的意思也不同。如句(1)有三种读法: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因为钱先生人特殊,是“常客”)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看病事儿大,说明老王善良、乐于助人)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不是钱的事情,这是情意)
通过句(2)的朗读也可以领悟到杨绛当时害怕(“强笑”)、吃惊(“这么”“都”)而又感激(“新鲜”“大”)的心理状态,朗读让体验变得细腻而深刻。
3.想象迁移,丰富体验
想象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维能飞到更远、更美妙的境界。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宛如泼墨画般的“微雨寒村图”,享受江南冬景的迷人景致;或扩写描写雪的诗句,想象动态的江南雪景,感受明朗的生命情调,体味郁达夫散文之雅韵。
4.研讨交流,深化体验
很多时候,体验只是一种直觉感悟,要想使浅层的感觉、印象和经验内化于心,就需要研讨交流。
研讨活动如结合脂砚斋等名家评点,细研《林黛玉进贾府》;交流活动如江苏省锡山中学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书信交流,互通感受。实践证明,学生获得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5.促进反思,巩固体验
“反思是澄清自我体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必由之路。”[7] (P.2 )学生通过对获得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和体味”[7] (P.62 ),使体验巩固、升华。
如舟山中学姚海玲在《祝福》中设置写“我”的鲁镇生活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等活动,可有效检测、巩固学习。
五、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简单说来,常见问题有活动体验“矛盾化”――三种语文学习方式的矛盾不能协调、活动体验“游戏化”――未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活动体验“表面化”――只有活动没有体验、活动体验“简单化”――只动口动手而不动脑四个方面。根据问题,决解对策如下:
(一)“去粗取精”――提倡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要想准确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必须把握三种学习方式的特性,仔细分析文本的特征。审美性文本要开展鉴赏涵咏活动,如《荷塘月色》;论辩性文本如《拿来主义》,宜开展辩论交流活动;而经典文本如《鸿门宴》则要作为“定篇”反复研习;实用性文本如《十八岁和其他》应更多地从文本拓展开去,作为“用件”来开展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关键要有机整合,去粗取精,选择最恰当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去伪存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像语文课的课,一方面是对活动的过分崇尚,另一方面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淡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材应该有语文知识的呈现,教师也应该关注双基,不能只唱人文戏。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可介绍手势等非体态语的运用、礼仪和控场等演讲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师生要时刻牢记的语文学习目标,也是淡化课堂虚伪浮华之后留下的本真。
(三)“由表及里”――强化活动中体验的过程
“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内隐性即内在体验的主要地位,是有悖于活动体验的宗旨的。”[8]所以,活动体验教学要关注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去表面化,让学生时有所思、时有所悟、时有所感、时有所得。如《荷塘月色》要让学生在体味恬淡优美的意境中获得审美体验;而《祝福》要让学生在剖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窥见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深层原因,心中生发一种理智的怜悯。
(四)“迁思回虑”――崇尚语文思维活动训练
思维也是一种活动,任何活动都由思维来支配,所以要将思维训练纳入活动体验教学,鼓励学生迁思回虑,拓展迁移。如探究《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的情感基调,是否就是青春的激情和昂扬?探讨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结合专题选文思考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亡的关系等。思考的过程就是活动体验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无比深刻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呈现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是学生在编者和教师引导下参与诵读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使体验一步步拓展和推进,最终获得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教学不仅要设置恰当的活动,还要促进体验的内化。只有构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理论体系,了解活动体验实施现状,才能有效指导活动体验教学。据说教材编写组将对教材作新的修订,笔者希望在“活动体验”方面看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卷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哲学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5版)[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尼科洛夫.人的活动结构[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闫学.我负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王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训练想象
省略号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列举内容;有时用于作者语意未尽,省略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蕴;有时用于话未说完,有待于展开合理的叙说。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如《掌声》一文,“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了。她除了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走进舞蹈房,她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小英可能每日脸上挂着微笑,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情节,从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丰满,体会到掌声所代表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体情节再现,训练想象
课文中的详写略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小学阅读内容一般简洁凝练,往往对于非重点情节一笔带过,或用句式整齐的短语表情达意。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往往能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达到学生深刻阅读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使略写的部分恢复为详细的叙述,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想象练习,使原来简单的文字变得血肉丰满,直至生动画面的重现。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针对越王勾践失败后的心情,为了暂时保住越国,怎样向夫差表示诚恳的求和态度,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勾践当时极为复杂的情感。“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谋臣们一听求和,他们会怎么劝告吴王?吴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他又会怎么说?怎样专横一意孤行?通过情境想象再现,原来枯燥的文字逐渐鲜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了,更为后文理解越王勾践转弱为强打败了吴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沉香救母》中,写沉香苦练武艺时,运用了几组成语“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齐,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分别说他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各是怎样练习的,形成一节节鲜活的“影片”,这样具体画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训练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留白,形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现象。这些语言上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源泉。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结尾:“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第二年春天重新认识到原来的小树不是小树,而是驯鹿的角。这样,它和老朋友见面后,会有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编驯鹿和小鸟见面后的情景,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文形象更加具体,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观图说话,训练想象
苏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为学生的想象练习提供了依据。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与此同时,插图配上了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穷困潦倒的情景。根据此情此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原先作为王子的布鲁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战败后的布鲁斯现在又怎样?心情怎样?他又有什么样的决心?对比想象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学生头脑中不懈斗争的布鲁斯 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91-01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受传统计算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仍然是照本宣科,然后进行题海战术,搞得学生筋疲力尽。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较好的计算教学,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兴趣是学习活动永远的动力
计算教学由于形式单一,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乐于计算、享受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做游戏、开展竞赛活动等,工具上可以使用小黑板、卡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教学一年级小朋友“5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小朋友手里拿着5个气球,鼠标在哪一个气球上点击一下,这个气球就会飞向空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减法,滑稽可爱的动画效果、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都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的计算兴趣也就会随之大增。
二、算理是计算教学必须掌握的真理
掌握算理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问题:一是明白怎么算的;二是明白为什么这么算。例如,苏教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除法”单元里,例题在解决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时,把46分成40和6两部分,帮助学生建立每人先平均分得2捆,然后再平均分得3枝,合起来每人平均分得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计算的思路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实际上,这些都是例题后面紧接着的除法竖式教学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不同色块显示出分两步除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操作经验演变成计算方法;“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的问题,则是联系分铅笔的操作,引导学生思考,2表示的是两个20,3表示的是两个3。这样的计算教学,既有学生“算”的过程,又有学生“说”的过程,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明白“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法则。
三、形式是计算教学锦上添花的剂
在具体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选取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这样,去除掉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并得到简单易懂、简洁明了、最优化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单元中,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行240米,4分钟到达学校,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出现了许多算法:
①240×4=960
②240×5-240= 960
③200×4+40×4=960
④250×4-10×4=960
⑤24×4×10=960
⑥竖式计算出结果 。
学生在独立演算后进行小组交流,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领悟同伴的思路和解法,充分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训练是计算教学必经的途径
计算教学离不开训练,但是训练要讲究方法、遵循科学。一是必须立足于基础。要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安排几道口算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求出近似结果。二是紧紧抓住重点。计算教学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训练题型,进行有效的训练,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熟练化计算的程度。三是实施简便计算。简便计算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必须要让学生先牢固的掌握运算定律和规律,然后从几种简便计算练起。四是注重训练层次。计算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难关一个难关逐步攻克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审美;核心理念;目标;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20-03
【作者简介】李洪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南京,211100),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系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法国当代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文学作为“人类在他的宇宙中的自我反思”,作为“生活的学校”,应该恢复它“完全的权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从所选作品的文学质地到组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距离文学教育尚远。而审美体验,作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与教育学基础,它应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以自觉的课程意识对文学教育进行逻辑重构,方能使“失衡”的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敞亮。
一、文学审美,文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语言教育追求实用的、科学的语言,重点在于训练;而文学教育追求感性的、审美的语言,重点在于感悟。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审美性就是我们理解的文学性。”[1]审美、文化、语言是文学的特质,而审美则是文学特质的本体,因为“没有审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学这种意识形态”。[2]
1.诵读涵泳,把握审美方式。
从内容方面看,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对真善美等人类终极生命价值的关怀。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首先应是审美的对象,但过于重视解读和阐释,忽视诵读和涵泳,是当前文学作品教学的一大弊端。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朗读对于关键词句的揣摩、情感的传递、作品的理解、意蕴的领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文学作品语言的和谐婉转、抑扬顿挫,还有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等等,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方能较好地理解、领会。
比如我们常说的“千山万水”,为什么不说成“千水万山”呢?因为“千山万水”体现的是“平平仄仄”的韵律,“千”“山”都是长音,表示延展,有千叠万重之意,而“千水万山”则有违这一平仄规律。诸如此类的成语,不胜枚举。再如陆游的《示儿》,“万事空”“九州同”“告乃翁”尾字的韵母为“ong”“eng”,这两种韵母开口度大,音域宽广,能很好地体现出悲壮的意味来。
对文学作品的涵泳体味,还可采用同一作家相关文章集群阅读,以及同一题材不同作品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这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从中读出单篇文章所读不出的新意和意味来。比如:学习苏教版六上《夹竹桃》,可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二月兰》,从中感受季老那乐观豁达、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文笔风格。再如:品味苏教版五下《望月》中月亮的清幽之美,可拓展品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亮的朦胧之美,贾平凹《月迹》中月亮的传神之美,斯妤《小窗日记》中月亮的飘逸之美,从而让学生对月亮这一中国传统意象有着更丰富、细腻的感知。
2.驰骋想象,丰富审美情感。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但审美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则依赖于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识与经验,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这些恰是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可抓住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也可利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任思想自由飞翔,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激荡的同时,唤醒、复活文本中的形象,进而探究、体味文本的意境结构,使审美对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比如:学习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就可化繁为简,让学生和着轻柔的音乐朗读文中优美的语段,借助想象随作者一起徜徉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去聆听母亲那动听的歌谣,去感受那动人的旋律中蕴含的浓浓的母爱,这就是运用想象进入“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3.依据文体,确定审美重心。
不同的文体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教师可针对文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诗歌的语言凝练,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阅读时,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感受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性、丰富的意象美以及重复、押韵等基本的表现手法。童话本身是对儿童审美心理及成人理性的隐喻,又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文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幻想和实际巧妙融合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二、审美情趣,文学教育的培育目标
“从20世纪以来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说,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精神”,具有丰富审美趣味的作品应有效地传递到学生心中。[3]在课堂上,文学作品不应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教学载体,而要“让学生为文学而感动,从而热爱文学,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乐于探讨文学及人生的真谛,这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4]
1.交流对话。
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详尽地列出了儿童阅读的20种乐趣,诸如和他人交流的乐趣,在故事中游戏的乐趣,结构的乐趣等,并由此认为,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些乐趣的核心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5]课堂上,教师要满足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内在心灵需求,可通过推敲比较、情境表演、观点争辩、迁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综合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响应。
让我们来欣赏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童诗创作片段:
师: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
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是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和老师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
文学课上的对话,是多向的、动态的、生成的,其本质是文学想象力、形象性思维的唤醒。蒋老师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创作,学生也在创意想象中,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了儿童诗的无穷乐趣。
2.呼唤有“我”。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从作品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文学教育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投入情感来与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认识。因此,文学教育在指导阅读时,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既定的诠释,而是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回应。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上《珍珠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⑴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会喜欢这限制了你自由的“舒适又温暖”的笼子吗?⑵如果小鸟明白正是这个信赖的人限制了其自由,小鸟会对他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⑶你认为对于小鸟来说,什么是真正的信赖呢?这样,学生的理解不会一味地盲从文本。再如:学习了《狼和鹿》后,推荐学生阅读汤素兰的童话《笨狼的故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中的第一个故事《洛波,喀伦坡的大王》、沈石溪的《狼狈》,学生在对狼的贪婪、凶狠与团结等多维形象的认知冲突中,就能进一步感悟到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一种事物。
三、阅读课程化,文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应把文学阅读作为整体来加以考量,经过选择、编排,以序列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使之真正纳入语文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要由文学文本的教学者转变为文学课程的积极建设者。
1.取法乎上,经典读本的选择。
文学教育读本除了教科书外,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补充读本或阅读书目,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尽早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可以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因此他为小学生编著了以国学、诗歌及儿童文学为主体的《12岁以前的语文》,推出了《走近论语》等课例。特级教师陈琴则用“素读”将十几万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文字储存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2.多样课型,阅读方式的探寻。
文学教育应该在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下,寻求更为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每周一节的文学阅读课可开发成读物推荐、读书汇报、经典赏析、主题阅读等多种课型,还可利用晨会、午读等时间开设15分钟的微型课。微型课程的方式可多元化:感受式――作品朗读、个人阅读、好书推荐、故事讲述;回应式――班级讨论、给书中人物的一封信、改写、续写、阅读后的创作;图像式――绘画概念图、故事插图、设计封面。笔者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PPT,进行“阅读推荐”。推荐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介绍、根据目录预测、精彩片段赏析、读后感分享、你问我答等环节。在交流中,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3.评价激励,阅读成效的跟进。
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文学教育走向成功的标志。为此,教师可开展阅读考级、淘书乐、编辑文学小报、图书漂流、博客之星评比、亲子共读等活动;及时进行文学阅读成果的展示,如学生的阅读记录表、摘抄笔记、作品发表及获奖的班级会……引领学生不断感受浓郁的阅读氛围及阅读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突出阅读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从阅读数量、行为和态度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以五年级教学为例,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1)阅读兴趣浓厚,每天都能坚持阅读30分钟。(2)能积累阅读中的优美词语及精彩片段,并能创造性地运用。(3)能把握所读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4)积极参加展示交流活动,获得师生的好评。评价的结果可作为班级评选“书香少年”的主要依据,并按一定比例纳入学期成绩考核。
主张文学教育,不单单是要解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问题,提高言语素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与文学相遇,为儿童建构自由的、开放的、可选择性的文学世界,进而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当然,教师是文学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是影响小学文学教育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应是每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语文教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谈谈文学性[J].语文建设,2009(3):55-59.
[2]钱中文.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J].文艺研究,1987(6):13-30.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4]王尚文.走近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6.
一、以人为本,实施自主性实践活动
结合新课改相关理念和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实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实施自主合作、互助探究的学习模式。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鼓励创造和拓展,促进学生感悟艺术魅力,发展健康的身心。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中有关于“我的朋友”这一单元知识,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音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旋律游戏,探索自主学习方式。跟随“七个小兄弟”的录音,结合带有七个音符标记的彩色画板,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当一方指出一种音符,另一方就唱出来,感受音符的高低和长短在音乐表险中的作用;也可以结合“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创编歌曲表演。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编和实践,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也在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二、合作互助,展开合作性实践活动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合作交流技能,促进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与他人交流,融入到社会生活过程中。人才的形成,首先,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感悟与欣赏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结合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合理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拓展思维宽度与广度,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在学习“生肖乐园”这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十二生肖歌”、“小花猫与小老鼠”等关于动物的音乐歌曲。分小组创编“生肖乐园”主题游戏活动。在小组互助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辅助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画面和歌曲,引导每个小组自主创编舞蹈。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生肖角色,配上相应动作,边唱边跳,更好的展开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过程。通过合作互助模式,加上竞赛式激励方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在合作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能力。
三、自主探究,落实探究性实践活动
音乐是一门艺术,对于音乐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同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释放孩童天真,挖掘学生潜力,在快乐的音乐教学氛围下,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小学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应该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教学和引导的过程中,逐渐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
例如:学习“田野的召唤”歌曲时,分析其教学目标,感受意大利的民歌风格与特点,欣赏歌曲“美丽的村庄”,感受音乐舞蹈欢快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创编舞蹈活动。通过分组协作,将学生分为唱歌组、打击乐器组、舞蹈组,各小组协作展开歌舞表演。小组内部自主探究和实践,与教师商量,创编出和谐的舞蹈、音乐演唱、打击乐器演奏等。由学生自主创编和探究的一系列过程学习之后,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总评等方式,进行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反思。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内容 实践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它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它被确定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它的落脚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效率,必须把握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本拓宽内容,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
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必须遵循语文综合首先姓“语”这一原则,要考虑到它的学科性,必须服务于语文课程的总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在确定主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自身特点出发。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等体裁的选编;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的题材的出现;常识性、文学性、功能性的课文的编排,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内容的沟通和拓展呢?
(一)从学科联系中寻找。
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可以通达各个学科。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各学科,在学科联系中确定主题。如,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教师确立了“我爱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按学科性质老师分别承担不同任务。音乐老师教大家唱歌颂春天的曲子《春天在哪里》、美术老师带大家观察校园画春景、自然老师给大家解释春天的自然现象,综合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说春天、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在孩子们的眼中春天是多么美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寻找。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家庭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经验资源,要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如,学习《皮球浮上来了》一课,让学生回去和父母一起探究皮球浮上来的原因。同样也可以探究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家庭垃圾为何这么多?通过观察、交流,写出报告,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发展创造新生活、表达新生活的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寻找。
社会是个大舞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学习的实践环境。如:围绕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调查人类是怎样破坏生态平衡的,从而明白地球的珍贵和保护地球生态的紧迫性。同学们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
二、注重实践,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从实践主体来看,学生是实践的主人。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要通过设计、组织、建议、指导、鼓励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走进学习与运用语文的天地,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上《学做主持人》一课时,我先在课堂内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各主持人的风格,然后当场设计了一个主题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我让学生自己筹划、撰稿,学生先在小组说,再每组选一位当主持,教师则与学生一起评议。
(二)从实践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认真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习惯和能力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综合性学习强调自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力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五年级的活动《小小新闻会》,在本次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使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动态学习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上课前期的搜集新闻――向社会学,向他人学;课前的准备――同学互学,综合运用了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相互争辩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三)从实践手段来看,是多途径、多渠道的。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让学生走进现实进行考察、调查、访问,亲手操作;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生活、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如,苏教版《恐龙》一文中,课前让学生上网搜索恐龙的种类与特点,了解到恐龙的种类繁多和姿态各异;然后又让学生走进中华恐龙园去了解恐龙的卵生这一生理知识;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恐龙为什么灭绝这一科学奥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上图书馆等实践活动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评价,享受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乐趣
教学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
(一)在评价主体上“单一化”、“单向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
新的语文课程评价要求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要增加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二)在评价方式上,要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综合评定”。
单一的“量化评定” 方式不能反映综合性学习的性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参与态度、合作情况、个性表现、活动成果等方面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同时书面评价必须与口头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总结,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分享综合性学习的乐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了学科的边缘,学生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深信他们的语文素养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并提出英语教育需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这一理念。这也意味着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树立现代化课堂教学观念,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用的优势
根据国外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遗忘率是最低的。就此而言,多媒体教学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环节中枯燥晦涩的语法传授、单调死板的课堂模式,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还能丰富英语课堂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因为时间、空间限制而无法呈现的东西通过多媒体便能轻松实现,直观具体的教学内容展示使学生更易理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多媒体教学省去教师许多板书的时间,教师上课时间更加充裕,教学方法也能更加灵活。总之,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最明显、最紧迫的一点便是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分的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师成为多媒体“播放工具”
多媒体本是辅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工具,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有的教师因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导致最后教师和多媒体身份调了个位,多媒体成了教学主体,教师则有点像播放工具,负责多媒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展示。这种行为抹煞了多媒体的优势,形成另一种呆板、固化的教学桎梏,不利于课程教学的进行,亦容易引来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有效性。笔者就曾经在与学生沟通中听到学生抱怨某个老师课程教学很没意思,而据我所知这位教师是个资历较深的英语老师,不应该成为学生抱怨的对象,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原来这位教师也犯了过分依赖课件的毛病,最后被多媒体“绑了架”,教学效果反不如传统教学模式了。
2.2 教师将教学工作过多转嫁给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许多授课过程中本来需要本人完成的任务,如:单词发音、课文领读、场景描述等。有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运用好多媒体的这一部分功能,将授课任务单纯地转嫁给多媒体:单词不会读,看多媒体;课文解析、看多媒体;文化背景、看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疏离,课堂互动无法有效展开,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2.3 教师眼里只有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前便做好教学计划和课件设计。提前做好课程准备,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考虑课堂实际,忽视学生的接受情况,一味跟着课件和教学安排走,课件播放完了,课程也就结束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学没学会,全然没有考虑到。这也是过分依赖课件的表现,十分有害。
三、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应用模式探析
如何解决教师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过分依赖的问题,真正实现多媒体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促进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模式进行探析。
3.1 运用多媒体强大的资源库,进行情境创设和教学设计
多媒体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时、空上的难题,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设计可以创设出我们想要的教学情境,辅助教学的进行。我们以苏教版8B中第三单元online travel为例:
我们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先在屏幕上放映一段幻灯片,内容有:
(1) 通过网络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后手舞足蹈的表情;
(2) 通过网络收看NBA总决赛时激动的神情;
(3) 通过淘宝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的画面;
(4) 通过网上艺术馆看到一直无法亲自看到的艺术品时的兴奋状态。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刚刚的幻灯片用英语表达出网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围绕“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这一主题进行回答。笔者顺势要学生打开课本,翻到第五单元的课文,将网络的便利有关段落学习一遍,并将重要词汇做好标记。随后笔者又播放了一些网上犯罪、沉迷网络、窃取文件的图片,让学生与刚刚“网络的便利”进行整合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并用英语进行发言,最后再回归课本进行课文的学习。笔者通过多媒体进行课程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通过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进行课题引入、环境渲染
通过强化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视听感受、亲身体悟情况下,完成课程学习。我们以苏教版9A中第五单元films为例:
本单元主要讲述电影,学习目标是让同学知道、讨论世界著名的电影和导演。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以播放《肖克申的救赎》、《拯救大兵雷恩》、《星球大战》等不同类型的著名英语片视频片段作为课堂引入,同学们马上被精彩的电影片段所吸引,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了。笔者紧接着向学生抛出问题:“你们看过这些电影吗?”同学们纷纷回答看过,“那你们知道这些片子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吗?请用英语回答。”这个时候同学们便都安静了,均摇头表示不知道。笔者便点开课件,在幻灯片上出现刚刚播过的电影剧照,旁边则打上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并列出其它电影类型的单词;笔者再进行发音教习,同学们很快便记下了这些单词,且记忆持久。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并让学生在研读课文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进行role play,并运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制造真实情境,同学表达欲望强烈,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本堂课笔者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在课堂引入、激发同学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学习乐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3 将多媒体运用扩展的学生
多媒体在辅助英语教学过程中包括两个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因而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多媒体不仅可以是老师教学的工具,更可以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好帮手。笔者以苏教版8A第二单元School life为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