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后现代建筑设计

后现代建筑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后现代建筑设计

篇(1)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 中国 现代建筑 发展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2)

>>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浅论现代主义设计对设计的影响 浅述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 探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对现代大型团体操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校园建设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现代主义景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简述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浅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创新的启示 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约瑟夫.海勒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0―22页。

③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5―112页。

④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3―290页

⑤ 相关信息请查看中国江苏网2012年5月14日报道《志愿军用的报话机产自南京无线电厂》,网址:。

篇(3)

流派或风格特色的诠释解读,而更带有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注解。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行业现状;矛盾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arious form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s of thought or style, metaphor annotation and more with a metaphysical.

Keyword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y status;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更是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前进着,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加速,有些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由自主的向前。在文化和科技的进程中,这规律同样不可避开。建筑设计行业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技术工种,在文化领域和商业圈内都占一席之地。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流行词:后现代。事实上,由于其独特的时代含义和社会现象,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显著特质,那就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继续并更灿烂地“流行”下去。

“后现代”的历史与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进程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这是百科名片给出的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而为什么称作为“后现代”呢?这里看看它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因此,它的出现和消亡也不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预说的,我们仅仅能在各种现象和已成事件中进行解构和抽离,在虚无中创造虚无。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史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被视作后现代主义之父,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雏形,也是后现代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主义和流派在不断的产生,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渐渐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另类的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和鼓吹,但是,由于其自身复杂深远的涵义,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新意大利广场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是备受争议,各业内人士对其毁誉参半,但令人惊奇的是,此建筑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喜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真正理解和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到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类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种经典的杰作也不断诞生,精彩纷呈。

我国建筑界的现代及后现代之路

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行业历程

谈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历史,其实是非常的悠久漫长。而且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对于建筑的品质来说,独特的自我气质和时代赋予的时代特色,比美轮美奂的造型来得尤为重要。而总体说来,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这点上是卓越的。但近代中国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大损,解放后更逢空前浩劫,不但无数的优秀建筑精品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作为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同样遭遇了断层。而之后进入的八十年代,却又迎面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浪潮,国门大开之后各种经济、文化、艺术思潮狂涌而入,让百废待兴的我们措手不及。而其时也正是世界范围的文化革兴,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的不断反思创新,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大力推动,各类文化行业也在飞速发展,设计行业亦如是。各种流派、主义纷纷登陆后,是被囫囵吞枣的解读,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皮毛学会了,也有凤毛麟角的精彩作品,但总体来说,是毫无体系章法可言的一锅炖。在这样一个全盘吸收的泛设计时代,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而这还只是在纯设计领域。

如前所述,在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纯粹坚持日渐式微,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成为商业利益圈的其中一环而失去其所应具有的纯粹本质。作为本来属于其中一环的建筑设计又如何能幸免?建筑工程行业的巨大利润早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肥肉,而极为粗糙落后的流程体制中的漏洞简直无处不在,在缺乏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情况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利益角逐中的巨大竞技场。而作为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环——设计,其所处境况的尴尬和不堪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只能让正确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艰难。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如此尴尬和艰难的境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难能可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无数的优秀建筑师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在一片混乱中苦苦摸索,奋勇拼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抛开欧美建筑业界的参照,仔细研究我国现实,会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民展开,设计界跟随着这股浪潮,步步为营地缓慢成长着。是缓慢,但是在成长。而我们还不能给各种建筑类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在脱离常用的世界建筑观之后的注解必然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国内的现代建筑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原因,在建成后并没达成预计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主义的本土化进程的误读和偏差。设计规划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施工”流程,其间包含方方面面的合同协作,必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配合,某个环节的漏洞和偏差都会对整个流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一种新的本土环境来定义新的行业法则时,固有的——哪怕是世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和规则,都必须受到本土化的洗礼,进行地方文脉的植入和社会现实角度的重新解读。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近年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算是基本成功的。

后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困惑

前面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背景,在此要提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相对于后现代本身狭隘了很多,这是建筑设计的行业特质决定,好处是对风格注解和思想分析更为有理有据,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后现代这个概念里具有最大价值的精神内涵的脱离。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又是一种类型的定义和注解,这种自我的矛盾是天生且必永存的,这同样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之一。关于这种矛盾,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人们曾经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很多时候确实大于其实际功用。而事实上,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设计表达,还应有更多的被解读空间。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中曾经定义后现代的十大规则:

(1)“不和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美”。

(2)多元论。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风格的多样性,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号糅性的赞扬。

(3)文雅的城市规划。

(4)人形装饰。

(5)回想。历史的延续性,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6)回到绘画,回到内容。

(7)双重译码。

(8)多义性。

(9)重新解释传统,与过去发生错综的关系。

(10)新的修辞格:“悖论,悖义法,朦胧,双重译码,不和谐的和谐,放大,复合和矛盾,讽刺,折中的引用,回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后现代建筑手法的全面解读,詹克斯从理论上完善了设计准则,也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他把后现代主义建筑局限在新古典主义里了,但这种思维对我们有很大的鉴戒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土化进程已经是艰难无比的坎坷之路,对于更为深奥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是否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呢?

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迅速而急促的过程,其间的撞击交错却是激烈无比的。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作出任何清晰的陈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纯设计领域,对历史文脉意义的认知和设计手法的艺术解构,在国内的设计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而且还有值得庆幸的是本土建筑师们对时代特质的理解,和社会文化的解读,远远超越了国外建筑行业的普遍深度,这恰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色。在此,当我们把两个线头牵出来,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有着同样的渊源。

有人会觉得无法认同,为何一种复杂的形而上下概念会在落后的本土行业中得到映显呢?让我们剔除现象来观察本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隐喻,映射,反语,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现。而我们的行业现状,具有的最大特色是:矛盾,体制对各环节的互相映射和互动,无法言说的潜在规则,表面装饰的学习或盲目跟风。从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上看,会发现两者在形而上的内涵中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再回到事物本身,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牵引和修正,对已有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的不盲从和质疑,正是我们业内所正缺失的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能从最根本的思想内涵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现状进行重新解读和对比,对过去现象进行承继后的深度挖掘,对设计手法的各种元素隐喻的自然分配,在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实践进程中,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的适应会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到成功。但这样的现象表征发展是合乎各方的自然规律的,也是各方的效益和立场得到基本保证的契合之道。

在后现代之前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永恒,认为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或许无法确定,永恒在观念上的模糊一直都是很奇怪地凸现着,一直都在被非法套用。但永恒有时仅仅是一个词而已。而从建筑来说,建筑可以追求永恒来作为标志导向——一个虚无的标志,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总比混乱无序导致的不安来得自然。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和关系极为密切又相互影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日趋多变和不确定,因此对建筑本身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建筑的复杂和矛盾,这样的特质是实现其功能目的的重要法则之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 理论 发展

2013年10月23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教授王其钧来我校作了题为《建筑的艺术》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他提出了建筑设计思想上的革新是建筑创新的关键,并在结束讲座时呼吁我们要依国情而设计,运用多种材料来诠释建筑设计,并在时代中寻求与传统接轨的创造方法。从中引发了我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从西方,但在接收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跟上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脚步,而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走进了一种“千城一面”的窘境。所以探寻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足迹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解决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西方建筑的“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产生以后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高新技术的进步,西方现代建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建筑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是建筑思潮的混乱。

首先,西方现代建筑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建筑在功能、结构、审美乃至空间、城市等方面之所以取得那么多重大的成就,无一不是得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学作为一种”完善工具”的最高形式,几乎能够满足建筑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的诉求。因此,出现了很多用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的建筑,巨型的摩天大楼等。尽管现代建筑很难用单一的模式去寻找其规律,但当我们沿着现代主义的脉络去研究,我们仍然能找到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一些共通点。正如美国建筑学家菲利普・约翰逊现代主义建筑归纳的那样: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作为材料,使用现代营造方法、特别是批量生产的方法而建造的建筑物,功能为主,没有装饰,平顶,六个面,往往不用任何色彩。[1]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观点可以大致概括为:

1,强调实用功能。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2,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主张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中突出现代材料,结构的特质并发挥新技术的特点。

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以简单基本的集合体为构图元素,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主张“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体现简洁,明快,有机的建筑特征。

4,注重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体现场所精神。[2]

基于现代建筑学派的这些建筑理论,一幢幢有着大玻璃幕墙,瑰丽无比的大玻璃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了。在当时战后的西方国家确实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的唯功能主义的时候,“工具完善”和建筑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的呈现出了一种脱节的态势。由原来单一的,清晰的,纯粹的建筑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模糊化和混乱化。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理性/情感乃至生态/文化、国际化/地域性等等建筑问题空前无序的交织在一起,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了出来。现代主义衍生出的最活跃的一支当属后现代主义了。它起源于60年代中期的美国,活跃于七八十年代,这个流派强调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抱有怀古情调,结合当地环境,才能使建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从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建筑构造各部分之间的有意拼接。呈现出了一种片面形式主义与复古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态势。用詹克斯的话讲“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激进的折中主义”,后现代主义也是影响中国建筑风格走向最深的一个流派。

二, 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

在西方发展现代建筑的几十年中,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建筑,更不要说现代主义研究了。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不得不置于政治语境中去建构,“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就是“资本主义式”的符号,要封闭的中国一下子接纳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仍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建国十周年期间,北京建造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新侨饭店、中国美术馆等等,钧杂糅了民族风格和苏联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并没有过多的受“少即是多”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只有偏隅的一角会有少许现代主义作品的出现,比如1953年杨延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直至1977年结束,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推行,“形式主义”不再有效时,现代主义建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风行。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却相当的短暂。因为当我们开出国门真正想去接纳世界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主刮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于是,眼花缭乱的中国建筑师便生硬的在自己的建筑上加上点罗马山花墙,伊斯兰风格的穹窿顶,再刷上点俗艳的色彩。功能主义被弱化了,搞起了形式堆砌主义。并且这种热潮席卷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挤退了带着中国特色的很多建筑。当今天我们穿梭在中国城市的街道,我们很难感受到带有地域性味道的气息,“千城一面”的城市现象让我们的中国味消散得快找不到影子。

三,现代主义环境下传统的溯洄

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面对着千千万万珍贵的建筑灰飞烟灭的状况。很多建筑理论学者开始呼吁要维护好历史的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同时在民众想重返古中国记忆的诉求下,一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也开始将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对传统的回归当中来,但这些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旅游业中。譬如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景区中构筑了一系列的仿古建筑,如西溪草堂,秋水庵,烟水鱼庄等,但这些所谓的仿古建筑却仅仅只是沦为了旅游业的附属品。在这里寻找中国记忆是建立在商业模式的等价交换当中。如此想来,不禁让人感到了些许悲哀。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滋克建筑学奖。发起普利滋克建筑学奖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滋克在宣奖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论中的作用。”“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该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3]由此,笔者选取王澍作为案例来进行本文最后的一个结题。王澍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讨论如何更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这个话题的一个参照,是因为他植根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回收瓦片的使用。这些瓦片并不是简单的旧材料的堆砌,而是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理念。除了瓦片墙之外,混凝土是他建筑作品当中的另外一个诉说现代语境的建筑语言。他把这两种材料和谐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在历史的文脉中得到延续又体现了现代的语言。所以说,在当前中国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大背景下,发扬王澍的建筑理念,对避免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对传统与现代有效的结合无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执意纯粹[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 当代建筑 传承

二十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社会的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行业出现了几种现代的设计倾向。我国建筑事业在这几种倾向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当代城市建筑中形式设计

建筑设计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视觉美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建筑视觉美的形式有多种,所以建筑设计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运用正确合理的美学形式来体现建设设计的视觉美成了设计师的主要研究课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们需求的视觉设计才是真正的美。艺术形式的视觉美不应该脱离于实际生活而独自存在,要尊重不同的地域文化习惯,才能实现建筑的视觉美。

(一)韵律与节奏。

世间万物的发展和变化都需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体会到万物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把注重艺术表现的韵律感作为一种新颖的设计倾向。比如,有名的艺术作品和雕塑可以很好的表现建筑的韵律美,在对建筑物进行装饰时也可以运用一些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花纹和灯具,这些都能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视觉美,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对韵律和节奏的不同组合和使用,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给人们带来具有创新风格的美感。所以要实现对建筑艺术视觉美的完美展现,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韵律和节奏。

(二)对比与微差。

由于当代城市建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势必会导致空间形式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对比,也有刻意的微差,如何利用这种对比与微差设计出极富美感的建筑空间设计,并立足于“生活格调”这一理念,这是当代建筑的形象基础。这一理念能够让空间的所有元素都能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例如卧室内颜色鲜艳的家具、外形时尚的床头灯以及金属制品。在建筑环境中,通过这一系列细节对比与微差体现在各种场合,只要是同一性质间的差异,就会有对比与微差的问题,如大小、直曲、虚实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因此,设计师们常采用形、色、质、尺度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物体,以创造良好的景观。这非但刻意成功地构造出多向发展的室内空间,也能给消费者情感上一种直觉的、主观的美感。

(三)均衡与稳定。

一般而言,建筑构造中各要素间的空间联系也就称为均衡性。它可以通过对称理念和动态规划的方法实现空间布局的平衡,比如说在设置建筑整体布局时,地板和天花作为当代城市建筑设计的亮点,不仅能将不同风格的元素设计融合到一起,还能为大型设计的铺陈提供宽广的背景。

二、当代建筑设计的几种倾向

(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元素形式设计已经不是新鲜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元素被设计者广泛的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在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同时,维护建筑中的民族元素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得以保存,又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在民族元素上进行创新的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设计行业良好发展,不滞后于世界。

(二)现代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我国在早期的建筑设计阶段,曾经盲目的推崇外国的现代主义,导致我国现代的很多建筑都具有外国文化的设计风格,失去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但是这种设计倾向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是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我国一种建筑风格。所以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我们不能盲目接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现代主义更好的为我国建筑事业服务。

(三)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

(四)新西洋建筑开始出现,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志,若去掉这些附着物,完全是一副现代建筑的面目,出现这一设计倾向的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五)“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也容易失去设计感。

(六)智能化设计已有萌芽。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l世纪建筑的主流。

三、关于几种设计倾向的分析

20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

21世纪的建筑革命将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彻底否定20世纪末开始并发展的怀旧倾向;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学角度,更要对节约资源、减轻消耗、环境保护的方面重视。把建筑设计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更注重于绿色环保的节能型设计理念。目前建筑形式在社会的发展中开始走进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抽象,一个是平凡。设计形式平凡是设计者更看重建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性,更多考虑到人们对于建筑的客观性需求;而抽象设计形式是设计者以高科技下的艺术发展为参考,为了引起人们的主观性注意而进行的设计,企图以其抽象的造型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现代存在的几种设计倾向的分析,了解到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给人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更要向人们传达建筑的艺术和美感。所以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要不断提升建筑设计的品质,把建筑设计流行元素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以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天权. 乡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风格在特定地域环境中的辩证运用[J]. 四川建筑. 2005(S1)

篇(6)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建筑功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每一种现代建筑风格是都是一个城市的标志,风格独特且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一定的角度上看,建筑风格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建筑功能。下文简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建筑功能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产生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建筑设计主要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欧洲的一些建筑设计师倡导在设计上返璞归真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倡导设计的诚恳真挚、形式和功能的结合,建筑设计上从自然状态吸收养分,意欲利用哥特式、中世纪的、自然主义的三个风格,来形成一个全新的风格,作为建筑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设计师、理论家多如牛毛不可胜数,它的诞生赋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的背景。从文化的角度上讲,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为国际建筑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风靡世界,对整个2O世纪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使全世界的城市面貌发生改变,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如今仍然十分之大。

三、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形式的成长经过了19世纪的折中主义建筑之后,建筑设计在20世纪中叶逐渐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高新技术风格以及地域性民族性风格表现等阶段。当前,建筑的“多元化”已经无法避免。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因此变得极为必要。然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也有一定的发展趋向。

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基本理念

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方向的成长,所以对建筑设计要求了多种不同的功能需要。当前设计界都呼吁建筑应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应把实用主义作为中心,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尤其注重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关注设计的科学性、便利性、效益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理念。

1、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建筑设计时第一要分析生态环境情况,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共存问题。建筑自身在设计上需要有科学性,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作用,并且尽量采用可重生资源。建筑结构当以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进行科学规划,令建筑在资源使用和外观审美上更有科学性。

2、关注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当前的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该结构建筑抗震能力不好,建筑高度受限,机械化程度较低,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现代新型建筑设计需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合理的设计,采取框架式建筑结构,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墙体材料.用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和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新型的建筑结构不仅能够改善建筑自身的面貌.降低建筑自身的载重,还拥有自由分割的空间,使用面积也大大增加,消减了人力,节约了成本,其整体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3、着重功能的多样性。因体量和结构限制,传统的建筑功能相对较少,且缺乏现代化的智能系统,不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功能。现代建筑设计因为采取新型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令建筑自身的空间产生巨大的变化,能够解决多种功能需求,现代智能性设备的应用,极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新一代的客运中心包括了机场、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公共交通.让人们能够选择多种的交通方式迅速分流。

4、着重新能源的合理化重复使用。传统建筑的能耗基本都由外界能耗系统提供.不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如果外界能耗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整个建筑体系从而进入瘫痪。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采取新型的能耗系统,以可重复的能源为基础,运用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不仅能够满足建筑自身的现时需求,还能够将剩余的能源进行存储,用来备用;在水系统的设计上,采用自然采集和重复使用统一的方式,自然收集的水经理过滤、净化能够符合建筑的正常需水,同时还可对使用过的废水进行蓄积,处理后再次重复使用,最后将废水用于建筑自身的绿色植物浇灌系统.这些绿色植物则能够吸取废气、净化空气、隔热保温、美化环境。

5、注重立面美学的理念。一个非常漂亮的建筑外立面可以为这个城市增色。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城市印象实际上体现了城市对外的综合性能力,我们提到一个城市,可能有很多大家值得回味的东西,无外乎就是建筑。也可能有时候是对一栋建筑的印象,有时候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建筑的立面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因而现代建筑风格中的立面美学内涵与美学追求,是十分重要和及其必要的。它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对一般人讲,欣赏的是它的外部立面造型,建筑立面是体现建筑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建筑的设计就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还应拥有观赏功能,使立面美学更好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五、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从设计性质上看.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2、从设计进程上看.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建筑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3、从设计手段上看,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式上看。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5、从设计部署上看,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建筑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1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1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六、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1、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借鉴思想。一个时代社会艺术体现在它的建筑设计上,建筑设计的风格、特点以及类型都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和历史的表现。建筑设计就要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借鉴古今中外所有的的建筑设计艺术,汲取精华。把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创作,一个具有新观念、新品质的设计创作。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必须要具备一部分。只有不断的创新,建筑设计才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现代建筑设计,被人们普遍所认知的,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还包含了外部空间环境和个性化的内部结构。不但具有建筑设计构思的一种特别含义,还包含了建筑形式和空间结构不能体现的美学方面的意义。建筑设计需要兼顾环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对城市文明及环境文理的认可和欣赏。

3、人文精神的体现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体现的,建筑的设计不是独立的,是结合人们的心理以及美学的知识共同体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建筑设计形象要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建筑,例如:市政建筑和公司建筑等,它们都具有一些不平常的意义,关系着人民群众的人文精神和聚合力以及一个城市的象征精神。这些建筑都是新时期的人文景观和人民心里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象征性的表现,是结合了市民感情的美学体现。

4、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时代的技术基础,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一些国内知名的数字化研究者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将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并指出了一些将会出现的情况。一部分激进型的建筑师已经利用计算机来增强建筑设计能力,尤其是在立体空间和形体结构这些方面。这些技术是在传统时代无法想象得到的。数字化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高科技的生活环境,使先现代的城市和建筑可以同时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中,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们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建筑师就要接合现实,认真思考,选择一个合适的风格,在以后的建筑建设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从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建筑风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风格与建筑功能做好协调能够实现建筑风格的不断创新。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独特建筑观。

参考文献:

[1] 李丹:《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2] 傅筱:《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看现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建筑师》,2008年05期

篇(7)

关键词:传统古典建筑;后现代建筑;融合再创;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27-02

建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创造,回顾历史,寻求轨迹,其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建筑美的主题是人,表现人、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利益,满足人的心理生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崇拜等多重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文明一体化的今天,将如何汲取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融会贯通,满足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属于中国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一、建筑美的“暧昧空间”

1、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交汇融合,那时的艺术形象就最美,审美价值就最高。中国建筑的史实证明,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按照这条线索在探求最美的形象和最高的审美价值。中华民族在建筑的时间、空间两个生命关系的融合,在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向心靠拢这个历史的运动中,比较早地认识到了从环境、造型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去探求最佳的交汇点。在东方美学中一直渗透着一种含蓄的情愫在后现代设计中表现为一种暖昧不清的意境,在光和影的交错中寻找一种平衡和能量的扩散。在小说、诗、绘画、和建筑的平面和立面设计中,这种暖昧表现为多义性和阐释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后现代建筑空间的突出特色。

2、以更自由的态度关注建筑自身问题的愿望,利用传统又彻底改造传统,包容任何文化和风格的任何想象形式,并从历史、地理的文脉性,从“意义”的寻找角度体现时代风格与作者个性,提出了土地、时间、环境结合的创作方法,这里表现出趋向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和任意性的创作手法。强调传统的复古倾向,尊重现有环境,体现了一种对人性本身的关怀。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没有严格的界定,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还有现代的;既可能是抽象美,也可能是具象美,但是构成它独特的“这一个”的,却只是其中一两个方面。

那么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与后现代建筑在审美观的结合不单单是后现代建筑之民族风格的历史性努力,而是一种建筑技巧上的美学策略,一种后现代艺术家运用古典语言来解构现代建筑的具体实践。

二、移情与美感

后现代主义建筑可能是优美的、壮美的、崇高的,也可能是荒诞的、滑稽的、眼花缭乱的、光怪陆离的。建筑的艺术审美是由建筑的造型风格引起的,折射到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一种视觉和心灵感应的“认识”。

为了突出建筑造型风格的效果,在取消“深度模式”并实现“价值多元”的主旨上,后现代艺术家试图用一种唯我所用的非传统的甚至是反常规的方式去组合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水泥盒子。运用多种不同方法及装饰手法把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建筑与现有环境融合,它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对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象征,这也是后现代建筑的主要精神――努力在建筑形象中找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种需求,包括基本的功能使用要求和美感与情感的需求。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而言,尝试一切大胆的设计风格并不是指单纯的革新。一座建筑的艺术个性,除了民族特征以外,最终是要依靠它那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形式来塑造。具象来说,应该包含多种多样的素材来源,任何一种生活中的物品或历史文脉的形式都司以窜来用。如果说,中国传统特色,是处于一定国际“现代”环境中某种民族建筑的个性的话,那么,与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融合正好与后现代设计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的创作手法不谋而合。

三、亲比之魅

后现代主义建筑之所以是“折衷”的,就在于它是有选择能力的,它是接受不同派别观点的,并把它们适当组合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因而它的建筑模式、建筑语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统统是“混血”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纯种的古典,纯种的现代,纯种的哥特式教堂,纯种的四合院建筑都过于单一了。正是这种“折衷”,使得后现代主义建筑充满了丰富多样性。于是,他们一方面削平了各种建筑之间的价值差异,一方面又将其为我所用。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要在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非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在审美时空上寻找相通之处或相似之点。

(一)立体的画

将建筑形象喻为“立体的画”,是立意于建筑的空间形象在契合人们种种居住和活动要求的前提下,美观宜人,成为“立体的画”。比如,人们往往采用绘画这一艺术手段,把能一起美感的画意,加以审美物态化,组织到建筑美的创造中去。 在视觉上讲究材质感、色彩、造型等众多因素的许多后现代的建筑物很自然的趋向“美如画”的境界。这种高度抽象,事实上对建筑的艺术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朗香教堂为例,它的立面上的大小不同的窗洞就构成了一幅近于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角色中,如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色彩性格,常从绘画用色上获得借鉴与灵感。园林建筑的色彩,一般也崇尚淡雅朴素而忌浓丽绚烂。这种建筑多采用冷色,与周围近傍居民色调相称,与江南多见之灰白天色协调。其色彩之清丽,形象之丰富,园境之淡泊,画意之深邃,非拙笔所能形容。

(二)与雕塑的联姻

在黑格尔的艺术系列说中,把诸多艺术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又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其发展序列分为这样一个进程: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

可见建筑与雕塑是近邻。建筑整体是一座和谐的雕塑。所不同的,建筑物比较庞大、重实,它总是与大地在一起,建筑物一旦屹立于大地,一般不能搬动。雕塑品一般相对小型,且可以搬动,它与大地的联系相比较是不够紧密的。

根本上,建筑是首先求其实用的,其文化本涵属于科学技术范畴,雕塑则是审美的,其文化本涵属于艺术范畴。在建筑环境中,雕塑艺术常常成为建筑空间意象之活跃的艺术审美因素。西方中世纪的教堂里,几乎充满了多种多样宣传宗教文化主题的雕塑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耶稣受难”。在中国的佛教、道教庙宇与石窟寺中,释迦、太上老君以及菩萨、力士、飞天甚至供养人的雕塑作品,比比皆是。

建筑是空心的雕塑。在当今流行的后现代建筑中,雕塑更是大受设计师们的青睐。法兰克・盖瑞 (Frank Gehry) 有着强烈的“鱼情结”,他创作了无数关于鱼的作品:鱼形灯、鱼的雕塑、鱼跃餐厅、鱼腹会议室,从“鱼”的母题中不断地开发建筑雕塑性的极致潜能。他的建筑充满了解构主义、不规则的曲线和具象的雕塑般的外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巴塞罗那的地标――“奥运村鱼形雕塑”。盖里为鱼形雕塑选用了古铜色的不锈钢,使其在阳光的照射下,与一旁的商业中心塔楼形成了微妙的视觉反差。雕塑的落成也是盖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这雕塑开始,该公司开始正式使用电脑辅助建筑设计与制作。

(三)凝固的音乐

建筑,凝固的音乐,一个多么古老而优美的比喻。作为一门时间艺术,通过有组织的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音色等音乐的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及其人的丰富、微妙。深邃的内心世界。它缓缓的“流动”流入人们深邃的内心世界,它渗透着人们的审美时间和空间意识。所以,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往往给人以或珠润玉圆,或峭立,或溪流般平缓等等立体空间感受,如果说,建筑师凝固的音乐,那么音乐,就是“流动的建筑了”。当然,音乐的基本特性,在于空间的时间化。

比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可谓诗情画意,意境深远,显然受到了历代诗画的艺术熏染,其实它与音乐艺术也有相通之处,这一点当然不应被忽视。藤萝掩映的流水小桥,似轻笛低吟;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如清音缭绕;一泓碧水畔矗立着飞檐小亭,简直是一段浸透了情感的,在调性上刚柔相济的乐章;巍巍高塔耸立,似乎如浩歌一曲;道道云墙呢,又给人以逶迤飞动的美;而屏风与照壁等空间隔断,是一个有力的休止符。

(四)无声的诗

诗的“建筑美”与建筑的“诗情美”,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相铺相成的,存在着审美心理上的对应关系。欣赏优美诗篇,可以获得建筑般的立体的“美”,欣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也可以从其空间形式上找到某种诗的情趣。陈从周说过,“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可见,作为技术的建筑,与作为艺术的诗歌、文学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彼此交融。

当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遇见了后现代势必会擦出耀眼的火花。由贝律明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也是中国“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歇后语的映照,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四、结语:东成西就 美在相宜

1981年周卜颐教授翻译了R・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1982年,李大夏副教授翻译了C・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1983年美国建筑师贝律明设计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香山饭店在北京落成,香山饭店不仅具有清新的气息,更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以这种现代化与民族化并置的双重性标志着后现代建筑登上了中国的建筑台,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热潮。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国内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十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建筑理论界的中心话题之一。

“传统”与“后现代”在相互交融中得到了升华,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的尝试得到了一种新的和谐,拓宽了人们对美感的认同,震撼了人们的眼球,创造和吸引成为了设计的动力,给了建筑艺术无穷尽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婷.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