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15 16:5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其开发增殖的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1世纪的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具有两大新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包括信息化在内)已成为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二是世界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这两大新趋势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生态型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流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必然要顺应这种产业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产业化基本具有农业产业化内涵,其发展类型同样主要表现在主导要素和组织载体的不同形态,农业产业化生产主体是农户,经营主体是企业经济组织或相关组织等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与农户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同促进市场农业的发展,包括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主导产业带动与中介组织带动等多种组织形式,各组织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体。
生态农业产业化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将现代科学技术导入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水平;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组织制度创新与完善中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如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线,将国营、集体和个体融汇在一起,形成多组分、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其生产组织已突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管理技术已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线,将农、工、商、贸和科教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生产区域已突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把城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1~5]。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区别一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的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表现在一个区域范围,所生产的产品虽发展有主有次,但不仅仅拘泥于一个,而是多个,其目的是增强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整个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网络,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产品应是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在注重产品安全性的同时与名优特品牌战略相结合;四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侧重通过建立与规范三大体系,即环境友好(双赢)的生态农业技术与集成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的政策法规与有效机制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监测网络、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口、农民转化为工人的接口。
2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对策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10-01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双重内涵决定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实现制度、组织和科技创新。
一、实施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健全政府宏观指导调控机制 农业具有弱质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的宏观指导调控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特别要重视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和指导农业产业化,搞好宏观指导调控。健全宏观指导调控机制首先是要突出科学性,政府要建立灵敏而系统的信息网络,全面掌握信息,及时指导农业生产。
2.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在投入上要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鼓励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三是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四是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允许兼并联合,谁有能力谁牵头。另外,政府要支持和保护一切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并且组织协凋好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形成推进农业化的强大合力。
3.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拓展产业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利益联合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四种。合同制,即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制,由龙头企业与乡镇联手建设生产基地,由企业按占用土地面积给予补贴。公司制,即按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对农产实行系列服务,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并回收产品,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托管制,即除土地所有权以外,政府将资源交给龙头企业托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向。
4.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二是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克服家庭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
二、实施组织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高效的组织载体
1.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产业核心,龙头兴则产业兴。要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应当成为当前农业化工作的重点。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首先选择那些技术力量较强,产品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其向上市公司发展;其次是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组建集团公司;其三要引导经济效益良好的涉农民营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机遇,用好资本营运这把金钥匙,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私营企业托管、兼并收购国有和集体企业,壮大块头,扩大规模。
2.提高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墓地”的思路,形成产业化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在建设产业化基地的问题上,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忌防顾此失彼而适得其反。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的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当前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大专业市场;依托中小城市或中心集镇兴办人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窗口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抓紧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产品市场网络;还要通过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快统一市场的建设,打破市场封锁、分割和垄断,严格规制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和保护公开、合理、公平的有序竞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实现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1.要建立和完善转化网络,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是科技进入农业经济建设的结合部,使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加快已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广泛联合,鼓励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科贸农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逐步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科技成果送到企业和农村,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
一、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及其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萌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相继暴露,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市场主体问题;其二,是模式的普适性问题,还有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问题。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都属于农业推广的范畴,即这些问题深受农业推广工作的影响。就实质而言,农业产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农业、农民如何步入市场,与市场经济接轨,也就是通过体制转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产量的市场化农业,使农业由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起着催化剂和桥梁的作用,它是农民个体和市场的纽带。首先,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实践是靠农民最终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只有通过推广人员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农民,才能使产业化有所依托。其次,如何把单个、分散的农产引入市场,一方面市场的利益导向是外因,可以促进农民走向市场,最重要的却是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决策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生产力水平千差万别,农民的思想观念,经济实力也相距甚远,这些条件,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引导,推动农民找出适应自己实际条件的产业化路子,同样是农业推广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山东枣庄市在1980年试行“农民养羊、农行贷款、工厂贴息和建立基地、搞好服务、完善购销合同、厂农挂钩”的办法解决羊毛产销脱节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产经济的发展。而在福建永春县,他们发展“芦柑”产业的特点则是以营销拓展市场,首先建立完整的运销体系,全县扶持运销专业户、联合体、专业协会、贩运合作社等组织1000多个,同时以芦柑总公司、果品公司为龙头,建立以外贸为主,内外贸相结合的运销批发机构,在县城建立批发点,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联系点。第二,加强信息引导,树立品牌,多次举办芦柑节、展销会、贸洽会,举办“中国芦柑之乡”命名庆典,耗巨资在中央级媒体做广告,打出“永春芦柑”的品牌,并利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网点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第三,创办龙头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永春逢源饮料公司,年加工能力1.6万吨,产值7800多万元,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永春华达科技开发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县芦柑面积达14.5万亩,产量16.8万吨,新增农民纯收入2亿多元,成为永春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农业推广如何适应农业产业化
1.强调以人为本的推广方略
农业推广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即一方面增进农民的知识、态度、技能以期获得好的农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工作--培训,传播知识、沟通等。转变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相联的。农业推广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创新扩散的过程,即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在该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传到下一个单位。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在推广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式时,首先,培训一部分骨干农民,由这些农民或中介组织(如龙头企业,专业协会进行试验、示范,使广大农民全面接受,从而达到扩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农科教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民进行直接的技术培训和科学文化教育,对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改造,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自觉性。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能顺利进行。福建德化县在发展食用菌高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香菇和草菇为龙头产品,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由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引导组织部分农民进行试验示范,并对全县农民进行广泛培训,农民不仅掌握了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而且认识到该产业是短平快致富项目而得到认同。上世纪90年代全县大面积种植成功,1995年全县种植香菇1500万袋,草菇20万平方米,形成浔中、雷峰、春美等食用菌基地,同时创办了许多加工厂作为龙头企业,食用菌产业产值1个亿以上。而在1996年花菇产业的推广过程中,为了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在未认真进行技术培训,农民未掌握好栽培技术的情况下,当年发展100万袋,却造成大面积低产甚至绝收。给广大菇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起了食用菌产业的滑坡。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得到农民的认同、接受,也就是农民首先必须掌握技术,并认识到该产业的价值,方能使分散的单个的农民自觉进入市场,参加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1995年花菇行业比较利润很高,确定其为龙头产品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忽视了香菇与花菇生产技术的差异,花菇生产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2.强化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决策
农业产业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是“一体化”,一种产业的形成,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农民,甚至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决策,即选择何种主导产业,选择何种产业模式,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农业资源,劳动力水平和生产水平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准确的市场预测是决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农业产业化,说穿了是市场化的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市场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前几年到处遇到的“卖难”问题,这几年内蒙古等地的甜菜“白条”问题就是最好的警钟,甜菜在东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也形成了许多龙头企业,但是未预测到近几年的全球制糖业发展趋势而盲目大发展,不仅造成农民损失,龙头企业破产,给地方经济也带来极大困难。一种新技术,一种产业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因此,我们在推广过程中,不仅应预测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更注重中长期的经济形势预测,包括政府的经济产业政策和政治经济形势,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3.农业推广机构本身也应进入市场
农业产业化要求推广机构对其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系列服务,只有把农业推广机构本身推向市场,参与到产业化过程中,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农民或中介组织进行技术承包,集团承包等。充分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推广机构的知识,人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也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的发展壮大。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推广工作,也应由过去的农技推广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推广,同时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必需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搞好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改变农民的价值观,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进而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以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观念,制定良好的决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基础基地,构造出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广大的基础农户和广阔的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使得经济效益及多方面资源利用率不断扩大,这也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自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为有效的经营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在不断扩大,各类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实际分布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地域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多农业产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品。产业虽然分布的范围较广泛,但是经济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前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仍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是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点,与农民的基本利益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各类制度中的合同制与过去体制相比更具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这也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前农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正确
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管理及对资源的协调利用作用重大。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综合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多农户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状态。所以,当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在农业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可以让多个产业之间合作,促进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为维护产业经营发展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性企业在自身组织建设以及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的地区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农业蔬菜市场分散与集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有许多批发商直接避开市场的管理,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这样严重破坏了市场发展的稳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管理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发展的良好秩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场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根据农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运作方式。相关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过于追求大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各类失误。在产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利益等分配是维护产业经营长久发展的源泉。但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营的短期利益,使得农户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完善市场运营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创造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条件
政府要立足于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场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要对市场中各项基本的设施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要打破地区之间管理贸易的限制,使得各类生产经营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发展渠道,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实际产业经营过程中对各类大型企业各项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市场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场规则,整改所有的市场垄断,规范市场化的竞争。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全面有效地发展。健全农村地区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及投资市场。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当前为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层面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产业信息之间的服务交流,使得农户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行情。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服务经营的范围。相关农户之间可以自愿成立农协组织,为了更好地防治市场的垄断行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层面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要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农业和农民之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从根本上拓宽经营的有效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更好地促进农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4-5.
[3]刘纪梅.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2(11):58-59.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之南,总人口456.5万,其中农业人口382.5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益阳市推行农业产业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近几年来,益阳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总体谋划,制定了《五大农业产业链规划》,重点打造优质稻米产业、林纸板材产业、棉麻纺织产业、水产畜禽产业、油蔬菜果产业。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逐渐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已经初具规模。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作用
1.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益阳市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以业主制经营为突破口,将农业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三年来,农村信用社年均累计放贷近42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产口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佳综合效益。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6%。
3.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促使农业产业改变单纯提供原料产品和简单劳动力状况,延伸二、三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比较效益。2007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林业增长18%,牲猪增长39%,渔业增长5%。
(二)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1.企业规模快速发展,规模经济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225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1家,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27家。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建设提质扩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均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面积达600万亩。基地建设的提质扩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3.专合组织异军突起,组织经营日趋完善。目前,全市拥有正式注册、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746个,建立农产品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吸纳转移剩余劳力近20万人。
4.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5.引资融资倾向多元,后续资金不断增加。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前农村资金运行的特点与变化
1.融资主体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主体资格、资质和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分散的农户相对缩小,组织型的客户上升,目前面对单个农户为主的融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亟待金融创新。
2.资金流动环节由单一向多极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途径,农业产业由单一的种养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伸展,由单一业态向产业群体扩张,使传统的单一资金投向和资金回流,转向资金流向多渠道、现金回流的多环节。如果长期坚守着单笔单向的融资模式,将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求。
3.资金回流周期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延续。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逐渐减弱,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季节性周期的波幅缩小、周期延长,甚至出现明显的反周期。所以,长期以来种植业为基础形成的农业贷款春借秋还冬不贷的管理考核模式,明显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把从季节性周期管理转向常年延续的市场周期管理。
4.资金需求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现代化生产型转变。目前益阳市非粮食类高效经济作用已有70多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预计今年农民对现代农业经济物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到3亿元以上。
5.资金形态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资金需求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每年从农产品深加工和涉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直接获得经济收入近10亿元,人均200多元。为此,市农信系统在去年向造纸、纺织、食品、种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以“公司+农户+协会”为特征的集约型农村经济组织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向这些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提高20个百分点的贷款,主要满足广大农民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6.资金额度由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资金需求转变。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额农贷受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制约,在种养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较好的村镇,已逐步被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模式取代,广大农民对大额农贷的需求越来越旺。
7.资金投向由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向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转变。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减弱,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势头。湖区四家信用联社今年用于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占四家信用联社总贷款的20%,以后逐年还将增加。
8.融资环境由压抑向宽松转变。目前由应对不良环境而形成的融资条件,如严厉的担保、抵押、质押、评级、公证、登记、核销等融资条件控制必须有所调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认证、需求时效性强化、经济评估性的延伸、融资安全性的标准、风险管理的控制都需要有较明显的改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金融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却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的高要求与金融机构现状不相适应。一是机构大量精减,金融服务弱化。二是业务种类少,存款业务仅有活期、定期等常规储种,贷款业务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而消费信贷、科技信贷和助学信贷基本空白。三是结算手段落后,以手工为主要方式,侧重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而大多数地区电子化还没有涉及;四是缺乏服务观念,普遍存在“等贷”现象。四是经营机制僵化,导致管理上、经营上的低效益;五是资金分流严重,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农村网点把部分农村储蓄转移到非农领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务更加薄弱。
2.信贷供应与需求的差距大。目前,农村企业及农户对金融的要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巨增。据调查,全市有乡镇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93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40家,科技示范户8万户。每年资金需求量大,大约需要投入80个亿左右,其中需财政拨款10个亿,金融部门集体贷入30个亿,民间借贷10个亿,引进外资30个亿,才能基本上 满足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贷款额度增加。在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量成倍发展,远远超出农民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
3.农业贷款投向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大。调查的市农村信用社年累放农业贷款34亿元中,田间生产12亿元,占比为35%,而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占比仅28%,其他各种农产品深加工、新兴种植业等只获少量贷款支持,相关基础设施贷款则几乎为空白。
4.农业资金来源单一与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矛盾大。目前我国支农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金融部门中又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乡镇,发放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信用社贷款质量不佳,不良贷款占经为28%,乡镇欠贷多、范围广。一旦乡镇农村信用社受贷款质量、存贷比例的影响,无法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贷款需求,农户难以寻找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5.资金短缺与资金外流的矛盾深。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有着巨大潜力。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外流。安化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1.5%,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贷款80万元,仅占全县贷款的0.04%,大部分邮政储蓄上存;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也几乎全部上存,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6.农村金融市场形态低级,资金分流严重。从目前益阳市的情况看,“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仍没多大改变,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了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行也撤消了大批的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县或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资产质量低下,缺乏独立支撑能力。无力实现支持“三农”的合作目标、政策目标和盈利目标。同时农村资金流失严重,缺资金反哺“三农”。资金的大量分流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与深度。
7.“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度不够。据市联社统计监测,到2007年末,辖内农户共有78万户,有贷款需求的38万户,而符合贷款的仅贷款需求总户数的43%,创建信用乡镇仅为20%,农村依和工程建设力度欠缺。
8.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应配套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特别需要资金启动。对金融而言,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信贷风险高,加之缺少相应的信贷保证、保险机制和必要的政策保护,以致于农村信用社陷入支农与自身利益难两全的境地。
9.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弱质性。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资本动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是,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致使其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多为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10.不良贷款潜在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普遍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且风险难以预测。2008年3月末,益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账面余额63311万元,不良率13.32%,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看,认定已形成不良贷款还要更多。
11.抵押担保安全系数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业、养殖业,以苗木等地上附着作物抵押,该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相当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银信部门难以贷款 。
12.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需求。
13.同时,央行支农再贷款对发放对象的限制,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支持重点,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拓展信贷业务、实现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金融机构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相融”的信贷投放观念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互协作,适度竞争,“抓龙头、强龙身、助龙尾”,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要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同时,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社担保体系。此外 ,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整体合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补充、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允许其介入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但市场风险较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项目,增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其与农行、信用社功能互补。二是农业银行信贷服务要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并集中扶贫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提供大额农户担保抵押贷款,以满足农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四是人民银行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延续性,增强政策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方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银行和信用社还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形成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的合力优势。
(四)改进信贷管理,区别对待,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考虑到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当前,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信贷发放,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以区别对待。
(五)加强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确定业务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不断创新适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根据重点龙头企业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申请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方式,简化审批手续,为特别优秀的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派驻客户经理,实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一条龙”综合服务,提供信贷、票据承兑贴现、信用证、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贷款方式,如农民房产抵押等贷款方式。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机制
一是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逐步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的问题。二是政府对龙头公司的扶持机制。财政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外贸、海关优先帮助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证;落实对企业的税收减免、出口退税政策等等。三是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政府协调财政、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以已经评估的可抵押资主入股设立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提供中介分险渠道。
(七)加大扶持,给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倾斜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信用社。首先应先一步实行农村利率市场化。充许农村信用社追逐利润最大化,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其次,中央财政应对农村信用社以往承担保值贴补息、乡镇企业改制导致的债务悬空等改革成本,给予专项政策补贴,支持信用社轻装上阵。其三,实行统一法人改革,健全授权授信制度,给县级农村信用社以更大、更为灵活的自主经营权,使其金融服务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其四,中央银行要继续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必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搭建平台,主动寻找实现社农“双赢”的结合点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