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质量控制;质量检验;核心角色;精准有效
一、我国航天产品质量检验人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也有着突破性进展,全世界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都有着高度的关注,而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质量检验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通俗的解释质量检验作用的就是把关、预防、报告、改进。现有从事航天产品质量控制的质量检验人员队伍,两级分化(年老和年轻)严重,年纪大的对新产品不熟悉,凭借经验在工作;年纪轻的缺乏对工作的掌控,使得质量检验在航天系统中的地位不高,有的甚至不被重视。
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的关系
航天产品设计周期长,生产制造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硬件繁多,软件复杂,是国内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其涉及到多种生产工艺,并且由无数个子系统、分系统组成。元器件、零部件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结构和接口,都需要精密的处理。目前,我国的航天产品生产,是生产和研制一体化模式,导致管理航天产品质量还无法做到完美。但是这种生产模式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来控制航天产品质量,就需要高水平的质量检验。航天产品质量检验是航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核心,其作用主要是为产品质量把关,预防和避免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并且能够保证航天产品持续性改进。过程就是按照产品的规范和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然后对不合格产品和残次品筛选出来,将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投入到接下来的生产环节或者是使用中。通常状况下,航天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建立ISO9001或者GJB9001B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生产企业建立好完整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且能够保证很好的运行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因此,质量检验已经成为航天产品质量的保障,也造就质量检验和航天产品质量控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质量检验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质量控制?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即是细节控制,除加强生产现场的6S管理外,质量检验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它们是:1)设计控制;2)工艺控制;3)技术状态更改控制;4)人员控制;5)仪器、设备控制;6)生产环境控制;7)材料(原材料、元器件、外协件、外购件)控制;8)调试、测试和试验控制;9)关重件控制;10)不合格品(含废品)控制。实现精准有效的质量控制,除对上述十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外,还需要执行以下八个要点:
(一)对精准控制人员的要求
直接从事过程控制的人需要具备:熟悉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检验管理规章制度;熟悉主管产品,学习与其相关的技术文件、工艺文件等等,掌握产品性能指标及其重要性能参数;熟悉产品设计生产试验流程、掌握产品检测要求和试验方法。质量检验人员只有充分熟悉所要控制的产品,方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有效监督、纠错。
(二)重视产品防护
防护,是为防止产品在加工、装配、测试、试验、贮存、周转和运输等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而采用的保护措施。近年来发生的低层次质量问题中,总会有因产品防护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在赶进度的时候,最易忙中出错。航天产品质量要求高,坚决避免低级的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需高度重视产品防护,严格监控生产过程中的防静电损伤、防多余物、防潮、防尘、防跌落等安全防护问题。
(三)重视测试覆盖性
质量控制中经常发现有“文文不一致”或“遗漏项目”问题,“遗漏测试项目”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表格化———列表梳理比对,列表后遗漏的测试项目一目了然。实施表格化预防控制,能做到全面、准确,无遗漏,避免过程中因文文不一致或测试覆盖性存在问题而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四)重视数据比对航天产品需性能稳定可靠,质量过硬,产品的性能稳定与否备受关注。一个产品从装配合格调试完成后,经各种试验考核,试验前后均有常规测试。根据经验,产品出现超差情况前,有的会渐露端倪。若对同一产品的多次测试结果进行比对,通常会有所斩获。当出现数据波动大、变化趋势大、处于临界值或处于极限值的情况时,务必请相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后果风险分析或验证,排除产品隐患,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五)重视对各类原始记录的管控
航天产品试验繁多,各阶段测试比比皆是,因此对各类原始记录的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形成各类相关质量原始记录,并确保其完整、准确,具有可追溯性,为后续各阶段需求提供第一手可靠的原始积累数据。
(六)重视会签过程中纠错
【关键词】航天型号 质量管理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源于航天型号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质量管理是航天型号成功的生命线。航天型号的典型流程可以分为设计、生产、测试、运行和结束,而调度和质量管理贯穿其中。质量管理是保证型号成功最重要程序,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服从质量管理,同时质量管理也为各项工作明确要求和方向。下面对设计、生产、测试、运行、结束和调度这6个方面与质量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1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源头。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分为: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设计后的复查改进制度。
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需要对设计的会签、评审有明确要求,通过制度保证设计的产生历经层层审查,确保设计的相对正确。所谓相对正确就是在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下我们的设计能达到最佳状态。
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包括设计状态固化和设计状态更改。设计状态固化就是要求设计状态的正确、唯一,严禁设计状态随意更改和设计版本的不统一,保证设计状态受控。当设计需要更改时,有对应的审查制度,更改时的签审人员必须覆盖原状态签审人员,更改的合理性分析和落实情况检查必须完备,确保更改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工程经验的丰富,设计再复查制度也是必须的。设计的再复查包括识别旧状态未发现的风险点,和对新技术更新的风险评估。前者是为了纠错,后者是为了创新进步。
2 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生产是过程环节,生产决定了设计效果的实现,生产的质量控制决定了产品生产的质量。航天产品的生产除了单机的生产,还包括了装配、总装、转运等各个操作环节。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生产工序的控制。生产工序是从设计、工艺文件变更而来,是对生产操作的直接指导,反应了对设计要求的执行情况。
(2)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过程中需规定对防静电、洁净度、多余物防治等控制环境进行要求;生产器具的标准也归为生产环境的要求范畴,如定力扳手、恒温加热台等等。
(3)生产人员的控制。生产人员需进行岗位培训,必要的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部分关键工作甚至需要定岗定人,岗位人员的设置还需考虑双岗多岗制度。
2.1测试中的质量管理
航天测试包括了在型号运行前的所有测试项目,包括了各种环境试验下的测试。测试的质量管理从3个方面进行:测试方法的管理、测试仪表系统管理和测试的环境管理。
测试前需明确测试的方法,操作流程,测试的数据判读以及测试故障后的处理。没有规定测试方法的测试是无效的,测试方法是测试的指南也决定了测试的意义。
测试的仪表系统须有明确的计量要求,保证仪表系统的正确性。
测试的环境系统须有明确的环境指标要求,明确环境指标正负公差,环境指标值必须量化。
2.2运行中的质量管理
型号在测试完成正确后,按照总体计划,进入运行阶段。航天型号的运行阶段一般包括发射段、飞行段、寿命完成后处理或返回段。运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从流程安排和人员安排两方面进行。
运行的流程设计需规范,流程设计需考虑到正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
人员安排需从人员培训、人员定岗两方面考虑,同时人员的安排也需考虑正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以及异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
2.3结束段的质量管理
型号的结束代表了型号完成告一段落,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成功型号任务留给我们的财富。
结束段的质量管理需明确设计生产图纸的归档及封存,许多国外优秀的型号任务所产生的文件资料重量往往超过型号产品本身重量的数十倍,可见型号产品资料的重要性。
型号所产生的专利、论文必须及时收集存档,成果申报也是反应型号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2.4调度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型号调度负责型号的计划进度,型号质量管理负责型号的质量优劣。调度与质量管理相互配合,当调度与质量管理遇到冲突是,调度需无条件服从质量管理。型号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型号任务过程,并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俄罗斯最新运载火箭――“安加拉”原定于2014年6月27日当天发射,后该火箭发射因技术原因被宣布取消,其发射时间被推迟一昼夜。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普京汇报时,普京是这样说的:“请不急不躁的工作,认真分析一切,一小时后报告。”普京的话也体现了调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中国航天如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辉煌成就,航天技术为推动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以及卫星运用方面和美、俄两国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国航天"十二五"以及后续发展规划中,只要持续不断努力,坚持质量管理,未来中国航天一定能赶超美俄!
参考文献:
[1]周辉著.产品研发管理: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周黎明著.质量控制技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向杨利伟学口才
杨利伟是我国乘坐“神五”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是怎么在14选1中脱颖而出的呢?航天局的领导说了三个原因,其中之一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杨利伟认为航天无小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学技术、学政治是如此,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也是如此。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再加上不慌不忙,故而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还要进行巡回演讲时,才最后定下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口才也能决定命运!所以说不仅航天事业无小事,职场也是无小事的。笔者建议职场的你经常阅读口才方面的报刊书籍,努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汇报、演讲、发言的多个场合着力表现自己,这样也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引来成功的机会。
向费俊龙聂海胜学合作
“神六”飞行前,就被确定为两人飞行。因此,航天局在选拔航天员时,除了成绩优异外,配合默契、善于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训练和选拔,综合成绩前六名的航天员最终确定。由于此次“神六”飞行任务必须由两人配合完成,从成绩排名和个人意愿两方面考虑,六名航天员两两配对,形成三个飞行乘组。在“个人意愿选择”这个环节中,费俊龙选择了聂海胜,聂海胜同样选择了费俊龙!两人互相欣赏。费俊龙对聂海胜的评价是“首先海胜的性格比较稳;第二比较善于待人、善于合作,和他在一起工作觉得很愉快;第三就是“实”他不管是训练也好,学理论也好,都比较扎实……研究得比较透,基础打得牢。”聂海胜对费俊龙的评价是“俊龙首先比较严谨,特别是工作作风比较严谨,无论做事还是做工作,事先都想得比较细,比较周到;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预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任务。
费俊龙聂海胜的成功又一次向人们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的职场,大多数职场人更善于单枪匹马、我行我素,而对合作、协作、团体作业感到头痛,认为会束缚自己的个性,影响个人水平的发挥。殊不知,公司是一个整体,集体作业的时候更多。如果不善于与人共事,就会阻碍公司的发展,自己被炒鱿鱼就是最终的结果。
向翟志刚学坚持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我国三次发射载人航天,翟志刚三次进入梯队!2003年“神五”共有三名候选太空人,分别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2005年“神六”共有三组共六名候选太空人,分别为第一组费俊龙、聂海胜,第二组刘伯明、景海鹏,第三组翟志刚、吴杰。其中翟志刚三次入围,却也两度落选,此前不少媒体都为训练成绩优秀却无缘升空的他感到惋惜。翟志刚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而两次落选的经历,也让他更成熟:“我三次进入梯队,非常自豪。前两次虽然都没有上天,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去执行任务,与我自己执行任务是一样的。从主观上来讲,谁都想飞,但客观条件只允许上几个人,人的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翟志刚坦然面对落选的结果,表示14位航天员人人都很优秀,他们之间不存在谁失败、谁获胜,只是谁先飞一步而已。中国的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他说“神六”之后还有“神七”“神八”,还有空间站。他和战友们将一如既往,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培养了多年的航天员,谁都想早一步进入太空,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但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翟志刚三次入选梯队,两次落选,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这次神七飞行,领导委以他重任:担任“神七”飞行指令长。执行太空行走,就是对翟志刚坚持的最好肯定。
我们的一些职场人士,刚进公司的时候也会努力一阵子,一年半载没有升职,就会泄气抱怨怀才不遇,故而选择跳槽,最终陷入“进入公司……努力一阵……垂头丧气炒鱿鱼跳槽”的怪圈。职场的人士要警惕之。
向刘伯明学动手
在父亲的眼里,刘伯明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但他爱钻研,脑子灵。上中学的时候,刘伯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拆东西,经常把家里贵的收音机拆了再装上,有时自己还能琢磨安个小风扇什么的。而在同事们眼里,刘伯明被称作“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刘伯明的钻研好学是出了名的,落选“神五”飞行梯队之后,他基本上每天都在看书,写笔记,而且包括每天安排两小时学习英语。他的心得是,学知识不能只学表面,一般都得往“根”上追。他在飞船上,一般不记什么开关,而是记管线,通过分析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加以排除。这次“神七”飞行,技术跨度大、任务风险高、航天员自主工作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刘伯明顺利入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刘伯明勤于动手也能比其他航天员早一步进太空,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职场,会干活、比别人干得好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光说不练是职场之大忌。
向景海鹏学镇定
关键词:化学课堂;导入法
课堂导入都一定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为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服务。比如要能够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生过程,并着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当然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本节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任务。课堂导入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情境导入法,热点导入法,问题导入法,任务导入法等,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些方法加以诠释。
1、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种种情景,在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角色,认真思考,挖掘潜力,启迪智慧,体验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再生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情境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声、像、图、文,构架生动形象的情景,展示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经典图片,放经典视频,及经典音乐、幽默、故事、漫画等手段实现。通过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关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乙醇》这一节内容时,先放一段经典动画:酒香不怕巷子深,牧童指向杏花村;然后几个酗酒者左摇右摆从杏花村出来,撞电线杆后的醉话连篇;酒后驾驶造成人员伤亡车祸现场悲惨而又滑稽的场面;交通警察如何进行酒后驾驶检测等场景,让同学们对乙醇的有关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针对情境不同,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事例创设情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进入情境。本节教学任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2、热点导入法:热点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下社会非常关注而学生也非常熟悉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该热点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就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处于既能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能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就会特别热心、投入、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更容易实现,学生既能体验知识再生的过程,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化学课堂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时,课前先放一段神六、神七的视频,再放一段嫦娥一号奔月的视频,激发同学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极大影响,认识"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分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再比如讲授《蛋白质》内容时,先放一段深受含三聚氰氨奶粉毒害的儿童的悲惨画面,再分析三聚氰氨和蛋白质的关系,讲述奶粉中含三聚氰氨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不法商人的愤怒、谴责和对蛋白质有关知识的好奇及急于探索的热情,对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贴于
3、问题导入法: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问题导入法是以与本节课内容联系紧密,同学们在日程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多维度提问,在学生对相关问题根据已有的社会、生活及学习经验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是常见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位同学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问题的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对身边熟悉的问题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就会很热烈,很容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大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体验知识再生过程,顺利实现三维目标,完全符合新课标对课堂的要求。比如化学课讲《酸雨及其防治》内容时,教师先展示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图片,被酸雨污染的河流图片,建筑物被酸雨侵蚀目不忍睹的图片等,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使学生对酸雨产生"深恶痛绝"的感觉,学生就会努力查找资料、互相询问探讨、认真思考和分析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深受酸雨危害,处于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本能,就会急切想知道形成酸雨的物质有哪些?酸雨成分、性质如何,为什么有害?怎样才能防治酸雨,减轻酸雨对我们带来的危害等相关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积极参与意识,使学习任务在学生查找资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完成,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为此一个好的科学老师在其教学活动中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重要的是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挖掘教材,适时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很多,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养蚕》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学习养蚕知识的同时,还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指导学生研究《磁铁》、《纸》等教学内容时,向学生讲述指南针、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如在教学《登月之旅》一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我国古代航天的梦想、以及近年来我国“神五”“神六”的相继升空和“嫦娥”月球卫星计划以及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充满信心。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我在引导学生学科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臆想和虚假。在指导学生研究《热水变凉》一课时,学生在连续测量杯中热水的温度时,要求是每两分钟记录一次。有个别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的问题,发现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在听取其他小组汇报时修改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并来进行汇报,这样汇报出来的数据对于这个小组来说必然是假的。还有个别小组,由于自己的疏漏导致了某一时刻的数据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为了能够完成实验记录就依据其他小组的数据编造一个数据进行填写。当我发现这些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说实话,表示能够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心情及动机,同时说明这样做的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危害性,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要养成尊重事实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让他们重新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明白了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有的小组没能将实验数据完整记录下来,但在汇报的过程中却能实事求是,对于这样的小组,我充分地肯定了他们实事求是的做法,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好的品质,并帮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失去的是一个数据,但获取的却是影响自己一生成长的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
1.依据兴趣爱好和内容选择合作探究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动物怎样生活》时针对同学们对图中的动物的兴趣不同,在教学中,就大胆放手,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然后根据探究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做好探究记载。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的团队中。
2.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物品才会发霉?什么条件下物品不会发霉?我让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计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么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小组成员又分工合作,有的实验用的材料,(下转55页)(上接59页)有的记录,有的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失败时,他们互相讨论,找出改进意见,再实验,直到成功为止。在合作探究中,他们不仅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大,集体的智慧是多么重要,还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造合作平台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指导学生对《电磁铁》一课时进行研究时,学生根据兴趣重点选择合作研究内容后,我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怎样改变电磁铁的两极,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汇报时,各小组的交流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积累并与同学分享,在交流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在交流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在科学课上进行、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这样才可以说真正完成了科学课的任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油产量同比增长18.5%。长城、昆仑、壳牌、美孚等国内外油厂商也一致看好中国油市场的前景,纷纷加快占领市场的步伐。不过,油与汽车行业两者密切相关,汽车产销下滑,也直接牵动油市场的神经。对油企业来说,面对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增长回稳,需求回落的形势,需要重新审视市场,解决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挑战。笔者认为:“加减乘除是解数学题的基本方法,油企业要想破解即将面临的难题,也需要这样的思维和手段。”
二、加法:跨界合作赢先机
1+1>2,这是所有企业开展合作、倡导共赢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油市场的加法不仅限于两个企业的合作,而是基于汽车和油两个行业的密切关系,实现油和汽车行业的深层合作。2010年9月,中国石化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在天津签订了全方位合作的战略协议,双方将在品牌合作、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这在业界被誉为促进石化和汽车行业融合、推动两个行业技术创新的破题之举,揭开了中国汽车和石化两个行业合作的新篇章。中国石化与中汽研进行合作的落地单位是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而技术合作中心的常务机构就设在中国石化油公司。鉴于长城油在汽车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拥有很高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石化与中汽研的合作构想中,双方将以长城油为突破口,拉动橡胶、高分子材料等石化产品的全面合作。对中国石化油公司而言,这是莫大的发展良机,也是继续发挥跨界合作加法效能的一次策略升华。无论是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还是服务各行各业,进行跨界合作,以客户的需求为需求,为客户开发量身定做的油产品与应用一直是中国石化油公司长年坚守的铁律,这也是中国石化油公司“加法”的策略注解。
在与中汽研合作之前,中国石化油公司就已经开始依托中国石化于2009年成立的国内首家跨界合作的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进行加深和扩大与汽车行业的合作,通过与国内外汽车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推动科研前置,敏锐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最新需求,提升中国石化油公司服务汽车行业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水平。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李亮耀表示:“通过跨越两个行业的技术合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研发量身定做的油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最大化和保护汽车引擎,而且与客户深度的技术合作,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大众汽车生活。”中国石化汽车行业技术合作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与中国重汽、北汽集团、时风集团、奇瑞汽车、长安集团等国内外车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石化面向汽车行业的沟通窗口、技术平台和战略推进桥梁,在行业标准制定、专用油开发、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同时通过“节能环保驾驶要领”等公益活动的举办,长城油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09年,在合作中心的助力下,中国石化油OEM销量同比增长了19%,高于整体市场的增长。目前,消费者对车的品牌忠诚正延续到售后品牌,消费者活动也从回站刺激升至品牌教育与专属价值体验,这必然导致未来市场对车用油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与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为中国石化赢得了不少市场加分,特别是目前油市场受汽车销量影响,部分企业势必走弱,通过产业间的合作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减法: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围绕新能源和低碳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油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历史挑战。特别是在中国的车况、路况、设备水平和燃油状况难以快速实现质的提升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开发节能环保型的技术和产品,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这是创造性破坏的减法过程。中国石化油公司对此的解读是,做好创造性破坏的减法是油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的开始,也是中国石化油公司永续经营和良性发展的不二选择。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为长城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可靠的竞争力保障,而且也是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趋势是高开低走,但并非是所有的汽车企业遭受市场重创。在过去几个月,在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汽车深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像在低油耗方面出色的日系企业的整体表现也好过其他车企。这意味着面临市场的竞争压力,汽车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油行业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以汽机油为例,从上个世纪90年代SH、SJ到2001年的SL,再到当前开始普遍应用的SM,油一直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以满足汽车的需求,为汽车行业服务。在新能源和低碳方兴未艾的今天,对发动机排放要求愈来愈严格,特别是汽车生产商不断要求延长换油周期,这对油的性能越来越苛刻,需要更高更新的技术。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顺应市场的趋势变化,站在业界前沿,与世界保持同步,做好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减法将直接关系油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石化油公司再次走到了市场前面,在其为上海通用五菱提供的油中,已用SM级别替代了SJ油,完成了升级换代,以适应更为严格的环保节能要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借上海世博会推动了其服务新能源汽车的油正式商用化。油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随着高于SM和CI油品的出现,如何取舍进行产品结构的重新布局,将成为油企业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四、乘法:聚焦品牌价值战
成功的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赢在品牌战略上。2004年,中国石化油公司进行品牌梳理,进行资源整合,确立“长城”作为公司唯一的品牌,并且提出了“专业化、高品质、国际化”的品牌定位。得益于中国石化油公司清晰的品牌战略,六年来,“长城”在中国油行业的影响力日渐提升,在品牌实验室的中国品牌500强中,长城油的品牌价值从2004年的69.33亿到2010年的143.76亿,连续六年行业第一,而且以每年超过10亿的增幅成为中国油行业最具成长的品牌。品牌的领先和高成长性,是中国石化油公司乘法公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所发挥的倍增效益为中国石化油公司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信赖,也为长城与国际品牌开展价值战提供了可能。截至目前,长城油已经成为国内装车及服务用油市场的最大占有者,包括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北方奔驰在内的90%以上的车企选择了长城油,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在过去,这块市场几乎为国际品牌所统治,同样在国际品牌拥有绝对统治力的高端油市场,长城等本土品牌也改写了市场格局,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0%。高端市场几乎对价格战免疫,而且汽车厂商选择装车及服务用油也非常的严谨和苛刻,价格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长城油能够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获得大多数主流车企的认可,所依仗的不是价格,而是品牌的价值。品牌价值所带来的益处是连锁式的反应,就像前文所述,消费者对车的忠诚度有向后市场转移的趋势,长城油与汽车企业的广泛合作以及在高端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抬升,对拉动整体销售起到了巨大作用。笔者认为:“与国际油厂商进行价值战,在产品和技术层面上追平国际厂商的同时,逐步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品牌差距,这是国产油品牌实现替代的关键。”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油市场已经从野蛮成长时代步入精耕细作的阶段,特别是在市场走低的趋势下,品牌的作用和价值将被无限放大,它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是油企业在危机中扩大领先优势的基础。
之后,人们在观察儿童玩的地陀螺时发现,陀螺之所以能在高速旋转时竖直不倒并与地面保持垂直,与其自身具有的稳定性和进动性有关。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力学特性,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无外界参考信号也能探测出运载体本身姿态和状态变化的内部传感器—陀螺仪。这种装置能够测量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度和角位移。利用精确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能够测量出火箭、导弹、宇航飞行器及远程飞机、潜艇等运载体的角运动和直线运动信号,经计算机综合计算后,便能对姿态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发出指令,运载器就能实现自主导航。
陀螺仪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航海、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一直是各国重点发展的技术之一,对国防工业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率先研制出陀螺仪,并将其相继推广应用于航海和航空事业中。20世纪初,飞机陀螺稳定器和自动驾驶仪逐渐出现并在航空领域应用,到了20世纪中叶后期,惯性导航系统已初步实现工程应用。而随着光电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可靠性高、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启动快、动态范围大的新型陀螺仪已经成为21世纪惯性测量与制导领域的主导产品之一。直到今天,与陀螺仪相关的技术,仍然是各国科研人员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对此技术一直实行严密封锁,再加上我国工艺基础薄弱、关键设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较少,长期以来,惯性制导技术都是制约我国新型战术武器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尽管发展新型高性能陀螺仪对我国来说已经刻不容缓,但从原理样机、工程样机到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就像一座座山峦,横亘在我国科研人员面前。
作为我国导航、制导和控制领域新型惯性技术专家,航天惯性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十三所副所长王巍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主持新型高性能陀螺仪及其惯性系统的研发工作,为满足我国武器装备和宇航飞行器对高精度、长寿命、高可靠陀螺仪的迫切需求,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科研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种种技术瓶颈,打破了技术封锁,使我国新型高性能陀螺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光纤陀螺显实力
光纤陀螺是应用激光及光导纤维技术测量物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转动角度的无自转质量的新型光学陀螺仪,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相对论的Sagnac效应,与传统机械陀螺或激光陀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全固态没有旋转部件和摩擦部件、寿命长、动态范围大、瞬时启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自1976年问世以来,光纤陀螺在欧美国家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其精度覆盖范围之广、应用范围之大都是以往其他陀螺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光通信产业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更是显著推动了光纤陀螺的发展,使其成为21世纪惯性测量与制导领域的主导产品和研究重点之一,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21世纪初,王巍带领着科研团队针对我国宇航应用的紧迫需求,开展了我国光纤陀螺应用试验研究。他提出采用光纤光源的长波长的新型陀螺仪方案,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光纤陀螺仪。研制初期,王巍对项目涉及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技术和创新思路进行了全系统的规划和梳理,从光纤陀螺技术方案到实现途径,从光学器件到仪表、系统,从设计技术到工艺装备、试验验证方法等都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集成性的发明创新。同时,他带领队伍以全新的技术解决途径,将关键光学器件的长期稳定性、调制器及系统输出的非线性、仪表的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在宇航环境下影响精度的难题逐个击破,实现了高精度光纤陀螺的高信噪比和标度因数的高稳定性目标。
由于光纤陀螺惯性制导技术在战术武器领域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国外对此项技术的封锁十分严密。为了解决国防需要,立足当时国内相对薄弱的相关工业基础,王巍团队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光纤陀螺研发道路。据他介绍,与国外光纤陀螺采用“全保偏”和“消偏”光路技术不同,我国采用的是“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技术,对光学器件性能要求低,综合成本也低,并且通过采取一系列配套技术支持,使陀螺仪在恶劣条件下能实现较好的精度和测量效果。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之一。
王巍还提出了基于多约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小型化光机电一体闭环光纤陀螺仪技术方案,进行了从光电子器件陀螺仪表到惯性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途径和工程化实现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发明改造,代表成果之一就是“采用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的光纤陀螺”。2007年,该成果获得乌克兰专利授权后,又顺利拿到了美国、欧亚等8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王巍说:“这意味着拥有绝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陀螺技术不仅填补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技术专利申请的空白,还获得了国际认可,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该成果代表军工系统首次问鼎了中国专利金奖的最高荣誉,不仅实现了我国惯性制导技术的更新换代,还扭转了我国宇航领域和新型武器系统相关产品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对我国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实现跨越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据王巍透露,高精度光纤陀螺仪目前已在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资源三号卫星等20余个卫星和载人飞船上成功应用,即将应用于神舟十号等系列载人飞船。高精度光纤陀螺仪的研制成功,不仅满足了我国宇航领域、通信、试验、探测等卫星对新型陀螺仪的应用需求,还彻底结束了我国宇航用高精度长寿命陀螺仪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历史。
2007年初,王巍团队负责研制的某型导航卫星用光纤陀螺组件在超出技术条件的太空环境下成功启动工作,并在轨连续正常工作25个月以上,实现了国内光纤陀螺技术在卫星中的首次成功应用。他们还组织实施了宇航级光纤陀螺替代进口专项工程,研制了长寿命光纤陀螺组件系列型谱产品,分别替代了进口挠性陀螺和三浮陀螺。目前产品已在对地遥测和科学试验卫星等多颗在轨卫星上应用。与此同时,他们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的基于长波长的精密级宇航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工程样机荣获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部分技术指标与已报道的实用化光纤陀螺国际最优水平相当,技术水平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但是,王巍和团队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我们搞科技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申请专利也不是为专利而专利。立足科研攻关,解决实际需要,让产品发挥真正的实用价值,实现真正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王巍团队以打牢基础、吃透技术为本,深入钻研光纤陀螺误差机理,建立应用模型,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担任技术首席。同时,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不移地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光纤陀螺惯导项目的市场开拓和推广应用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为了实现光纤陀螺的工程化,王巍团队在产业配套上不仅自主建立了Y波导、耦合器、光纤环等关键光学元器件的研制工艺线,加强关键光学元器件的产业链建设,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完备产业配套的光纤陀螺研制单位,还拉动了国内光纤陀螺用光学元器件技术的发展,编制起草了一系列企业标准、宇航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建立了新品研发体系,将航天型号要求传递贯彻至基层,使民口企业建立健全了技术、质量、保密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军民互动、寓军于民的发展新路子。
电学参量拓领域
科研是一项讲求前瞻性的工作,最忌固步自封。王巍说:“我们常常同时进行多个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如果总是取得一个突破之后才开始新的研究,很多技术可能就会落后于人。”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前瞻性和敏锐意识,王巍很早就率领团队开始了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包括电压、电流、阻抗、功率、频率、相位等,它的准确测量是获取电气系统和电气设备运行状况和实施各类电气控制的关键依据信息,也是电气测量与控制系统安全、可靠、稳定、有效运行的基础。但电学参量传统测量技术在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成为诸多工业领域技术发展的瓶颈。
王巍此次提出的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精确测量装置,是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中测量与控制的新一代关键设备,能够有效解决互感器高压绝缘困难等瓶颈性难题。整个研制过程中,王巍研究了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全光纤电流测量装置的时空非互易性误差机理,创新磁光效应有用信号高精度检测的光路偏振复用和光纤敏感环圈圆偏振保持等方法,实现了宽温范围内标度因数的稳定性,使其达到10kHz宽频带0.1%的高检测精度。同时,他们研制的基于泡克尔斯效应的光纤电压测量装置,突破了光路增益变化影响测量精度的难题,实现了环境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达到了0.2%的高检测精度。
王巍介绍说:“运用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技术对电学参量进行测量,可以理解为我们给电线戴了一个‘手镯’,然后通过‘感应’掌握所需信息,有点儿像中医的把脉过程。而以往要通过‘抽血化验’才能获得相关电学参量。”王巍提出的办法不仅简化了电学参量的测量,还为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前变电站周围由于安全问题是不允许建房子的,但应用这个新技术后,可以在地下建变电站,节约用地的同时还美化了环境。”
据悉,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系统是突破我国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所具备的强绝缘性、高安全性、数字化输出和小型化等优点使其成为国内大多数数字化变电站的首选,目前已在40多个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上成功运行,累计应用数量达到1600余相,投运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王巍表示,该测量系统在航天科研现场电源品质检测、舰船电力监控、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公司已与德国西门子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了产品出口合同。
在为航天、军工发展服务的同时,王巍还不断加强技术和产业拓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将所取得的核心技术逐步拓展到民用领域。近年来,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先后完成了“北京奥运博物馆科技展项工程”“油气管线光纤安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研制了许多性能稳定的产品,不仅树立了光纤传感系统系列产品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发展。
三浮陀螺打基础
据了解,三浮陀螺仪是一种液浮、磁浮和动压气浮并用的陀螺仪。而高精度三浮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我国国家重点任务惯性制导平台系统的核心惯性仪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世界公认的高难技术之一,在高精度导弹武器系统中长期起着支撑性作用。
1995年,王巍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承担了三浮陀螺仪表的关键技术—数字化有源磁悬浮支承系统研制的任务。为提高我国新型导弹惯性制导用三浮陀螺仪表磁悬浮支承的支承力和浮子对中精度,解决其干扰力矩大、启动时间长等难题,王巍在当时研制条件薄弱、技术封锁严密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创新开拓,突破时分复用的有源磁悬浮动态模型辨识和电磁元件转换效率提高技术,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规则的有源磁悬浮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实现了磁悬浮支承系统的变周期、变刚度及径向解耦控制。该技术的应用使我国三浮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性能获得显著突破,获部级奖励2项。
注重创新育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面对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并举的激烈竞争形势,王巍始终把发现、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团队作为工作重点。在他看来,创新不仅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勇气和闯劲儿。“就像打仗一样,不攻下这个山头,部队就面临全军覆没,这种时候就算玩命也要打赢。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年轻人如果不敢闯新路、不敢担当,还怎么谈创新?”
王巍所带领的光纤项目团队中,近几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占到了80%,他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将培养和创新相结合,以航天工程课题组+研讨会的创新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创新活力,帮助年轻人更快进步,还让中年技术骨干和老同志在帮助年轻人的过程中再学习、再提高,从而适应新技术研发的需要。通过在创新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人才,激励新思路、新发明,以积极的态度直面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王巍团队形成了创新型的文化和优良作风,而这种文化和作风也有力地推动了团队科研事业的创新发展。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团队带头人,王巍在深入科研攻关一线,与大家一起制定方案、攻克难题的同时,还不断钻研机理、总结经验,将其提炼成专利、标准、书籍,以此带动整个技术领域的发展。他发表的学术专著《干涉型光纤陀螺技术》荣获2011年度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同时被评为中国宇航出版社“30年最具影响力的10部(套)航天专著”之一。到目前为止,王巍先后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3名博士、9名硕士、7名在读博士、8名博士后,其中2人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毕业生称号。
如今,团队中的许多科技尖兵,都成为了中坚力量,曾经只有几个人的课题小组,也变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研究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究所。在王巍的带领下,团队又在三轴一体光纤陀螺、谐振腔型光纤陀螺技术研究中取得突破,研制出了工业级、军品级、宇航级系列型谱光纤陀螺及其系统产品,以及新型分布式光纤温度、应力、气体等传感器,并已在数十个型号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王巍及其团队凭借这些极具创新的科技成果,在获得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的同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国防科技、军队、中央企业创新奖,并多次在航天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化、工艺、信息化等工作中获得先进集体和标杆单位称号。
务实平凡求无愧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主控惯导设备是王巍和团队研制的光纤陀螺惯测装置,这也是该装置在世界上首次被用于空间站姿态测量与控制,可以说是交会对接技术的创新亮点之一。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王巍带领团队研制的手控光纤惯组装置稳定了飞船位置和姿态,帮助航天员顺利完成了对接任务,为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能够承担这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责任艰巨、关乎国家利益,甚至关乎国防安全的研制任务,王巍心里一定很兴奋、激动,或者觉得无上光荣。其实,他很忐忑,也不敢轻易说光荣,因为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每一次发射,王巍和团队都会坚守在现场,一直要等到航天员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心里的石头才可以放下,才敢确定任务成功。
王巍说,航天是一项大系统工程,对技术、质量的要求严格、挑剔到了极致,这种特殊性“逼着”科研人员必须理性,来不得一点儿马虎。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感性。王巍记得,当光纤陀螺第一次取得突破的时候,每一个参与了研制任务的战友眼泪都夺眶而出。这些泪水里包含着压力,包含着项目研制时经历的艰辛和煎熬,也包含着成功之后的喜悦。就像王巍说的,这一刻的喜极而泣,没有身处其中的人,难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