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个人,想给自己家中的一堵白墙上挂一幅画,以显其美。他敲了一颗钉上去,挂一下,钉子太小挂不住。他就想要在钉子后面加一个木楔,然后去找木头。他找到了一块木头,但是没有办法把它锯小。于是去邻居家借斧子。斧子太大,劈来劈去劈不出木楔,于是他去借锯子……折腾了一天,当工具都借齐的时候,他疲惫地回到家中,回到家中,他突然想:我借这些工具来要干什么?
当然,对于其中的细节不必较真,但这个故事的寓意却发人深省。我记得转述这个故事的作者还引用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名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最近遇到一位老师,我问:“您最近很忙吧?”他调侃说:“忙是很忙,碌碌无为,‘忙碌’啊!”――敢情“忙碌”还有这样的解释,我接着说:“忙于碌碌无为。”那位老师是我极尊敬的一位成就斐然的高人,他的调侃却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整天忙忙的,究竟在忙些什么?究竟在为何而忙?――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忙是很忙,碌碌无为”地“忙碌”了。
这就回到了本文所要说明的题旨上:回到对基本问题的思考中。
我们做教师的,也是很忙很忙的。然而,我们经常想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吗?――我们的忙碌,为了什么?我们究竟在忙于何事?我们要去哪里?……故事中借斧子的人,并不是一个“反面形象”,而是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因为当他折腾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终于思考起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我借这些工具来要干什么?而我们,更多的时候,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呼呼大睡,然后第二天,拿起斧子干活。干什么活?不知道。干什么活?为何干活?类似的问题仿佛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只负责“干活”,于是,我们只能“忙忙”而后“碌碌”。
可见得,失去了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欲有何为,就会不知道自己能有何为,就会失去自我,就会走错了道还浑然不知,。
其实,凡事都有“基本问题”,凡事必须叩问基本问题,叩问基本问题,心中有基本问题,才能让我们忙而不“碌”,“作”而有“为”。同样搬石头的工作,一个人的心中只有石头,他只是在搬石头,那么他就是一个无法享受工作快乐的“搬石人”;另一个人的心中有一座美丽的宫殿,他明白自己的每一道工作都与这座美丽的宫殿相关,他就是一个兴致勃勃的“圆梦者”――这当然是一个有点极端的讲述,但这至少也能够说明“思考基本问题”的意义。
最近,《人民教育》杂志开辟微信平台,推出“校长播报”的音频节目,邀请我打了个“头阵”,播报一分钟。要用一分钟的时间传递我们的观点、立场与做法,我想了一下,我只能讲“基本问题”,于是就讲了这样一段话:
大家好,我是江苏汾湖实验小学校长张菊荣。我们学校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鼓励教师“写书”,我们称之为“土书”,5年间我们编撰了253本“土书”,散发着泥土的芬芳。253本书背后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让很多老师过上了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这个做法来源于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思考。我们的回答是“教育即促进成长”,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成长者。我喜欢思考这类教育的基本问题,只有深刻叩问基本问题,回答好基本问题,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教育”之中而忘记了教育背后的意义。
我对这段话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在围绕着“基本问题”思考。基本问题是什么?基本问题,其实就是根,其实就是魂,其实就是核心。叩问基本问题,其实就是“回家”――因为我们常常会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回家。当然,其实,更正确一点说,不思考基本问题的我们并没有走远,而是“迷路”了,甚至是一个自己迷了路都不知道的盲目行者。不思考基本问题,我们其实是走不远的;对基本问题思考得越深刻,我们就可以走得越远。只有思考基本问题,才能让我们清晰起来,坚定起来,自信起来,兴致盎然起来。
作为一个“办学者”,我们要反复地思考,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解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学生,他是谁,我是谁,我与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曾经在学校的校报上写过好几篇文章,作为连载,副标题都是“关于学校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校长,我觉得必须把关于学校的基本问题萦绕心头,一刻也不能游离,否则,就会在各种眼花缭乱的思潮与表象中失去判断、失去立场、失去自己――我并不反对,而且极其主张要开窗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如果我们没有思考基本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那么,我们会被各种声音扰得坐立不安、无所适从,而如果我们具备了思考基本问题的能力、习惯与定力,那么,一切都可以用来丰富自己、滋润自己。
有一次,参加一所兄弟学校的规划咨询会。我所尊敬的成尚荣老师也应邀参加。在我们发表了意见之后,成老师发表见解,他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要回到“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的任务”中去思考――成老师所说的那些问题,正是“基本问题”。小学教育的性质,小学教育的任务,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基本问题,我们明白吗?我们始终明白吗?我们在反复思量吗?当我们雄心壮志地沉醉于把小学生培养目标确立为“博学”“卓越”“杰出”这些高端表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忘记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是小学,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小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如果小学生都“博学”了、都“卓越”了、都“杰出”了,那我们中学生、大学生的目标又该是什么呢?――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思考基本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就犯糊涂。
还有一次,在苏州教育局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成老师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在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在谈“苏式课堂”,他说,关于课堂,“要回到基本问题的思考之中”。今年春节过后,我们邀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先生来校讲学,中午用便饭的时候,杨先生几乎用同样的词语建议我们:“要思考基本问题。”
课堂,也是纷纷呈呈。思想、观点、模式、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常常会不知所措。怎么办?我们只有不断叩问基本问题,唯此,课堂才会纯粹,我们才会坚定――当然不是盲目的“坚定”。每一次听课,我们无一例外地要讨论同一个问题:目标。课堂失去目标,师生再怎么“忙忙”也会流于”碌碌”,是谓“失魂落魄”。目标,就是课堂的基本问题之一。面对不同的学科,我们又需要不断地叩问关于学科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语文教学变成了“课文教学”?我们为什么总是会忘记了“语文”而“我的眼中只有你――课文”,课文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呢?为什么数学教学变成了“做题目”?我们为什么常常忘记了“数学”而“我的眼中只有你――题目”,做题目的背后要学会些什么呢?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当我们把“主题班会”弄得像文艺汇演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主题班会”的性质是什么?当我们把“学校德育”幻化成做不完的“德育活动”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活动”要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做错”声嘶力竭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孩子?教师的角色特征是什么?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看似极其形而上的问题,才真正决定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才会最终决定我们的一生。李政涛先生著有《教育常识》一书,书中重提的那些“常识”,其实就是对“基本问题”的理解。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德育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实施问题。文章从德育是高中体育的基础、德育是高中体育教学的灵魂以及体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三个角度分析了高中体育与德育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又进一步讨论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种常见方式。最后,文章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即: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进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三点,希望能够对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精神品质 作风培养 德育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不仅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而且也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一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在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但是,很多高中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却忽视了德育教育渗透的问题,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中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只字不提,在体育任课教师的教案中也看不到与德育教育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从而严重影响了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鉴于此,本文就对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高中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德育是高中体育的基础
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升和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与此相对应的,德育也是高中体育的基础。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而实际上,由于德育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学生的自觉性低、纪律性差、怕苦怕累现象普遍、体育意识薄弱等问题,均是阻碍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质量提升的消极因素。由此可知,德育教育在高中体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高中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德育和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德育是高中体育的灵魂
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在体育教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树立起了正确的体育观,体育教学中才能体育出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才能坚持不懈,勇于拼博,百折不挠,从而使得体育锻炼及学习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德育是高中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
另外,近些年来,我国优秀运动健儿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勇夺金牌的事实也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念,没有为国争光的崇高思想,他们就不会有去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使期形成不懈追求、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使体育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则离不开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三)体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以道德行为为规范、政治思想为方向的教育内容,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贯彻实施,而体育教学就是德育教育得以贯彻落实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与身体的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会同时负担较大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而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中可以超越自我的极限运动、奖励及物资刺激等多种因素,也会使体育的德育功能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因此,体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学校体育工作条列明确包括: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培养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其顽强、勇敢、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也体现了体育是贯彻实施高中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的常见方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的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等相关因素来科学选择,而概括说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的常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实施德育教育
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并仔细安排和检查场地、器材的布置情况。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应尽量养成科学组织、规范实施、按时上下课等良好的习惯,从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认真、守时、遵守纪律规范的意识。
另外,体育任课教师还应重视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执教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并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敬业精神。从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其主要手段是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抓:快速行动、队列整齐、准时集合、注意力集中等内容;练习中则要严格要求,重视注意安全、有条不紊、防止损伤等内容;而换项时则通过组长负责、排除调动、互相帮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来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利用技术学习和训练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顽强刻苦的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的娱乐性、技术性和竞争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也因此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学习和掌握有难度的技术动作或者身体需要承受较大运动负荷时,很多学生就会出现畏惧情绪。而如果此时,体育任课教师能够及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在学生经过努力,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自信、顽强奋斗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体育比赛活动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沉着冷静的品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比赛活动是十分常见的一部分内容。在体育比赛中有很多的集体项目,在集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团队合作比个人发挥更加重要,运动员在赛场上合作的默契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最终成绩。而且除此之外,体育比赛的竞争性决定了赛场的紧张气氛,来自观众、环境、对手以及自身心理生理的各项挑战也随时影响到学生在场上的发挥,而这些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均是一个极大考验。体育任课教师如果能把握好体育比赛的特点和机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正确面对竞争、面对得失的应有的沉着冷静态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实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利于体育赛事欣赏、观摩和评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荣誉感
很多学生喜欢观看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夺冠、破纪录、升国旗时,往往一时间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而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体育赛事欣赏、观摩和评论来引导学生来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运动水平的今昔对比,如今的优势和差距以及我国运动员的夺冠事迹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
三、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进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
首先,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教学目标的优化。也就是说,在开展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定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宗旨等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为学生知识、情感、技能、个性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通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来强化德育教育,还要注意教学进程的安排。要保证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形式,安排教学进程,以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可采用问答、讨论、角色表演等更具趣味性的形式,这样一来既可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求知、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要通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来强化德育教育,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组织。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体育健身、益智、育德并重的原则,在强身健体、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德育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渗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效。例如:在球类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队列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听从指挥的优良品质;在耐力跑教学中,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等等,尽量实现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
参考文献:
[1] 陈风娟,刘星海,韩中.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6).
[2] 许建,潘世俊,张秀梅.上海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自我效能与教学效能相关分析研究[J].内江科技.2011(11).
[3] 黄锐.浅谈体育教学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关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4] 李梦义,王向东,马宝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 教学探析 课程特点
进行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探究,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对中职生的成长来说,他们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决。在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一个人拥有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用哲学点亮学生的人生,引导他们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能更好地提高中职生人生发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导中职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深入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准确把握其教学内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
“哲学与人生”课程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化了德育课特点,既学哲学又用哲学。
课程将哲学知识与人生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发挥哲学的指导性,用哲学指导人生;将人生问题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用人生体验哲学,用智慧感悟人生。将学哲学和用哲学结合起来,用哲学影响、感染、引导和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
(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置了二个重点,一是哲学基本观点的重点,二是人生问题的重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难点主要是哲学与人生的结合。一是如何从人生的具体问题中提升出哲学问题,二是如何以哲学的观点来感悟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内容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两条线:即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生问题。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第一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问题的主线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态度。第三单元的两条线是:哲学观点的主线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生问题的主线是人生实践。每个单元分为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按照两条线。
三、努力探索“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整体设计思路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知、信、用相统一,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的素养,又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即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基本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施两条主线内容的教学中,讲哲学知识,要注意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为目的,把握重点 ;讲人生问题,要注意哲学知识的运用,把握人生问题中的哲学意义 。实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的结合。
(二)教学创新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内容设计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为学生而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精炼化、生活化和生动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教学方法提倡讨论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学与人生”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基本环节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应该是直通学生心灵的教育:应以生动案例内化于心;以多样形式体验于心;巧设情境感染于心。最终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做人。
“哲学与人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是以大量的来源真实的案例供给学生分析探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导入、理解分析、实践等教学的基本环节。
导入环节:案例+问题。选取案例导入或者情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情趣 ,把学生融入其中、营造和谐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营造语言情境,感染其心灵;精心设计问题,具有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认环节:案例+体验。包括认知理解、问题分析和讨论。以案例理解基本观点,用基本观点分析案例 ,提出问题讨论,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应用)。
实践环节:活动+方法。设计学而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思考、讨论探究,老师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进而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归纳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做)。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学前教育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德育渗透问题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德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促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展。
一、德育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时期既是一个人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节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3-6岁这个期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仅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个人形象。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学前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好习惯,同时怀有一个感激的心,知道怎样尊重他人,从而让学生德、智、体、美能够全面地发展下去。
二、德育在学前教育的渗透措施
1.要让幼儿学会爱,学会怎样表达爱。
由于幼儿还是处于活泼乱动的阶段,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弱,但是其具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向学生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进而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善于沟通的教与学氛围。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幼儿更加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表现出足够的爱护与尊重,以此让学生用教师所表达的方式向他人表现喜爱与友好。幼儿教师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要让学生学会放下防备的心理接受教师。比如:当幼儿刚上学时,教师一定要多多注意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肢体活动,积极地对幼儿进行沟通、爱护等,必要时还可以每日对幼儿亲一亲、抱一抱。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刚上学的幼儿对环境和人的陌生感,学会跟其余小朋友良好相处,进而成为朋友。
2.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了解每位学生。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大到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小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性格,并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教师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善于关注学生的近况和动态。以此为基础,根据深入了解的结果,给每位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以便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根据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主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说:在盥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排队,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插队,洗完手要立刻关掉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比如说: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身上干净”,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以便在以后吃饭的过程中都会记得教师所教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好孩子。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同学以及教师打招呼,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因此,当看到学生在有礼貌地跟同学打招呼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与表扬,当看到学生出现争抢、推搡等现象时,教师定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样的做法不对,并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一点要注意措辞,要循循善诱,不能马上给予批评,只有让幼儿慢慢意识到自身错误,才可以避免其再发生此类的情况。另外,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以此来巩固幼儿身上的好习惯,发扬其优点。比如说:有的幼儿会主动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善于跟小朋友交流,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样会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还可以让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加强。
4.学校和家庭共同把德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
俗话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幼儿很多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家庭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果单单只是靠家庭的力量不能够更好地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进行下去。因此,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下,才可以将幼儿的德育培养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进而提高我国的幼儿德育教育质量。比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可以安排幼儿在家里必须完成一项家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正确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对幼儿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各个角度来进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幼儿的闪光点,同时联合家庭的力量,将德育更好地渗透在学前教育中,只有在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可以让幼儿养成高尚的优良品德,让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08).
[2]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孙春荣.《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07.
一、以人为本是“三生教育”的价值核心
1.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到学校德育方面就是“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2“.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平。“三生教育”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体验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自觉的德性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外化为日常行为,把有意义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此外,这种人文关怀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类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在确立德育目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标“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标真正发挥引导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避免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从而出现“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对“三生教育”基于实践的理性思考
1“.三生教育”的新特点
(1)互动性
“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个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在“三生教育”中体悟生命,学习生存技能,探索生活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相互促进,既达到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德性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将学生作为德育灌输容器的做法,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与交互。
(2)生活性
“三生教育”将德育回归生活,它的生活性表现在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价值选择,价值冲突等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使学生将来在面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时能从容应对。在生活中进行,以往我们的德育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递,“三生教育”更多的是将德育内容内化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的作用;最后“三生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归于生活,使学生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掌握了生存技能后能够更好地生活。(3)开放性从大的教育观念看,现代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三生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反对将德育限制在学校教育中的做法,强调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德育,打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间隔,使之成为一个融通式的德育网络,从而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使学生成为有德性的人。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价值观,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价值观选择上“,三生教育”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将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介绍给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正确的,有益于成长的价值取向。
2.对“三生教育”实施的建议
(1)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均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学生,也重新认识自己,教师会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改变时看到自身的教育力量,人格魅力,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信念得到巩固,教师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自身的成长。”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把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忽视的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重视起来。首先,教师要对自身角色做一个明晰的认识,包括自身在德育过程中所担负的使命,以及自身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树立角色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教师应毫无私心杂念地投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德性为职责,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三生教育”。
(2)课程设置的生活化
“三生教育”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到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也要立足于生活。因此“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使德育散发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课程内容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人们有较高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具备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执着坚定理想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冷静思考等非智力因素,在课程内容上要注意兼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学会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人生的真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次,要注重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三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节、文化节与科技节等传统节目,也可以创新出野外生存训练、模拟市场交易、模拟招聘会等形式,丰富校园精神生活,构建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实现自身人格的健全。最后,课程开展的场所要突破课堂的范围,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与社会,将“三生教育”的内容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使德育与生活对接。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现状;德育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41-01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于无物,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突出,且屡教不改。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主的性格,做事原则只以个人好恶而定,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就哭天抹泪,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3、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经常借钱过日子,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使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空虚。大部分学生只对时尚潮流、体坛动向、歌坛动向和影视界的动向感兴趣,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风气等问题则无动于衷。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内涵。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的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2.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盛嚣尘上,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针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想法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首先,要以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为着力点,设计和规划校园的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知识化入手,创优校园校貌;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课外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其次,要抓好重要节假日、纪念日的有利时机,对学生的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
2、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贴近实际、补充内容,促进中职学校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化。
当前,思想道德课程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够,在解决学生思想、信念、行为习惯等基本问题方面有些欠缺,影响和削弱了思想道德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对技校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发挥时事政治特有的时效性、真实性、导向性特点,弥补政治观点灌输、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律常识学习等理论教育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理想和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己,真正成为自尊、自强、自律、自立的人。
总之,我们要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求一条科学的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路子,使所有技工学校的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大学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青少年实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品格教育的视角来分析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系列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各级教材的德目设计既有重叠又有盲区,既有交叉又有断层,既有错位又有越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既有渐进性、系列性不强的问题,又存在衔接性不够的问题。所以,对各级德育教材的德目设计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在实施品格教育的工作中用好用活课程教材,从而真正实现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目标。
二、对教材德目设计的建议
1.系统地构建德目内容体系。品格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依托于一定的知识内容体系,要构建品格教育的德目内容体系。而在对现行使用的德育系列教材德目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德育教材的德目内容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的根本性问题,这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稳定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要系统地构建、完善德育教材的德目内容体系。首先得以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在确定了组成品格教育内容的各要素或组成部分之后,科学、有序、有条理地在各个学段教材中构建能实现品格教育目标的德目内容体系。
2.逐步地深化德目体系内容。品格教育的德目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遵循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和道德水平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具体确定符合每一个发展阶段规律特点的德目内容和任务要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目内容和要点,而且更容易产生内化作用,巩固该学段的德目内容的学习和形成该学段要求的德性品格,从而促进后一个学段的品格教育的开展实施,逐步有效地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
3.以关键点架构德目内容体系。关键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体生命都会经历关键期,在这个短暂的“关键期”里,由于个体某方面机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此时,他会很轻松地获得与此机能发展为基础条件的某种知识、技能或能力。个体品德的发展也有其关键期——儿童时期。此时注重对儿童的德性教育培养,很容易让其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德性品质,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建构品格教育教材德目时,应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尊重各学段学生的规律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教材德目,这样才能做到按科学规律进行教育,牢牢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有效地实现品格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三、品格教育方法创新
1.启发诱导,培养学生“道德力”。品格教育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性品格,但教育的过程并不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只管一味地往里面灌输。用德国教育之父洪堡的话理解就是:教育要去唤醒学生的内在的能力,主动性。也就是说,品格教育在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是“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在面临多元价值取向时能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在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启发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发展道德力——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等。“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的道德力得到了发展,他会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内心“慎独”、“自省”了,达到了道德自律的水平,就可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精神的真正有道德的人。
2.适当的道德灌输。人的德性品格的形成发展也是经过知、情、行几个过程。品格教育的实施也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人的本性天生如何,“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已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对于“善”与“恶”的观念的认识,绝对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要通过对于什么是善与恶的知识教育才能获得。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品格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性品格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道德灌输教育,即在学生内心的需要、学习动机被激发、唤起了以后,再给以其适当的道德知识灌输,引导其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思维判断,从而接纳吸收内化道德知识。
3.适当的实践教育活动。目前,我国仍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作为培养学生德性品格的教育方法,形式单一。这是难以达到品格教育对学生德性培养的真正目的的。所以,实施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须要依托于有效的教育方法,那就是应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广泛深入的品格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通过实践教育活动,能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创新,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难以企及的。
德性品格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实际。个体主动积极地按要求去践行,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稳定的德性品格。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蒋一之.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