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计数法的要求

科学计数法的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计数法的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计数法的要求

篇(1)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篇(2)

关键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传统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只对信息的“准确性”有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不仅追求“准确性”,更强调“适用性、及时性、完整性、简便性”。简而言之,统计数据质量应包含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准确性是统计估算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程度;适用性,即统计数据应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在时间上的规定,要及时;完整性预示着统计数据应全面,非残缺;简便性即数据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近年来,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在各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简析

(一)高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可促进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学基本理论显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且这种周期性是人为不可控制的。我们唯有尽可能缩小经济波动的幅度,并减少经济处于底部的周期,才能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但毋庸置疑,以上目标的实现要以政府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与前提。高质量的数据统计便于准确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当然,如果因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造成判断错误,将不能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紧缩政策,过热时采用扩张政策将不利于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二)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多数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因为大多数金融市场参与者不理智、非正确的参与行为造成的。当然,这种不理智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市场信息不对称、低效、甚至缺失的情况紧密相连。统计数据是金融市场可供参考与利用的重要信息,低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无疑会推动金融市场大量不理智行为的发生,最终致使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只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市场的不理智行为,遏制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关系着政府决策与公信力

政府统计数据不仅关系着金融市场稳定、国家经济安全,也对政府的决策以及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是政府决策以及政府参与各项政治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据,高质量的政府统计数据不仅能满足政府的各项管理需求,同时也能迎合社会公众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使其政策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反之,低质量的统计数据会让公众对症政府统计数据机构失去信心,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政府公信力提升。

二、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不断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不科学的政府统计管理机制严重遏制了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我国传统的数据统计管理体制是集中型的,即由国家统一领导安排统计工作,分级下达统计任务,分级负责。这种统计管理体制尤其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政府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而统计机构则属于被动地位,在数据统计上难免受正度干扰与影响,不利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鉴于此,必须改变原有的统计管理体制,中央要不断强化对地方统计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适当提升地方统计机构的地位,使其在工作上保持相对“独立性”,提高其抗压和抗干扰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采用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

科学、创新、有效的统计方法一定程度上能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有效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今后政府的统计数据调查应科学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为主,循序渐进地较少对全面调查的过分依赖,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效提升了统计质量。自2011年开始,我国实施了联网直报制度,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是我国统计数据调查法探究的重大举措。它不仅确保了信息源的可靠性,也减少了人力、财力浪费、避免了政府干扰,更能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是相对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

(三)健全统计法律法规

完善健全的统计法律法规是推动政府统计质量提升的有效法律保障,同时这也是最坚强、最根本的保障。2009年,我国出台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并对《统计法》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这些法律文件在预防行政干扰统计数据方面起到了更加有效的作用。从此后,统计数据的责任制逐渐被强化,对虚假统计等行为的惩戒力度也得到加强,这都将推动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我国有关政府统计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但依然要加强统计立法,提高执行力。唯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法律对统计数据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四)完善与优化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政府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与科学、严谨、高效的数据质量评估是分不开的。鉴于此,要不断完善与优化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具体来说,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严格规范流程,实施规范化数据评估管理。要尽可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操作流程,并建立能控制数据统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系统,使统计业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对数据采集过程的某些重要环节实施定期检验、评估、审核。要建立定期数据质量抽查与检验制度,并将该制度落到实处,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统计数据评估的科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备受国家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用性、简便性的高质量统计数据质量,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提高政府决策力与公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少波.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篇(4)

【关键词】电力统计 数据质量 真实性 有效性

电力企业统计工作能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科学保障,数据质量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其管理与决策的有效性,只有真实有效统计数据才可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求最优方案。分析电力统计数据质量出现真实性和准确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提高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及准确性的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统计在电力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将统计数据当作支撑,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以企业进行年计划的编制为例,来论述统计数据是怎样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首先应该结合近年来年度指标的完成状况,然后再综合当前整个省市的总装机容量、水火电比例、平均利用小时等等,从而能够得出年度电量计划,进而再将全年一切的指标分割为若干个个体,这样领导决策者就能够按照每一个月的具体完成状况,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从长计议,进而对下一个月的指标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的损耗,保证全面计划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巨大作用,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IS系统、一体化管理等在电力企业当中的科学合理利用,积极的推行办公自动化,每一个的级别的管理人员应该将统计数据细化成为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将具体的任务安排到个人,进而实现企业的细化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管理细化。

二、提高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及准确性的对策

(一)健全统计体系管理体制

为健全统计系统管理体制,可从两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要让领导意识到统计工作必要性。只有领导意识到统计工作必要性才可全力支持,给予精神上、经济上和政策上的鼓励,进而统计体系管理体制能获取本质上进展。电力系统数据质量真实性及准确性才可获得保障。其次。要建立考核体制。将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人员经济收入密切相连,用于提高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后。纵向和横向比较其它单位已经获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健全统计体系管理体制。

(二)完善统计系统管理制度

统计系统管理制度作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规范基础,它能保证统计工作按照规章制度顺利开展。完整统计系不仅包含统计部分,还包括各个部门,例如审计部分等多部门参与,这些部门通过相互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保证各部门间交往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各部分根据规章制度按照必要方式来运行。为此,首先要求建立一个统计部门,这个统计部门要和其它部门相独立,统计部门所从事业务不被其它部门所影响,同时各个子部门均要归总统计部门管理;其次,在统计系统的内部部门间要构建规范交流和沟通渠道,确保统计数据传输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建设交流平台实施同业对标

只有建立统计交流平台,才能促进统计数据信息的传递,完善电力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统计工作提供了重要工具,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计信息网络,公布各项信息。为了保障特殊信息的安全性,信息网的数据不涉及企业敏感数据。企业还应实行统计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统计人员例会,除了对前段时间的工作做总结外,还要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提高信息统计的科学性并保证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正确的统计信息。

(四)电力企业统计模式需要改变

电力企业的统计工作必须从注重事后分析转向注重事前分析,由注重定性分析向注重定量分析转变。在统计方法上应尽可能通过科学的推断、统计去分析数据,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电力企业内部的运行情况和当下的发展状态,以辅助制定决策。电力企业统计工作也要摆脱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根据相关的统计制度、统计政策改变手工手段、纸介质报送资料等方式,实现网络传输信息和录入信息。

(五)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统计工作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和完善统计方法。因传统统计分析工具难以使用现代电力企业发展要求,为摆脱这一局面,更新统计分析方法,使用信息统计方法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更新统计数据分析方法,首先要采取新型数据收集的技术工具,新型数据传输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型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如网络调查就为较高效率调查方法,通过网上调查可快速有效收集企业决策所需信息。网上调查常见形式包括抽样调查、网上普查,通过邮件形式随即抽样来发放调查表,再从被调查人员那收集问卷恢复。实际调查中,还可联合多媒体相关技术,为回答者提供各样测试方法。其次,采取新型数据分析模式来增强统计结果运用度。面对日益增多统计数据,为在大量数据中寻找对企业发展有价值数据,就需使用到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等统计分析工具,来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统计工作效率,与电力企业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与应用的程度。

(六)培养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统计人才

培训作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最直接手段,为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养,开展行之有效培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培训员工要在企业发展共同目标和统一员工基础上开展。目标在于加强员工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要通过规范化、有计划员工培训来有效增强员工业务能力,转变员工工作的态度,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这样还为企业人资管理创造了良好氛围,伴着时代进步。员工知识与操作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可通过培训对员工进行考察。考查员工胜任能力。协助员工不断更新掌握知识技术。进而增强统计数据真实性及准确性。

篇(5)

一、粮食测产方法对夏秋产量的影响

1.主要粮食测产方法的比较分析。夏粮以前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产,现在上级要求统一运用10平方市尺圆形面积样本测算。秋粮根据高低杆作物分别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算。夏秋测算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一直采用实割实测方法测算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说与农业部门的随机结构测产方法不同。结构测产是事前观察测算的统计方法,而实割实测是事后的结果测算方法。因此实割实测是粮食产量调查的灵魂,实割地块抽样环节必须按制度规定完成所有抽中小区的踏田估产工作,实割小样本的抽选和放置必须科学、规范、统一,并且实测过程的样本割取、凉晒、脱粒、装袋、测湿、称重、扣损等都是必须完成的项目。预产时上级部门要求可以依据夏秋粮食成产三要素原则,采用结构测产方法。通过对2012年夏秋粮地块测产比较分析:夏粮结构测产采用八五折进行亩产测算,与实割实测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在±5%幅度,相应弱于组测算的实际亩产。而秋粮经常因晚熟湿度大,采用上级统一规定的八零折算进行结构测算单产,也可发现误差在±5%左右。

总之,通过大田的密度、穗粒数、粮食品种的粒重可以测算粮食单产,但与农业部门随机测算的不进行折算的结构测产单产有明显的误差。粮食生产三要素中最难以掌握的是夏粮千粒重和秋粮玉米品种的白粒重,不能当时准确测算,只能根据品种或经验进行测算,明显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大田密度有效株数查测比较严格,因人不同都会产生差异,所以,夏秋粮食测算的实产只有进行统计部门的实割实测方法才能进行最后验证。若不,就会因结构测产标准性误差不能避免或是误差过大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测算。

2.粮食测产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规范化要求进一步缩小。夏秋粮食预实统计数据因为分别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省市对粮食产量采集方法操作规定严格;抽样与全面统计数据采集方法不同,但规定数据误差标准统计。一是夏秋粮食产量预实产数据,全省统计要求误差在±5%幅度,而我县近年来粮食产量数据在省市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统计误差尽量控制在±3%左右,个别年份在±5%左右。乡乡抽样统计数据与市调查网点误差保持在±2%左右,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二是为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调查结果要体现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为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在绝大多数乡镇还起着决定作用。三是自然规律是粮食调查工作必须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之一。全面统计的村级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个别村误差较大:有的在10%、15%左右。全面统计数据横向比较误差也很大。所以,为了科学认定乡镇数据,县队以乡乡抽样调查数据先对全面统计的乡镇数据进行第一次评估,再以试点推算数据对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第二次评估,能够保证缩小全面统计数据与抽样数据的统计误差,达到±5%的要求。即以法定抽样数据对起参考作用的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减少统计误差。随着对粮食多种测产方法的经验总结和规范,将会使省市网点与乡乡抽样网点全面统计数据的误差进一步减小,能够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

3.省市评估反馈数据对县级粮食测产数据的影响。粮食测产数据受气候条件影响特别明显。比如这两年:夏粮春旱突出,收获时常有局部灾情发生;秋粮播种时常有旱情,夏玉米灌桨期经常低温寡照,秋雨连阴,从而使预产形势乐观,但实产灾情影响明显,不是增幅降低,就是生产趋势逆转。总体显现特点是预产高,实产低,与前些年测产数据形成相反的趋势。之所以产生这种特点,主要是小气候多且变化大,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明显。因为抽样调查样本也不可能充分显现灾情影响。有时就会显得比较乐观。以往省市评估数据是预产高,实产低,现今是以预产数据评估为主。因此,粮食数据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是省市评估又以增减幅度为一硬性控制条件,反会增强县级数据与实情相符,并有效控制在确实的标准误差区间,从而会改变现在预实产趋势难以把握或误差较大的弊病。同时,为了正确掌握粮食统计数据,控制好乡乡抽样数据、省市网点数据与全面统计数据之间的误差,就要科学地参考农业部门的科技推广因素、气象部门的特殊气候条件预报影响和民政部门的灾情数据等,更好的综合评估粮食产量总体数据。这样才能对乡镇数据进行总体认定,并考虑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因素影响,做到均衡评估,更加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最后依据省市反馈数据统一对县和乡镇粮食总产量进行反馈和公布信息。

二、建议

篇(6)

关键词:统计信用;数据质量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统计数据不准确的议论由来已久,我国时期的报喜式数据曾让统计系统的可信度降到零。近年来,统计信用一直是百姓议论的焦点。现实统计工作中,某些基层企业统计调查的随意性,是统计信用失去社会信任的根源。经济指标上报很多是统计人员凭计划指标、参照往年数据而研究确定的,甚至在国情国力的各项普查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这种简单、随意性的问题;这种没有严密统计调查方法,松散的调查队伍,使统计的科学严谨性,在人们的认识中荡然无存。因而,树立统计信用迫在眉睫。

二、树立统计信用

当前统计信用面对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树立统计信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逐步解决问题,树立统计信用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统计的社会地位未确立。群众普遍认为统计是无关紧要的事,统计的公众地位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要提高统计的公众地位,任重道远。

2.统计的决策地位不稳固。目前,统计仅仅起到决策的参考和作为衡量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成效的工具,还未能起到经济决策智囊机构的作用。同时,统计本身无法在职能部门体现自己的影响力,地位高低只能取决于领导重视的程度。

3.统计数据的权威受到挑战。《统计法》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管理和开发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统计信用不高,权威不够,统计数据的合法地位得不到尊重和保护。某些媒体在报道涉及统计数据时,经常无视《统计法》规定,未获得统计部门同意,就随意报道。

三、对统计信用的思考

统计作为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的方法和工具,作为国家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信用的建立,必将成为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统计信用的确立,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统计面临统计信用的危机,要解决危机应从“立信、重信、维信”着手,对统计信用重新思考。

1.立信是基础。立信,用统计术语说,就是统计数据要让人相信。建立统计信用的重点是建立统计高质量数据的运行机制,完善和改革现行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统计,特别是对基层的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新体制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全国目前实行的是一张报表和统一口径的方法,反应较迟钝,如果需要调整一个指标或修改一条规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缺乏时效性。因此,改善要统计制度,改良统计方法,做出优质数据,才有有效建立统计信用。

立信的关键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统计知识。统计人员大多数只是对统计报表比较熟悉熟悉和对计算技能能够熟练操作,而对宏观的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了解却比较少,有些人甚至是完全不懂。这样就很难满足社会对统计数据的要求。因此,更新统计知识是当务之急,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使其具有综合知识,又比较熟练的网络技术和经济管理,从而提高统计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信用水平。

立信的重点是转变统计职能,整体发挥统计的功能。统计要由单纯的数据处理职能转向以数据为基础,深入经济运行领域,掌握经济运行的脉搏,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重点、特点和难点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开发统计数据资源,发挥统计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

2.重信是关键。以前有过统计数据失信于社会失信于民的情况发生。发生这些情况,有统计自身方法和制度技术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现行行政体制影响和限制了统计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因此,确立统计的地位是树立统计信用的关键。

建立相对独立的统计机构。统计数据不是经济信息的基础,也是行政管理的依据。这就使政府统计本身面临一种两难的局面。无法独立实现获得准确数据后的承诺,往往成为被利用的工具。为此,建立一个统计数据地位超脱于管理部门之外的职能机构,是建设统计信用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理统计是构建统计信用的法律保证。统计作为经济信息基础调查部门,没有行政管理权力,要实现各种工作目标,就必须依靠《统计法》的手段来制约。要实现“依法治统”的目标,首先要把“依法治统”的原则贯穿于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全社会对统计的尊重支持和配合。其次,要加强统计执法队伍的建设,县级以上政府统计部门,要配备执法队伍,才有能力对统计违法行为行使法律手段。其三,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执法基础。目前我们统计执法最大的难度,就是取证比较困难。原因是基层企业的统计台账不规范、不配套。为此,建立完善的统计基础,是搞好执法的前提。

3.维信是必要。信用的形成是一个积聚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积累,才能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统计信用的建立需要靠广大的统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为维护统计信用尽自己的全力,树立统计信用就有指日可待了。

统计信用是建立诚信国家和诚信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统计运行的全过程和统计的岗位上必须把信用作为一个业务标准,深入落实下去。统计工作人员有了诚信的理念和职业责任,才能做出可信的统计数据。

统计信用也是一个职业道德标准。创造一个维护信用的氛围,每个统计岗位都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维信标准,做出相应的维信承诺,每一个统计工作者都应树立诚信意识以及自觉性,统计信用的建立,才会落实到每一个最基本的环节上。

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只有做到诚信,才能保证数据的可信度,正确可靠的数据才会给社会经济以参考价值。统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统计信用的建立,促进统计地位的提高,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常宁.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及启示[J].统计研究,2004(01):29.

篇(7)

关键词:发计方法 统计数据 统计水准 统计策略

引言

了解社会,企业如果没有数据来反映的活。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没有数据统计也不能全面的反映企业发展状态。。企业通过对数据的了解可以制定出对其最有利的决策。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减小因为数据的不确定性盲目投资的风险。经济的全球化和21世纪全面风险体系的形成,利益主体越来越接近多元化,社会经济市场结构越来越复杂,让统计者统计数据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数据的准确度也千差万别。统计数据偏离实际而使企业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损失惨重的事例也是层出不穷。采用有效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通过有效的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相结合。

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统计人员提供数据与事实相差太大

统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工作职责,提供一些自己编造的一些毫无根据的数据,或者有些统计人员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一些东拼西凑的数据,有的统计人员因为偷懒,直接借用以前的人员调查过的老数据,然后随便改一些数据,没有实际调查。这种虚构的数据有的与事实相差很大。有些统计人员设计的统计指标不完善,设计的调查问卷目标不明确,未能很好的反应调查数据,设计的问题与要调查的数据不匹配。

2、数据不够全面

有些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的将本需要调查分析的数据遗漏掉了。致使分析的数据出现误差。有的统计人员在统计的时候太过偏面,数据统计太集中,不够分散,不能反映整个地区的平均水平。有的数据调查范围不够广,范围狭窄,空间间距小,就不能够真实的 反映调查事物的全貌,最终也无法对事物的变化性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

3、统计方法单一

有些统计部门统计人员的统计方法单一,有的仅仅只是通过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数据,而这种调查方法调查的并不一定准确全面,应该也利用更多的 统计方法,如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来采集数据或者通过网络信息来采集数据。另外,统计部门的统计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要求。导致调查人员只能采用单一的调查方式采集数据,有关部门应该明白统计部门的重要性,加大统计部门统计工具的投资,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全面的调查

二、提高统计工作水准策略的具体措施

1、加大调研工作的力度,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准确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尤为重要,统计部门就是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谋,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直接决定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统计数据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盈利与否。统计人员得到统计数据时。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看看得来的数据是否准确。学会排除一些得来没有依据的数字,利用一些有真凭实据的数字,避免主观臆断造成的数据不准确。

2、统计部门应重视统计数据的的检查,强化统计分析

各部门国家机关应加强对统计部门统计人员的检查工作。有一些统计人员为了追求自己地的利益,恶意的篡改一些调查数据,伪造一些虚假数据,给决策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各部门应该加强对统计部门的稽查工作,给统计数据人员制定严格的职业操守,适当的惩将制度。树立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权威。

3、使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工具,找准统计方法

统计部门要有优良齐全的的统计工具,对统计工具的要求要高,找准统计管理方法。要有科学的核算方法,准确的核算出调查数据,通过搜集,汇总来来反映事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采用现代先进网络技术相结合调查的方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准确的核算系统。

4、对统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要求

与统计数据准确性直接相关的就是统计人员的工作。一项统计项目能否给公司带来营利,也直接关系到统计人员,所以企业应招聘一些诚实、刻苦、踏实的工作人员,并且还要有职业道德操守的人员来做统计工作,严厉打击那些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定时的对企业的统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不合的人员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培训合格后才能在此进入工作岗位。

5、加强企业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各统计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多收集一些有用的数据,以备平时之需。数据在进行收集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数据库在内容上应该全面,包括政治、经济、农业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平时注意在网上的一些可靠的新闻及一些部门公布的有效信息。这有保证收集的数据全面,才能保障整个数据库的实际效用,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统计部门制定有效的统计工作水准策略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统计部门,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是国家、企业的一个智多星,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的生死存亡。通过对数据的准确统计,人们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情,有效的减小国家企业的投资策略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给国家给企业带来财富,促进国家的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维持各大企业的对市场的信心,为国家和企业创造财富。

四、结语

统计是一门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很高的部门,所以个统计部门应该对统计工作水准有较高的要求,制定有效的统计策略来提高统计人员的统计水准,让统计数据越来越准确,给更多的企业带来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加强统计工作的水准,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开生;服务统计系统发展如何[J];山西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