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管理类专业

安全管理类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安全管理类专业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管理类专业 顶岗实习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设有众多的专业,各自针对的社会服务对象不同,不同行业的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特别是服务于所有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反而是顶岗实习最难做的一个专业。本文就管理类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二、高职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

(一)顶岗实习时间安排

1.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不同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大部分学校都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第6学期进行,与毕业实习一起完成。这种安排,能减少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但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利。在前5个学期的教学进程中,使学生失去了提前认识企业、认识社会的机会,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知识有脱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

2.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3学期。根据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有些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如果班级较多,则分第3学期、第4学期分别进行。相比安排在第6学期,增加了学生社会实习的时间,从原来的半年增加到一年。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教学以前就有了半年企业实习的经验,有利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3. 顶岗实习分段安排,多次进行。各校没有统一的模式,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分多次进行。好处是灵活机动,有针对性,顶岗实习目的明确;不利的是实际操作不容易,较难安排实习单位、实习岗位。

(二)顶岗实习的企业类型与顶岗实习的内容

1. 顶岗实习的企业类型: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对于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在这二类型企业实习,能与社会实际接触,也符合将来毕业后的就业企业及岗位。

2. 学生在生产型企业实习的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

3. 学生在服务型企业实习的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协调等。

(三)顶岗实习的任务

(1)企业认知:熟悉实习企业基本操作知识和操作要求、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在熟悉技术要求及流程的基础上,了解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及项目的过程。

(2)岗位责任认知:学习公司企业内部的各种相关生产规章制度,理解各工作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及操作技术员的综合、协调作用,了解岗位工作职责及相关岗位的工作有关的内容。并体会在全过程中岗位工作的职责。

(3)设备操作及认知:掌握各生产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掌握各种设备的管理知识,在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能够熟悉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并能够进行维护与故障排除工作,学习具体的操作技术方法,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全面工作能力。

(4)安全生产管理:熟悉公司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掌握安全防范要点、处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做好安全管理防范的关键工作,保证安全操作。

(5)产品质量管理:熟悉公司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掌握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方法,能够做好质量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6)服务质量管理:熟悉公司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掌握服务质量的测量方法、对服务质量不合格的处理方法,能够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工作,保证服务质量。

(7)顶岗锻炼:能够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顶岗实践锻炼,综合管理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达到相应岗位人才的要求。

(三)顶岗实习岗位安排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中进行,在这两种不同企业类型的实习中,存在着众多的岗位,我们把这些岗位可以简单地分成:

1. 管理类岗位: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实习,是企业各层级的管理岗位。顶岗实习的学生还缺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企业来说,这些岗位数量少,职责重,很难安排多人实习。

2. 操作类岗位:是企业的基层岗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有大量的岗位需要工人上岗操作。企业根据生产或服务的需要,人员数量可灵活调整,能安排较多人员同时上岗。但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定的要求,不利于管理知识的实践,但能锻炼人,对熟悉企业的基本操作流程有帮助。

3. 综合类岗位:是职能管理部门的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比较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同样这种岗位在企业中数量少,不能大量地安排学生。

三、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分析,目前还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顶岗实习学生学什么

顶岗实习学生学什么,学生清楚吗?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要学校和学生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知识,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只有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清楚应该学什么样的知识,是对企业有用的,是自己将来有用的。

(二)顶岗学习如何安排学生

顶岗学习如何安排学生,主要是集中还是分散实习的问题。对于一些工科类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找一些大型的企业,就能一次性安排整个班级的同学实习。但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却是一件难事。前面已经简单分析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的内容和任务,一般企业很难容纳全班同学,更不能按照同学的需要出发来选择合适的岗位来实习。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还是分散为主,学生在各种不同企业实习。这些企业分布广泛,不一定集中在某一地区,甚至分布在全省各地,有些还会出省,给实习生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实习期间如何管理

分散实习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如何来管理这些实习的学生,是各个学校不变的课题。

1. 学生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哪个学校都会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生平安归来,实习就算成功了。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出了意外,那就是重大的事故。如何从法律上保障老师和学生的利益,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解决。

2. 实习指导老师如何联系学生。虽然现在的通信发达了,学生都有手机、QQ等联系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能够及时地联系到学生,学生不能做到主动地联系老师。个别学生还是会很长时间与指导老师失去联系,怎么解决。

3. 实习过程的管理。校内指导老师如何保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指导学生实习,提升同学们的实习质量。校内老师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程管理。

(四)企业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起到什么作用

说清楚些,大多学校与实习企业还不是一个紧密结合体,大部分企业与实习学生的关系像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实习学生就是企业的一个员工,一个临时工,与学校没有很多的关系。企业指导老师也像是一个师傅,并不能认真完成学校对实习学生指导的要求,更多的是企业工作上的要求。

四、管理问题探讨

(一)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还很不成熟,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做法。对于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顶岗实习的各种做法各有各的高招,很难找到一家成熟的做法。

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经验要求比较高,没有企业的实践知识,就谈不上对企业的管理。

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应有的知识结构。提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为“二一二一”培养模式,即“基础理论学学期,顶岗实习一学期,再专业理论二学期,管理实践一学期”的培养模式。供大家探讨。

(二)从法律上保证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1. 学生与职工同等工作,但报酬不同。作为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与企业的职工一起承担岗位工作,但在不同的企业里,报酬的差别是较大的。作为实习学生,报酬比在职员工低也能理解,是正常的现象。但在不同企业里,报酬差距过大,对同班的同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学生的安全问题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最好的办法是在重视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费用来源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生。这样的做法固然好,但不规范,有些学校就没有这笔费用开支。没有强制的措施,也会造成很多同学实际上没有购买,等出了问题,学校、企业就比较被动,给学生家庭带来灾难。

3.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正常休假。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该享受各种假期。但现实的问题是实习企业本身对假期就不规范,企业每周上班6天很正常,每天加班也很正常,如何保证实习生的正常休假就成了问题。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如果有别于本企业的员工,则就不是真正的顶岗实习,成了特别的员工了。在这里要说的是,在学生还没进企业前一定要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下去的学生在思想上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碰到困难就想回头。当然也要提前与企业领导或企业指导老师沟通,对于如何安排休息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比较好。

4.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安排。生活安排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顶岗实习的成败。学生在学校中生活有规律,大学食堂饭菜品种多,质量有保障,宿舍里洗澡方便、还有上网的条件。但企业里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条件,有些还要自己租住,增加费用。对学生来说,要付学校住宿费,实习期间还要租房住,这笔费用也不好处理,一般是学生自己付。吃饭、上网等都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出台有关“大学生企业实习规范”的政策性文件,来规范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处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来保障各方的利益。

(三)利用互联网建立学生实习平台

利用互联网建立学生实习平台,实现学校、校内指导老师、顶岗实习学生、企业、企业指导老师的实时互动。在调查指导老师和顶岗实习学生时,其中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不及时,渠道不畅通。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如何及时把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得到及时解决。成为实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学生实习交互平台。这个平台可设立以下几个模块:实习企业模块、学校模块、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平台模块、学生与学生交流平台模块、学生实习记录平台模块等。并通过实际使用不断改进和完善模块的各项功能。

在管理上通过建立实习平台的有关制度,确保同学每周在平台上进行交流,老师每天都能在平台上得到学生的实时信息,实习中真正实现师生的双向沟通,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并能及时解决实习中所碰到的问题,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高职管理类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各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根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实习,相信都能找到合适的模式,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符合当地经济建设要求的管理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玲. 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20).

[2]郭献山,顾晓伟.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篇(2)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 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 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 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 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3 Advanced 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 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 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 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 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 ADG,RAID 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 Xeon 5110处理器,配置4 GB (4 x 1GB) PC2-5300 全缓冲DIMMs (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 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 ERP 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 /512MDDRII533 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XP Professional 多重操作系统,

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 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 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 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 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 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 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 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 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 专业特色 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旅游发展前景看,各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还需要不断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专业特色

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专业特色应该按照三个原则来打造:一是专业建设要符合国家支柱产业、扶持产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要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我认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职教育特色——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色首先表现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深度校企合作、产研结合。

紧盯行业企业发展动向,扎实调研,开设具有前瞻性特征的优势专业(旅游网络营销与策划、旅游护理与安全管理、探险旅游与管理等方向)。小规模高频率培养急需的旅游人才。

与旅游企业开展持久、深层合作,形成“2+1”办学模式,一年时间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厚基础。

努力与旅游企业协调沟通,争取小批量“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研讨与编写适宜、高效的教材,共同实施与管理教学。

2.地方旅游特色——行业特征与地域特征

我们强调与地方联合办学,服务地方旅游发展:

1)立足地方,与大型旅游企业联合办学,服务社会。参与和承担地方部分旅游开发与政策咨询性项目研究,为地方培养中职旅游师资,国家级导游员资格的定点考试培训,大型会务接待等。还应深入旅游企业开展各项业务培训与旅游项目合作。

2)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实践内容与环节安排上,有待完善和提升效果。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校内还需加大投入,按技术能力模块合理规划实践教学内容,完善仿真、模拟、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作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训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导游和讲解实践活动、参与餐饮服务。校外,与周边顶级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度假区、景点等)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建立常规性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单位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落实实习任务,保证学生生产实习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教学特色——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1)教学内容“特”——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够用,实践教学突出(比例应占总学时40%以上),地方特色明显(编写地方旅游文化与景区讲解及其他更多教学相关案例资料,配合教学)。

2)教学手段“特”——课程采用讲授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项目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3)教学方式“特”——双师教学。大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均实施双师授课(比例应占总学时20%以上)。

4)考核方式“特”——学习效果采取综合比例考核法。主要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习态度(20%)、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40%)、模拟实验操作能力(40%)的考核,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基础课程各有灵活考核方法,形成有效、完整的考核体系。

二、专业教学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高职教学质量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下,高职人才培养满足个人与社会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及其期望的程度。

1.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能在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事基础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基础平台。

2.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1)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在专业设置上,应针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需要,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以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要提高教学质量,教材改革很重要。

2)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比例,力求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达到1∶1,某些专业实训课课时比例还要加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还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根据现有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条件而设(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条件)等现象。

3.师资状况

师资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生师比介于16∶1-l8∶l之间,低于或等于16∶1为优秀,大于18∶l为不合格。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达到办学要求,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自身修养等方面滞后。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就业需要。不可否认,全国不少高职旅游教师是“半路出家”,整体队伍也显青黄不接局面,因此高职旅游师资建设尤其迫切和重要。

4.教学管理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基本上质量方针明确,组织机构健全,但过程管理薄弱,以计划执行为主,欠缺随机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及时总结,管理职责不甚清晰,各部门协调衔接较差。但教学活动是诸多教学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同时,高职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管理机构职责、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高,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性的表现,以至于教学质量低下。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其教育教学质量集中反映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学生等作用的发挥和参与程度。要把这些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独特优势,使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产学研;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70-02

独立学院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更迫切地需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引导的要求。物流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物流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但一直以来,在我国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由于实训、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难以直接观摩、体会相应的物流理论和技术,影响了学生对物流类学科的学习。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加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会更加趋于完善,独立学院也将能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满足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类“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没有成立单独的运营中心

目前在独立院校物流类专业很多“产学研”的合作项目都没有单独的运营中心进行管理,更谈不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运营,这样使得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徒有其表、人浮于事,无法让学生、教师、企业真正地得到“实惠”。所以设立一个校企双方共同运营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中心符合各方的利益。

1.2 物流实训室以及物流软件建设不力

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缺乏物流实训室以及相应的物流软件,导致学生和教师无法在学校里很好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和教学,仅仅依靠企业来解决学生的实践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长此以往将无法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对于物流实践性这么强的一个学科,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室和物流软件平台开放给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缺乏具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由于在“产学研”实践教学管理中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估,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当中没有明确的约束限制;如目前很多独立院校都引进了物流实训设备和软件,让学生操作、动手,但是却忽视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设计方面的能力,所以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只是实操能力有所锻炼,但是不知道里面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和独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并且要求量化。

1.4 缺乏和实践教学相应的师资队伍

物流在中国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所以在独立学院鲜有既掌握理论知识而又有物流经验的老师,造成了实践教学体系中合格指导老师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实践教学的质量。

2 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类“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2.1 管理机构建设

“产学研”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学校和企业两方共同组建,下设单独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情况,由双方定期协调与沟通、学生管理、课程与培训、考核等工作。主要相关人员由物流专业、企业等共同组成。

学校负责人代表学校物流专业与企业联络,制定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主要方针,具体的活动规划,如教学计划、实习考核方案、课程开发等。并提供给合作企业平台进行员工培训以及企业咨询。

企业联系人主要负责提供学生实践教学所需的研究项目,开放企业的生产车间、物流中心,安排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制定。为“产学研”合作以及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按照建设方案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2.2 管理办法构建

(1)双方所有合作均应有相应指导文件作为依据。主要形式有协议、指导大纲、教学实践计划、课程标准、学生安全管理办法等。

(2)双方应确保投入匹配的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以维持基地的良好运转。

(3)对建设成果预设考核框架和标准,每一阶段均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

2.3 人才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导师分为物流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原则上尽量挑选既懂理论又有物流经验的人员。校方提供的物流专业老师应为双师型教师,企业方提供的导师应为高学历的员工。总体来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是一支具有综合素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

2.4 实践条件建设

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主要是物流管理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和3D虚拟实训软件的建设以及企业相关的实践实施建设。校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企业业务流程3D虚拟实训(3D物流软件)。满足平时“产学研”实践教学活动在学校高质量的进行,主要是让老师能够指导和启发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利用物流综合实训室设施理解相应的一些物流设施、技术以及系统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和设计一些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企业实习基地应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实践场所给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提供办公室给“产学研”物流实践运营中心作为在企业的研究、讨论的场所,提高整个小组的工作、学习效率。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建立研究项目,学生、老师、企业的员工共同组建项目研究小组进行实地的企业相关的部门走访,当然这就需要企业的高层来支持和推动。

2.5 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构建

实践教学采用以“实践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研究项目的制定由学院教师、企业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完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实践研究项目”,学生在实施项目中参加了实践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估结果。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践知识,也锻炼了学生沟通、合作、协调、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 结 论

对于独立学院物流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育模式探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比如在和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方面,我们缺乏与企业共同研究问题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队伍的结构还不够优化,企业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实践教学获取政府资金支持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成林,邬跃,张旭凤.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62-63.

[2]邓传德,孙超.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6-87.

[3]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75-77.

[4]燕珍,邓小瑜,蔡晓丽.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4):28-30.

篇(5)

科室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 b)

科室及其成员HSE承诺兑现情况; c)

科室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职责的履行情况; d)

对专业系统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 e)

对未能履行HSE职责,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 f)

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对安全科成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有: a) HSE承诺兑现、目标实现情况; b) HSE职责的履行情况。 2.2.3 资源 2.2.3.1 安全科各岗位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培训证书有的资格。管理人员应达到: ——具有HSE意识;通过HSE知识培训。 ——熟知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HSE法规、标准、制度和要求; ——清楚本岗位HSE职责和任务; ——在推行HSE工作中起表率作用。 2.2.3.2 安全科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应参加公司和上级组织的HSE培训。在组织开展对安全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工作时,应有HSE培训考核的内容。 2.2.3.3 在本职范围内,为HSE管理体系的推行提供物力资源: a) 在组织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时,提供符合HSE标准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 b) 参加“四新”的HSE审查,建议提供生产所需的HSE设备设施; c) 落实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和隐患整改所需的资金; d) 组织提供安全生产方面抢险救灾等应急所需的设备设施; e)

组织提供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职工HSE防护用品; f)

落实职工的防暑降温物资和保健补助。 2.2.4 文件控制 依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科室HSE管理相关文件的记录、审批、发放、更改和归档管理措施,及时归档。 文件的归档具体按照公司办公室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安全科的非归档案资料保留两年。 2.3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2.3.1 安全科应组织各个单位不间断地开展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2.3.2 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其中至少应包括: a)

明确项目、过程和作业管理人员是风险评价工作的负责人; b)

对现有装置和设施在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下、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下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明确界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项目、工程和作业等; c)

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合适方式进行风险评价; d)

监督检查风险评价的进行情况; e)

检查风险削减措施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f)

总结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g)

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风险评价及风险削减措施档案。 2.3.3 建立隐患治理管理程序和治理计划,认真组织开展治理活动,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或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 2.3.4 协调各个部门,对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 2.3.5 对已立项或已实施的隐患治理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监督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2.3.6 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的风险评价及削减措施档案。 2.4 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安全科应按照管理局关于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管理规定和推行HSE管理体系的要求,配合基建计划科、供应站组织认真选择承包商和供应商,并加强管理,主要做好以上工作: ----对承包商和供应商以往三年的HSE表现进行评估; ----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有关HSE资质进行审核; ----审查承包商和供应商的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 ----确认承包商管理人员已经进行HSE教育培训、考核发证,并建立有培训档案; ----选择承包商。组织或落实签订安全生产合同,落实承包商的HSE责任;对承包商企业人员进行交叉作业安全教育。 ----根据供应商提品和售后服务的情况,选择供应商;落实供应商管理人员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并在合同中给予明确; ----对承包商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 ----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建立可选择承包商档案; ----对供应商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将检查监督情况记录存档。 2.5 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根据部门职责,在新建、改建 、扩建装置(设施)时,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安全科要做好以下工作: ----督促进行和确认开展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预评价,未进行预评价的不得进行初步设计; ----确认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组织对初步设计的安全环保篇组织进行审查会签和批复; ----落实供应部门采购人员的责任。监督并使新、改、扩建装置(设施)建设中的采购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物资和装备进行安全审查,或落实安全检测; ——对新、改、扩建装置(设施)的建设安装按规定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监督其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的情况,并责令对查出问题进行处理;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竣工后,督促落实竣工安全验收或评价,对装置(设施)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装置(设施)的HSE防范措施、员工培训、规章制度建立等进行审查,并记录存档。 2.6 运行和维修 组织或督促建立运行和维修、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并监督实施,保障运行与施工作业正常进行。至少包括: ——组织或者参加新安装和改造设备的开车安全审查,审查情况应记录存档; ——按照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范或制度要求,监督检查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情况; ——监督检查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安全规程的制定情况,督促健全操作规程; ——按照有关法规、制度要求,组织检查监督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 ——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列入安全监控管理; ——对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组织进行现状安全评价。 2.7 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2.7.1 落实变更管理,主要包括: a) 组织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技术变更、机械设备设施变更和管理变更程序; b) 对职业安全卫生变更情况按公司HSE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组织审查确定; c) 将变更管理列入安全检查的内容,监督变更程序的实施; d) 组织技术和机械设备重大变更实施后的验收。 e) 建立文件修订制度。遇到各种变化情况使已有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措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时,及时组织或督促有关单位或部门修订相关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 2.7.2 落实应急管理。主要包括: a) 组织或参加制定海上应急、灾害应急、险情应急等各种应急预案; b) 会同生产、保卫、生活落实部门制定有关应急管理的规定,落实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处理的责任; c)

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 实训 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为景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景区管理人员。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且进行景区实训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特点,注意把握教学难易程度。

一、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目标体系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涉及市场营销、规划、生态等领域的知识,牵涉的面较广。旅游景区实训围绕景区管理课程展开,这就使景区管理实训有多个知识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知识体系包括旅游景区行业动态、景区规划知识、景区市场营销知识、景区游客管理知识、景区安全管理知识、景区环境管理知识、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能力目标。以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进行实训设计。景区实训课程教学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包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景区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和根据要求提出景区设计的具体方案。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小组进行总结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3.素质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景区、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景区管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另外,实训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设置的实训课程教学项目需要学生用系统、缜密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另外,景区管理本身注重可持续发展,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各项目时注意遵循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二、景区管理实训课程内容体系

1.景区规划。景区规划课程涉及地理、经济、生态等领域,其理论、方法较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高职院校规划方面的师资缺乏,景区规划课程一般未纳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但景区规划课程中的内容与景区管理课程中景区资源、环境保护、游客管理、景区产品类型等方面的内容直接相关。鉴于以上原因和景区规划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景区规划教学内容通过实训完成。这样可以避免因理论过多给学生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但应把握好实训的难度,引导学生了解景区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以规划文本作为蓝本,给学生教授景区规划的内容和分析景区规划的成功之处等。景区规划实训中的子项目根据景区规划的顺序进行安排:一是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的方法;二是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环境构成的要素和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三是景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学生了解景区空间划分的意义,掌握景区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模式;四是景区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功能区项目设计的原则,各种项目的要求,并根据所给的功能区的主题、功能设计出景区项目;五是景区游览线路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合理线路设计的要求、原则、方法。

2.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的方法和学会使用SPSS统计软件。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周边的景区(建议学生选择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作为调查的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授课教师讲授学生问卷调查的步骤和设计问卷的方法及设计问卷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首先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问卷。授课教师对问卷进行指导,指出学生所制作问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在景区内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教师以学生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为例教授学生使用SPSS17数据统计软件进行问卷统计和数据的分析方法。学生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该实训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市场调查和分析市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准备。

3.游客行为管理。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和景区引导游客行为的方法。这项任务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反省自己游览景区时发生的不文明行为。

4.景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选取就近的森林公园作为实训场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景区内存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另外,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森林公园内寻找景区内遵循“减量原则、再用原则和循环原则”进行生态设计的项目。

5.景区安全管理。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和程序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景区安全管理实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通过实地考察找出景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作成PPT进行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排除景区安全隐患的措施。另外,在实训实验室设置景区情境,由学生演练处理景区安全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6.景区行业动态。邀请景区方面的专家讲座和座谈,为学生提供与业内权威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的讲座是订单式讲座。授课教师建议专家讲授的内容包含学生上课时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如景区经营模式问题。同时,专家介绍现阶段景区发展现状,包括景区规模、经营模式、经营状况等以及现阶段景区经营存在的问题。专家座谈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

7.园林知识。要求学生能认识一定数量的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对园林中铺地、花坛、花镜、绿篱等有一定的认知。

三、景区管理课程实训的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为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意见,最后老师对各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授课景区游客管理、景区安全管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景区管理游客的方法、景区安全管理的措施。为某景区线路设计是否合理等。

2.角色扮演法。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和角色,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讲授处理景区安全事故时,授课教师设计一位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遭到抢劫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游客、景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警察、歹徒等角色,处理该安全事故。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案例分析法。景区实训课程教学中可大量使用案例分析法。例如,在讲授景区分区时,以某一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功能分区的目的、方法等。

4.专家座谈法。邀请景区行业的专家来跟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一个跟景区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给学生授课后,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难题请专家解答。经过专家的剖析,同学们以前的疑惑便迎刃而解了。专家采用实际案例的方法为同学们破解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问题。

5.实地考察法。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景区内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认识景区内的铺地、树木、花卉、绿篱、花坛、花镜、驳岸等园林景观要素;要求学生在景区实地考察景区解说系统、道路设计、功能分区等。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认知。

四、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

在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认知、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景区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有直观的认识。在实训室内进行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直接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零距离就业,需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这样可以在真实岗位上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学生参与景区规划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接待部门等部门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期间的岗位安排实行学生与景区双向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注意将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景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旺季。

五、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实施的条件

1.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参与景区规划项目的机会较少,缺乏景区管理实践工作经历,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职院校应注重景区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方式包括将教师派往景区挂职锻炼、让教师参加景区管理培训班、参与景区规划。

2.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景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训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将景区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条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在与学校合作的景区内挂职锻炼,积累景区管理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在景区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授课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景区课程教学安排的不足,为构建合理的景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供依据。另外,也可以请景区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景区课程设计,使景区课程更贴近景区用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浅析校外实训基地对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2).

[2]陈启新,张耀武.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2).

篇(7)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