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艺术的特征

篇(1)

[关键词]网络涂鸦 网络艺术 新媒体

年轻人大多知道涂鸦是怎么一回事,也经常或多或少地随手留下一处自己的涂鸦。在世界很多城市的墙壁上,都能看到涂鸦的影子;我们所熟知的课桌文化也是同学们在课桌上随笔涂鸦而产生的。涂鸦者用自己设计的文字和图案来抒发对社会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情感,他们用喷枪或画笔在墙上画上色彩丰富的字和画,根据风格、字体及色调的不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文化。涂鸦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变,逐渐成为体现个人艺术创意、技法的一种表现手段。

到了网络时代,年轻的孩子们找到了他们的新玩法——网络涂鸦。城市的墙面变成了电脑屏幕、虚拟画板,鼠标或手写板代替了喷枪画笔。只要手边有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尽情地涂鸦,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需要去考虑是否有商业价值,不需要完美,只在乎灵感与乐趣。网络涂鸦成为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即兴游戏。

一、网络涂鸦

所谓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集图形、声音、文字、影像与互动艺术为一体的新艺术。新媒体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蓬勃发展,而网络和技术为涂鸦带来了更加廉价和便捷的方式,网络涂鸦应运而生。网络涂鸦很廉价,因为不需要花钱买喷筒和颜料,只需要有鼠标、手写板及相关软件;它很方便,因为不需要夜间涂画城市建筑的墙壁,怎么乱涂乱画都没人管你。网络艺术正逐渐成为艺术的新媒介、新形式,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构造了艺术史上任何艺术形式也没有实现的。

网络涂鸦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数位板进行涂画,程序还会记录绘画时间和使用的工具次数,并提供绘画过程的回放,使涂鸦者在享受涂鸦乐趣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新体验。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涂鸦与计算机相结合,诞生了具有交互和分享功能的网络涂鸦。与传统涂鸦相比,网络涂鸦的使用者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和机会,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迅捷的网速,使得网络涂鸦的交流更为便利。

“涂鸦王国”是一个以涂鸦为主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的本质。该网站集合了社交网站与网络涂鸦两种形式,提供多种以涂鸦为基础的多元服务。其功能多样、分区详细,包括试手区、在线涂鸦、插画区、涂鸦自由式、漫画绘本区、像素动画区、写实临摹区、教程区等,涉及了与涂鸦艺术相关的一系列绘画形式,使该网站成为中国插画界知名人士汇集的中心,也让喜欢涂鸦的人在这里找到展现才华的平台。国内新晋漫画插画家寂地是“涂鸦王国”的涂鸦名人,她将自己的网络涂鸦作品《我的路》发行并且赢得出人意料的市场反响,稳居年度内地绘本销售榜首。网络涂鸦带给大家的是单纯的绘画乐趣,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和赢利性质。

二、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多位网络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地方与作品进行互动,发出各种指令。这样的即时性和匿名现象所引发的许多不可预测的效果也是网络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网络涂鸦的核心,是作品的交流与共享。想让别人看到你的作品,或者你去看别人的作品,显然,通过互联网是最容易达成的。而网络涂鸦也利用了互联网本身交互的特性,例如,绝大多数的涂鸦都是在线绘制的。同时,网络还给了你的平台,画完了,立刻能发表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些作品也可以成为网络共享资源。最后,网络还提供了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的场所,从而增加了互动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网络艺术:网络艺术是艺术向网络领域的延伸,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是一个崭新的创作工具平台、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体系、更加有趣的表现形式。由网络涂鸦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艺术的以下特征:

(一)交互性

互联网对于任何领域的革命性,最重要的就是其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交互性。网络新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体系为基础,用以实现信息生成、表示和通讯的多种融合技术。(侯自强,2008)网络新媒体能在公共互联网以多种方式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其重要特征有:无所不在、进入门槛低、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学会了网络互动,如网络博客作为一种在线日记,取代了个人主页,成为个人表达的首选方式。

艺术也同样如此,对于艺术,互联网之所以有革命性价值,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是一种交互性很强的媒体。交互性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的最基本的特征。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传播—接收,网络用户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用户,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参与者,甚至是信息提供者。杜尚的格言“观众完成艺术作品”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更加积极的意义。

许多门户网站增加了涂鸦功能,将网络涂鸦与游戏相结合,由此产生网络涂鸦游戏产品。以“你画我猜”涂鸦游戏为例。“你画我猜”是以涂鸦和猜谜为主要玩法的多人互动游戏,是一个搞怪和展示才艺的舞台。在游戏中你可以和不同的玩家进行互动娱乐。这种形式使得网络用户之间有着极强的互动性。2012年,《你画我猜》游戏经历了一夜成名的“传奇”,这款游戏的走红一下子扭转了此前处于挣扎、濒临破产的游戏开发商的命运。这款网络产品的互动性为网民带来极大的乐趣,这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二)易传播性

网络艺术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艺术传播活动,借助于互联网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及时地进行展示,并及时与观众进行交流。网络传播由于其开放性而使传播速度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无障碍传播的效果,即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即时互动地参与到最新的信息中去。艺术作品能在网上自由地传播,网络传播性赋予了作品创作者更加自由的传播渠道,赋予了艺术作品更为自由的展示范围,使得网络艺术同传统艺术相比具有了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上的绝对优势。就像插画家寂地那般,不需要纸质印刷及宣传的成本,只要在网络上发表,即可迅速受到网民的热捧,最终促成作品出版成书收到出乎意料的市场效益。

(三)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不但是网络的最大功能和最突出特点,而且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新成果、新亮点,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新飞跃、新起点。(杨大威,2010)网络世界中,艺术作品不再作为客观存在的实物出现,网络艺术作品因网络用户的行为随时做出变化。通过网络的发展与互动,虚拟现实的存在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陈列与展出方式,再也不需要必须提供一个具体的、现实中的陈列空间来进行作品的展出与收藏,而且实体的作品也不一定出现,就完全可以以虚拟的形式来进行。网络艺术作品以JPG 、BMP 、GIF、 PNG等图片格式存在,看得见,摸不着,你可以不需要成本不断地复制粘帖,这也是它的虚拟性所带给我们的便捷。

(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作为网络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网络的基本价值之一。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表现在网络艺术领域,就是它所能为艺术创作者提供的自由空间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无限宽容。网络作为一个媒体是高度开放的,它能容忍各种水准的作品,从初学者的涂鸦到造诣精湛者的杰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乱涂乱画”,它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创作那样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果说印刷文明的纸张型艺术在艺术符号的背后还隐藏着某种深层的意义和终极价值,那么网络艺术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能指狂欢,网络艺术割断了能指与所指的深刻关联”。(李国春,2004)互联网络也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它是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起来的。人们的艺术灵感得以交流,人们的艺术作品得以分享,网络给予艺术更大的开放平台。

三、网络艺术的发展意义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艺术的普及也会越来越广泛。网络艺术的发展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艺术能提供一种新型的艺术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能对艺术传播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信息通过多媒体形式制造传播;多媒体艺术信息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基于互联网的艺术传播体系。网络艺术传播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艺术信息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能便捷地浏览和欣赏艺术作品,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

其次,网络艺术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网络艺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生活模式领域,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思维方式领域。在人们将网络接受为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平台之后,一些新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也因网络而大行其道,成为一个时代中的主流,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高度开放的信息共享。

最后,网络艺术能为作者提供开放的创作平台。网络涂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新媒体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为网络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艺术家获得了更为宽广、自由的媒体创作平台。网络使艺术资源越来越公开化、共享化,网络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创作越来越便捷,创作群体更加壮大。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中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的心态成为当下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网络艺术的发展则代表着当今艺术领域最为有力的一股探索力量。网络艺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导致艺术的迅速普及与大众化。网络艺术在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人将参加到艺术中来,任何行业的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网络,让艺术的天空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瑞芸:《涂鸦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黄鸣奋:《网络艺术学刍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郑晓慧:《从传统涂鸦到网络涂鸦》,《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高鑫、廖祥忠:《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5]侯自强:《网络新媒体和三网融合》,《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1期

[6]杨大威:《网络虚拟性的作用与意义》,《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篇(2)

一、新媒体的特征

(一)传播速度快、成本消耗低。

新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及时性,这与它本身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密不可分,新媒体中,人人可以成为传播媒介。相对来说,新媒体审核、批准的严格性要大大低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音乐到将其呈现到观众视野,需要层层的把关和校音,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大打折扣。通过大量复制的手段,利用批量信息传播的规模效应,新媒体不止传播效率快,成本消耗也相对较低。

(二)新媒体检索便捷,迎合现代生活节奏。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压力日渐增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现今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现实社会生存环境下,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搜索工具的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四大要素。新媒体依靠关键字、词、句进行检索,满足了人们的便捷性要求,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实用要求,迎合了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快节奏。

(三)新媒体的虚拟化和交互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拟性。例如体感游戏、网络空间环境、网络身份等,都是通过新媒体的参与者有意识地营造而成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局限性,使得远距离和陌生人交流成为了可能,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渠道。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性也是一大亮点之一。在虚拟的网络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通过一个平台交流,使得及时的对答、沟通成为了现实,因此,新媒体同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环境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既起到了保护和广泛传播的有利作用,但又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对音乐艺术创作者专利权进行保护的难度。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1.激发创作。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来源渠道宽广丰富,具有丰富的共享性,这也大大拓宽了电子音乐的创作素材,可以为音乐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参考资料,激发音乐艺术创作人才的灵感和创造性构思,促进音乐艺术的良性发展。

2.促进传播。

新媒体与时代音乐的发展贴合得更加紧密,传播形式也更加新颖,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艺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受众群体也更加多样化,全面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广泛传播和长足发展。

3.强化效果。

新媒体中的一些科技元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运用,不仅强化了音乐表现效果的立体感,还使受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作品的魅力。所以说,新媒体与音乐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加强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1.盗版侵权。

在新媒体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中,盗版侵权问题首当其冲。部分网络传播者在未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他人作品用于自身牟利,造成对著作权、财产权的侵害,这给原创音乐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影响效果。

网络资源中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艺术作品的参差不齐。有些传播者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一心追求传播速度,质量方面未免就会落后于其他媒介。此外,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一部分原因。

3.破坏价格。

目前,音乐艺术的盈利点主要在于正版音乐录像制品的出售,以及演唱会等正式演出活动的门票费用。网络资源将这些音乐艺术制品的稀缺性大大降低,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之后,正版产权、正式授权渠道的音乐产品价格就会被破坏。

4.音乐类型的冲击。

新媒体迎合的是青少年消费群体,主要依靠点击量和浏览量等数据值确定生产、传播方向。流行音乐向来是网络传播的主打类型,这样就掩盖了其他音乐类型的艺术魅力,对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就会造成冲击。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特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3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影视艺术类实验体系构建”(2014-gh-279),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高教研究项目“面向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2014GJYJ-B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文(197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科技依赖性

计算机图形技术为数字艺术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各类图形、图像和动画软件技术的应用,都属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算法和编程的集合是所有软件的核心,多媒体软件具有十分友好和人性化的界面,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自然、方便的设计环境,而复杂的算法都在“后台”运行。有人认为新媒体设计师不需要掌握计算机语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理由是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达到脱离编程的环境。例如,描述生物有机体的特征或模拟自然景观需要计算机分形算法,需要进行自主开发,而普通的软件往往无法提供这些特殊的功能;又如Flash软件就需要设计师懂得ActionScript技能;网页设计师也必须掌握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网游设计师还得熟练掌握C++、VB或Java程序语言。显然,设计师不仅要能够熟练操作软件,还要能够运用程序设计来实现仅仅通过软件所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还有,新媒体艺术作品传播和网络、数据压缩与解压、媒体格式转换、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知识无疑是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理论和技能。

相对于传统艺术对创作材料的依赖,数字媒体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完全不一样,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需要网络设备,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者要用到创作软件。基于此,数字媒体艺术家同时又需要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他们需要掌握运用软件的技巧。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新媒体艺术家不断地学习掌握利用更新、更强大的创作平台进行创作。

二、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媒体依赖性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数字艺术作品超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平台。艺术家可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观地推介他的艺术作品,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另外,寻找发行或展示渠道、表演场所也都不再是难事。除此之外,数字音视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在家里看电影大片、听流行音乐也成为现实。作曲家或音乐爱好者借助音乐软件,编辑创作乐曲,为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词谱曲,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样,在网上,音乐检索、储存、播放、复制和下载都可以轻松地完成。现在,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它一般具备诸如上网聊天、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电视节目接收等功能。技术发展积极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体依赖性就是对各类传统、现代媒体的依赖性。信息时代,随处都是“数字信息”的身影,海量的经过数字化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广告和影像作品,没有一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过数字化编码的艺术内容借助各种媒体进入千家万户。因此,可以说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及其传播方式在作品的创作、展示和普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众心理学、媒体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大众传播学的关注重点,但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熟悉现代数字媒体运作方式、传播途径也非常必要。因此,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知识结构中必须有媒体技术学的内容和应用传播学的内容。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短暂性和瞬时传播性

数字化的本性和电子信息传播的特征决定了许多网络艺术具有独特的瞬时传播性、短暂性、虚拟性和可下载性等几个特征。智能终端越来越普及,这无疑也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对网络媒体的依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扩散的艺术,因此它也就具备了其他艺术类别所不具备的传播广泛性、快捷性。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等借助现代传媒的大众文化相类似,具有商品的特征。“短暂”是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普遍特征,这一特征使多数大众文化产品失去了难以持久的魅力。网络的高效率传播,超大规模、快捷方便的复制技术使网络艺术得以更快捷、更广泛地向大众传播。被大规模复制的网络艺术作品,因网络的瞬时传播特性,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其极易复制的特征降低了网络艺术品的原有艺术价值,而瞬时传播的特征使得网络艺术作品变得让人过目即忘。因此,许多网络艺术有“短暂性和瞬时传播性”的特点。

虽然网络艺术有着以上特性,但是不能因此忽略网络艺术特有的美学价值。和那些经典的传统艺术作品类似,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数字艺术作品也能够保存相当一段时期,甚至被各类博物馆所收藏。

四、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兴交叉学科,融艺术与科技为一体。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该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模块:艺术美学、工业设计、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能。这几个模块之中,尤其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在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人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许多艺术家缺乏计算机编程的经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创作出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反而是具有强大功能的软件及越来越人性化的交互界面设计帮助了他们。借助计算机创作软件的超强功能,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视觉语言的把握能力,同样在数字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那些只是拥有计算机编程知识和现代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若想取得较大的成就则非常困难。因此,要想进行数字艺术创作,仅仅熟练掌握几门创作软件技术是不够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属于一种高级的艺术创作活动。不重视设计语言的学习和设计思维的训练,软件技术只是一种高级工具而已。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师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从学校有所收获,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解读作品的韵味,学会关注我们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用我们掌握的艺术造型手段塑造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牟昱,叶福军.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习与就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8-19.

篇(4)

>> 网络电影艺术的特征与传播价值 电影的广告传播价值及运用 微电影广告传播价值浅析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 微电影营销传播价值研究 浅析网络信息传播价值 电视媒体网络传播价值凸显 情感类节目传播价值分析 网络传播模式下的广告传播价值 电影贴片广告的传播价值剖析 浅析“元电影”的传播价值与意义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网络广告的经济传播价值研究 壮族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应用及传播价值分析 浅析微博的特性及传播价值 媒体再现“小人物”的传播价值分析 数字音乐传播价值链分析 CCTV-5的广告传播价值分析 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比较 动画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与美学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

治理》,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2期(总第157期)

③张成良.《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电影

评介》,2007(06)

④杨晓茹.《试析网络艺术的审美追求》,《新疆艺术学

院学报》,2009(03)

⑤《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⑥许行明,杜桦,张菁等著.《网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

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⑦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十卷集》第19

卷,列宁格勒,1979年,第181页

⑧吴起.《网络视频与院线电影传播的差异研析》,中国

电影网,

篇(5)

    网络音乐是对传统音乐创作过程和形式上的颠覆。原创音乐创作数量激增,其他音乐新概念层出不穷,内容结构出现了“串烧”、歪唱等;音乐介质也不再是必需存在,由于音乐创作资源实现了网上共享,网上音乐合成制作便捷可行,有音乐表达意愿的人们获得了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在表现手法上,网络音乐也尝试采用新手法,雪村的音乐大胆的运用了flash,还有歌曲采用方言演唱等;在传播方式上,网络音乐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作者之间、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而网络电影是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一种影片,是网络时代草根视觉传播的开端,人们纷纷拿起DV,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大胆表现自我,表述个人的理念,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艺术作品。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艺术体验的新方式。现代传媒提倡双向互动传播和实时同步传播,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中的群体价值得以突显,接受主体(即观众、听众、读者、网民)更大程度地在文化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传播的推动者。这种深刻的影响促使创作主体(即作家、艺术家和编创人员等)的反思和再创作。

    现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已逐渐实现网络化形态的发展。全球网民们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最受欢迎的博客作者获得的点击率已不亚于绝大部分报纸的发行量,许多博客作者转而成为专业写作者,其作品经整理由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的网络点击率与日俱增,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音乐网站试听并下载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歌曲的网络推介改变了传统的歌曲与传播方式,大量平民色彩的歌手也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歌曲推向社会;电影、传统戏曲的网络下载与点播更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全球性,相关部门和戏迷们纷纷建立网站,交流心得,传播文化,进行网上表演和评比活动,昆剧等一些剧种因此获得了海外市场的支持。量身订制个人性艺术作品,成为网络时代特有的艺术传播现象。网络艺术传播的个人化,使人们可以而且能够追求超越时空的信息选择。网络化的艺术传播,使人们不再受传统媒体的制约,可以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艺术是最富于个人化的行为,而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特质正满足了艺术表现或再现的媒体需要。随着网络个性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戏曲的传播也迅速发展走向成熟,实现了草根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交流。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渗透、难舍难分。各国的传统艺术逐步走向世界,并通过世界来传承。这也就涉及到艺术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涉及到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等问题,涉及到传统艺术不同民族间的横向交流与交互影响。因此,我们要用全球的视野来反观和看待我们的传统艺术,看哪些成分需要继承,哪些成分需要创新,甚或抛弃,否则,传统艺术越传只能离世界文明大道越远。

    提高文化自觉和创作的自主性,加强对传统艺术本身的认识,能够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网络为艺术交流与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不同民族艺术的交流呈现出全球化的格局,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动有了平台,呈现快且频繁的趋势。然而,传统艺术有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这种艺术间的民族差异和特性并没有因为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的便捷而消弥,艺术的民族特性益加突显,也只有坚持艺术的民族性,坚持自我发展的道路,遵循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突出创作的主体意识,民族艺术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符合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要想发挥网络文化的艺术功能,就必须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并为我所用。艺术传统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保守的文化观,我们在网络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既要突出民族意识,又要有健康、开放、发展、平等的心态,做到适应网络文化带来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格局,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做好艺术整合与艺术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把传承和发展艺术传统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传承。因为艺术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才能实现艺术创新。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 数字技术 呈现形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媒体”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它仍然还是一个内涵争议颇多、其外延也相当含糊的名词。但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却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不可逆转,那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因此,有人宣称:“数字时代已经来临”。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以取长补短。而现今,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性质,使之在传统艺术语境下的各种理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言说能力:另一方面,以技术分析代替审美感知的“技术八股”,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表现的领域呈现“失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把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完美奇妙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一、数字影视艺术的呈现

计算机可以通过改变动态影像的时空关系,将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法发展成为数字影像的非线型编辑,而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将主观时间体现物理化。通过改变时间的速度,使均匀时间变为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有钟表时间过度到主观的时间感,这些剪辑手法使“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等主观体验获得了表达。而闪回、重复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回忆、预感、轮回感、旧事常新症、似曾相识症等心理状态获得了直观的视觉形式。相比传统的“录像艺术”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使“时基媒体”艺术的表现更丰富、更深入。在美国电影《骇客帝国2:矩阵革命》中有一个打斗场面。一个人跳起在空中踢出脚后落地的动作。在传统剪辑中无非把速度放慢,或从几个角度同时拍摄后重复地剪接在一起,强调的仍是同时性。在这部电影中,当人跳起在空中时忽然定格停住,然后人体和房间都旋转了360℃――相当于摄像机绕着演员转了一圈,这段时间流逝了数秒一然后恢复正常运动速度,演员飞脚踢出、落地。这一镜头中,场的时间理解介入并中止了正常的时间流程。这样一种时间逻辑已经不只是一种由主观心理体验改造的时间感,而是不断综合加入空间理解的时间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时间逻辑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登上人类生活的舞台,而计算机数字非线性编辑正是改变时间属性的关键技术。

二、数字合成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最明显的相关之处包括“大众艺术性”、“艺术作品可复制性”、“艺术可解构观念”和“非理性构成艺术”。所有通过计算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管表象上是如何地繁华与绚丽,实质上都只是0与1数字信息的诠释与解读。这种数值化的再现。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影音视讯,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与解析;二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象,都可以利用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做处理与修改。这种数字集成的特性在创作上赋予了艺术家无边的自由。例如,数字合成艺术主要依赖于Adobe公司提供的Photoshop软件作为数字平面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Photoshop已以它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如通道、蒙板、图层、滤镜等突破了媒材的限制,为视觉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Photoshop在绘图功能上,与其他绘图软件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其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高效的图像合成功能。借助它,创意可以天马行空。特别是通过对于图像之间的共生、双关、同构、无理、混维、正负形等创意手法的运用,Photoshop营造了一个非理性的数字艺术世界。Photoshop艺术的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自动产生意义”。此类作品所含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美国数字艺术家LuisAraujo的最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过渡》这些作品具备强烈的荒诞、无理、虚幻但充满情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反映现代人在科技和环境的生存压力下寻找自我、探索生命意义的追求。这类作品也反映了数字媒体艺术在解构传统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的强大的处理手段。

中国台湾旅美数字艺术家李小镜(DanielLee)可以说是“数字杂交合成”的高手。李小镜通过计算机图像三维成像技术,即通过三维图像数字渐变(Morph)软件和数字合成技术,将不相关的生物和人进行“数字杂交”,这些由计算机通过“点对点”变形而生成的中间过渡“角色”浑然天成,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使得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这些计算机合成图像,不像传统宗教艺术的“狮身人面像”或“人头马”那样带有强烈的符号和图腾的特征,而是通过摄影和数字合成技术,使这些“数字杂交”的图像惟妙惟肖,使人恍惚进入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李小镜在他的作品时,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我的作品内的每一个物体,桌子、椅子、人物等,都是分开来拍摄的。分别将它们输入计算机之后,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绘画比较接近而摄影比较远。对我来说,每一个物象都是画家笔下的一个笔触,我将他们个别处理,并与整体结合,以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通过李小镜的艺术作品可以体会到数字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以高超的特技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合成图像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2001年创作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化》该作品通过数字图像艺术合成。并结合计算机,表现出了在3D仿真与运算上的超凡能力,将鱼到人的进化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意味着创作者、观众、或玩家都可以参加到这种有趣的游戏中来,大家共同打造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里最经典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就是“互动艺术”和“遗传艺术”的出现。“互动艺术”就像是一个电动拼贴艺术家,它可以通过观众利用新媒体艺术模块化的特质来取材并实时、即兴地创作网络或现场艺术作品,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l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 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在其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将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而且,这不尽然是坏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这种新方式不同于读一页书,也比到卢浮宫实地游览更容易做到。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

尼葛洛庞帝随后谈到了网络艺术可修改性的意义:“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象把艺术大师斯泰肯的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幻狂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计算机提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特别是因特网和宽带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计算机的创作平台实质上就是其模块化的架构。以网络为例,一个应用HTML写成的网页是由许多不同的组件组成的。一张看似完整的网页,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图文件、字文件、音效文件、动画文件、程序文件等所组成的,一张张的网页组成了一个网站,一个个的网站就联结成了漫无边际的网络。换句话说。网络架构下的每一个组件,是从网站、网页到更基础的图档与字档,都各司其职但却独立存在。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不但增加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活度,而且在更新、修改或变动时更提供了效率与实时性。只要将一个共享的图文件、文字文件或音效文件做替换或更动,所有用到此一组件的网页都会同时地改头换面。可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大众娱乐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0与1数字信息的数值化特征,使得其作品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即存在着进一步修改、撤销、更新、解构和反编译的技术可行性。这样,一些数字艺术作品就可以采取一种“接龙”式的创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风行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就有一部分采取了这种创作方式,使其创作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以备进行更新。

篇(7)

1非主流化

网络是个活跃又有依赖性的工具,网络文学的真正价值和形式存在与传统文学是根本不一样的定义。当前,在许多层次上的网络文学是对生活的宣泄和任意的心理文学,这与作者年纪、社会阅历及对生活的认知有着紧密的关联。像现在的榕树下、橄榄树、黄金书屋、汉语文学具有综合性和专门性的一些BBS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起来。还有现在自由限度比较大的博客,都促进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学。因长久渗透“文以载道”的思境,一向蕴含着众多伦理、道德、使命、职责等非文学因素、肩负重任而行的传统文学,直至近现代,再一次变为政治战斗载体的艺术文学,被拿来解读对策、政治、思想、文学历史创作过于依附政治、跟随主流的行为和情况,对文学艺术的本身发展产生了很多的屏障。相比而言,网络文学主要是以“个人倾吐”的文学形象而产生的,自它出现那天起,就富有特别的“逆反”心理,无视现下主流政治的形式,没有教化、政治等方面的功利成分,而是从自己开始,毫无顾忌地涉入文学氛围,激起创作的想象力和速度,让文学成为真正的一次人格体验与心灵冒险,是一个面对众人展现个体自我,表现出独行特立、豪放自主的开创境界。网络文学在意自我意识甚于章法规定,作品的自由性、娱乐性、发泄性着重于它的思维性、文学性、论著性。文学本质当然要真实,随意化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意识劳作。而网络创造就是种自主发泄、自主表达的个体思想需求,拥有猛烈的个体实现和自我展现空间,它更加表现出文学创造“个体表达”式的真正情感。从某些意境来讲,文学网络性的发起可能是一种真实意境上的文学归一。

2反传统化

迈进新纪元之后,我国很多学者睿智地关注着来自欧美的一些消遣文化理念,比如:巨幅广告、歌厅迪吧、街心花园、超级市场、装潢设计、流行歌曲等,并引进西方美学的新理念称作为“平常生活艺术化”,而网络文学的产生和流行,更被喻为是“平常生活艺术化”的典型证明,它是艺术活动迈进艺术作品的金字塔,是步入大众平常生活的典型标志。客观上,网络文学富有大众趣味的艺术效果与主观上娱乐性的创作动机,它在审美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由采取超文本的审美关系和视图化审美的方式而确定的一种大众化审美观点。在现阶段,网络已渐渐扩展和深入到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网络慢慢地改变着人类组群的行进轨迹和生活形式。在虚拟性的网络环境里,以数字实际化方式得以保存,并给人们提供消遣。网络和电脑的几寸显屏,汇集了炫彩和文字、图像和声音、互动和形式,架构了看、听、知觉的各方位效果。它对于审美活动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冲击,消除了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艺术和审美活动不再是精英少数阶层的专指,也不再是限制于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传统审美活动的场所,它凭借现代媒体,走入人们平常活动的世界。一个文件代表着一种读解形式,或代表个体,或代表一群人的审美观念,真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所以,文学网络性不仅带来了方式的完全变化和读解载体,更发起了整个文学艺术思索模式和审美方法的改变。为此,在时代网络的审美行动中,所谓纯文学艺术的范畴已被超出,它已经融入进众人平常的生活中。比如现在最具有影响的校园小说、穿越小说等和人们有着密切的生活联系,但是现在的一些网络文学,比如一些散文,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将之发扬和拓宽,并注入多种传统文学,将多种的文学模式融成一种新的文体形式,也就是:新媒体散文。文学网络性审美已走入反传统式归真,在社会新形态中,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真正领悟或理解。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超越

1表现艺术

网络和其他的传统的媒体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或者说是网络的最大优势是:网络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颜色、超级链接等诸多多媒体因素于一体,通过将网络的本质特点和文学的特质相结合,实现有机的联系。网络文学由此产生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征,网络文学的兴起才能实现。反之,我们通过纸质报刊等媒体同样能够实现文学艺术的表达,这样的网络文学仅仅是传统文学的一种转换的表达形式。但是目前很多的非线性的多媒体文学成为文学界的一种较为独立的品种,这样的文学形式和传统的文学有哪些区别呢,其审美特征的表现有哪些创新之处等,我们只能在其进一步的发展后得到答案。新的媒介形式带来了新的文学表现,例如较为新颖的立体辐射链接。传统文学其文本的平面展示形式是封闭的,但是超文本文学形式是多种不同平面文本的有效叠加,给读者立体化的阅读视觉感受。纯文本和超文本之间的差异是,事前描绘和设计一系列能够进行选择的结构是超文本,纯文本只能够间接地拥有一种或者几种选择范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一方面给出了其他相关的文本,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的程度上筹够了阅读的时间、空间。另外还有多路径的故事情节、时空同时植入的想象、互动结合的艺术等多种表达形式,以上这些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如:描写爱情故事的《火星之恋》,在描述的过程中,将音乐、图片等运用到其中,在出现美航天器从太空发回的火星照片、宇航员登月球等等之类的有关星球的照片时,都会出现梦幻式的氛围,这样也就突出了此类文学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超出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技巧,其表现效果也有了质的提高。

2语言艺术

在纸质化的文学时期,文学和文字艺术的内涵几乎是等同的,影视文学的发展和表达不断地丰富着文学的语言形态,除了文字和口头语言以外,还增添了丰富的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网络文学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形式。网络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学及其语言表征进行不断地革新和整合,使得网络发展的环境先适用于网络的词语不断地产生。更为简约化的网络语言的产生,展现了网络传播的速度、网络群体沟通交流的需要,但是这一形态的网络语言不能作为网络文学的语言进行全方位的使用。也不能看作是网络文学对文学的价值和贡献,而其只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符号和形象化,在特定的程度上,这样的符号化的叙事形式,有可能带给文学词语的失真或者混乱。真正具备了网络物质特点的文学表达形式,是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译的,除了文字语言形式之外,还有多媒体专有的语言和图像语言。网络文本其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种超文本链接的多媒体语言,在网络文本的构建过程中,作者能够充分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的编译,把不同的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等进行有效的组合;与此同时,网络文本语言能够面向多方向的链接,在一个母本里实现不同语言形态的链接。这就能够给广大的读者提供更为宽泛的欣赏世界。而且通过使用一些新形式的软件、硬件等,使得网络媒介的声光色俱全,真正给读者全身心、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因此,单纯的文字形式语言很明显地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以互联网为发展标志的第四媒体,其丰富的信息承载量和较高的传播功效,成为了网络文学新型语言的发展动力。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数字语言:521(我爱你)、9494(就是就是),这些用网络的语言就是“网词”,它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起来比较便捷。

3创作艺术

在创作的方法上,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通过使用计算机代替常用的笔,由传统的单手写作,转变为双手的输入。与网络媒体的包含特质一样,网络创作能够和传统的文学创作相同,如使用万通笔或者压感笔等作为手写的输入工具,或在人机交互的平台上做语音的输入工作。如在网络上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大干收眼底,斯调不同凡”。它是由在我国第一次举办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的梁建章设计的“计算机诗词创作”软件做的一首五言诗。此软件运用的是APPLEⅡ微机,其创作诗的速度相当强,平均30秒左右创作一首。在此软件创作的诗作中没有出现过重复的现象。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新的媒介形式,帮助传统的文学样式得到了更多的进化和演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地丰富和扩展了文学的创作方法。例如超文本的创作,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的网络简单化,而是实现了有效的超链结构的立体层次化和艺术特征化。网络散文名片如《文字温泉》就是属于动态的拼制作品,它是由五个短文构成的。通过使用鼠标进行文字下面的图标点击,能够分别出现五段不同形式的文字,使得文字的组合更为丰富多彩、变化莫测。超文本戏剧的创作性,更为丰富的演出环境,给每个听众更为全面的视觉听觉享受。

4审美艺术

网络文学由于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方式等,在次基础上产生了新颖的审美特征和文学价值,这样行事的美学体系在文学历史上尚未清晰到位,但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反常规的、分解式的、结构的并列、反解释等特征,成为了目前网络文学发展的审美追求。新的媒介把其他领域的界限和文学,以及不同的媒体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的视觉、听觉形象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化的网络设备正在加速构成多媒体的全面使用。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在进行着不同的艺术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使了文学社会化、社会文学化的发展。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希利斯•米勒认为,目前的文学内容和文学理论已经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传统的文学内容和文学理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正在向着新的方向、新的意识形态发展。在他看来,不管是从文学研究的内部还是它的外部发展情况来讲,传统意义上的靠语言作为媒介的文学研究,已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朝着综合型的文化研究方向发展。这样的文化研究形式虽然没有对文学产生排斥,但是对文学独特性的重视已经没有那么的高度。假如说在这样的文化研究的转型过程当中,文学和文学理论还不甘愿被传统的文化大潮所淹没,还要极力地寻求发展的空间,那么也只能是在目前已经成为多元文化混合的前提之下,慢慢地构建新颖的形态。所以,纯文学的概念,在人们的文学视野中将要慢慢地退出。但是这种理想情况下的作品,其发展的完美程度和成熟度,将更多地依靠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