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40-01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认为每天都在说普通话,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因而就忽视了语文的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上,给孩子造成了莫大的压力,同时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育的结果,忽视了教育过程,而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为此,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成为许多教学人员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轴,以教材和课堂为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导,往往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约束性,不顾学生的感受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优生很优,差生很差的局面,而这一局面在以后的学生学习中态势进一步被扩大,最终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很多本来情愿学习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以“预习、讲课、复习”为主线进行的,不仅语文是这种模式,其他的各个学科也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把所有的课程预习和复习完成之后很少有娱乐的时间,而处在童年的孩子们正需要很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玩,而另一方面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去学习,将来能够考一个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从而才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这两个方面最终培养出的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活力的新世纪人才。
说到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莫属是中国的统一式的教育方式了,这种方式固然有这种方式的优点,但是整体上缺点大于优点,以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来说,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这种育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课堂上老师需要讲解的深度与讲解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教育方式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急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语文教育方式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的统一性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知识市场的需求,因而在教材改变的基础上,教育方式甚至是整个体系的教育制度都需要得到创新,这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才能满足新型人才市场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如上所诉,在教材方面要做到能够具有通俗易懂,但是又不缺乏吸引力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才能享受到不同的乐趣,其实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将语文教材制作成不同的样式。将语文分成不同的部分,由学生进行挑选,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起点开始对它们进行定点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但是核心部分却是教育的方式,即使是教材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不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孩子们仍然难以对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语文学习这一块,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钻研散文,开始培养写文章,这是否有些为时过早,小学生本来就是处在童年时期,为什么要在他们的书包里背上沉甸甸的书本呢?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就先应该从减负做起,这也是完善教育方式的最难走的一步,只要能成功的做到这一点,那么整个的教育也算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完成以上的一步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是最基本的,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小学语文教育的其他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比如说是品德教育、审美训练、价值观的养成等等。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教育的多元化,这与我们在上述谈到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要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不是只把黑板上的一个圈当做是数学中的圆圈,而是可以产生其他不同的联想,这才是语文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就要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融为一体,老师不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而且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老师不能只是把教学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而更应该把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负责,真正的做到其应该做的事情。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操作手段就是通过对教育方式的改变进行,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除了要做到以生动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之外,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给他们留有足够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空间,能够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才能够算是将小学语文教育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意识;自我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9-02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在眉捷的任务。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然而,“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们,尤其是中学教育,高考更是典型。它还是以考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大小,决定其人生的命运。这就必然会造成高分低能儿。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学生在思维方面形成了定势,不敢体现自我的个性,创新意识更是被挤压殆尽。每年几百万的考生都被高考这一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显然,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语文在各科教育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从小学到大学,这一直是一门必修课,可见其重要性,它是工具学科,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成败,它的人文性,决定着我们我国的母语特色,它的社会性自不待言,只要人处在社会中,就一定需要语文。所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应试制度下,语文学科的三性都被消磨殆尽,极需创新意识的渗透。只有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才有可能给语文学科带来生机。笔者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地看待受教育的对象,要适应21世纪经济的发展,破除陈旧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听记者。教师讲课时各个环节都设计好了,分析文章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几个步骤,学生只需要记下来就可以了。写作时,教师也给学生安排好立意与中心,起承转合,层层“指教”,还有甚者,让学生背一些模式,或者是背几篇教师选好的范文,在考试时套用即可。学生的听、记、练,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也懒得再去开动脑筋,质疑探究,直接复制教师的答案就可以了。然而,我们都错了,语文教育应该是创新的教育,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不可能被复制。
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它综合性强,包罗万象,特别灵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创新。比如瓦特对沸水的壶盖感兴趣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李时珍尝遍百草而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等等。这些中外前辈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都告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有质疑精神。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课堂上授课时,可以故意写个错字,而大力表扬那个发现这个错字并改正的学生;还有如故意讲错某个简单的知识点,让学生找出来,并大力表扬,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回自信,大胆质疑,而后才会有创新。有些教师总是觉得让学生质疑会丢面子,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了赶进度,总是一味地满堂灌。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改变那种赶进度的状态,要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时间,要敢于表扬向自己质疑的学生,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中心,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其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今天,也许他们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前程似锦,我们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其扬长避短,挖掘其潜在的意识。在这里,笔者提倡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的大环境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让其对自己充满自信。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关心”学生的度的问题,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要对其要求有法。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从学生自身出发,发自真心地关爱学生,才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要在关心学生的前提下,提倡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实践活动是高中语文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这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创新意识也会被唤醒,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我们要倡导“大语文”观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语文实践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就可以让我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教室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去关注整个社会,去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不仅会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也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充实,还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不仅仅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教师、学生、家长、现行的高考体制和教学改革都从某些方面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只认《考纲》不认《教纲》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针对教材提供的教学主线,教师的教授内容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但是,高中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区别就在于高中是为了高考,高考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不以教学大纲为准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进行教学。可以说,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考纲》考什么,教师教什么,重点考的内容无数次在重复,不考的干脆跳过。定期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是以《考纲》为中心展开,分析考点、热点、考试动向,教师交流的主题也是怎样深入挖掘考纲内容。专家对《考纲》的分析,也是异常火爆。这种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的做法,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2.参考资料反客为主
语文教师把复习资料的内容移植到教学之中,或补充、诠释教材,或取代教材,不是广泛深入地挖掘教材内涵,与文本对话,讲自己的剖析,而是津津乐道地讲资料,当资料编者的传声筒,唯资料是尊。考试不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命题,而是找资料搞剪辑组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推介和要求购资料、读资料、做资料上的题。教师和教研组常常用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比较资料与高考的吻合度以便更好地选用。这种以资料取代教材的倾向严重限制了师生的教与学,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学资料是对教材局部的解读,况且编资料者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认知角度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大精深的教材,再好的资料也难以穷尽其意。资料的有限性与教材的无限性的矛盾很难化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再辅以适当的资料,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语文教学目标。
3.注重分数,忽视素质教育
以考试分值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尺,并以高校录取分数线佐之,认为考试分值等于语文素质。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如何提高考试分值上,考试易得分的就重点讲,像诗歌鉴赏和写作得高分或低分可能性都不大的就略讲。写作文则把重点放在强调字迹工整,开头结尾尽力写好上,即唯分数是图。而学生则精心挑选易得高分点,如背范文,做资料上的模拟题以应试等,功夫不花在练内功强素质上,而花在如何巧妙应试之上以求立竿见影。这种以分值取代素质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适应时展,创新语文教育
1.切忌为了高考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育展开,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是为了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古诗词,通过对语文课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说,高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教学大纲,也可以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结合。在高一高二进行课本教学的时候以教学大纲为主,主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大部分高考重点还是来自课本,只有通过对课本的研读,才能慢慢掌握语文技巧。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慢慢将《考试大纲》渗透在教学中。从进入高三开始,再以《考试大纲》为主,冲刺高考,复习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充分品读中国的经典文化,高三一鼓作气,冲刺高考。如果从高一就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学习,学生会产生疲乏状态。
2.以教材为中心
任何形式的资料书和辅导书,其实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写的,只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充实其内容,比如一首诗的延伸,可以介绍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生活背景和诗人的其他作品。那种以参考资料为中心的复习策略是有偏颇的。参考资料多而杂,有些内容是不涉及考试范围的,而且现在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其实内容都是相互抄袭借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或者教师参考认准其中一本就可以,过多无益。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仍然是要以教材、教学大纲为中心。教材就是《教学大纲》的延伸和载体,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培养语文素养、文学气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语文精神。
3.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因为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说,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能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就忽视了素质教育。当今社会,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的人当年高考不一定分数很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都非常高。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行为素质并不为人称赞。在很多人仰望的所谓的“好孩子”,爱学习、成绩好的一类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交际能力,不善于与人沟通,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和目前的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需要只会考试,死读书的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方法;创新;实践活动 ;理念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难以体现,学习十分被动,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急需要创新多样,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此来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教育及人才的总要求。本文就小学语文的教育的策略及方法展_论述,希望能够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一、组织多样的创新教育方法
1.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展形成。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方法
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作业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实施新课程以来,收集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学生常规性作业。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引发其获取信息的欲望。二是指引方法,有效收集。我觉得此时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彰显出来,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
3.检验效果多层次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多以学生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可大大忽略了课程对学生产生的深远效果。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获得发展,也促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其根本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尤其要辩证地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课外与课内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随意“实践”。活动前的设计,活动中的引导、点拨,活动后的总结、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导演”意识,在“引导”上下功夫,而不要把自己易位为“演员”,在“表演”上白费力。
3. 生动活泼与切实有效的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无疑应该讲究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但决不能因此去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生动,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扎实有效。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使实践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使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各有所得。
三、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的过程中则需要老师的分析与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的进行,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1.及时改变教师角色,为学生努力创造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学习气氛,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被灌输知识的这种状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立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才会变得没有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发挥潜意识吸收和进发创造思维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有限,所以笔者认为,要教会学生质疑,探求真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所以对问题情境创造是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
3.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所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诱导,善于重新组合自己有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黄小丽。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谈[J]。广西教育,200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一文时,运用了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文明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对我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仅有的三张图片给学生留下了模糊的形象。我运用信息技术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件,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黄山奇石的介绍和图片资料。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有名的景点作动画展示,山石周围云蒸雾涌。“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云腾翻滚出,慢慢地显出了“猴子观海”的山石;在晴朗的天空下,“仙人指路”的山石清晰地展现在 学生眼前,学生被这一幅幅身临其境的图片吸引了。信息技术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了具体的感知,黄山奇石在学生心中不再陌生。有了具体的体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由陌生变成熟悉,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容易,有的学生能当堂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更好地突破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时,蝙蝠是学生偶尔见到的事物,但是学生对蝙蝠的特性并不了解,雷达对学生来说就更是陌生。如何教好这一课,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成为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如果简单地让这一课变成讲授课,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空洞的知识。没有任何印象,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教学本课教学之前,运用信息技术做了精心的准备。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我抓住本文的重难点,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搜索到科学家的三次详细试验过程,将动漫、视听效果集于一体,让学生学习试验报告单的填写。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蝙蝠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向学生简介蝙蝠的嘴、耳朵、眼睛。尽管平时学生偶尔看见过,但对蝙蝠的嘴,尤其是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了解的。有了信息技术图片的展示,学生仿佛明白了一些,真正地掌握知识是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所以我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做了详细的准备。每次试验的环境相同,不同的是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第二次将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三次不同的方法,绳子上的铃铛有了不同的反应,在强烈声音的冲击下,学生听觉、视觉、感觉有了新的体验,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有了了解,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科学家运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我向学生展示常见的简单的雷达图片装置,并对雷达的天线、荧光屏做了展示,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有节奏、有声音、有图片、有情景的环境下有效训练和提高朗读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给学生有效准确的示范,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课文短小精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争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就需要朗读,需要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作辅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领下,走进课文,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感受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模仿能力强,范读的声音和节奏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范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短小精悍的课文,学生朗读好几次都不觉累,当遇到长篇课文时学生朗读就累了。长篇课文,部分可朗读,可分节读,可默读,久了,学生就厌倦了,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朗读,边听边感悟,边思考边理解,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纠正自己的朗读错误,加强语言训练,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改革;打破传统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办法,这就代表了教育事业的教师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这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它要求当代教师能够适应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下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求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教育实践能力。总之,本文旨在强化和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的应用性和实`性。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创新问题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很多革新,课程改革推广了课程教学的新理念,但许多的教学课堂依然秉承着传统的陈旧理念。
(1)“重结果不重方法,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机械记忆不重自学能力培养”,这些传统思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在评价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仍然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机械的去学习,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2)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忽视了语文的文科性质。语文就是一门语言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十分紧密。目前,多数语文老师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这个狭隘的世界里,他们在课堂上做的仅仅是讲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强调基础知识;他们却远远认识不到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的重要性,以及由课文内容拓展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必要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首要任务应是把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座”改变成充满乐趣和智慧的课程,因此,要多向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才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2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1)应彻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经验,而教学观念也是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单方面讲,学生就单纯的听,导致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不仅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双重目的:既让学生获得高分,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真真切切体会到语文课程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也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审美观念和思想道德修为,为他们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学生则不断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在课堂上师生们积极交流,不仅能使老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和提高自身水平,打破逐条书写、死套格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还能及时反映教案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3)构造创新型课堂,创新教学思路。传统的课堂一般是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让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知识毫无反应,而如果实现创新型教学,让老师能够以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零距离接触大自然,会使学生内已、深处那种最
纯真、最美好的品质得到培养。让学生全身已、体验语文课本里的那些自然画面;由此,便可使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
3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优点与特色
(1)广泛扩展数字资源。我国在2003年时由教育部门成立了“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截止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个项目能够提供素材、教材、视频、试卷、案例等资源。在2012年时教育部门有成立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反映了教师教育领域全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不仅能让学生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而且在学生面向资源广泛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起着不可替代的铺垫作用。
(2)通过实战训练不断提高其职业化。“实战训练”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都有所体现,能使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升。第一,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教学背景,并给学生提供任务;第二,在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中,遵循“思出粗知一论明细节一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并在该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基本研究能力使其得到提升;第三,让师生结合,实施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在这过程中遵循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专业的知识和基础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敢于尝试,让实践性教育在各个小学落实下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发,刘海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