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0: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安全风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
1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强,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规划要考虑综合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从应对灾害、突发事故、人文、环境、海绵效应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2大型公共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损失大、风险大
大型公共建筑在安全运营与操作中,伴随的损失往往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耗时、成本高、建设技术要求高,发生事故或破损后的修复难度很大、修复时间久。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隐患,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发展受阻、人文景观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紊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较为集中,一般会建设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集中的地区,一旦发生意外或安全事故就会引起巨大损失。
2.2运行风险的多元化
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2.3风险连带特性
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对经营风险的连锁反应引发的问题。城市功能的整体性增强,让很多居民参与到了大型建筑的使用和享受之中。因此,大型公共建筑安全中,大型建筑的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引起众多复杂的连锁反应,对周围一系列的人群和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巨大的灾害发生。
2.险防范的难度大
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3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行创新策略
3.1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
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步骤上需要在前期判断大型公共建筑的整体风险定位和标准,认真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指标和数据,在建筑物运营中,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在风险因素的判断中,认真评价具体的风险级别,从优化和完善风险防范的具体基础做法入手进行改善;其次,在建筑物安全运营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特性与功能进行规划,对外界的环境与突发事件进行动态调控、预警、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措施。
3.2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具体体现如下:(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设计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
3.3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当前,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稳定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未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非常好的帮助,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需要集中处理各类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与数据,并将事件严重性进行分级,并与历史上的事件或案例进行对比,查询具体处置方法与方案,预先设计一种事件的机动窗口与应急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紧急方案进行管理和控制。(2)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发展与信息整合实现要进行联合处理,用户可以根据警报处理对事件级别进行控制,对警报流程和信息警示,对民众的安全疏通做出更加人性化的引导。(3)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规则,进行联动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需要适当创新,采取人性化思路改进各项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公共建筑安全的稳定运行。
作者:乔五洲 单位:大庆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风险估量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且需要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做出评估,估计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等。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为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提供方向和角度的,而风险的估量主要是为其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的来源及途径
建筑工程方面的安全风险来自各方面,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方面的风险
1.1 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1.2 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2、 社会方面的风险
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3、 经济方面的风险
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4、 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5、 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
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三、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安全责任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结合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体系,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体系的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要通过各种途径强调提高建设单位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生产责任,要制定并实施责任到人的有效措施来建立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度。应要求项目负责单位评估安全风险,并制定事故紧急措施预案,提交相应管理单位,并实时更新。这些措施都是为完善和加强责任管理体系,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以降低安全风险。
2、注重安全施工技术的提升
要设计完善的施工组织方案,保证各项施工作业都有序的进行,同 时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 机械设备对于施工来说十分的重要,因此,必须要保证机械设备 的质量,定期 的对其进行维修和检耍以便于避免机械设备 自身存在安全隐患 。
3、提升建筑风险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
如果评价人员不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那么也将会使得建筑风险评价形同虚设,评价结果失真。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建筑风险评价人员进行综合培训,以此来提升起综合素质。所以,施工部门应该根据评价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教育培训。而对于管理层的人员来说,应该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安全风险的管理方面; 工人干部等人的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标准的学习等方面;基层工作人员要重点培训期在施工现场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4、确保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如果机械设备的性能一且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必须要提升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首先是建立完善 的装卸标准,保证使用 的 安全性,其次是在机械设备进场之前进行严格的性能检测,最后是注重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检查工作。
5、制定合适的安全控制机制
安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需要工程项目负责人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并在这种机制下,服从安排,使所有的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有序进行。保证安全控制机制的有效进行,涉及到施工现场的管理,要创造一种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要职责分明,但不失团结;要加强事故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从原料的准入安全、人员施工安全、机械操作安全等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作为制定和完善安全事故相应机制的依据。
6、对常见风险进行重点防控
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其风险有很多,而且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很多风险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发生过相类似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建筑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的时候,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并从一开始就对这些风险进行重点防控,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常见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产生。
7、加强安全教育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和以往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项目技术的复杂性上,还是安全事故发生等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安全教育培训除了能增加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之外,还能有效地让工程人员了解到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相应的教培实际案例,让工程人员提高对事故的深层认知,加上相应的现场紧急处理演练,也可以提高工程人员的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工程施工人员要重视安全风险问题,只有将这些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稳定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实践,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会娟,高继威.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江西建材工程管理,2015( 2) .
[2]张开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J]. 建筑安全,2015( 3) .
关键词:建筑管理;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当前建筑施工环境日益复杂,生产技术、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给建筑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建筑产品逐渐多样,其所需的人力、设备、材料等各不相同,自然、气候等因素也会给建筑施工造成影响。当建筑施工规模较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安全管理人员也应考虑到怎样保证建筑安全生产的问题。
安全生产作业不标准
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的流程和作业工序来进行施工,会出现不标准的建筑安全生产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化施工与现今施工要求不相符。在实际的建筑安全施工中无法履行标准化施工作业,使建筑安全生产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安全风险系数持续增加,不利于建筑施工。
施工难度大
由于建筑施工环境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当前我国百分之七十建筑施工作业是露天作业,百分之九十属于高空作业,这是引起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施工难的特点,安全生产问题始终存在,在实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交叉作业,不同的施工作业同时进行,且在施工作业中经常要使用重型、大型施工设备和器材,提高了施工难度。施工环境不断变化,有时是在地面,有时是在高空,建筑施工环境、施工条件越来越复杂多变,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会因为自然气候、地质、周边环境、交通治安等问题不断交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为恶劣的施工环境,使建筑施工潜在的风险隐患持续增长,致使建筑安全事故、突发事故屡次发生。
二、建筑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建筑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建筑工程随之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具有规模大、发展快、施工难度高、技术新、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潜在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引起,一方面是外部因素,而另一方面则是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由于我国建筑项目发展速度很快,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与各地经济、环境等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造成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差异。各地自然气候、地质地貌等因素的不同,给建筑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其难度、危险程度存在较大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施工作业、施工方式、施工产品也不尽相同,外部因素差异明显。
(二)内部因素
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存在着分包行为,虽然我国规定不允许承发包再分包,但在实际建筑生产的过程中无法杜绝此类行为的出现,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各方相互推卸责任不明确。建筑企业普遍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由于建筑工程对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处于第一生产线的人员大多是农民工,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将这部分人员直接投入建筑生产中,必然增加了建筑企业所要面临的安全风险。大部分建筑企业建立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多的漏洞,监管人员也相对不足,容易出现管理缺失、管理混乱、管理不严等问题,致使工程监管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将监督管理制度看做是表面形式。施工企业为了提高生产利益,通过不合理的手段盲目降低生产成本,此种做法不仅损人不利己,还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三、建筑管理中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
建筑企业要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按照建筑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建筑施工任一环节中去,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稳定的生产。建筑管理中以安全生产为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各方参建单位的职能与义务,避免出现管理混乱、漏洞等情况,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各人安全生产意识,使各人明白自身担负的安全职责,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运作。
(二)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各人安全防患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防患意识,将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工作贯彻到施工活动中去。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将其投入到施工作业中,加强每位工作人员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技能,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与考核,保证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的先进性与实践能力。对一般的施工人员应加强基本技能、规范制度的培训,使其学会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与工序。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从事特殊作业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尤其是高空、驾驶、焊接、爆破等人员,对其专业证书进行严格的审查,在施工现场设立醒目的警示牌,使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时刻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提高各人的安全意识与技术水平,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三)加强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作用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制来开展建筑工程,注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作用,使各人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提高各方主体的安全生产意识。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与评价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凡在建筑施工中存在不规范的作业行为对其进行处罚,根据其行为的轻重程度给予警告或惩罚,甚至于追究其违规责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条例来规范操作,保障建筑安全生产的规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离不开安全与生产,只有安全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生产效率和质量。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处于高峰期,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若想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就要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做起。
参考文献:
[1]柳宇.建筑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2(1)
关键词:风险模式;房屋建筑;房屋安全;房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房屋是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学习等一切活动的场所,可能是人们一生中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安全保证。人们对于房屋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的人,认为有自己的房屋就是有了安全感,房屋是人们的感情在物质上的寄托。但是最近几年的时间,媒体上频频报道过,因为房屋质量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损害的情况。大的安全事故,不仅给房屋的主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是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出现房屋建筑安全问题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
1.房屋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般情况下,建筑安全问题在城市里体现的比较明显,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表现在房屋建设上的就是大规模的建筑的增加。现在建筑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我过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房屋建设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模式也已被很多的企业所认可,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于房屋建设的管理可以做到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解决,这样就能降低房屋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一个大国,13亿的人口就意味着在房屋上有着巨大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建筑行业中,从业人数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在基础建设上我国的投资是居世界首位的,在建筑行业中每年几乎都有大的安全事故发生,每年都有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所以现在注重建筑上的施工安全,房屋建设安全已经是建筑行业里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隐患,但是一般都是能够避免的。只要在建筑管理上加大力度,在安全方面提高警惕度,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建筑行业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露天作业的,也就是在野外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的多,这样就比一般的工种受到自然能因素的影响要大。还有就是在建筑行业内,高空作业也是相比较来说比较的多的,这样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危险系数,不仅仅是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危险系数,也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周围人的危险系数,比如说路人。还有就是建筑行业中的工作一般情况都是接触一些石头,砖块等等的原材料,这些材料如果没有小心注意,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也是比较的危险的。在房屋建设中实行房屋建设风险模式,首先可以是对于建筑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排除与管理,也就是在事故没有发生前就对可能会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做好良好的预防。在建筑事故风险源的控制中,一是,可以通过已经完工的建筑工程来进行危险风险项目的归总,或者是对于过去的已经发生事故的工程资料重新进行整理,然后整理出系统的问题单,找出可能会发生危险事故的源头。二是,利用事故树分析法,一件事情的发生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一个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肯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还有间接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用逻辑树把相对应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从事情的结果开始分析,得到事情产生的原因。还有就是用专家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非常重视科学,重视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或科学理论的应用可能就会让一件事情发生彻底的改变,不管是在以后的国家发展中,还是在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又或是在个人的成长中一定要重视科学性。在建筑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专家对建筑问题进行评定,得到建筑工程的风险之所在。这就对于专家的要求有所提高了,他们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深厚的建筑理论知识,以及风险理论知识,在这种方式的运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头脑风暴法了。
2.现在的建筑中存在的相关安全问题
我国的房屋建筑上现存在的,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国经济水平的影响,当然也是因为受到地方上经济水平的影响,现在依旧有很多的危房,并且大多数是集中在学校,民宅,还有很多的农村自建房屋。这样的现状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就是房屋建筑本身的问题了,有一些房屋建设中,施工不完善,施工管理不到位,建筑材料不合格,等等的安全问题。再就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露天的作业多,体力劳动多,施工中的人员流动比较的频繁,这都是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影响建筑安全的还有自然因素,随着全球的环境变化,经常会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出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也是非常的大的,这也是存在的安全隐患。还有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施工人员的工作是非常的重要的,他们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位,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但是现在我国的房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也非常的大,统一的管理培训难以进行。这样的种种原因就会导致工程的质量没有办法保证。再就是在施工上的人员安排没有到位,因为建筑工程的工作是非常的复杂的,就容易使得施工单元工作上的配合得不到协调,就经常会导致返工,务工等现象。再就是质量上管理没有到位,因为在质量管理上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定,现有的规定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很多的工作得不到落实,也就影响到了工程的进度。施工技术上的问题,施工技术对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施工技术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再就是很多影响房建工程质量的比较隐形的因素了。 在施工单位讲度上讲,现在的很多的投资方由于多种的原因,使用一些资质不够的单位承担起工程的施工任务,或者就是有些的单位超越自己的现有资质承包工程。这样的现象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内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些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了。
3.风险模式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落实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决定作用,必须切实落实以下安全生产责任: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概预算中确定并提供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管理措施费用;不得要求勘察、设计、监理、施工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不得任意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及时向施工单位提供所需的资料,并将安全管理措施报送有关部门备案。施工承包单位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核心责任主体,主要安全生产措施是由施工单位来落实的,落实工程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尤为重要。配足配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在安全投入、安全检查、教育培训、工伤保险、文明施工、设备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提高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二)落实监理单位对工程管理的责任。工程监理单位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主体之一,是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监理单位要对工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一是要切实把安全监理纳入监理规划,对承包单位和个人的安全生产资格以及安全技术措施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凡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施工。二是在监理实施过程中,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监理细则并实施旁站监理,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进行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工程现场的事故隐患,监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纠正施工人员违章作业,以防止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必须坚持领导检查和部门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并及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总结:
在建筑行业中时常发生安全事故,但是这种事故通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样的,要想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就要在多个方面上去努力。风险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也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能够实现对风险深刻,系统,全面掌握的一种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爽.浅谈我国房屋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J].科协论坛,2008(02)
[2]袁海林.建筑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0(07)
[3]张青.政府在房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建筑信息,2008(06)
[4]谢亚伟,金德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分析;风险评价
引言
安全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命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国民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我国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常重视,各个施工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安全工作,但由于施工项目的多样性、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保障和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风险的概述,提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的方法。
1.安全风险识别概述
1.1安全风险识别的定义、内容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也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安全,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相关文档。
安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1.2安全风险识别即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所以,有人把安全控制也称为危险控制或安全风险控制。即危险源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前提,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安全风险识别归根结底就是对潜在危险(危险源)的识别,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旦识别出潜在的威胁,与之相关的起动事件类型就更容易显现。对潜在危险从物理性质和操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起动事件和触发条件进行一一对应,这个过程把潜在危险(危险源)转化成了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所以安全风险识别是对与风险项目相关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全面的识别,是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安全风险识别,就不可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安全风险识别做的不好,通常意味着安全风险评价也会做得不好。安全风险一旦被识别和鉴定,那就不再是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的问题。
1.3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按照一定科学的程序进行辨识。安全风险的识别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安全风险识别也是项目管理者识别安全风险来源、确定安全风险发生条件、描述安全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它包括对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使安全风险评价更具效果和效率。而且安全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应当在项目的自始至终定期进行。可以通过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图来完成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见图1)
1.4危险源辨识
据近年安全事故统计发现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始终占据交通、矿山之后的第三位,为此建筑业被列为高危行业,但通过分析发现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中仍存在危险的能量、危险物质、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指挥失误,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但物的不安全状态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从业人员的周围,只有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及评价,并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受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少出事故。
1.5危险源的类型
为了做好危险源识别的工作,可以把危险源按工作活动的专业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危险源提示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见表1)。
2.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
2.1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分析,牢牢抓住安全风险分析这个关键环节,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从西部铁路建设实践看,设备设施的完好状态、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行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建立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这是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基础保证。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通过分析进一步把握安全风险准确度,为超前防范、超前控制提供有效数据。
2.2对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有了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价,安全作业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评评价要结合施工管理实际,针对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风险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着重从行车安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设备故障、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火灾、作业行为等分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预见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准确判断各种安全风险,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避险,从而确保安全施工。
2.3加强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损失。①立足现场实际抓控制。如铁路道口安排固定的防护员跟踪防护;在线路规定方位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绳;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防护栏、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②认真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处理,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再次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对事故人为风险因素实施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者安全考试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同时要加强安全事故紧急救护措施的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对能力,从而尽最大努力降低损失。
3.结语
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建立科学的安全控制综合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筑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30).
[2]李国刚,魏江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究[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3]石海霞,王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07).
论文摘 要:阐述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高危行业之一,随时面临着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严重挑战。职业安全和健康一直是影响我国建设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建筑市场规模将长期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建筑行业成为国家的基础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提升,国内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开发的进程。与之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大批“高、大、精、新”的项目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的亮点,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建筑行业也存在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建筑施工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开发落后于市场发展,安全保证能力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损失。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其他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所谓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目标是努力防范、减少和分散风险,但是最终不可能消除风险。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所谓风险管理公司。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应用差距就更为明显。建筑工程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发生风险的频率并尽量减轻影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为安全风险决策的基础,它们可以使工程中的实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从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及造成的损失统计分析来看,我国从建国以来已经历了四次事故频发高峰。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成倍扩大,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源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承接工程规模的增长速度。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近年来,国家对建筑安全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视,政府建筑安全主管部门也大大加强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这种监督检查是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基本的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管理依法办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2.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认识还相当落后。
受传统思维和旧有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工程建设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对风险管理都满足于经验型的粗放控制,依赖于感官印象和主观判断,对如何科学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认识不足,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有哪些要求、适用哪些方法,如何适宜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等等更是不予重视,主动应用科学的辨识、评价方法以及实现辨识、评价范围的全面覆盖更是十分薄弱。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对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在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自发阶段,随着安全健康事故的增多,各行各业日益关注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但是,通过评审和研讨,人们发现过去零散的、自发的辨识、评价方法,在可靠性、充分性方而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方法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不好应用等问题,尤其是立足于建筑行业特点,如何强化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适宜性和匹配性,如何确定内容与方法的应用准则、可靠程度等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经验法简单可行,而科学方法复杂得无从下手,导致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的多种辨识、评价方法存在经验和科学之间的错位,往往最后采用经验方式决定辨识和评价结果。
(3)现有的辨识和评价内容与方法不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和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各种辨识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相当困难,粗放的辨识和评价结果,不适宜的应用方法,不仅导致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手段和成效,而且还导致了人们对科学辨识、评价方法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不利于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产生了大量的人为缺陷。
3.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建筑业的安全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企业的安全健康风险一直处于严峻态势,各种事故的持续发生,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和管理铁序,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企业的责任危机、生存危险和社会危机。分析事故原因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质疑,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紧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