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道德和法律辩论

道德和法律辩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和法律辩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道德和法律辩论

篇(1)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研讨型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它主要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学指导下,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载体,通过专题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实现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与师生分享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选择以“失信的惨痛代价”为切入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材为载体,研究、探讨该案例,并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分析和交流,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使学生既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懂得理论知识点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2.开展演讲或辩论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参与度,实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实践目标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基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热点主体开展演讲和辩论,通过演讲或辩论使广大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度。例如,学生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选择“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演讲或辩论的话题,开展一场校园演讲或辩论活动,邀请广大师生参与,做好周详的演讲准备工作。通过围绕“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收集具体的社会实例,以获取的社会实践性素材支撑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使广大学生在激烈、生动的演讲活动中充分认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加深理解,感悟课程的魅力。在演讲或辩论活动最后,请邀请到的老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目标。

3.以体验型教学方式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所谓体验型教学方式即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例检验理论知识点,以切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高校学生选定“职业道德素养”课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走访调查活动,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和实践体验,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解度,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水平。

4.结语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模式;探索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从社会适应,身心成长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入手,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发展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学习观念、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友谊和爱情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该课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为根本宗旨,主要内容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及部分经济法等,以便使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述教学目标,是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当明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一单元的教学也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原则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反映和贯彻课程的教学目标,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渗透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目标定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性目标。课程坚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第二,思想性目标。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第三,实践性目标。课程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特点,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法的教育,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课程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素质。

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决定了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这种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得到诠释和表达。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再将内心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最终达到他律和自律的和谐统一。

实践是连接他律和自律的桥梁,是人生道德和法律修养的由他律向自律辩证转化的根本途径。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就联系起来了。运用“实践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深化课堂教学,搭建他律和自律沟通的实践桥梁,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遵循以上观点,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任务,把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作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来组织实施教学。积极探索并重点实践“六结合、五个一、四育、两入、一透”的新的教学模式。

21“六结合”方法

第一,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学习网站、寝室与个人网页,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结合起来,巩固和强化课堂讲授内容,使学生不断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课堂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校内外建立多种类型、独具特色的课程教育基地,在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育功能中,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外课程教育基地的结合。

第三,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或具体个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思考、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配合和补充理论讲授。

第五,课程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专题学术报告和组织影视影评活动、社会调查等;另一方面举办有关讲演赛、辩论赛、抢答赛、知识竞赛等方面的知识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思想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日常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现场咨询,提升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同时也在咨询中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22“五个一”活动

“谋求一份校内兼职”;“承担一份学生工作”;“组织一次学生活动”;“寻找一位人生导师”;“参加一次说写比赛”。

23“四育”的内容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必须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第二,坚持社会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建立大学生教育基地为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网,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互动网络教育。

第三,坚持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

第四,坚持自我教育的核心作用。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

24“两入”指确定教师的教案要入情入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的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达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这种教育在内心深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见效。

25“一透”指加强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不面面俱到,着力讲深讲透每一节课的重点问题。一旦化入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使做人的道理随着业务知识的讲授而进入学生的心灵,教书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育人的过程。

3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31校内实践教学

第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资料片;当代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介绍;爱国主义电影;反映大学生活、友情与爱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的视频资料。

第二,给学生提供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经典书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任课教师批改后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第三,分组讨论、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每一专题给学生2~4个思考题,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及结论。

第四,结合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认识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把自己学习、思考、交流的认识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32校外实践教学

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深入到工厂、街道、民居,观察社会、感悟人间冷暖,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调查报告。

第二,不固定地组织一些专业的学生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法制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律基础课”如果仅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改中我们必须适当地采用校外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实地参观、讲解与交流。要求学生分组到一些实践基地去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践心得。并用照片、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本组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

33“六结合、五个一、四育、两入、一透”的新教学模式转化到教学方法第一,通过课堂教学,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理论性、基础性知识和研究的优秀成果相结合传授给学生,注意把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传授相结合,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学科热点问题授课,结合当前实践热点进行授课,将本学科领域最新学术观点和最新实践动态反映到本课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

第二,带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活动,组织本科学生参加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涵。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让学生直接从教师的研究成果中受益,让学生面对面与教师交流、讨论、碰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提升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

第四,将教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把第一课堂教学教研成果应用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按照研究成果提出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3)

思想品德课巧用讨论一、讨论激趣,导入新课

学习八(下)《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讨论题引入新课:“乞丐有没有尊严?”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乞丐向别人伸手,请求施舍,怎么会有尊严呢?”;有的说:“乞丐也是人,怎么会没有尊严呢?”;有的说:“乞丐也有自尊,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他当然也有尊严。”……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同学们的兴致也越来越浓。这时,我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嗟来之食》讲完后,我问:“如果你是那个饥饿的人,你会不会接受嗟来之食?”“不会!”“为什么?”“因为我有尊严!”“对了,乞丐也有尊严!人人都有尊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已进入到新课中来了。

二、适时讨论,熔化疑点

学习九年级7.2《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有的同学认为:“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富裕起来的人住豪宅,开名车;而城乡低收入家庭却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有的同学则说:“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看来同学们是把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对立起来了。

为了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疑点,我决定让他们分组讨论如下问题:①在我国,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能实现么?②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国要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形式,走向共同富裕?③为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施行了哪些具体的政策?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在热烈的全班争论中,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全国人民不可能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步骤。允许部分先富并不是要制造两极分化,而是要形成一种先进帮后进、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推后进的格局,是为了更快地实现同富裕这一目标。

为了确保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实施了扶贫开发工作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适时讨论,熔化了学生们思想上的疑点,他们对知识的领会也更深刻。

三、专题辩论,突破难点

“网络交往应遵循规则”是八(上)6.1《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开展以“网络交往与规则”为主题的专题辩论活动。

上课前,我请大家明确双方的观点。其中正方的观点是:“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法律。”反方的观点是:“网络交往不用遵守道德、法律。”,然后,让他们搜集材料,整理材料。

辩论开始后,正方的同学以“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是一种公共生活,涉及众多人的利益。所以,保护大家的利益离不开道德、法律”,从法律处罚在网络交往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实例出发,说明网络交往需要遵守道德、法律。反方则以“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而道德和法律是现实生活中的规则,虚拟的网络世界当然不用遵守道德、法律”为论点展开辩论,列举众多在网络交往中不守道德、法律而没受到道德谴责、法律制裁的例子,来说明网络交往不需要遵守道德、法律。

随着辩论的深入,反方最初的那种“网络交往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只有天知、地知、我知而对方不知”的快乐便被“当自己的资料被网友盗取、隐私被网友曝光,你发怒不发怒”的愤怒代替了——“我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网络交往确实需要遵守道德、法律。”至此,“网络交往应遵循规则”这个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辩论完毕,我问:“网络交往遵守道德该怎么做呢?网络交往遵守法律又该怎么做呢?”通过讨论,学生们很快得出结论。本课第二目“遵守网络规则”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四、讨论热点,深化情感

2011年9月,学习九年级2.2《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已家喻户晓。大家对这个时政热点很感兴趣,不少同学问:“老师,郭明义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在学习新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郭明义的材料。

同学们收集好郭明义的资料后,我就和他们一起学习新课了。一位同学简单介绍郭明义的事迹后,同学们对“20多年来,郭明义献血6万毫升;10多年来,为‘希望工程’、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而自己的家中却一贫如洗,他这样做有价值么?”的讨论就开始了。“郭明义自己收入不多,为了别人却使自己一贫如洗,不值得。”一位同学首先发言,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郭明义虽然帮助了很多人,但势单力薄,对社会作用不大。”“郭明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只要大家都像郭明义那样做,社会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讨论中,我适时点拨:“郭明义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对社会有什么作用?”“在公益活动中,郭明义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在郭明义的带领下,千万人将与他同行。”“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呢?”我又问。“我们也要和郭明义一起,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

篇(4)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逻辑学   教学方法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dffy.com,2004-2-26 20:45:34

[2]林吉.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事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5)

一、强高校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日益扩大的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 适应,政治体制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一步深化。民主和法治思想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 中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治思想观念,才能逐步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大学生中不少人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导致了不少盗窃、故意伤害和随意散发不良信息或者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成功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 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直接的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得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法治经济的形式,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与法律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扩大,法律手段已经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有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利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三)高校的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

高校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法律和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调节和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制定、实施和保护社会主义法律,既可以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也可以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则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既包括人们的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动机。高校实施法制教育,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 一,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法律可以借助道德的基础和道义的力量而更加易于被人们接受和遵行,同时,高校的法制教育的评价标准往往接近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思想政治信念。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促使大学生尽快尽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

二、目前不少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轻视法制教育

在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部分高校里存在安排课时少和学时学分偏少,师资配备不合理和学生不重视等弊端。部分高校虽然已把《法律基础》等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但是课程的人员和时间投入却非常少,既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由其他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安排的课时也很少。兼职教师仅仅把法制教育停留在学法知法这一初级层面上,重法律知识传授而轻法律理念的培养,忽视对他们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致使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层面,难以达到认知的深度和理性的思维。课时很少就很难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基本法理。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高校轻视了对大学生 的法制教育,只是仅仅将《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极其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看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为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较少

高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等等原因,导致了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进行,有的仅局限在《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内容上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条文的讲解,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不够,很少有机会组织学生出去参观和学习。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等感性的教育形式,难以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实行法制教育,也就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

(三)法制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的学校、家长以至社会把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高等学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惟一标准就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也主要集中于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试成绩成了评判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唯一标准,学生理所当然的追求该 课程的分数。至于考完之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信仰是否真正地培养起来,似乎谁都不会在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法制教育的内容,但是内容和分值都很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习成绩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将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的考试考核和考评体系,纳入毕业考试就凸显出了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法制教育才会避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才会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才会得到贯彻和落实,也才会切切实实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

三、提高高校法制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高等学校应该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研究经费,配置合格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把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和增强法制观念,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极高的教学艺术,不但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以及极高的教学艺术。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选拔和聘任机制,打造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并且乐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有能力将思想政治和法 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起来,既能够做到让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和护法,把法制教育内化成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自觉地增强法制观念,又能够让学生懂得把基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纳入法律的法制轨道,使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的约束力接受法律的规范。这样才会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的认同感,保证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进体验式教学

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学校到高等学校,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高校必须注重法律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旁听当地法院的审判、参观拘留所和监狱、聆听罪犯的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对真实案例的分析中逐步加深对法律认识,了解法律的严格程序,感受法律不可冒犯的威严。高校还可以引进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主动自觉地将法律认知转化为内在信念,并自觉地支配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有举办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编排法制小品等形式。其中,举办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的教育中比较典型的体验式教 学,如果高校在《法律基础》课恰当地引进和运用,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另外,在校园内积极探索并且成立各种法律协会和法律社团等,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都将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采取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和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深入社区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等等方式,合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对全国各高校所开设的政治思想课程做出了一定的划分要求,即是将原本单一的政治思想课程划分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就是为了有效地教育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进而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

1.落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全面落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在高中时期,学校较少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鼓励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各科学习任务上,这就使得部分刚步入大学的受教育者缺乏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高校低年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心智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最终可能会造成荒废学业、不求上进的后果。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比如,网络、媒体、实习单位等,然而这些方法与途径都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资源,为此,就需要高校给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是非分辨能力,科学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

2.落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现实价值

首先,该课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该课程的教授,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与学习能力,树立起科学、正确、合理的社会信仰与价值理念,树立起为完成祖国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而不断奋斗努力的信心,从而让大学生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的与民族社会相联系的伟大理想。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让大学生不断成长为优秀的爱国主义人士。再者,该课程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作出了适当的设定与修改,进而让大学生清晰确定好自身未来的奋斗目标与学习态度,从而为往后实现伟大的人生理想奠定基础。最后,该课程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而我国目前正是要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优秀品德,需要从新一代知识分子着手,加大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全面认识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个人素养的实质意义。由此可见,教授好这门课程对于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探讨

讲授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不断增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如何按照该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行之有效地制订独特的教学方案呢?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1.注重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道不可空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社会时代热点问题与课程相关联的部分,提出实践主题,由学生制订出实践方案,学生根据方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完成后,写出活动总结,制作PPT,在全班进行交流。比如,我们以“情系社区,情系校园”为主题,以“奉献社会,作一个正能量的人”作为主体,让学生制订方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社会走访、社会宣传。比如走进敬老院,走进献血站,宣传环保,整理打扫宿舍校园卫生,采访先进模范人物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理解学习该课程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达到知行合一。

2.进行专题式教学,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我们把该课程分为了十个专题:

第一专题,认识大学转折,迎接我的大学;第二专题,追寻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第三专题,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爱国要求;第四专题,人之道德;第五专题,了解廉洁要求,养成廉洁品格;第六专题,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第七专题,学习宪法制度,理解法律体系;第八专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第九专题,了解职业规范,培育职业操守;第十专题,学习婚恋规范,追求幸福人生。

进行专题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时展紧密联系,更有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吸收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3.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内的教学活动

通过课堂内各项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的专题内容可以进行这些课内活动,小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小品表演式教学,等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避免了老师说教,讲解空洞,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该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把说教式教学变为能动式教学。

另外,采取请进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力量。比如,请法庭的庭长或法官以案例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请成功人士以自身事例对学生进行理想、目标、价值教育等等。通过与社会力量的沟通交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该课程所授内容真实感的认同,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至关重要,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应是穿针引线者,把握主流、引导方向、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理论上、思想上都能对该课程所授知识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影响作用

好老师有四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教师承担着庄严神圣的使命,教师应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无疑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高校完成“重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必需的。

为人师表从古至今一直是对每位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要教育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首先应树立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全民发展的理论构想。

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因此“仁爱之心”是教师所必备的,有了“仁爱之心”,把学生放在心上,以爱施教,以爱育人,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本身就需要以德施教,以德之身作楷模,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心,让学生喜欢老师,心理上接受、认同老师,从而听取老师教诲,接受老师指导,帮助他们把握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个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国内各高校的低年级大学生,那么高校应当如何借助课程内容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呢?高校首先需明确该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与课程地位,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可行有效的人生目标,不断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健康、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且还要鼓励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和法律水平,从而不断改善当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伊文婷.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2]杨辉,李青.量规评价法在探究性学习评价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

[3]李晓晴.研究型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1).

[4]荆蕙兰,许楠.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3).

篇(7)

1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现状

1.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只流于表面,老师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但内容庞杂,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只有断断续续进行的普法活动如:开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动。这样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仍然较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而没有树立增强法制的观念。在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1]。这种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还会使法制教育得不到发展。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作为时代的宠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忽视自己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造成个人主义突出。这导致了集体功能的弱化,使集体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不再。同时在图书馆撕书,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弱妇残熟视无睹等等社会公德淡漠。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他们不是用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过分地把钱投入到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大学生赌博严重,有的大学生偷同学的电脑、自行车、现金、手机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着实让人堪忧。

2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机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从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类似药家鑫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就要加强法育与德育的结合。把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道德教育,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3]。

2.2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3开展法律与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效地内化为法律能力。可以开展法律法制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关心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通过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等进行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2.4营造健康校园道德氛围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感受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

2.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种受益面大、涉及面广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独立自主、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氛围;营造出创造干净、优美、有秩序的环境氛围;建立一种以师生关系为表率的和谐人际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扭转不良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