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舆情法律

网络舆情法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舆情法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舆情法律

篇(1)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工作机制 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的应用促使中国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①依附于互联网这一平台的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紧密联系,反映公众话题与社会热点问题。舆情似水,如果不给予疏於和引导,会酿成水患,冲垮社会“大厦”;如果及时有效地加以整合引导,则会成为政府治理的财富。

一、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观念滞后,舆情监测机构定位偏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如何引导网民舆论导向成为政府工作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网络舆情治理中,我国政府官员面临着以下现实问题。一是治理观念滞后,时常发生对社会矛盾或公众热点话题置若罔闻,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手段解决舆情矛盾;二是对舆情检测机构定位出现偏差。这些服务机构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对舆情数据的搜集和抓取,然而最重要的是当事件爆发之后,政府应对网络民意反映的数据进行有效、科学的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进行科学的应对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方法,为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这应是核心所在。

(二)政务舆情研判与应对迟缓。

我国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通过对刚刚或正在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就其性质、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研判,并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制定相关应对策略。但现实舆情事件处理中却存在着信息研判与应对策略迟缓。以2010年10月16日发生于河北大学新校区轿车撞人事故,导致一死一伤,肇事者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件一经曝光,引起了全国网友热议与高度关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河北省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结果,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平息此次事件。

(三)网络舆情工作体系不完善。

毋庸置疑,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是非常重视的,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善治,虽然我国已将建立了相关的舆情监测机构、应急处理机制、新闻发言机制等工作体系,但由于治理高于管理,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刘邦凡在《电子治理理论》中指出:“治理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个高级环节、一个组成部分”②,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更高层次的完善工作体系。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仍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完整明确的新闻发言制度和事件善后处理机制,导致政府官员无法可依,行为也缺乏法律规范,政府部门也未能及时舆情发展情况。

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正视网络舆情,新理念引领舆情服务。

对网络舆情认识的偏差基于并未正视舆情,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改变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你的观念”。④加强政府机关及官员治理理念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软件公司搜集、研判、分析舆情事件,支持高校或学术机构研究网络舆情基础理论。

(二)建立网络舆情评判标准与应对方式。

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应该敏锐地发现具有舆情价值的新话题,及时检测、分析和研判,并对此做出相应对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评判,并对舆情选题进行定期抽样调查,及时了解当前舆情传播主要手段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舆情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政府及时提供一份舆情信息。

除此之外,政府基于正确判定舆情信息的基础上,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应对网络舆情,首先政府要做到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第一时间以主体发声,避免流言蜚语和公众恐慌,并要与公众保持动态联系,防止社会问题政治化和矛盾深化。

(三)完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

第一,出台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我国虽然制订了如《互联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等法律,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为使政府治理舆情时有法可依,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

第二,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检测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应包括舆情信息搜集、热点话题发现、信息真假甄别、跟踪调查和研判分析,通过这些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公众话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第三,完善新闻机制。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召开新闻会,让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新闻会、新闻发言人、新闻调查会或者媒体访谈就舆论热点问题和相关政策解答,防止报道偏差和失误,阻止舆情反弹给政府造成不利影响。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仅仅要其中一个部门作出最大努力平息压力,更需要相应的各部门联动合作,协同治理,“它可以实现实现政务流程在各个部门间的无缝衔接,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在服务传输层面上提高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⑤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注释: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3.3:11.

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54.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长效策略;联动机制;疏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5)23-0285-01

1网络舆情处置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都会导致网络舆情。而在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矛盾,例如教育、医疗、环境、社会道德等问题上,网络舆情爆发的频率更高,波及范围更广,对社会影响更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以及随意性,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难辨真伪,社会问题体现集中,如果相关政府和机构不能友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最终不仅不能让舆情平息,而且还容易导致相关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受到挑战和威胁,升至爆发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例如在2012年夏季关于中日“”事件的舆情问题,由于不能在最短时间里最有效解决舆情问题,最终在国内多个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对日敌对行为”,对许多中国持有的日本产品进行了打砸,而且随着舆情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境外分裂分子对中国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分裂行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形象。类似的舆情事件还有许多,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快速、有效处置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舆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维持和巩固公共秩序,保护绝大部分群众的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网络舆情处置的原则

在现今的网络舆情中,主要暴露了民情、民意与社会建设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就是政府在行使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错位,越位,甚至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交易等。长此以往,公民在与政府的不对等交流中怨气积累越来越多,最终在一定的舆论事件中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讨论与共鸣。在政府服务百姓的博弈过程中,由于政府所出台的政策或者自身的行为不能满足或者违背公众的需求,公民借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最终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所以往往在处置网络舆情的时候,要促进诉求的最好解决,并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有提高管理能力。所以在处置网络舆情的原理上可以看到:①要将导致舆论产生的事件尽快平息下来,切断继续传播的途径和平台。②充分理解舆论事件中的诉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满足和解决诉求,使网络舆论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③完善诉求产生所爆发的管理漏洞,做到解决一件事,完善一类事,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产生。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另外在舆情发生过程中,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在舆情发生的初期就解决,但是网络舆情具有隐蔽、传播迅速的特点,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所以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及发生后第一时间预警,进一步减小舆情传播。

3网络舆情合理处理的长效策略建议

针对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长效策略应该是由紧急处理转化为常态处理,建立长期机制,联合众多部门进行联动。对于一些社会建议类的网络舆情不能堵、截、避,而是要敞开大门进行疏、补和引导。引导群众以后再有相关问题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申述,不能利用过激的行为或者做法来制造舆论,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团结。在网络舆情处置的形式上,需要建立制度化,规范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在这方面要尽快进行立法,在我国现今的舆论立法中,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提出来关于网络舆论的处置意见。所以往往面对这种网络舆情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细节之处都会是漏洞,毫无处置办法。虽然在2013年通过的《解释》中对于一部分网络舆情做出明确的认定与定性,但是由于在中国舆情处置过程中所涉及的部门和机构相对较多,所以只有完整出台一部关于网络舆情的规范法律才能保证在网络舆情中涉及的人与事得到合理的解答和处置。对于舆情的合理处理的长效策略应该是要不断总结,对成功处置了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归纳,再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舆情处置的模式,这样可以对下一次舆情爆发后的处置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对待网络舆情的处置需要建立责任制,这样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要明确舆情处置的责任,将网络舆情的处理纳入工作考核中,对在网络舆情处置中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奖励,但是对于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失职的人员也要追究其责任。这样既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有效约束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行为。

4结束语

网络舆情处置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相关部门需要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将网络舆情处置常规化,才能制定出网络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资助项目: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自治区网络舆情对自治区政府形象的影响研究”(13BSH002);自治区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纹理合成的破损藏式古壁画/唐卡图像修复算法的研究”(Z2013B28G28/02);本文受助于:信息协同化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网络舆情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生活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大学生以爱国为名义参与非法集会、罢课、游行等活动;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师生人身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失踪、盗窃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病、食堂食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指地震、洪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因高校自身管理问题引起学生对抗的行为,如群体性考试作弊、学籍管理问题等。

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近年逐渐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上升趋势。“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显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都属于舆情危机事件,其影响力都超出教育系统,影响整个社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高速传播的网络舆情及时处理,对于维持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下对具体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有: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性大;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

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控能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高校维稳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直接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由于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心理特点,且部分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共鸣,如果不及时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引导和管理,很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和升温。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舆情监控,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预防和预测是应对危机事件的重点。各高校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和本校实际情况,树立集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预警等于一体的科学监督体系。在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环节,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判断危机事件可能发生的征兆,并对高校师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方法24小时监测各网站,尤其是重点网站和重点论坛的舆情内容,并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动态,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各高校必须为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准备,重视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预备、预警准备工作,如设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或应急机构等。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处理舆情事件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容易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真,造成谣言和恐惧,耽误突发事件干预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要和学生、媒体形成合力,完善信息报送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透明公开,尊重客观事实,将事件发展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有效且快速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带来的各种问题。

3.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缺少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知识教育、处置和舆论引导等制度规范。高校应把突发事件引发舆情危机的相关应急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且形成稳定的教育制度规范,如加强对师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及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导等,此外,应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引导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引导策略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11-15.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观点碰撞日益激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在无形中改变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关注各种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展开讨论并引发网络舆情。如何避免大学生受有害舆论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高高校对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舆情主体的相似性

与其他舆情主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他们从小在教育系统框架下学习,所接受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都高度相近,在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的生活环境、利益冲突、面临的压力都极其相似。大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群居在校园,受社会的影响较少,但是地域影响因素强烈,大学生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且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文化,相互影响性大。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年龄集中在18至22岁,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思维活跃,心思细密,喜欢展示自我,维权意识重,富有集体荣辱感和正义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接受过系统教育,大多数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能理性分析,但因为社会阅历浅,他们心思敏感却单纯、心理在逐步迈向成熟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成长历程高度相似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热衷关注的时事类型、价值偏向也比较接近,一旦遇到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极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舆情。

1.2舆情内容的范围偏向性

大学生好奇心重,个人时间充裕,平时关注的网络内容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关心的事件都会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的形成需要群体的参与,这就要求事件性质能引起广泛大学生关注并且触动其情感,这样的事件多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以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事件的讨论,参与的大学生出发点往往是源于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及身为公民的责任感,通过观点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事的蔑视。较于国家和社会热事,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安全、管理服务、师生沟通等等都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学生容易惯性地当事人的身份与校方对立,形成负面言论并传播,甚至非理性的借机宣泄各种不满情绪。

1.3传播发展速度快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班级、社团、干部机构等组织相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交际圈,而且大学生群居在校园,由于区域的局限性,舆论极容易传播,随着4G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开发应用,校园信息呈星网状传播,网络的即时性和联通性无限扩大了舆论传播的范围及速度,舆情在极短时间内爆发而难以控制。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2.1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引起舆情的触发点多样,要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就要求信息员能够及时地甄别出容易激起大学生情绪的信息,如具有敏感性话题、煽动性言论、诋毁性谣言等等。高校信息员需要持续且广泛地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监控,排查校园内热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在舆情萌芽期,能够预测到的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向,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生入学、大型活动、毕业实习、期末考试、国家敏感时期,甚至是周边工程动工期间等,更应该加大监测力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引起群体性舆论事件,要立即采取应急预案。

2.2改变传统的网络管理观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追踪管理优势正逐步消失,高校传统的网络舆论“封杀”或者搁置等舆情消失的处置方式显得粗暴而被动,在知情权越发被重视的现今社会,这样的管理往往只会激起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学校的质疑,甚至导致了舆情危机的爆发。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观念必须要有所更新。2.2.1打造官方信息平台,及时、正面、全面地消息公开全面的信息能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避免片面舆论影响学生的判断,有利于舆情走向的控制;抢占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在往后讨论中都以校方消息作参照依据。2.2.2建立网络时事评论队伍,掌控舆情发展方向随着舆情发生的日常化,“水军”成为了网络热词,正如成语“三人成虎”,出色的舆论公关可以改变整个舆情走向,建立一支有技术、有素养、有写作分析能力的网络评论队伍,可以在消极舆情形成以后进行舆论导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宣扬正面的观点,唤醒大学生的素质责任意识。

2.3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若只靠网络过滤技术和现有管理法规难以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必将导致法律实施和行政的成本的无限提高。要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应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鼓励大学生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通过爱国教育、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感,唤醒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能改变网络舆论群体的群体素质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监控系统设计研究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论健康教育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运用 “一票通”构筑甘肃食品安全网络 浅析食品安全网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任重塑与协调共生: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 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 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初探 我国银行业监管与安全网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对策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4-11.

[9]丘盘连,王荣,李晓峰.从网络舆情中“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10.

[10]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1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2]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

[13]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

[14]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6-19.

[1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179-211.

篇(6)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建立舆情事前预警机制成为了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对校园网络舆情内涵的介绍及舆情管理工作状况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几点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及完善对策。以期通过明确工作权责、加强规范制度、丰富管理工作队伍来做好校园舆情预警工作。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

所谓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般而言,高校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来源于论坛(BBS)、QQ群、E-mail、BLOG(博客)、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传播载体,其内容大多围绕着高校学生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一些周围的见闻,牵涉到学生自身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学生本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差异,加之利益出发点也存有迥异,所以,就会对某个事件在网络媒体传播平台上滋生出带有群体性的行为及意见,并且会蔓延出各种情绪,形成我们所认为的“舆论场”。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突发舆情事件和偶发性事件;二是我国国内时事政治热点以及国外舆论评价问题;三是与学生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和动向。平日在网站贴吧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所发表的带有浓烈情绪的意见,网上的争论也很是激烈,其内容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大到国际政治经济焦点或国内时事热点、小到食堂的菜价或宿舍的热得快都是他们所议论关注的话题,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片视频来表达想法、抒感,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许许多多正负面舆论影响。加之,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网络终端服务的完善,大部分学生们用手机基本上随时随地都能够连接上网络、接收网络信息,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所以,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几乎都会飞快地传播开来,无论舆情本身是否真实,学生们都极易被网络上的舆论或意见所影响,在思想情绪上被舆论倾向所左右,在心理心态上被舆论评价所动摇,例如集结游行、群体集会等等,更为严重的是,甚至会导致学生们的一些极端行为、乃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之现状

(一)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权责不清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民们在网上言论、表达意见都可以匿名,有些网站连身份注册都不需要,而网站的日常管理和负责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网站创建者们的头上,他们便是目前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主体。然而,网站的创建者们对待网站运营工作的态度和想法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创建管理者采取几乎完全放任网站上各种言论的态度,这使得网民们更有了发挥的空间,他们不需留下任何有关个人的真实信息,所以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需要对的信息、发表的言论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貌似能够让网民高度发挥自由性、表达真实性的做法让网站管理主体者对于网民的管控和约束越来越无从下手,社会舆论监督工作也难以全方位有效地开展。在大学校园内,对于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太够,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舆情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靠辅导员或班主任等一线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员,这样也造成了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舆情管理的权力赋予和责任追究都没有清楚的界定。目前,大多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还是刚刚起步,舆情问题一旦发生就容易产生惊慌失措的局面。许多学校现在仍然处于过度依赖学生自律性的状态,并没有从管理方式方法上展开探究。由于学生素质参次不齐、许多“90后”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所以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管理舆情工作的主体务必需要进一步明确,不然则会直接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无从管理、无从调查、无从究责、无从监督、无从控制以及无从应对这“六无”局面,使得舆情工作遇到突发危机时、战线极易崩溃,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二)校园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生管理,制度为纲”,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的保障。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却没有真实的专属“ID”,这也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困难。因为,在我国,网络全面覆盖的时间并不长,也暂时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网络言论进行限制和责罚。大学生本身就是最为活跃却在思想上不够成熟的一类网民群体,他们缺乏法制观念、生理心理上又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上易于情绪化,所以,一旦网络上广传某种负面信息,高校校园内就十分容易引发舆情问题和信任危机。最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目前还处于网络舆情管理的萌芽期,甚至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的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制度。而所谓的一系列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管理规范制度、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制度、网络舆情管理监督制度、网络舆情管理责任制度、网络舆情管理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管理汇总制度、网络舆情管理反馈制度以及网络舆情管理突发处理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着手建立和完善。而类似于:管理程序、管理条例、管理规章、管理守则、管理规程等等的章程在许多高校里则是难见到踪影。

(三)缺乏校园网络舆情管理预警机制

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舆情的传播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如同离弦的箭一般——一旦发出便不可收拾。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比一般口口相传的社会舆论在速度和辐射层面上来说都要更为迅速、更为广泛很多,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渗透性和群体效应而网络舆论社会在自由程度和开放程度上与现实舆论社会相比则更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不实性等特征。许多负面的虚假信息和违背伦理道德的言论似乎很迎合现在“90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口味,对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而我国现在依然有许多高校几乎没有成立网络舆情监管机构,也拿不出系统化的高校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换而言之就是没有足够的网络舆情防范能力。一旦危机降临,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因此,在网络舆情危害蔓延整个校园之前,我们必须打好预防针,只有通过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在危机突发时进行合理的处置安排,才能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局面得到控制,为舆情应对工作排忧解难,未雨绸缪,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保证校园舆情的安全。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之制度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保证网络运行环境的规范化,又要保障学生舆论发挥的自由度,所以如何来把握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建设的这个“度”成为了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校园网络上的论坛管理、网站建设、网络宣传、交际平台都需要从安全保障、信息来源、权限、舆情反馈等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可以继续巩固校园网论坛用户实名制注册,出台校内上网场所的相关管理规定,备好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督查等等。下面,我就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一)引起重视,成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小组

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通常首当其冲要成立一个临时应急危机处理指挥部。这种做法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高校处理校园舆情突发事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运用到高校舆情管理制度建设中,我们要结合实情,可以将临时应急危机处理指挥的功能充分运用,成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并且可以将这个小组设为一个常态化的领导组织。其主要职能有:一是要随时监测、收集、报告有关信息,二是对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调查分析,预测突发舆论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覆盖度,三是定时在校园内有关舆情事件或话题的发展情况和处理结果反馈,在相关信息报道方面不断跟进。所以,这个舆情管理小组作为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二)推陈出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

根据目前的高校网络校园生态环境情况的分析,我们需要特别就校园官网建设、论坛管理、舆情监控等方面,从保障校园和谐的角度出发,来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实名制注册的立场要坚定不动摇,但是也要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打破传统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学生课堂上可以加入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觉悟。在网络宣传方面,也要倡导上网文明,制定网络失范行为处罚标准,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加强沟通,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制度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制度是建立在校园内外良好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将舆情预警机制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舆情监测管理机制。舆情的有效监测可以及时为网络舆情发展的导向和趋势提供有效依据,可以提醒校方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早作准备,提高舆情应对处理的效率,提升舆情处理的针对性,最终以达到又快又准的处理效果。二是舆情汇总分析机制。监测到网络舆情动态之后,便可以面向师生招募一批舆情信息员,来做好舆情收集和汇总工作。建立起舆情汇总分析机制,通过调研常用的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实验分析法等方式,以得到量化的数据,提高判断的精准度,做出科学的预测。三是舆情警报机制。根据政府经验,在预测突发状况前都会产生预警级别的梯度。在处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时,也可以建立网络舆情预警警报等级体系,以让学校师生们心中有数。例如可以将重大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归为高级预警,并表明预测出的发展趋势及影响,为校方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关键的事实信息依据,以正确把握住舆情处理方向。四是舆情控制引导机制。除了预计舆情发展方向,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便是要对校园网络舆情采取更有作为的态度,对负面的舆情早作控制引导,以避免恶性发展或导致悲剧。所以,一定要建立起规范而理性的网络舆情引导。对于舆情问题的源头进行深度的发掘,做好大局的控制和把握,对舆情发展的跟踪不可松懈,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实施控制引导工作,以达到化险为夷的良好效果。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工作之管理队伍建设

舆情工作的实施说到底,离不开人。所以,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十分迫切。那么,为了实现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必须要形成一套完善的队伍考核体制。可以建立以校党委宣传部门、学工处、团委、保卫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多方舆情责任制,修订系统的规章制度,指明岗位职责,加强贯彻落实力度。与此同时,可以在这批管理队伍培养一股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中坚力量。通过高校舆情工作管理队伍的培养建设,可以更快更准地发现并引导学生群体中的倾向性意见,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帮助他们排除负面情绪,灵活应变,大力宣传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校园网络正能量,不断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五、结束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舆情愈加地复杂化。虽说影响高校校园舆情现状的因素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但是,作为每天奋战在学工一线的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去探索寻求一条适合于校园实际情况开展网络舆情防范处置工作的道路。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棘刺、坎坷不平的,但我们依然要鼓足勇气不断研究并实践,从实践中去总结更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许益锋.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11):84-87.

[3]王学俭.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36(10):19-24.

[4]刘强,张殊凡,耿宏.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9).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 管理者 教育部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15-02

在网络下,国内与国际信息中的热点出现的速度很快,引发了大学生们的讨论与关注,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见、观点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但是,网络舆情同样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说,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舆论的引导。

1 网络舆情的含义与作用

网络舆情指的是以网络为载体,参照发生的事情,获取信息。其主要来源于网络的传播,在消化与吸收信息后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与评价和对事件的后续作用力。当前环境中,网络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低级发展中,当下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网络舆情是依靠网络平台直接或者间接表达,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资源的利用,强化对人们有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论坛。

网络舆情具有引导和深化的功能。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的功能,以深刻的理论与沉重的历史背景宣扬如何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同样具有沟通与凝聚的功能、监督和预测的功能。网络舆情在校园环境中能够直接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亦能为教师提供准确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舆论监督与预测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依据,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教育提供了重要意义。

2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现状

2.1 教育手段单一

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问题多样,比如: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重复、教育方法单一等。在教学方法中,很多教育者只重视书本内容,并未将真正的理论创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没有该拥有的吸引力。在网络舆情的渗透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基本采用的是单向的正面灌输,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关注不够,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仅仅停留于表面。

2.2 思想政治的监管不完善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既系统又完善,这就需要党、团、工、政各方面共同努力。当下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协调,未能发挥全面的育人工作。当前的思政教育分工明确。类似团委、宣传处等,他们承担着思政的教育宣传与理论教学的责任。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舆情监管与指导,尚未明确执行强有力的思政教育的监管,缺乏互联网的沟通平台。

3 在网络舆情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1 确立网络舆情下的高校学生理念

在发生网络舆情后,让学生最快地掌握相关信息,既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社会与校园生活,又是各个管理者的义务。高校在面对舆情危机时常常有许多不自觉的应对行为,主观上不明说,内容与态度上都影响了舆情事件地处理,在舆情事件中只有掌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才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高校在处理措手不及的事情时,媒体会充当高校和百姓的桥梁。在信息的传递环节,媒体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下去,既方便又快捷,在舆论的引导中,媒体是强有力的催化剂,媒体将公众的反映汇报给上级,然后再将安排与要求告知大众。在网络舆情中,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同交流,实现共赢。

在发生舆情事件后,高校需要主动承担权责范围中接受监督、处理工作的后果。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增加公众的信任力。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内部监督;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媒体的作用,转变思维。促进工作的完善。

3.2 塑造大学生人格加强网络舆情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为实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应当加强媒体的素养教育。媒介的教育能够充分完善自我,以媒介的资源态度与方式利用媒介的态度实现传媒的能力批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外部的理论教育和教育者的内部修养教育。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教育需要科学的指导,其间包括发展与矫正性的方法体系。矫正性的体系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的专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发现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有效的辅导。发展性的方法包括量表评估法、自我认知法、心态调整法等。

在当下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的正确指导。高校的舆情工作引导不仅表现在课堂的显性教学中,还体现在校园的隐形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的相关思想,并且结合时代背景,以多样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面看待社会事实,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矛盾。

3.3 加强环境引导,塑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包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品德,而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社会环境主要包含:大众传媒媒介、社会舆情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等。高校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很多思想源于现实。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当舆情中包含的价值观违背政治教育时,会冲淡教育的结果。大众舆情包含媒体的官方娱乐与民间的娱乐,比如:官方电视台、QQ、bbs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需要正确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同时还要强调媒体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同辈的群体环境亦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同辈群体存在比较普遍,影响力较大,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 结语

网络舆情在高校中逐步发展与渗透,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有消极又有积极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的信息中好坏参差不齐,大学生思想单纯,各个方面还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诱惑与迷失,这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当下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应当熟练运用多媒体,积极探索思想政治中的新思路,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