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化农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概念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4.3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装备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啃黄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农村交通通讯网络化。 第二,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靠老经验、老品种的传统做法,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化、良种化、农民知识化。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农业物质投入的增加,科技兴农的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第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来封闭的自给型经济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结构合理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最终达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 第四,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现代化环境保护意识武装农业,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态,进而实现自然生态人控化,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净化美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以上4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还可以简单概括为:将粗放低效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由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技术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的过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且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堪忧。
2.2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大多是凭祖辈经验代代相传,农民观念保守,思想较落后,使得新技术的推广阻力加大。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桎梏。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农业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会远离农业,而回乡务农则成为不得以的最终选择。
2.3农民出路问题难解决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多年来虽有大批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全国仍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过度扩张的农村人口不成比例,农业发展的缓慢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镇的建设滞后。
2.4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缓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使工业采取分散推进的方式,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城市化不足的工业化,通常是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3.1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的关键。科技进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科学技术,中国的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日本、荷兰属于科技先导型的国家,而美国、澳大利亚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这一特殊国情更决定了我国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应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条件的改善。以遗传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微观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主的宏观管理技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大力发展创新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3.2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使农业劳动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消除城乡、工农和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现代农业必然是一种机械化农业,因为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农业机械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应当改变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县县都有小农机厂、小化肥厂等五小支农企业的局面,扶持高技术含量的支农企业,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实质是乡村城镇化,本质是农民问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过多的人口依赖土地,使中国农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此,一是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能遍地开花,要重点放在县城和中心镇。目前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仅为1.9万人,规模小而且分散,这既难以发挥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规模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应撤并。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应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城镇户口限制,城镇对新移民实行优惠政策。
3.4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权;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四是改革土地税收制度,尽快推行费改税,完善农业税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的粮食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将农业生产、内外贸协调起来,进一步贯彻和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涉农法制建设。由于改革常与滞后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所以要使涉农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导规范涉农行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发展市场经济,使农业原本经常面临的自然风险,又加上了市场风险的威胁,成为弱质产业。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撒手不管,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应该强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而不是直接管理农业。
3.5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呈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带,又有城郊、农区、牧区等不同的地域类型。因此,应实施分类型、分区域的梯度推进与多元格局的农业现代策略,东部沿海地带、大都市郊区应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带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效益;战略
“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综合性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战略作用,传统农业需要从农业生产角度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农业互联网发展理念,对整个农业产业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产业化运行的过程中要从战略模式角度进行优化,确保产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和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一、“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意义
1.“互联网+”战略下促使农业发展要从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思路出发,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和综合性管理,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性发展,确保农业综合性改革能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农业的全面创新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结合在一起,提升农业的综合性管理效率,为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2.“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需要从生态农业的综合优化角度出发,全面形成自然农业发展方式,为资源的增值创造积极的条件。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平台,确保农业综合发展能够在综合性农业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优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好的机遇[1](P41-42)。现代农业发展与开发利用保护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规范化运行能够与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资源创新管理平台,为资源创新和资源的管理形成控制局面,提高互联网信息化农业管理水平。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全面优化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生态环境创新角度进行互联网优化,确保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互联网优化管理方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农业升级创造新的机遇。3.“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综合效益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对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化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战略,确保农业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农业效益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2](P21-23)。确保农业能够在现代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充分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质量优异的农产品管理方案,实现对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经济效益优化的过程中要从互联网技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技术下农业现代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步入快速化发展的态势,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局面,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互联网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农业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是个系统性工程,具体运行过程中要从农业综合性发展的理念出发,形成产品多样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效益提升创造综合性管理平台,积极稳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性效益管理。
二、“互联网+”战略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益提升研究
1.提升互联网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互联网+”战略下农业正步入生态化发展的轨道,需要从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良好的农业基本发展规律,提升农业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互联网优化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确保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提升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综合性改革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各项指标优化中要形成互联网发展理念,确保农业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生态农业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农业发展要从内生性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路,为农业各项指标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全面规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高效运行产生良好的作用,提升农业战略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组织模式创新创造新的动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多层次农业需求关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与龙头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确保互联网发展能够与农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思路,为互联网各项战略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全面系统的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高速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效益管理,为农业各项指标的深度优化和基本思路的全面形成创造新的思路。2.要与新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氛围。“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要与新任务和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为创造性提升农业生态性经济效益指标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实现创造新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与全面协调模式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思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全面系统性效益机制紧密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符合战略性指标要求,为农业各项效益指标的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思路,为现代化农业经济效益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模式[4](P46-48)。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综合效益实现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管理战略,为生态效益的资源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资源优化与生态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性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和综合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为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需要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长期经济效益发展思路,为农业的全面战略性指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新的环境。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要紧密融合,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生态合理性发展创造新的模式,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模式要与互联网全面协调发展融合在一起,确保互联网能够在农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动态协调发展形成有效的互动。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机制,确保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本思路与互联网战略进行全面的对接,形成良好的农业工程管理措施,确保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联动,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3.优化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要结合在一起,确保农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得到优化,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综合管理水平,为农业全面战略目标实现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农业或将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全面协调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需要从经济效益模式发展的思路出发,形成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目标,为农业的战略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5]。农业经济结构模式与经济效益提升要形成综合性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增效,同时农民也能增收。农业经济发展要把质量与效益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技术与农业效益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战略,确保农业全面优化与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联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长期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业经济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农业发展要从建立良好的创新经济机制,确保经济效益能够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资金和技术的全面融合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要引入多元化发展思路,为农业各项评价指标形成良好的技术管理环境创造新的机遇。建立农业经济技术保障体系是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从各项经济指标体系建设的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全面技术保障创造新的条件。农业经济指标与农业管理认证模式要结合,形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和全面的技术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互动化创新机制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全面协调有效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确保农业生态发展规划与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是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提升控制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工作重点[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41-42.
[2]王寿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5,(4).21-23.
[3]刘劲哲.中国还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J].江苏建材,2015.
[4]刘玉霞.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策略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12,(1).46-48.
现代农业主要指某一时期世界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农业的现状,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描述现代农业实现的目标、模式与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常以其现实农业发展水平与现阶段国际社会一般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阶段安排为主要代表,一般公认的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归纳如表1。总体看,内蒙古农业发展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2008年内蒙古人均GDP为32214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折算(下同)为4703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美元(465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0.45%。总体判断,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见表2。
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将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考农业部课题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多指标综合指数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如表3)。
2.1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以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内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全国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全国,03-08)5=R全国03/08=1.4988,a全国,03-08=8.43%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内蒙古,03-08)5=R内蒙古03/08=1.6034,a内蒙古,03-08=9.9%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与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之差:a内蒙古,03-08-a全国,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7个百分点。
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2003]23号),指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对“三农三牧”的支持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逐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农业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注重传统要素和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相结合,由传统农业的粗放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从2004年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08年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国家平均增幅(见表4);牲畜总头数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农民纯收入从200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至2008年以每年实际增长10%左右的速度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每年净增收超过300元,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在全国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见表5)。
2.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与分析
的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也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考虑:首先,中国人多地少,怎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始终是我们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第二,就是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在如此之小的规模之下,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别很大的问题,怎么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第四,中国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考虑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怎么走,考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特征、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包括接下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专家和领导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忠告。比如前面有专家提出,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上,首当其冲要考虑农产品自给问题,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事实上我们面临着粮食的总量平衡问题,也面临着农产品的结构平衡问题,还面临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第二,当前,特别是农村改革3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包括怎么确保农民增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农民收入达到了4140元,是198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但是去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由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2.56,变为去年的1:3.33。第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下一步能不能持续稳定发展,也面临改革问题。
所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得顺利,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改革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怎么搞活农地使用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国发展农业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特种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差别化,也就没有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过去最大的失误是,在强调产量的同时没有将过剩劳动力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大田农业和特种农业的齐头并进,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