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化社会治理

智能化社会治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能化社会治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能化社会治理

篇(1)

【关键词】: 智能化; 电气功能; 智能管理; 电能质量; 控制技术

【 abstract 】 :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will be our future direction diligently. Comprehensive intelligent power equipment function into electrical function (power qua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function two aspects. Electrical function is as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its function, reflected in its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power quality management effec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function based on its two wa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y the regional priorities, the province, the city, the county, the center or the user monitor center two-way communic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of the power grid.

【 keywords 】 : intelligence; Electrical function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ower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35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现代社会对电能的依赖性日益增大,对电力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日益强烈。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高压环网及双电源供电的自动化、低压格式网、低压网自动投切、网络优化等先进技术在我国电网发展中被广泛采用,并利用了电力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来提高电力维护工作的效率。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维护管理方式。比如:可靠性维护、预诊断维护、运行环境监测和专业系统等。因此,电力设备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也将是我们今后努力方向。

2、智能化电力设备功能要求

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功能分为电气功能(电能质量治理功能和用电设施及负载保护功能)和智能管理功能两方面。电气功能是作为电力设备本身应有的功能,体现在其全面而高效的电能质量治理效果和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对电力设施、线路及负载的可靠运行性;智能管理功能基于其双向通信能力,可与监控中心或调度中心进行双向通信,从而实现电网的智能化。

2.1电气功能

2.1.1电能质量治理功能

2.1.1.1补偿无功功率的连续性、动态性

在电力系统中采用智能型电容柜具备对无功功率的连续补偿、动态跟踪补偿能力,响应时间160us,20ms内完全跟踪补偿;且补偿容量准确可控,不因接入点电压的降低而降低。而且该设备不仅能补偿感性无功,还具备补偿容性无功的能力。这克服了投切式电容器不能连续、动态补偿且补偿容量受电压影响的弱点。可对任何负载情况进行实时快速补偿,并有稳定电网电压功能,提高电网质量,无触点零电流投切技术增加了电容器使用寿命,同时具备治理谐波的功能。

2.1.1.2负荷三相不平衡的补偿

能够消除负荷的负序不平衡分量,四桥臂结构的综合智能终端能够消除负荷的负序和零序不平衡分量以及由于谐波引起的不平衡分量,将三相功率重新分配,从而使得补偿后的装置-负荷联合体呈现对称平衡负荷特性,减小中线电流,降低损耗,避免因三相不平衡而可能引起的事故。

2.1.1.3电流谐波滤除

智能电容补偿柜可以滤除负荷电流中各主要谐波,从而使得配电网清洁高效,满足国标及电力行业对配电网谐波的要求。在瞬时有功无功理论的基础上,智能电容补偿柜采用新型的电源模块方法保证了良好的谐波滤除效果。在其容量许可范围内还可以有效抑制电网自身的谐振。

2.1.2保护功能

电力设备本身具备过载、过流、过压、欠压、雷击等保护功能,智能电力设备还具有电源缺相、温度过高、测量电路故障、局放、失电自动切换等多种保护功能,智能电力设备的容错技术的运用,确保了装置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了设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的可靠性;智能电容补偿柜还可在负荷较轻时自动退出运行,还充分考虑用户运行的经济性。

2.2智能管理功能

智能电力设备上综合智能终端具有完备的通信接口,可与监控中心进行双向通信——如向国网、区调、省调、市调、县调度中心或特设的监控中心上传电力系统和设备自身的详细参数,现场的电压、电流、功率、谐波、电力设备的绝缘性参数等所有电量、电能信息,并可接受配电网监控中心的指令。可选配232、485串口通讯和GPRS、CDMA无线通讯方式、光缆通信方式,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的功能,达到真正的对各个电力设备为单位而组成的电网进行监控和诊断、维护这些智能管理功能。其组网应用方案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三、系统组成

图1综合智能终端的组网应用系统方案

图2综合智能终端的数据处理流程

3、发展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电力设备要达到以上功能涉及到6大技术:传感技术及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诊断技术;专用芯片;电磁兼容。

传感技术分为电量传感器和非电量传感器。电量传感器分为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非电量传感器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状态监控,如局放、温度、振动、气体、速度等信息传到电网系统,使电网能够更加灵活的控制管理。同时传感技术还在不断在推新,如磁阵列传感器可以对电场、磁场的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做出诊断。随着SOC芯片技术的发展,它可以把传感和信息处理集中在一个芯片上,对发展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

智能电力设备组成的电力系统网络就是一个互联网,而且是个多向的网络,满足了电力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大数据量及实时性的要求,网络通信技术趋向于采用统一的规约和标准,更方便于管理。

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电网系统调度与稳定性的控制、配网中的自愈功能、负荷运行的智能控制,并进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控制;对电力设备能够实现自适应控制,并进行智能操作。

电力设备经过长期运行,绝缘性能、机械性能都会出现问题,而智能诊断技术会对设备进行多因素耦合分析,并综合考虑,找出其中变化规律,进行智能诊断,让电力设备可靠性大大提高。

专用芯片的功能是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同时控制命令输出。芯片开发可以结构重构,以可重复使用的IP核库为基础,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快速装配式设计,将来可采用装配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二次装配。

电磁兼容实际就是典型的的强、弱电的融合,这个问题在电源与信号上尤为重要,电力设备是弱电能,应进行电磁环境分析、干扰源测量、仿真与模拟,进行电力设备电磁敏感性方面的分析,提出针对具体对象的解决方案。

4、总述

智能化电力设备是强电、弱电技术的深度的融合,它具有传统的电力设备的电气功能,同时还具有以下智能管理特征功能:参量获取和数字化处理;自我监测和诊断能力;智能化控制与自适应控制能力;信息交互通信能力。把以上功能融合在一起,既提高电力设备的性能指标以及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为智能电网提供更加完全和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进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SHSVG型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说明书

篇(2)

【关键词】 楼宇供电智能化 农村电网 管理机构 电网规划

1 引言

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和行政村庄的整合,用电负荷中心发生了转移,新的负荷增长点、电量结构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传统的用电管理模式和电网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型社区用电需求,用电卡脖子、负荷不平衡、电压质量低、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提供可靠、经济和可持续电力供应,针对目前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优化管理机构,转变管理方式、科学制定电网规划、建设智能化管理社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农村用电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电压低、三相不平衡、损耗大、供电可靠性差、服务标准低等问题,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构建智能营销组织模式和标准化业务体系,提升管理能力,提高保障能力,拓展服务内涵,促进企业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楼宇供电智能化管理的组织领导

成立农村楼宇供电智能节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形成以市公司、客户服务分中心、供电所三级管理保障机制。制定农村楼宇供电智能化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建设改造标准。对农村楼宇供电智能化改造关键点监控和指导,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加强低压用户负荷需求管理,收集配变及低压用户用电负荷情况,开展特性分析,为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加强对农村楼宇供电智能化改造关键点监控和指导,对改造前期用电接洽、电网改造规划、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提报网改计划、同步组织实施、竣工验收以及跟踪服务等关键点进行指导和监控,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2.2 智能化建设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楼宇建设有机结合

目前农村大部分楼宇建设仍处在“无序”状态,村庄建设楼房的随意性较大,且规划配套较差。新建设的楼宇一般处于村庄的,未形成规模化运作;行政村缺乏建设楼宇的经验,对于楼房用电缺少整体规划,不及时与当地供电部门进行沟通,先建后补用电手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电网改造计划的制定实施严重滞后。另一方面,行政村为了节省投资,使用标准较低的电线电缆应付供电,致使农村楼宇正常用电得不到满足。

为解决该问题,供电部门应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支持,使政府充分认识到电力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在建设过程中,能够照顾到电力规划。为了更好的与建设规划配合,公司提前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村楼宇及其他公共用电设备的容量、数量,各户型建筑面积及数量进行统计,绘制小区建设规划及楼房平面布置图,根据实际合理制定电网改造方案,实现智能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

2.3 智能化建设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2.3.1 台区管理智能化模式的转变

通过GPRS通讯网络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抄表、线损、设备运行状况、电压质量检测、故障报警、三相负荷平衡调整、电表故障检测、温度湿度控制等智能化管理。

2.3.2 营销模式的转变

过去抄表,人为的随意性,并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智能化改造供电部门实现了实时抄表、监控。居民客户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的难题。智能化的应用,实现表码统一采集、统一传输、统一核算,抄、核、收完全分离,堵塞了人情电、关系电等现象,确保了电费的足额回收,同时也把农电工从繁重的抄表、收费中解脱出来,节约了人力。

2.3.3 服务模式的转变

服务意识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的观念转变。以智能化建设和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专项行动为契机,着力消除供电过程中服务不规范、供电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特色服务,真正树立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展现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3.4 日常管理的转变

(1)安全管理。及时掌握线路设备漏电及负荷情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大大减少因保护器越级跳闸和特殊天气保护器损坏造成的线路停电,解决了查找故障难的问题,安全风险大大降低。

(2)线损管理。显著提高农村低压电网的运营效率,杜绝了人为操纵线损和窃电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计量不准确、损耗大、表计损坏、漏计电量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线损。

(3)电压质量管理。根据负荷状况进行有载调压,在每个台区安装电压检测仪,对线路的电压质量进行时时监测。加强了无功补偿的管理,对各个低压台区都安装了自动投切的无功补偿设备。节能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最大限度的缩小停电范围,大大缩短了报修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三相负荷不平衡综合治理取得实效。①摸清分项负荷,实现就地平衡。②实现三相负荷平衡动态调整机制。③采用GPRS通讯手段,实现三相平衡在线监测。

3 取得效益

自将该农村楼宇供电智能管理办法实施应用至今,已大见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3.1 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农村楼宇低压智能电网改造建设,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合理,公司在“低电压”治理、供电可靠性的提高、节能降损、运行维护等方面取的了可观的效益。

供电可靠率上升到99.9%,提高了1.46个百分点;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9.7%,提高了4.1个百分点;年综合线损为5%,下降4.5个百分点,根据电量电价折合节约73.5万元,设备损坏更换及运行维护费用30万元,同比减少80万元。

3.2 管理效益

故障报修、优质服务、各项指标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年综合减少人工工作日22680个,按日工资60元计算,年节省工资136.08万元,降低线损节省73.5万元,设备损坏更换费80万元,合计为公司增加效益209.58万元。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1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已出现了很多新型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等,且这些均已在世界各地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因此,目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建设智慧城市,其主要特征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智慧城市,世界各地的研究组织机构、专家们对其的解释和认识都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将其总结为3大类,即:整体发展类,主要强调智慧城市使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也也是当下社会对智慧城市定义的主要认识;运用类,将技术作为主要支撑,以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技术类,主要从技术发展角度,对智慧城市的特征进行描述。智慧城市和传统城市运行模式比较,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服务更为便捷在政府行政进行审批过程中,网上办事,将成为主要手段,市民即便不出门,也能办理大多数事项。对于市民看病困难的问题,通过采用智慧医疗,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而多数市民自身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成也会实现。2)城市管理更为科学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煤气管道、交通、电网、水网等,通过采用智慧城市模式,能够高效、智能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为精细化。3)经济运行会变得更为高效选用智慧城市模式,能够有效推广各种制造业生产方式,如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贸易行业中,电子商务是主要手段,进而能够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营销,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4)有助于产业结构的高端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5)人居环境将会变得更为友好智慧城市能有效完善环境感知监控体系,有效提高环境的监管力度,同时居民生活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2智慧城市的实践和探索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政府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成立,同时,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框架也已经成型。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而我国很多地方性城市也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规划方案,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性规范文件。另外我国相关文件已经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案,我国政府现已和113个城市签订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经济圈和东部经济发达区域。

3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普及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的转型,城市管理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由经验型逐渐转变为智能化,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使多维度城市发展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包括城市安全、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人口发展、民生改善等。

3.1转变城市发展观念

从全球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观念,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宽带信息网、大数据等,有效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包括由以速度为重点转变为以效率为重点、由以规模为重点转变为以质量为重点、以物质为重点转变为以人本为重点等,实现对粗放型城市发展观念的进一步精细化。要想快速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提升到更高层次,建设智慧城市是非常重要的。

3.2推动城市治理模式转型

在过去,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经验型、粗放型的城市治理模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治理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采用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城市基础设施变得更为智能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运用高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通过对电子政府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为智能化,促进智能生活环境的营造。

3.3加强城市转型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尚未实现真正的转变,即由通过加大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为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提高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管理的创新性,以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此,我国政府应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转型的发展动力,主要原因为:第一,建设智慧城市,能够突出存量优化,有效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革和升级,有助于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发展增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够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社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3.4推动机制、制度的创新

除了要对运用创新、技术创新进行推动外,智慧城市建设还应注重对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想使智慧城市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障,必须要构建和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机制和制度。

4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策

4.1推动智慧产业

(1)在多个领域中,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等,应充分引用信息技术,对智能产品、智能装备进行大力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各种服务业,如销售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应大力指引它们在智能化方面的不断改造;(2)运用各种人文资源,对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进行充分发挥,通过对高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经济产业,对于一些新产业,其发展基础为知识和数据,应进行大力培育和发展,对各种高端产业,如网络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大力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计算机产业、微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对都市生态农业进行大力发展,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对农业信息服务不断进行普及。

4.2建设智慧设施

将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主要突破口,将多网融合作为重要基础,包括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等,对各种智能型基础设施进行积极构建。对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进行统筹和推进。无线城市体系,包括宽带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对此,我国应提高无线城市体系的建设速度。对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光纤到户,我国应提高它们的推进速度,建立数字家庭宽带网络环境。对各种物联网运用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大力建设,对宽带移动无线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络进行构建,将感知神经网络建立在一些重要领域中,进一步巩固枢纽型城市信息港的地位。

4.3推广智慧技术

对智能化服务领域、运用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对有关配套设施、运用平台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城市在不同领域中的智能化得到有效推进,包括公共服务领域、行政运行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等。对各种领域的信息技术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暴露信用管理、物流服务、安全认证等。提高智慧生活的普及化,在各种关键民生领域中,建立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保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等,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健康、公平、方便等。将构建“智慧政府”作为主要目标,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推进城市规划智能化,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等,减小建设公共安全监控体系、智能化业务处理、智能化城市管理等体系,对政府内部运行网络化进行大力推行,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不断进行完善。

4.4培育智慧人才

对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商业应用经营管理及网络设施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实施智慧人才集聚工程。通过对专项基金的设立,在我国高校培养智慧城市人才时,应给予有效指导,在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时,应给予大力支持,对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开展智慧技术教育宣传工程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科技素养、智慧技术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参与的积极性。

4.5维护智慧安全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网;智能化建设;电网建设;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0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国家电网建设中农村电网是关键部分,农网智能化主要是说农网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技术来管理和建设电网。

1 农网智能化建设需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农村具备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集镇化、县城城市化、客户用电需求以及集中负荷的特点,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农网还没有完善的优化建设模式、自动化建设实用化、用电服务互动化、规划化信息建设等需求,因此农村实际建设电网的时候应该以基础设备为主,构建有特色的农网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优化建设电网的模式,以便于可以形成合理、灵活、坚强地接入新能源的条件,提高优化研究的力度;第二,自动化运行控制。现阶段,农网智能化发展中自动化水平是基本体现,此时需要合理研究自动化农网建设的模式,为管理和自动化运行奠定基础;第三,信息化管理决策。农网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此时应该合理整合信息资源,依据信息集成技术来为决策一体化农网管理提供保障;第四,多元化用电需求。合理分析新技术和智能用电技术,达到交互信息、拓展服务方式的目的。

2 农网智能化发展的目标

农网智能化发展目标应该充分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求和特点,并且针对农网智能化发展的用电需求和科学技术,利用现有技术和基础设施来不断提高建设基础网络的水平,从而保证全面提高农网建设的整体水平,切实完善农网互动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需求,注重提高建设农网的自动化水平,为信息决策提供保障。此外也需要各类系能源、用户、电网之间的互动能力,充分展现节能的需求,构建智能化、坚强的新型农网,以便于为农村经济进行更好的服务。

3 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包括六个模块、五个层次。六个模块主要是智能变配电单元模块、供电模式模块、互动化和智能用电模块、农电信息化模块、农网自动化模块以及综合节能模块。五个层次包括数据采集层、控制和分析管理层、通信支撑层、农网实体层以及信息管理层。

3.1 农网供电模式的优化,构建农村配电网络

农村智能化电网发展的基础是优化结构、网架加强、可靠设备的配电网络。近年来规划农村电网中典型供电模式是重要技术成果。从不同供电区域的需求角度来说,优化配置农网供电系统构成包括优化设计装备选择、电网布局、网络结构等内容,对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建设标准、发展各级电网进行协调配合。如建设区域电源点,重点建设中低压基础设备,深化分析供电需求和负荷特性;研究城乡一体化模式下优化电网理论,研究和应用多能源互补、互动化、一体化的农网供电方式。

3.2 建设智能变配电单元,建立智能关键节点

电网能量流动的时候,变配电单元是枢纽和中间节点,建设电网中智能化尤为重要。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农网智能化变配电单元,即智能化电台区和智能化变电站。第一,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智能农网的时候智能化变电站十分重要,其中包括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并且依据IEC61850标准构建统一平台,从而达到功能集成化、信息数字化、结构紧凑化、维护高效化等目标,确保可以自动控制和综合分析各类信息。研究农网智能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在线监测变电设备、数字化升级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的新建等来满足实际需求;第二,智能化配电台区。农网为用户提供电能的关键是配电台区,重点内容就是智能化控制和数字化监测。现阶段,农网智能化配电台区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电能质量检测技术、二次设备检测方式缺失等现象,所以应该研究和分析农网电能综合治理技术以及变配电智能终端检测技术,以便于可以智能化控制,数字化检测农网系统。

3.3 深化农网自动化,优化运行控制

农网智能化发展中的自动化水平是突出特点,农网建设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运行环境和农网特点,并且分析自动化检核模式的经济规律性和农网技术。对于不同环境和条件的情况构建不同的自动化模式,切实研究智能化快速定位故障技术和数据统一平台技术,逐渐实现农网建设智能化控制、一体化调配等目的。第一,自动化升级县调。县调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可以为电力企业提供经济分析、生产管理的依据,把集成高级应用分析能力融入到县调自动化系统中,以便于实现智能化县调业务的目的,同时也是保证优质、安全、可靠运行县级电网的关键。在农村电网中合理应用网络拓扑、电压无功控制、状态估计、集成网络建模、调度员潮流等技术,从而有效提高智能决策能力。研究配电网、集控、调度一体化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配网;第二,构建不同环境中的自动化配电模式。现阶段,建设农网自动化配电模式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形式,如标准型、实用型、智能型、集成型、简易型等。建设县城电网的时候具备比较集中负荷,需要更严格要求电网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和可靠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更大的农网建设存在运行环境较差、较大供电范围、较高供电故障率,但是受建设过程中资金、信道、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符合以往的建设模式,基于此需要在不同条件的区域中建设不同的农网配电自动化模式。

3.4 研究智能用电服务,构建和谐的供用关系

农网智能化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满足多元化需求、透明开放、灵活互动的服务机制,并且也需要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范。研究和构建智能用电服务机制的核心是终端技术和高级两侧技术,发展方向为需求侧互动化和智能响应,提高服务体系水平的时候合理应用多渠道缴费方式,应用载体为智能用电小区,以便于能够依据高可靠性、低成本、分散的特点来构建农网混合通讯技术,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基础上构建智能化农网的目标。第一,满足建设农网特点的终端和高级量测技术。高级量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终端采集、用电终端、通信网络、分析系统、管理系统等,是实现信息交互的前提和保障。分析农网建设采集信息的基本模式,完善用户信息,达到实时监测用电安全的目的,实现统一和兼容处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抄表系统信息,依据经济性农网技术智能电表来兼容多种通信、远程监控、采集信息;第二,需求用电侧互动化以及智能响应。需求用电侧互动化以及智能响应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活动性和主动性,以便于提高市场的作用,优化用户用电形式,改变消费行为等来达到提高用电效率的目的,从而保证为高水平客户服务奠定基础;第三,多渠道智能缴费方式可以切实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城乡一体化农网智能化建设的关键就是方便、灵活、适宜的多渠道缴费形式,同时也是有效解决不及时回收电费、用户难缴费的方式;第四,新农村智能用电小区。综合应用智能用电服务技术的载体是智能用电小区,农网居民用户具备显著的用电需求差异,突出用电技术经济性和矛盾性,此时需要积极探索和建设新农村智能用电小区,构建和谐供用关系,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农网智能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构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布局下建设智能化农网,目前不少发达城市附近农村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农网建设,为进一步研究城乡一体化布局的农网智能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常凯,梁英,孟晓丽,等.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 网智能化建设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 (6).

[2] 胡洁.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J].人才 资源开发,2015,(8).

[3] 姜建钊,李二霞,李玉凌,等.230MHz无线蜂窝网 在农网智能化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2,33 (12).

[4] 古武.农网智能化建设的内容与发展趋势分析[J].企 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4).

[5] 朱吉祥,杨晓辉.农网智能化信息互动平台在县级供 电企业中的应用[A].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 文集[C].2012.

篇(5)

单位指定的工作点购买水票并向控制器充值。

关键词:地下水;智能;计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石羊河重点治理项目是国家重点水利项目,总体思路是通过高新技术节水,实施以民勤盆地为重点的全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秩序,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体系保护与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使全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总体目标是必须在保障生活和基本生态用水、满足工业用水、调整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度外流域调水和生态移民的总体治理思路下,实现“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点治理目标。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五个部分。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攻坚阶段。其中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运行管理是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节约用水和过程性控水的关键环节。民勤县2008年安装智能化控制设备6920套,其中山东三龙实业有限公司3690套,青岛恒讯水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600套,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节水效益十分明显,重点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突出表现在:水权落实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多年沿袭的无序用水的局面,水资源管理实现了根本性突破,民勤当年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5×108 m3;地下水位下降持续缓解,3年平均降速由0.63m减缓到0.502m,其中湖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由0.566m减缓到0.213m”[1]。

一、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主要功能及组成

1、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是管理地下水的重要设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能准确计量水量,二是实施水量控制。其性能满足省水利厅制定的技术规范。

2、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主要由智能控制器、智能水表、智能卡、管理计算机和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

(1)、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是显示水量信息,实现水量自动控制的关键设备,具备显示用户卡号、水量、控制机井运行、满足应急供水、防盗水、保护水泵电机的功能。智能控制器安装在电网和水泵电源之间,是依据水表传输的水量数据信息,重点对地下水提水量进行自动控制。核心部件包括金属箱体,液晶中文显示屏、智能控制装置、交流接触器、应急开关及安全保护装置等。用户卡号、姓名、机井累计提水量,当前运行卡上水量余额、刷卡时间等直观反映在液晶显示屏上。当取水量达到用户卡上的充值量时,控制器自动断电,使水泵停止供水。

(2)、智能水表是计量水量的基本设备、是重要的计量仪器。水表安装在井口的抽水管上,重点把采集的水量信息,通过脉冲信号传输给智能控制器,是控制水量的唯一依据,把当前机井的累计提水量,智能卡上的水量余额等直观地显示在智能控制器的液晶显示屏上。一旦水表堵塞、信号传讯线断路,智能控制器立即跳闸断电,水泵停止工作。故要求水表具有防水、防冻、防腐蚀、防锈蚀、防雾化及耐磨损、抗堵塞功能。

(3)、智能卡是水量存储,信息传递和刷卡取水的主要工具,一台控制器设有一个特定号码,具备信息读写、存储、信息保密功能,同时具有防磁、防静电、防水、防潮的功能。包括管理卡和用户卡,管理卡是管理员用于查询机井和用户信息的主要工具,常用的有4种类型,分别是工具卡、限时卡、设置卡、清零卡,由水管单位管理人员保管使用;用户卡是用水户购水和取水的主要凭据,由用水户保管使用。

(4)、管理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是进行水量信息输入和相关数据计算的主要信息管理设备。主要由计算机、智能卡读写器及配套软件组成,是地下水智能管理的决策管理系统,重点进行文字、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实现水量信息传输和网络管理。为方便用户卡充值,一般每2~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配备一套电脑软件管理系统和一台刷卡管理器。

3、每眼机井配套一台智能控制器,一块计量水表,一张智能用户卡,以用水小组(社)为单位,每个用水小组配备3张管理卡、分别是限时卡、设置卡、清零卡。

4、智能控制器、电表和用电开关安装在标准统一的工作台内,并加门封锁。水表安装在井口并与水泵出水管相连接,水表下用50×50×20cm砼平台稳固,上面用金属箱体保护、并加盖封锁。水表发讯线和水泵电源线通过暗线(地埋)和控制器相连接。顺序依次为:电网电表开关(或闸刀)控制器水泵。

5、设备安装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二、取水程序及相关要求

1、规范用水程序,加强水电共管。“全县各灌区统一实行用水计划审请制度,用水程序为:用水户按分配的水量 、轮次提出申请协会核对加注意见乡镇水资源办公窒审核批复水管单位出售水票和刷卡充值供电所依据水票向用水户供电取水”[2]。

2、设备的运行管理,水管单位有专职管理人员,每台刷卡管理器上至少有两名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充值服务和管理,进行分工负责、相互监督;用水户(用水小组)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

3、设备安装后移交机井产权所有人维护管理,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由水电部门、乡镇、村社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共同监督运行。

4、已安装的设备,属水资源管理设施,是水利工程。“任何单位、村社和个人有义务保障智能化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卸改装设备、接引电线和损坏铅封,设置旁通管避过计量设施非法取水,对违反规定的,依照《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三、操作规程及要领

1、用水户取水操作时,凭用户卡先刷卡把信息读入控制器,接通电源并启动水泵取水,用水结束后再刷卡把控制器信息读回用户卡并断电停水。用水户在取水操作前,若已安装手推式闸刀开关的,应先合上闸刀,再向控制器刷卡启动;用水结束后刷卡停泵,再拉闸断电。

2、用水户在刷卡取水时,若出现故障,无法启动水泵(或反复跳闸),应先查看控制器显示的信号是否属于正常,当控制器显示操作错误信号时,应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若信号显示正常时应进一步查看线路连接是否正常,分析并排除故障;属于非正常信号时,应分析原因,确认属设备本身问题时,应及时向用水者协会或水管单位管理人员反映情况,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当智能设备出现报警时,应尽快查看报警原因,排除故障,若属用户卡水量余额少于设定水量(一般100 m3)时,应及时到水管单位指定的工作点购买水票并向控制器充值。

4、用户卡属非接触式智能卡,当刷卡取水时,刷卡后应在规定的延时设置时间内把卡收回,以免水泵反复启停,损坏水泵。

四、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智能控制器面板有红、黄、绿三个信号灯,用水户在刷卡取水时,面板红灯和绿灯同时亮,屏幕液晶显示水泵正常运行;信号灯红、黄、绿同时亮,屏幕液晶显示水泵应急状态运行;电源正常时,只有红灯亮,屏幕液晶显示常见故障。以下是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1:液晶显示“传感器错误,请检查水表传感器”故障

故障出现原因:水表被泥沙卡住,计数器失灵、或者信号线断路,水表传感器无脉冲信号输出,在设定的时间内(3-120分钟)、水表计数没有走完1 m3水交流接触器自动断开,故停止用水。排除方法:把水表卸开,清洗水表、修理计数器;或者用万用表检查信号线是否断路,重新连接信号线,然后刷限时卡,排除磁干扰。

2:液晶显示“电机保护请排除电源故障”

故障出现原因:控制器带有电机保护器,具有过压、欠压、缺相保护功能。智能控制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00-480V,当电网电压高于480V时,电机保护板过压指示灯(GY)亮;电压低于200V时,欠压指示灯(GY)亮;当出现缺相时,指示灯(QY)亮。电压过高或欠压时,联系供电部门,使电源稳定;缺相时检查线路找出故障进行维修。

3:液晶显示“接触器末吸合”故障

当出现交流接触器末吸合现象时,控制器立即作出判断,液晶显示接触器末吸合,请先刷卡取出数据,再断电检查控制线路。交流接触器吸合的条件是在交流接触器的线圈上加上一定的电压,使线圈产生磁力带动衔铁动作。故障排除时首先用万用表检查供电线路是否正常、各导线是否连接正确;其次检查交流接触器控制开关是否闭合;再次检查主板继电器是否烧坏。

(1)、检查供电线路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检测供电线路是否正常,电压是否满足工作要求,其次检查控制开关、稳压板处有无压错线、压线皮现象,有则重新压线排除故障。

(2)、检查交流接触器控制开关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或验电笔检测控制开关进线端口是否有电,其次检查控制开关出线端口是否有电,电压是否满足工作要求,如不是则控制开关烧坏,须更换开关。

篇(6)

摘要: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领域,推动着金融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肯定金融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在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为此,要研究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机制,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发展的监管新体系,强化事前监管,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关键词: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互助保险;监管科技;监管沙箱

一、金融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一)金融智能化的主要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驱动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其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等,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与获取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技术驱动金融业升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1.0时代。该阶段通过计算机替代手工计算及账簿,进一步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是金融2.0时代。在该阶段,技术由工具转向通过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式驱动金融变革,使得新兴互联网企业有机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双方相连接,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三是金融3.0时代。在该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引领金融业全方位变革,通过虚拟方式替代物理方式,使得金融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7)。当前,一系列以“廉价、即时、可得”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证券、智能投顾、区块链互助保障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基础金融服务。区块链使得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交易可通过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价值交换、权属转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智能投顾成为现实,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金融智能化的主要业态。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区块链技术使高效、快捷的跨境支付系统成为现实。区块链本质上是统一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跨境支付系统只需要通过许多节点、以共识机制来验证交易并记账,不需要任何信任中心,交易双方点对点支付得以实现,交易流程简便、快捷。全球已有不少初创企业致力于拓展跨境支付。最令人瞩目的是Ripple公司,其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全球排名前50的银行中已有包括渣打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15家银行与Ripple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末,在Ripple系统的支付交易中,由中国发起的交易额占比最大。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的智能合约,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私人定制化证券发行,上市或拟上市的公司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发行异质化资产凭证。通过区块链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作,买卖双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清算、结算。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交易清算所正积极开展证券发行与交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Overstock已成功销售首个区块链上的加密债券。

3.基于区块技术的资产托管。资产托管从业机构可以运用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将投资合规校验整合在区块链上,确保每笔交易都是在满足合同条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自动运行。与此同时,区块链具有自动记录和加密认证的属性,实现多个参与方之间信息实时共享,免去重复进行信用校验的过程,可将原有业务环节时间缩短约60%到80%,使得信用交易更加高效,账户信息更加安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上线成为中国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首次成功实践。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目前,互助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达27%,为将近10亿人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区块链点对点技术的优势适合于互助保险平台的开展。在智能合约运行中,当一人出险时,其他人自动向其赔付款项。同时,区块链的共享透明和历史可追踪特点减少了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出现的概率。国内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众托帮”,其首款保险保障计划——“众托1号抗癌互助医疗计划”上线仅1个月,参保人数就迅速扩大到40万人。

5.大数据风险控制。大数据风险控制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信用评分,以此预测还款人的履约能力以及违约风险。与传统风险控制手段相比,大数据风险控制具有信用评价更为精准、数据涵盖范围更广以及更具时效性等优势。以蚂蚁金服推出的信用服务体系芝麻信用为例,芝麻信用通过搜集与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信息可以帮助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金融机构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继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6.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提供智能化资产投资组合管理服务的在线理财顾问,由计算机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等投资分析方法,排除人为因素自动提供资产投资组合建议。智能投顾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和偏好,给出个性化投资交易决策建议,还可以提供交易服务。从2010年开始,一些提供在线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成立,在线专业投资顾问迅速兴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投顾势必将迎来新的增长势头。

二、金融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效率驱动。Bazot(2013)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体系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金融中介活动的单位成本并未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hilippon(2016)提出,低效率使得金融体系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主要基于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整合长尾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金融主要功能是完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通,有效配置资金。传统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忽视了基数庞大的个人借款者及中小微企业这类“长尾客户”,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提高对长尾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服务,提升资金供求的配置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资本资产定价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二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大幅缩短金融业务办理所需的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以商业银行为例,按传统方式去获取客户、核准贷款,由于效率较低,银行不得不放弃借款金额较小的长尾客户。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获取客户,并可以通过客户标签,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客户转化率。由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审批贷款,供需双方无需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因此,银行审贷、放贷的效率提高。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实时交易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缩短金融交易的时间,提高转账笔数和转账总金额,提升银行处理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

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金融分析工具,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抓取、整理并分析网络上所有公开信息、图像甚至非结构化数据,并以此作出投资、借贷、风险管理决策。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对历史交易记录进行快速、海量的学习,其决策水平将远远高于人类。在高速运算和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机器联网形成网络效应,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成本驱动。传统银行业成本主要由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资金成本由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构成,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使得银行能够精准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溢价降低,资金成本降低。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能够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实现全方位感知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这就使得传统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变得非常低且边际成本递减,推动着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在成本驱动下,银行业正在向无实体化智能形态转变。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1777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1622.54万亿元,银行业平均离柜率高达84.31%。同时,国有五大银行仅在2016年柜员减员率就已超过10%,这意味着银行的薪酬支出等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总之,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资金融通、配置资金的本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智能机器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重复性体力劳动甚至知识型脑力劳动。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传统金融业首先与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模式,但是其仍主要停留在产品层面,如余额宝、互联网证券等。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对信息搜集、信用中介、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金融核心业务带来更大的冲击。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依托技术内部驱动和网络效应外推,使得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金融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金融智能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还停留在互联网金融的层面。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虽然在多个场合提及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思路,但是系统性、规范性法律法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台。金融科技领域众多智能化业态只能参照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整个行业处于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空白之中。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表明,我国对颠覆性金融创新的监管主要靠事后监管,监管措施主要是针对风险事件的被动响应。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功能与业务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金融智能化进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二)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且难以管控。金融智能化发展并未改变金融业原有风险属性和类型,但是风险特征更加复杂和难以识别。一是金融风险更加复杂。金融智能化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金融业变革,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将支付、基金、存款等不同领域的业务整合起来,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使得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成为常态。二是风险可控性降低。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影响下,金融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覆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救市和风险隔离的难度增加。若2013年的“钱荒”事件再度发生,金融市场挤兑风险将被迅速放大,加剧市场中参与主体的恐慌。三是金融风险更加隐蔽。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金融风险更容易隐藏,对金融智能化监管的缺失也使得金融风险难以被识别。此外,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业务的进入门槛降低,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的动机强化,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更加凸显。

四、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金融智能化既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各界要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在肯定金融智能化所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技术模糊了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界限。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廉价、即时、可得”的智能服务对传统金融业带来较大的冲击,“替代、脱媒、失业”将使传统金融业在一段时期内面临转型的阵痛。金融智能化带来不确定性较大的替代风险与社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金融秩序。面对金融智能化替代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以研究金融智能化进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的监管体系,促进智能科技与金融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二)加强金融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用。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金融智能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可低估。但是,不能因为金融智能化对传统金融领域造成冲击而对此进行抵制。遗憾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流”金融机构并未在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智能化第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国际上知名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合作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形成较大的反差。国内金融系统要积极研究金融科技在智能化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实践,加强智能化金融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推进智能化金融交易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容易突破的领域,先易后难,先后核心,先市场化程度高后垄断性强的领域,推动智能化在金融业全领域落地应用。

(三)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确保风险可控。可控是保证金融智能化替代过程中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前提,可控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识别和防范智能化金融风险。同时,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及时发现漏洞并加以修补;反之,若金融智能化发展风险失控,就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要做到金融智能化替代进度可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金融科技技术自主可控。这意味着要有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国内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并已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加大对此类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着眼金融智能化长期发展。近年来,虽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较快,但是主要仍是P2P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后续更高层次金融创新比较乏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证券保险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业态。

(四)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体制。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和影响力要求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机制。一是监管部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金融体系治理中的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金融风险实时监测处置平台,实现智能监管、自动预警、快速响应。二是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部门在技术革新情境下金融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监管并举的理念,积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复杂的新型金融业务要进行“穿透式”监管,透过业务的表象探究其本质,用业务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分工,实现全覆盖式监管,不留监管空白和套利空间。三是要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最终建立起包含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为促进金融智能化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7,(5).

[3]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

[4]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

[5]巴曙松,侯畅,唐时达.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2).

[6]云鹤,胡剑锋,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2).

[7]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

[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9]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

[10]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9).

[11]朱太辉,陈璐.Fintech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篇(7)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理念升级的必然趋势。智慧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化是社会治理的全新赋能。智慧化与智能化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模式、手段的转型升级。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强调新技术对人的服务属性和对城市发展实际产生的治理效能,它代表着理念更精细、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周全、生活更安全、体验更人性的社会治理模式。

与智能化相比,智慧化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和目的,力求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等技术能力,对海量城市社会治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主动感知、全面采集、数据积累、综合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发现和思考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进而提供更符合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智慧化和全周期管理意识,用好科技支撑的新钥匙和科技驱动的新动能,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运转过程的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全面掌握、预警预测精准、危机快速应对、经验及时总结,使制度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手段革新的必然举措。智慧化意味着社会治理从低效率、粗放式、传统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现代化迭代转型。为此,应当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用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和最经济成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会思考的智慧大脑,搭建触感灵敏、互联智能、开放共享的城市细胞神经和毛细血管。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县)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核心环节的全面统筹和精细设计,推动数据收集、管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预测、决策手段和能力升级,健全融合市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应急、就业、社保、养老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型社会治理数据库,完善城市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综合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用智慧化手段把准城市脉搏、激发城市潜力、推动城市善治,构建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的五维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化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智慧化作为基于新技术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具体载体和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空间有效推动智慧互联、重心下沉、资源融合、全民参与、一体协作,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治理数据提供者、治理议题发起者、治理问题监督者、治理决策建议者、治理过程参与者。党wzf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了解基层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依法参与城市治理,有助于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协商为基调、以融合参与为特色的党群互动、政社共治、政企联动的自贸港市域社会治理新生态。

其次,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手段将社区管理者、社会组织、居民等自治主体组织动员起来,将物业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信息融合进入社区智慧平台,建立集线上政务、线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智慧平台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夯实群众自治和群防群治等治理优势,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智慧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贸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立场。应当把人民需求作为智慧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智慧化成效的核心标准。

当前,人民群众的、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建设更符合人民需求的聪明智慧城市,使人民群众得以更好地感受城市温度、参与城市治理、享受城市服务、共享城市红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