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课程一体化

德育课程一体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课程一体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课程一体化

篇(1)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篇(2)

关键词:中职;建筑;一体化;改革;课程

一、校企的供需现状

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校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思想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的中职生,且学校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进行甚至无法实施。(2)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上岗即能上手,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来培养新人,而在建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最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何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教学上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达到的预期效果

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企业的有效对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实施措施

(一)学校方面

1.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入建筑企业的调研,针对建筑企业(如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公司、建筑监理公司等)的工作流程、职业标准、岗位设置、工种特点,改革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组织成立课题小组,再将小组细化,成立建筑材料、建筑法规、建筑招投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等子课程小组,环环相扣,分步落实,逐步推进。

2.加快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自己的实验实训场地,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生、教师的企业实习基地,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假期派选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材料检测仪器、测量仪器,熟练使用CAD软件、计价软件等,熟悉建筑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掌握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教育是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在当代的职业教育显然不适用,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故而一体化教学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探索将建筑行业的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测量员等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机制,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6.开发课程资源。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普通的教材不再适用,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发或引进建筑专业的仿真软件,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施工现场不允许非施工人员进入,导致建筑专业学生无法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学习,仿真软件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有很多公司已经涉及建筑这一块,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观念。由传统“填鸭式”的讲授,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让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由原来课堂睡倒一片到现在课堂提问声不断的转变。

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能吃苦,敢吃苦,能钻研,敢钻研,会创新,敢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和参加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参与假期企业实践等培训活动及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大纲,制订特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德育为技能插上翅膀

现代企业家提出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观点可以看出“德”在职业生涯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德育课程是建筑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并且需要贯穿始终。实际应用中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德育课程。而在课程设置中改变德育课就是老师反复念叨的思想教育课的观念,让活动进入到德育课堂中,设置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打造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行与推进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而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加入到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当我们的中职生学到技能走出校门时,才能得到企业的任用,也才能解决就业难与招生难的现象。

参考文献:

王婉军.中职生德育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开放化;一体化;意境化;诗意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51-02

部分职校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的心理,职业学校德育课一直被边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承担起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任,改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做到“四个化”,即课堂开放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意境化、语言诗意化,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真正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课堂开放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现实中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少出现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课堂一言堂现象依然明显。改变这种枯燥乏味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就要着力构建开放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谈话式、讨论式、对话式、合作式等互动化教学法,注重学生体验、感悟、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比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珍惜人身权利”时,可以融合对话式与合作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抢答竞赛。借助视频逐一展示员工排队接受搜身、搞恶作剧致人身体受伤、教师偷看学生信件、网上说别人坏话等各种现实案例,再提出问题:这些当事人侵犯了受害人什么人身权利?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然后由各小组进行抢答,并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干劲。这种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培养语言表达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现实中不少教师仍然讲归讲做归做、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课堂只是纯粹枯燥的说教,结果往往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事实上,德育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行为体验、情感熏陶、思想锤炼。在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广泛搜集信息资料,在课间进行集体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展演,让他们进行情感体验。特别是面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的教学难点,面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教学重点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表演等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时,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设计“求职成功的关键是外部机遇”与“求职成功的关键不是外部机遇”以及“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与“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等与学生现实相关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模拟案情再现或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实践性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意境化

部分职校生学习德育课兴趣不浓、自主性差等,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意境化,就是创设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采用设疑引思法,布设一个个故事、案例等情境,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期发生在社会上的盗窃、杀人、醉驾等案例,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案例发生,启发学生思考后进入教学主题。在课题讲解时,可以设计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结合新课导入时介绍的盗窃案例,延伸设问:假如你在公共汽车或街上,发现小偷正在行窃别人,应该怎么办?假如发现本人正被偷窃怎么办?假如抓住小偷又该怎么办,能不能将他打伤打死?在课件设计环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编辑一些情节引人入胜、带有启示意义的情景短片,增强意境效果,真正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时,可以播放我国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资料,再现宇航员太空漫步的优美画面,带学生进入太空的美好意境;再播放傅笛生演唱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欣赏优美壮观又激荡人心的画面,展现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巨大力量,发挥德育渗透作用。在板书设计环节,坚持直观性、醒目性、新颖性、简洁性、多变性原则,采取纲要式、图表式、线索式、推导式、阶梯式等多种方法,且经常花样翻新、形式多变,增强板书的意境效果。

四、语言诗意化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的语言风格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德育课教师要改变语言刻板、枯燥无味的习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诗意的课堂。

(1)运用形象语言。借助各种语言修辞手法,运用俗语、谚语、俏皮话等形象化语言,增强教学生动性、趣味性,有助学生的理解与识记。比如,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透视经济现象”时,可以用棒子、鞭子、筛子进行比喻,指出价值规律像一根棒子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又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像一把筛子,能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可以引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等谚语,增强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2)巧用抒情语句。引用一些诗词歌赋等抒情性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或借助课件给予再现,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体验情感。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时,可以引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个中哲理。

(3)妙用典故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生动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轶闻趣事、热点新闻等,有助于诠释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时,可以介绍唇亡齿寒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成语典故;而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有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等内容时,可以录播时事新闻,并进行适当评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引用热词新语。巧用流行语、顺口溜、歇后语、笑话幽默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碰撞。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时,先介绍社会上一些人不当言行后,来一句“现实中就有这么些人,好像他爸是李刚,所以就这么任性”,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流行语为什么会流行?它说明什么?经过小议之后,得出结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尊重他人、主动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课教学要从枯燥无味的说教中摆脱出来,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就要坚持“四个化”要求,注重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探究之趣、思辨之悟、成功之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程逊.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林鹏程.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3(09).

篇(4)

【关键词】德育;新课程;改革;德育网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三、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中学德育课程 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价值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一方面,青少年求新、求知、求助的需要,迫切要求德育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形式活泼,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德育课程的价值及其实现放在中学教育的突出位置,切实改变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地方化、生活化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德育课程也不例外。根据空间分布之别,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

从校内课程资源视角来看,各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内外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如我校是首批“全国绿色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作为校本德育,在学生中建立“环保协会”,创建“环保助学基金”,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环保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环境教育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应定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上。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潜能发展的“生长点”,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开发学生主体,找到作为发展的“机灵点”,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经历和体验价值,将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从校外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点、民间风俗等都是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开发以校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把握特色。通过地方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家乡、社区、地方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区、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如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是近代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南通留下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基地,可以作为社会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改革德育教学,注重学生品德自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实效微乎其微。因此,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心验的形式,是主体在积累了一定的亲身阅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我班由于没有体育生,得分列于全校最后一名。许多学生以此为耻,班级士气一落千丈。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但却是一次德育的良机。以此我们开展了“运动会我们赢得了什么”的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回忆运动会上的情景,总结出我们在入场式上的步调一致、投稿中的面广量大、长跑比赛中的坚持到底、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加油、宁愿零分而绝不作弊的诚实守信等诸多优点,点点滴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们感觉到我们班集体的闪光之处,也由此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

三、力织德育网络,形成多重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多赢的目的。德育尤其需要整个社会氛围,否则就会出现“2大于5”的尴尬局面。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德育活动课程的效果,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学校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横向联系,积极引进校外教育力量,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相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一体化。学校还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在亲身体验中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行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江苏在2008高考方案中强化了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要求,让学生在假期中为社区服务一段时间,这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篇(6)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

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

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

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

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情景体验式教学职业素养创新

综观我国各地目前的“德育”教学现状,教学方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教”,即:直接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长期的实践及数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品德教育目的的反面。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教师的说教自然不会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则不会获得正确的评价标准。新加坡教育部品德教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说:“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要改变人的思想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和重建他的是非判断能力。”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德育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意识的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改变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对其进行“情景体验式” 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施行“情景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情景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意识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自我体验,令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举例而言:“人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情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它强调交流与合作,改进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方式。交流与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情景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而是融入学生的活动当中形成和谐互动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亲近教师,进而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

二、施行“情景体验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对象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因此,我们所实行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不能够与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过程以及现实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而忽视和背离了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由于传统教学的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和主体性的缺失,使未成年人觉得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非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感觉乏味,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更没有持续的激情,以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一直相对较差。加之技校学生在学习的能力与自觉程度上均相对较弱,为此,职业学校德育学科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发挥“体验”的行为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和活动体验中去感悟自己的人生,主宰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行动中去体验、去建构我们所希望他们拥有的意识与行为。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而别有用心地去创设某种配套活动或游戏方案,将理论知识掺入其中,成为变相地理论教学。我们的教学改革应着力于使德育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的理论讲授向“意识的启发”与“行为的引导”过渡。因此,我们改革的重心将在精心创设和选择趣味性、实用性、代表性、适应性强的活动和游戏环节上,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注重对学生课本之外的教育与引导。

另外,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而言,“德育”是一门综合性与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重视对学生政治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与意识情感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完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的内在任务。触及政治、经济、心理健康、法律基础、哲学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些不仅是构成学生完整行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情景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创设经历的良好切入点。我们可以将心理的自我保健融会贯通,使用类似心理咨询的游戏把各个知识点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引进对职场案例的关注,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而后上升到哲学的思考高度,做到将德育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我们得出,德育学科的教学是比较适合使用“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的。

三、我校德育课程“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的具体尝试

在上述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我校已对“德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提出,以期达到交流、互补的效果。综合而言,我校主要从“校内教学”与“对外培训”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分成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配套训练”和“拓展延伸”四个模块进行。

(一)校内教学方面

1.在教材内容上突显“情景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各职业学校当前使用的第四版全国通用德育(三册)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按照“课标”的有关规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从而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原理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也就是说,目前的德育教材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编排。这样的编排除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具书的需要,在避免将德育课程学科化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外,却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主线。由于内容庞杂,现行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与行为意识的引导上存在着继续开发的空间。

鉴于此,对德育学科进行“情景体验式”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针对性地调整或补充原有教材的知识内容,突显“情景体验式” 的教学特点。

首先,我们尽量舍弃了那些与其他文化基础学科相重复的内容,精减教材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增加操作环节的设置。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册)”的理论内容变为“心理自我保健方式、方法的介绍”,将“职业道德(第三册)”的案例转换为“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事迹”,既与时俱进,又很好地完成了劳动保障部相关的教学要求。同时,将每节课后的“探究与实践”环节融入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启发性强的操作题型,可以是小组讨论学习、信息资料收集或社会调查报告等,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和支持,增强体验。

其次,加大了课外教学活动的设置。针对“法律基础(第一册)”的教学,我们不可能单纯地给学生讲述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详细规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因此,除了将教材中已经滞后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更改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进行修正之外,便是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的案例或影片,亲身参与法庭审理的过程(“模拟法庭”等),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想情感变化等。目前,我校已经和市第一劳教所、所在辖区人民法院及公安局达成了教学互助协议,从学生的心灵要求出发,开辟出了更多的体验课堂。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打破教学任务的限制,改以学生的充分思考和活动为中心。在我校的“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的点睛总结在后;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活动的时间,严格避免教师的“说教”。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教室变成了学生的“研究所”。这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释放了教师,令任课教师亦融入其中,与学生产生了更多的思想火花。第二,鼓励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每一堂课的课前均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的材料,扩大课堂活动的范围,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而在课堂的45分钟内,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观点或事例在全班面前进行讲演、论辩等等。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培养兴趣。第三,尽量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研究探索,找出背后的原因,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世界”的情感。我们认识到,“情景体验式”教学在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够与当前国内外的时化相脱节。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需要对当前的社会事件进行必要的了解,完善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当今祖国与世界发展变化的讯息,能够进一步焕发学生对所属的国家、所处的时代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对外培训方面

我校长期以来均承担着多项对外培训任务,其中以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为主。长期的实践令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职培训不仅仅是对职工技术、技能的补充和完善,更应当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素养的修正与提高。因此,我校不仅加大了对外培训中“德育课程(职业素养教育)”的课时量,更决定将“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向对外培训中的职业素质课程渗透。彻底改变了对员工进行行为守则的说教,代之以活泼、生动且针对性强的现场教学,让学员回顾过往案例,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步学会站在企业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组”进行的一次《机电一体化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素质状况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我校这样的改革尝试符合了当前各企业的现实需求。详见下表――

第六项:请对下列员工基本素质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注:6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份)

第十五项:在招聘中请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对下列因素进行打分。(注:分数最高分为9分,最低为1分)

很显然,“职业道德”始终是企业委托学校考核学员的关键因素。因此,目前我校在“对外培训”领域继续推行着“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材上,我校在结合了各企业当前所需的员工素养和校本德育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案并运用于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课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培训中无专门教材的状况,让学员重新体验品德教育的趣味与意义。

其次,在教学上,一方面,让企业员工走进在校生的德育课堂,与在校生互动,重新体验学生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文化,为企业定制、编排一套励志的手语舞蹈(操),在每天的工作开始之前集体演练。既取代了单一的运动锻炼,又活跃了工作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安排专门教师和学生定期走进企业,与员工联谊,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同时,欢迎他们随时回到在校生的课堂进行体验与学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