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风险与监管

金融风险与监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风险与监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风险与监管

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阐述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制的完善,探讨了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指的是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金融监管是指政府及其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及相关金融市场实施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的产生与金融风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首先,金融风险使全社会增强了金融风险意识,金融风险又证明了我国金融改革是艰巨且复杂的。同时,金融风险使中央银行的监管意识大大增强,监管理念不断更新,在监管意识和手段上有较大进步。通过全过程有效的金融监管,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促进金融机构作出合理规划,对于经营业务及风险度和处理办法进行充分考虑,以减少风险;对日常业务经营的监管可以规范金融机构业务经营,限制金融机构不必要的冒险。 

 

二、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 

 

(一)银行监管权责不明确。 

实现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是要有一个监管责任和目标明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充足的、能独立自主运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还很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四大监管机构虽然各有分工、各有工作侧重,但互相之间仍然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有时出现职责冲突,有时出现监管上配合不力,从而降低了整个监管效率。监管机构内部各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各职能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安排监管任务,这种做法会使得监管力量分散,不利于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管。 

 

(二)我国监管理念存在滞后的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滞后,例如,在我国有这样一种普遍观念,认为金融风险仅仅是金融业内部的问题,其实,金融监管仅是促进金融稳定各项安排的一个组成部分,监管本身不宜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倒闭。在缺乏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情况下,金融监管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又如,许多人一提金融监管就等于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全部归于监管机构,而事实上,监管机构更多思考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职责是制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行为准则,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 

(三)我国监管机构监管执法力度偏弱。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是由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直接过度进入到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官本位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消失,使得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多方面存在漏洞,在金融业体现的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我国监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在监管过程中不能严格依法办事,有的甚至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另外我国有些监管法规不够清晰明确,导致执法的随意性很强,我国应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执法,以法律武器加强金融监管。 

 

三、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设立国家金融管理局,提高监管效率。 

国务院设立国家金融管理局,在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履行央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全部职能。该局将设立专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在监管方面,国家金融管理局将从维护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对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产品交易进行全面监管。此外国家金融管理局还将设立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来执行中央银行对银行业务的监管职能;将证监会纳入国家金融管理局的领导之下,负责对证券业的监督,将保监会纳入国家金融管理局的领导之下,负责对保险业的监管。国家金融管理局还可以依据国外监管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以防范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完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其自身的缺点,就是稳定性和灵活性不足。但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和完善反过来会对其他法律法规提出新的要求,如2003年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给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赋予了新的内容。首先,在金融服务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正致力于建设现代化支付体系,推动信贷证信体系的建立,努力建设与金融体系相适应的金融基础设施。其次,在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正致力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树货币政策微观基础,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在金融稳定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正积极推进金融生态改善,促进对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打击,推动建立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处置体系。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密切参与和关注《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公司法》、《证券法》、《反洗钱法》、《刑法》等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积极推动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存款保险法律制度,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等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 

注释: 

篇(2)

关键词: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区域;金融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64-02

前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促进和提升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现代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和金融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抓住当前的经济发展机遇,将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针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其发展,有效保障和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现实情况和金融的常见风险

第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县域金融在现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之中包含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并存情况,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在县域中出现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是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第二,各个县级和市级设置的农村信用社等方面;第三,县域新型的金融C构,这些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方面;第四,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第五,典当银行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方面。这些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股份制的银行逐渐设立起了相应的网点,专门给县域人们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现阶段在县域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中,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各个农户进行的,这其中大多需要相应的担保来获取贷款,导致其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并且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小微企业本身使用的财务报表不够规范,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易关联特征。

第二,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为当地的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不利于县域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微金融机构容易退出金融,不利于保证区域的金融稳定情况。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中,一些小微型的金融机构容易退出相应的金融范围,从而给县域金融产生一定的风险[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本身的经营不够规范,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并且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借贷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全面的监督,或者监督不够合理。第二,民间借贷风险容易渗透到商业银行之中,从而可能引发相应的区域性经济风险。现阶段县域银行之中的客户,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民间借贷中,借贷的比例较大,将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如果整体的资金链发生一定的断裂现象,将会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运行。第三,产能过剩将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保证县域金融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在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容易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2]。

二、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县域金融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并且存在着较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性缺陷,针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分块监管中存在着一定的真空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实行的都是分块管理的模式,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职责交叉、监管真空和错位的情况。各个部门专项负责的职责是不同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交叉,同时还可能会有一定的缺漏,这种情况,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给金融发展带来风险[3]。第二,县域金融监管信息中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信息作为支撑,提升金融监管的总体效果,在实际的金融监管工作当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银监会和人们银行针对一些非贷款性的放贷机构出险的信息收集得不够全面,主要是这些信息大多是在担保企业和关联企业之中了解到的。第三,县域金融监管方面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其中容易产生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在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各个地方采用的监管策略是不相同的,并且各个地方的政策也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进行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具体监管效果[4]。

三、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县域金融工作过程将会涉及到较多的方面,容易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工作,为县域金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增强县域金融的总体监管效果[5]。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县域金融的合理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效果,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准。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是提升县域金融运行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现阶段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及监管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十分必要。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需要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管作用[6]。不断扩大中央银行监管职责,开展的金融监管工作需要积极涵盖到证券、各个银行和保险机构以及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还能有效增加人民银行监管保险和证券公司的职能,保证其针对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监管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发挥人民银行监管职责的时候,需要重分类用到各个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优势和监管资源,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7]。

第二,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中央人民银行增加自身的监管职责之后,县级人民银行需要担负起双重的职能,主要是需要针对金融服务进行不断的改善,积极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县级人民银行在监管县域金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各个部门负责专项的任务和工作职责,通常情况下,县级银行中设置的部门主要是调研信息部门、综合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其中,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监管作用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该部门能针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情况的信息进行充分控制和收集,并将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够合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8]。

第三,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的监管,需要积极发挥多个部门的职责,同时还需要人民银行总行和各个县级分行进行协调控制,针对各个级别工作的监督职责进行划分,做好监督授权工作和考核工作,这其中需要针对每个环节都设立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从而形成县级分层的监管体系。县域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需要从相应的国家法律规范出发,将金融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9]。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较多,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县域金融运行过程中常见风险进行记录,包括风险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后果等方面。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将其纳入到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整体体系之中。

结语

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县域金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风险问题,这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县域金融的总体发展效果,使其能为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 卢成营.关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6,(2):28-30.

[2] 符瑞武,金为华.海南县域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4,(10):48-49.

[3] 李长健,史东伟.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7):11-15.

[4] 林佐明,关立群.县域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3,(9):8-11.

[5] 刘积余.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征信,2012,(2):1-6.

[6] 张君生.建立县域保险诚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速县域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对广西某农业大县的调查[J].北京金融

评论,2015,(1):15-16.

[7] 李正钧,沈媛,朱永春,等.地市人民银行对保险、证券业监管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2,(10):30-37.

篇(3)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6.金融监管改革与监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创新(Fintech)发展、风险与监管

8.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

9.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市场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专项风险防控

篇(4)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篇(5)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篇(6)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1)金融创新的发展伴随着新的金融风险。在市场中,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相应地,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指数也就越高,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中也不例外。收益必定伴随着风险,金融创新产品也是一样的,它也不能消除风险。具体来说,金融创新只是在微观层面上稍稍减少了金融风险,而在宏观层面上却是将金融风险从一边的风险回避者转移到另一边的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组合,使得金融体系的总体金融风险并未因此而下降。

(2)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相互促进。一方面,我们说,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风险在管理上的发展。也就是说,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加大,而且人们对金融风险在管理上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的迫切,所以金融风险的管理也就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我国要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人们的避险需求在持续增加,各种新型的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也纷纷涌现了出来。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了逃避金融监管而进行的,它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失效。于是,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者便制定出更加严谨的监管措施和方法,用来约束金融业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可是约束的结果却是更为高级的金融创新形态的出现。我们在认识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时,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1)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它从另一方面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想要将资产证券化,这些资产必须是质量较好的。虽然资产证券化有着很多的好处,但是它也给货币当局带来巨大的压力。证券化的资产也具有一定的交易流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货币交易的垄断局面,同时也使得货币当局的资产控制能力的减弱,影响了货币当局对货币的绝对控制。

(2)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的破坏性。投机市场是古老和新鲜的,存在市场交易就存在投机行为,近代的金融市场所形成的标准合约和股票极大提升了投机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的职能就是促进交易向最大化发展,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躲避风险,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投机者和投机市场。风险与机遇共存,虽然金融创新是为了躲避风险,保证金融业可以进行稳妥的交易,但仍有大量的投机者甘冒风险进行投机交易。一旦投机失败就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破坏,使得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

(3)金融业在经营时,为了尽量削弱和躲避金融风险,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金融创新,这使得金融风险得到转移或分散,无形之中就加剧了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而各个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加强大的竞争能力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使诸多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迎着高风险进行业务创新,从而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把一些金融风险导入到了其他的国家,增加了其他国家的金融业的动荡,而对该国的货币汇率和货币流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目前经济的发展来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金融的发展,但是金融当局又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约束,促进金融业的管理。如何既促进金融业的管理,又促进金融创新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这就需要金融当局把握一个度,既要强化金融监管,又要为金融创新留下一定的余地以使金融业创新和稳定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当局在监管的过程中给金融创新留下生存范围,并不是完全放松对它的管制,反之要严厉打击那些违法违规的金融创新行为。此外,金融当局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增加监管法规的包容性,既强化金融的监管,又为金融创新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金融创新。

(2)要创新金融监管的理念。风险监管是和合规性监管同样重要的,所以说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把两者并重,不要偏重任何一种监管。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地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水平。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地构建国际化、市场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把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到构建能够使相关金融部门规范地经营、公平地竞争以及稳健地发展的外部环境上面,要尽我们的努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来对金融进行电子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率、资本充足率、呆坏账比例等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管,希望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能力。

(3)积极增加国际合作。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一体化。以此为背景,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国际各国要相互合作,加强宏观调整经济,并且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维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促使各个国家稳定的金融发展。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加入各个国家相互监管的协议,或者在制定金融行业标准、创新和推广金融业务的时候参考国际规则,确保我国和国家金融接轨。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对策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平稳过度,GDP由高速增长走向中高速。与之同时和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银行业务规模增长放缓,贷款增速降低,负债成本有所增加,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金融风险问题更为严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认识金融风险、积极主动的预防和应对风险是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银行金融风险及风险现状

金融风险是描述经济活动中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有关从而产生的风险,也就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金融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其金融风险管理也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金融风险在以下几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体现:一个是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往来中形成的不良贷款金额和比例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商业银行自身要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来对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三是财务风险。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财务方面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随时的可能性,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业务维系能力下降,存在过高的资产负债率等问题。四是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因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经济形势的恶化带来的利率变动,国内政策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或者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等等。总之,长期的银行业务实践表明,金融风险控制与银行自身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商业银行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如此众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约束于可控范围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商业谋发展谋稳定的前提。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构建

(一)系统目标的构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为构建设计良好稳固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目标,这个系统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资源,并在充分的进行资源交换与分享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基于网络的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为现代商业银行搭建出一个数据和知识共享的协同平台,使得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知识交换与共享。另外,还要建立以分类金融为基础的管理单元,构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与分析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为管理层提供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金融系统分析机制和工具,从而实现对银行金融风险进行预警与控制的目的,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业务运行中有可能遇到的损失。

(二)系统架构的构建

毋庸置疑,现代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其核心业务高度融合,同时又能契合于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源、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组成。首先,知识管理平台是为了实现银行金融信息与金融知识的咨询和管理,其次,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对业务运行中各种金融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先将运行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优化。最后,综合业务系统能够使银行管理层高效的对风险进行测量,分析和解决,最终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一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涉及经济的许多工业领域,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等,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很容易地变为不可挽回的风险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对于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模拟,能够有效预测各种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业务状况,从而为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供针对性措施。二是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多种学科。所以,有必要在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建立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机制。该共享机制应能够监控管理银行资金的循环流动全过程,实现金融知识与信息的多部门多领域的统一管理。三是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要求是在金融风险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对现代商业银行金融管理的趋势进行综合考量,最终构建一个能够融合风险识别、计量与控制的综合性金融风险业务管理系统。

(三)风险识别系统的构建

风险识别系统要求从三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一是宏观经济指标。用于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二是泡沫风险指标,主要用于反映风险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三是全球主要经济指标。全球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考量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受国外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风险计量系统是运用经济计量原理对于风险识别系统中识别出来的风险指标进行科学的计量与计算,分析经济变量的危险性。首先,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识别指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金融行业的风险计量,主要是对于各监管的主要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进行风险计量。另外,对于国际上的风险冲击进行风险计量,这要求充分考虑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政策以及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风险控制系统是用来提供各种风险控制的措施与管理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的概率以及程度,为商业银行提供保驾护航,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提供科学的风险控制预案。

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要不断深化和强化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紧密跟随与研究国际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竞争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市场竞争能力;银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做到有目标、有顺序,力求稳定,资本市场的开放尤其如此,要避免发展过早过急,从而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二)金融监管力度要加强

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强化综合监管,尽快健全监管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一是加强金融业内部约束,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定期检查成员单位的业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等,做好风险的预防和应对;三是规范金融业务的运营,创建一个规范高效的金融环境;四是做好风险预警以及应对措施,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借鉴先进监管经验,规避道德风险

向全球先进的金融体系看齐,制定完善的、综合的、前瞻性的监管手段。监管政策的覆盖范围要大,应涵盖境内外有管辖权的金融机构;监管的内容要考虑是否会对全球化金融经济形成负面影响,尽量要规避这种负面问题;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而言,其规则和手段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具体的监管法规以及各项会计、审计制度也要力求国际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教育,夯实和强化风险教育考核体系。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尤其是金融系统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的教育,在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社会内普遍开展金融的知识、理论以及政策的学习,提醒人们积极树立金融风险意识,防范金融风险。

五、结束语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必须做好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这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任务,也是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的课题。要重视金融分析理论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实现对银行资金流通的全方位监管,从而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林建生.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政府监管探讨[J].商. 2012(18)

[2]王东东.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风险度量[D].安徽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