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计学经典理论

统计学经典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学经典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统计学经典理论

篇(1)

【关键词】贝叶斯统计;后验分布;比较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of Bayesian statistics, we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of posterior distribution by comparing the Bayesian formula in classical statistical. Combining with case study and using mathematics softwar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deeply and calculate quickly. Through the importance of posterior distribution in Bayesian statistics, students could have deep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study. We should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Bayesian statistics;Posterior distribution;Comparison method

贝叶斯统计是统计学专业中唯一一门非经典统计学的学科。英国学者贝叶斯的遗作《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提出了著名的贝叶斯公式和一种归纳推理方法,成为了贝叶斯学派的奠基石。之后,在Jeffreys、Good、Savage、Berger等学者的不断努力下,把贝叶斯方法在观点和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工业、经济、管理等领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1]。目前,贝叶斯学派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统计学派,打破了经典统计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占据了统计学的半壁江山。

1 贝叶斯统计的特点和教学难点

贝叶斯统计是在与经典统计的争论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总体分布中的未知参数可以看作随机变量;事件的概率除了用频率解释外,还可用个人经验和历史资料来获得,即承认主观概率;在经典统计所用的总体信息和样本信息外,还充分利用了抽样之前的信息―先验信息,并可根据先验信息获得先验分布。而这些观点在经典统计学看来都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都在不知不觉的运用贝叶斯的思想解决问题。比如,医生在做手术之前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自己的经验估计手术成功的概率;免检产品的鉴定需要利用该产品以往的不合格品率的历史资料,若多次在零附近,且每隔一段时间抽查,仍保持该结果,则认定该产品为免检产品。这些实例都是在运用了先验信息后才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因此,若能充分利用先验信息,对于解决很多统计问题,无疑是非常有利且有效的。

然而正是由于贝叶斯统计独有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习惯于以往所学的经典统计的课程思路情况下,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运用实例,易于学生理解。将贝叶斯统计与经典统计比较讲授相关内容,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进入,循序渐进逐步认识贝叶斯方法和理论。

2 比较法引入后验分布定义,案例加深理解,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后验分布的定义是贝叶斯统计中第一章课程的内容,学生刚刚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由经典统计中所熟悉的贝叶斯公式引入讲解,比较容易接受。另外通过实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更好理解定义。

2.1 贝叶斯公式

这就是概率统计中著名的贝叶斯公式,也叫逆概率公式[2]。我们可将事件B看作是试验结果,A1,A2,…,An看作是导致结果B的原因。则该公式表明了结果B发生条件下由第i个原因导致的概率。即执果索因[3]。

案例1

已知5%的男人和0.25%的女人是色盲,现随机挑选一人,检验为色盲,若男人和女人各占人数的一半,问此人是男人的概率。

设B为随机抽取一人为色盲,A为随机抽取一人为男人,A为随机抽取一人为女人。则P(A)=0.5,P(A)=0.5,且P(B|A)=0.05,P(B|A)=0.0025。故根据贝叶斯公式,有:

在贝叶斯公式中,结果B可认为是已经出现的样本数据x,发生结果的原因Ai可认为是未知的随机变量θ的取值。于是将贝叶斯公式推广可得到后验分布的离散形式定义。

2.2 后验分布的离散形式

设总体x服从分布密度p(x|θ),其中θ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为有限个或可列个。即θ=θi,i=1,2,…。θ的先验分布为π(θi)=P(θ=θi),i=1,2,…。样本的观察值为x=(x1,x2,…,xn),样本联合分布密度为,则θ的后验分布为:

将离散形式推广得到连续形式的后验分布定义。

2.3 后验分布的连续形式

2.若总体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则总体分布密度p(x|θ)改为分布列P(X=x|θ),后验分布的离散形式和连续形式就不难写出来了。

先验分布π(θ)反映了人们在抽样前对参数θ的认识,而后验分布π(θ|x)则是在获得了样本后,对参数θ的认识,是人们利用总体信息、样本信息(统称为抽样信息)对先验分布π(θ)的认识作调整的结果。

案例2

英国统计学家Savage(1961年)考察一个统计实验:一位常饮牛奶加茶的妇女声称,她能辨别先倒进杯子里的是茶还是牛奶。对此作了10次试验,结果她都说对了。

若不考虑该妇女的经验,则应认为每次她猜对的概率为0.5,则10次猜对的概率为0.510=0.0009766非常小,显然与实际不符,不合理。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经验,即先验信息。对该妇女的了解,认为有可能她每次猜对的概率为0.95。设θ为她每次猜对的概率,则取值为0.95或者0.5。

可见,抽样前后,对于猜中的概率θ=0.95的可能性从先验概率0.6变为后验概率0.9989,提高了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考虑了样本(10次全部猜对)的缘故。后验分布正是在样本参与下对参数θ的认知的改变,这个案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后验分布的含义。在进行计算和分析过程中,如上述的后验概率计算,可以运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工具。适当安排数学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有关贝叶斯统计课程的数学软件的使用。

3 后验分布在贝叶斯统计中的地位及作用

后验分布是基于总体信息、样本信息和先验信息三种信息的综合结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在整个贝叶斯统计学中起着基石一样的作用。贝叶斯统计的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及预测等统计推断问题都是建立在后验分布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在后验分布引入损失函数之后,便构成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基本框架。显然,后验分布在贝叶斯统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任何贝叶斯统计问题都离不开后验分布。因此,在学习该定义之初应使学生能够理解好,并灵活运用定义。在后续其他贝叶斯理论的讲授中应逐步加深对该定义的认识和应用。

4 结束语

贝叶斯统计课程是在统计学花海中的一支独秀。通过对后验分布定义的教学研究探索,我们可以将其方法推而广之,运用到贝叶斯统计中的其他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贝叶斯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是与其他统计学科非常不同的。因此,可以在与熟知的经典统计学的对照中比较学习,深入浅出,列举实际案例,易于理解。通过案列的讲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当学生遇到某个问题时,若能不仅局限于经典统计方法,还能考虑到使用贝叶斯方法结合解决,也就具备了贝叶斯思想,那么该课程的开设便达到了目的。若能有部分同学有兴趣进一步拓宽贝叶斯方法的应用领域,深入研究学习,那么我国的贝叶斯统计研究就后继有人了。

【参考文献】

[1]茆诗松,汤银才.贝叶斯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5-6.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材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过多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种状况,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以及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前,必须开设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是因为教学体系安排的缘故,有些经济学专业在同一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差,讲授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老师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讲解的知识内容过少以及过于简单。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缺乏足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选择不合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课本内容注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介绍,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说明甚少。另外虽然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书籍内容体系完整,案例资料丰富,但是考虑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较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包括经典计量学知识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主要以回归分析为主,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包括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等。独立学院教师上课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偏少,只包含回归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不涉及任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得学生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进行板书推导。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良性的师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效果普遍较差。

(五)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或者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或者60%。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不全面。同时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很难综合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最终得出的成绩很难综合评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整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独立学院计量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应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时间上,计量经济学适合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上,提前安排微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时,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应用性,以帮助学生更快形成对经济学整体内容体系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量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

(二)合理选择教材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教材选择不恰当,会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情况,一般不适合于选择国外的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一般来说选择一些国内的专家编写,逻辑结构比较完整,应用资料相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比较合适。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庞皓编写的《计量经济学》。该教材逻辑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案例详实,浅显易懂,很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即包括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也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教师在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过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较差的情况,可以以经典的回归分析的知识内容为主,辅以时间序列分析。在讲授内容的时候,以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理论的证明推导为辅。讲授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讲授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件展示主体的教学内容,板书展示理论的演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教学。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关心的,并且了解的案例材料;讲解中注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可以增加小组课程论文,并要求每组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组所做的论文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提问,并给与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考核加分。

(五)创新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个大方向为基准,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随堂作业,并规定完成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积极性。第二,增加小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对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李文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3(30).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2]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3]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篇(4)

关键词:市场调查;内容;方式与方法;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目前在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大都沿用传统方式,即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学生的主动投入和实践技能培训。这种模式对于传统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弊端尚不明显,然而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就显得很不适宜。随着经济和管理现象日益复杂,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目前以讲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加以改革。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以下简称西财行知学院)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质,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统计数据搜集、加工、整理、传输与分析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市场调查实务》课程是继西财行知学院统计学专业开设《统计学》、《抽样调查》、《市场营销学》、《多元统计分析》、《市场预测与决策》、《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教学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运用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以及市场研究,是我院统计学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之一。

二、现有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实际缺陷。目前在西财行知学院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教学是沿用传统方式,即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学生的主动投入和实践技能培训。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弊端尚不明显,然而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显得很不适宜。市场调查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方法手段缺乏灵活性,重视理论灌输,轻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为书面知识,忽视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围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方面效果欠佳,不仅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精神的激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对目前以讲授为主导的实践课程教学培养模式加以改革。

(二)考核方式单一。学院现有的市场调查实务的成绩评定为平时作业占30%与闭卷考试占7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需要靠死记硬背,而学院则以成绩定学生的优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市场需要。市场调查已逐渐成为各类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工具。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市场信息就越重要。传统的海量市场调查数据大都是人工整理的,工作量大,准确性差,工作效率低下。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市场调查实务》引入计算机技术后,其分析计算能力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市场调查发展很快,涌现出大批从事市场调查、咨询的专业性机构。这些调查企业对专业的市场调查人才需求也是很庞大的,如何培养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是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前,也是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主要目标。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本文试图研究适合西财行知学院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技能,达到培养统计学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具体从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成绩评定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与探索。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根据统计学专业的先修课程及市场调查能力的需求对传统学科内容进行了取舍,并且对不同的调查能力有所侧重。第二,课时的安排方面,将原有的纯理论课时分配成“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模式。第三,对《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和探索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市场调查的流程和技巧,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调查中。第四,试图设计出一套公平、公正、合理、可行的课程考试方式。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调整课程时间安排。在教学体系安排方面将市场调查实务课程安排在《统计学》、《抽样调查》、《市场营销学》、《多元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之后,为学生学习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多年教学,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未先行修学《市场营销学》、《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导致教师的授课难度加大,教学效果降低,因此学院对学生开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应该有一条刚性规定,即先学习《统计学》、《抽样调查》、《市场营销学》、《多元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再学习《市场调查实务》。

目前学院将《市场调查实务》课程安排在本科教学阶段的第七学期,这个时间段刚好是大四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重要事情的关键期,对于此学期的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议学院尽量将时间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之前或者第六学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质量。

(二)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调整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的调整。(1)在调查内容方面,侧重于消费者行为及态度调查,淡化其他内容甚至可以省略。(2)在调查方法方面,加强一手资料调查方法的运用能力训练、加强定性调查方法深度访谈的运用能力训练、加强观察调查方法运用能力训练。(3)在抽样方法方面,因为先修的抽样调查课程对各类抽样方法做了详细的学习,该部分内容可以略去。(4)调查流程方面,侧重对拟定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能力培养,并增加学生对实地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教学环节。(5)数据分析方面,侧重将SPSS数据分析软件,R软件等引入教学,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

2.教学内容次序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完全可以遵循市场调查项目开展的工作流程展开,打破传统按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开展教学的模式。根据调查主题将工作流程可以拆分成六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开始每个阶段任务之前,教师先提出任务的要求,由学生去探索完成。完成后学生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必要的知识,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然后再展示成果,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反复几次后,学生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并且相关能力得到重复训练。

3.整合课程内容,压缩课堂学时,增加实践指导。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即使不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要在18课时内将“市场调查”部分的全部原理、方法、技巧等知识讲述清楚也是有一定时间压力的,更何况在“实践能力训练”的教育理念下,还必须抽出部分时间加强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的培养,这就使课时压力进一步加大。初步的构想是将原来18课时的教师课堂授课时间改变为6课时(课堂讲授课) +12课时(实践指导课),以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为:课堂教学6学时仅讲授重点和难点,并结合案例,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其余内容则少讲或不讲。通过布置实践作业来引导学生,促使其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自学,在此阶段教师应及时跟进实践指导环节,对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要求完成的与课程有关的实践调查作业实施指导。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进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加入项目教学、课堂模拟调查、学生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效率,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试图加入经典案例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课后给学生留多个经典的调查案例进行自学,并要求撰写读后感。

2.影视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量地引入到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视频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因此授课教师可以构想将收集到的经典的市场调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也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自己观看。

3.情景模拟教学法。目前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都有课时限制,并且该门课程由一个教师讲授,如果让老师全程跟踪学生的调查过程不太符合现实情况,因此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实施调查,发现学生实际调查中的问题,教师给予现场指导,要求学生将模拟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总结、

4.小组讨论学习法。市场调查实务课程重在实践上,教师可以组织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与思考。各个小组确定出一个调查主题,并且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修改、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分小组讨论学习法,一方面减轻了个人调查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5.竞赛教学。目前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市场调查的各类竞赛很多。学院可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大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熟悉市场调查的流程和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初步探索采用平时成绩占30%),实践考核占70%相结合的适合当前该课程的新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践考核内容包括提交作业、实施具体调查项目,提交调查报告、分小组答辩等环节。增加的分小组答辩考核可以让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篇(5)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篇(6)

【关键词】SYSTAT;项目分析;经典测量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77―04

一 引言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言测试研究是当今测试研究的趋势所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测量统计软件运用于外语教学及测试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外语教师对其如何用于试卷质量分析还感到陌生。Microsoft Windows系统自带的Excel软件可以处理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rue Score Theory,简称CTT)中的项目分析(Brown,2005)[1]。除此以外,SPSS可能是外语教学和测试研究中使用最频繁的统计软件(刘宝权、席仲恩,2004)[2],但该软件也只能完成经典测量理论中的相关统计任务。随着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的发展,一些专业统计软件如BILOG-MG,FACETS等被用于试卷分析中,与Excel,SPSS软件相比,能够呈现考生的答对概率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估算传统意义上的项目难度、区分度,甚至考生答对题目的猜测概率。但是这些软件蕴含晦涩难懂的数学和统计学原理,价格比较昂贵,普及程度较低。SYSTAT是一款集CTT和IRT为一身的统计分析软件,界面友好,自学方便,但是目前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却不多见。

语法词汇是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大重点。《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版)(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2004)[3]提出通过语法词汇题测试学生掌握词汇、短语及基本语法概念的熟练程度。语法词汇属于语法能力及语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至关重要(Bachman,1990;Bachman & Palmer,1996)[4] [5]。《高校英语专业口试大纲》(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口试大纲编写小组,2005)[6]将语法和词汇纳入口语能力评价体系,足显其重要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以下简称TEM4)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专门针对TEM4语法词汇项目质量的相关研究却不多见。

本文尝试运用SYSTAT统计软件分析TEM4语法词汇质量,同时希望借助详细的介绍,与更多的一线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分享SYSTAT软件在定量分析的应用功能,其目的在于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与测试研究。

二 SYSTAT软件概述

SYSTAT是统计学家T.省略/products/mystat)。MYSTAT12具有SYSTAT 12大部分的核心统计功能,常应用于本科和研究生初级阶段的统计相关课程。本文探讨将这一工具引入语言测试客观题的质量控制环节,使外语教师和研究者都能了解并学会该软件。

图1显示了 SYSTAT 的TESTAT(项目质量分析模块)功能界面。数据的输入准备大致和EXCEL、SPSS等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变量属性的设定需点击变量名,根据需要设定变量名的类型。图1所示的Classical分析指CTT的项目难度、区分度和信度分析,Logistic分析指IRT的单参数和双参数模型分析(彭康洲、李清华,2009)[7]。SYSTAT只适合以0,1计分(答对记为1,答错记为0)的客观题的项目分析。

目前,常见的试卷质量分析方法包括三类:CTT、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简称GT)和IRT(Bachman,1990;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2002)[4][8]。从CTT的角度来讲,试题的质量分析主要对其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做统计分析,测量误差笼统,信度和效度单一,但目前使用仍较多。概化理论中,多种误差来源可以在同一个分析中分别估计(杨志明、张雷,2003)[9]。IRT采用统计概率的量表化模型,将被试能力与项目难度定义在同一量表上,引进信息函数概念,处理信度问题的方法更为准确。目前的项目反应理论已从单维模型发展到多维模型。限于篇幅关系,本文着重介绍传统的题目质量分析方法,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析方法将另文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Henning(1987)[10],余嘉元(1992)[11],Brown(2005)[1],邹申(2005)[12],彭康洲和李清华(2009)[7]。

三 TEM4语法词汇题的质量分析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借助SYSTAT拟解决2个问题:(1)从CTT和IRT角度来讲,2007年的TEM4语法词汇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如何?(2)考生能力分布如何?TESTAT所显示的统计结果除了两种测量理论所含的项目难度和区分度指标以外,还显示不同能力水平上的考生人数,类似于传统的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比例,以及不同能力水平段上的考生答对题目的概率。第一个问题可以采用SPSS和SYSTAT来完成,但是第二问题只能采用SYSTAT来实现。为了检验语法词汇项目是否考查一个维度的能力,我们需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若提取的一个因子能够比其他因子更能解释这个项目,则说明这个项目考查的能力是单维性的。

2 操作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范例操作,详解SYSTAT的试题质量分析功能,并非专门研究语法词汇题的质量,所以从2007年TEM4考生中随机抽取1%的样本,共计2490个考生。SYSTAT的操作方法和SPSS一样简便,只需将所需统计的题目选中,添加到右边的“测验项目”(Test items)方框内,如图2所示。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1)语法词汇项目的单维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该软件多维方差分析模块(Multivariate Analysis)的因子分析功能,使用反复迭代主轴模型(Iterated Principal Axis)的正交旋转法。结果显示,语法词汇项目只有一个特征根值(eigenvalues)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比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4倍以上(如表1所示),可以认为该项目考查单一的知识或能力,达到了出题者测试学生的语法词汇能力的目的。

(2)语法词汇项目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

使用该软件的Scale模块,统计项目的Cronbach信度。结果显示,依据现有的样本(2490),语法词汇项目的信度为.6479,比较理想。该项目的平均分为14.29分,标准差为4.16分,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0分。统计结果同时还呈现了考生的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Z分数),这样便于对学生做选拔和排名(如表2所示)。和SYSTAT相比,SPSS软件无法直接估算题目的标准分数。为便于了解考生整体的水平,该软件还用柱形图的形式呈现出各分数段的人数和累积百分比(如图3),其中分数段参照15个标准分1(从-3.25~+3.25)。从图3可以看出,语法知识掌握非常好的考生2(累积百分比为90.36及以上)不多,大约为24.37%(14.74%+6.35%+2.65%+0.64%),语法知识中等的考生约为16.75%,而58.88%的考生语法知识没有掌握好。和SYSTAT相比,SPSS可以对成绩做累积百分之比排列,但是不能像SYSTAT那样从项目反应理论的角度将分数转换成以0为平均分,1为标准差的标准分数。

该软件详细地呈现出每道题目和整个项目信度的关系,即题目的区分度(如表3所示)。如果去掉某道题目后,整个项目的信度反而提高,说明这道题目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很大,不利于区分考生,其区分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前所述,语法词汇项目的信度为.6479。这样,2007年的语法词汇项目有7道题目的区分度不甚理想(第58、63、66、71、75、76和78题),需要依据情况做修改。SYSTAT的这一功能在SPSS中也可以实现。

为了解区分度较差的题目的问题,该软件提供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在该题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71题的难度非常大,只有3.5%的考生(Mean = 0.035)答对,无论哪种水平的考生,答对此题的机会都较少。和SYSTAT相比,SPSS无法实现这一功能,而SYSTAT非常直观地呈现出试题区分度存在的问题。

又如,第58题,能力水平极低的考生(Z = -.250)答对此题的人数高达71.43%,而与此对应的能力水平极高的考生答对此题的人数却为62.5%(如图5所示),说明此题的区分度存在问题。

(3)试题质量的定性分析

有问题的题目需要从定性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定性分析通常可以借助考生的答题过程,借助有声思维发现问题,也可以直接分析题目本身,找出个中原因。本文就试着从试题本身来分析,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71. This sort of rude behavior in public hardly ________ a person in your position.

A. becomes B. fits

C. supports D. improves

此题给定的答案为A。图5显示语法能力最好的考生(Z = 2.5)中只有12.5%的能答对,而能力很差的考生(Z

四 结语

本研究仅从项目难度和区分度示范了SYSTAT对试题质量控制的作用,并且指出和SPSS的异同,没有提及语法词汇题的效度问题。虽然效度验证较为复杂,但是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也会影响题目的效度。教师们掌握外语教学研究中新的统计软件,就会多一种角度来审查试题的质量,提高命题质量,更加有助于诊断教学问题。测试和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试题质量决定着教师了解学生语言能力的准确性,从而促进语言教学。

注:1标准分数是一个统计术语,它描述的是某一个分数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在统计学中,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Z=Xi-XS。公式中Xi表示某人实测成绩,在统计学中称为原始分;公式中的X和S表示标准化群体某个学科某次测验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2根据图3所示,语法词汇题得分的累计百分比在80%以上的考生属于优秀,成绩累计百分比位于70%-80%之间的考生属于良好;累计百分比在60%以下的考生属于差生。

参考文献

[1] Brown, J.D.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2] 刘宝权,席仲恩.SPSS在英语试卷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 2004, (1): 63-65.

[3]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 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Bachman, L.F., & A.S.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口试大纲编写小组. 高校英语专业四 级口语考试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7] 彭康洲,李清华.应用IRT模型分析TEM4听力理解项目的质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3): 49-56.

[8] 漆书青,戴海琦,丁树良编著.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 杨志明,张雷.测评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0] Henning, G.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M]. Rowley,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1987.

[11] 余嘉元.项目反应理论及其运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12] 邹申.语言测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Application of SYSTAT to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A Case Study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TEM4

ZHANG Yan-li1 PENG Kang-zhou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 SYSTAT boasts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Classical True-Score Test Theory and Item Response Theor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llustrate its function and operation by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 TEM4, hoping to be a good begin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Keywords: SYSTAT; item analysis; classical true-score theory

篇(7)

根据生物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统计这门基础工具以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培养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特色实验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生物统计学科的“能力素质培训”课程体系,经实践发现,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现状

1.1生物统计学课程特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且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数学基础。同时,由于公式多、概念多、计算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懂,而且部分统计概念容易混淆,比如:u分布和t布、标准差和标准误等。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得很多学生的计算结果是有偏差的。此外,统计分析方法多而且难,各种分析方法又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特点,课程学时少,每章节的内容都讲不透,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会应用。

1.2生物统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不能科学规划该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和编排,忽视试验设计,只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②教师对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要求不清晰,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弱;③重课堂讲授,少课外实训,尤其是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训活动和统计分析;④对学生素质能力教育意识薄弱,教学环境营造意识缺乏。

2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

针对生物统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对生物统计学课内教学学时(51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等,增加了课外综合实训(2周)的进程。将整个生物统计的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图1):①理论教学阶段,30学时,生物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学,给学生打好结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②教学实验阶段,18学时,操作技能和相关统计软件的教学与培训,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③综合实训阶段,3学时+2周,结合专业知识的科研活动及统计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进行基础理论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实践分析能力3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或然性归纳推理思维和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

3课程体系的实施

3.1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更好地实施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笔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组建教学团队,使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思维活跃、团结合作、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等各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主要人员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4名成员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学府,学缘结构合理。课程组配备主讲教师2人,实践环节教师2人,可以稳定、高水平地开设该课程。课程组教师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甘于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精选教学内容强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点选择原则,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并重,强调试验设计的重要性,扩大充实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技术,如正交设计、趋势面分析的设计等。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实行适当的合并和删节。有机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注意统计分析对试验设计的反馈作用。统计分析既是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又对试验设计具有反馈作用,而这些反馈信息将有助于提高试验效率,更新试验进程。注重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讲原理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案例,少讲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多讲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的专业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少讲统计分析计算过程。

选择常用的统计软件SAS和DPS,以及常用的且包含较多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的Excel软件,结合统计教学的内容和各统计软件的特点,制订统计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项目。实验使用的数据资料为经典数据和最新的科研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对经典生物学相关规律(如遗传学三大定律等)进行探讨的同时跟踪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际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复杂的生物统计方法,也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

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精讲与泛讲有机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循序渐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精讲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这两大生物统计的核心内容,泛讲显著性测验的基本原理这一难点,由于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每一种统计方法之中,所以先概括性地介绍一下有关基础内容,使学生对原理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然后在随后的教学内容里(如F测验、Χ2测验等章节)逐步加深讲授,反复强调,使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实行计算机结合传统模式的互补教学方式,将有些章节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靠粉笔板书、陈列数据、书写公式)在统计学公式的演算、推导方面的优点,加大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这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讲授相关的教学内容[3],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和使用生物统计学的愿望。同时,也借鉴滚动式教学方法[4],以解决教学内容连贯、学生复习时间少等问题。

3.4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有利于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到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评价统计结论上去,而生命科学行业正需要“懂设计,会分析”的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和正确的统计方法,正确理解统计结果的意义,掌握评价和分析这些数据的方法,将获得的统计结论结合生物专业,去发展并阐述其内在规律。

建立综合实训体系。综合实训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验室条件,又要考虑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注重实训项目设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合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训过程:结合生命科学和生物计量等专业背景,给出3~5个选题方向,学生自由组队(3~5人),在选题方向内确定选题,专题陈述选题依据、意义,教师指导修订并确定选题;学生讨论确定人员分工,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并开题,教师审核技术路线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践项目,总结实验结果,以论文和PPT形式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课内3学时主要用于实验结果的汇报。

3.5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有学者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公式、概念多的特点,提出“一纸式”考试方式[3],但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终结式考核方法。本课程组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开卷)和综合实训成绩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减小学生生记硬背的压力,加大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中综合实训的考核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在综合实训各个环节的表现,根据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论文总结和结果汇报等各环节,建立实验室使用考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开通多种沟通途径和平台,课前、课内、课后实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综合实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