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篇(1)

1.1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本土气候和文化风情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制造出美观和艺术感,因此,应当根据本土自然气候选择适宜的植被,而在空间布局上应当追求本土独有的文化风情,以此创建独具特色的屋顶花园景观。但是显然,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屋顶花园景观时忽视了这一要素,过于推崇国外或国内优秀的造园方法,将各类要素不予处理便融合在一起,不仅无法达到美化目的,还破坏了建筑群整体统一的美感。

1.2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

屋顶花园景观为建筑群的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映衬,构建出一种美观效果。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屋顶花园景观给人感觉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在设计方面表现力薄弱,空间构成也较为单一。分析根源,缘由有二:其一,建筑结构空间本身特质过于单一,如若设计者专业素养不高,可能会难以配合这种单一空间组成形式开展设计。其二,景观设计方案本身过于单调,未能融入生态元素等,仅仅对屋顶花园进行了简单的表面设计。

1.3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建筑物中建设屋顶花园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屋顶花园推广到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住宅楼、酒店以及办公楼等。在本质上,屋顶花园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实现屋顶、阳台以及中庭的植物绿化,其角色已经出现了转变。基于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屋顶花园时,若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定位,不仅降低了设计的质量,而且难以将屋顶花园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体现出来。

1.4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付诸实践过程中缺乏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由于我国的屋顶花园建设的历史较为短暂,从而导致关于其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屋顶花园建设的水平,而我国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三是我国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乏相应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因研究条件不高而制约了屋顶花园绿化的技术。四是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在对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屋顶花园进行设计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设计的质量,进而不利于屋顶绿化的发展。

2应对策略浅析

2.1以正确设计理念为指导,完善屋顶花园设计理论

其一,适宜性生态设计理念,即依据本区气候条件和种植地为屋顶选择正确的植被。其二,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屋顶花园景观设计为一种舶来品,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也说明该种设计方式的可行性,但是并非意味着需要普遍沿用国外的流行元素,增大成本支出,这无疑是缺乏考量的行为。为确保该种舶来品可以彻底融入我国城市建设,还需落实屋顶花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全局出发,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2.2选配富有特色、适宜本区生长发育的植物

第一,它处于高处,可选择喜光、根系发达的植物。第二,它具有一定的承重量,宜选择重量较轻的花卉或草本植物。第三,屋顶土层薄,蓄水功能弱,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植被。

2.3根据建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

针对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及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问题,可以通过提前根据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来完善设计方案。

(1)立意方面:因地制宜。结合建筑群形态和功能,设计出同周边环境和谐一致且充分体现建筑功能特色的花园景观。

(2)布局方面,采用自然式手法布局花园景观,体现其与建筑协调融合的特征,抑或采用规则式手法着重对景观效果的装饰和排列,丰富景观层次,弥补空间上产生的束缚之感。当然,为了丰富景观布局上的艺术感,可以使用园林小品或构建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因为屋顶承重限制,在选择园林小品时,不适宜重量或体积过大的小品,亦或者换用园林小品的使用材料,如假山采用更为轻盈的火山岩。

3结语

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理念;交通组织;建筑设计

1、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功能与城市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综合体开始大量的出现在城市之中,它最大化的利用土地,并在开发项目时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所谓建筑综合体是“将城市活动中的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有机的组合(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通过一组建筑来完成,并与城市交通相协调,同时在不同功能之间建立一种空间依存,价值互补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复合的、高效率的、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1]城市商业综合体有利于发挥建筑空间的协调作用,这是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新型建筑模式,它不仅改变了市民的消费、生活观念,成为了市民公共交往的场所,更在城市层面上对整个城市形态的塑造有很大的形象作用。

2、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杭州钱江新城,地块西北侧邻钱江路,与北面钱江新城核心区相连,西南侧邻望江东路,作为湖滨、吴山、城站等市中心区向钱江区域的延伸。在此节点,融汇了多元文化,形成了国际性的信息场。凭借地块优越位置及规模,以建筑群模式展开整合城市资源,创建区域内地标性中心枢纽,引领区域内空间性发展方向,复兴区域内中心性主导活力,是本案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3、设计理念

3.1垂直花园城市

分散的土地整合建造集约高层建筑,增加每个人的都市空间,创造出绿意盎然的开放空间。这样的垂直花园城市的想法在阳光国际广场得以实现。工作、居住、商业、休息游玩、教育等多彩的城市功能立体复合紧凑的街区,从而适应高度知识、信息化产业时代和高龄化社会,是未来大都市的新形象。

3.2新都市生活

垂直花园城市的实现为城市营造了或者说找回了一种真正都市化的生活形态。为了生活的安全、舒适、丰富,倡导“都市休养胜地为都市生活者提供各种娱乐、服务的都市型新生活方式”。

3.3艺术文化城市

城市无论在何种时代一直是教育文化中心艺术和知识的融合。阳光国际广场复兴了整个街区的热闹与活力,艺术中心、展览台、图书馆、教育设施,酝酿营造街区的艺术氛围。它肩负都市振兴的使命.在不断加速的国际城市竞争中接受挑战,使杭州变得更有魅力。

4、总平面布局与规划

在本项目设计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追求建筑群与区域空间的优质呼应是设计的先行要素,基于此重塑办公、居住、文化、艺术、娱乐、商业融合的城市文化商业中心,引入活力人流,引导街区复兴,激发都市中心的活力与魅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1功能布局

该方案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将地块分为东西两区。充分利用地形特征,考虑周边环境与日照影响,确立沿地块西侧面向望江路及北侧面向钱江路设集酒店、商业中心、办公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商业复合体的设计提升商业氛围,形成主干道交界处的耀眼地标,同时形成休闲娱乐的品质焦点。

为保持各建筑功能独立性的同时兼顾商业流线的顺畅,扩大各塔楼外向景观视野,确立沿地块东侧、南侧规划道路布置办公楼A、B座,与商业复合体围合形成中央绿化广场。中央绿化广场始于地块东侧,将区域活力人流引入,通过塔楼间宜人的绿化空间,直达地块西侧的商业复合体,创造都市型生活新体验。

4.2交通组织

地块出入口分别位于地块东侧、南侧规划道路中段,东面入口通过中央广场的景观元素构建,与商业集合体形成对景,有效定义区块特质。

为做到人车分流,沿地块外圈设置环形车道,连接各塔楼和商业复合体上落客区及3处地下停车库入口,有效提供便捷的车流,确保中央绿化广场无车流干扰,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4.3景观设计

本案景观设计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手法,通过交叉、叠错、并列各种可变因素与空间发生对话。地块内的绿化与钱江路绿化带相结合形成连续的城市绿化景观带。主要绿化形式以树木为主,草坪为辅。在整个建筑群中心地带以及楼宇之间进行相应的绿化布置,使其在各具特色的前提下,寻求整体风格的统一,形成连续的室外绿化空间环境。结合地下室的设计,尽可能的提高实土绿化的比例,与室外绿化、屋顶绿化、景观铺地和水体设计相结合,满足规划要求的20%绿化面积。在绿化设计中重点考虑绿化空间之间的渗透,为都市空间丰富多样的行为模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捷性。

5、建筑设计

5.1办公楼

⑴单体建筑设计

办公楼3栋,地上20层,其中办公楼C座与酒店、商业中心形成商业复合体。建筑平面功能主要由:办公大堂、办公空间、商务中心、会议间、展厅、设备用房等其它相应附属设施及各功能模块组成。在平面功能组织中结合该地块成近似长方形的特点,在用地的东部安排2栋办公楼,用地的西部安排1栋办公楼与1栋酒店,并通过裙房商业中心联系在一起,地上部分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城市空间综合体,为整个都市注入新的景观元素,使其成为城市界面中重要的一页。

⑵装饰材料

办公楼主体为天然石材与玻璃幕墙相结合,以不同材质的竖向线条进行组合。使建筑体型简洁、明快,立面高低错落,凹凸有致,形成较为丰富的空间层次,配以铝质横条装饰,其余部分以氟碳喷涂铝板与玻璃相间,勾画出简洁,极富现代感的雅致立面。玻璃幕墙采用低辐射镀膜中空玻璃,提供保温作用,以减低不同季节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减低空调能耗需求。

5.2酒店

⑴单体建筑设计

酒店地上22层,其中包括4层商业中心裙房空间与1层设备层,标准层高3.2米,外型亦以两种不同立面设计的竖向体量错落嵌套,与办公楼设计相若。

⑵装饰材料

酒店外墙亦采用天然石材与玻璃幕墙相结合的竖向设计风格,幕墙配以氟碳喷涂铝质面板,与办公楼相互辉映。

5.3商业中心

⑴单体建筑设计

商业中心为4层裙楼,外型充满立体感及雕塑感,塑造出活力动感的建筑形态。建筑平面功能主要由:百货超市、中西餐厅、商务休闲中心、设备用房等其它相应附属设施及各功能模块组成。商业中心四层屋顶设屋顶花园及,引入室外绿色气息,设置阳台及屋面平台,创造出富有趣味性的零售空间与购物体验。

⑵装饰材料

商业中心外墙按设计配以氟碳喷涂铝板及玻璃挂板装饰,并布置外墙大型广告设备,贯彻地块上建筑设计的高度现代感,以不同物料变化增强建筑外型的雕塑感,塑造商业中心多变且富动感的形象,与当中游人购物活动相辉映。外墙并设置户外灯光,进一步映射出建筑外型的层次感,让商业中心于晚上亦多彩华丽,热闹生辉。

6、结束语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城市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已具有广泛的城市含义。在组织其外部形态,考虑其组合方式美观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尽量做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提高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其巨大的体态,尽量做到化整为零,在人们的视觉上弱化其体形,或者以细部优化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篇(3)

【关键词】天安;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分区设计

1 城市综合体发展概况

在现代都市中,快节奏的人们需要有一个方便、快捷、经济及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来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城市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的城市空间形式。天安数码城集团是中国城市产业地产的引领者。城市产业综合体是天安数码城继工业园、工贸园和科技产业园之后的第四代产品,以办公业为主,融合产业、交流、生活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天安数码城还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打造了城市产业园、生态型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等三种各具特色的产品线。

城市综合体以超大的空间尺度、地标式的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等为主要特征,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面貌。景观设计在开发的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1]。天安数码城的前三代产品在规划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近年开发的城市产业综合体多处于建设阶段,根据已建成情况来看,景观效果宜人,社会反应良好,如天津、重庆、青岛天安数码城等项目,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方法。

2 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分析

2.1 城市综合体景观特征

(1)现代、时尚、标志性

城市综合体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面貌。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当代艺术逐渐摆脱博物馆的束缚,走向了开放的城市空间,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而地标性的建筑再加上公司的文化、主题,也很容易形成景观的标志性,打造区域特色。

(2)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城市综合体的灵魂。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则是真正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这样以来,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特点也适用于城市综合体中的景观设计。下图是天津天安数码城空间布置图,不难看出,开放空间、沿街开放空间在整个综合体中占据了大量比例。

(3)丰富多变的空间景观层次。

城市综合体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或建筑本身的造型特点,以及地下空间、中庭空间、屋顶空间,形成若干节点性的广场,并大量采用天桥、峡谷、巷道等形式进行空间的过渡和衔接,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与城市的步行公共空间自然融合在一起[2]。

2.2 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理念

(1)创造具有文化品格的外部空间

文化是一个园区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气质,也是一个园区吸引力之所在。天安数码城一直倡导“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运营文化,使园区由聚集(要素空间集中)走向聚合(产生有机联系),而最终发生聚变(形成创新集群)。城市综台体以其巨大的形体和复杂的功能而具有创造标志性的先天优势。标志形象的形成.有赖于准确理解把握和提炼地域文化,依托于对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抽象意义的具象化。

(2)尊重场地、注重生态

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①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②解决问题。对问题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后,基地的功能和设计的内容也自然明了了。而如今席卷全球的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必须以场地分析为基础,针对场地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如重庆天安数码城根据用地山地的特点,提出“绿谷”的设计主题,并以此展开,根据已建成几期的情况来看,景观效果宜人。

(3)与城市密切联系,形成连续性、一体化的城市空间

城市综合体通常与城市的主要交通保持着密切而便利的联系,这也使城市综合体拥有了更高的开放性与可达性,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综合体景观的营造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完整性,更应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中,对城市整体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城市综合体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关注与周边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平台,同时人的活动也为城市综合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4)基于行为特点的空间设计

城市综合体是一种功能符合型的城市集聚空间,来这里的人目的各异、行为特点各异,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特点给予合理的功能设计,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做好空间的引导作用,使空间功能合理,景观合宜[3]。

3 城市综合体景观分区设计

3.1 办公区

(1)总部楼区

总部楼是天安数码城的特色,是办公楼中的“别墅”,对于景观的要求较高。对于现代化的总部楼外部整体景观设计应该给人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而不应该是庄严肃穆;作为总部办公区,应该安静,景观要有高品质感;又是天安数码城的特色核心部分,景观设计要有艺术感,体现现代美学。另外景观要具有很强的标示性,根据不同的总部楼,创造不同的景观。

对于总部楼围合的中庭以及入口空间等,还要根据不同公司来进行设计,将企业的文化、理念等融入景观之中,创造特色的景观。如下图所示,为重庆天安数码城总部楼区景观效果图。

(2)产业楼区

产业楼作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的基地,在这里工作的多是高科技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相对单调而又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创意、创新能力,景观设计应力求大胆,现代感与视觉冲击力是这里景观设计的重点。使工作人员能在工作之余,感受到景观的魅力,为工作增添乐趣。根据天安数码的规划情况,产业楼的底层多为商业配套区,所以产业楼的景观多为屋顶花园形式,景观设计力还要注意屋顶花园的特殊要求。

(3)商业配套区

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区多位于沿街开放空间,多数呈现狭长的直线带状空间形态。商业业态也多以购物为主,兼顾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地块的限制以及步行人流量大的原因,使这里的景观呈现出硬质铺装面积过大,绿化空间偏少的情况。基于此,首先可以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增加绿化面积,使场地因有更多的绿色植物而更具生机。其次可以将坐凳等休闲设施与当代艺术(雕塑艺术)、花箱、树池等结合,使场地更具现代时尚感。对于大面积的铺装也可以融入不少设计元素、当地文化,这样就使商业区的景观设计实现宜人的景观效果。

3.2 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综合体中部分员工以及其他城市居民生活休息的地方,其景观设计必须营造一种安静、舒适的景观空间。住宅区景观设计可以从普通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借鉴经验。这里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植物材料为主体,以山石、水体、建筑小品为辅构成的游憩生活空间,创建富有生机、充满趣味、归属感强烈、生态健全的田园般的居住环境。

3.3 配套酒店公寓区

(1)酒店式公寓

酒店式公寓是一种提供酒店式管理服务的公寓,集住宅、酒店、会所多功能于一体,概括地说,就是将星级酒店的高标准服务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应该与整个城市综合体的文化、景观面貌保持一致。具体设计也可以和其它酒店、住宅区借鉴,注重生态,以人为本,打造用户满意,环境友好的公寓景观。

(2)五星级酒店

该项目中,景观设计要讲究设计风格,通过硬景、软景及配套设计来烘托建筑物,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入口部分的景观设计,并不是设计一个城市广场,而是要体现酒店的品牌。首先在酒店主入口区域造势,要有一个景观中心,在城市道路与建筑主体的空间轴线上;同时可以依据酒店建筑的特点,在设计上给人视线上的引导,以满足道路、交通、遮蔽、围护等功能要求。

4 结语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手法尚未成熟。天安数码城集团积极实践总结,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必须紧抓自身现代、时尚、开放、景观空间多变的特点,从创造文化品格、生态设计、注重与城市的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同时不同的功能区还要给予不同的对应处理,这样才能设计出景观效果宜人、功能合理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毅.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城市文脉;历史建筑保护

梨膏糖、五香豆、老虎灶、老虎窗……走在上海老城厢的街道上,从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问的古迹、从独特的民居建筑一砖一瓦,及喧闹热腾市井文化,寻觅历史演变的痕迹。

近年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下,上海金融发展布局围绕“一城一带”展开。小东门街道616/735街坊地块项目地处黄浦江传统外滩南延伸段,其功能定位于高端金融办公、商业服务和高端住宅,形成多种功能互补共生的生态体系。本项目滨临黄浦江,建成后将成为浦西新的商业聚集中心,将为南外滩金融集聚带提供总领全局的制高点和开阔视野,对地块的后续开发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1.总体规划布局

本项目由中山南路、王家码头街、外仓桥街/南仓街、东江阴街所围合的九个地块组成。地面建筑功能由四栋高层塔楼,七栋独立的新金融总部办公楼及其裙房组成,另外还有多层的商业街与中山南路东侧的展示中心相连。地下一层非住宅地块大部分为商业,局部功能为新金融配套商业服务;地下二层及以下为机动车停车库、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

项目规划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城市肌理,并通过一系列上下贯通的连桥加强了项目与周围及滨江的联系。保护原有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并将老城厢传统街区的尺度和比例纳入设计。增加视线通廊,加强地块与黄埔滨江、对岸陆家嘴金融区的联系,相互交融,互为借景。通过界面的设定,重构老城厢传统街区的尺度和比例。通过剖面设计和视线分析,寻求黄浦江景观资源及城市景观的最大化。

规划结构为一纵、三横、两界面、九庭院。

一纵:一条沟通南北城市绿地,串联建筑内部绿色庭院及保护建筑的南北景观通廊;

三横:三条连接城市及滨江的历史老街及视线通廊。既能区隔每个地块,又为各办公塔楼提供了面向黄浦江的视野;

两界面:具有企业总部特征的开放式的快速界面――董家渡路界面,与连续繁荣的商业界面――公义码头街界面;

九庭院――九个地块分别享有的绿色庭院。

规划结构决定了空间的基本格局。建筑空间布局考虑了中山南路和董家渡路两个不同界面的视觉感受,形成具有整体的两个序列。底层裙房部分通过界面的设计,保留上海城市里弄、街道的传统尺度和比例,响应规划图则的贴线率要求。通过建筑的韵律错动,利用建筑之间的绿化广场空间,使基地与城市呈现相互啮合的关系。

2.建筑单体设计

本项目的办公空间拥有黄浦江优势景观资源,按照新金融订制办公标准设计,提供满足新金融灵活、多功能、全方位的要求。

地下商业广场经过精心设计,设置了一系列的下沉广场。地下室也方便了临近地下商业及小南门地铁站的交通联系。地下二、三层为机动车车库及设备用房,并在3个下沉式广场设有自动扶梯与地下一层商业联通。

地上建筑由四栋标志性塔楼(300M/240M/150M/141M)和一栋100M塔楼、六栋60~80M的办公塔楼组成,住宅地块由八栋75~100M的高层建筑形成居住社区。塔楼共同构成了一条流动的天际线。

塔楼突破常规的易阻断人行体验的造型,通过一系列适宜人行的空间,创造出逐层上升的叠加花园,使人们在垂直公共空间中穿梭自如。在水平方向上,塔楼体量也延续了相同的概念,从尺度及高度上逐渐亲近水面。

地面一层主要功能为办公入口大堂、会议、企业展示。各办公塔楼附楼设商业,大型商业体量,围绕大型广场绿地形成较强的商业氛围,并支撑周边办公居住人群的消费需求。

人们穿行于零售空间,无论室内与户外,均充满趣味,其位于绿地周围并且与保护建筑和谐相处。

裙房屋面为屋顶架空层,设置内部健身及休闲设施。

标准层为新金融办公层,开间及进深设计中适用大空间或单元分隔,灵活性强。

总部办公建筑沿中山南路,其尺度延续外滩建筑群,沿街立面优化设计,保持连续统一。

酒店将位于300m塔楼的顶部,以寻求城市及黄浦江景观资源的最大化。

商业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室内商场及室外商业街,其通过地下室,连桥及露台相连。

顶层为退台式设计,可根据需要设置为董事高管办公、接待功能,退台式设计可获得最佳观景平台。

项目通过城市举措增加了通透性及公共体验性。一条贯通南北的城市绿地,串连起教堂、商业会馆及外滩的历史建筑。外滩公园连廊使人们漫步于小南门地铁站及码头之间。台阶式的屋顶花园将绿色空间最大化。一个中心四季公园使场地四季交替,充满活力。

3.立面设计

主楼:四栋塔楼环绕中心绿地及董家渡教堂呈东低西高的天际线,塔楼直接落地,形成挺拔的城市焦点。

沿黄浦江立面采用水平装饰线条,与弧线形成浦江风帆的造型意向。南北立面采用石材、铝合金竖线条装饰,塔楼立面根据朝向及景观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突显新金融建筑挺拔、向上的建筑形象。塔楼顶部统一二层退台处理,平台可作观景活动场所。

篇(5)

“洋葱圈”理论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部主任建筑师何嘉欣引用“洋葱圈”理论将医院景观环境一层层剥开,清楚地剖析了各层关系:第一层交通与院区,在两者间利用松柏、灌木、草皮等四季绿植将空间分割,既方便患者出行,又保证院区内相对私密和安静的环境;第二层医院院区内的景观环境,达到美化院区内环境,调养患者情绪,保持院内宜人环境氛围的目的;第三层医院建筑内环境,标识导向、医院风格景观、独特的观景空间以及建筑内绿植等室内景观,均为患者营造了良好的疗愈环境氛围。

室内景观从整体到细节

医院的室内空间为人流主要集中区域,环境注重亲切宜人的尺度。谈到室内景观的设置,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环境艺术设计所所长陈亮从整体到细节做了如下分析:整体,自然搭配。设计之初,室内环境应注重整体,协调自然环境与设计的合理搭配,将天然因素如自然光、自然风等恰如其分的引入室内。

组合,屏蔽人流。适当的景观环境设计还起到屏蔽人流的作用,例如北京医院老北楼重建工程,是为某部分特定人群使用的医疗场所,室内应避免大面积人流的交叉。而在4层~9层的病房区,每两层设置一个开放且便于交流的花园空间,将病房和单元区隔开。

细节,突出无障碍性。室内的景观环境不同于室外大铺大开的绿色带,在其美观的装饰上,更多应考虑室内景观的无障碍性。例如,在道路的设置上,考虑乘坐轮椅的患者,要保证两辆轮椅能够并排通过,一般宽度在1.8m~1.9m,这是最小间距;植物的选择上避免高大茂盛,防止患者发生危险时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看到。这些细节对于设计有很大的制约性,要求设计师将功能和美观相融合。

将人和人的行为作为设计元素

天津医院副院长薛铁军认为:“室内景观环境的设计应以人为主体,将人和人的行为作为设计的一个元素,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融入到营造的环境和氛围中去。”疗愈空间的室内景观环境设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适宜的尺度。根据空间尺度的分级配以不同尺度的景观元素,利于营造空间的层次感,让人感受到不同空间过渡的暗示。

五觉的感受。人在视觉方面的认知是有限的,设计师可以综合调动使用者的听觉、触觉、甚至嗅觉感官。比如在疗养室内播放柔和的音乐,并增设散发淡淡怡人香气的植物,利用空间引入温暖的阳光,都会充分调动人的五觉,深入心灵。

正能量空间。疗愈环境具有融合异质物的暗示作用。不论是挫折或压力,疗愈环境都可以用一种生活状态展现出来,令人身在其中充分放松身心,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疗愈环境通过空间美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整合,采用空间组合、色彩、声、光等方式提供给患者正能量的空间感受。

唤起认同感。疗愈的环境应该在景观小品的选择、光线、色彩、设备设置等各个方面让使用者产生认同感,患者只有产生舒适与安全的认同,才会将感受转化成个人归属感。体现当地文化。环境中的标识、器具、设备与装饰应能呈现出所在地的文化与自然特色。在环境中体现更多的自然元素,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能量,进而形成鼓励的暗示。

室外景观体现医院主题

薛铁军认为,室外景观设计应体现医院的主题,做到整体化的设计,从院前广场、院区道路、景观绿化的设置形成整体体系,并在L格、元素、空间、色彩等方面协调一致,这样设计出的空间会体现统一的主题感。

重视地域性与季节性

陈亮认为,室外的景观较室内的景观更为复杂,室内环境的湿度和温度相对恒定,室外景观就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来进行调整。比如,北方地区四季的温差大,不仅要考虑植物的搭配及空间的合理性,还要重视对整个医疗环境的营造。而南方地区在这方面相对简单,温度变化不是很显著,植物的生命力相对更旺盛。

景观设计案例

医疗景观的设计还不同于其他景观的设计,除了注重功能外,好的景观环境设计会对整个医疗环境起到一个好的烘托,或者是一个品质的提升作用。

陈亮以某军区总医院为例进行了分析,该院位于繁华城市的主要街区,有着80多年的建院历史,设有床位1650张。随着整个医院基建设施的逐步改建完善,对于建筑外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设计将现有门诊楼、病房楼和办公楼间的绿地进行整合,形成主题明确、功能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起到改善空气质量、营造宜人的绿色景观空间的作用,而且更加凸显室外景观环境的功能性。

整体协调,精神感召

景观的作用除了本身观赏的功能外,对于患者精神上的影响更为重要。医疗景观设计不用过于花哨,恰到好处,能让患者心情放松就好。

该院内科楼南侧为绿地,东侧为正在建设的发热门诊,未来也将成为人流密集区域,在此位置设计多处人性化设施,方便病患休息停坐。C字型波浪座椅,半围合状态,可供多人围坐休息。L型木格栅遮阳架在绿树掩映之中,可乘凉,可休息,木制材料,质地柔和,尺度适宜。另外,还可采用日本的枯山水的做法,用一块石头代表一座山,用一片卵石代表一片海,更加的抽象,不仅能节约造价、美观环境,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配合整体,烘托环境

景观环境的设计不可脱离整体的建筑环境,应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例如该军区总医院整体是由几栋楼组成,结合当地多雨等客观条件,特设计加入多条连廊,将连廊的形象和功能紧密结合,以此作为景观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医疗环境首先要保证其功能之后再体现适度的观赏性。

又如该院办公楼前绿地,以开敞广场为主,点缀椭圆型地台树池和草坪。高大乔木退让于建筑北侧,强调广场的空间感。铺地图型运用直线折线,强调知性、条理、严谨的风格,在地面嵌入条形灯砖,给夜景照明带来丰富的变化。

细节设计,疗愈为主

屋顶花园,一般以方便移动的盆栽为主。由于受结构和建筑的限制,屋顶楼板应防水,不能设置大面积的覆土,只能设置一些灌木或者小型花卉,均以盆栽的方式出现。另外,水景环境也需要引起重视,水中细菌传播繁殖较快,应尽量避免污染。室外景观环境内每隔30m~50m宜设置休息座椅,患者走动会比平常人更易劳累,如有需要可考虑加入平躺座椅,甚至应备抢救设施,以防紧急情况。国内医院经常在景观中设计无障碍坡道,且有的坡长达40m,而中间没有停缓区,单凭患者自身较难爬坡,在此细节上更应为患者多作考虑。

疏导交通,功能分区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设计立场、尊重自然、集约化、适宜技术、集成设计

Abstract: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architect's design, the technology mansion tsinghua science park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reflection, discusses the architect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ought method and way of working in order to current building design inspiration to work.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standpoint, the respect for nature, intensive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tegrat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在做每项工程时,都会面临诸多的选择,而总有一些潜意识在左右我们的选择――建筑立场,它决定了我们当时选择,也决定了建筑最终所呈现的形态。建筑师的设计立场也即是建筑师的建筑观。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建筑观在不断深化和演进。从以美学和艺术为基础的古典建筑观经过以功能、经济和技术为原则的现代建筑观到21世纪以来注重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这就是要求建筑师不仅从美学角度、技术功能角度、社会角度去研究分析规划和建筑,更要将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当成建筑师设计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建筑不仅考虑建成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考虑在建造过程中和建筑废弃后的能耗、污染、回收、处理和再生;它不提倡高技术而是适宜技术;不提倡增加面积而是提高空间效率;不局限于技术问题的范围,而涉及到社会文化问题。

当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日益成为全球潮流时,中国建筑师应该以怎样的设计立场来面对呢?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是在2003年设计完成的一个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地上25层,地下3层)。2005年竣工以来,经过几年的沉淀,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也在反思:

1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立场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基本的问题是正确对待自然。从古代原始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社会的“天人对立”,再到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了一次轮回,从人本中心论改变为人是主体也是客体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融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动植物相处的新的伦理观。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地处高新技术研发的聚集地和辐射源地,是清华科技园的中心,更是一个5A级高校科技园的标志性建筑。它的角色和位置决定了自然环境的先天缺失。因此在高密度高容积的混凝土森林里创造一片绿色的天空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淳朴的“绿色”思想,我们把庞大的建筑分裂成的四个单塔,在其间隙为城市道路通向园区中心绿地打开了一条绿色通廊)。其中心广场是12颗参天钢树,形成灰空间的限定,与自然的树木共同营造积极的公共交往空间。“树影婆娑”下是绿意盎然的休闲广场,展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景象。同样在建筑首层南广场设计了斜插入地下室的草坪,标准层四角的绿色阳台和顶层的屋顶花园都是希望为现代商务办公空间增添绿色和阳光。

2 集约化设计立场

可持续发展要符合生态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了节约自然资源的经济性原则。从长远来看,生态的建筑必定是经济的建筑,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中要坚持集约化的设计原则。集约化首先是高效性。长期以来,高层建筑一直是高效利用空间的典型,作为一种土地使用策略,高层建筑使建筑面积最大化,而占用的场地面积却最小,同时将能源生产集中到建筑的中央设备,可有效减少能源的浪费和便于集中回收废热、废水、雨水二次利用。

客观地说,环境容量的集约化原则更多适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和业主的功能需求,并不属于建筑师的设计范畴,但是当建筑面积和用地范围限定的情况下,建筑师仍然有发挥的空间。科技大厦在平面布置上最大化地利用土地,首层几乎覆盖基地面积,而在内部解决城市机动车道路,二层平台上的四塔空隙解决人流集散。简洁的四个方塔使所有办公面积争取到良好舒适的自然采光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用地和能耗。地下部分的自然采光通风、架空平台、屋顶花园、中水系统、节能灯具、变频空调的设计都为节能做出贡献。

3 开放的建筑设计立场

从生态学角度看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活性体系,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一定具有灵活、可变的适应性体系,因此它必须具有开放性,以使其生存范围更广、使用寿命更长、竞争优势更大,并且满足内部形态变化带来的增长要求。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应是一个开放体系。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它还要有动态的、有机的、能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与社会生活形态互动互适,走过漫长的时间岁月。开放的设计立场就是要以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柔性的、开放的空间。

科技大厦的地下二、三层车库适当提高层高后即可满足机械停车要求,为将来不断增加的车位要求做好准备。建筑的地下一层、首层、二层都设计为综合服务的商业性空间,9米柱距的框架体系足以适应建筑物的灵活使用和变化,利用两塔楼间的空隙设大空间的多功能厅。办公楼标准层则采用办公单元的设计理念,灵活出租。

4 运用适宜技术的设计立场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做到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存在三大类型;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的折中主义设计手法;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高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我们提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的适宜技术观-技术必须与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适宜技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只有回应地方条件的新技术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属性,从而避免由于追求高技术而导致的纯粹功利主义现象。

科技大厦在方案设计之初希望能采用当时国外先进的双层皮的智能幕墙体系,但是在实际了解了其可操作性后改变为中空玻璃内夹百页的做法,但是由于业主的投资决策问题,最终还是采用了low-e双层中空玻璃外加横线条装饰以及遮阳百页的传统做法。从现在的暖通计算表明北京地区采用双层中空玻璃,控制开启扇的气密性已可以满足墙体保温节能效果。而智能围护结构究竟是节能还是耗能尚无定论。这使建筑师在实践中体会到,建筑应能恰如其分地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低技术路线并不与高品质的现代建筑相背。

5 集成设计的立场

20世纪80年代,西姆.范.德莱恩提出了“整合设计”的概念,即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和谐利用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且将这种利用体现在建筑环境的形式设计中。这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的建筑建造范围,而走向整个环境,寻求获得最高的使用价值和对环境最低的影响。当引入了系统集成的设计概念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将不再是各自为营地注重设备和投入的攀比,而专注于有限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整合集成。

我们在科技大厦的设计中依托的是传统的设计程序。对比集成设计体系的六个系统我们当时所考虑的问题并不够全面。1建筑优化设计体系中,我们通过场地、功能、结构与构造、设备等,确实帮助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节地、结材。2能源设计体系中,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基地所能采用的经济合理的能源,但是出于现实考虑没有运用可再生能源。3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在经济因素制约下我们侧重外观和节约,而对3R建材和固液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关注不多4我们致力与室外环境优化。如在平台景观设计中树池的设计,结合园林专家对于北京地方树种的建议得到树池的尺寸,综合考虑植物生长的覆土需求、休息坐椅高度、照明位置、植物排水和雨水的结合、防根系穿刺等一系列要求做最后的细部建筑设计。在方案初期,我们对取消四塔间的中庭后可能形成的楼间风有疑问,希望能通过风洞实验得到数据,但是这个提案未被业主方采纳。我们只能有意识地在平台的设计中做一些类似挡风墙的小品来缓解其影响。在屋顶花园也利用做高一层幕墙的被动方式减小风力。5智能控制系统和经济平衡系统都有不错的控制。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中,建筑师在方案设计完成后的角色是被动的。而采用集成设计模式的建筑设计将需要建筑师全程参与。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师应将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作为考量要素,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从建筑材料、使用、形态上进行综合考虑,大幅度提高建筑被动式节能性能,并结合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其所能利用到的基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适当配以少量主动式调节措施,再将生态建筑设施结合入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在集成设计中占主导地位,他并不需要去创造各项新的技术,但是需要吸收各项新技术,把他们放入集成系统中去。这对于建筑师的工程学知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建筑师积累相关学科的知识,主动走向学科交叉的网络如植物学、生态学、地形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通过跨学科的规划和设计来达到设计整个环境的目标。

借鉴美国早期致力于以可持续设计思想来指导所承接的项目的霍克事务所的设计方法经验,我们需要调整和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设计。1扩大设计团队的组成和参与人员,除了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室内设计师、结构设计师、设备工程师外,在不同阶段邀请更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加入,对声、风、光、能量、水、废弃物等做量化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处理,2增加设计程序和运作的项目,在设计文件中说明可持续设计目标,并规定具体要求,坚持从一开始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促进跨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定期检查目标实现的进展,运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确定最佳方案。3增加运行和评价环节,通过在公共地点进行可持续的展示向使用者宣传策略和目标,提供使用说明,确保使用者了解建筑设备、材料、景观的清洁和维护要求。在使用一年后进行后评价。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在中国正处于一个既“冷”又“热”的阶段。一方面全国各地、各类型的生态示范楼不断涌现,也有开发商支持的项目参加美国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评比,应该说大环境的“热”;另一方面,建筑师却对“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比较陌生,仅在方案设计时作为噱头鼓吹,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冷”处理。更有从政府到开发商以及普通民众的不响应。

“除了价格之外-意识才是关键”。我们不需要评出等级,而是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为一个普遍的常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一种意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当政府大力提倡,开发商和企业强力支持,建筑师在工作中主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终会成为全民共识,中国建筑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设计的两种方式”吴向阳《建筑学报》2007.9

2“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研究”王海松、莫弘之、沈斌《建筑学报》2007.9

3“适宜技术的节约型策略”陈晓扬、仲德《建筑学报》2007.7

4“智能建筑维护是风靡一时还是引领未来?”φyvind Aschehoue/Inger Andresen.dr.ing/

篇(7)

关键词:高级中学;设计理念;方案设计;节能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tatus rise ceaselessly, the national stepped up the school all aspects of the investment in hardwar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and adaptation. Campus < lunwen.省略/jiaoyu/ > is a house and emotion in scene, fun place, it should have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improve urban ecological should have, remodeling the effect of natural ecological city and role. The school building is the school brand competi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hool buildings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le to design,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time. Combining with the shenzhen xixiang high middle school building design scheme for exampl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Design concept; Design; Energy 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的关键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软硬件的投入。单就硬件而言,建筑师们接手的学校建筑比以往要多出许多。要想设计好学校建筑,首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学校自产生2000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有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出现了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电脑教室”为主的校园局域网逐渐在学校中普及起来。由此可以预测:随着网络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多置绿地,并适当预留可发展的用地。校区内的公共设施(体育馆、图书馆、科学楼等)应与校区外的设施互补,保证校区的开放性及自由度。

二、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项目概述

2.1该项目为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银田路西侧西乡中心区0016地块,校园总用地面积71198m2,办学规模为全寄宿制60个班,每年级20个班,可提供学位3000个。总建筑面积66333 m2,项目计划总投资16859.1万元。

2.2规划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现代化、人本化。着重塑造“以人为本”的多重交往空间,并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校园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图1整体鸟瞰效果图)。

园林化、生态化。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经济性、高效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注意土地利用率满足各功能区使用要求和相互关系,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位的现代中学。

趣味性、精致性。通过建筑与连廊围合出丰富的三维空间,增强趣味性,通过对各个空间的精心营造达到校园空间的丰富、精致、趣味。

图1整体鸟瞰效果图

三、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的设计理念

设计是基于客观现状条件上主观理念的表达。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中的校园和建筑应该给学生们带来什么?在思考、讨论和总结之后,我们得出本案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到空间流线组织,都强调 “校园环境的趣味性” 这一设计理念。具体布局中,将学校主入口位置安排在校园西北面铜鼓路,东北面再设一个机动车辅助入口和生活区入口,校园交通子系统通过这三个出入口和外部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用地西南面布置400米标准运动场和篮球、排球场等体育场地。用地东北面安排校园建筑,建筑主体南北朝向。其中北段安排教学共享服务区,中间核心为教学区,南段为生活服务区。

在建筑设计考虑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年级为单元”的教学模式,三个年级组成核心教学区,提供教学综合服务空间,校园功能分布合理完善。

(2)建筑单体体现不同的形态,实现场所育人的目的。个体建筑向人们传递着愉悦的信息,建筑既是使用的,也是具有美感的。建筑中方与圆的结合、高与低的错落,曲与直的辨证;体块的穿插、错动和扭转赋予了建筑的灵性,空间使人们流连忘返。

(3)外部空间点线结合,形成不同地段的趣味中心。在流线设计中考虑师生行为特征,设置穿过性空间和停留空间,为师生提供非正式的交流场所。

四、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方案设计分析

4.1现状分析

项目周边规划市政道路网格规整方正;西北面为城市次干道铜鼓路及永久绿地,东北面为规划6号路,东南面为区间路,西南面为沿江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控制用地。西南面未来机动车交通流量巨大,从安全及噪声方面将对本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故不适宜设置主入口。

4.2总平面布局分析

行政办公楼面对校前入口广场,共5层,东面为信息艺术楼和图书馆,该组建筑共同围合形成校前区,是校园的标志性地段。

教学楼“以年级为教学单元”,每个年级一栋,高5层,底层架空,普通课室安排在2到5层共20间。实验楼三栋,每栋5层,底层局部架空,安排全校实验室。教学办公、教学辅导室及电教室合班教室等辅助用房围绕教学楼和实验楼布置。该组建筑共同组成核心教学区。

图2教学楼透视图

体育馆在运动场北面,高2层,一层安排跆拳道馆、乒乓球馆、健身房、体育教师办公、体育器材室和游泳池更衣室等,二层为篮排球馆。

四栋学生宿舍6层高,男女生分开管理,每层设有楼层管理室。

教工宿舍一栋, 6层高,一、二层为师生食堂及厨房、教工活动室,3到6层为教工休息室。楼下安排地下车库及设备房。

各建筑单体间以风雨连廊相连,既适合本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又丰富了建筑空间和建筑外观。

图3夜景透视图

五、深圳市西乡高级中学节能设计分析

由于深圳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湿热型气候)。长年气温高而且湿度大;同时又位于夏热冬暖地区的南区,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冬季采暖,只考虑夏季防热。因此,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以及遮阳防晒对于建筑节能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在节能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规划:

根据学校用地地形条件,所采取的总体布局将学校主体建筑全部靠用地北侧布置,且采用正南北朝向;运动场则安排在滨海一侧的西南面,这样主体建筑前可以留出大片空地,使得教学建筑在夏季主导风的一侧没有任何建筑物遮挡,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同时将教学区大部分建筑一层架空处理,增加教学楼院内的空气对流。

(2)单体建筑

各部分建筑采用开敞式外廊连接,门窗均有开启扇,最大可能争取到穿堂风。屋顶作镂镂空处理的构架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太阳直射和屋面吸热量,部分屋顶可作为屋顶花园(带浅种植或盆栽)。同时,大部分外窗设置固定的水平或垂直遮阳板,尤其是外廊设计,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对遮阳防晒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防止室内过热,从而降低能耗。

六、结束语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环境,生态发展是要让现在的资源足够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设立生态型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通过对学校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中学学校设计时更具人性化的风格,同时还突出了现代中学学校设计时的新需求、新方向以及新特点。校园中良好的教诲情况、自然情况,能满足师生心理及生理上的要求,人与自然相协调,延续生态,也延续了学校“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国建筑师学会编,周玉鹏译,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伯特 鲍威尔(Robert Powell)著,翁鸿珍译,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