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阶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的发展阶段

篇(1)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工业化

一、引言

一国经济增长必然伴随产业结构演变,不同国家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程度也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以及各国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方法作为衡量指标,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发展轨迹中的差异,以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的一般规律。本文选取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产业结构演变系数

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是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作为基准值,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相加得出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主要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中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以此来判断主要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基本公式可以表达为:

式中:DCIS――产业结构演变系数;A――第一产业占GDP比重;I――第二产业占GDP比重;S――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在公式(1)中,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值域为1∞,当DCIS=1时,说明一国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一和第三产业占比非常小,A/I、S/I值接近于0,则此国就处在绝对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中,但这是一个极限情景,很少会有国家处于此极端情形。相反,当DCIS值趋近于无穷时,说明一国第二产业占比已经最小化。一般情况下,当DCIS∈(1,3)时,一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大于第一、三产业比重,国民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可见,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应呈“U”型分布,左侧最高点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最低点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中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时期,右侧最高点为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接下来比较分析五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三、比较分析

将五国各阶段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数据代入公式(1),得出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值,并形成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如右图所示。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799年),DCISmax=8.333333,是所分析时间段美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40%,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此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179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已经达到48%,所以致使此点DCIS值明显高于曲线右侧高点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产值逐渐下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至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产值逐渐上升,曲线从左侧最高点向下滑,过度到工业化发展阶段,这期间曲线上下波动,是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当下滑至“U”型曲线最低值B点(1955年)时,DCISmin=2.5906357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38.6%,为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曲线越过最低点向右上方滑动时,逐渐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过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并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曲线右侧最高值C点(2013年),DCISmax=5,是所分析时间段中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值为79%,而此时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缩小至1%。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说明美国产业结构已完成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至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的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成明显的“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946年),DCISmax=3.802281369,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为38.8%,农业经济占居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产值逐渐上升,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从左侧最高点下滑至“U”型曲线最低值B点(1970年),DCISmin=2.15424386,是所分析时间段中日本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46.42%,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曲线越过最低点B向右上方滑动至右上方最高点C(2013年),DCISC=3.84615384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73%,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从曲线趋势可知,日本产业结构已彻底完成工业化发展进程,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德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850年),DCISmax=4.385964912,分析时间段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为44.8%,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曲线从左侧最高点下滑至最低值B点(1935年),DCISmin=1.776198934,是所分析时间段中德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56.3%,为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开始快速跳跃上升,德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最高值C点(2009年),DCISmax=3.77852503,是所分析时间段中德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值为72.73%。从曲线趋势可知,德国产业结构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一般规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尚未形成完整的“U”型,应该正处于“U”型走势的底部位置,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最高值在A点(1952年),DCISmax=4.784688995,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50.5%,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为了调整由于战争导致的产业结构落后问题,1958-1960年“”运动急于求成发展重工业,使曲线向右下方滑动,在B点(1960年)处形成一个最低点,UB=2.24719101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5%。1961―196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重新调整,经历五年时间产业结构比例渐趋协调,曲线位置上升至C-D点之间。但随后发生的十年“”又使产业结构政策重心回归至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曲线向下滑至E点(1976年),DCISE=2.214537015。这一阶段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曲线变动幅度很大,且DCIS值都很低,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1978-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处于产业结构纠偏阶段,改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提升,第二产业内部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实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换,曲线缓慢上升至F点(1992年),DCISF=2.395909192,国民经济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93年,以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化,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重工业却占居重要地位,工业化发展进程加速,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呈现下滑至最低点G(2008年),DCISmin=2.0598077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8.55%,为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2009年以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曲线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DCIS=2.272727273,但仍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印度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走势较平缓,系数值较其他国家高,尚未形成完整的“U”型,说明印度尚未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曲线最高值在A点(1952年),DCISmax=6.211180124,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50.5%。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降,曲线缓慢向右下方滑至B点(1991年),DCISB=3.819689048>3,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30.13%,说明印度仍处于封闭条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且经济增长幅度非常有限。曲线的最低点C(2007年),DCISmin=3.421091286>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84%、29.23%、52.93%,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发展模式,处于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但一般情况下,按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走势来看,处于“U”型曲线最低点时,一国国民经济应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此时印度第三产业却占居主导地位,说明印度经济并未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直接由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不大,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高且比较落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工业化革命。虽然,国民经济已经以服务经济为主,但实际工业却仍处于初期向中期过度的发展阶段。因此,印度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美国、日本、德国的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均已处于“U”型曲线的后半部分,正处于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其中,美国DCIS值整体高于日本和德国,因为在18世纪末美国处于农业发展阶段时,第三产业就得到了发展,所以,第一、三产业两项加到一起产生的DCIS值就会高于日本和德国。

其次,日本DCIS曲线从左侧最高点A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过渡到最低点B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仅用24年时间,而美国、德国在19世纪70、80年代时的DCIS值与日本在A点1946年的DCIS值相当,DCIS值的最低点分别在1955年和1935年,美国、德国分别用了75年和65年的时间。可见,日本发展工业化晚于美国、德国,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且在DCIS最低点时,日本、美国、德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6.42%、38.6%、56.3%,说明德国经济中的工业份额重于日本、美国,而日本也重于美国,直到现在三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的份额也是德国大于日本,日本大于美国。

再次,中国、印度的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均处于“U”型曲线底部,但两国经济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的最低值DCISmin=2.0598077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8.55%,第二产业占居主导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印度经济发展也处于“U”型曲线底部,DCISmin=3.421091286>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84%、29.23%、52.93%,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的却是第三产业,以服务经济为主。但实际上,印度工业却正处于初期向中期过度的发展阶段,造成这样格局的原因可能是印度在参与世界分工的初期就受到中国产业竞争的制约,而未能发生大规模的工业化革命。所以,即使中国与印度均处于“U”型曲线的最低点,但实际上所处的发展阶段却截然不同。

最后,从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可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印度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GDP比最大的年份分别在1955年、1970年、1935年、2008年和2007年。可见,虽然五个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均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但五国产业结构演变中各个节点的时间却有很大差异,产业结构演变程度有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

[2]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Z]

[3]匡志成.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55-2010)[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篇(3)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前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1970年,联合国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闲暇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休闲》。这对于尊重人类追求快乐自由等自我发展的权利、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休闲活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曾经的竞技体育项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衍生出了休闲的功能,在体育活动理念、活动形式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的扩展或转换,休闲体育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休闲体育产业。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必将在促进人类自我价值实现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更为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休闲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休闲体育产业一经产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层面的休闲体育文化,这种文化会不断地引导和提升人们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一种休闲体育产业的自我强化和发展机制。此时,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呼应、相辅相成的。本文根据三者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休闲体育产业的萌芽阶段。社会经济对休闲体育产业单向度的拉动作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尚未达到3000美元这个带有消费结构转折意义的水平,休闲体育文化尚未行成,休闲体育作为一个产业还十分幼稚,其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社会经济的涵养和拉动,而它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微不足道。

第二阶段,休闲体育产业的探索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社会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00美元,但休闲体育产业仍然不够成熟,在它的运行示范下,休闲体育文化逐渐形成并开始发挥引导作用,此时的休闲体育产业受到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推动而迅速发展,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明显但不巨大,可以说是添砖加瓦,但还算不上支柱顶梁。

第三阶段,休闲体育产业的成熟阶段。在此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000美元,休闲体育文化已经非常流行,并对休闲体育产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力,休闲体育产业的自我强化发展机制得以形成。此时,曾经作为休闲体育产业另一推动引擎的社会经济的作用主要转化为对产业发展平衡的维持,而休闲体育产业却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按照此划分,本文认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目前尚处于整个发展历程的第二阶段。首先,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长,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合4.92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全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其次,休闲体育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比较有限。据悉,美国体育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占11%,而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率却只有0.7%,仅为美国贡献率的1/16,显然,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蕴含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意味着诸多的现实问题。

1.在体制层面存在着管办不分的问题

休闲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公司是产业投资和运营的主体,而政府作为“守夜人”,只能是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一直将体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来发展,在投入、运营和管理方面都是政府在一手操办,这种旧体制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而延续到现在,这给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方面尚不健全

在休闲体育产业内部,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必须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保持资金链的良性循环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例如高速发展的体育彩票业就已经成为了休闲体育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别企业(如中体产业)的成功上市也表明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已经开始进行资本运作的尝试。但从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融资体系并不健全,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一方面,由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蜕变于国家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公益事业,国家资本在资本构成中占主体地位的状况没能彻底改变,这是一个与体制问题相伴而生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以投资风险较大,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其他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在进入时会选择较为谨慎的态度。

篇(4)

本报告选取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的国家与我区进行比较分析,

并根据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得出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相关结论

一、主要指标比较分析

本报告选取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和南非四个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的国家,针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科技教育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一)指标选取

根据内蒙古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十二五”时期所涉及的发展指标,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以下指标进行比较。

经济发展: 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个指标。

人民生活: 选取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共医疗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机动车(每千人)拥有量4个指标。

资源环境: 选取能源使用量(人均千克石油当量)、每1000美元gdp单位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当量)2个指标。

科学教育:选取每百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数量、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每万人发明专利权3个指标。

(二)比较分析

1.经济发展。内蒙古gdp总量在所比较的国家里较小,人均gdp较少,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经济的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拉动经济发展方面,内蒙古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所比较的国家依靠投资、消费和创新多轮驱动。

 

2.人民生活。内蒙古在总人口、城镇化率、公共医疗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机动车每千人拥有量四个指标中落后于所比较的国家;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好于所比较的国家。

 

3.资源环境。内蒙古在资源环境方面,所比较的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我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而其他所比较国家产业发展相对均衡。

4.科技教育。在每百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的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标上,内蒙古落后于所比较的国家。在每万人发明专利授予权这个指标上,内蒙古强于土耳其,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内蒙古发展速度最快,但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社会事业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资源环境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在科技教育方面,需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构建“创新型内蒙古”。

 

表1 2010年与相关国家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1、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2、表中美元按2010年汇率折算。

二、内蒙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结论

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总量指标通常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指标通常选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为了便于与国际其他国家的比较,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世界银行收入标准”和钱纳里划分标准作为经济发展阶段判定依据。

 

1.按世界银行标准判断

世界银行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把世界各国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标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的。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是2008年收入分组标准: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表2)。

 

表2 世界银行收入标准分组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报告。

2010年,内蒙古人均gdp为5160美元(按2008年美元汇率折算),参照世界银行2008年划分标准,我区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突破10000美元需要的时间一般是4到8年。从我区近年的人均gdp增速看,也是比较符合这一规律的,预计2014年我区人均gdp将突破一万美元(2008年美元汇率)。

 

表3 部分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至进入10000美元起迄时间

尽管我区人均gdp已经超过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与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区目前人均gdp指标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后期、日本80年代中期,以及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水平,我区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2.钱纳里经济增长阶段判断

钱纳里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提出了“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

 

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不同年代人均gdp标准有所不同(表4)。

表4 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2010年,我区人均gdp为4050美元(2007年美元),对照2007年的人均经济总量标准,我区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即标准模式的第3时期,也称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3.结构指标评价

按照钱纳里理论,工业化阶段是经济结构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可通过工业化不同阶段经济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其标志值来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一般而言,体现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结构性指标主要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我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结构指标也出现了大幅度变动,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我们运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来考量我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1)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产业结构是反映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区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9.4:54.5:36.1。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我区经济已经进入到工业化成熟期。

 

表5 西蒙·库兹涅兹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资料来源:西蒙·库兹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

(2)从就业结构角度分析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开始上升。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钱纳里等人的研究

表明,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的标识性数值为80%、50%、20%和10%,我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48: 18:34。据此判断,我区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3)从城市化水平角度分析

钱纳里等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趋势时,曾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经济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2010年我区城市化率为55.5%,属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

 

表6 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95年。

综上所述,根据我区资源条件禀赋和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以及我区在全国的产业分工地位来看,我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仍是支撑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工业重化趋势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组织的整合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仍是影响经济发展阶段转化的重要力量。

 

课题组组长:包思勤 课题负责人:那艳茹

课题组成员:朱晓俊、李文杰、黄占兵、宝鲁、赵杰、冯玉龙、

赵云平、司咏梅、张永军、商显刚、 毕力格、

篇(5)

关键词:共生理论;筹资战略;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战略及共生理论概述

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为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均衡而有效的资金流动,即通过确保资金流动环节的风险规避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企业战略目标是在全局性和长期性视野中实现价值增值及盈利提升,需要面对和克服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的逻辑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代价是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式微或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确保自身资金流动情况要优于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其价值判断的导向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机制。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及低碳理论的普及,生态学领域的共生理论跨入经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共生理论主要有两大内涵,从宏观学理上说,企业间及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竞争博弈和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彼此之间在特定共生圈内都是共生关系。就具体方面而言,各种企业个体乃至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是相通的,在向低碳化转型确保彼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是一致的。

在共生理论境遇下,企业财务战略在继续强化对抗确保自身资金流动情况于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同时,还要注意合作,既注意与竞争伙伴之间的合作,还要注意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要将合作能力提升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力求将双赢乃至多赢的结果长期延续下去。当然,最终要的是实现竞争机制境遇下向共生理论境遇下的转型。

二、竞争机制境遇下的筹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各环节和阶段中,筹资管理是起点和基础,也是实现竞争机制境遇下向共生理论境遇下转型的首要环节。

在企业创始初期,一般面临着三种因素导致的奇特状况——投入多、产出小、对出品质量的要求高,这种状况决定了初创阶段的企业只能尽力充分发挥原始资本的应用力度,以有限的原始资本及创始阶段的团队尽力提升出品质量、开拓市场、赢得认可度及基础信誉;在缺乏过往业绩记录及基础信誉的情况下,他们缺乏能力也没有动力通过负债进行融资,所以一般只能选择负债的资本结构。

在企业发展阶段,如上三种要素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尽管基于技术研发、员工素质提升、业务横向开拓等方面事务的需求,投入方面未必减少,但产出方面比创始阶段高了,对出品质量的要求因为上一个阶段的积淀及基础信誉的协助也没那么急迫了。另外,能走进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初始阶段均有良好的业绩数据,都培育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并积累了初步的融资经验。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在依靠原始资本及发展利润之余,逐渐开始主动选择通过负债进行融资,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资本。不过,这个阶段的企业在筹资管理方面的经验尚不充分,面临着较大的筹资风险。

在企业成熟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筹资渠道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企业产出或者说现金流入增大。这个阶段筹资管理有两个关键事务,一是由企业发展速度制约的筹资需求决定了筹资管理的终极限度,二是要强化分配环节的配合确保筹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为了防止财务战略风险,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这个阶段还保留有一定额度的资金留存。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筹资战略关键点分析

在共生理论境遇下,筹资战略领域内的共生主体是企业和资本所有者,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企业不断发展阶段筹资战略的重心所在。

在企业创始初期,重点强化提升与天使投资人的合作关系。如上部分所言,创始阶段的企业最关键的是最大化的发挥原始资本的效益和功用,对此一个关键前提条件就是确保原始资本的稳健,这要求处理好与天使投资人的合作关系,提升二者合作的融洽度。具体说来,一要能有效争取天使投资人展现天使的姿态,能打造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要尽力确保天使投资人所投入资本的价值增值,能确保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和韧性。总之,与天使投资人之间的合作能力是企业创始阶段的关键核心能力之一。

在企业发展阶段,尽力优化与共生面之间的对接面。在由企业和资本所有者或投资者所组成的共生圈中,以资本市场形态呈现出来的共生面是制约二者共生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筹资需求越来越大,筹资途径日趋多元化,筹资实践有待丰富。在这个阶段,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从主要依靠天使投资人到筹资多元化的转型,关键要看企业与共生面之间的对接面情况,这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础信誉。即企业声誉。对此,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实力,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因为国有股的股东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广大民众,作为资本实际所有者的广大民众同时又是社区人员,相对于私人个人控股者而言更注意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在履责方面担子和责任更重。

在企业成熟阶段,要注意主动关注特殊的共生介质问题。在由企业和投资者或者资产所有者组成的共生圈中,主要的共生介质是资本,通俗的说是钱,不过这种主流介质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在特定企业的特定境遇下称不上目标介质的首选,尤其是在企业成熟阶段资本和融资渠道、能力基本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基于某种考虑关注特定的的共生介质。比如,A国有企业需要筹集一定额度资本的时候,面临着多个战略投资伙伴选择时,单从资本数量方面来看无论哪个选择都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在技术、声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一方往往成为该企业的首选,换句话说非资本介质成为决定性因素。

篇(6)

(一)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除了迁安市、乐亭县、涿州市、迁西县和玉田县没有明显的县域特色产业,其他地区的县域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一是以武安市为代表,特色产业与资源密切相关,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5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县域特色产业称之为资源型县域特色产业;二是以涿州市为代表,临近京津或者石家庄等大中城市,依靠中心城市的吸附作用,来发展自身产业,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3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称之为区位型县域特色产业。

(二)发展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除栾城县等15个县域特色产业外,其他其他54个都有非常明显的特色产业,占这个地区总数的78.26%。一是以阳原县为代表,依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以无极县为代表,依靠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三是以安平县为代表,依靠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4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称之为市场型县域特色产业。

(三)落后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特色产业比重低,只有17个县(市、区)有县域特色产业,占这个地区总数的32.69%。同时,同时,这个地区既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隆化县的采矿业,营业收占整个民营经济的20%左右,没有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地区距离省会石家庄、天津和北京都比较远;而且县域特色产业的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不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做的贡献也不大,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各县域的落后位置。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互动关系探析

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探析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许多适合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条件都已经具备,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已比较成熟,因此,该地区的工作重点是如何使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和升级。

1、发达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迁安市为代表,由于该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已处于发达水平,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条件、气候环境条件、资金和基础技术工艺等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我们要在引进人才,增加创新方面下工夫。

2、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藁城市的板材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实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吸引投资,延长产业链,扩大已有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上来。

3、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以遵化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的升级是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手段,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来达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的目的。

(二)发展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发展地区,县域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该地区如何更好得发展和升级特色产业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1、发展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栾城县为代表,该类地区除了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外,还需要创建县域特色产业所需要的区域经济环境,如公用设施、道路等硬环境,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软环境。

2、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定州市为代表,该类地区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企业要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份额,企业要进行自主创新,建立以关键技术支撑的自主品牌,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来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升级。

3、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以高碑店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已相对成熟与完善,因此,要鼓励和扶持本地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实现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品的升级,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企业的转型,并通过技术学习,逐步培育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源,实现自己的升级发展。

(三)落后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特色产业数量不多,并且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没有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主要解决如何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1、落后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肥乡县为代表,该类地区没有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调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产业,引导产业发展。

2、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南宫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开拓能力能力差。因此,加强与大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能力,塑造自身品

牌,从而提升整个县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3、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篇(7)

港口作为区域物流子系统的进出口岸,其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引致的运输需求,是区域培育了港口。港口一旦形成,便又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港口和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特点,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把握港城间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

作为运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功能和作用随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逐步扩展。第一代港口的功能局限于货物的装卸和简单堆存上,仅是货物海陆运输的交接地。而第二代港口的功能则有了明显的扩展,除了装卸堆存外,还发展了与运输有关的简单加工、贸易和服务。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港口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港口在传统装卸堆存功能基础上开展货物中转服务,依托其与城市的关系发展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加工、贸易和相关服务,并开始借助现代科技开始涉足第三方物流和信息服务。港口城市的成长及港口带动作用的增强是港城发展的中心环节。与港口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演变相联系,港口城市的发展一般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

1、港城初始联系

港城初始联系的发生源于港口的运输中转功能,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由这一基本功能诱发产生的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称为港口直接产业。它是港城联系的最初媒介,也是港口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但仅是这两个部门,在空间上可以游离于城市区域。以这两个部门为城市经济活动主体的港口城市处于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港口衰亡,那么,在没有其它特殊力量参与的情况下,城市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就会中断。

2、港城相互关联

在全球承运人和综合物流时代,港口功能日益多元化,与港口中转运输相关的海运、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即港口关联产业)成为港口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港口发展到能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和联结国内外市场时,港口陆域便成为利用港口输入原材料、输出产品的临港大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合称为临港工业或港口依存产业)的优势区位。临港工业在港口陆域的集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也是港城关系的最重要媒体。港口工业的发展绝不仅是本身经济总量的增长,广泛的产业关联产生强大带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多元化。如果临港工业能与城市以及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一种密切的传递、接收机制,则必将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港口关联产业和港口依存产业发展成为港口城市主要经济部门的同时,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也相互连接融合,港口与城市开始走向一体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港口工业的形成标志着港口城市完成了从简单地服务于港口到积极地利用港口的转变,港口城市不再是被动地受港口驱动而发展,而是通过港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港城集聚效应

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的发展构成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也不断吸引前、后相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随着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和消费的扩大,通过乘数效应促进了城市非经济基础部门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商贸中心是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保证。同时,港口城市也是建设商贸中心的优势区位。这是因为,商贸中心应是物流、信息流的集结地,港口城市完全可以提供这种服务。随着不同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城市的产业体系渐趋完善,进人多元化型经济发展阶段。

4、城市自增长效应

城市自增长效应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其自身的规模通过循环和累积,就能促使城市继续发展。港口城市在进人多元化型经济发展阶段以后,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自增长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成为港口城市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必须求助于新的动力才能实现在原有水平上的飞跃。世界海运业中船舶大型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和港口城市成长后港口附近土地的紧张,迫使港口向外迁移,港口城市也随之向外拓展,城市由此进入新的发展轮回。

港口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波及和扩散效应

港口对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经港口运输的货物传导,货物在流经过程巾涉及人力、物力和设施等,由此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益。从而给城市带来产值、就业机会、税收和资金的增加。从港口对城市发展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港口自身作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它自身产生一定的效益;②港口为工业、贸易和其他部门提供装卸、堆存等相关服务,因此与这些部门存在着前向联系效果,产生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③港口自身也消耗本地和外地的工业、贸易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港口与其存在后向联系效果,同样产生相应的社会效果;④港口对工业具有诱入、产生和凝聚作用,对人口也具有集聚作用,加速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因此,港口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效果,将对城市社会经济产生乘数效应,即港口产生的直接社会经济效果将会逐级扩散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这些扩散效果的累积将远大于港口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来讲,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港口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一定规模的港口产业,首先对港口直接相关的前向和后向产业产生社会经济影响,再由初级乘数效应对间接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产业扩展产生下一级乘数效应,连续传递使城市和区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港口规模扩展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作用下产生新生产业,引起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上述港口对城市和地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港口自身及直接相关产业对城市所产生的社会经济贡献只占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影响的较小比例,因此港口的发展建设不能只看港口自身的经济效益,更要关注整个波及的社会经济效益。

金球化与国际分工中的港城联动发展

各国港口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无论在陆域空间还是功能空间上都为港口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为港口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分工已从产品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向该类分工不断深化以及水平分工不断扩大的方向发展。这种分工形态的演变主要由跨国公司为主导,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有利的区位和要素投入组合,通过强大的海陆物流系统选择最佳的原材料和最有效率的技术来进行运作。

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表现来看,国际分工强化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活动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更为明显和突出的作用,使之更为直接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与竞争。全球化将根据城市与地区优势重组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变地区性困子的空间分布,形成新的动态空间结构。整个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和海上航运的发达,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经过渡点,作用逐渐延伸并被强化作为组织外贸、发展工业和相关产业的战略性作用,也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因此港口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凸现出来。港口和城市间的关系变化也从仅满足城市经济运转的需要向港口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方向转移。

因此,全球化趋势下的港口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在新的经济体系架构下,港口战略要点的转移极其重要,甚至关键性地决定了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构架。

当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运输和交通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建立广泛的关系。海洋运输的巨大能力及成本低廉等优势,是港口成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与外部联系的首选方式和重要节点。港口因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直接产生了港口产业(海运、仓储、集疏运等),引发了依存产业(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加工工业等)、派生产业(有关港口的金融、通信、保险、修理、旅游、服务等),从而形成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信息甚至服务网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依港建城,港城一体,互相依托、促进,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现象。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