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5: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育数字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教育数字化在高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庞大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是非常稀少的,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从教科书、教师讲授和课外辅导资料中来的,不仅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也使得教学效率持续低下。而教育数字化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在网络上学习知识,通过社交网络快速与同学交换信息与资料,以教材为主,以信息资源为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能够灵活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谈搜,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当数字化在教学中实行之后,传统的教师为主地位默默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地位得到凸显。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督促的作用,不再处于传统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而将更多的自由还给了学生。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网上搜索自己想找的资料,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使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将数字化引导课堂之后,教师可以作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翁。
二、科学引进数字化技术,促进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还能够将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融合。为了能够实现数字化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方法:
(1)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数字化培训
高校教师是教育数字化开展的实行人,因此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水平决定了教育数字化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熟练掌握对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文档、数据表格,并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对网络课件进行浏览和下载,从网络上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够采用远程操作的方式将资料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学会灵活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远程教学法等综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来灵活对这些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切换,提高高校教师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我们首先应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其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特性,将学生与教师的电脑连接成为一个内部的教学系统,让教师的教学展示能够呈现在学生的电脑上,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对学生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参与,并实现小组讨论的方式,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享和控制。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既可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模式,也可以实现多机互联的合作方式,在当前很多计算机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期间对学生的任务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小组的任务分配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体现了团队合作能力,使计算机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近年来,网络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利用网络,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并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随时开放,教学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利用可以使用的信息资源,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教育资源;高校体育;用户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19-03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回顾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其一是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离不开迭展的互联网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播的支持,其三是离不开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以说,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现阶段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以实践性较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现状为例,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较缺乏帮助大学生解决体育课程学习难题的资源内容。同时,对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的建设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欠考虑,不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学练,信息化教学效果总体不容乐观。因此,建设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体育学习的需求,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其更加适合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在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其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大类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和学习网站”十类。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与教材和学习网站为主。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数字化体育资源建设
面对互联网化浪潮,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和改造的问题。为了帮助传统行业顺利地实现转型,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其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是核心,其他八个思维以这一核心为基础对产品定位与规划、研发与供应、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地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使互联网真正融入产品之中并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以符合大互联时代的发展需求。虽然互联网思维缘起于商业领域,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其思维范式对高校建设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以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可将其视为“产品”,利用这一“产品”开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和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是主要“用户”,资源建设者需依托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从规划、研发、应用、管理及迭代更新等各环节予以把控与改进,使其真正满足主要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多集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健身、美体、舞蹈教练”技能专题下,共涵盖本科层次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382门,但很多课程已停止更新,一些资源链接也已失效。此外,在知名度较高、使用人数较多的学堂在线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体育”为关键词,共搜索到相关课程7门,其中只有学堂在线平台上线的《走近冬奥会》课程采用了学习者可随时加入课程、所有课件全部开放、考核通过即可获得证书的自主模式,其他6门课程均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入学习,课程结束后无法访问相关资源。从互联网思维来看,从高校体育教师、受教大学生和其他资源使用者的体验角度来看,以上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少,在线使用体验差
【关键词】 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比较分析;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东部高校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东西部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对西部高校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如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对口人员技术培训、免费特色数据库赠送、人员交流等形式加强对西部高校的支援。此外,东部高校可以开发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将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等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这对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的西部高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来自于“数字地球”,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校园,顾名思义,数字化校园指的是依托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上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在数字化校园中,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教育模式以及科研活动的质量。现如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了。全新的教育学习设备仪器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获取知识时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数字化校园是个新兴的概念,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一系列问题。有部分高校把校园网当做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是其运作以及管理模式还是遵循传统,没有进行改革创新。这种误解没有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精髓。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现在,全国主要高校的校园网都与之进行了连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络的功能,实现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统筹功能。在教育部的倡议之下,各大地方高校纷纷进行相应,揭开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序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在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成为可提高的目标项目。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聚居分布不均,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制约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水平的院校需要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张,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散、信息传递减弱、准确性不佳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这也为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成为目前很多高校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扶持,有些地方高校成为CERNET2核心节点,有些高校计划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精品课程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高校中100%的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民族地区高校累计投入885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
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更多高校启动了本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势头良好。
二、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的构成与基本要求
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包含教学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以及科研数字化等方面。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园广播电视、一卡通系统、会议厅音响、图书馆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在教学数字化的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高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在线提交以及在线测评。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一对多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借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更高效率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系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图书期刊资源。这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产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在服务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应当极大地提高在校师生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效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媒体、一卡通系统、教室查询系统等等多包含在服务数字化中。校园广播电视能够及时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资讯;校园新媒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这一点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地变化,实时性是服务数字化的一个标志特色;一卡通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各种校园内的缴费服务,使得学生可以完成校园内一卡在手,万事皆通的目的;教室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在校学生查询实时的教室情况,可以明确哪些教室是没有课程的空余教室,方便查找自习室。除此之外公告查询、车位查询等都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持,这也是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校务管理包含党委活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要完成整个校园事物的管理以及人力物力的统筹分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管理数字化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更高效率的工作。教务管理包括选课上课以及考试安排的管理。借助管理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对教务活动进行安排分析。管理数字化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校园的效率,及时的安排事物并进行全方面的通知公告。管理数字化也是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科研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更高效率地进行科研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尤其是在科研活动中,能够合适地利用数字化条件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在民族地方高校中,学习必要的软件进行科研已经成为了必修课,C语言、3dmax等都是现在大学生们所熟悉掌握的技能了。科研数字化使科研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也成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探索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条理念:
(一)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
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校园里的各个设施关联起来,各重要的是应当具备思想上的变革。先进的模式配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将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进行贯彻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加强人员素质。这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学生,这些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校园意识以及操作技能。建立民族数字化校园,需要师生携手共建。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
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们应当具备随时使用数字化校园的意识,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活动进行数字化校园活动。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建模,并且为所作决策进行评价
(二)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当今校园网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通信需求。校园网是在校师生使用网络服务的入口,校园网具有良好的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功能。
民族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平台包括中心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这些硬件设备应该与软件设施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功效。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一卡通系统、有线电视系统、LED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监控及报警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软硬件的结合。
在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且量级颇大,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器进行支持。目前,一般的校园网都是用以太网,这能够达到千兆的速率,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颇为成熟了。
在软件方面,已经有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投入使用,各大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相应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及bbs电子公告板进行交流。随着移动设施的发展,很多安卓客户端应用也投入使用,这些软件方面的发展,都为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在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会减少很多,相对顺畅。发达地区的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各项基础全部达标的基础上,其管理模式在运转中强调了之于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以及数字化结构的优化。在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遇到相对较大的阻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细致的规划以及操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应当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其次,应当注重规范化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再次,应当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够一步步稳扎稳打,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建立数字化校园服务。
(四)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有明确的目标
除了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以及因地制宜之外,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统一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这些都是在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建立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并且覆盖全校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有线无线网络通信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是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更好地交流平台、更快捷的生活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了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思想,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342-02
1 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
校园数字化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地域活动中的众多信息孤岛,通过校园的现代化的通信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高速、优化、整合和共享。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基础,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工具和手段,实现整个校园从硬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到组织活动的全方位数字化建设[1]。简单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用户终端智能化。
数字化校园主要建设目标就是搭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扩展性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目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基本具有以下条件:存在多校区的高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Internet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有线校园网的基础上,利用WLAN技术实现无线校园网。
2 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不但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而且为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数字化校园能否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优化中发挥作用,能否使校园网络、多媒体和资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这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校园数字化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准。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效率。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模糊,存在“重硬轻软” 现象
许多高校以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建网站、架网线、接终端、搞预算,以为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硬件设施购置、安装和运行,把校园数字化的目的和手段混淆起来;或者以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机器,而把人和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倒置了“有”和“用”的关系。钱可以买来先进的设备,但买不来良好的应用,钱可以买来高端的校园网设施,但买不来真正的数字化校园。
2.2 在基础建设阶段缺乏整体规划,在后期资源信息整合与利用阶段欠缺信息规范
由于国内高校在管理、决策执行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期规划中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些规划方案有的由校教务处提出,有的由网络中心、电化教育技术中心提出,有的由学校所属的远程教育学院或图书馆提出。由于各部门在提出规划方案过程中不免要从自身业务或部门利益出发,或者由于规划人对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情况不太熟悉等,这些都难免造成规划的零散,导致规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直接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质量和后续发展。
2.3 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掌握,这对人们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校内有些教师、学生,良好的信息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不良的信息习惯和偏低的信息素养将大大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研究表明,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度和障碍最大的工作就是教学信息化问题。在中国高校中,关于各高校教师信息技能准备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科教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很熟练[2]。
2.4 在管理上缺乏协调,分离的服务模式导致系统不能共享
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数字化校园中承担的服务角色不一。如果学校在管理上缺乏整体协调,就难免造成各部门在数字化业务中各自为政和服务模式的分离。而这一管理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无法有效共享。
3 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应策略
3.1 从管理入手,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部门包括校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教务处、图书馆、基建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等。如果在建设规划中采取单兵作战,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的向深入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成立独立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它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各院、系、中心、职能部门指定专门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专职或者兼职老师。
3.2 从优化整合校园信息资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各种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每个高校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它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文化知识和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得到充分利用。按照形式,可以把校园信息资源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及教务管理信息,学生管理信息,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信息,对外交流信息,后勤服务信息,招生就业信息,财务信息等。
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是如何把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构分工和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实行校园信息有效管理的方案是建立专门的校园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执行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数字化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全面负责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具体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校园视频资源库、自主型网络课程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库、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数字化书刊资料系统建设(校内图书馆业务数字网络化、网上查询借阅、书刊信息互联等),教学信息站点建设(以校内教学和学术活动为主),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以及校园后勤服务咨询网站等。各子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选择针对性地逐个建设。
3.3 从技术总体设计思路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一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二要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三要继承改革、创新试验、形成特色;四要抓住重点、加快发展、形成优势。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当今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在有线校园网的基础上,拓展为无线校园网,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建立基于虚拟化的数据中心等均是今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校园非一日一时可以建成的,需要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日臻完善。数字化校园工程是建设一流的开放性大学的标志性工程,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型基础性工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校园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校园相关概述
数字校园主要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中心技术,以共享知识资源为方法,强调传承与合作的精神,是智能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新兴的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成长的学习环境与自主选择的学习资源。三维虚拟校园系统是数字校园的主要平台,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心,现行的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中心是VRP数字校园系统。数字化校园实际上就是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校园中的生活、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以建构统一的权限控制与用户管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学校展开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活动,实现管理规范化、教育信息化。基于学生和教职人员为中心,以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等为服务对象,利用校园数字化共享资源,构建良好的数字化科研、教学等环境。在传统校园的前提下,基于网络为中心,不管是资源、环境还是活动都实现数字化,实现网络服务与办公等。学校在进行科研、教育等工作中全程使用专业性与交互性的局域网,开展数字化教学活动。
二、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的要点
1.基于信息流为主
高校和企业不同,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生产,而高校比较注重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各类活动,通过信息对活动进行描述,因为高校活动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皆是信息产生与传播的过程。高校内部管理尽管牵涉物资流,但更主要的是人事管理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管理信息等信息流。为此,高校管理需基于信息流为中心,通过设计、应用信息资源,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畅与信息资源合理应用,推动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2.信息化能够转变高校以往组织体系,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第一,信息化对转变以往管理制度具有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主动的技术支持。当前网络技术的使用,让执行者与决策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第二,网络技术的全面性突破了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间隔,利用互联网,能够将信息及时的传播到各个部门,便于各部门及时沟通与讨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需树立正确的理念,转变管理制度,优化职能管理模式,完善业务管理流程,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与高效的管理。近几年,天津多所本科、高职类院校都开始施行数字迎新系统,其实际上就是对多个部门进行整合,如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处等,在招生、迎新中进行数据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流程,构建系统的新生招生及注册的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对新生进行一站式管理与服务。
三、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创新
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创新高校管理,实现数字校园十分重要,不但同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有关,还同高校学生未来发展有莫大联系。学校内部有关部门需给予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利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最大化地发挥其蕴含的实效性,使高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为市场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
1.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管理模式
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我国诸多高校中,数字化管理皆是从支持常规办公业务自动化办公开始的,当前已经发展成涵盖多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与支持各业务的信息系统这两个模块。电子校务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在学校中的主要体现,可以说电子校务平台为数字校园的中心,其主要以高校管理为中心,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完善业务流程,构建多种应用体系,进行高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构建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加强各部门工作质量的电子校务系统。
2.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合理应用数字化工具,采用数字化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源头上打造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此,高校需要构建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网络课程、课件、实验资源以及共享软件资源等,实现师生协作学习与在线互动。当然,这些教学活动脱离不开电子校务系统提供的服务与管理。总而言之,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支持在线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
3.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科研制度
实际上,大学是知识产出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而知识管理是大学生十分重要的职能。高校师生科研活动自身是零散组织的,而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便是创新知识,为此数字化科研需考虑怎样有助于师生高效创新知识。第一,构建包含知识存储、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共享等性能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二,构建包含团队组织、信息、团队沟通、文档管理等信念的科研协作系统。第三,构建包含项目管理、成员管理以及经费管理等性能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第四,构建模拟实验环境等研究支持系统。上述这些科研活动都脱离不开电子校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利用数字化平台,能够转变以往科研沟通方式,实现跨时空合作,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创建良好的学生创新氛围,加强高校科研水平与综合能力。
4.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
对于高校服务性能的创新和支撑来讲,数字化技术不但包含校园的各种信息,如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信息;为社会提供诸多教育,如终生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师生提供网络娱乐活动与社区生活服务。
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及原则
在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设计和规划时,相关人员需重点注意下述几方面内容。
1.创新观念,树立新意识
数字校园建设同高校长远发展有莫大联系,其不但能够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效率,还能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相关人员需要给予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其存在的实效性,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各个部门间互相合作,把原本的信息化成果与数字校园建设相结合,促使相关部门改变以往管理理念,协同配合,共享学校信息资源。
2.建设优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为一项系统工作,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这便需要各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重视内部培训的同时,重视外部引入,构建高效的人才引进策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稳固队伍,确保数字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3.建设数字校园的原则
高校建设数字校园会涉及诸多设计环节与落实环节,不但要注重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还需对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在具体建设中需严格遵守下述几点原则。第一,可行性与实效性。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系统产品与技术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与实效性,不但要方便用户应用,还要方便系统管理。第二,成熟性与新兴性。在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时需要应用新兴系统与先进技术,同时注重技术的可行性、思维的恰当性及方法的合理性。实际上,系统设计能够充分体现目前新兴理念和技术,确保之后占据主置。成熟性和新兴性保持并重,考虑近些年发展方向,需将新兴性放到主要位置。第三,标准性与开放性。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相关部门需严格遵守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标准,可以同遵守标准的其他系统变换信息,进行保证资源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第四,系统性与可靠性。高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需着重考虑技术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另外,还需从系统管理、体系结构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其可靠性。第五,升级性与拓展性。随着服务和管理的不断转变,系统势必朝着纵向或者横向拓展,促使系统优化。系统设计需严格考虑其升级性与拓展性。第六,共享性与安全性。高校数字校园的安全性包含数据权限、网络、身份认证、数据库等全面的安全防护。不但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还需注重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这便要求结合使用环境应用包含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与系统安全制度等安全策略。第七,维护性与管理性。高校数字校园是由不同的子系统构建而成的,为了方便系统常规维护与管理,这便要求建设产品和方面有较强的可维护性与管理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长远发展来讲,加强高校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因其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是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点。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创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高校科研制度、创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提升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促进高校管理效率提升到新高度,为其更上一层楼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玲敏.GIS技术下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
[2]陈泰峰.物联网助力高校智能数字校园体系建设[J].时代农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