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
时间:2023-08-12 09:0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 下属企业 财务管理
一、引言
针对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言,还需要对其出现的原因展开探析, 以期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财务工作效率、质量。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现如今,风险调控以及防范意识不强成为了制约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展开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常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着手进行投资时,会造成难以准确测评、预测相关的投资活动,极易致使盲目投资决策的情况出,最终造成下属企业实际的经济收益难以真正符合企业预期制定的目标。
(二)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
目前,在下属企业的财务预算编订工作中,相关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还未切实的落实,难以达到一定的准确性,往往出现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缺陷。正是由于预算编定和落实情况差距甚大,致使在对下属企业具体的预算执行工作中,难以制定出健全的法规,最终使得在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之初,没有行之有效的参考标注,严重制约着预算编制的实效性,带给预算执行工作不必要的麻烦。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成为了困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主因,最为突出的缺陷就是在管理力度上不尽人意,过于重视金钱,而轻视了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下属企业应用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未完善,难以有效制约各项工作的规范性,造成资产的盘亏。再者,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相应的固定资产,往往会出现一些比如私下扩大投资力度、不及时记账、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冲账不合规定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内部审计
在下属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内部审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下属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展开对下属企业相关财务成本、财务收支的审计。一般情况下,审计内容主要涉及了年度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对下属企业一年度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展开的审计工作就是年度审计,以期掌握企业一年度内具体的效益,确保财务报表据的正确性,避免瞒报、虚报情况的出现;离任审计其实就是在应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相关领导者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专项审计就是为了进一步对企业清理债权、债务行为切实进行监督,而对下属企业实际的应收、应付账款的审计,有效转变了下属企业应收、应付的结构,帮助下属企业重新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重视,避免企业坏账现象的出现。
(二)放权让利,使权责明晰化
追根究底,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会发生各类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相关的责权利关系未能明晰化。鉴于此,要想帮助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的实现高效化,第一步,就需要有效改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的关系,而改革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利放权,进一步对二者间的权利、责任关系进行明确。第二步,就需要对下属企业探讨实施转换机制,进一步重组资产,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加入,促进其成为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第三步,针对一部分具有优良发展前景的下属企业而言,则需要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具有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领导班子。
(三)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投入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在一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期避免一些下属企业的工作者应用自身的职务,而进行损公肥私的活动。鉴于此,这就需要下属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更新工作时,需要将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有效的上报给事业单位,通过单位的统一化管理,最终达到强化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的应用效率,以期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现象,杜绝浪费。
(四)合理分配下属企业的经营收益
下属企业经营的主动性和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息相关。鉴于此,这就需要相关的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将下属企业单纯的作为利润创造的单位,而是需要帮助下属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起初共同商定的手段、形式等条件,对具体的经营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优秀的下属企业的管理者、员工需要进行一定的绩效奖励,而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低劣的企业、人员需要展开相应的惩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进一步维护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核算;固定资产;记账方式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及其记账方式
一般来说规定的使用年限大于一年或者其价格超过一定的标准,同时资产形态能一直不变多可以作为固定资产。一般以500元作为价格标准,一些特殊的仪器设备的价格标准是800元。有些设备虽然达不到相应的价格标准,但是坚固耐用并且批量较大,也可以当作固定资产来对待。在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图书等。
在高校对于资产的核算有其比较特别的记账方式,其中“固定基金”就是其比较有特色的科目。比如学校买入一批固定资产一般会借记“事业支出”,同时贷记“银行存款”,在对于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方面,借记“固定资产”,同时贷记“固定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固定基金”这个记账科目的设置不仅体现出了事业单位的特点,也使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一目了然。
二、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从来不考虑折旧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设备管理单位买入固定资产后,就会把相关的资料数据会同财务部门记账入账。入账时都会按照买入的价格,不会有丝毫差错,同时设备也会最为固定资产登记入册。但是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在账面上会从头至尾的保持不变,有的资产比如价格比较昂贵的实验设备甚至都报废很多年了,还作为金额很大的资产挂在账上。这样的结果就是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上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根本不符,不能客观反映高校资产的实际情况。往往银行再贷款的时候会通过申请贷款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放贷,这就使得高校非常容易的获得更多的贷款,有些高校由于贷款过多,背负了沉重的还款压力,有的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可见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不计提折旧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整资产核算的记账科目,使会计报表更加真实合理的反应高校的资产状况。
2.存在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当的问题
在高校对于报废的设备往往都是一直存放在仓库里,一些设备一放就是很多年,这不仅增加了保管费用,也使得本来还有一些利用价值的设备彻底报废,甚至变成垃圾和污染环境的危险品(比如物理、化学方面的实验材料)。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时不但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要花费相当一部分资金请人来处理这些来及和危险品。这就给国家和高校的资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上还是得认真对待的。
3.固定资产的计入存在问题
在高校的现实工作中,有些固定资产每年需要花费很多的维修费,如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等等,还有道路地面的硬化、校舍环境的绿化保养,这些项目每年花费都不小,这些花费间接的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但是在现实中,很多高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标准来衡量这些后续投入应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法得到真是的反应,一些相关的会计科目就无法正确的计算。比如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修购基金就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一定的比例按实提取的。但由于这些后续的动态投资不能合理的计量,似的修购基金也不能得到按实的提取。
三、关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一些建议
1.以动态管理的方式进行核算
通过以上问题不难发现,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对于建筑物、构筑物等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需及时的转入固定资产;还要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制定不同的折旧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计价处理。如此才能财务和设备管理干部门的账表如实反映学校的资产状况,减少高校的财务风险。
2.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在高校应该对广大教职工灌输爱护学校资产的意识,特别是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各个院系资产管理人员更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增强资产的管理观念,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做好资产的保养、维修、保管及报废处理工作。及时做好资产计提折旧和动态资产的价值更新工作。
3.以审计监督方式强化内控管理
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岗位应该分离,不能由一个人来操作设备采购、验收、管理、报废等流程。在这些过程中应该有审计人员的参与,职工代表们也要对资产的预算进行审批,防止超额、越权及不合时宜的申请。对于通过批准的采购申请,大额设备及基建工程项目,应成立专门的招标小组进行公开招标,规范程序、讲求效益、降低成本,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固定资产验收时应该由设备管理部门、纪委监察部门、审计、财务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保证规格型号符合采购要求。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管理和养护,通过审计保证动态化资产维修、保养及时合理入账。
【关键词】 现代国有企业 资产核算 固定资产 资产折旧
目前在我国,现代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往往都是占企业总体资产结构中的大部分比例,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项目。但在现行的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规范条例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市场对国有企业的要求,阻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1.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
在现代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会计核算的方式体现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会计科目和计算方式较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圈套,增减变化方式多,相应的科目多,会计核算相对较复杂。
1.2固定资产分类不规范。有些国有企业将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仪器工具设施等未做固定资产入账处理;还有的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分类核算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
1.3固定资产折旧所限确定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各种设备工具等资产计提折旧年限的确定,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1.4固定资产盘点流于形式,账实不符现象突出。国有企业对必须进行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意义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盘点工作走过场等情况,不能准确填报账目,造成账实不符问题和待报废资产长期得不到处理。
1.5职能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账和管物的部门主要应该有账务、资产管理、办公室和资产使用部门。然而,许多国有企业的账务部门并没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做好工作。
2. 现行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有关规定的弊端
在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制度中,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规范不够及时明确,相对较为落后,不能体现出现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现本文主要针对历史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土地使用权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利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制度更加符合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律。
2.1历史成本计价规定
在目前,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是固定资产的基本计价标准。但是当经济环境和社会物价水平发生变化时,它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和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加上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购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原始成本与现实价值就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国有企业现时的经营规模。
2.2固定资产折旧问题
按现行制度规定,对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是以历史成本为依据的。这一规定存在明显缺陷。首先,由于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国有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始成本收回的固定资产损耗补偿基金不能在将来购置同样性能的固定资产;其次,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数额相同而时间不同的货币在价值上是不等的。但折旧本身是对固定资产因损耗而引起的价值损失的补偿,如果以固定资产原始货币投资为始终不变的折旧基数提取折旧,那么,固定资产到期收回的补偿基金只是原始货币投资数额上的收回,而不是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收回,这不符合折旧的性质。
2.3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问题
国有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肯定会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固定资产以扩大国有企业规模,这时候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详细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固定资产的价值更为真实可靠。然而在对规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问题中,现行准则不是简单的按固定资产的增减量来计算,而是考虑到国有企业后续支出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如果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能够为国有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并提升国有企业整体固定资产性能,就应该把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反之则不能将其予以资本化,而应当在发生时将其确认为费用。但在现行的会计行为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如何实现资本化没有做以详细的说明,给会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资本化支出的入账问题和准则施行前固定资产大修理中待摊、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两种。
2.4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核算问题
对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讲,国有企业所占地的土地都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使权的核算也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内容。尽管在相关制度中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中,对于土地使用权的核算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来说,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中难以解决核算问题。一是如果国有企业购买的土地是分期使用开发的,那么购置土地的资金应该如何分摊;另一个是该无形资产转入在建工程成本后如何计提折旧。
3. 关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笔者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本会计核算做出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以上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的分析,针对问题的解决与相关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3.1为防止国有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职业判断力。此外,还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防止会计人员为某些局部利益所诱惑,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时还可以对有关制度的缺陷起到部分修正作用。
3.2为防止国有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可否颁布相关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时,不再出具简单的审计报告,增加一项针对会计信息的等级评估报告或者将审计报告直接改成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
3.3为避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国有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再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则进行分级管理,从而有效地避免资产的任意流失。
结语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2010年,财政部、卫生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下通称“新财务会计制度”)。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控制;有利于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管。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带来了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上的变化,审计环境也相应有了较大改变,审计监督的重点和方式方法也应适应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管理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
1.明确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定位。新医改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向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转变。明确了其职能是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服务。对于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对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新财务会计制度顺应新医改的要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财政补偿渠道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变,提倡实施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财务集中管理等管理新模式。对于医院的财政补助主要是大型设备配置、人员经费补偿以及在专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的资金投入。
2.提出了强化预算管理的职责。新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了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方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方法。两者均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强化了预算约束。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单位预算编制程序、收支核定、预算执行、预算分析和考核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并强调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同时政府加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3.重新对收入和支出进行了科学分类。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来源分类清晰,支出分类明确,并对医院收支管理提出了加强成本核算的要求。增加了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控制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及成本归集和分摊方式,并提出将成本控制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突出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财政补偿性特点。在会计核算中清晰地反映了各种补偿资金的渠道,强化了收支两条线的核算体系,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收支核算。
4.完善了资产分类管理体系。以往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分级归口管理方面的规定,按固定资产原值记账再按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和总资产的虚增,致使医疗卫生机构资产信息不实。新财务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对资本性支出均衡分期分摊到成本中去,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新财务会计制度新增或细化了一些会计科目,如坏账准备、库存物资、固定资产折旧、在建工程、短期投资等,并要求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有利于管理者对“家产”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二、实施新财务会计制度需要关注的问题
1.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分析。目前大多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并不重视编制预算,“不编”或“随意编”是常有的事情。主管部门对预算的审批不重视、不严格,“不审”或“走过场审”也是常有的事。为改变目前这种情况,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此项工作应由本单位的负责人负责,财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院办、人事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要有效地兼顾到预算的各个方面。预算的编制既要考虑国家和区县有关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方针政策,又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兼顾一些优先发展的项目。
2.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是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堵塞管理漏洞,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证。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松弛而导致内部控制工作薄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日常审计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对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很多单位没有一套真正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一些单位至多仅仅涉及报销和费用审批方面的管理。
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引起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同时有效执行更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在于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关键岗位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办理该经济事项全过程。加强关键环节内部控制,在关键控制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上设置完善的制度规定并有效执行。
3.资产管理实行多层次的岗位责任制。资产管理涉及面广、金额大、情况复杂。很多医疗卫生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采购轻管理,重投入轻效益,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在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上出现私下里收受回扣好处,资产损失浪费,甚至转移倒卖单位资产等现象。因此,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资产管理,单位重要或重大采购项目应多方询价、集体决策、报批报备;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对资产采购、使用、报废等环节控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对固定资产报废、调出,应组织有关技术鉴定,报相关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处置;应建立区域性物资采购平台,营造统一、竞争、有序的物资采购环境。建立规范的采购机制可以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有效节约资金,防止贪污受贿。
4.成本核算管理应成为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少计成本、漏计成本或直接冲减成本,成本核算较为混乱。新财务会计制度提出要加强成本管理,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成本分摊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应成立成本管理小组。制定成本管理工作制度及控制流程,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定成本考核指标,并监督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二是,细化成本核算,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对于重要项目及费用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力争将可控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三是,实施全成本核算,完整反映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全成本情况。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成本分析报告,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做好成本分析与预测。四是,加强财务审批控制,控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要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加强支出申请、审批、支付等环节控制管理,严格费用开支范围及费用开支项目,防止资金浪费。
三、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
1.监督与评价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主要对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预算支出编制及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反映三方面进行审查。对预算编制是否遵循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存在未经法定程序随意调整的现象。审查单位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是否存在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审查支出预算是否贯彻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有无扩大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的现象。对会计报表内容填列是否完整、准确;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与账户相关数据是否一致,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情况。
2.重点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环节是:是否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设置、人员配置是否合理;相互监督、稽核制度是否设置到位;收入与支出、资产管理的制度及其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完整、到位;审核、审批授权是否恰当;基建项目立项、招投标、竣工决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建立了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进行评价等等。
内审机构应根据上述关键控制岗位的制度,审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督促单位进行改进,促进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审计,特别是对大型设备购置和使用效益以及医用耗材方面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主要是从岗位责任制的设定及人员配置、资产的取得、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以及资产的处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方面要审查是否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制度包括预算、供应商选择、采购、招投标、验收入库、付款等业务,是否明确不相容职责分离。对于大型设备和医用耗材的管理是否执行请购与审批职责分离,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分离,授权审批程序建立与审批、验收入库与领用、存储与保管的限制等。另一方面审查是否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审查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对固定资产的购入、保养维护、处置环节是否设置规范的流程和制度,大型设备及大额耗材是否定期盘点。资产的处置与报废是否按照国家和市区的有关规定执行,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此外,应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对单位固定资产实行全面审计,资产审查率要达到100%,以便真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实际存在情况。
4.对财政补偿机制建立后政府投入资金的重点审计。随着政府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越来越大,财政补助资金在其经济运行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相应的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将成为财政、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对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管理、资金使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应予以更多关注。因此,内审机构对资金审查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上来,并对其使用情况予以监督和评价。
5.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增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时间不长,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都处在探索阶段。内审机构为适应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应及时调整审计监督方向,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提高审计质量,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顺利进行提供咨询和监督。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可以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制定印发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用于指导实务工作。
(作者为会计师、审计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资产绩效 考核标准 制度建设与完善
国有资产绩效,是指从国有资产的购买及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国有资产的活动并与取得的收益或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资产购买的合理性以及使用过程的有效性,即国有资产的购置及使用是否能够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一、我国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采购效率低
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流程。以市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常见的审批流程见右图。
从上述流程图中不难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从申购到最后的验收、登记入账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使得急需使用资产的申购单位陷入长时间的无谓等待,所需资产无法及时到位也间接影响了申购单位的工作效率。此外,复杂繁琐的申购程序并不能直接保证申购资产对于申购单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资产的申购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业务科室、资产管理科、资产管理主管领导、市政府的层层审批,然而除了主管部门之外,财政部门各科室、主管领导以及市政府难以从资产购置申请报告外的其他途径深入了解申购资产的必要性,也无法对每项申购资产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且财政部门下的各科室及主管领导在审批过程中一般只对申购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存量资产质量及预算情况进行考核,未对申购资产到位后对申购单位原有资产的整合或优化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资产申购的审批过程往往流于形式,看似严谨的审批过程并不能对资产的申购起到很好的监督指导作用。
(二)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忽视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现象,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建账(卡)登记管理,或者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效益,导致购买的资产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情况。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一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资产,忽视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净利润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之间通常存在差异,企业为了节省人力,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直接选择税法规定的最低摊销年限标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使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正是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虽然已有部分市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办法,但考评指标往往停留在被考评单位是否建立了相关制度或是否将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等较为浅显的层面,未对制度本身的执行情况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分析,这使得考核内容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评价国有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浪费及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更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
(三)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毁损、被盗及报废转让等大型大额固定资产时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1)单位申报;(2)主管部门审批;(3)财政部门审批;(4);评估备案与核查;(5)公开处置。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在会计账上仍然保留着被盗或已经报废不用的固定资产,有的报废资产甚至挂账3-5年之久。究其原因,相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申报之后迟迟得不到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的批复,而申请单位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无法对该资产进行处置,更无法对其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报废资产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长时间的存放不仅造成原本应有的处置收益不断缩水,而且严重占用了申请单位的储存空间。此外,由于报废资产仍在账面反映,申请单位在申购新资产时将会受到影响。
二、对完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加强事中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采购审批手续极其复杂,严重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因此,简化审批流程势在必行。然而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如何保证申购资产的合理性,这需要加强申购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用“事中监督”替代“事前审批”不仅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避免申购单位在等待审批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对所购资产的使用管理起到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财政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在资产申购审核过程中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关注申购资产到位后的实际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由申购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末自行提交大型、大额资产的使用运行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列明该资产目前的折旧、贬值、耗损及收益等情况,由各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针对性抽查,确保国有资产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
1.考核申购资产的必要性。获取固定资产的途径包括购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及自行购建等,而不同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在能够达到相同使用目的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在对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中,首先应当考核单位所购固定资产的必要性。例如当单位所需资产为非经常性使用资产且耗损不大,则应使用经营租赁方式获取,又如当某些国有企业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且资金较为短缺时应当选择融资租赁。在对申购资产必要性进行考核时,应将着眼点放在无差别实现目标的前提下是否以最低成本获取该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益。
2.对于经营性资产及非经营性资产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经营性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资产包括机器设备、销售场所、运输车辆等。非生产经营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而是为了满足维持办公基本需求或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福利需要的资产,如办公所需的基础办公设备及科研等其他方面使用的房屋、设备等资产。
对于经营性资产,考核的重点应为权衡该资产为本单位带来的持续性收益与为该资产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及机会成本之和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更换另一资产替代原有资产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或多余损失,而实际成本指的则是为维护该资产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当该资产所带来的持续性收益大于等于该资产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时,可以认定该资产的绩效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反之则应重新考虑该资产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则应当着重考核该资产是否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是否及时得到适当养护。以非运输性车辆为例,考核的着眼点应落在该车辆的已使用年限与其实际耗损程度之间的关系上,考核该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养护是否合理适当。
(三)建立专业化国有资产处置机构,提高国有资产处置效率
目前我国大型大额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时间普遍较长,有些报废资产长年挂账,得不到相应处理,间接引起申请单位经济利益的流失。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各机关事业单位而言,财政部门有限的监督力量已显薄弱,难以对各部门的资产处置状况进行全面监督,而且财政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国有资产处置机构,引进、培养管理素质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资产评估及处置人员迫在眉睫。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可简化为以下步骤:(1)由成立的专业处置机构对各单位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初步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2)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报经本级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审批。(3)由专业机构统一对外竞标拍卖或进行相应的报废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资产的处置时间,提高处置效率,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处置资产不被低估、浪费。
【关键词】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
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中,财务会计报告是相关单位对外提供反映该单位某一会计期间、特定时期的财务运营状况和现金量文件;通过提供或者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让社会资源实现合理、科学配置的目标。所以它要求现有与潜在的债权人、投资者、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必须为财务会计报告提供公允、真实的财务经营情况、现金流量以及运营成果。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很多企业为了各自目标,蓄意制造会计报告,在“会计游戏”中对利润进行操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经营,从各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
为了保障社会效益,避免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从2000年开始,国家规定重组公职资本、非货币交易与账面入账;在2001年,非公允交易已经实现利润计入公积的目标。但是从实行情况来看,现有的会计制度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的判断标准,即使会计人员拥有较大的判断空间,在会计选择性的环境下也为当事人提供了选择权。因为效率性影响,很多当事人都会在制度、准则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人为操纵。
(一)非常规运营的利润操纵
首先是,很多企业会利用托管、租赁、资产承包等方式进行利润操纵,关联方再将资产承包、托管、租赁给企业,并且通过承包、托管、租赁费用明确收入情况,计入业务利润。当企业将亏损较大的子公司承包、托管、租赁出去后,子公司的权益法转变为成本法。其次,也有很多企业运用交易关联对企业外收支进行利润操纵。这种关联交易是在经济实体之间对关联关系进行的业务购销,如果关联交易让市场价格作为定价标准,就不会交易双方产生影响。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很多企业使用的是协议定价的方式,定价以企业需求为基准,这就让利润在企业双方间流转。
最后,也有通过往年损益调整对利润进行操纵的现象。在企业利润操纵中,前年度损益调整,反映的是企业以前年损益作为今年利润调整的基准。所以也让很多企业利用账户缺陷,对手利润进行人为操纵,并且粉饰报告。
(二)基于账务处理的利润操纵
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各项费用,必须当期处理,并且纳入利润。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特别是当期盈利,不根据相关规定工作,而是运用挂账的形式对费用进行降低,达到利润虚增的目标。首先,表现在账龄较长的账款长期处于挂账状态,受劳务提供、产品销售等因素影响,应收账款必须接受劳务部门或者购货方提供的款项,确保企业主营工作,所以应收账款能否顺利收回,对业绩具有重要影响。一般对于账龄在三年之上的账款,回收可能性相对较小,根据规定,坏账也会纳入当期利润中,所以坏账比例对收益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对销售收入进行虚增。针对这些现象,对于应收账款的利润操纵方式必须高度重视。
其次,是待处理的损失长期处于挂账状态,如果这种损失有意不让在当期处理,不仅会降低当期费用,还会虚增利润。针对这种现象,会计部门明确规定,在执行会计制度的期末必须处理财产损失,不能有挂账现象。
然后,是在建项目长期挂账。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建造时,都会将对外部分纳入资金;而借款则必须根据会计制度进行利息提取,该借款利息在竣工程序办理之前资本化。基于这项规定,一旦企业在竣工后部进行竣工决算,利息就将会计入在建成本,减少当期费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假借资产等方式,减小折扣,达到利润虚增的目标。
最后,是待摊资费的挂账。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资产递延与费用待摊都是已经出现的费用,必须在规定时期内并入相关项目与当期利润中。但是很多企业为了不摊或者少摊,对当期利润进行虚增。
(三)基于折旧的利润操纵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对于利润计算、产品折旧具有重要影响。在折旧计提中,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指标确定相对容易,但是对于固定资产的年限确定则由很大难度。从实际工作来看,固定资产除了有形损耗,还存在无形损耗,受行业与企业的影响,损耗程度不同,所以企业有理由对资产进行折旧。另外,变更折旧形式,指挥影响企业利润,对应税收入没有影响,在不同的费用特征、会计准则、税收法规以及标准中,对各种固定资产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企业只减小折旧率,只会提高会计利润,不会影响应税利润,所以也不会对企业现金造成影响。
(四)基于投资变更的利润操纵
一旦投资单位带有控制功能时,长期性股票投资就会使用权益核算的方式进行运营。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仍然有很多企业违反法规、法律要求,随意调整核算收益,对利润进行操纵。把长期投资由成本控制转化为权益控制,投资企业就可以根据股权份额进行收益核算。另外,所得税根据投资企业红利进行纳税。所以,基于投资企业盈利的基础上,把收益投资的成本核算转化为权益核算,不仅能虚增利润,还能避免为增加利润纳税,达到双赢的目标。
二、基于会计分析识别利润
从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来看,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从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员来看,不仅需要了解利润数据,还必须认真审视计算流程,这样才能保障利润数量与质量。
(一)正确看待利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数据来看,它是检验企业经营状况的凭据。例如:主业利润和收入相除,就能得到主业利润率,如果数字较高则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创利能力,能够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经济波动,具有良好的经营方略,盈利水平相对较高;如果主业利润与总利润相除,和1接近,则表明该企业具有良好的主体性,数值低于1,则说明缺乏主营效益,如果比率超过1,则表明该企业投资或者业务收益发生了变化。
(二)明确财务指标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指标作为得到更高层次信息的主要工具,如果用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相除,就能得到流动比率,再从流动比率中减掉流动性负债,就能得到速动比率,明确短期内企业变现状况以及偿债水平。通常,速动比率靠近1,流动比率靠近2最;通过净利润除以净资产、总资产,就能得到企业净产收益率与贡献,正确的反映出企业投资以及价值。
(三)增强企业会计信息利用进程
在企业利润操纵中,它是根据会计应计特征的操作。如果处于较长的时间内,很多利润操纵方式就会失效;如果对费用确认推迟,就会让下期费用上升;如果提前确认利润与收入,就会降低利润与下期收入。所以适当的扩大对信息进行观察,就能缩小利润操作与应用空间。
(四)计算净资产
年度股东权益减去不良资产,再除以年末股东总数就是调整后的净资产。其中不良资产包括:三年以上的待摊费用、应收账款、财产损失以及资产递延。这种计算不仅意味着期末报告截止,对于可能存在的损失都被视为损失,如果能及时从股东收益中减去,就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净资产额,从而判断企业业绩经营的差异和虚实。
(五)强化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是通过现金流出、流入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活动进行动态反映,最后明确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全貌。在企业利润操纵中,现金流不仅能正确反映企业资金流出、流入情况,还能表明股利支付与偿债能力,从而得到获取未来现金的能力。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报告,通过审计报告,能掌握会计师对该年度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建议。对于不标准的审计意见,应该高度警惕,留意可能出现的利润操纵。
三、结束语
企业常见利润操纵作为影响市场运行、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由于当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很多制度、法律都还不健全,所以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操纵的机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式以及危害,从各方面完善会计制度以及监管体系,保障资本市场信誉,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秋林.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J].求实,2006,(Z2):158-159
[2]巴帅.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2,(8):28
[3]黄延莉.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1,(7):90,95
一、利润操纵的原因
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艾伯伦奇特(W.Steve Albrecht)的“三角理论”,任何企业舞弊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纵观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也不外乎以下这几个方面。
1.扩大融资能力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需要筹措大量的资金。而企业进行筹资的时候,投资者所重点关注的往往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于那些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为了造出一个看上去盈利很不错的公司形象,筹措到大量的资金,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做文章,进行利润操纵,做出一个表面上看上去光鲜的财务报表。
2.管理层的利益驱动
现在的公司一般都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而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公司的经营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风险。所有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比如给予管理者一定的股份,一旦公司股价上涨管理层会获得股利收入;或者按照公司年度的盈利状况按比例分配给管理层年终福利。这就使得公司的经营好坏直接与管理者的利益挂钩。管理者为了年终能交出一份好看的经营业绩,同时获得丰厚的奖金,会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3.地方领导提高“政绩”的渠道
这些年来,各地区公司的数量、各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地区GDP的贡献值等逐步成为上级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因此,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面子以及在任时有个光辉的业绩便于以后的政治道路,参与企业的利润操纵过程,鼓励企业虚构报表,并对企业的这一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系列的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参与了企业运营与市场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伴随而至的是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
二、利润操纵的常见手段
1.虚增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有四个:企业既没有保留与商品有关的经营管理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已将商品的所有权和风险报酬转移给了对方、销售商品的收入能够可靠计量、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只有当这四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企业才可以确认收入。但企业有时为了增加利润,在不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或者当期发生销售退回时暂不做处理,在下期时再做处理,以免减少本期的利润。除此之外,企业在销售收入上造假的另一手段就是伪造销售收入。企业通过私刻别的企业的公章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伪造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销售活动,以增加本期的利润。但这样做的后果则是消费者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甚至本息无归。
2.调减费用
“利润=收入―费用”。 从这个会计恒等式中不难看出,与利润相关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本期内发生的费用。如果费用的减少,会使得当期内的利润增加。于是企业会在费用上做文章。比如,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时,应当计入成本中去,而如果符合费用化的时候,则应计入财务费用中。所以,企业在处理的时候会将费用化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成本,这就使得当期的费用减少,从而利润就增加了。
3.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是公司财务造假的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但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来调增或者调减当期的费用等。但是,在固定资产上做文章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三、防范公司利润操纵的建议
1.健全财务法律、法规体系
自1997年5月起,我国财政部相继颁布了40个具体会计准则。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40个会计准则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也就远远谈不上对国内会计实务做出全面的规范。所以,这就对财政部、会计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时更新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同时我国有关财务报告的法规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但是各项法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各种相关规定不一致,很容易引起适用法律混乱,从而导致司法空白或漏洞的出现。这就给了一些企业利用这些司法空白和漏洞的机会,利用漏洞去伪造财务报表,欺骗消费者,进而导致给消费者带来极为巨大的损失。所以,国家完全有必要将有关的法规、法律进行重新修订或给出统一、严格的司法解释。同时,由于财务报表利润操纵行为是由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财务知识的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完成的,所以必须通过修改司法实践形式,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即由辩方提出反证来证明白己不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
2.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利润操纵成本
加大惩罚力度,使利润操纵成本大于其舞弊收入。利润操纵的最大动力源是利益的诱惑。因此,要抵制利润操纵利益的诱惑,根本办法是控制利润操纵的经济根源,即降低利润操纵带来的收益,增加利润操纵的成本。首先要降低利润操纵的收益。通过完善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不过高倚重财务报表的业绩评价制度,从而降低利润操纵的收益。其次要增加财务报表舞弊的成本,可以从建全完善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体系和完善监督机制两方面入手。对发现利润操纵的公司,应当严肃处理,以儆效尤。以2013年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为例,证监会于2013年5月10日给予了被认为史上最严厉的罚单。万福生科公司被罚款30万元,董事长董永福、CFO秦学军各处以30万元的罚款。其余19名高管分别处以5万―25万元的罚款。对平安证券给予警告,没收其保荐收入2550万元,并处以两倍罚款,暂停三个月保荐资格;对保荐代表人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保荐人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对万福生科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没收138万元收入,处以2倍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许可。对于签字会计师处以13万元罚款,终身市场禁入。如此重的惩罚足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了,让其他上市公司引以为戒。
3.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仍以万福生科为例,万福生科的董事长龚永福不仅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且兼任公司的总经理一职,因而龚永福集控制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于一身,整个公司的治理制度形同虚设,也使得股东的权利被架空,公司的内部治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是否具有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就是要求公司要形成规范的议事的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也就是说对公司所有的工作进行一个职责的分工和一个制衡的机制。我国公司应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并加强内部约束机制建设,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的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中的对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职责,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监督的效率。董事会是要对股东大会进行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增强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为了防止公司领导层进行利润操纵,企业应该进一步地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审计机构设置以及审计人员安排方面。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应该增强审计部门的内部独立性,减少董事会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干预。在领导者个人权威过于强大的民营企业中,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大会,脱离董事会领导,这样既可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也可以增加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在内部审计人员安排方面也可以由股东大会直接选任,挑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且具备独立性的第三方兼任,避免董事会的干预,以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稳定性。
4.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