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篇(1)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人文底蕴,对于缺乏经验和情感薄弱的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依赖于教师进行传递。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程度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初中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若教师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则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将人文感悟和情感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能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知识得以高效的传递。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人格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喜爱,感召学生。人格修养也为教师其他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肥沃土壤。教师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并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应用相关书籍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既生动形象地传递了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修养,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处于叛逆成长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进而产生情绪化的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等,这样的行为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相互查缺补漏,减少课堂情绪化事件的发生。第三,语言修养,语言是知识的直接传播方式,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够做到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以及感染性,就能提高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学生易于接受和模仿,对学生往后的成长道路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道德元素

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语文教材之上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富含了大量的思想道德元素。教材中的文章基本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能够唤起初中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人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相关的文章,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每个初中生的生活背景、个人品格及经历都有所不同,因此,对课本中富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的体会也会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具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识新的字词以及学会用口头描述事物外,还可挖掘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维护着地球的平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面临着消失,动物濒临灭绝。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强烈的带入感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让部分学生扮演动物和植物,另一部分学生则扮演挖掘开采的人类,进行情境的演练,让学生能够有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写作中运用古文与名言警句

学生在写作时会不经意间将自身的想法与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写作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思想道德素质。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说“言由心生”,鲁迅先生说也曾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我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的名言警句都蕴涵着大量的哲理,若学生能够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于写作当中,日积月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

篇(2)

[关键词] 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影响

党的十六大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实践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切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

认为,思想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思想就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思想道德,从狭义上讲,就是指道德;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思想道德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专门名词,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指的是社会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为人民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思想意识的一个方面的状态,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或境界,是我国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并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思想道德素质既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也包括道德法律方面的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2.社会实践是形成和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其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意识领域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形式。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大学生走出校园,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有积极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

思想道德素质是由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这五种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特征。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道德认识的对象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其目的不是概括规律,获得知识,而是进行善恶判断,形成态度,指导行动。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情绪。道德情感是通过自觉地认知、体验、评价、修养逐步培养起来的稳定的品质,基本内容为是非感、同情感、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等。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互相作用的基础上形成,指向更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是对自己已达到的道德水平不满足,要求超越自我,不断向上努力攀登,以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一定道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已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也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的善恶,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界。道德习惯是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符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动,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

从道德认识开始到形成道德习惯,是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前提和依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必备的内在条件,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道德习惯是行为的自然持续。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五个要素是交互起作用的,不存在机械的单一行进顺序,而且,可以从任何一个要素或是多个要素同时入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的优化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和利益主体的分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呈现多样化;与对外开放俱来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目标和生活方式,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上两个方面,造成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多样化格局,其中既存在着破坏性因素,也蕴含着建设性因素。面对如此色彩斑斓、纷然杂陈的社会现象,不仅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而且个别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道德失范等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现实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困境,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以主体身份亲历亲为,观察、体验、感知、感悟、发现、探究现实生活,使思想真正活跃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他们才能加深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更深入地把握道德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力,提高道德认识。社会实践使他们身历其境,促使他们把自己放到真实生活情景中去,随着认识、体验的深入,刺激、感动会逐渐帮助他们克服缺乏道德情感,甚至对一些事物表现冷漠的弱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极端事例,尤其是和自身发生联系时,对人的道德情感具有极其强烈的冲击力,使情感由较微弱到强烈、不稳定到稳定,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就会产生对善的向往,对恶的弃绝,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动,使道德意志得到锻炼,逐步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种种杰出表现,正是他们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精神体现,使他们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

1.统一的总体要求和有差别的具体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其他形式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甚至自然科学的某些课程,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从人生经历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断”,过去经历的影响,如家庭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期望、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影响,又如小学、中学对他们的影响,都曾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一定还有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方面,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而言,这些诸多方面,或者成为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状态,或者影响进一步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被带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产生综合效应。

所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对全体参与者要有统一的总体要求,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上;另一方面,要分析每一个参与者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的具体状况,因势利导、区别对待,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上。

2.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具体情景下加强引导相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是否加强引导密切相关。首先,从大学生主观愿望的角度看。道德认识的过程、结果同兴趣、愿望直接相关,只有感兴趣的时候或地方,才可能形成道德认识活动。人的兴趣和利益相互关联,只有符合利益的,才能引起兴趣,产生愿望,也才会得到关注和认同。所以,引导大学生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使他们带着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愿望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去游山玩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从社会客观环境的角度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是丰富的、复杂的,反映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反映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各种社会现象,都影响着了解、考察国情和民情。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观察、分析问题时,难免表面化、片面性,缺乏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易于把现象看成本质,得出错误的结论。要通过座谈讨论,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做出判断,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卅年来的伟大成就,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意义。面对艰苦贫穷,会产生怜悯和同情,会使人消沉、颓废,适时因势利导、联系自身,会产生羞愧和自责,进而产生改变贫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人奋进。引导并不能代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但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认识。

所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根据具体情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中的教育资源,适时加强引导,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杨丽坤.关于思想道德概念的几点认识[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7,(1):16-18.

[4]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探析

进入新世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和世界碰撞、融合,一方面凸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本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西方多元、异质文化思潮的涌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功利性、个人本位性等新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毋庸讳言,也有些大学生一边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富足,一边难以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出现道德滑坡甚至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造成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诱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成熟。在物质化的今天,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精神层面极度空虚。

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不时地侵害着他们脆弱、善良的心灵,导致部分大学生有目标没信仰、有手段没道德。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多数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和教育孩子时,生活上纵容,学习上加压。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不管孩子的愿望是否合理,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导致很多孩子为了一点私利无理取闹,以自我为中心,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孝敬父母,缺少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习上,父母为了孩子大包大揽,到处拜名师、挑名校,评价只看学习成绩,缺少思想的交流。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还可以生活,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照看,便手足无措,经常迷失自我。所以,很多孩子在上大学后感到不适应,他们不会团结别人,不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进城打工之后,农村孩子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城市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聊天,了解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畸形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中国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和合作,心胸狭隘;不会进行自我判断和思考,处处依赖别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更多的大学追求的是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目前,我国高校“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当今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匮乏。

《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其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轻视甚至抵触情绪。由于功利主义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德育工作,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拿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而什么信仰、理想、道德都是空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理念上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轻视受教者的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重政治灌输,轻人文关怀;在教育手段上单一、古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进课堂,但很难进入大学生的心灵,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但目前由于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和对精神文明的忽视,一部分教师陷入急功近利的短视状态,不安心做学问,把上课当做负担。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很可能不但学不到多少知识,还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4.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但它也充满了危险的陷阱。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任何一种思想观点都可以得到传播。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的不成熟,在接受这些思想观点时往往偏听、偏信,缺乏正确的判断分析。而且,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多元性的特点,它使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由于道德的缺失和监管的匮乏,大学生可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一些欲望,如随意攻击别人、散布谣言、窥探隐私等,加剧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扭曲、价值取向的混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从社会层面上,加快社会公德体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环境;从家庭层面上,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勤奋好学的习惯等。当然,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校。下面,笔者就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1.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最后,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人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第三,关注职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我们必须使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又必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德育人。

职校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崇高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都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结合并融为一体,依托职业院校所在地,广泛建立实践参与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机会。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积极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健康向上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协作,有效的优化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杨旭.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沧桑.2006(4)

[2]王卓越.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考试周刊.2008(41)

篇(5)

【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一、思想道德评价方法提出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1.社会意义。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需要。俗话说得好:“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备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人的尊严,决定人的价值和成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也将使青少年终身受益。

2.理论意义。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操行、语言交流、感知等活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自治及处事能力,有利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生思想道德评价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形式的评价研究活动,促进了德育的社会化。

二、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1.各科课程配合评价法。主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接纳的气氛,科学地、艺术地应用多种评价方法,适时、有效地评价学生在学科中德育目标达成情况。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局限于独立思考和训练评价阶段,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及评价能有所发展;能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不仅智力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不仅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把评的主动权、创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课堂展示了师生互教互学互评的创造性活动。

2.赞美评价法。要求学生适时评价他人的优点,这不仅能激励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可以使评价者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赞美他人,体验到敬佩和分享的快乐,有利于孕育博爱、宽厚、豁达的心胸。也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变传统的被动的终结评价为积极主动的动态评价,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3.班级成员评价法。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学困生帮扶组、绿色护卫队、卫生值日岗、护学岗、小白鸽使者、广播操、眼保操等日常行为检查小队,从晨检到清校全部由学生组织管理,每周评一次养成教育和卫生流动红旗。学生通过班级小组评价、个人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发挥其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讨论,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评价。

4.自我检查评价法。道德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自检法即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的不足,达到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5.成长美德袋评价法。一个人的道德修炼是长期的,从平时的点滴行为做起,才可以累积成性,拘小节方能成大德。对于正在发展规律中的学生,道德成长的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道德行为构成。提倡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德袋,珍视和累积自己的美好行为。

三、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方法的现实意义

1.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发展”为主线的道德评价,由于评价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评价渗透全部课程,评价信息来源全过程,全方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大力的弘扬,个性得到彰显,潜能得到挖掘。不仅发展了学生综合素质,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开展好道德评价的前提,教师必须在新的质量观、学生观、家长观的指导下,才可能主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平等、融洽、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评价,必须学习现代教育学、新的课程理念、心理学、统计学、信息论等有关知识,在评价的时候还要讲究艺术,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让评价评在点子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变了师生关系。整个评价过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充满了民主与温情,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与对话,老师与学生的融融爱心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敬师、亲师、积极进取的心理效应,达到乐学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学院;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89-02

近几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入推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大力实施“一区二园”特色发展战略,“一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简称“一区”)。“二园”即软科学与技术服务园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示范园(简称“二园”)。其中“一区”共建设四个基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职业素质训练基地和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依托这四个基地,建立长效机制,系统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合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制和平台。本文就学院“一区”四个基地的建设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学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人员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宣传、教育和研究;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和团的工作、学生工作、宣传工作等都纳入进来形成了大思政教育体系,改变了过去各机关、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有利于协调与合作,发挥合力[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运作中成为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人员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源于学院党、政、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由此,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的建立就为学院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创造了一个新机制,更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随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推进,学院在校内外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校内建成了学校校史馆、文化长廊等基地,随着”二园”的建设,引进企业基地,同时在校外建成了一批实践基地,有苏州博物馆、虎丘区人民法院、沙家浜基地、苏州革命博物馆等。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协调和日常的相关工作,围绕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题和热点,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并及时跟踪反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创新的载体、内容和形式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和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一方面加强学院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经常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指导学生文化素质类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负责学院与苏州大学等三校联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与院外艺术文化机构单位合作,引进优秀文化进学院,创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拓宽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和空间,改善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依托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加强对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分批组织学院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另外,中心要打造一批品牌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活动。此外,大力开展校园学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并展示师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成果。

学院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对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广泛的特点,延伸教育触角,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以情感人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效果[2]。此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3]。丰富多彩的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利于抑制不良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良好的风尚,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校园育人环境。素质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空间越来越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性的特点,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覆盖面[4],进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强化职业素质训练: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新方法

职业素质训练基地下设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训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依托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和学院“二园”,与企业、政府就业机构等合作,通过论坛、讲座、调研、访谈、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引进企业人员对大学生开展创业与就业指导,建立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为学生的创业、专业实习、就业提供各种服务。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则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建立课程模块和标准,设计合理科学的内容和时间,在分享和体验中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技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要直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5]。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服务、技能的特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职业,贴近学生工作,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6]。

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下设体能素质拓展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训练。体能素质拓展中心与苏州市体育局和市篮球、羽毛球等各专项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整合学院体能素质教育和训练资源,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能力等,加强体能素质训练,增进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社会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完善资源建设,健全心理问题的筛查、干预、跟踪、控制的系统,及时做好每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通过网络、辅导、训练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科学的身心素质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渗透性,形式多样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更具吸引力,因此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学院特色发展战略“一区二园”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构建了学院大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合力,要发挥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四个基地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还需要系统实施,统筹安排,综合配套,并建立有效的保障监控体系和机制,同时要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从而探索出适合职业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红照.整合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当代教

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2]闫立志.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共

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3]倪春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4]赵云霄,崔铭.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

系[J].现代营销,2012,(2).

[5]欧彦麟.职业素质教育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3]刘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