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经济生活状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篇(1)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 研究生 帮扶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21-02

随着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展开,新时期研究生所面临的经济生活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概念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何帮助这些研究生摆脱经济困扰,度过窘境难关,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帮扶育人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重新定位与现状

在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之前,除了一小部分计划外自筹经费的研究生之外,其余的大部分研究生不涉及学费的问题,在学校对于他们最大的经济支出就是住宿费和日常生活费,住宿费的标准每年一般也就在千元左右,日常生活费的来源主要靠每月的国家普通奖学金和家庭少量的经济补贴。对于这样的经济支出绝大多数研究生还是可以承受的,这些研究生再通过“三助”等工作来缓解平常的较大支出,如添置学习工具、会友恋爱旅游等。只有极少数的研究生(一般是个别自筹经费的研究生)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数额较大的住宿费支出,他们也就被学校定位为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

随着研究生学费收费制度的全面展开,研究生的经济支出陡然增加,由原来的千元左右陡增到万元左右,对于没有进入社会工作没有薪酬的研究生来讲,确实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经过4~5年的大学本科阶段,一般研究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接近极限,突如其来的巨额支出给研究生带来很大的难题,从而一些研究生就走进了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行列,成为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大多通过贷款、借款等渠道克服遇到的困难。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2014年是教育改革收费的第一年,研究生贷款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此之前,研究生三个年级一共有贷款人数才5人。而在2014年一下就达到了143人,其中生源地贷款88人,校园地贷款55人。由于教育收费的连续性,预计未来几年,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高校要重新审视和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致困”因素与学业影响

诚然,导致研究生“致困”的原因是包括学费支出在内的多种因素的集合,研究生承受着这种经济压力对顺利完成学业也带来诸多影响。

1.“致困”因素。(1)学费与住宿费:每年两项资金总和平均基本达到万元,它是研究生“致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给研究生带来经济压力的最直接困难。(2)日常基本生活费:包括基本伙食费、购置学习工具、衣着、交通、通讯等其他必须支出,这些费用维系着研究生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活动,是无法克服的必需开销。因每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而不同,平均每人每年在万元以上,有的甚至更多。(3)社会交往费:包括上网、会友、恋爱、旅游等发展人际关系拓宽人脉所需开支。这些开支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效投资,也是满足研究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留用创业费:一些研究生通过贷款交纳学费与住宿费,留用下预支的资金作为家庭亟需的生产投资资金,来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状况。也有一些研究生把这笔资金留作自用,进行小型创业资金,如做小笔生意、股票投资等。

2.学业影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无论怎样都始终无法回避资金困境的事实,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能正确对待这样的困难,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无形中在学业完成上产生分心。而一小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就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来交纳学费,研究生还要继续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学费问题,在较高的资金债务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总是在思考将来如何偿还,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导致心情压抑、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甚至对任何人或事都失去了兴趣,更严重的造成心理疾病。

三、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帮扶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

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校要及时转变固有观念,它不再是个案问题,而是一类群体所共有的问题,必须调整工作任务和工作思路,构建科学的帮扶育人体系。

1.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力度。国家助学贷款分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高校助学贷款两种形式。对于研究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种贷款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便于跟踪和管理,并能够减少研究生投入申贷精力。国家应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形成以“生源地贷款为主渠道,高校贷款为补充”的助学贷款运作模式,同时尽量缩减高校助学贷款的申贷手续。

2.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在研究生全面实行收费制度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奖助力度。原有国家普通奖学金更名为国家助学金,硕士生在资助金额上翻了一番。又设立了金额相对很高的国奖奖学金和国家学业奖学金,大大加强了研究生的奖助力度。高校依照国家政策,纷纷增加研究生奖助投入,成立研究生学校助学金、学校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等各种形式的奖助项目。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积极向学校捐助设立社会奖学金,来资助或奖励研究生。形成了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大大改善了在读研究生的经济状况。但在制定研究生各种奖助政策时,一般都是从整体层面设计,大多没有提及或只是粗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政策内容,建议将此项内容进行单列或作具体说明,更能凸显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帮扶和关怀。

3.加强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简称“三助一辅”)岗位的管理工作,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三助一辅”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是最重要的助困渠道。“三助一辅”岗位基本都设在学校,他们不用走出校门就能找到助学岗位工作,不需再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来讲,这是最好的改善个人经济环境的方式。通过“三助一辅”,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辛勤劳动换取应得的薪酬,比无偿接受给予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无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是一种极高的鞭策和鼓励。高校针对他们应不断加大“三助一辅”岗位的设置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4.创造研究生勤工助学环境。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大多数研究生不再过多依赖家长,他们思想日臻成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能认清自己的处境。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社会兼职工作,如家教、快递员、导游、大型超市服务员等,他们不怕吃苦,踏实肯干,在各行业都能赢得良好的口碑。有的研究生甚至通过组建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争取创办资金,筹办微型企业,在创业道路上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但由于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一直在学校专注学习,与社会交往不多,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联系,为他们搭建勤工助学平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5.用好研究生临时困难补助。当研究生发生重大疾病或家庭发生重大经济事故(如地震、自然灾害等)时,研究生承受着比平时更大的精神压力,亟需得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临时困难补助正是作为组织针对这类研究生的关爱资金,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给他们送去温暖,不求锦上添花,愿为雪中送炭。一般临时困难补助经费不会很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这笔资金,是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6.健全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工作机制。高校应成立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积极出台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认定办法,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档案,为他们积极办理“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和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跟踪了解他们的生活经济状况,听取他们的心声和反映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要积极树立他们当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榜样作用,带动其他研究生树立身穷志坚、敢于挑战的奋斗精神。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帮扶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工作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要把帮扶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物质上帮困,精神上引导,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农林院校研究生奖助育人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

[2] 李欣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构建的路径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3] 张锡钦.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实效性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

[4] 张锡钦.论榜样激励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效果[J].药学教育,2011(4)

[5] 余西亚,朱海燕,姚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因及帮扶新思路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篇(2)

这次调查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织和实施的一次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专访和个案分析等,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从2013年2月到5月,共4个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地方农业院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校贫困生为主。调查内容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学习表现、生活状况、心理素质和就业意向等方面为主。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回收率95.73%。

调查结果分析

地方农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关于提到“您的家庭户口所在地是哪里”的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14.29%的学生来自城市,85.71%的学生来自农村(县级以下含县级)。这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农村生源比较丰富,占比例比较大。据2012年学校招生统计,51%生源来自农村,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又占了86%,农业专业学费较低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农业院校就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您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上,数据显示,60.29%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不稳定,43.43%的学生选择地区经济贫穷,42.29%的学生选择家里子女多,24.29%的学生选择父母下岗,10%的学生选择是单亲家庭,19.71%的学生选择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这表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较少,双亲下岗,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家庭子女比较多,也是导致农村很多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生家庭收入主要靠传统的种田所得,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多。在提到“您的家庭月总收入大概是多少”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6%,选择1000~2000元的占41.71%,选择2000~3000元的占20.86%,选择3000~4000元的占5.71%,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0.86%,表明有相当部分农村贫困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属于特困生,也是当地政府扶贫对象。

关于“您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种田经营收入的占69.43%,选择劳务输出工资收入的占26.29%,选择政府农业补贴收入的占12.57%,选择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占3%。表明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村农民生产性经营收入,而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有限的。

贫困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偏低,主要依靠助学金及勤工助学收入。在“您在学校每月的平均支出大概是多少”选项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300元以下的占27.71%,选择300-400元的占56.86%,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在300-400元之间。调查组近日到食堂现场考察和专访学生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午、晚餐费用在2.4-2.8元之间,一天的伙食费用也仅只有6-8元,以此均值计算,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300元以内。从当前生活费用水平来看,伙食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伙食营养远远达不到一般青年人的标准要求,易造成发育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关于“您的大学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渠道是什么”调查时,选择助学金的学生占58%,选择勤工俭学的占67.43%,选择父母寄钱的占46.29%,选择向亲友借款的占14.57%,选择奖学金的占25.13%,选择学校资助(专业、优生、专项)的占6.57%,选择贷款的占26.14%。表明农村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父母寄钱。数据说明了国家助学金在资助困难生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农业高校国家助学金已经基本上覆盖68%的贫困生,总额每年3000元,按10个月发放。另外,很多贫困生靠勤工助学取得报酬来解决生活费,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酬金是每月320元,有的学生除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之外还参加校外兼职赚钱,有少数学生靠父母寄钱来补充生活费。

农村贫困生学业成绩表现一般,应用知识水平较低。关于“您的成绩情况如何”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成绩突出的占13.14%,成绩一般的占72.57%,选择英语较差的占61.43%,选择计算机知识较差的占62.86%。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以及英语方面。调查组通过专访和考查,发现部分农村毕业生连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资格证书都还没能考取到,而且在学校年度评优方面,成绩比较低,几乎没有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专访交谈中发现农村贫困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农村基层,较少接触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与城里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在提到“平时在学校给你带来的主要压力的是什么”问题时,选择贫困的家庭背景的占45.71%,选择拮据的生活费用50%,选择较大学习压力的占42.57%,选择恋爱上的负担的占4.57%,选择“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的占17.71%。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校心理压力主要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拮据的生活费用,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进步不快,学习压力也大,因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通过个别专访,发现一些农村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心理压力比较大,有较强的自卑感,造成平时较少与城市经济较好的同学进行交流,阻碍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无法建立良好平等的基础,易引发各种矛盾。

关于提到“您参加过的主要活动有哪些”问题时,选择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下乡等)的占92.29%,选择学校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占69.29%,选择各项比赛活动(作文比赛、规划比赛等)的占48.86%,选择公益活动(无偿献血、捐款、义教、志愿者等)的占43.7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贫困生基本上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三下乡”、外出实习活动等,但对于一些公益活动、比赛活动还是不够积极主动。

贫困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没有兴趣到农村基层就业。在提到“对于未来,您有何打算”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大企业就业的占45.71%,选择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5.43%,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2.08%,选择考公务员的占7.71%,选择考研的占6.43%,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占3.14%。表明农村学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企业,意向考公务员和选择读研的比较少。调查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创新意识有所增强,而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很低,表明很多农村学生还是向往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再过着父辈农村的生活。

解决农村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建议

健全资助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管理。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一般都挂靠在学生处,作为下属部门开展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建议高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高校二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学生勤工俭学等,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服务。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制度。贫困生资格认定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农业高校要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属院系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科学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生。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政府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扩大贷款规模,按在校学生的3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比较高的情况,贷款总额应增加到12000元/年,贷款期限适当延长到10年,贷款年利率降到2%以下,减轻学生债务负担,缓冲付息还贷压力。

扩大国家奖助学金范围。国家要加大财政奖助学资金投入,提高资助标准,让更多贫困生得到惠顾,体现国家教育公平。关于各项奖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服役的学费代偿补偿以及有关专项补助等项目,要增加资助金额,扩大学生资助面,以解决更多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可以达到在校学生的30%,国家助学金额提高到5000元/年,励志奖学金提高到7000元/年,国家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年。

加强学校助学金管理。高校要积极筹集助学经费,按政策要求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提足资金,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在做好各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增加勤工助学资金,设置更多岗位,规定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的劳动工资报酬要增加到每小时12元。此外,加强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平台,联系有关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勤工助学安全管理,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筹集社会资助基金。高校要多元化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实现资助主体多元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农村贫困生的特点,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但在教学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参与校内外各种组织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篇(3)

早期发现和治愈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核心,实施有效的治疗管理是化疗成败的关键,影响结核病转归的因素,既有治疗相关因素,如治疗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完成规定的疗程,也有非治疗因素,如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社会经济因素等。现就影响结核病转归的因素综述如下:

1患者因素

1.1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由于对卫生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结核病的基本症状和传播途径、危害性、国家政策等,出现症状后不知道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误[1]。

1.2心理因素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确诊结核病后患者在受到疾病的折磨同时,也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他们产生焦虑、忧郁、孤独的心理。这即影响了治疗依从性和效果,也给患者心理健康、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1.3经济生活状况在我国尽管大部分地区落实了为涂阳肺结核提供免费化疗政策,但是相关的辅助检查和辅助用药费用并不低,这对结核病患者的长时间治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且肺结核患者家庭年收入普遍低于当地人年均收入。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富裕的肺结核患者来讲,经济成为他们坚持完成治疗的最大障碍[2]。

1.4机体状态病人患结核病前后的机能状态对结核病有一定影响。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患结核病风险。孕期及产后易发生肺结核,病情易恶化,甚至发生急、重症结核病。结核病合并慢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发生肝功能损害而中止抗结核治疗,导致治疗失败,并诱发耐药;严重者因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2医源性因素

2.1诊断因素误诊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因素,就诊延误也不可忽视。孔雯等报道[3],平均误诊时间4-13个月;确诊延迟是延误诊断的重要因素,综合医院的确诊延迟人数明显高于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科普知识宣传不到位、基本常识缺乏是患者就诊延迟的主要原因。支气管结核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误治。陈大平等[4]报道一组支气管结核病例误诊时间3-24个月,多以哮喘、肺炎及支气管炎误诊、误治,导致不可逆肺不张。

2.2治疗因素几种抗结核药物对肝功能有明显的损害,有关报道肝损害的发生率可达34%左右,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患者中断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5],曾接受不规律治疗和不规律治疗的次数越多,产生耐多药的可能性就越大。耐药结核病病例的迅速增多、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导致结核病治疗的困难、治愈率下降和治疗失败病例的增加,从而出现更多难以治愈的慢性传染源。

2.3认知因素2000年全国流调资料显示确诊肺结核患者中59.8%患病前未曾接受过结核病卫生知识宣传,由于对结核病知识不了解,在有症状的确诊患者中42.8%未曾求医,已接受治疗患者的规则治疗率仅27.3%[6]。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识决定了行为,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吸烟,可影响抗结核药物的疗效,还可影响肺结核病变愈合,使已静止的病变恶化。

3社会因素

3.1人口因素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11亿。流动人口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具有结核病患病率高和患病后治疗管理困难等特点。流动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转出到位率及治愈率均低于常驻人口,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跨区域管理效果欠佳,转出患者的成功治疗率(32.0%)显著低于未转出患者(89.4%)[7]。

3.2社会状况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疾病谱改变、生活习惯及营养结构改变,结核病的分布和结构正在悄然变化。如艾滋病、糖尿病、尘肺等使结核病的患病概率上升,增加了结核病的防控难度。有研究表明老年结核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差,治疗的依从性更差,更容易拒服或自行停药。社会及家庭对结核病患者关心和支持,其依从性高,缺乏则依从性差。

3.3政府支持情况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也是控制结核病疫情,促进结核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诊疗不规范,出院后未得到系统的管理,反映结核病宏观防控的缺位,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经费投入,建立结核病专科医院和当地结核病防治所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4小结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生物因素对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行为及环境因素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并加以控制。首先控制结核病要及时发现结核病病人,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可提高可疑肺结核患者就诊的自觉性,降低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误。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要求每例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医生向患者提供不少于10分钟的健康教育,治疗过程中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8]。对肺结核患者的4个诊治的不同阶段(初诊、确诊、治疗、转诊)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适应度与合作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尤其是低经济收入、低文化程度、有合并症、在非专业机构诊疗、诊疗延迟、漏服药与中断治疗、复查痰不合格、社会歧视、督导不力等情况对肺结核治愈率的影响,甚至不亚于治疗本身。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平衡膳食,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都对防控结核病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昕洁,杜雨华,刘玉美,等.130例菌阳肺结核女性患者肺结核防治核心信息知晓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0(9):553-555.

[2]黄枝优.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5):420-421.

[3]孔雯,陈诚,许卫国,等.83例肺结核患者延误诊断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9):582-584.

[4]陈大平,雷素英,石树芬.30例支气管结核误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09):623-624.

[5]王海东,谢艳光,闫兴录,等.耐多药肺结核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11(2):109-1120.

[6]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65-108.

篇(4)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理财策略;个人理财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托利最先开始了对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他对雇佣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了劳动者一生中出现的经济状况沉浮现象,而这些现象都与结婚、生子和成长等家庭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一般根据家庭收入主导者的生命周期确定家庭的形态即:青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导者的生理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家庭)、中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导者的生理年龄在35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的家庭)和老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导者的生理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家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年龄、婚姻、子女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人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以使其消费水平在一生内保持相对平稳的消费水平,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

二、个人理财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的基本目标可以定位为实现财务安全,追求财务自由。而这个目标又体现在必要的资产流动性(必要的资产流动性是对个人或家庭日常现金的管理。保障家庭生活质量的持续稳定。既要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日常开支和突发事件,又不要过多的持有现金,避免资产收益率的降低)、合理的消费支出(如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用卡消费等,减少个人开支,保持财务状况稳健合理)、实现教育期望(良好的教育是适应社会生存的重要条件,分析教育费的变动趋势并进行估算,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完备的风险保障(将家庭由于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保障家庭安全和经济利益)、积累财富(除了工资薪金之外,还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增加投资收入,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合理的纳税安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适当减少和延缓税负支出)、安享晚年(保证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如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及其它储蓄投资方式)以及有效地财产分配与传承(对各种资产和负债进行控制和安排,实行家庭财产的安全让渡)上。实现这些目标运用的工具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共同基金、商业保险、固定收益证券、股票、期货、基金、外汇、黄金、个人信托等。

三、不同生命周期下个人理财策略总结

不同的家庭形态,财务收支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理财需求和个人理财内容也不尽相同。青年家庭的理财规划策略为进攻型,这个时期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最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个人理财投资策略中。风险资产比重应占据投资组合一个较大的比例。个人应该积极努力工作,寻找高薪职位并广开财源,尽量每月能有部分结余用于小额投资。在尽可能多地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为今后理财积累经验。中年时期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介于青年期与老年期之间,可以考虑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的搭配。在充分满足家庭避险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投资,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加大健康投资和子女教育投资的力度,兼顾自身的养老投资。退休期的个人理财投资策略。退休前期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因此这一时期的个人理财投资策略中,应适当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以获取更加稳健的收益。

四、案例分析

某合伙企业合伙人刘先生今年38岁,月薪1万元(税前),年终奖金15万元(税前),无社保,生活较宽裕。2005年初,刘先生用等额本息贷款购买了一套50平米的公寓,价款50万元,20%的首付,贷款期限15年,利率为5.31%。2007年1月购买了另一套价值120万元,100平米的住房,三成首付,其中30万元采用公积金等额本息贷款,利率4.85%,其余采用等额本金贷款。利率5.81%贷款期限为20年。搬入新家后,原来的公寓用于出租,租金每月2000元。随着房价的上涨,目前这套公寓已升值至65万元。2006年初。刘先生购入了一部价值20万元的轿车,每月的养车费用1000元。刘先生一家基本生活支出每月13 000元;家庭每年其它支出14000元。2007年初,购买了20万元的股票,由于操作不当,到年底只剩15万元。但购买的30万元的股票型基金盈利2万元。此外,刘先生家庭有活期存款5万元,定期存款20万元,回馈20万元。刘先生对儿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综合考虑国外的学费及生活费用,需要为儿子留出80万的大学费用。假设投资报酬率为5%。刘先生夫妇打算55岁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二人预计寿命为85岁,考虑到通货膨胀及各种旅游休闲开支,以7%的投资报酬率。到55岁共需养老费用250万元。

根据刘先生的个人和家庭财务数据,通过整理形成家庭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并在此基础上做财务分析评价。刘先生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薪类收入。收入过于单一,并且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万一生意不景气,家庭抗风险能力较低,会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如图1所示。

刘先生家庭的结余比率为2%。严重低于30%的正常比率,这说明刘先生家庭每年能够用于未来规划的资金很少。综合衡量刘先生家庭支出状况,发现其贷款支出占据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可以通过调整债务结构帮助刘先生家庭节省开支。增加年结余,从而增加理财目标的积累力度。

投资与净资产的比率为72%。高于50%的标准值,但结合刘先生家庭的流动性比率可见其家庭投资于净资产比率较高并非因为投资资产的良好运用,而在于因债务过重引起的净资产过低。刘先生家庭清偿比率为61%。略高于50%的通用标准,说明刘先生家庭清偿能力基本可以保证,其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一定时期内的债务危机。刘先生家庭的负债比率为39%,说明刘先生家庭的负债比率略低于50%的标准值。负债收入比率55%高于40%的标准值,说明刘先生家庭的短期还债能力较弱,家庭年收入超过一半的比例用于还债支出,一旦家庭收入出现意外。将可能导致刘先生家庭短期还债能力出现不足。刘先生家庭的流动性比率为14%,流动性比率反映了家庭流动性资产与每月支出的比值,通常的流动性比率在3%-6%较为合理。14%的流动性比率说明刘先生家庭的流动性资产可以支持刘先生家庭14个月的支出,对目前刘先生家庭的收入情况来说有些偏高,过多的流动性资产也反映了刘先生家庭资产增值能力的不足。

刘先生家庭的收入以刘先生为主,如合伙企业不发生大的经营危机。刘先生家庭收入在未来将有较大提高。但刘先生家庭收入过于依靠刘先生,也说明刘先生家庭未来承担的风险较高。从负债来看,刘先生家庭短期内的债务风险很大,超过50%的债务收入比例,已步入房奴行列。随着刘先生儿子的成长以及父母年龄的增加,刘先生家庭支出将有较大幅度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多。刘先生家庭的投资额度也在逐渐增加。刘先生家庭属于收入与支出都较多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家庭收入较多,但由于两栋房屋的贷款支出,导致家庭年结余比例很低,未来规划积累困难。此外,过低的负债收入比率表明刘先生家庭一定时期内容易发生债务危机,因此刘先生家庭的财务状况应根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进一步优化,防止以后出现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务学院;案例教学;学生特点;西方经济学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新疆财经大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品牌、严格的管理模式与良好的社会资金相结合,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如何利用母校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商务学院课堂教学的实际,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使得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它由诸多环节构成,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鉴于商务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商务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声誉,促进学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情况下,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潜心研究。

一、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剖析

1、学生群体变化

学生不再纯粹来自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层次。以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2010年汉语言理工类录取的最低分为390分,汉语言文科类录取的最低分为410分,母体学校学生和商务学院学生录取分数有较大区别,就是商务学院学生之间录取分数分布也存在较大差距。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与之相伴而存在的心理状态和对未来追求的目标也与母体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这种现象导致少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性高等教育的要求。

2、学习目标变化

市场经济中,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多样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无不冲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高考填报学校与专业,主要是父母意见占据主导地位,而父母的选择标准则是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完全搁置一旁,人生目标的不明确演化成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甚了解,造成理想与目标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部分学生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缺乏准备,缺乏持续性,只愿盲目地涉猎零散的知识内容,一旦碰上困难,抽身而退,得过且过。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特别是不是按自己高考专业志愿录取的学生以及高考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自感高考“失利”,自感商务学院文凭含金量不够,缺失自信心,缺失源动力。

3、学习模式变化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加之高考科目和招生制度的缺陷录取的新生难免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给学生成长成才人为地设置了很大障碍。与此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大学“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对大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不明确,进而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纠正、自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学习环境变化

面对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许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自小耳闻目睹社会急剧变革和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接触面比较广泛,思维比较活跃,自我表现比较强烈,习惯于安逸的生活状况,要求享受的愿望比较迫切。大部分学生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过分依赖于家长,本应在中小学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入大学了还远远没养成。因而需要加强集体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妥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二、商务学院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分析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

经济学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针对商务学院,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教学方式更应该采取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找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决策,发现问题、找到对策。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使用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摆脱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困扰,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加以联系,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逐渐建立起与经济学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所学内容。对商务学院的学生而言,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挫折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树立自信,走出困惑。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经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而商务学院的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看到图形和数学公式就产生畏惧心理。如果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商务学院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一)穿插式小案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于复杂,尽量简单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例如在解释机会成本的涵义时,教师告诉学生:就是当你选择了上大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在2011年3月,全国很多地方出现食盐涨价风波,新疆也不例外,教师给学生上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时,就可由这个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问题,进而引出该章要介绍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论。由于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听起来不是太复杂,学生们学习兴趣得以调动。

(二)课堂讨论式

教师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根据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提前几天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总结。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案例得出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都是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11年度由于CPI居高不下,尤其是至2011年5月CPI创34个月的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可结合新疆这两年出台的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难度要适中,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另外,在上台发言时,一些基础欠佳的学生也可以做为选派的代表,使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专题辩论式

对于一些综合性重大案例,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专题辩论会形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通过专题辩论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辩论会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除了准备案例资料、设计辩论问题外,还应维护好辩论秩序、激发正反双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由于该案例教学方法耗费师生大量时间,不宜经常使用,建议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各举办一次为宜。此外,针对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一定要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使专题辩论会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少数学生展示口才的舞台。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商务学院健康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商务学院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翠生.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J].桂海论丛,2006(1).

[2]孙艳丽.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4]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5]马爱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6]陈子剑.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篇(6)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

(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

(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篇(7)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