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影视;声乐;教学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表现包括影视声乐歌曲。影视声乐是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的演唱形式,通过凝练的艺术表达强化并延伸电影故事主题,展示影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电影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影视声乐演唱成为故事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除了要担当阐述情节的功能,还常常必须具备动人的情感力量。如音乐电影《艾薇塔》中的唱段《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其通俗声乐演唱的张力诠释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爱的渴望,这段演唱迷惑了观众,正如艾薇塔迷惑了自己的・同胞一样。又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用独唱、合唱、表演唱的形式,拉近了主人公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拉进了观众和电影的距离。英国导演西恩・埃利斯执导的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超市夜未眠》中,有众多配合电彩唯美情节的音乐,其中bang gangQ)乐队演唱的歌曲《Iaside》搭配静止又灵动的电影情节,体现主人公的幻想并创造浪漫爱情的意境;片中还使用了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作品《Casta Diva》,以演唱的古典美修饰主人公眼中另类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当今电影声乐涉及的演唱知识和理念之多.唱法风格之丰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着眼于众多艺术功能的继承与发展,探索与其相关的教学工作。

影视戏剧专业的声乐学科经历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如今已初步形成授课方向从技能课到表演课,从单一技术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形式由个别课到小组课。由小组课到集体大课的高校所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其影视表演、歌舞剧、音乐剧、播音专业开设声乐课。在这片“非声乐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中,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课的重要意义,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是声乐艺术教学中一种更趋于细致且有价值的思考。

一、教学形式――集体大课和单一小课相结合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每一个学科的诞生、发展都源自它自身的需求,有它特定的历史轨迹及各自不断延伸的枝桠,最终这些枝桠触到了彼此,长在了一起,学科体系就这样渐渐庞大而有机地形成了。影视和声乐演唱就是这样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一个专业学科。可以说电影和电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今天的影视声乐教育从传统音乐专业教育中派生出来。

电影发展的初期影视艺术家们是躲在银幕后现场配音的。器乐和歌唱此时还只是一种“外援”手段。至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以歌取胜,1936年电视歌唱粉墨登场并成为主角。此后,声乐演唱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重要起来。随着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参与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满状态,而正是这种欣赏和参与又使影视艺术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仅从影视专业招生的火热状况就可见一斑。影视声乐的培养也随之成为一个必修专业,原因有三:1.影视歌唱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2.人才的文化素质(包括音乐素质)的要求提高了:3.随着影视音乐多元化的表现,人才的复合化需求提高了。面对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面对影视声乐的多元表现.是否完全沿用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学者们的思考方向。

传统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大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此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课引人影视专业之后,专家们开始了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专业集体课诞生了。声乐集体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尤其可以强化声音理论知识,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扩大声乐演唱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有利于教师探索研究广泛适用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声乐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声乐集体课使学生在集体歌声中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掌握发声的基础理论,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对正确声音的认识并有效解决声音问题,在和声训练中提高审美完善自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集体课在提高授课效率、弥补小课单一形式的遗憾时,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多元的授课过程中和完美的授课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完整体系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板块,使教有所依,学有所成。如果说声乐小课的教学任务是从单一走向精细的话,那么集体课的使命就是从单一的复杂走向深刻的多元。

二、影视声乐的教学要着眼于声乐教学的艺术共性

歌曲的定义是一个大的范畴,其中包含很多类型.如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歌剧与戏剧歌曲等。影视声乐的歌曲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歌曲的许多共性,它的选材及运用是歌唱艺术多元化在演绎形式上的体现。影视歌曲和一般歌曲有很多盼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声乐学习训练过程是复杂的,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法一般承认正确的呼吸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基础。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和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进一步讲.作为歌唱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以及科学的发声技巧。正确的歌唱呼吸乃至臻美的声音是唱好一首歌的基本条件。学习者要通过专业的磨练,懂得并掌握发声的生理机制及嗓音运用的机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使它成为歌唱者的第二天性,完美的演绎才能开始。

2 具备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其一,音乐中蕴涵着很多民间文化及风俗。从周公时代开始,周朝天子经常通过“听歌”来了解民风。周朝天子通过听歌,不出牖户而尽知天下,而且寓教于乐。听歌要有更高层次的心得体会.上升到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和维持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其二,音乐中融汇着诗之含蓄与寄托。比如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直解为:“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演唱这首歌要体味古诗之用辞:理解原文之意境。方能体现音乐之美。演唱者在文学和艺术上不仅要有很高的修养,还要有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表现力, 以及把诗歌、音乐和声音完美融合的综合能力。清代另一位著名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篇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可见,歌唱者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和演唱技巧之外.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演唱者在歌曲演绎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准备工序。

3 把握影视作品的风格,使歌曲凸显主题意境

声乐作品的风格会随着时代、地域、民族以及词曲作家个性的不同而不同,影视歌曲也具有同样的风格化。影视歌曲和声乐歌曲在“理解作品”这一环节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点。通常理解歌曲只对词、曲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可以了,但理解影视歌曲的过程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需要了解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及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外,还需要对原著的理解,对剧本、编剧的理解,对导演思想的理解。对观众听觉的理解。

不同的影视剧题材、不同的音乐家及不同的音乐作品都体现着不同的情景描绘和感彩,同时会变换不同的演唱要求。例如以清代帝王康熙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不同的剧本就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问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歌,作为一部正剧的主题曲,它所表达的勃勃胸襟和帝王之气就有别于《康熙微服私访》这种亲和力极强的民问杜撰式的连续剧所选用的浪漫逍遥的乃至民间淳朴的歌曲形式。因此演唱者必须能理解歌曲所提供的艺术文化背景和感情基础.通过精湛的演唱把作品的风格恰当地表现出来。善于运用自身的声音特点,采用准确的音色和表现手法进行歌曲的演绎.以利于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歌唱凸显影视作品的主题意境。

三、展现由心的歌唱。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影视声乐表演的形式繁多,影视化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但影视记录却一直追求自然、真实的天性。声乐作为艺术本身就具有抒情性、虚拟性,与之一体的表演也就具有了舞蹈性、非自然性,而这恰恰是人们所能够接受并要求的真实。舞台声乐表演是影视声乐表演的基础,影视声乐表演是舞台声乐表演的派生。电影电视可以把生活化的表演组织成精美的艺术,也可以说亲切自然的特征会幻化成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这时候“由心”的歌唱更容易使人感到自然舒服,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好感。事实上,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聆听,由心而发的歌都是最具震撼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歌唱技术和艺术等教学任务外,更要强调歌由心生的歌唱概念,使学生不至于桎梏在学习的知识框架之中,而是要从复制知识的循环里找到歌唱的新感觉,探索艺术的新出路。

影视声乐的教学特色决定了影视声乐专业的教学要时刻走在声乐教育和电影音乐需求的前沿。要以不拘一格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声乐教学的方法大胆传承与改革。例如:不同风格的学习:通俗、美声、民族等唱法的体验;不同的组合形式:二重唱、三重唱、小合唱、男女对唱、混声合唱等形式的练习;设计不同的表演舞台,创造不同情境下的演唱:小品、音乐剧、歌剧等;发展创造力,改编歌曲、创作歌曲。以传承科学的方法为教学基础,以挖掘学生个性化的音色和不同的演唱特长为核心,在教学中体现歌唱的多方面形式。教师要多方学习并采集好的经验,广纳众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持知识的新鲜度,在基于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自身在广博知识的探索中得到歌唱的愉悦体验。这是声乐教学不滞后于电影电视的艺术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世界电影资料库[OL].http://www.imdb.corn.

篇(2)

关键词 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层次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正蓬勃发展,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国外及国内中心城市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高校的影视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地方高校在借鉴与学习国外高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的影视教育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和影视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迅速提高影视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多层次的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大致包括影视专业教育,相近专业教育与普及型人文素质教育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当然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影视教育实际,着重探讨影视教育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影视教育层次定位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包括一些地方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专业,如影视文学、影视传播学、影视表演、广播电影电视等等。由于有些学校开设这些新专业是在缺乏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一哄而上,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学生培养计划的落实,相关课程的开设都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笔者认为,已经开办了影视专业的学校,必须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科学合理的既符合国家基本政策要求又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开办影视专业的学校不要盲目跟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区位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条件、还要看市场就业情况。如果开办影视专业条件成熟,当然另当别论。如果条件不成熟,那就要把重点放在相近专业的影视教育和其他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两个层次上。与专业的影视教育相比,这两个层次的影视教育对影视课教师的需求量要小一些,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一般都是从中文系的教师中抽调转向而来,似乎大都能够适应,还挺受学生欢迎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面对读图时代、消费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以及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影视艺术的普及教育与实用教育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影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影视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以前,我们大都在中文系、广告传播学系、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开设影视文学或影视艺术概论,在其他院系开设中外影视艺术鉴赏。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育观念的滞后,往往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课时的限制是很明显的(一般36学时)。在如此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观摩影视作品,又要安排很多理论性知识性内容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按专业要求力所能及地灵活设计。如中文系的影视文学课,一般先要介绍一些有关影视美学、影视语言的知识,然后侧重于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的改编,影视评论等,广告传播学系也得讲些基本的理论,但必须结合广告专业讲一讲影视与广告传播的关系、广告片的拍摄、影视中的植入性广告等内容。而对于作为素质教育课的其他专业,当然更得重视影视知识与影视文化的普及,影视片的观摩及分析讲解。当然,也可以结合授课对象调整内容,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多看几部外语原版电影。对于理工科的学生,也可以多看几部科幻片以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片。这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有好处的。

要有比较理想的影视教育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学校领导应重视影视教育,就像重视大学国文教育一样重视影视教育,即使暂时没有开办影视专业的学校,起码也应设立影视艺术公共课教研室,一个万人大学至少要有三至五名专兼职教师从事影视艺术公共课教学与研究,要改变一门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开设几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应该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不止学习一门影视课程。目前,在原有影视文学、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课基础上,我们至少还应该开设影视文化概论、影视文化产业与传播、影视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更深的影视文化知识,切实提高文化素质和面对新世纪新挑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考虑在某些相近专业把影视课列入必修课名单,就像江苏等地的许多高校所做的那样,这也许是一种影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必需兼顾影视艺术与影视产业的关系,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影视文化中他者与本土的关系。

1 影视艺术与影视产业的关系。

教育部早在1985年就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文件,1998年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确定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府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年~2010年)发展规划》中,更要求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或限定性选修课,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无疑在大学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相近专业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把影视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看待,尤其重视其艺术的特质,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作为综合艺术,影视艺术综合了其他各种艺术的特长,但和音乐、美术等纯粹艺术科目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影视艺术的产业化特征,它不仅仅是艺术,它还是一种庞大的文化工业的产物,有着浓厚的商业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片时,不能只选思想性艺术性强的经典艺术片,还要考虑选择学生喜欢的比较时尚的商业大片,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艺术魅力、电影明星的表演风采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梦幻工场的发展现状,了解观众的观影心理以及电影产业的商业前景,让他们获得全方位的享受和收获。也就是说,要打破过去狭隘的“象牙塔”式孤芳自赏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建立健康全面开放发展的雅俗共赏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2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但文学是其基础,所以我们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文学的因素。改编影视作品所依靠的原著或影视原创剧本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画面思维和蒙太奇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理应给学生区分清楚。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 中外文学名著,这使得影视艺术课往往成了文学课程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两种文本的对照“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原著的精神,也可以丰富学生不同的审美经验,获得多层面的审美享受。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两种艺术的异同,更好地理解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近年来影视产业发展迅速,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播出后大大提高原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小说销量大增。受这种利益的刺激,许多小说家的小说创作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影视编剧思维和影视产业的影响,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关注。

3 影视文化中他者与本土的关系。

影视艺术最初来自于西方,但中国人并非没有画面思维意识,中国的皮影戏、木偶戏比西方电影不知要早多少年。影视艺术教育课的作品选讲,必须中外兼顾,本土与他者并重。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电影诞生百余年的历史和各种重要的电影流派,外国的电影肯定少不了;另一方面,电影又是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让学生熟悉本国电影发展的曲折与辉煌、问题与优势,了解中国七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特别是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以开放的眼光学习外国影视艺术和影视产业的先进经验,为发展和壮大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努力学习。即使将来不从事与影视产业相关的工作,也应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想的影视艺术优秀观众。

三、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传统与现代、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最后都必须通过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本高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于影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根据多年的影视教学探索与实践,我觉得下面几个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管是相近专业教学还是普及型素质教育,影视教学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影视美学、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评论等环节在内的影视理论知识,这是少不了的,问题是如何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掌握。我认为不能单纯枯燥地进行灌输,而应该通过大量例证的讲解,通过实际的观摩让学生理解。对于镜头语言与蒙太奇,可以要求学生先预习,然后让学生用手机或DV自行拍摄,自己体会,然后老师讲评。另外就是作业,既可以是书面作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加深理解,也可以是影视语言的编写、生活片段的拍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老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

篇(3)

【关键词】电视编导 影视思维 课堂教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1958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最初开办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全社会、媒体圈所认可的传媒类基本专业。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①。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与时俱进地随着传媒环境的变化进行各种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革。

作为一个专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怎样帮助学生在低年级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为高年级段的实践类、创作类课程做好准备,就是在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通过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对自身影视从业经验的总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影视艺术的思维习惯,即用具象的、视听的和节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以此取代既有的文字化抽象思维。这是一个广播电视编导必备的基础素质,而只有在专业起步阶段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准备,高年级影视作品创作课程的教学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一、整合相关课程,总结系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影视思维能力与习惯,讲授视听、电视栏目和类型知识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条直接的途径。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纪录片史论这三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起画面与声音、节目与栏目的思维。这些课程不仅仅服务于类似的教学目的,而且由于同属影视基础知识类,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有着相通之处。因此,为这几门课程设计一条教学主线、研究出一套成系统的教学法,就是“影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这一项目的主要目标。

二、研究观摩环节,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

《优秀影视作品赏析》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新生启蒙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个以培养影视创作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在专业起步之初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影视作品“阅读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学习影视艺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针对影视思维培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影视观摩环节,需要设计出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总体说来,可以以教师拟定的必读片目为本,采用“精读”为引、“泛读”为练的原则,将课堂上有教师引导、有多媒体课件支撑的影视作品观摩评析作为启发和引领,再在学生早晚自修时间开辟第二课堂观片活动,培养起学生影视方面的专业兴趣与视听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会逐渐自觉地将影视观摩看作一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从而大量的“泛读”就能得以自主实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底蕴也就能从这些“阅读量”之中形成。

经过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考察,笔者发现不论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在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影片赏析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一般都安排至少每周4课时的课程量。在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在本科前3年的6个学期都开设这门课程,同时还有类似的影片读解课程――拉片课同步进行。而行课方式,也都是完整观摩然后分析的形式。这些老牌影视类院校几十年的培养经验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每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都有自己完整的线索、结构与主题表达的安排,所以要进行详细读解的前提,就是对作品进行完整的“通读”。单纯片段式的讲解不足以满足编导这一专业的需求,有时由于时间不够而无奈为之的“打断式”、“腰斩式”观摩很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样的问题在编导专业的电影赏析上则会显得尤为突出,这就必然对于课时量与行课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所以,在赏析的课堂上保证一部完整影片或一档完整节目的观摩,再利用其余的时间,采用讲授、拉片、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获得必要的专业积累,是一种可行并有效的方式。

三、推广共同教学,建立专业教师人才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打下视听基础的任务,同时作为大学新生接触的前几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这也将是一个专业新生获得专业启蒙、加强师生沟通的平台。因此,只由一名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就难免不够全面。编导专业各位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各自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专业方向,之后也会负责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专业教师在低年级就在课堂上与学生见面、沟通将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影视专业各个方面的启蒙教育,也有利于他们了解今后将会接触的整个教学体系。这种共同对学生进行启蒙的方式一般来说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在赏析课上学生们经常能从不同风格、专业方向的老师身上了解专业的不同方面,这成为了他们每周值得期待的内容。所以,可以有意识地将校内的相关专业教师编入影视思维培养的教师库,根据不同的需要编排他们集体参与到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快速的媒体环境变化向编导专业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任务。如何接轨前沿、立足实践已经成为各门课程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编导专业教师可以与一些在媒体一线、技术实践、影视前沿领域较有成绩和建树的电视人、教师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邀请他们参与到《优秀影视作品赏析》的课堂教学中来,在行课过程中以特色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带领学生了解更为新鲜、实用的电视行业情况,从而对电视编导专业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

四、延续第二课堂传统,课上课下共同积累

本科院校之中,基础性的课程每学期至多有18次的课堂教学机会,虽然这基本能搭建起一个师生启蒙交流、精读优秀影片的平台,但是要完成必要的影视作品积累与视听思维能力培养是不够的。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并为学生自主观摩影片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环境,在课下展开第二课堂教学就很有必要。

由于《优秀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设,编导专业第二课堂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以教师拟定的必读片目为本,以精读为“引”、泛读为“练”为原则,将课堂上有教师引导、有多媒体课件支撑的影视作品观摩评析作为启发和引领,再在第二课堂组织集中观片活动,从而培养起学生影视方面的专业兴趣与视听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渐自觉地将影视观摩看作一项有意义的专业活动,从而大量的泛读就能得以自主实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底蕴也就能从这些“阅读量”之中形成。

“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是专业教师在课上详细评析一部影视作品,同时为学生开出2部贴合课程内容的集体泛读片目,要求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利用老师上课使用过的解析方法与讲授过的知识点,自己去分析和学习优秀的影视作品。除此之外,如果学生在培养出观片兴趣之后,专业老师也可以开出更为丰富的经典片目,作为学生自由观摩的选择。经过两到三个学期、三种层面的影片观摩读解,编导专业的学生便能获得足够的积累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师资、内容、安排上的变化,随着传媒行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也开始需要引入一些更为前沿和潮流的信息。影视艺术是前沿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相关的知识性内容就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适时更新,以顺应世界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技术、新名词、新节目层出不穷。为了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接触且熟悉最新的行业理念和技术,改革基础知识性课程的教学方法,适量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在此过程之中,一些英语的专业资料、节目范例及技术介绍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课堂材料进行教学。同时,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互动观片平台的使用等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共同推进学生影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随着传媒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相信随着更多教学实践改革的推进,编导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将能获得更大地提升。

篇(4)

关键词 影视表演;声乐课;教学模式;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表演专业基础课程的声乐教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声乐是从事表演艺术专业的人应掌握的一门艺术技能之一。声乐课不仅是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表演专业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但是由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方面都与声乐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必须有所创新,以适应影视表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以便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的单一型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弊端

声乐课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是当前我国表演专业课程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纵观当前声乐教育,往往忽视影视表演的专业特征,很多时候因循守旧地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与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比较大的冲突,其弊端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与影视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传统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声乐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声乐作为主干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声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侧重声乐技能。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有一定声乐修养和演唱能力的专业表演人才,其教学任务和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歌唱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发音、用嗓的基本技能,使每个学生的嗓音都在各自条件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开发、训练和提高。因此,声乐只能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也就决定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其他课程而服务。

其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课型比较单一,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教学的纵深开展。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常常将学生所经历的“场”分解成纯粹的声音技术性练习与作品的分解性演唱,在对声乐技能或表演的诸要素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就容易影响对音乐作品准确的审美体现,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声乐学习的普及、提高都极为不利。

二、在声乐课教学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如果依然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必然加大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大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1.实现声乐小课与大课的优势互补。

声乐小课又称声乐个别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在一名老师针对一名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声音训练的程度、基础非常了解,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发声状态的好坏、正确与否立即予以纠正调整。当学生学习声乐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通过个别课加以提高。但是声乐小课仍具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成本高、效率低、有明显的局限性上。声乐大课则有效避免了这种情况。声乐大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乐理论与方法、声乐教学心理与声乐教学法、声乐欣赏与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促使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转变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教师也可以对正确的歌唱姿态、歌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咬字吐字等等进行系统的、详细的讲解示范。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欣赏国内外的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等,这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因此,利用声乐小课和声乐大课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2.重视声乐小组课与集体实践课的运用。

声乐小组课是把几名嗓音条件、声乐基础和唱法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保留了“一对一”专业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集体歌唱中把握自我和发展自我,使学生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提高效率,同时还可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集体实践课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集体实践课在15人以上20人以下比较适宜。它的训练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理论和方法后,就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形式对学生实施该方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排练带有表演色彩的声乐作品,通过集体发声和合唱训练等形式,在训练中大量演唱、浏览以及分析处理一些中外古典和现代歌曲作品,从发声训练方法、歌曲内容理解和声创作手法、作品处理手法到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歌唱的意识、自我歌唱能力、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演唱怯场的心理。

3.加强听觉训练,重视声乐课与台词、形体、表演课等课程的有机结合。

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训练一副灵敏的耳朵。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听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歌唱家的演绎版本等。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拓宽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先进的声音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但是,目前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平时只注重影视话剧作品,声乐资料听得较少,自然在听觉上的训练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因此应当注重加强学生的听觉训练。台词课也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中的许多关于声音方面的训练对于声乐课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思考,努力把学声乐课的教学同台词课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训练与掌握“字声结合”,并运用到实际的歌曲演唱中。而形体、表演课等课程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还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把学到的歌唱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和深化所学知识创造条件的机会,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音乐素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优秀的表演人才做好充分的积累和准备。

三、双向选择新模式在影响表演声乐教学课中的运用

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激活教与学的有 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由学生与声乐老师自愿互选对方,达到。双方自愿、学习对路、公平合理、共同促进的目的。

1.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双赢效益。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和激发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并能有效地调动人的认知、情感、技能、意识等活化因素,构建美德、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等因素一体北的声乐教学全新体系。首先,双向选择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裨益。实施双向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他们勤于思考,带着问题上课,课后刻苦训练。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信心十足,不甘落后,专业进展很快。其次,双向选择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得教师更注重学术交流和新的教学法的学习研究,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那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在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后责任心更强。而一些“少选”或“落选”的老师则基于竞争的压力,更主动地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以争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和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最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着眼于开发人的智慧资源和能量资源,以解放自己、超越自己为基点,实现教育者、被教育者“双向成材”的教育目标,从而体现了科学改革管理辩证统一的多维发展目标要求。

2.双向选择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双向选择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经受着实践检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操作,不仅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而且会阻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应当重视双向选择模式的实际操作。首先,在实施双向选择教学模式前,声乐教研室应在明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双向选择计划,并力求统筹规划。其中,既包括长期规划、短期规划,还要包括专业规划和时间规划等等。甚至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计划都要包括在内,否则将造成教学上的被动和混乱。其次,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上声乐集体课,教师向他们讲解声乐基础理论、集体练声、集体唱歌。学期结束后半学期,相关声乐教师举行“演唱音乐会”,学生也举行“汇报音乐会”。经过这样的相互了解、互相观摩之后,学生可以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时就可以开始实施双向选择了。接下来,可以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学生可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再下来,可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量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新的师生搭配形式形成后直至一学年末,原则上不再改变。最后,要确保双向选择的顺利实施,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配套措施如监督机制、考试规则等,以保证双向选择教学模式顺利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目的。

篇(5)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设计;影视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开始探索更为合理的影视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创新了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以“微课程”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建设的突破口,将微课程引入到影视动画教学中。微课程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影视动画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引领影视动画走向信息化。

1 微课程概述

1.1 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全称为Microlecture):将教学目标聚焦在一个教学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习题等教学内容讲解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以课堂教学片段作为主要内容,利用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点评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主体的表达。

1.2 微课程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网络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智能化的学习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学习形式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使学习内容成为微型化的碎片,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这种信息容量相对较小、时长较短的学习资源就是微课程。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部门录制的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冗长的教学录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现代学习难以直接使用,尤其不适合移动学习使用。微课程的视频教程具有短小精悍、精彩异常、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上传至网络,学生可随时下载微课程片段,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1]。由于微课程可重复利用,因此微课程的利用率非常高。目前,微课程已成为微时代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 开发设计微课程

2.1 微课程的模型设计

2.1.1 需求分析

首先,我们应分析制作这个微课程的原因,并确定本次微课程的目标;然后,根据微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微课程的内容,如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和确定;最后,要分析本次授课对象的心理需求和特点,确定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授课。

影视动画专业需要学生从基础课学起,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后,才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再制定适合学生的微课程。以美术教学为例,我们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将美术知识用微课程的形式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2]。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如何,包括学生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2.1.2 微课程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本次教学目标,比如动画分镜头设计训练微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微课程正确掌握分镜头设计的精髓;其次,要明确微课程的传输形式,可选择人头秀、实景等作为传输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出现主讲者形象、受众形象,在实景拍摄中,要由学生、老师、多媒体三者共同完成微课程;最后,设计活动环节和练习环节,要注意微课程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应使微课程与教师讲授、指导在课程中穿行。如教师播放有关动画设计稿的微课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1.3 微课程开发

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构想并设计原型,先制作出脚本,表现出构想的效果;第二,将全部素材准备好,选择二维或三维的制作模式,务必要使教学内容清晰的表现出来;第三,评估微课程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3]。

2.2 微课程评价

在评价微课程时,可选择非动画影视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如让非本专业的学生观看剧本写作相关知识的微课程,学生看完后,能正确理解微课程所描述知识点,则说明微课程设置比较成功。教师要反思微课程是否符合本次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找出其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和测试,直到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 制作微课程

3.1 原创开发制作

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拍摄或录制、视频后期编辑及教学反思等环节。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环节。

3.1.1 选题。将知识点在10~20min内详细的讲解出来。

3.1.2 课件。根据微课程的知识点,利用图、形、声、像、动画等元素制作成为完整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如利用Flas软件制作《动画运动规律》相关知识的微课程,配合教师的现场讲授。

3.1.3 拍摄装备设置。可选择的拍摄工具有计算机屏幕软件、摄像机器、DV摄像机等。若使用计算机屏幕软件进行录制,需将调整电脑的分辨率为 1024×768 以下,分辨率应高于 720×576、码流 128kbps~2 Mbps、帧速≥ 25 FPS。要强调讲授实景的全面记录,让观看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应注意保持摄像头的清洁,适当增加补光等问题[4]。

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时,要调整画面以保证画质清晰呈现出来,同时保证图像的稳定性和声音的清晰度,尽量将视频中的杂音去除,并确保画面与字幕同步。

3.1.4 教师讲解。教师随时注意镜头,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运用屏幕录制时,要利用鼠标点击、拖动与解说配合解说。教师要将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述出来。

3.1.5 微课程时长。整个视频的时长应小于20分钟,在清晰表述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总时间。

3.2 其他制作方法

制作微课程的方法有两种,即原创开发制作和加工改造制作。加工改造制作对已有的微课程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教师需要的微课程。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影视动画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教学理念已经发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微课程作为一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学手段,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开辟了新的教学途径,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微课程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限,广大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微课程与影视动画专业结合的应用模式,从而促进微课程在影视动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102-105.

[2]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现实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145-46.

篇(6)

【关键词】 中职;影视后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影视后期》课程是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影视媒体类专业,比如电视制作等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扎实的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此门课程的教学,否则不利于学生影视制作能力的提高,很难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笔者对《影视后期》课程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究,总结了一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心得与体会。

一、《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指每门课程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是指每一堂课以及每个技术环节的学习目的。在《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强调此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目的,但是对于此门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每一个技术之学习目的有所忽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经常出现盲目听及盲目练的现象,导致课程教学的效率不够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丧失了学好此门课程的自信心。

2.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中职生因为知识基础能力比较差,为此,教师应该把握中职生的学习层次,在教学中一定要讲究循序渐进。但是,在《影视后期》课程中,有些内容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而设计的,其实跟电视电影中的实际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中职生学习了这些内容后,感觉已经学过,但是又感觉没有学过,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这种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厌烦此门课程的学习,也很难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教学程序与学生心理有所不符

中职生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其思想是不够成熟的,往往对生活与学习均会产生美好的幻想。这些学生常常认为影视后期制作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电影和电视等一些片段的,属于一个比较时尚的、有前途的行业,为此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想象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是先易到难的,先传授理论知识,后传授动手操作技巧的,这样有些学生认为理论太枯燥了,并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是运用计算机进行影视后期制作那样充满乐趣的。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严重失去耐心,甚至对此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排斥感,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影视后期》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在这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科学设计出课程教学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每一门课程及每一个技术环节中均要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教学目标,把影视后期制作的各个抽象性的概念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不断提升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提振学习信心。

2.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影视后期》课程的知识点难以消化,对一些知识点是一知半解。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此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影视后期制作的更多技术,进而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3.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凸显出了很重要的价值及I明显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通过声音及图片等形式,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牢牢地记住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4.运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影视后期》的课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一般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复杂的制作软件的基础上学会对影视的后期内容进行操作。但是学生要一下子掌握这些内容是不容易的。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此门课程的知识点实施教学。笔者的分层次教学的经验是,对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详细的规划,把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知识详细地分解成为许多小知识点,然后对这些内容实施分层次的传授,这样一点一滴地让学生消化掉课程知识内容。

5.多做模拟并创新实战

光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难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实战训练,才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开设的《影视后期》课程的每一个教学阶段均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战训练。进行实战的内容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并在模仿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以致用的水平。

三、结束语

《影视后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只有掌握及用好课程教学的方法,才可以让课程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在分析及掌握此门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明确课程教学的具体任务,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此门课程,提升影视后期制作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乐.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步骤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4(3).

[2]韩洁.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影视后期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3]孔素然.《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J].电影评介,2009(5).

[4]李妹燕.探索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

篇(7)

关键词: 中职影视后期制作 教师企业实践 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职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将行业前沿的发展情况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自主反思意识的确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中职学校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全力摒弃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我校和厦门大拇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师资联合培养协议,旨在帮助学校影视制作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深入了解影视动漫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标准,熟悉影视动漫制作过程,掌握现代影视动漫制作技术,了解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状况,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换,达到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强调产学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到大拇哥动漫公司参与实践,有助于教师深入行业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一、以企业实践,促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既是锻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2]。企业实践主要进行影视后期制作及影视特效基础操作讲解,影视后期制作剪辑联系,影视特效案例制作等。从基础的关键帧动画、基础特效入手,结合经典动漫影视作品特效的讲解和训练,进一步熟悉影视特效制作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通过企业实践,系统学习了影视后期制作Premiere和影视特效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动漫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影视剪辑的练习和实训案例的制作,讲练结合,提升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实践培训和教学期间的交流互动,要求每一位专业老师达到动漫行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并取得行业认证。要求所有教师对动漫行业、项目制作流程、岗位分工、各环节技术标准全面学习,并参与各种商业项目制作,达到真正“双师型”专业教师教学要求水平。

(一)将企业实践收获贯穿教学实践

影视制作专业知识是动漫制作中,原画、动画等环节都完成后的后期处理阶段才会用到的知识。课程学习时,应在影视制作的讲解中多运用动漫制作的素材、元素,提升学生对动漫专业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理解影视制作专业对动漫制作的支持作用。在企业实践时,通过专业行业教师的培训和影视动漫制作的实际体验,将所学知识重新归纳和整理,使更多的动漫元素融入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的课程,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制作水平。开展设计竞赛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竞赛,及时解决学生在竞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企业的多样化资源

在自学与教学时,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有限,通过课程培训,加强与大拇哥公司R凳诳卫鲜α系,多问多学,解决自学与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大拇哥动漫公司的培训,会同时有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参与,应抓住有利时机,与他们开展交流,针对课程的内容相互讨论。培训结束后,可继续利用资源,向同行请教,并与同行共同探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取等,优化专业课程。

(三)以企业实践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通过深入学习,形成影视动漫制作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理论,促进动漫制作专业教学内涵的提升。企业培训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一阶段的初步学习能对动漫制作流程、动漫制作原理等有深入的了解。第二阶段则更具备专业针对性,与自身教学专业更相关,联系更密切。经过企业实践学习使教师对所教授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体悟。对于个人专业提升与教学设置的规划,以及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安排的实际运用,也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而有新的思考。

二、参加企业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提升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3],身为一线教师到企业实践,除了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外,更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反思学校教学情况和课程设置问题,将行业要求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经过企业实践并直接参与相关影视动漫作品的制作,对所教授的《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反思,增强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更全面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岗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具有一技之长中职生的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存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频繁更换工作、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就业率上去了,而就业质量却不见改观。特别是极富创新性和科技前沿性的计算机学科,对毕业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企业实践的经历,帮组学校教师了解行业要求,并从行业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原本针对中职生影视制作类型的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比较浅显,选取的案例和内容与现今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步调不一致。面对教材与行业的发展不统一的情况,到企业实践后,通过行业培训,结合中职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和安排,除了基础案例外,还适当补充一定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影视动漫的创作思路。

在培训过程中,行业教师的课程设置和实训案例可以作为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借鉴和参考,将企业实践中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养,有关创意剪辑,即根据提供的一段音乐和三段视频,将视频剪辑成与音乐匹配的创意视频;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训,根据提供的不同视频,以及自身设置的不同分镜头脚本,剪辑出不同的短片;如《影视特效》的培训,除了基础训练,结合创意片头的制作,可从临摹优秀作品开始,慢慢进行创意制作;如运用大拇哥动漫公司的经典动画短片《小瑞与大魔王》中的镜头进行影视剪辑和特效制作。企业实践中的许多内容改进学校影视制作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与影视动漫制作专业结合得更密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环节更科学

影视制作课程是我校针对中职二年级动漫制作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剪辑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础操作,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师分步骤讲解,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分步骤练习,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参加大拇哥企业实践后发现,动漫行业的发展和制作对技能性和创意性的要求更多,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改进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增加激发学生自主创意的教学环节,改变传统实训周中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练习,增加综合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的综合视频案例制作。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针对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与动漫制作行业企业发展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程讲授中注重技能的发展,加强实训周的技能指导,避免为了实训而实训,指导学生利用实训周,结合所学动漫影视制作知识和技能,制作属于自己的影视动漫作品。

(三)教学方法改更加有效

中职影视制作课程作为实践性和行业性强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技能掌握程度较高。而对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对于技能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教师基本采用传统案例讲解教学,学生听取讲解后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环节和学习的任务并不清楚,从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再加上传统课程的时间既定性,学习任务一定要在课堂内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技能习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通过大拇哥动漫公司的企业实践,学校教师亲身参与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实践教学方式中,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与行业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影视剪辑制作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影视制作技能结合影视艺术审美制作符合行业要求的影视产品,改变传统影视制作课程只重课堂学习,不重课后W习,只重基本技能,不重与行业衔接的现象,制定全新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行业素养、学习能力的课程目标。

作为影视动漫专业课程的教师,由于教授对象为动漫与计算机使用专业的学生,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动漫制作与设计的知识,以便于融会贯通地进行专业教授,在动漫制作流程中运用影视制作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系统地学习,教师熟练了操作,深刻体会了影视动漫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将更全面的知识及更好的学习方式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