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心得

地理教学心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学心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教学心得

篇(1)

地理教学模式是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地理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地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地理教学实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带来的地理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跃。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还是考过就忘。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

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三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猜你感兴趣:

1.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2.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3.地理教师心得体会

篇(2)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篇(3)

关键字:播客;地理教学;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网络传播媒体的变革,也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发展。播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孕育而生,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环境,以及更加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将互联网教学推向了新的。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播客”“教学”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得到从2007年至今的117条记录,结果显示出播客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刘瑞生的《播客:WEB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详细地阐述了国内播客的发展现状(2007年);Dave Jobbings在《播客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中探讨了如何将播客用于教学和个性化学习(2007年);张凯的《播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分析》中通过案例表明了播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2010年);王兰在《播客与主流价值观养成的互动》中提出了将播客模块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的想法(2012年);马玛丽在《运用播客实现高中英语远程互动学习探索》中探讨了用播客技术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想法(2012年)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播客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总体上看,播客在地理教学方面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将播客技术运用于中学地理学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地理播客应用及现状,旨在提倡和鼓励地理教学工作者运用地理播客来教学,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播客的概念

播客,即Podcast或Podcasting,是苹果iPod(MP3播放器)和broadcasting(广播)的合成词,其中实现播客的关键是ipodder软件。它使用RSS2.0的文件格式传送信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播客已实现了视频、音频、flash 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与PowerPoint教学文档、网络课件等文本信息的整合,能够提供个人的创建、共享,方便用户的下载。

二、播客的特点

(一)技术简单,成本低,加入自由。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这种传播模式也更具平民性和便捷性。创建播客,只需要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或者一部手机,一个摄像头,一个麦克风以及一个免费的播客软件。通过录制、编辑并上传,就可以在播客上共享个人所创建的节目。

(二)动态更新,平等性,订阅自由。播客采用RSS技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聚合性,用户通过在客户端进行订阅,最新的节目自动聚合呈现,这样,实现了用户浏览和下载的自主性。播客的主体是多样且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将个人的心得体会、想法创意等制成节目。

(三)双向交流,互动性,参与自由。播客上传后,网上游客可以在游客评论栏进行评论,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播客一般是与博客或者电子邮件等可以表达文字的网站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使得和接受信息具有同步性。

(四)信息丰富,个性化,表达自由。播客的内容更加个性化和时尚化,更符合现代人及时获取新鲜资讯的需求。用影音传达信息,增强了情感表达和想象空间,更具吸引力。

三、播客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等抽象材料,便于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中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材料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将抽象材料与具体知识相融合进行讲授。传统地理教学是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方式,缺少多媒体的形象表达,更多地将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中,灌输式地授予知识。播客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教师通过将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以形象化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中获取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除此之外,播客教学符合“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趋向,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播客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停留在讲授法、演示法等形式上,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学生的及时反馈难以实现。播客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借助于播客,教师可以将课堂重点和补充知识点制作成专题,将教学过程用录音笔记录下来并上传到自己的播客上,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回顾,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运用播客技术,制成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1]。

播客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教学内容上传,学生可提出意见或者建议,教师进行改进和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教师也可以把上课视频或音频等上传,学生进行下载。如有问题,学生通过在播客平台进行留言,以便于教师解答。

课外学习材料的扩展。教师可以将与地理相关的最新资讯编制成为一种动态可更新的课外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将神舟十号、PM2.5等新闻资讯制成播客让学生收听。通过了解和记录身边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而又客观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更能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2]。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环节。播客将课堂实录,学生实际情况等信息进行汇总,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通过把所有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及表现保存记载,形成档案资料,便于教师查询和改进教学,也便于家长和其他教师方便地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学生的应用

通过下载教师播客空间里的教学录音,进行课后回放。学生在听课时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听讲课程上,从而减少因记笔记而无法集中听课的压力[3]。

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将记录某些地理特征的相关文件上传,学生可以预先进行下载。当学生野外观察到一定的地理事物时,就可以播放录音或视频,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能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明确[4]。

学生能创建属于自己的播客,将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心得,或者所见到的有关地理知识的音频或视频上传与老师和同学共享。

(三)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交互的实现

教师将所要讨论的问题预先到自己的播客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讨。学生根据爱好进入不同的小组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辩论能力和论述表达能力。教师和家长通过查阅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以及结合其他学生的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家长通过在播客上观看学生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体验真实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老师协调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外教学活动的实现

播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广泛地浏览和订阅地理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校课程的内容,同时可以了解其他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校际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地理播客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外,播客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大学教育中。此外,像医疗等其他的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播客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渐实现了从音频向视频形式的转换。土豆网从创建之初就有科教频道,带动了其他视频网站教育节目的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视频网站都有教育节目,内容涵盖了从儿童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各个领域。除了视频网站外,一些网络社区也提供了播客的学习平台,用户可以自由订阅下载和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地理视频播客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由于此类数据获取渠道少,从统计年鉴和书刊很难得到较为详细的数据,笔者通过网页检索法得到了相关的研究数据。本文以百度搜索为引擎,以“site:网址+title:年份+地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得到近年来地理播客的数量变化图,如图所示(图1)。

图1 近年来地理视频播客总量变化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地理播客发展呈现以下特点:视频播客数量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数量是呈几何倍数增长。表明视频播客在过去几年增长势头较大,而在最近几年增长放缓。图中出现了两个拐点,分别是2005年和2010年,说明2005年播客视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数较小,初期增长较为迅速;而在随后几年的发展逐渐放缓,但是变化不大。2010年显示增长率降低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进入了平台期。不过,根据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网络视频的网民使用率比2011年增加了14.3%[5]。相信随着人们对网络音视频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播客也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媒介,将视频播客普及到地理教学之中也有望实现。

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所得的地理播客视频可能尚未充分运用于教学之中,而这些视频可能会对学生理解内容起到很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视频联系起来,将地理视频播客为己所用,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由于国内很少有专门做地理教学播客的网站,这方面还亟待地理教育学者和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逐步构建地理播客的新的领域。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网页检索法分析目前播客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论表明:地理播客教育的推广普及程度具有时间梯度性,地理播客的增长速度具有时间差异性,2006年和2010增长率达到峰值,分布表明了地理播客教育的起步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初步分析视频浏览量,地理播客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有待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分进一步普及教育和倡导。本文旨在探索和推进播客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手段,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但通过本文在研究地理播客应用现状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全面考虑播客用户的实际使用次数等。不可否认的是,地理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加大更多的资源投入。

参考文献

[1]安杰.播客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52-54.

[2]邱俊浩.播客的特点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参考,2009,1-2:38-39.

[3]Kristina Killian,Shenandoah (Dodie) Lewis. Use of podcast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08-10,14(5):57-63.

篇(4)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教学要点;实施途径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传授地理知识,学生作为客体处于一种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禁锢了学生的发展,而开放式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个性化、人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各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机会和任务,有意识地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从搀扶到放手,逐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实施开放式地理教学?本人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

一、开放教学时间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式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如在讲《中东》之前,我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焦点”作为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然后各小组在课堂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并提出一些问题全班交流讨论,在上完课后我还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又如,在讲完《等高线地形图》后,我安排了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调查和了解奉节的经济建设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同时还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等高线模型。因此,地理课不应因下课而结束,应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课外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学习地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开放教学空间

开放式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固于学校、固于教室的教学空间概念,让地理课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还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地理课实行的空间开放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教学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到田野、工厂、社区等地,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课堂。例如,在讲授有关地形的知识时,我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认识地形类型,观察地形差别,讨论地形成因。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开放思维空间

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而畅所欲言。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天气对人类有何影响?”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从天气与人类生活、农业、交通、商业活动、旅游活动等方面回答。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有时我也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例如,在讲完“地球自转和公转”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假如地球没有自转而只是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2.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时,会引起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如果学生不弄清地理原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回答,这样的问题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避免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

四、开放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不利于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只会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开放式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先带着问题去讨论,进行实验与分析,研究图表与数据或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运用讨论、辩论、判断、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写小论文等多种方法来交流观点。如在学习《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一次模拟“赴极地考察”活动。把全班分为3个考察小组,整个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赴极地“科学考察”前期准备――赴极地“科学考察”――极地“科学考察”心得交流――学习期望。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开放教学手段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图”的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很难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而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则有利于活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开放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是实施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必备材料。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两纲的基础上,要敢于和善于对教材适度压缩、删减或拓宽,将社会热点和边缘学科相关知识融入课本知识体系中。如在讲述“中东”时,我利用当时的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海湾地区武器核查危机四伏,美国甚至绕过联合国向该地区调兵,接二连三地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造成伊朗的核查危机,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而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经过近几年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本人所教的班级的测试成绩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和发展。应该说实施开放式地理教学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本人将继续实践、探索开放式地理教学,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模式;改善教学;课堂高效性

近几年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伴随而生的是素质化教学的不断推行。初中地理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只是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只是留停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层面上,这种教学模式生硬无趣,不利于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因而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要顺应国家素质化教育的大方向,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创新,以探索出学习初中地理的最佳方式。以下笔者将针对此问题来谈谈自己对地理教学的心得。

一、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增进师生互动

情境化教学是近几年提出并且得到实践认可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普遍地应用到各种学习科目中。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就可以将这种好的教学方式收纳其中。我们可以以要学习的地理教科书知识为主导内容,穿插着各种门类与生活小知识来进行讲解,还可以模拟一种地理环境来让学生进行想象描述,或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地貌进行讲解。如笔者在上到高原地形一节时,会让学生结合生活与课本中的图片来想象置身于青藏高原的所见所想;在上到地质层的震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横波纵波,会让他们结合汶川青岛的地震实情……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增进了师生互动的情况下,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可以说是创新型地理课堂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只是听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只是教师将他所理解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因而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关系可以说是不平等的。但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要求绝对平等,教师更多应该充当引导的角色,在课堂上师生要加强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讲解地理知识后进行一场智力抢答活动,对于答对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过去初中地理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得上是比较单一的模式,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讲解。而创设新型的地理教学课堂形式缤纷多彩,呈现丰富性与多样性。实践科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用心地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去接近地理,理解地理,学习地理,达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最高境界。笔者就经常开展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竞答、辩论,甚至是知识论文评比的活动,发现在教学中的成果颇丰。如,对于电影一对香港夫妇一家移民到加拿大,后来因家里男主人工作的丢失又回到香港,结果发现他们在加拿大买的彩票中奖了,但由机晚点导致他们第二天才到达,但是结果加拿大的日期还是香港昨天的日期,彩票并没有过期这一现象。笔者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香港为什么和加拿大存在着时间差,到底差多少,怎么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四、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了解某一地理形象只能通过教科书本的图片或者教师的人为描述。但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则大为不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相关的地理形象。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带着学生去学习,并以此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问答教学与评比观念的活动中来。同时也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课下使用多媒体工具去学习地理知识,做到最大化地利用新型工具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上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新鲜感,并且能够大大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随着教学新教改的不断深化,初中地理现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以此改变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初中地理一线教师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地创新探求好的教学模式,初中地理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现状;策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先学后教

多年来,初中地理学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副科”“小科”“杂课”,这导致地理教学非常薄弱。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中。随着近几年中考政策的改变,地理经历了非中考科目---中考科目----非中考科目----中考科目的艰辛历程。但是,在一些乡村学校扔找不出一位专职地理教师,地理课的开设是个虚壳,只有在确定要中考时,在九年级下学期正式上课,也就是让学生在短暂的三个月时间(在中考前需综合复习时间)里学完市里学生两年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据一些材料显示:初中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三少三低”。“三少”是指专业地理教师少(含专门教师)、教研活动少、地理知识信息少,“三低”是指地理师资达标低、课堂效率低、思想认识低。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升学率而开课,学生为高分而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地理只是讲述山川名胜、物产、交通、城市等的学科,学习地理对升学无用,学了地理也不能用于种地、发家致富,地理学科因此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与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宗旨相差深远。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连地理基本常识都不会,导致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高中教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知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增加了报告中学习的难度,也使部分学生对地理“望而却步”。

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的对待地理学科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地理学科,所学知识是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不是“副科”。教师的思想要转变,并且通过地理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

笔者认为:学科知识的传授重在于教师,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地理的教学才会有所保证,学生才有机会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体。

首先是教师配置,能确保地理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少的乡村学校根本没有专门教地理的教师,平时不开课,只有中考前的最后一学期才上课。八年级、九年级的期末考试,试卷发下去之后,教师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直接抄在试卷上,分数是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分数只是应付检查,但这种行为让学生形成了地理不用学的假象,一直会影响到高中学习地理的态度。

此外,地理教师要增强责任心。现在许多乡镇一级的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科目时临时负责地理教学;还有的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不够,增加几节地理课凑数;有的是没有地理专业教师,临时抓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照顾。每到学年结束,教师对下学期教什么,心中没底,在假期不能做一些准备,开学仓促上马。因此,教师也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地理教学上,不愿意下功夫,有的乡镇学校虽固定几个教师上课,但由于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地理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就不足为怪了。如“赣州是江西的省会”、“夏天热冬天冷是因为太阳离我们更近”、“拉丁美洲是北美还是南美”等。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有些事例也举得很不恰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的引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然”,就无法教给学生“然”,更说不清所以然了。这样环境下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工作中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及时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角度理解知识,从简单的切口入手,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每周定时开展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科研活动传、帮、带的作用,教师相互学习。地理教师的进步,源于教师的责任心。在地理教师缺乏的乡镇中学需要这样的地理教师,不计较所谓的学科地位,热爱地理教学,以自己的热诚带动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会逐渐提高。

二、先学后教:寻找生活中的地理,将地理融入生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带着学习的心态,利用所学透彻地理解本科时的知识点,再尝试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讲解的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授业,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接受。

地理的综合性学科特性,让不少教师摸不着头脑,大部分初登地理教师讲台的同仁们,认为地理就是一门文科性学科。上课的时候拿着厚厚讲稿上课,非常辛苦的写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并让学生抄写下来背,学生认真背下来之后,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一学期下来,对地理的学习还是不得要领,逐渐萌生了厌烦情绪。

笔者凭自己的教学得失来看,地理的教学要与生活相融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七年级上学期的经纬网知识,这是让众多教师头痛,也是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恐惧心理的知识。讲解这些知识的季节刚好是秋季,到处都是橘子。笔者将橘子带进课堂,首先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利用橘瓣形象的讲解经线,并在完整的橘皮外围画上纬线,经纬线的特点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还可以重现生活场景,讲解地理原理。如:骑自行车上坡时,同学们会怎样?走“S”形!等高线地形图中公路选线的原理即基于此。

在课堂上还可以尝试游戏教学法,这是许多国家级地理专家都力推的教学方法。游戏是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们非常热衷的事情,能让孩子们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中还需融入我们身边的地理------乡土地理,这在中考范围中也有体现,可以带一些当地的植被、土壤到教室,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记忆中找到本土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三、利用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运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课本中地图。地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地图尤为重要。关键是把握图中信息。如东南亚景观图,我们应该能找出当地典型的植被,当地的建筑风格,或是农产品,课本的图片都是彩图,视觉效果非常好。

这里列举常用的读图要领和技巧:看图要有一定的顺序。

首先阅读地图中的标题(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什么。阅读图例和标注,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其次是阅读地图的主体。这一部分是阅读教学地图的重点。一般按照这样的顺序阅读:

(1)一般性的游览,了解本图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要素(城市,交通等)。

(2)按照主题内容详细阅读,读出图中主体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

(3)对阅读的结果加以分析,“以图导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读懂一幅图,掌握一幅图,总结出一些心得和技巧,既可以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又可以为以后的读图打下基础,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4)读图要变换角度。读图需要反复观察,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

引导七年级的学生在看图,重点要突出图中重要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具体的读图方法可以在学生的地理素养有一定基础的时候进行教授,如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笔者任教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比例很大,乡村地理的教育始终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作为乡村教师一定要肩负起地理教学这一重任,使乡村地理教学一步步前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 策略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地理概念、规律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要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进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相应的内容表述出来。

指导学生写学习心得、学习体会、学习小论文,对某一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地理

事件的原因分析,以及本质规律和外在的联系的阐述,都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些方法。

二、不断创新,培养学生数理的逻辑智能

数理的逻辑智能在地理学科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包括推理和概括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任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数理的逻辑智能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教学中时区的换算,地方时的计算等。再如培养学生利用比例尺熟练地计算两地之间的实

际距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表面现象入手,揭示深层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设计情境,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灵巧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包括联系“身”和“心”,使身体得以完美展现的能力。身体的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那些能够支配全身或部分的身体(如善于用双手来解决问题)的人,就有高度发展的身体运动智能。

例如在学习“矿产”的分类时,让学生用手去摸不同的矿物,以此感受不同矿物在硬度、质地方面的差异,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又如在讲解方位时,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校园里去认知方位,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可让

一些学生模拟电视台播报员播报“城市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讲地球的公转时,请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太阳,来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把这一知识点直观化,达到理解的目的。

四、开展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善于与人合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改的教材中,自主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部分,由于每位学生的智能有差异,让学生单独完成这部分任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组员各自的智能优势,互帮互学、分工协作、智能互补。如网络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负责上网收集资料,课件制作在行的学生负责把相应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智能较高的学生负责作专题汇报,在分组和设计任务时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这样每位学生就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完成一项研究性课题《城市河流水污染成因分析》,可以根据人类智能的特点,在班级里让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特长,采用智能强弱搭配编组,各自发挥智能强项,分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如由善于交际的学生担任课题负责人,统领整组人的行动,由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设计整个研究。

课题的流程:1.到校内、外查资料;2.网上查询;3.访问校内、外专家、老师;4.实地考察;5.编印问卷;6.分析问题;7.结题报告的编写。

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对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得相关信息;运动智能占优势的学生与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学生担任实地考察的任务;编印问卷、分析问题由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学生完成;具有语言智能天分的学生担任课题报告的最后编写。整个研究课题就在学生们的共同合作学习中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五、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艺术亦是空间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感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

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教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多媒体有利于将运动变化的题型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如宇宙运动规律等。视觉――空间智能还表现为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上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欣赏,通过观察和欣赏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六、总结心得,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

高中地理学习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对于每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的反思和再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过程可以由阶段性考试的试卷作为切入点,但不应定位为自我批评与再批评。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而反思则应作为学习的必要延伸,是对阶段性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如何,知识结构有何不足,学习过程中方法、态度与相应掌握程度的得失……无论是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学生健康、健全地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七、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音乐智能

古代的很多哲学家都把音乐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主张:“节奏与和声蕴藏于灵魂深处,并在那

里掌握着最强有力的支配权,滋润身心,这些只有从受过良好教养的人身上才能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倡导者,他说:“音乐使我们显示出更有情调的个性。”音乐是一种聆听的语言,音乐智能拥有独特的规律和思维结构,与其他智能没有必然联系。20世纪音乐的领头羊史特拉文斯基曾经评论说:“音乐就是表现它自己。”这一点正是强调了人类音乐才能的独特性。具体到地理教学中,音乐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可以选择一种音乐用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以创造出愉悦的心情或氛围。加德纳指出:音乐智能的主要特征是理解、欣赏、制作、表现音乐节奏和旋律。已有的尝试和研究表明:在课堂中使用音乐,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这是因为:(1)音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音乐改变了记忆和学习的方式,创造了超强记忆;(3)音乐调节了通常学习时的紧张空气:它创设了积极愉快的心理氛围,使课堂学习充满了愉悦、自信和友爱。

如在预备铃响后的两分钟,播放一首旋律悠扬的曲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准备接受新知识。在地理课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以不同的音乐背景,如学习《长江》时,配首《长江之歌》;讲《日本》时,配首《拉网小调》或《樱花》;讲《青藏高原地区》时,配以歌曲《青藏高原》,如此教学,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下,自然事半功倍。

八、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专家竺可桢等都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习者对地理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源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地理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观察。当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深层的问题。如,在讲解“月相”前,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设问:为什么不同的日期会有不同的月相?各月相有何特征?进而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2003.

[2]白艳红.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辽宁师范大学,2004.

[3]任蔚.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潘红星.运用多元智能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地理教学,2006,(1).

[5]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