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篇(1)

论文关键词:传统雕塑,古代艺术,设计思想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2)

从一团粘土到精致、富有艺术审美的造型工艺品,陶瓷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中国文化的发育同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陶瓷雕塑主要通过纹饰、色彩、造型来体现艺术概念,因而拥有绘画性、装饰性和写意性三大特点,运用绘画、雕刻等技艺则加强了其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造型艺术形态的表达依靠线条来表达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信息。在陶瓷雕塑艺术中也不乏许多线条艺术运用的经典作品,在视觉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创造了经典而深刻的艺术语言。由于时代背景、观念、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传统陶瓷雕塑技艺与现代艺术品在技法和艺术表达方面各有特色。唐、宋时期的陶瓷雕塑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创新性,通过线条艺术的发挥,将中国传统的民俗民情与陶瓷艺术的朴素气质有机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情思和东方魅力。

2 线条在造型艺术中的功能

形态是体现各种视觉艺术造型概念的载体,也是实现造型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在造型艺术中,对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可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基本类别。现实形态是指有实实在在可视的形状、色彩、肌理等属性特征的形态。概念形态是指抛开现实形态中的各种属性,以意念感知的抽象形态。无论现实形态或概念形态都可以依据具体形态的知觉特性,分为点、线、面、体四种不同的基本视觉元素。艺术家通过点、线、面、体在空间内的组合,形成了效果各异的艺术形态,构建了丰富的造型语言。而在这其中,线条是具有最丰富、最形象和最多元效果的形态元素,它的运用使得造型艺术品的轮廓、空间、体积、动势等各种形态语言得到表达,也能够挖掘出艺术家想要赋予造型艺术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形态语汇。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简单的记号到复杂的艺术创作,随处可见线条的运用。在古代洞窟壁画中原始人会使用粗犷的有力的线条来描绘姿态各异 、生动活泼的图象,为后世留下了具有价值的形象化信息。而作为文明极度发达的现代人,身处客观世界的所看所想也总是运用线条来描绘。在幼儿在刚学会拿笔时,会下意识地先画线条,在他们的涂鸦作品中总是看到线的存在,跃动的线条在纸张上恣意驰骋,表达了孩子们一定的心理活动。因此线条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形象且流传最久远的创造视觉的表现方法。许多艺术家都是以运用线条为造型手段而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使得线条成为无论是具体物体抽象化还是抽象物体具体化中皆是最为实用的工具和最有力的手段。

3 线条艺术在陶瓷雕塑中的表达

线条的运用使得艺术表达更富有层次和动感,它以自身的匀直、回环、曲折、断续、深浅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将具象事物与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产生缔结,从而糅合出更具情态的艺术表达。线条的运用和组合可以更好地搭配和丰富绘画以及雕刻技艺中的色彩、速度、刚柔、明暗特征,有如弦上的音、台上的舞,生动、直接地将作品的形态、概念、文化构筑成有机体,强调并提升了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素质,更好地配合了东方艺术中多元化的形象艺术表达力。

在陶瓷雕塑艺术中,线条可以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形态、体积、轮廓等特质,也可以体现在其纹饰当中,对于作品提出了一种精致的、细腻的标准和要求。在光与影的交织下,或者移动过程中,作品的轮廓线、粗细、局部的高线等像音符一般于一件作品中奏合出一曲美妙的音乐。强调了线条美感的再现力和表达能力,为中国陶瓷雕塑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奠定基础。不同线条的运用和组合对人的视觉影响和情感信号也不同,匀直的线条给人以机械感,精细的线条使作品精致细腻、圆润的曲线使得作品高雅、曲折的线条使得作品律动。在陶瓷雕塑中,线条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功能:首先,成型工艺的灵活性使陶艺家可以用多种手法创作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盘筑的泥条、粘接线等线条在作品中显现出独特的线性结构美;其次,丰富的陶瓷釉色在现代陶瓷雕塑的表面往往会产生色阶或色相上的对比,颜色的对比产生的线条在光线的作用下会形成若即若离的光影美;再次,现代陶瓷雕塑在火的烧造过程中会形成火痕、裂纹等非人为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于超出了创作者的控制而透露出独特的自然美。这对于作品无疑是创造出了更为深刻的美学价值。

4 传统和现代线条观念的差异和联系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与传统形式相比,注入了更多的现代意识。尤其是受到来自西方等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融合,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和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即使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这在线条艺术的表达上也被显著地体现出来。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充分解放了泥、火、釉等陶瓷材料本体语言的审美特征,更加强调作者的个人意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在作品的塑造过程中,线条的使用不再程式化,增加了更多的偶然性。现代对于线条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却不再敏感,从而增添了作品的写实性。而在传统作品中,由于受到绘画、书法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陶瓷雕塑技艺比较注重写意的效果,通过线条的自由组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气势、风骨,赋予其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生命力。结合作品的材质,进行创作,传统陶瓷雕塑体现了社会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理念,结合具有东方特色的色彩文化,用线条将作品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如。如北朝墓出土的陶伎乐俑,利用了自由而不加约束的线条将一个自我陶醉的乐女表现的欢乐而富有情趣,活灵活现,仿佛有生命力般。

5 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线条表现力

传统绘画和书法中的线条艺术富有东方的写意特色,强调作品的风骨和意境,对于陶瓷雕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打破了西方雕塑艺术对于体和面作为标准的束缚,使得作品更加有情态和人文素质,是东方美学的代表形式之一。

唐朝具有代表性的陶瓷雕塑当属唐三彩。其线条流畅而舒逸,圆润而自由,展现了唐朝富足、安逸、繁荣的社会风貌。使得其作品具有民俗和民情特色,衬托出了唐代浪漫而壮丽的繁荣景象。代表作品如弹唱甬,简洁而明快的线条塑造了自然和谐的空间视觉,作品形神具备、生动传神。

宋代乃至明清之后的陶瓷雕塑作品便开始向着精细、繁缛、媚俗的方向延伸。“龙凤花草,肖其形容,五彩玲珑”也即成为标准。线条的使用随着技法的熟练,更富有创新性和传承性双重特色。然而中国的传统陶瓷雕塑始终保持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朴素情怀,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而富有丰富的民俗情思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广场 雕塑 现象 特征

1、广场雕塑的现象

在一些城市、区县,不管地方大小,几乎都热衷大广场建设,广场上一定要有一个大雕塑(当然要有政治、纪念意义的)。市、区、县一级级下来,就是街道,厂矿企事业单位,也都在搞,实在不能搞广场的,也得搞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显示一定政治内容和业绩的雕塑,如“腾飞”、“跃进”、“火炬”等等大型象征意义的雕塑。搞了一个“腾飞”构图的雕塑,一个向上的斜三角形造型,表示奋进,中间有一个金属球,插着许多棍棒表示光芒,象征街道地区党的领导。整个雕塑造型设计还是过得去的,但它的尺度,它的环境,实在体现不出“腾飞”和“奋进”的主题,市民对它肯定是冷漠的。城市广场雕塑也和建筑设计一样,要得就是与环境的相和谐而不是破坏。城市广场雕塑建设的三个理念: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1.1违背城雕创作的艺术规律:所说的广场城雕创作规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置放在特定城市广场中的雕塑艺术品,能够体现该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因此广场雕塑和建筑物例如高楼大厦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一样,那就是城市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内在精神方面具有不同于建筑或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意识形态性,虽然建筑、桥梁和道路工程也有体现文化品位的要求,但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对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要求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从讨论广场雕塑方案开始,到广场雕塑方案的设计,选定方案放大制作,以及采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都应当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所建起来的城市广场雕塑就会不和谐。

1.2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从事城市雕塑创作再也不是雕塑专家们可以称之为是本行的工作了,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人都想插手争夺的一块肥肉。搞建筑的包工头、分管城市建设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搞装修的人等在抢夺雕塑业务;而以赢利为目的成立的承包雕塑业务的名目繁多的“雕塑公司”和“雕塑艺术创作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和大江南北冒了出来。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各行各业为争夺雕塑业务,而“大干快上”,“人人都可以成为雕塑家”的咄咄怪事。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是造成当下城市雕塑豆腐渣工程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1.3长官意志的独断专行:长官严重践踏城雕管理法令,不按城雕创作的艺术规律办事。有的长官认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全才”,自认为不但是个优秀的行政管理的官员,而且也是个精通雕塑和环境艺术的权威人士,因此,根本不把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放在眼里。各级城雕指导委员会无职无权,形同虚设,是造成当前假冒伪劣城雕和城雕豆腐渣工程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广场雕塑的建议

为了有助于纠正城雕发展中存在的上述严重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参照整顿治理建筑行业不正之风的做法,由国家建委和文化部牵头,城雕委参加,在全国开展整顿治理城雕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城雕管理体制问题,使各级城雕委有职有权,完善城雕管理制度、条例和法令。

2.2由国家建委、文化部和城雕委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到全国一些业已在城雕建设中出现的好的典型、坏的例子,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报告呈报中央有关部门,公开在媒体上披露表扬好的,批评差的。

2.2建议由全国城雕委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城雕理论研讨会,梳理和研究在长达十几年中城雕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3、总结

这些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迅猛,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城市建设需要城市雕塑,需要“城市形象”,这客观上拉动了对于城市雕塑的市场需求。城市雕塑的文化准备对城市居民而言,它同时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塑造过程,它不光是要创作出作品,还要同时创造出能够理解和欣赏城市雕塑的城市公众。现在有的雕塑脱离了居民的欣赏水平,老百姓不接受;同时,也存在提高公众素质和普及艺术知识的问题。就是理解城市广场雕塑的地域性、环境的针对性和城市广场景观的协调性。广场建设在我国是个年轻的学科,虽然它至少与共和国同龄,但与西方二千多年的广场艺术史相比,只能算个刚堕地的婴儿。几十年断断续续的建设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怎样使我国传统深厚的建筑文化,雕塑文化与现代广场景观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融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艺术形象。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难题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宫晓春.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J].景观中国,2006,(07):21-22.

[2]林汉强.广场空间与雕塑[J].景观中国,2006,(07):37-38.

[3]陈少青.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杜春兰、刘洁.也谈城市雕塑的发展[J].规划师,2003,(03):48-49.

篇(4)

【关键词】:宗教;重形神;重风骨;内在灵性;秀骨清像

1、南朝佛造像艺术的分析

1.1背景:得到帝室的支持

由于社会的动荡,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艺术的吸收与融合,经过大分裂、大融合后,致使南朝时期,在艺术思想领域逐渐出现了与两晋不同的新格局。东晋时期,佛教势力渐渐传入,至南北朝开始,是佛教艺术逐渐从萌生走向高峰的至关重要时期,成为其各代名擅一时的艺术家乃至社会上下百姓对于佛教文化都抱有一种崇敬的心态,积极投身于艺术潮流之中,并出现建寺造塔、开窟造像的风气 。

1.2南朝造型的题材表现

在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题材较多,种类丰富。由于受南朝主流意识及南朝人士的审美特点的影响,浸润到了释迦像的造像着衣及服饰样式方面,致使南朝的释迦佛像的服饰多为褒衣博带佛衣,其着衣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融合的社会形势。综合南朝大部分的佛教造像,其造型题材虽有区别,但是所相处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佛教造像的推崇人士的审美模式相同,从而各题材的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是完全一致的。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南朝早期的佛教遗物与具有南北艺术风格相融合的佛教造像大量出土,正在矫正现代人们对于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发展面貌的整体认知,南朝佛教造像在当时时期所产生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现在已逐步得到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

1.3南朝宗教创作观点

南北朝美术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宗教美术。宗教美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现实必然会决定着艺术的发展。现实社会中的进步力量和衰颓力量的对立与斗争,都必然的会在艺术中反映出来。南北朝宗教美术的宏大的规模与巨大的创意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深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在表现技巧上也是有着跨越性的进步。虽然佛造像艺术在神态描写上表现的不够个性化,但也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特质。

2、谢赫审美主张

谢赫的“六法论”一直以来是衡量中国艺术科学又系统的审美准则与以及创作准则的重要依据,对中国艺术作品的审美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启发。因此以“六法论”的审美观点对他所处年代的佛教造像进行剖析。

谢赫“六法”的重要观念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中国的古代美学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所评判的标准一直不以“内容”与“形式”为准则,而是以“风”、“气”“韵”“骨”的审美标准进行艺术审视,致使这些审美标准在当时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中国美学概念中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同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既有意识观念层面的精神内容,又有实施于具体实践的方法理论。

2.1重形神

关于“六法”,“气韵生动”是其总则,是统罩、统领其余五法的总纲领,强调创作者的内在灵性,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谢赫品评二十七位画家时已透出了这一消息,例如,评论姚昙度的“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神鬼,皆能妙绝,同流真为,雅郑兼善,莫不俊发,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表现出姚昙度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才能,这种极高的艺术表现才能不是通过后期的培养而形成的。 “气韵生动”作为形而上的精神内容,制约着艺术家的艺术传达向着体现活泼生动的效果方面发展,并同时把这种理念作为具象的艺术效果。在此时期,佛教造像极大地融入了南朝人士的审美情趣。整个造型的艺术特征比较显著,精神状态以及性格也较为生动。

2.2“以形写神”

中国佛教雕塑注重的是形象内在的精神活动,而不是过于注重外在的形体准确度的塑造,它通常都是通过对于艺术作品情感化的空间把握与处理,加上艺术创作者的直觉式联想想象与抒感,甚至增添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表现,由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中国佛教造像给予人的感觉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直观,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气势逼人、一触即发的火气,而是像中国的书画那样用笔藏锋,将力量包含在其中,以其含蓄美、内涵美,给予人以更多品味的余韵。

2.3重L骨

谢赫的“骨法用笔”是通过艺术作品人物造型的描绘从而反应出人物特质的笔法以及线条的要求,“骨法”原本是对纸质以及帛上的绘画创作的笔法要求,然而现在用此法研究南朝石质材料的佛教造像,又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碰撞呢?南朝佛教造像最突出的艺术风格为“秀骨清像”,主要指的是佛陀或者是菩萨造型的外表皮体态较为削瘦,面貌较为清秀俊美,神情隽秀,双眸中深谙笑意的体态以及神态的造型样式,尤为亲切,充满飘逸高迈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些样式与古印度佛教造像的造型、寓意都有所差异。其一为:由阳刚之气转变为清秀俊美之貌。其二为:由厚重简约的服饰风格转型为轻巧修饰风格。导致这种特征差异的因素是由于古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同时,受中国的儒道传统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借鉴与改进的结果,佛教造像的气韵优雅的风格不免有几分儒雅之士的高尚在其中,同时,也包含着南朝世人对于佛教文化的虔诚与崇敬之心。

3、结语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价值,对艺术作品从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对现当代艺术的传承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对今后应当如何挖掘,使其成为拥有世界性意义的艺术文化价值,为人类今的后艺术文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着这一重要宗旨,本篇论文确定了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从谢赫的审美观点来分析南朝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融入了“六法论”中的重要观点进行了对比阐述。从而使得中国古代雕塑领域的艺术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层次。

【参考文献】:

[1] 卢辅圣.《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M].上海, 2004

篇(5)

关键词具象人物陶瓷雕塑,中国特色,东方情境,传统文脉

1引 言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的大量引入,从事陶艺的工作者基于“民间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逐渐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与全球背景下的西方现代文明为主导的文化潮流相融合,中国的当代陶艺逐步发展起来,并得以在当代陶瓷发展史上发光溢彩。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急速发展变化,国际资讯的畅通、文化交流的扩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当代陶艺将作如何发展;陶艺媒介的语言如何和当代艺术生活体验相适应,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的意义;陶艺家又如何确立自己民族的文化品格和话语方式,并进而确立自己民族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以上都值得陶艺工作者的思考。

中国传统人物陶瓷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造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而且具备传统精神和东方文化意蕴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2 人物陶瓷雕塑的理解

人作为万物之灵,是美的主体,以人的形象为主体的人物陶瓷雕塑一直是陶艺家们最为钟爱的主题,而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很具有东方情境、中国特色。我们很容易从当代陶艺家们的人物陶瓷雕塑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有当代精神的,既有对当代生活的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的艺术品。

所谓人物陶瓷雕塑是以陶或瓷作为物质材料,塑造可视和可触的具象或抽象的实体性的立体人物艺术现象,是反映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和审美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物质性的陶土和瓷泥,在窑火中进行变幻和融合,凝聚艺术特性于造型创作的一门独特艺术手法。人物陶瓷雕塑要求陶艺家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最为平常朴实却让人感动喜爱的对象,并概括、归纳、选择其最有特征的东西进行表现。

3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发展及其创作表现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和现代艺术概念的大量涌入,中国的现代艺术渐渐萌发和活跃起来,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突出的是对“传统的恢复”,其中曾鹏、曾力运用了概括的、简约的、夸张的形式语言,创作出具有很强形式意味的石湾“公仔”系列。

20世纪90年代前期,陶艺家受到国外艺术理念的影响,又缺乏理论指导,只是追求单纯的造型语言,并没有进行纯粹的现代陶艺的思考。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热衷于材料本体语言追求的艺术家,拓展了陶瓷的艺术形式,这期间的人物陶瓷雕塑,像一股清流,使中国当代陶艺对人物陶瓷塑造方面呈现出清晰明朗的发展脉络,寻找到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话语权”。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其间必然涵盖了原料工艺(坯料、釉料等)、成形工艺(注浆、拉坯、印坯、手工等)、烧成工艺(高温、中温、低温、氧化、还原等气氛)、装饰工艺(贴花、手绘、釉下、釉中、釉上等工艺)诸多工艺技术以及不定因素。综合原料、装饰、成形、烧成等工艺考虑,笔者认为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表现有以下几种形态:

3.1 从原料工艺角度考虑

3.1.1用粗质材料以写意手法进行表现

粗质泥料本身的空隙大、透气性好,在成形过程中,随意性强,干燥后不易开裂和变形,所以许多陶艺家喜欢选择它做较大件的雕塑作品和一次性完成的原作。但因粗质泥料颗粒太粗,在深入刻画过程中受到限制,于是有很多陶艺家对粗质泥料进行精加工,使之成为较细的泥料,用雕塑的语言来塑造出可视和可触的人物形象,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人物的造型风格有的似乎中国的写意水墨画,有的则近乎工笔。

如图1所示的陶艺家吕品昌的作品《阿福系列》,则已经从学院的严谨转换成一种相当东方式的塑造方法,线与体的聚合、神与形的抒发都体现了东方主义的美。作品采用了泥板成形的手法,在人物的动作、肢体截取和烧成手法上都极为大胆放松。体积庞大、风格独特、雕塑感强,吕品晶借用民间吉祥寓意的大阿福形象,强化了作为一个东方陶艺家的一种东方的塑造方式,大片泥片的采用、线条的勾勒,都有点类似中国的水墨画。人物造像厚实丰满,松紧得益,气韵生动。阿福福态的体态,含蓄而耐人寻味的面容,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认为:“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和有能力的,都应给人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感受。”正是这生生不息的感受,这种对文化的默默垂顾,留给人们深深的思索和眷顾,使陶艺获得升华,文化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罗小平是中国陶艺家里运用泥片卷捏塑造人物最有感觉的一位。”罗小平走的是一条最简短的“返朴归真”的道路。“罗小平的心目中始终浓烈地散发着中国雕塑造型的情感景象,充满文儒气的人物、表情木讷的姿态,是他传统文化深层精神和当代文化品格的机敏把握。“罗小平从宜兴壶拍身桶的方法中演变出用泥片在转、压、拆的方法中塑造人物,将传统的紫砂材料与中国现代陶艺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熟练的造型语言和雕塑能力运用到泥板的卷曲中,巧妙地利用泥在延展中所产生的张力和柔韧性,以及延展开的泥片在卷、叠、摁、压等不同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效果,再运用粗质泥料与原始熏烧工艺的结合,达到朴拙感的绝妙补充与完善。罗小平的作品成熟细腻,富于感情,传达出随意与舒展、松动与张扬的特性,以一种大气的样式、朴实的手法、坚实的材料感给人以单纯质朴的视觉感受,传达了佛道等传统文化境界,窥视了人内心的心理感受,保留了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开阔了西方现代艺术对“真实性”的理解和“永恒性”的追求。图2为罗小平作品《愚者》之四。

3.1.2 用粗质材料以工笔手法进行表现

刘正的作品也是用粗质的材料陶土作为原料,以造型难度极大的人物为主,不但挑战了人体动作的极限也挑战了陶艺烧成品的工艺极限。他采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构成人体,将人体造型放置在很小的支点上。其作品《惊蛰》(见图3),女人体只有手指和脚尖着地,人体如同冲出地面,清瘦而有力,昂着头,动作歇斯底里,似乎要挣扎同时又有并非痛苦的抑制。

刘正的人物造型风格近乎工笔,造型细腻,人物刻画细致,似乎很难把他的作品归类为粗质材料运用之中。他采用极为西方的雕塑塑造方式,呈现和表达当代人实实在在的情绪。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感触到他对生命的原始冲动与理解,生命、死亡、悲怜、温情从他流动的形态中流露出来,可以说是一种西方的造型方式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一种现代塑造手法与当代生活感受的完美再现。

3.1.3 细质瓷泥的施釉表现

细质材料主要是指瓷泥。瓷泥与陶土相比,在塑造成形过程中更难把握,它的可塑性较差,结合性能不强,在干燥过程别容易开裂,而且烧成温度较高,但它洁白的色质和温润舒适的手感,以及烧成后“白如玉”的品质,是许多陶艺家偏爱的材质。

如姚永康创造了一系列直立造型的瓷泥娃娃和小动物相结合的作品――《世纪娃》系列(见图4),就以细质瓷泥来表现娃娃的细嫩皮肤。作品以娃娃的造型作为主线,在娃娃四周穿插着莲藕、荷杆和荷叶,有的将底座塑造成大鱼或方型的符号,表层施以薄薄的青釉,釉色明暗对比丰富,表层烧制出龟裂细纹,使作品富于自然气息。作品将中国画写意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泥片的卷曲自然形成人物的表情和形态,随意在头部刻线和挤压出人物神似的五官,有的作品甚至如中国画盖满印章。姚永康将中国水墨画的语言自然充分地运用到这组瓷土作品上,褪去了作品表面的火气,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东方瓷性,品味到一种瓷的韵味,是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创作成果。

而陶艺家黄胜则是在唐的自足精神与宋的内在气质要求的结合中实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他的作品与姚永康的作品风格较为相近,采用细质瓷泥,通体用青釉装饰,其作品以泥板成形的人物雕塑为主。其中《女孩》系列(见图5)是对现实生活中青春的赞美,在雕塑造型饱满的体量感和空间占有上,泥板经手捏制的衣纹与影青釉相结合,产生了斑驳的色彩变化与明暗对比,视觉好像沿着光来的方向产生富有音乐的旋律、韵味,整个形态似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动而富有庄重典雅的口味,隐约散发出张弛的韵外之致,供欣赏者细细体味。

3.2 从装饰工艺角度考虑

陶瓷装饰一是在坯体上进行装饰处理,二是在釉上或釉下彩绘。创作者可利用各种装饰手法来装饰自己的作品,探寻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使人物陶瓷雕塑在装饰意象上更具魅力。

陶艺家刘建华就是运用景德镇别具特色的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来表现陶瓷雕塑的典型。他曾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抽象造型实验,更早地“恢复”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他认为具像人物更有利于表现对当下社会文化变革的现实,更能表达中国古代绘画中对追求人的“传神写照”手法的继承,更具现实的批判意义。

因此,刘建华从90年代开始就用一系列中国式的服装作为创作的元素,从中山装到对襟衣服再到旗袍,利用青花和粉彩等传统工艺,将这些工艺进行改造利用,并赋予作品全新的造型。例如其作品《嬉戏》(见图6),穿着旗袍的东方女性蜷曲在瓷盘上,让人看起来更像是一道中国文化烹饪出来的色彩艳丽的佳肴,女性和旗袍的美丽在这里被展示成一道可以享用的大餐,但给观者的感觉却很遥远,美丽的躯干,没有头颅和手臂,没有了表情,没有了手势,让人失去了判断。同时对当代的女性的处理也给予出警示:掌握好自己的命运和地位,以免重新面临沦为 “盘中餐”的危险。他用“旗袍”这样一个阴性的符号,开始将作品放在一个全国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来进行思考。通过作品个体的“缺失”和“性感”的存在,他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玩味的态度,暗示出西方艺术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当代艺术的实际关系,将抽干个性化内容的文化躯壳用“青花和粉彩”的瓷盘托出,精心制作了一场以文化的名义享受异国情调的盛宴。在这场盛宴中,没有个体,也没有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只有那些文化和文化的名义。他这种嬉戏的态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

3.3 从造型语言考虑

随着现代人物陶瓷雕塑理念上的突破,陶艺家已把注意力从传统的整体性转向造型的本向性,从点、线、面、体等形式语言中建构起自己作品的生长点。很多陶艺家在采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在造型上进行夸张,运用现代的色彩理念来进行装饰,在形体上和色彩上都体现出点、线、面的运用。如刘海峰创作的《梦界》系列(见图7),作品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分析,有别于传统的甜美型风格,材质的选用及表现手法都使整体视觉冲击力较强。采用传统题材的佛头作为媒介,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形,头发、眼睛、脖子等的点、鼻子的线与脸的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从造型上充分体现了点、线、面的运用,用饱满的造型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境。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宗教文化用现代的陶艺理念来诠释,更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境界的升华。

有的陶艺家在现代人物形象造型基础上,配以传统的陶瓷装饰手法,运用色彩装饰上的点、线、面的烘托,表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形式美感。周玲的作品《女人花》系列就是用现代人物形象造型,采用传统的釉上装饰手法绘出吉祥喜庆的传统纹样,表现具有现代时尚的审美感受与形态样式,充分体现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花样世界的热爱。

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总能从传统和现念中找到契合点,创造出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感受和生活情趣的作品。“在当下陶瓷媒介的语言问题上,归根结底在于如何获得既能和当代生活方式、体验相匹配,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意义的传达功能的语言形态。”要找到适合的艺术语言方式,前提是不能远离当下现实感受和生活体验,使用通俗的、日常的、生活化的符号,来强调艺术的针对性和批判性,来强调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

4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历史地位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陶艺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很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作为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并没有中断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文脉,而是用西方构筑观念加上本民族文化,使之脱胎为中国腔、中国调,最终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的资源。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正是基于“民间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并没有失去话语权,而充分体现出其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实的语言资源。不少陶艺家从民族化的风格和背景出发,对自己作出了准确的身份定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创作出独特的造型风格,使作品具备足够的精神力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陶艺家用很具有东方、传统精神的话语方式来关注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表达当代人当下的生活和情趣。陶艺家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审视当下,在国际性与本土风格、民族性中找寻出结合的可能,使本土的文化观念、审美主张等与国际化视觉语言和谐发展。同时,应关注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让泥和火更进一步地切入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更加切入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底蕴,促成当代文化的融合,推动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5结 束 语

笔者认为,陶艺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及时代气息,中国的当代陶艺更应该推向一个超越现状的新境界。中国人物陶瓷雕塑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应在传统人物陶瓷雕塑的工艺与设计理念方面去探索和研究,扩展陶艺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语言方向。当代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陶艺家的艺术创作,陶艺家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感受它,体验它,并融入艺术创作中。中国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须明确民族身份,保持民族文化魅力和特色,在作品蕴涵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更加富有内涵与深意。创作者应更加关心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生存问题,也应更加关心个人的命运和其他周围的生活及社会环境。在对人物陶瓷雕塑进行创作的同时,陶艺家还要多考虑作品所展示的环境和场所,使作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与环境,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人物陶瓷雕塑的东方气质和本土文化,发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文脉。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工业编辑部.2004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2004

2 吕品昌.中国当代陶艺[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

3 孙 晶,邬烈炎编.现代陶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7)

4 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0)

5 颜新元.中国现代陶艺家[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6)

6 张景辉,邓和清,刘海峰.陶瓷雕塑[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7 陈雨前.中国陶瓷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

8 左正尧.超越泥性[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

9 胡存喜,赵坤.景德镇名瓷鉴赏与收藏[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12)

篇(6)

关键词:审美追求;神似;天人合一;形似;理性

作为中西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古典油画在画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源于两种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他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产生的理论基础

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从人物画中分解出来并独立发展的画种。它的产生深受道家老庄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道德概念,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有“道”而生,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是应该和谐共存的,人和自然也是一样。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到了汉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加之异族入侵,各种思想得以交融贯通。人们的思想束缚逐渐解除,黄巾之兴和老庄学说的盛行确立了一种出世、超然的世界观。从汉朝的通经致用到太平盛世,转而变为魏晋时期的无拘无束,悠闲自得。因此,魏晋时期的隐士增多,也为山水画的意境指明了方向。山水画成为比人物画更为适合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途径。自古以来国人就在不断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成为山水画所要追求的境界,这一哲学思想贯通了中国哲学发展史和中国古典绘画的历史进程,也铸造了中国山水画深厚的艺术特质。

玄学是山水画发展的又一精神催化剂。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把老庄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糅合产生了一种思潮――玄学。玄学思想使得归隐山林成为一种风尚,很多文人墨客开始寄情山水,于是就有了“东篱下采菊”的陶渊明。文人的绘画以“娱情”代替了“教化”,绘画的主体也从人物转向了山水。道家学说和玄学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山水画的发展,使山水画家注重内心感受,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二、西方古典油画产生的理论基础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先哲已经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其重要性,也注意到维护个体人格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西方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主客观的矛盾不可调和,上帝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所谓“天人相分”。西方哲学观念主张将事物一分为二,将认识分为感性与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将社会分为人与上帝,其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古希腊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理论就是“模仿自然”。在西方,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摹仿论就诞生了。拉克利特认为艺术和谐的原因在于摹仿自然,德谟克利特也认为人的很多技巧来源于动物的世界。摹仿论发展到柏拉图时代又有了新的内涵。柏拉图提出了“理式世界”的说法:例如上帝赋予床以形象,木匠造的床是对这种形象的模仿,而画家画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认为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摹仿论作为西方重要哲学概念,影响着优化的产生与发展,油画被要求必须模仿现实中的事物。

西方古典油画的产生也深受理性的影响,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崇尚理性。古希腊伦理学和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则表现为尚知和崇理,理智、哲学的沉思被强调为最高的德性。与感性相反,古希腊的艺术表现为“模仿”,主张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再现自然,情感不占主要作用,而理性因素则占了上风,强调艺术的真实。在希腊艺术中,雕塑和建筑是最高的成就,希腊的雕塑和建筑的立体造型、浑圆厚实的体积、光影下雕塑的明暗变化、雕塑在光影下的气氛、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积等等,充分体现了希腊艺术尚知与崇理的理念,这些都直接的影响了西方传统的写实技法的方向,使西方绘画朝着注重体积、注重写实的方向发展。油画风景亦是如此,追求物像的体积感、真实感、可触摸感,以及物像所在的空间的光感与氛围。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空间的感觉,这些无不来源于希腊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艺术要真实的再现自然,注重空间、结构、比例的和谐,面对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现实中感受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现真实的大自然,以更真实、更有效、更直接的表现大自然,借此表达他们对大自然与世界的热爱,对现实世界情感的寄托。西方古典油画这种形美的追求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神美的追求显然是不同的。

三、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对美的不同追求

相较于西方艺术的写实,中国山水画更加注重心的沟通。中国古典画家对山水花鸟、虫鱼草木的刻画,从不刻意模仿写实,所谓 “山河传神” 正印证了悍南田所说的“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的理论。事实上,所谓 “传神” 并非花鸟山水本身所蕴含的“神”的概念,而是把人的精神在自然物中对象化了。“托物见志” “缘物寄情” 正是中国古典艺术家对于山水、 松竹、 花鸟等审美象征物的发现和有意识的表现。中国山水画正是做到了以意象的形式表现自然事物,以内在的精神来观察大自然,不是简单地写实,中国山水画以自己独特的方法表现了大自然的风韵。虽是寥寥数笔,却独有一番风韵,其精神内涵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唐代画家张就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才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造化的感悟,且在“心”与“物”、“技”与“道”、“情”与“理”的相融统一之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正是如此,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将自然造化的“形”与“神”与画家的认识感受想融合,创造出艺术的生命及反映其自强的精神,给观者以审美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追求。如北宋时期郭熙的《林泉高致》,作于中国山水画成熟时期,很好地阐释了山水画的审美特质。《林泉高致》中有言“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描绘了四个不同季节山给人的不同感觉,笔下的山似是活了一样。其中“如笑”、“如滴”、“如妆”和“如睡”充分说明了山水此时已成为画家胸中的审美意象。画家在创作时要把山水当作有喜怒哀乐的人来描绘,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能生动感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山水画从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情景交融”是画家们所乐于见到的。且观郭熙所作山水画:山、树、雪都是用寥寥线条勾勒而成,像山又不似山,像雪又不似山。道像又不全像,道不像却又很好地把握了事物的风韵,这种心神领会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奇妙的精华所在。

而西方古典油画自发展初期就显示出了写实倾向。起源于北欧的油画和继续传统和荣耀的南欧的壁画在阿尔卑斯山的两侧交响呼应着。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作罗马艺术时期,也是人为的历史分界线。罗马艺术时期开始于9世纪,终止于13世纪。与现代人理解的画家和艺术工作者很大的不同,就是教会和政治对他们深入至个人的影响。那时候的画家没有绘画的自由,必须符合某些利益的趋势。因为无论谁在统治阿尔卑斯山脉的两侧,那个人始终无法愿意和容忍画家们将异端的东西镶铸在自己的天花板上。所以直到旧制度土崩瓦解后,在胜利的野蛮部落的雇佣下,新的艺术在大半岛上开始蓬勃发展。15世纪上半叶,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罗马艺术被歌特艺术所取代。画家们又开始了新的工作。在神秘和隆重的教堂、宫殿中,绘画与建筑、雕塑一起成为历史的新宠儿。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要求关注社会现实。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油画高度发展的时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普遍关心人自身与周围的环境,摆脱单一的基督教经典题材的创作亟待进行,很多作家开始对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直接描绘此时出现了很多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的画作。达芬奇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1]达芬奇的想法正是当时油画画作界的主流思想。力求形似,把事物真实客观地再现在画布上,达到栩栩如生方是最高境界。西方有一个故事说绘画比赛中,第一个画家把葡萄画在了画布上,结果引来了小鸟的雕琢。这个画家很得意,觉得自己赢定了,让第二个人把帘子拉开展示作品,殊不知那幅让他以为是帘子的其实就是另一画家的作品。连人的眼睛都被骗了,胜负高低自然不言而喻。这个故事中两个画家在绘画的初衷就是想要将事物的真实的样子描绘出来,最后获胜的这个人也是因为他的画作与实物很像,简直是栩栩如生所以连人的眼睛都欺骗过去了。这种追求画作和实物的高度相似在西方并不是无独有偶的。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画鸡蛋的故事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 为了追求与实物的高度相似,达芬奇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日日练习画蛋,三年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鸡蛋,画出了各个形态的鸡蛋。不断提高观察力,以期达到与事物高度的相似正是油画“务实精神”的体现。欣赏西方油画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细节,甚至是蒙娜丽莎脸上的笑纹都不会被错过。无论是宗教壁画还是自由选择主题的画作,西方古典油画都摆脱不了尊重所画景物的真实性效果,他们理性而客观地去表现内心的浪漫色彩,是在“再现” 物象的角度看到气质所传达的美, 属于视觉再现的个性化。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古典油画这两个诞生不同地域的绘画类型,因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的区别在审美上显示出不同的追求。西方古典油画风景是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教条到人文主义为理念的绘画形式,是以严谨的、理性的态度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绘画原则,绘画中注重重心略物,以表达画家本身的思想情感为目标,创造情景交融的绘画形式。一个是追求形似,一个追求神似,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古典油画尽管各有所长,却共同言说着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

注释:

[1][意]莱昂纳多・达・芬奇,达芬奇谈艺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48页。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篇(7)

 

装饰艺术随着原始人类对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伴随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而诞生,是人类以审美和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装饰艺术审美取向的趋同性与特异性日趋明显是以条理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等艺术方法,运用美的规律得以展现。现代装饰艺术受到传统装饰艺术的影响,继而突破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法则的束缚,使其艺术风格更加生动活泼,赋予时代的特征。

 

装饰艺术内容和样式的丰富性使得现代装饰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1981年袁运甫师生为北京燕京饭店设计了以中国历代文化精华为题材的壁画《智慧之光》,首次采用了传统建筑彩画工艺中的沥粉贴金工艺手段,成功的将传统的装饰题材结合现代装饰艺术设计。

 

一、传统文化与装饰艺术设计的内涵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本质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好特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影晌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为古人思想和精神凝结而成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式,以及诸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日等。传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可供设计借鉴的元素很多,但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在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而借鉴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则应在对其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民族风盛行的当下,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在满足现代人精神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装饰艺术设计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远的继承和创新,以在设计中更全面地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能够对人们更好地生活产生较大的引导和帮助。在设计中,设计师既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又要紧随时代步伐,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民族个性突出的设计风格。

 

二、装饰艺术的和谐统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当今的装饰艺术设计,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心理学、美学、思维科学、人类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冲破了地域文化的封闭,在多维的空间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更具普泛性文化的特色。

 

1.材料

 

装饰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材料运用的广泛性。现代科学的发展无疑拓宽了现代装饰艺术材料的选择范畴。现代装饰艺术材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如橡胶、棉花、沙子、石材、蚕丝、金属、亚麻、羊毛、皮革、粘土等。另一类是人工材料,如玻璃、塑料、陶瓷、人造革、人造纤维等。现代装饰艺术的创作构思与表现有赖于材料的开发,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好的雕塑艺术家在审视作品时,除了形式在上的独特及具体形象的斟酌外,还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质感美。必须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塑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特别要强调对装饰材料在形态、质感、色彩和肌理效果上进行处理。要充分展示出高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现代材料特色,又不可忽视对原始粗犷的本土材料的应用,以体现出天然材料与人工复合材料并存的审美趣味。

 

2.尺寸

 

现代装饰艺术尺度大小由所装饰的环境的尺度决定。跟架上绘画相比,装饰艺术作品的尺寸远远超过架上绘画尺度。一副大型装饰壁画则要达到几十平方米,甚至几百平方米。所以往往对观者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烈,观者置身于作品之中,往往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装饰艺术更受空间的局限,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决定装饰作品的尺幅大小。

 

3.形式

 

装饰艺术比其他造型艺术更注重形式本身。形式美在任何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装饰性强的艺术品更是强调形式美。从我国装饰艺术走过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装饰形式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来看,完全可以断定美的形式发展足以构成某种相对固定的美的风格,并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往往形式美就是其内容,尤其是抽象艺术作品。装饰艺术与写实艺术相比,正如舞蹈和电影相比较。舞蹈更侧重于舞蹈动态美与节奏美,动作表现内容和情节是第二位。而电影更侧重在内容和具体情节上,表演的本身必须结合内容。

 

对形式语言的推敲经营并确定其在作品上的独立价值,往往导致作品的倾向性。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历表明其创作风格的装饰倾向特点。如:毕加索综合时期的陶艺和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倾向。装饰形式语言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的美的感受,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装饰所特有的表现语言如韵律、和谐、渐变、对比、均齐、重复、律动、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与把握结合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影响作品的成败。

 

三、传统工艺的运用及审美特性

 

着眼历史,装饰设计其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装饰设计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强大的创造力。现代装饰设计最早见于西方世界,展现的是西方文化内涵。但只有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我国现代装饰设计理念中,才能推动我国现代装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兼具实用性与强大的文化内涵。

 

装饰设计能够反映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可以表现在设计作品中的风格、色彩、材料等方面。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几乎每一件设计作品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有些设计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我国的古代大型建筑多体现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还有些作品是民族特定气节或性格的体现。传统文化与设计之间在很多时候能够相互融合。早期的艺术与文化本是一体,传统文化是时代积淀下的产物,不能将其与落后联系在一起,人们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秉持批判的精神对其进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中随处可见,而摒弃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则缺少相应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艺术的各种形式体现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和影晌力。

 

传统图案和色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后人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图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古人喜欢用图案纹饰表达对生产生活的美好寄托与希望。传统图案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多样,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常采取比喻、谐音、比拟等表现手法表达寓意。如传统图案中的喜鹊,代表喜事降临,作为图案可增强设计内涵。祥云图案,象征吉祥如意、生生不息,常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在平面设计中。

 

传统色彩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其通常包括红、白、黑、黄和青五色,代表五行中的火、金、水、土和木。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并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喜庆与欢乐,黄色象征富贵与地位,青色象征生机,白色象征纯洁与高贵,黑色象征沉稳与神秘。红色是传统色彩中最常见的颜色,表达出喜庆与欢乐。

 

传统工艺美术赋予现代装饰设计独特的审美情趣,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会发现,装饰并不仅仅只是装饰,其与工艺美术的功能性完美结合到了一起。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装饰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功能与美实现了自然的结合,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代装饰设计偏重于技巧和制作工艺的科学、便捷、模块化,其优势也在此。现代装饰设计能够最大效率地完成设计,完全符合当今社会自由、迅捷、多元的时代特征,但装饰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脱节造成的审美情趣的衰落同样明显。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审美情趣理应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得到更好的传递。

 

四、结语

 

装饰艺术是生活的升华,它有独特的艺术境界。由于其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简练、概括、夸张、变形、追求完美的意境,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装饰艺术是理想化的艺术,它的艺术形式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和自然底蕴的呈现。现代装饰设计起源于工业发展,强调人的感受,同样崇尚对美的追求,有一定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