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时间:2023-08-11 16:5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语文创新教学;课改方法
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语文对一个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尤其针对小学生,语文可以最真实、形象的表现自我,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技巧,还可以增强自我的理解能力,使其成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基础。所以,如何让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成了教育学者应当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分析为何要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众所周知,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会使应试教育退离人们的视线,在教学活动中,人们更加的注重创新、争优,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接过肩负国家重任的“钢枪”也成了教育部门时刻关注的问题。新一代能人的培养是需要基础条件的,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赋予了其太多的关注与期望,这样的使命感在每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感到无比巨大的压力。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很全面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个人素养,爱祖国、爱社会,这样宏伟的生命观都要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让其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起到的作用更是让人不容忽视,写作、阅读、语言、理解等等很多个人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不仅如此,小学语文对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观念、性格、秉性等等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有着重要影响。人民赋予了教育工作者很高的荣誉,我们也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回报社会。
二、分析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可否认,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太多的老师思想还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没有创新意识,或是不知道要如何创新,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体制改革,所谓的新课改无非就是增减教材,最终还是换汤不换药。这样的思想相当的可怕。
2、没有一个全面的培训体系。针对存在的情况,我国进行了统一的新课改后,很多对教师的培训仅仅走的是一种形式,没有调查,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教师到底需要怎样的知识,所以劳力伤财,势必达不到好的效果。
3、没有充分的客观条件。目前为止,我国可用的教学物资还不够充足,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很多的教学经验可以沟通传达,教师即使想要进行创新可以做的空间及范围都相当有限。加之学生数量繁多、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等等很多因素,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教学创新。客观条件不足也成了我国教育改革没有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首先,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角色及其观念。现代社会需要进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精神也不离其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不断的创新。不可否认,想要教育教学创新,教师的思想至关重要。在面对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时,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精华要发扬,糟粕要弃之。
在新的教育体制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当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课堂统治者,而是一个科学的导师,用一个朋友的角度去激发、去灌输学生思想,让学生都能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把“教”与“学”变为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某个知识点,而新的教育体制要求教师是传授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习可以自主学习。
2、课堂气氛要轻松融洽。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言、实践等等,让学生在整个过程可以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不仅如此,语文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将自己学的内容可以跨出书本、跨越课堂,把学习变成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结合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案例,彻底走出从前应试教育带来的思想误区。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定要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在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在所难免,老师一定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这类问题,以一个适当的角度去对待,不能因此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及自信心,一旦伤及,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一定要遵循三点,那就是真诚、真实、励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的主旨。
3、接受学生的异类思维。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不允许学生有异类思维,一切都要约定成章的去做,不能创新更不能求异。而新的教育体制则要求教师要充分开拓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处理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想出多个解决方案。例如,在语文考试中,可以列出这样的考题供学生解答,列出一段话,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重新整理,不限制字数。这种求异的拓展性思维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新心理,考试题目的答案上不再有统一的答案,不再要求学生都做出一致的回答,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求异思想进行了鼓励。
4、要结合德智教育等其他多方面。语文作为一个最基础的应用学科,不仅仅是生活的一种工具,更在人的思想行为、心里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改使小学的语文课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他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到知识,没有很强的被教育感觉,学习也成了探索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小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逐渐形成对文字、对思想、对社会甚至对人生的理解能力,老师要在一个引导者的角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素养外,热爱工作、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等等众多方面都是要去努力做到,用心、用力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式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及社会的需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应当对新课改用心地思考,处处为学生考虑,积极正确地分析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能有一个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璐璐.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J]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分类号】G623.2
语文作为小学课堂最基本的科目,也是每一位小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必须要学习的,而且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科目,更是连接其他课堂以及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故而小学语文教育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改革更为重要,其关系到整个小学教育的成败,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未能深入贯彻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与传统的其他小学科目相比,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为此老师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也应该采用一些比较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抓住要点,一味追求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自身教学质量,其更是对语文教学改革严重误解。还有的老师,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注重差生及其需求,导致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造成了班级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
2.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差
语文课堂相对于数学的逻辑、严密性,更是吸引了大部分小学生的目光。但是很多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没能很好的把握现阶段我国新课改的理念,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应该在相对应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比较新型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比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合作,更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增加了对于知识的认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探索式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不断的挖掘问题,形成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当然教师在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关心,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
3.教师观念较为传统
新课改对于整体教师的素质要求还是相对较高的,但是教师自身并没有做出对应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新课改改革的失败。语文教育作为新课改的难点,其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它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从深层次看待课改工作,更是要养成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喜爱与兴趣。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还是简单停留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把自己的工作纯粹理解为识字工作,而不能深入了解其学科的内在意义,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语文教改工作的失败。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效果
1.倡导改革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源动力,其运用到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小学语文课改的目标也要将创新意识深入到整个的教学目标中,同事加强教师自身的创新性。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还是很欠缺的。大部分教师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新课改,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于教师思想的教育与相关培训,使老师们能够切实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听课的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创新教学方式,并通过相应考核制度的建立,让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到实处。当然除了教师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学校也应该注重教学理论创新,更好的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
2.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教学虽然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但是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最初期的萌芽学习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要加强老师自身职业本领以及教学素质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对语文教师的各种知识培训活动,不断的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要注意引进各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视野,更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强优秀教师之间的研讨与交流,并通过各式的多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报纸、杂志等,为教师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当然学校对于教师教学方面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整个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更是锻炼了老师资源使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3.强调文化的继承性
很多老师认为新课改就应该完全摒弃旧的文化传统与理念,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观念很明显是错误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虽然现今的确有一些新的理论,老师要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相冲突。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手段的创新,并要求语文课堂更能深入的体现到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凡事过犹不及,教师也不能一味注重传统文化的引入,而忽略教学内容的教育。
4.引入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相关的评价机制并没有与对应的教学改革相配套。大部分的小学还是沿袭着旧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其并不能真实反应该校的真实语文教学成果,同时也无法对其做出合理性的指导。学校自身要能够及时的认识到上述问题,及时的引入科学、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保证新课改的成果。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暴露出的相关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及时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让语文教学改革进展更加顺利。
一、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趋势
本世纪初,为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出台了师范院校布局调整计划,逐步取消中师,实现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本科、专科、中专)向两级师范(本科和专科)过渡,这意味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大部分责任落到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最初都把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小学语文教师及偏远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但十多年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专科层次的语教专业的毕业生早已适应不了中学对语文教师学历的要求,即便是偏远地区也不例外。据笔者统计,在近两年的省教师招聘考试中,无论是特岗教师还是国编教师的招聘考试,报考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条件都已经提高到本科及其以上,甚至稍微好点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条件也已提高到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了。很显然,专科层次的语教专业如果还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及偏远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应该直接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教学时数的日益减少的矛盾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众多,而高职高专教学重技能训练的教学实际使得古代文学课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效率,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使得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不浓
古代文学这门课历史悠久,前辈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已经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上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供后人借鉴。从这一点来说,古代文学课原本应该比一些新兴课程发展得好;但恰恰相反,古代文学课现在已经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古代文学教师因袭前辈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很少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和创新。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这势必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再加上学生语文水平较差,阅读古文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对这门课越来越没有兴趣。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高专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师的原有教师(因为原来的中师大部分都升格为高职高专),另一类是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前一类教师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后一类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只知道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缺乏教学实训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效率。
二、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山区农村小学 多元智能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问题 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近年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提高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还存在着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严重脱离、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老旧、学生能力培养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农村现有教育教学条件进行了思考,以希能够找到适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之分析
(一)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严重脱离。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照本宣科,以教材为上,为教材为纲:而教材却又离生活很远。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而不会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迁移。有些本来学生很熟悉的东西,在课本上换个叫法,老师在那里解释半天也没解释清楚,结果是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这样的教学就很难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了。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老旧。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有的人一辈子也出去过几次,见的少,自然习惯于老法子,缺乏创新,很多老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有位语文教师出了一道练习:下雪之后,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冬天,有的学生说想到了结冰,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寒冷,这些老师都给予了表扬和肯定;而有一位学生说“我想到春天”,结果被教师打了的叉叉,原因是与标准答案不符,显然,如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抱定这种思维模式,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由于农村学生锻炼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如果仅有的几次想法也被老师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小、自卑的心理,创造力也就随之减少。
(三)学生能力培养滞后。
教师重读轻写,导致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有的教师重写轻读,经常让学生一个字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遍,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学生会写了,根本没必要写那么遍,浪费时间不说,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少益处。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即使有也很少大面积地对学生开放,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生有想法要表达,但因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有学到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导致学生不会表达、表达不畅等问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除了课堂之外,学生们课外的学习活动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学生一放学,回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由于课堂教学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相对城市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结果是学不能致用,以至于很多地方出现了读大学无用说,导致学生、家长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减少了许多。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未来之思考
(一)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出路在教师、未来在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质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投入,使教师水平有持续不断地提升:各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去外校观摩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自己也应经常学习,以身作则,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到城市中心学校交流学习,把城市中心学校教师派到农村小学任教,进行交换交流,以促进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结合农村实际,寓教于农村实际之中。
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不应也不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农村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大自然,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淳朴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并提倡语文学习的综合,积极创设日常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造更加开放和谐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实践知识。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本地人文自然资源,开拓语文价值意义。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文,也有一些自然资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解人文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参观优美的名川大山,这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国家正在创建创新型国家,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拓展学习的途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活动,通过实验性活动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还有很大不同,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门数比城市小学少得多,特别是实验课更是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农村小学无法开设。而农村小学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语文和数学,语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语文了,还包含了其他一些科学之类的知识。所以,如果能在农村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贯穿一些实验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要贴近农村生活,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激情,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农村小学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