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篇(1)

把四个模块的教材中涉及到《考试说明》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点简要整理汇集起来,在这个复习环节中,教师不必亲力亲为,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同时要求他们把各个知识点象在电脑里储存个人资料一样要以不同名称的“文件夹”进行分类,需要时以便快捷准确取出所需资料。比如《生活与哲学》大的方面可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再往下一个“文件夹”打开的话就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由大到小,层层排序汇集知识点,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

二、 梳理“线”

明确知识点的联系,建立知识线。所谓知识线,就是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或共性,以一条主线连结起来,形成基本线索。知识点的联系越清晰,共性特征越明显,知识点组合连结的角度就越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更能得到发挥,可谓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在复习《政治生活》时,全书始终以“国家”为中心呈线状辐射展开,即从整体来看,国家可以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政党、公民、国际社会 (外部环境)的主线连结起来;从局部来看,国家制度可以用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的主线连结起来,国家政策可以用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的规律性可以用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到《经济生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可以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线连结起来等。通过类似此种对知识联系线的梳理,从主干线索中串联知识,使学生思考问题或解答问题时清晰地再现知识点之间的渊源关系,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三、 扩展“面”

篇(2)

教师应将高三这一学年分为三个时间段,根据学生对教材熟悉与否的情况,合理安排政治学科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从头年7月暑假补课开始――次年元月结束,分三步走。

1.复习经济常识上下两册书:从7月暑假补课开始――到9月底结束,约3个月。

2.复习政治生活一本书:10月初――11月中旬结束,约1个半月。

3.复习哲学两本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约2个月。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五本教材基础知识,从微观入手,以框为单位,面面俱到,做到知识点的全覆盖,以节、课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次年2月――3月底结束,主要是教材的宏观知识复习。

本轮复习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为主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这一轮复习以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知识整理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生兴趣更大,领悟更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轮复习:4月上旬――6月2日结束,前面两轮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讲教材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把握教材知识。第三轮复习是实际联系理论,重在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轮复习又分两步走。

1.时政热点复习和题型训练相结合(4月上旬――5月中旬1个半月)。教师展示热点材料,学生熟悉当年度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时政背景材料,答题时根据三种依据即教材依据、材料依据、相关的时政依据。此环节要把握好训练题的难度,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应试能力,以此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回归课本和冲刺训练相结合:5月20日――6月2日结束加强研究,精选各地试题训练,大胆取舍教材知识,调动思维,揣测高考命题的思维角度和命题倾向,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看教材,做限时训练题,过好应考心理关。

二、教学重点规划

1.学科内规划:根据近几年湖北高考试卷和教学实际,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是重点,在复习时间上要大量倾斜,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科间规划:根据地理八本书、历史五本书、政治五本书的内容,而且地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强、理解后不易忘记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时间分布上,高三上学期多倾斜地理、历史,下学期地理、历史、政治三门学科再齐头并进,把文综高考150分钟相对分解到各科,即地理55分钟、历史50分钟、政治45分钟,平时分科考试并以此为限来相对衡量和要求学生。政、史、地三个学科教师要打总体战,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备战文综高考。

三、规划备考方向,做到不偏离正确的航道,尽量少走弯路

1.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题。历年高考试题是好多命题专家的心血所在,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作为高三备考人研究它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很好把握高考政治的复习方向;二是有利于对考生进行规范化训练,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三是防止来年重考同一知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中归纳总结高考命题的总要求、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研究前五年的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变化、看设问方式的变化、看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等,对离得最近的五年高考题不仅是看以上内容,而且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年年像学生那样亲自去做、去考、去体验,并有时间限制,以从中体会高考的难度和高度,把常规思维备考和非常规思维备考结合起来。今年高考题恰是反猜命题意识比较强的一年,如今年考的38(1)民族知识点曾在08年考过,今年又出现,只不过变换一种设问形式来考。怎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知识点在近五年高考中考查频繁等等,不得不引起每个备考人对历年高考题的高度重视。

下面对比一下这两年高考题民族这一知识点比较相似的设问法:

2008年39题第(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2011年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两设问的比较:首要的是所给材料不同,08年的题可以从材料中读出部分答案来,再根据“为什么类”的题型答法围绕“长期坚持”这个词作答即可,侧重于谈实践依据。2011年的题从材料中直接读不出来,从设问“根据”一词可以谈原因和意义,侧重于谈理论依据。

2.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和考试大纲。这三者是备考的纲和本,特别是每年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更是高考备考的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它的变与不变、变多变少以及怎么变,并据此归纳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板块结构等。这样备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知识体系建构就可以以此为据。

3.新教材思想理念、内容和形式等的渗透复习。2011年是旧教材高考运行的最后一年,2012年新教材高考即将开始,2011年高考备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时期,根据往年的湖北高考题,新教材必定要渗进2011年高考,问题是命题人怎么命题,备考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备考。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我们确定以旧教材的体系为依据,把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融入进来,把经济、政治、哲学三本新课程必修教材大胆取舍改编成一本教材(40面)印发给学生学习、使用,这样学生一是学习有依据,二是思想上重视,三是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新教材,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取、舍新教材的依据:①舍去新教材与旧教材观点相冲突的知识,如纸币的定义。②舍去旧教材没讲,但新教材有的新观点、新知识。③旧教材、新教材都讲,但新教材讲得更深入的内容非取不可,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④取新教材中有可能对旧教材某些知识做归纳性、概括性讲解的知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等。⑤取新教材中和本年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相关的一些新提法。

篇(3)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哲学;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借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其与哲学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唯物论

高中哲学主要有两大模块四个单元,学生首先涉及到的哲学知识就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生初次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对其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难度,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瓶颈,制约学习的发展。这时可借用古诗词对其进行引导,拓展思维。例如结合资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句古诗是学生普遍熟悉的,课堂上可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加以引导利用,让同学们合作探究,为何“月是故乡明”?你是否有相似的感觉?是先有月亮再有对月亮意识,还是先有意识再有月亮?通过探究分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自身的主观感受罢了。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意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意识)的一般规律。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因而选B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从古诗中掌握哲学原理,点燃辩证唯物论的第一把火,照亮学习的道路。

二、巧借古诗词学习认识论

认识论也是学生不太好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理解时,之所以不易深入,主要是因槠绞敝皇茄习,没有深入社会实践,感觉得获得的知识均来自书本,来自己教师的讲解,故对实践决定认识,没有切身深刻的体会。教学中可以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强调的是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在认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加以深化,加深了学生印象,进一步地掌握了哲学原理。

三、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法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辩证法与认识论很不好区分,教学时要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巧借古诗词弄清楚联系的观点

教学中针对此观点可以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的人间疾苦声。”政府工作人员用这首诗鞭策自己,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探究,然后解析这首诗从“萧萧竹”联想到“疑是民间疾苦声”,体现的是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D比较接近题意,A和B与这首诗无关,C是错误的观点。通过分析古诗词,突破联系观的理解。

2.巧借古诗词弄清楚发展的观点

在理解发展的观点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3.巧借古诗词弄清楚矛盾的观点

学习矛盾的特殊性的观点时,可以引用“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从哲学角度分析可得知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今后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四、巧借古诗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利于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进行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诗词中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是想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要通过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的方式,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通过更多古诗词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借用古诗词,帮助学生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深化认识,更好地记忆与运用,从而点燃学习哲学的火把,照亮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珍.哲学课堂因古诗词而灵动[J].新课程(中旬),2013(09).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对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政治教学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设法让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会发现,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心里特征,会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让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然后人们才会愉快并且主动地去探寻、研究,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相当重要。政治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这样才会为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处在人生发展黄金阶段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并且对外界知识的渴求欲望相当强烈,但是由于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等因素难免会出现逆反心理等,为此,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例如在讲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照本宣读:(1)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这样下去,由于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使是内容再有趣,学生也会感到乏味,甚至会很恼火:发出“直接读课本,我也会讲”这样极端的言论。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是从讲故事开始入手的,我给学生讲了伊拉克战争这样学生很感兴趣的事件,通过这场战争学生也明白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性,由此也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产生兴趣。我并不就此为止,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学生通过我讲述的伊拉克战争有所思考,纷纷说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很快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点。

二、哲学思想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哲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由于认知有限,对此感到不是很难理解,进而会努力地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做题就很容易出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是指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只有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地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3)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 (4)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考察的是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记忆,但是所列举的3个错误选项视觉干扰特别强烈,有的学生虽然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由于不了解其中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拿不定选项。根据我的调查,学生选(1)不选(2)的情况较多,其错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理解。此题考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叫无知与意识关系的问题,(1)与(3)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2)与(1)(3)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4)是(3)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

三、帮助学生构架知识框架,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整体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内容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和难度值仍值得备考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复习的时候学生直接打开课本背个不停,这样的学习即使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对框架结构的把握,是文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提纲挈领似的学习,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发胀的高考政治复习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复习的时候,如果多花点心思将知识框架和层次结构梳理清楚,这样学生需要记忆的散乱的知识就变的清晰、有条理、系统。并且在面对任何考试题目时,由于对知识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很容易把题答正确。

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时候不仅要把知识的框架和层次结构的梳理贯穿在政治复习的每个阶段,而且还要求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只有找出层次结构之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才能使这个框架和结构有意义,成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例如政治必修二的框架:

(1)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3)民主与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是正义的事情)等等

这一个框架共10个大知识点,教师给学生罗列后,再就每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每个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这样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一种终极目标和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且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地形成符合自己教学情况的体系。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的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睦哲.新课改下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究[J].新

课程(下), 2011(7).

篇(5)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总复习 纵横联系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仅凭满腔热忱,不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是不能够达到其教学目的,也难于取得满意的效果的。特别在总复习中更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因为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现一次。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思想政治课内部的知识点存在相互联系,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其他学科也存在联系。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并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和运用,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强化本学科的内在衔接,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政治学科内部的知识存在前后密切联系,而且,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知识体系,断章取义、分割肢解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要系统掌握知识,则在本学科内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非常必要。纵,是指学科内各章、各节及不同知识点的深化联系。所以,在复习中,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必须做到,第一,要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纵向知识主干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第二,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多层次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第三,要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打破章节界限,指导学生掌握学科内跨章节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对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可见,加强本学科知识点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促进迁移。正确处理好知识主干体系及多层次、多角度挖掘知识点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就能形成各知识点较好的衔接,在本学科范围内构建较完整的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搭建横向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思想政治的知识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也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不仅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这种综合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政治学科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的“各自为政”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么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而应该在搞好本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综合学科的基本理论常识,常常串串史地大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实现政、史、地的大融合。横,是指思想政治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连接。例如,复习《经济常识》中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状况,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常识。同时,可以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途径,简单复习沿途的地理状况等。

三、运用时政分析,构造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文科综合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必然存在紧密联系。而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文科综合试题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侧重考查能力。题目的灵活度大、综合性强,材料题占相当高的比重。对学生而言,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而且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很宽广。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偷值取向”,这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

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学业水平测试;考前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24

一、加强心理调适

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状态对于考试的发挥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教师也应该在工作中继续加强和提升自己在学习心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认识到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紧张和焦虑这样的情绪就会时不时地拜访考生,这几乎是所有学生都会产生的正常情绪,一般而言,适度紧张还是有利于我们正常乃至超长发挥的,但同时在每个学生的个体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时可能需要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做个别的心理调适指导。有些学生因为目标定得过高,临近考试却发现总也达不到从而发生焦虑,这时的心理调适主要就是使得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确定从自身学习实际出发而定的目标,正确地估计自己,在期望值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内鼓励学生努力做好常规和基础题,夯实基础,保证正常发挥;有些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目的动机过强,导致学生的精神压力过大,这种情况就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寻求合力,共同努力让孩子轻装上阵;还有些学生是因为睡眠出现了一些障碍而导致紧张,还非常容易因为连续几天的睡眠问题而恐惧,实际上要引导学生当睡不着的时候就眯着,不要强调自己一定要在几点钟睡着,就想我躺在床上也是一种休息,眯一眯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想象眼前出现的一些轻松愉悦的画面,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定能逐渐地调整过来。

二、明确考试要求

1. 通览全卷:拿到试卷后先完成规定的填涂动作,然后快速浏览整张试卷(主要是二卷主观题),对试卷的难易做到心中有数,不必因题目生疏而紧张,也不能因熟悉而大意,坚持“生题熟做、熟题生做”的原则。

2. 合理分时:约花30分钟左右完成选择题、判断题(含涂卡和核对),其余时间主要完成主观性试题(共7小问)。主观性试题的作答要统筹安排,防止前松后紧。可以抓紧开考前的几分钟时间先作答选择题(做个记号,不要动笔),能做几条就做几条,以便最后赢得时间在问答题上拿分和复查试卷。

3. 细心审题:不管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作答,在读题、析题上不要吝啬时间,要做到不遗漏、不放弃每一道题。审题时可在材料、设问或题支中找出关键信息圈圈杠杠,留下审题的痕迹,主观题可在题目相关信息的旁边写下答案的关键词或列出简明提纲。

4. 规范答题:答题要全面、准确、规范。要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顺序答题,不可超出矩形框作答。主观题要形成思路,应该做到:书写规范化,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答案要点化,层次分明,不能一逗到底;表达术语化,要用书本术语回答问题,切忌口语化。要将你认为最恰切的答案靠前写,要有让阅卷教师一眼就看到得分点的意识。

5. 认真复查:由于A、B、C、D四种答题卡的题号顺序可能不同,交卷前复查一下答题卡上填涂的题号顺序有没有错乱以及自己所选的答案和填涂的答案是否一致。

三、提醒解题要领

1. 选择题(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前5题为时政题,若个别时政没准备到,要冷静,首先应根据已有信息分析推测,然后作出选择。实在没有办法,那就认真地猜一个答案,千万不可留到最后再做。(考前应将时政资料再翻阅一遍,重点完成时政专项练习。)

(2)后25题为基础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一般每本教材考查8~9题,顺序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

①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审材料:如果是材料题,要弄清读题干材料的主旨,阅时可划下关键信息。单选题的应选答案应该体现材料的主旨;

审设问:一要明确设问指向的知识范围(考查的是经济、政治、还是哲学的知识,哲学题还要注意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二要把握关键词(选表述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与题意相符合还是不符合题意的,另注意“根本、基础、决定、主要、最重要、核心与标志”等词。)

②审清题肢,谨慎作答

一定要在四个题肢都看好后再进行选择。做题时一般先要排除本身表述有误、与书本知识表述不符的选项,排除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和设问不相关的干扰选项。

如果有两个题肢拿不定主意时,可先回头审视这两个题肢本身是否正确,再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强调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最后再回到设问和材料中看哪个最贴近(如选择题专项训练三中42题中要求选择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因素,其中B选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囊括的方面较多,不如选项D生产力贴近题意);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延伸出材料没有的思想(如选择题专项训练二30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是在说明的农历的四月,山外的百花与山顶大林寺的桃花表现出不同的景象,并未指向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④不可取),材料中关键词的提取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切不可断章取义,妄加推测;

注:如果出现逆向选择题,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不属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选择时就另当别论。

解答漫画题时要先看漫画标题,再看人物的语言、动作,读懂漫画的寓意是褒义还是贬义,然后看题目要求(漫画启示我们、漫画说明了、漫画体现了等)再作出选择。

2. 判断题(判断正误)

(1)判断题一般是常见知识点的考查,不会出现偏、难、怪的内容,不会做单纯的“文字游戏”,判断题得分高低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牢靠,要以不变应万变。(2)做判断题时应该逐字阅读,对一个判断句千万要看完整,特别要关注关键词语其表述与书本知识是否相符,错误的判断题大多是偷换概念、乱点鸳鸯。(3)凡碰到说法绝对化的词语要慎重。(如:几乎,所有,凡是,一切,都,只有……才,只要……就,关键,根本等。)

【重要提醒】在客观题做好后就涂卡答题卡,要专注细心,一气呵成,涂好后再检查一遍,防止串涂。

3. 主观题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步:先审题,后构思,再作答。

(1)审题要慢

审读设问:①一看运用的知识范围:明确试题是要求用政治、经济或哲学的有关知识,还是用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②二看设问的指向:如:主体……?反映什么问题?为什么(理由)?有何意义?材料是如何体现?措施建议(倡议或发言提纲)?观点论证或评析?等等。

审读材料:要带着设问看材料。审读材料全文,把握中心思想(可以找出关键词句),划分材料层次。这样有利于找全知识、找准知识,尤其哲学题,命题者一般不提供无效材料(信息)。

(2)构思要全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要认真构思,列出答案要点或层次。有了答案要点或层次,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一可以防止跑题,二可以防止遗漏得分点。

要看分答题,分值较大的如6分题可能会有几个要点,不能只在一点上做文章;如果只要求运用一个知识点的,要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包括扣材料分析如上述材料怎样体现政府的工作原则的?“结合小明爸爸的投资经历,说明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家庭投资理财的指导意义”。

对于 “根据材料,运用有关知识提出对策”这一类题目,要从材料和教材中生成答案,要用足材料中的信息,如 “企业如何与政府配合以平抑物价?”,这要把握材料中的“成本上升”和“部分企业哄抬物价等”关键信息。

对于评析类题目,应坚持“有是说是、有非说非、有辨有析、不全补充”的原则。

紧扣观点分析。如:小区文化设施的管理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

有些问题纯粹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善于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化的思考。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推动发展的意义”和“为该网友在社区的行为喝彩”其实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和民主管理意义的考查。

(3)作答要准

命题者命题前每道题都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因此我们作答的答案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我们平时复习的考点上去!答题时要准确表述理论观点(忌抛开教材,用大白话表达)。有时一个设问可能会考查多个知识点,要学会贯通。

如果是经济类读图题,要你概括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审题要读全标题、表格内容和备注;答题时要由数字到文字,由现象到本质,先成绩后问题。

如果是探究题,应通看材料全文,注重了解宏观背景及其讨论的主题,选择出有效信息,一定要全身心融入讨论的情境中去,你就假想你与几个同学讨论,这样才能深刻理解题意。比如“文理分科”那一题,如果你选择支持,先要设身处地、就事论事,形成这样的认识:分科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分科后他们可以重点学习自己选择的学科,但是也要兼学其他学科;然后再由此生成哲学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知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0-01

如何提高政治复习的有效性对高三而言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这也是高三政治教师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当前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三各个复习阶段的效果,最终将会影响到学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绩。可见,提高政治复习的有效性是搞好政治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三政治教师能否从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及管理着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最终将决定着政治高考的成败。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热点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是考试题目设置新情景的原材料。教师要收集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材料,去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事例,开拓加深理解基本理论的新渠道。要善于把热点问题和理论观点变成考试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时,把当年的热点问题从该课、节、框题、黑体字标题涵盖的内容中找“题眼”,挖“题穴”。如果近两年没有考过与热点相关的这个知识点,就把综合题布在“题眼”、“题穴”上。如果近期考过该知识点,就适当地进行“知识迁移”,寻求更为合适的知识连接点,或改变形式编制习题,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题多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考代练,优化精选试题,通过检测找出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练、讲、再练、再讲,通过不断的讲练、练讲,教会学生主、客观题目的答题技巧。如客观题目中的排除法、一材多用法、代入法、逆选法、因果联系法等;主观题目中的精读法、材料联系法、标号法等。教会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