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

篇(1)

关键词:药品安全;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

1999年我国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至02年底国内各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0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当年7月由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三方联合主办的《中国药物警戒》杂志问世,至此,"药物警戒"逐渐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常用词汇,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社会认知。然而,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事件仍时现报端,因此分析药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可能性,加强各相关主体的有机合作,才能进一步减少药品风险的发生。

1相关概念分析

1.1药品不良反应 即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主要体现为药品副作用、后遗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用物依赖性、致突变、致畸形等方面。

1.2药物警戒 WHO对药物警戒作出以下定义: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1]。因此,药物警戒一方面指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关涉到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假劣药品、药物治疗错误、药物滥用、药物与其他药物、食品的不良作用等。

1.3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药物警戒行动和干预,旨在识别、预防和减少药品相关风险;是对整个产品周期全面和持续降低风险的过程,旨在实现效益风险最优化[2]。

2临床用药风险源分析

临床用药作用并不是必然的,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药物安全的相对性。药物从研发阶段、生产过程、打入市场到临床应用,中间影响因子众多,受到各种客观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药品风险产生的源头。从现代临床医药学看引起临床用药风险主要因素如下:

2.1药品的不良反应(ADR) 体现为药物的双重性作用,是流通药品的固有属性,包含已知药品不良反应和非预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性质和程度存有差异,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已知反应,同时也存在非预期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任何完成研发并上市流通的新药,都必须对这方面的天然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

2.2药物治疗错误所致临床伤害 该类药品风险多由医疗机构的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知识掌握不足,又或者操作过程失当引起,如医生忽视了孕妇、婴儿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药师照方开药忽略药品费无禁忌、护士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药品污染以及静脉注射过快等。这类药品的误用及药品所致急性、慢性中毒事件,都属于药品管理中的认为风险范畴。

2.3药品与化学品、其他药品及食物的不良相互作用 药品在进入机体之前或之后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在服用前,其可能被氧化,或者与药衣如胶囊壳发生反应;在服用后,进入机体融化分解过程中也会与人体发生反应。以上两种反应可能是良性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临床用药师应注意检查药品的保质期限,分析禁忌配伍,分析事物元素与药品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2.4临床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指与正常医疗需要无关的临床用药,如患者长期过量服用则有可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药物滥用可能引起服药对象生理或心理上对某药品的依赖性,甚至会引起精神混乱、行为异常等恶劣情况,药品风险管理也许加强对该类特殊用药的防范

2.5假劣药品所致临床伤害 假劣药品是药品风险产生的另一大源头,一旦违法产品、缺陷产品流进医药市场,将有极大可能引发恶劣的临床伤害。从本质上看,该类药品风险与药品自身固有属性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风险,因此,在药品风险管理中必须对该类隐患严加防范。

3加强药物警戒,开展风险评估

3.1上市前药品风险管理 新药上市流通前必须加强风险评估,这是药物警戒活动的结果评价,上在具体的新药上市前风险评估中应包药品上市前安全性数据的产生方式、获得方式、分析方式与结果,并对最终结果特别是Ⅲ期临床试验进行报告,对药品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因此,新药研发企业、机构要达成新药获得批准的目标,申请方就必须充分阐述药品的安全性,并提供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佐证。在风险评估中,①兼顾数量;②保证质量。数量指的就是新药必须保证对足够的患者或其他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药品研究;质量指的是新药评估操作是否科学恰当,无大意和疏漏。新药的临床风险评估中临床药理学评价因子包括:明确预推广新药药物的代谢途径;发现可能与其发生作用的其他药物并明确作用性质;检验其对机体器官如肝、脾、肺、肾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损伤。

3.2上市后药品风险管理 新药在经过风险评估后进入市场流通,但对该药的风险管理远未结束,而是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药品本身天然风险基础上,更增加了流通中的多元人为因素。因此,在新药上市后,需密切关注其动态,通过临床使用和上市后研究进一步分析药品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那些迟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多种药品之间的不良作用等。该类隐患常常潜在时间久,不良作用缓慢积累,一旦发现该类问题:如果风险可以接受,则应及时做好相关药品调整及说明;如果风险巨大,则应立即退出市场,以免更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结论

加强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意义重大,对临床用药安全以及新药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本文对临床用药风险源进行分析,并对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然笔者个人水平有限,望更多业内人员参与探讨,共同致力于我国的药品安全事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安全风险;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价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 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153-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推进,与此同时,天然气作为城市中环保的新能源,无论是在工业应用,还是民用方面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安装了燃气管道,但是随着燃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先前的燃气管道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和居民的需要,逐渐显现了老化、腐蚀的迹象,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各界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本文结合现行的有关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从城市管道网络的现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管理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力争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解决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燃气管道老化、腐蚀等现象,降低燃气管道运行风险,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风险评价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指标的建立、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四个方面。要想对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进而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要清楚风险指标及如何建立风险指标。

一、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指标建立

城市燃气安全风险指标指的是代表城市燃气安全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如果要准确地建立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就要合理的系统的对风险指标进行建立。要根据经常发生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进行合理的评估指标选取工作但是并不是指标选取的越全面体系才越实用,所以建立一套简化易操作并且科学合理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指标都要保证科学、相对独立、反映主要问题、具有可塑性与针对性等原则。根据多年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报告可以表明,经常致使燃气管道出现泄漏状况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焊接处不牢固、材料运用不恰当和第三方破坏等。经过统计城市燃气管道破裂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方破坏、压应力超过管路的承压力、焊接处不牢固和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等。以上所述的各种因素都能够成为引起燃气管道的破坏原因。在一些情况下某一个因素就可能引起管道事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燃气管道事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本文根据统计与分析,将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城市燃气安全的风险指标因子。

二、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采集数据方法

由于城市管网十分的庞大,对所有的燃气管道进行定期评价与监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各燃气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方法。本文建议在出现过较大管道问题或者在管道所处的地方出现较大的变化以及征兆的,首先考虑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在出现以下情况时会使用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1)人口密度的变化,包括当地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总和;(2)土壤条件突变,由于地下水渗流等原因所造成的土质变化;(3)防腐层剥离。一般情况下,利用涂刷防腐层来减缓燃气管道的腐蚀速度,但是防腐层是有一定的期限的;(4)管道使用年龄过长,对于使用年龄较长的管道应当时刻进行维修与保护,必要时候应当进行更换。如果发现以上所述的任何情况都要进行分段数据采集法。

三、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分析

在采集完数据以后,应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到风险分析。分析出造成隐患或者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且逐渐完善事故风险分析结果,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库,更好地做出风险预测,为下一步风险评估工作做准备。

(一)第三方破坏因素分析

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燃气管道的最小埋深、地面荷载情况等。

1.管道的最小埋深。管道的埋深直接与管道所处的冲击地压有关,尤其是在城市中重型卡车等对路面挤压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如果出现埋深较浅或者土质较松的情况,就会对管道进行挤压。待到管道出现疲劳破坏、蠕变以至于出现裂缝等现象。就会导致燃气管道泄漏现象。

2.地面荷载情况。通过统计一般情况下常常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是那些出现较多的建筑施工、公路铁路建设等。在施工中没有注意到燃气管道的铺设位置,所以导致了管道出现破坏现象。

(二)管道的内外部腐蚀因素分析

管道的内外部腐蚀现象在管道隐患中经常见到,它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化学反应使管道出现穿孔、破裂导致燃气泄露等现象。对于内腐蚀来说通常是因为城市燃气中有H2S、CO2、H20等具有腐蚀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能与管道壁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减弱管壁的强度。Fe3C+C02=3Fe+2CO、Fe3C+H20=3Fe+CO+H2。所以要在数据收集工作中及时的收集关于保护层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内腐蚀进行预警。

(三)施工操作不规范

施工操作不规范就是指焊缝存在气孔、施工时涂层遭到损坏、防腐层未涂均匀没有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并且还有选材不符合要求、管网线路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等因素。

四、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本研究选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原理是根据W.Kent Muhlbauer提出的管道指数评价法。此方法完全依赖于数据收集及合理统计进行的风险评价。评价是依照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风险指标因子对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的。主要是将这些因子按照发生的频率以及权重(即在管道安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一般通过大量的统计经验得出)赋予不同的评分值。与此同时将已发生的不可改变事故与可避免的风险进行区分。在将五个因子的评分值与权重相乘进而可以获得指数值,将所有的指数值相加就可以对所收集数据的管段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此同时根据管段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壤性质、施工质量设定从0~1之间的泄漏系数,再将指数值和泄漏系数相乘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风险系数,从而就可以通过风险系数评价此管段安全风险程度。通过对城市燃气管道进行详细周密的风险评估后,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管道安全隐患,有目的的进行城市管道的维修更换以及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没有发现问题的管道段进行标定,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隐患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及时填写风险评估报告,为今后城市燃气管网建立资料库工作做准备,从而加强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京春,解东来,马冬莲,王秋阳.城镇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建议[J].煤气与热力,2009,(12).

篇(3)

铝制品因质量轻、不易生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十几年前开始,就有一些专家呼吁铝过量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对此事引起重视的人寥寥无几。“毒瓜子”事件让人们再次意识到铝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顾阿姨致电本刊询问:铝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哪些食品中含铝?我们该如何防范?

铝对人体的危害

提到铝,范志红副教授说,它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金属元素,但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对它的吸收能力也不强。因而,过量摄入铝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脑组织中,含铝量超过健康人的几倍或几十倍。儿童长期大剂量食用铝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造成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此外,过多的铝作用于骨组织,会导致沉积在骨质中的钙流失,促进骨质疏松。铝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一定毒性,还会妨碍钙、锌、铁、镁等多种元素的吸收。

哪些食品中含铝

食品中的铝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范志红解释,纯天然食物中一般铝含量很低,人体从食物中所摄入的铝,主要来自含铝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又称“钾明矾”)、硫酸铝铵(又称“铵明矾”),也就是人们常使用的明矾,它是膨松剂的主要原料。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铝制餐具、饭盒、水壶、锅具等,其他还包括水、食品原料等,过去没有自来水时,人们用明矾净水。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明矾添加在食品里能改善品质,因为明矾可以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让面制品在受热之后体积变得膨大、松软。有研究发现,油条要想达到最佳的膨大效果,添加明矾的量会远远超过安全量。除了油条油饼之外,蛋糕、馒头、包子、发糕、玉米饼和许多松软多孔的糕点小吃,理论上也都可以让明矾来帮忙。明矾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能让面制品更筋道,让粉丝、粉条、凉粉、凉皮、米皮、豆腐等凝冻类食品吃上去更具有弹性。盐渍海蛰皮和海蛰头也是最常添加明矾的食品。此外,经常吃制酸胃药(含氢氧化铝)也是铝的来源之一。

铝的安全摄入量

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1),明矾作为膨松剂和稳定剂,可以用于豆制品、小麦粉及其制品、虾味片、焙烤食品、水产品及其制品以及膨化食品。标准规定,每千克干样品中所含的铝不得超过100毫克。

然而,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我国部分地区食品中,四成食品铝含量超过国家标准2~9倍:市售烘烤面包中铝平均含量为126 毫克/千克,市售蒸制面食为149毫克/千克,油条为495.6毫克/千克,而颇受孩子们喜爱的膨化食品,含铝量可达到300毫克/千克。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这些食物,积累几十年,体内铝的蓄积量恐怕高得惊人。

那么,究竟摄入多少铝属超量呢?世界各国对于含铝食品添加物的规定不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WHO/FAO)将铝的每周可容许摄取量暂修正为每人2毫克/千克体重;欧盟标准更低,为1毫克/千克体重/周。按照WHO/FAO的标准,对于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每周摄入量为120毫克,即每天摄入量不超过17毫克。这个量真的很容易超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布专项监测结果显示:人群中超过30%的个体每周铝的安全摄入量超过WHO/FAO制订的每周耐受量的参考值,其中4~6岁的儿童最高,为参考值的2.6倍。

如何防铝摄入过量

1.不吃或少吃油条、虾片等质地蓬松或脆爽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也要严格限量;

2.选用自然发酵法(使用酵母或酵母粉)或无铝膨松剂制作的馒头和糕点;

篇(4)

关键词:石油化工 环境影响评价 未来发展 评价概念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84-02

1 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石油化工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基于在拟定规划石油化工产业的实施项目对于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预测以及评价等,提出预防措施或者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石化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定与实行,可以合理有效的对石化行业的发展与环境承载的压力做出科学健康的指导,从宏观的意义层面来说,石化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石化行业对环境的所引发的影响以及对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从根本上减缓石化行业环境压力的增长态势,以及规划实施中的环境风险,使石化行业既可以实现资源集中利用上的合理配置,同时又可以优化环境配置方面的规划评价,另一方面,从微观的意义层面来说,可以使石化个体企业的发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2 石油化工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的误区

(1)认识上的错误。现在国内很多的小型的能源化工产业甚至很多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减产减排的基础层面上,认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风险,却忽略了对于所在地的绿化防护措施、人口居住条件、以及对于紧急事件预防措施的考虑,形成了具有隐患的环境风险。

(2)态度的问题。很多企业认为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一阵子的事情,简单的以为就是走走形式,摆摆过场,因此,只是做做表面的文章,对于以后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绿化缓冲带的建设,以及变更选址等问题上从来不考虑,一切从利出发,不顾环境发展的需求,视国家的法律如儿戏。

3 石油化工产业环境影响评价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

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评价,应该依据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来看待,随着近几年国内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的不断深入讨论与研究,对石油化工的工艺提升与设计改革作出优化,石油化工产业的项目建设应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的政策变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重新作出报批。随着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国家对于各大能源产业部门的环境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对于原先基础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原先的基础上对产业的项目建设进行变更,依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及国家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规划,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满足国家规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生产总量上的控制,清洁生产与环境风险的防控要求,严格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轨迹。

(1)排放标准的变更。石化行业对于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排放标准的制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排放标准的问题,就应该原先排放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实施的排放标准作出一定的变更,以达到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合理排放标准,并在原先排放标准的基础之上,对于变更后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合理的分析,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石化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新建的石油化工企业自建厂成立日起,开始实行,其中着重对于颗粒物以及SO2和氢氧化物(NO2、N2O)的工艺炉加热作了说明,说明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排放来说,主要是这3种污染物影响环境评价的标准审定,所以,对于变更石油化工行业的排放物标准来说,应该从这几种污染物入手去解决。

(2)石油化工企业的建厂变更问题。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选厂建厂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性,企业应该明确建厂的环境布局,避免敏感的环境问题,如:对于有重要河流枢纽、水源保护区流经的地方以及人聚集的高密度是否应该建厂,以及全周年的季风走向,以及是否会影响到居民区等等因素,如果要选择建厂,按照国家规定的法规以及保证原生态性的基础上怎样做出详尽的规划布局与解决措施,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环境风险的评估工作,分析其环境风险的范围与影响程度,在原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环境风险的评估措施,防患于未然,提前提出解决因环境风险带来问题方案以做预防(应急预案的方案制定应该有预见性,应该综合企业的效益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考虑)。

(3)石油化工工艺的技术变更。对于技艺的变更,应该按照国家法规规定的标准,重新对技术工艺制定新的工程编制,主要从主装置的改革上为主。主装置(主要是产生化学反应的装置)的改进。对于有重要化学反应的或者有连带反应易产生负化学反应式的装置设备进行改良或产率的缩减,当然,应该从产品的主次重新分配产率,运用国外治理的先进经验,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量和排放的浓度)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结合之前装置未改进前的数值做一个合理的对比,查明生产设施与排污装置工艺改进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制定出一个符合国家法规规定的排放标准,具体的计划实行,应该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设备工艺的工艺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和使用可靠性入手,通过制定出的工艺设备改进计划措施,对是否影响到企业效益减产的后果做出合理的预算,从而使企业的投资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因过于注重排放问题所带来的企业效益减产。

4 石油化工产业变更以后的环境影响

(1)避开了因环境敏感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厂址的选择避开了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高密度人口集聚地以后,有效的规避了因排放的污染对居民与水源的严重危害,降低了环境风险评估,通过核定企业新厂的环境选址,界定划分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主要包括像居民区、医院、学校等等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地带等等,有效的避开了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

(2)项目变更以后对于大气的污染减轻。对于企业排放项目变更以后的搬迁居民、排放烟囱布局以及污水排放做了实时的调整,环境评价装置调整以后,极大程度改善了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的大气环境影响。

(3)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利好影响。项目选址变更以后的土地规划,应该按照排放标准与企业效益规模来合理划分,对占地的性质占地数量制定详尽的表格记录详情,避免因变更建厂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结合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对于厂址周边的环境进行改造,建立居民区与企业厂址的生态绿化缓冲带,以及推进有利于民众的生态计划的实行,生态绿化计划应制定一个详尽的费用项目报表,将其纳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费用支出。

5 能源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不断实施,传统的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新型能源的出现,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对于环境风险的评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这些新型能源发展,也为环境问题的开支上剩下了一大笔费用,但是对于传统能源产业来说,这笔费用是省不下来的,也是不可以省下来的,在未来,随着新能源的不断普及,石油化工产业的未来应该朝以预防为主,生产为辅的方向发展,充分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大传统产业的缓慢转型,由注重产能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为本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深入改革石油化工等能源产业的技术与设备,提升设备对于排污的合理性,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规,使其具有法律效应,让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既保证了环境的前提下,还保证了效益,最终达到“鱼与熊掌兼得”。

参考文献

[1] 史方,唐智和,于景琦.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管理[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31-34,58.

[2] 梁林佐,董晓东.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浅论[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4):50-52,58.

[3] 阚玉梅,孙卓良.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4):5-7.

篇(5)

近年来,我国对于能源及化工产品投资越来越大,很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形成了大量能源开采矿区及化工行业。但随之而来的是重大工业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发生在2003年的“12·23”重庆市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的“4·16”重庆天原化工厂液氯储罐爆炸事故、2006年“3·29”京沪高速氯气运输车储罐泄漏事故,均发生了大量人员伤亡事故。 “12·23”重庆市开县井喷事故后,该地气井被封住,当地大量的天然气需求得不到满足,拖后了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需求和国家对重化工业产品迫切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新时期的严峻形势,我国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提高应对毒气泄漏事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准确预判事故的严重程度,这样才能确定事故响应的级别、撤离的范围,以及应急采用的措施。在处理一起事故之前,我们需要预判:启动几级预案,是否需要政府参与,需要几个消防队伍,需要多少辆救护车,需要通知医院准备多少床位,是否需要通知周边居民疏散,是否可以采用毒气排空措施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左右最终应急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有毒气体的扩散应急模式,一般都使用“烟羽扩散”模式。这种模式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实验过的类似现象进行拟合,在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下,误差较大,可能会影响应急扩散模拟在应急体系中的发挥。例如:在风向突然改变的情况下,气体如何扩散;地面具有大量的高层建筑,风流场不稳定,如何确定气体扩散的范围等问题,以前的“烟羽扩散”模式均不能有效地解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研发的快速三维模拟技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传质学与传热学的方法,对泄漏气体的扩散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影响范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够在1min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以往三维计算1个月的结果,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下化工园区、厂矿企业对应急系统的要求。

快速模拟技术基本情况

公共安全研究所研究的“快速三维模拟技术”能够为应急系统提供准确的预测措施,加快反应时间、减少企业损失及人身伤害事故。该技术模型包括以下几部分。

数值平台

用于一般多物理场和结构应用。对流体分析使用有限体积方法,对热和结构分析使用有限元方法。采用高效和稳健的耦合方案,对耦合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优化的求解器,数值平台能够准确模拟三维流体流动和耦合物理现象。

数值平台还可以提供各种情况下的准确表达,从不可压到高度可压,从自由表面到离散颗粒流动,从稳态到高度非稳态流动(爆炸)。

爆炸及火灾仿真功能

包括完全和部分受限空间爆炸仿真。该功能能够分析固体、液体(燃料)或气体云团,以及固体—气体混合(粉尘)的事故爆炸。爆炸可以是单一或多个的,同时或非同时发生的。

意外气体扩散、应急规划仿真功能

本功能利用流体力学,对气体、颗粒/液滴在复杂地形上扩散的三维事故,进行扩散模拟,能够准确模拟稠密、热气体、相变、蒸发、凝结现象,以便将瞬态作用的演变进行可视化。内置的二方程湍流模型,能够计算障碍物周围的机械湍流,可以模拟复杂的化学反应。

本功能还能够准确描述高度复杂的地形和障碍物,例如建筑或场地应该保持的距离限制,与目前被广泛采用的“高斯方法”相比,这种三维确定性方法能够给出更真实准确的估计。

成果应用

毒气泄漏三维快速模拟技术可用于以下场景:工业过程(氯、氨、液化石油气)气体泄漏扩散、火灾烟气在复杂地形的扩散的三维数值模拟;有毒影响的临界区域;气体、液滴、放射性核素和颗粒扩散的可靠定量评估;环境敏感场所风险评估研究;压力容器储罐或管线的气体释放;可变速率的扩散;稠密气体分层扩散和与地面热交换;多种污染源的计算评估;建筑物和化学单元间流动的精确仿真;对管线和储存罐泄漏的计算;按吸入剂量的中毒风险分析;蒸气云团爆炸扩散分析等等。

本快速模拟技术,能够以界面及批处理的方式运行,功能强大,完全能够满足一般应急对气体扩散等的要求。该技术还可以以模块的形式,嵌入企业的应急管理平台,从而提供一个可靠的仿真工具,满足对意外扩散的应急评估要求。

目前,该技术已在四川达州普光气田地区成功应用。普光地区主体工程包括净化厂、站场和集输管线。项目组根据普光指定搬迁距离进行分析,一共对19个重点关注区域进行了计算,包括16个站场、1个净化厂、2个集输管线跨越点。项目组从离站场300m处开始进行疏散模拟,一直疏散到1000m外。通过模拟16个站场周边的人员疏散模拟,研究毒气泄漏过程中人体疏散所吸收的毒气负荷,最终判断在300m处进行疏散的风险值小于10-5,可以将搬迁距离设置为300m。

篇(6)

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湖南常德市是“土十条”规定的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也是长期以来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在常德市石门县白云乡,有一座1500多年历史的全亚洲最大的雄黄矿。当地上万亩土地长期笼罩在砷污染的阴影中。

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两年,因为投入不足,进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当年媒体集中报道了石门砷污染问题。

当地环保部门曾表示,期望国家层面的气、水、土三个“十条”来给予支持和指明方向。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从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土壤修复与风险监控

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上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往往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鳌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土十条”指出,对于轻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结构调整。可以看到,未来污染耕地的治理将以农业生态修复为主,而重度污染耕地直接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进行管控。

市场层面,证券、媒体、行业组织等对污染耕地的市场预测多以万亿计,且多在3-5万亿之间。而这均以“十二五”期间的单位修复成本(3-5万元/亩)为预测基础。未来,随着耕地污染治理技术的调整,市场将大大缩水。“土十条”中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根据已有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范畴类项目的统计,该类技术成本约5000元/亩,1000万亩的治理费用约500亿元。我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的市场总量约为千亿规模,远远达不到几万亿的规模。“十三五”期间,耕地污染治理的市场将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向土壤污染宣战

国务院的“土十条”,开启了我国全面治土的新里程。在人们面对“常外毒地”、“毒跑道”、“镉大米”等公共事件的焦虑时,这份历经3年修改、50次易稿的“土十条”的可谓恰逢其时。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关注矿区土壤、污灌区土壤和六六六、滴滴涕农药大量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等问题。“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开展农业土壤背景值、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等研究,积累了我国土壤环境背景的宝贵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于1995年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保护部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9.4%,以轻微(13.7%)及轻度(2.8%)污染为主。而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编制的《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研究报告(2016-2020)》显示,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约为1.7-2.1亿亩(污染比例8.2%-10.2%),污染区域主要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区等。

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篇(7)

[关键词]二氧化碳;捕获封存;风险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043-02

随着世界人口和能源消耗的增长,尤其是含碳能源的消耗占比较大,其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CO2将对地球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人类社会除了面临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还得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尤其是酸雨、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凸现。而CO2作为含碳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温室气体,设法对其进行节能减排而捕捉和封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1],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科研人员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2]。

二氧化碳(CO2)捕获和封存技术(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二氧化碳捕捉技术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二氧化碳(CO2)捕获和封存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迈向低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武器[3]。

通过此过程,CO2将被压缩、输送并封存在地质构造、海洋、碳酸盐矿石中,或是用于工业流程。它主要用于处理大型的CO2点源排放,例如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型工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工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这一技术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二氧化碳的永久安全埋存;二氧化碳能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生物多样性;如何采取国际协商一致的程序以独立核查监测二氧化碳的相关活动;怎样降低碳捕集埋存的成本,以大规模实施这一技术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工业实践及理论研究。在理论上,CO2的捕获封存技术包含了捕获和封存两个方面。

CO2的捕获技术又可分为燃烧前、燃烧后捕集技术和富氧燃料燃烧捕获。 燃烧前捕集技术主要有2个阶段的反应。首先化石燃料先同氧气或者蒸汽反应,产生以CO2和H2为主的混合气体(称为合成气),待合成气冷却后,再经过蒸汽转化反应,使合成气中的CO转化为CO2,并产生更多的H 。最后,将H2从CO2与H 的混合气中分离,干燥的混合气中CO2的含量可达15%~60%,总压力2~7MPa。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并捕获和存储,H2被用作燃气联合循环的燃料送人燃气轮机,进行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这一过程也就是考虑了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从CO2和H2的混合气中分离CO2的方法包括:变压吸附、化学吸收、物理吸收(常用于具有高的CO2分压或高的总压的混合气的分离)、膜分离(聚合物膜、陶瓷膜)等。

燃烧后捕集是从含有NOX和SO2的烟气中分离CO2并作回收处理,将烟气中的CO2分离回收,有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及化学链分离法等,化学吸收是燃烧后处理CO2的常用方式,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和选择性,而能源消耗和收集成本较低。它是利用碱性溶液与酸性气体之问的可逆化学反应。例如单乙醇胺(MEA)吸收[4]。

而有的是发展燃烧后氧化钙/碳酸钙化学循环二氧化碳捕获,利用钙回路中的氧化钙把水泥窑等释放源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捕捉下来。

化学吸收技术已大规模用于天然气工业,优点在于能分离出较纯的CO2。尽管化学吸收剂在规模和投资上与SO2洗涤器相当,但吸收剂能除去发电厂烟气排放总量的1/4~1/3,可以大大减少电厂的发烟量。膜气体分离技术是后燃烧处理捕捉CO2的另一种方式。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是用纯度非常高的氧气助燃,燃料在几乎不含氮的纯氧中燃烧,燃烧产物主要是CO2和水蒸气,另外还有多余的氧气以保证燃烧完全,以及燃料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氧化产物、燃料或泄漏进入系统的空气中的惰性成分等。经过冷却水蒸汽冷凝后,烟气中CO2含量在80%~98%之间。这样高浓度的CO2经过压缩、干燥和进一步的净化可进入管道进行存储。在富氧燃烧系统中,由于CO2浓度较高,因此捕获分离的成本较低,但是供给的富氧成本较高。目前氧气的生产主要通过空气分离方法,包括使用聚合膜、变压吸附和低温蒸馏。燃气流中的CO2浓度、燃气流压力以及燃料类型(固体或气体)都是选择捕获系统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植树造林、光合作用、海洋施肥、气体水合物及矿物碳化等技术也为CO2捕捉与封存提供了新思路。并行不悖的是同时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渐提高。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整体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而且大都采用燃烧后捕集的方式。工业上的应用也主要是源于提高采油率。但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富有成效的CO2捕捉与封存技术将问世,这对经济的循环发展、大气环境保护和人群的健康意义巨大[5]。

比较而言,CO2封存技术相对于CO2捕集技术也更加成熟,CO2封存技术主要的有地质封存,海洋封存以及将CO2固化成无机碳酸盐[6]。

潜在的技术封存方式主要是地质封存(分存在地质构造中,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田、不可开采的煤田以及深盐沼池构造),利用现有油气田封存CO2,是将CO2注入油气层起到驱油作用,既可以提高采收率,又实现了碳封存,兼顾了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煤层气封存技术是指将CO2注入比较深的煤层当中,置换出含有甲烷的煤层气。海洋封存是直接释放到海洋水体中或海底以及将CO2固化成无机碳酸盐[7]。

海洋封存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经固定管道或移动船只将CO2注入并溶解到 1000米以下水中,另一种则是经由固定的管道或者安装在深度3000米以下的海床上的沿海平台将其沉淀,此处的CO2比水更为密集,预计将形成一个“湖”,从而延缓CO2分解在周围环境中。

但是,CO2的封存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成熟化市场,在结合CO2捕获、运输并将其封入一个实现全面一体化的CCS系统方面的经验相对很少,并且对于CO2封存技术的风险评估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大量的CO2注入地下,其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对于地质储层中CO2渗漏所引发的风险分为两大类:全球风险和局部风险。全球风险包括,如果封存构造中的部分CO2泄漏到大气中,那么释放出的CO2可能引发显著的气候变化。关于局部风险,可能发生渗漏的有两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注入井破裂或废弃油气井泄漏有可能造成CO2突然快速的释放,造成空气中CO2浓度急剧增高,空气中CO2的浓度大于710 %将立刻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第二种情景,通过未被发现的断层、断裂或漏泄的油气井发生渗漏,其释放到地面更加缓慢并扩散。在这种情况下,灾害主要影响饮用蓄水层和生态系统。对于海洋存储[8],注入几千兆吨CO2将产生能够测量到的注入区的海洋化学成分的变化,而注入数百千兆吨的CO2 将使注入区发生更大的变化,最终在整个海洋体产生可供测量的各种变化。据报导海洋中CO2的增加能影响海洋生物的钙化的速度、繁殖、生长,导致周期性供氧及活动性放缓和死亡率上升。因此,不仅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可能会破坏了碳的自然循环,更由于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稳定的含碳化合物,可以作为一种丰富且廉价碳源用来合成有机化合物,提高附加值,变废为宝[9]。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CO2的活化规律将逐步被揭示, CO2将得以再度利用,从而使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能够同时解决[10]。因此,为节能减排而研究CO2的资源化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Figueroa J. D., Fout T., Plasynski S., et al., Advancesn in CO2 capture technology -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008, Vol. 2 (1): 9~20.

[2] 李雪静,乔明.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外能源,2011,13(5) .

[3] 栾建,陈德珍.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趋势[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25(2).

[4] 梁志武,那艳青。单乙醇胺(MEA)捕获二氧化碳过程解吸能耗的模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6(11) .

[5] 张鸿翔,李小春,魏宁.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的主要技术环节与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1,(3).

[6] 张兵兵,王慧敏, 曾尚红.二氧化碳矿物封存技术现状及展望[J].化工进展. 2013, 31(9).

[7] 贺喜,童刚.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系统,化工管理,2013, (22) .

[8] Huijgen W. J. J., Witkamp G. J., Comans R. N. J., Mineral CO2 sequestration by steel slag carbon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Vol. 39 (24): 9676~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