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材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还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会计与财务知识。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再组织十分必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的教学时间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成为研究的关键。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我校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1993年以前,课程建设的起步和初始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形成共识,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开设了会计课程。与当时按行业制订会计制度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相适应,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内容总体上虽然与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类似,但已开始探索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规律。1993年~1999年,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阶段。1993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取消了按行业和所有制制订的会计制度,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各高校开始改变以前按行业和所有制会计课程设置方法,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对原《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会计学》课程。课程组对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适应新会计制度内容的《新编会计学》教材,1996年课程组教师开始编制了会计学课程的考试题库,并开始由题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2000年至今,面向全校经济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课程的完善和成熟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我校各经济管理类和理工类等各本科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会计学课程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程。课程组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继续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一套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以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主线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对原《会计学》进行了修改并编写相配套的《会计学习题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讲一、练二、读三”,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在考试方面,对考试题库进行了两次修改,常年坚持教考分离,提高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教师充实本课程的教学队伍。课程建设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研究
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专业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上述课程根据其使用者与作用通常分成以下知识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核心的财务会计体系,包括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以对企业理财为主体,以风险与收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五类18个专业,这些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道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经过研究,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基础层,设置“会计学”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课程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该课程适用于经济类(非会计学)各专业;二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筹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学课程改革
新设置会计学课程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多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其学时数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对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提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加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多种辅导学生学习手段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根据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我们认识到该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整合:第一部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讲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复式记账、会计循环等;第二部分为会计业务核算,以会计报表中会计要素为主线对各类企业通用、典型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三部分为会计报表与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会计报表的结构、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等。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学时的安排见(表1)。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为保证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其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进一步提炼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采取如下组织方式:一是课程总体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按照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配套习题集;二是各专业具体教学
内容的针对性。每学期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具体组织教学内容,并填写教学日历(即教学计划表)。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授课重点与实例、讨论案例都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紧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三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变化较大,教师经常以教研活动的形式结合财会新动态开展教学内容的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会计兴趣和自主学习会计扩充性资料的能力,使教学内容除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之外,还涉及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为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取课堂教学、模拟实验和教学网站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增加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除了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外,针对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数较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坚持实行教师课堂上精讲、学生课外多练、多读,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做到“讲一、练二、读三”,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重点讲会计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课后自学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通过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部分教学内容、提商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对课后作业全面批改检查,学生自学后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小论文,采用上课提问直接讨论、课外小组讨论和课堂集中等多种形式组织讨论。构建了会计学电子学习网站,完善了电子教案与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了网络教学实验手段,增加了学生学习习题库与考试试题库。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提升与拓展、案例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学习材料与途径。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置了智能答疑与利用互联网会议交互系统开展网络会议式的集体答疑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保质保量地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我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而且与社会企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会计动手与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实验系统,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资本市场信息,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分析实验的结果。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会计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导一主体一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论,在研究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分析会计、财务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体系内容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教学案例、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主要包括: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模式;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学生协作、师生协作等途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与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一确定课题一组成课题组一实施研究一撰写报告一交流研讨一成果鉴定。
(二)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组建的教学平台系统主要为了便于以后课程的管理、维护更新、信息、远程控制等功能和管理学院整个教学网络各个频道栏目的整合。其运行核心包括“教学动态”、“学前导读”、“教学内容”、“练习测试”、“网络实验”、“师生交互”、“提升与拓展相关资料”等。这些板块的设计是将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网络会议答疑系统、智能答疑系统、网络论坛交流系统、网络练习测验系统、网络实验等引入教学,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提升与拓展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钻研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理论学习与网络模拟实验、习题练习与提升及拓展学习课外读物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局限。会计学网络课程栏目设置和功能说明见(表2)。
五、教学改革创新分析
(一)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创新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管理基础层与工商管理提高层二个层次。分别重新设置“会计学”与“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多地包含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与合理。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为了更彻底地贯彻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服务的目标,经过立项研究,确定本课程的内容除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了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重塑会计、财务知识教学结构。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培养能力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传统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开拓新的教育空间体现于:在教学上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在师生交互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学习资源上,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在学习体系上,实现教学环境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规律;在系统架构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考虑学科的内容特点,体现学科的教育规律。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学生参与其中或相互竞争或积极协作,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到相互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环节中的差距来加以改进。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目标
0 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通晓财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财务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理财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几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虽然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但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至于校外实践,则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习的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乃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财务问题相关。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已成为困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道难题。
1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情况看,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一形式的优点是对学生学习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该方法效果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准备、配合程度,特别是案例题材的选择,目前收集能反映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特点、有针对性、体现时代特征的案例比较困难,此外还存在案例过大过小的问题,复杂案例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案例过小则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是课内实验。首先任课教师按照财务管理各阶段内容设计实验内容,学生每4~6人组成实验小组,通过学生团队、任课教师辅导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任课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财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改进下一阶段教学。这一实验形式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掌握每一阶段学习中难点和重点,循序渐进,不足之处在于不能使学生系统性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三是综合实验。综合实验也可以称之为课程设计,是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系统性操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通过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要点,做到把专业知识和企业实务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 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
2.1 软件目标 财务管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目标包括: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手段信息化、实验组织科学化。
①实验内容系统化。在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财务实验内容的系统化问题,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是相互关联的,在财务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按顺序、分层次编排。对于主干课程,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该基本上都涵盖到,只有实验内容的设置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财务知识体系。②实验手段信息化。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③实验组织科学化。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率与公平,效率是任何个人和组织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实验组织是否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对于财务实验流程、财务实验进度、财务实验内容安排和财务实验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内容和方式。
2.2 硬件目标 财务管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目标包括:实验模式多元化、实验资源公共化、实验测评自动化。
①实验模式多元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适应时展,进入模式多元化阶段。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实验模式的多元化问题。例如可以构建多媒体财务实验、远程财务实验和个性化财务实验等。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程展示主要环节的讲解。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端口,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财务实验教学,基本上实现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开放式实验模式。传统的财务实验教学,由老师指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就可以实现财务实验个性化视频点播,能更好的按照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完成财务实验。②实验资源公共化。财务管理实验室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财务实验资源的公共化,任何个人和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实验室来继承财务文化的遗产,学习当代财务文化知识。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有的财务资源和财务实验手段都通过多种模式和手段展示在特定的网站上,任何读者或用户只要能上网,并且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自行完成财务实验。同时,通过网络手段,读者或用户可以任意组成团队,利用共享的实验资源,共同协作完成某项具体的财务实验。③实验过程自动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概念已经开始向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概念转变。人们在进行人工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纠错、提示、测评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在进行实验纠错、提示自动化之前,要有每一步的标准答案和规范程序;在进行实验测评自动化之前,应该考虑针对原有财务实验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评手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严谨的财务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技术实践。
参考文献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企业的职能部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中,要明确企业的资金动向,践行企业的财务行为。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中包含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等。两种组织形式互为依托,相互作用,进而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两种组织形式的关系简明,职能有明确的划分。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决定着财务机构的岗位设置。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中,因为企业对财务管理理念理解的不充分,相关专业知识的不全面等原因,极易发生设置的岗位交叉重叠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因为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匮乏,没有设置具体的财务管理岗位,出现财务管理职能的混乱。而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财务管理职能的实际作用发挥的不全面,终将导致企业财政出现亏损的状态。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对财务管理重视的程度不够。企业面临着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来自于国际上竞争的压力,致使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侧重点过于重视企业的市场的开拓、产品的销售、经济效益的实现等等。部分企业的领导层将财务管理误认为是简单地对企业收支情况的记录,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的整体性的认识难以形成数据性的分析,企业的领导层不能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运营状况的现状有全面的认识,继而难以做出符合企业当时情况的正确的选择。
(二)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企业缺乏系统而全面的企业管理知识,意识不到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尽管已经知道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没有专业性知识的支撑,构建的财务管理制度没能符合专业的财务管理要求或是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的具体情况。致使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具体的职能时无章法可循。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将导致制度的约束力的下降,具体的执行工作在实际的开展中寸步难行,致使账目混乱。部分企业尽管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不能做好财务管理的具体办法切实地实行。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形成时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观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三)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的现象严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如果没有实现一定收益的留存,那么企业发展的后劲不强。企业的贷款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企业的问题,但是企业的融资途径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加大了企业资金的流逝,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的情况也导致资金筹措难情况的出现。企业的产权的独立性是企业能够实现贷款和其他融资成功的根本原因,部分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或是暂时内为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当前情况下的产权不清,贵任不明的情况,致使企业不能贷款。更加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使企业的创新活力难以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对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领导层的理财意识。企业的领导层是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决策者,实行财务管理的推动者,管理层理财意识的加强,能够自上而下地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的管理层采取分批次、不定时的培训,加深对理财知识的理解,更新企业理财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创造的学习机会中,学会先进的理财知识,形成正确的、系统的理财观念,可以把对理财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的运用能力作为考核企业领导层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使企业的领导层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理财意识的加强对企业发展和强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是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具体标准和工作完成情况的标杆。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更加符合企业自身财务工作的情况。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完善具体的工作细则,力求简约,合理分配企业的收入。
(三)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准。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提升,管理制度的优化后,要逐步地、整体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准。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财务管理理念和具体制度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的程度和工作完成情况。一支专业的企业财务管理团队能够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以人文本的工作理念作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水准的工作标准,公平、公正的制度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企业内部良好的运用机制也是企业在招用人才时的“金子招牌”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的无形力量,也是实现企业内部创新精神和公平的竞争意识形成和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能够成功地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使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并且这些措施也是杜绝滥用职权、财务数据不清晰等不良财务管理现象的有效举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要重视招用的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要注重他们的职业操守,在进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职业纪律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放松,抓好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财务管理员工的具体工作表现和专业知识的程度进行专职、专岗的相应培训,让其专业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符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能够跟上企业战略性的发展步伐。并且在具体的培训课程和体验课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对最新的财务以及法律、法规的知识的解读和分析,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树立新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有的理财观念,形成全面的、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的观察、分析和预测能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准的提升,进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利用,保证企业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的完成,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要保证资金链的稳定。企业可以通过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等方式,增加企业的运作资金,进而实现企业内资金的良好运转。企业也_可1以通过将个人、家庭的积蓄投入到企业的运行当中,加大企业的资金存储量。企业也可以大力发展证券融资。在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难以维持自身发展和壮大时,在社区或是一定范围内设立创业类型的融资,以股票、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这是企业度过艰难环境实现经济效益额增加的有效举措。与此同时,企业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不能一味地等待外力的援助,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大胆改革,在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整体性地提升企业自身的生产力,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参加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完善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一个利于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财会专业 非财会专业 教学方法
一、财会与非财会专业在教学上的不同点
1.教学目标不同。从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上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财会专业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财务管理》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课,这就要求学生对这门课要全面掌握,使学生有一个厚实的理论功底,宽泛的知识体系,能够较快吸纳消化新的财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财务管理的应用功能。而财经类非财会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作为一门选修课,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就可以了。
2.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财务管理学,需要较好的财务会计知识和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会计基础相对来说较好,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已经为财务管理的教学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学生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和税法,从而对企业资金运作在头脑里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学生较容易理解。比如在讲解负债的资金成本时,由于学生编制过利润表,所以很容易理解利息的所得税抵税作用。而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只开过基础会计,当计算负债的资金成本时很难理解利息为什么要乘以(l一所得税税率),而教材对这一部分也没有专门进行讲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教材的选用应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要求其掌握的“精、深、广”,所以应选取有一定深度,书中的理论既是国内外财务管理中较成熟的观点,同时又兼顾财务理论的最新发展的教材。而在给非财会专业的学生选取教材时应选取基础性教程,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生动、习题简练、行文简洁的教材。此外,为了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教材还可以附加“使用指南”,指出哪些章节对哪些专业是必须掌握的,哪些章节对哪些专业不是很重要,可以作一般了解甚至舍弃等等,为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取舍提供参考。
2.讲授难度和侧重点应不同。在讲授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依据课程标准适当调节难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授课难度不同,财会专业中普招学生和二级学院学生授课难度不同。财经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主修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其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工作后其会用财务管理知识去解决非财务问题。而财会专业学生的日常工作就是围绕着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开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对财会和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分别对待,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例如: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是其在工作后经常会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用较多的篇幅讲解;而项目投资的内容虽然也很重要,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大,在教学中就应重点讲解项目投资的原理,而无需要求其对每一种评价方法悉数掌握。
3.讲授的程序应不同。财会专业的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知识,所以在授课时可以直接切入主题,而不用再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了,而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却不行。例如:一张资产负债表可以概括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左边是资金的运用,其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是营运资本,股利分配后剩余的留存收益又形成了企业的资金来源。所以,在开篇讲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管理内容――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分配时,必须引入资产负债表。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由于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知识薄弱,所以必须先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再讲财务活动。
4.课时设置应不同。我校现在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周三学时,并不区分本专业和外专业。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本该深入的内容不能深入的讲解。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案例多,练习多,难度大。3课时的授课时间,只能完成授课任务,而练习讲评、案例分析已没有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教师都感到压力较大。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间可考虑从3节/周增加到4~5节/周,即最低保证72学时的授课时间。使教师有条不紊地讲授和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也给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本着整体优化原则,合理安排财务管理课程授课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三学年,使得财务管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衔接提高。
5.考试方式应不同。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财会和非财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考核方式应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对于非财会专业,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甚至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对本科学生而言,其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实践环节应着重考察其在过程中的学习收获,相对弱化对实践、研究结果的考察。
参考文献:
建立知识网络,从总体上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结构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财务成本管理》由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内容构成。全书共17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第1章,主要介绍财务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理解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和学习以后各章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工作环节和基本内容,其关键工作环节包括财务分析(第2章)、财务预测与计划(第3章)、财务估价(第4章)、财务控制(第15章),属于教材的计算分析基础;而基本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第5、6章)、筹资管理(第7、9章)、股利分配管理(第8章),属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财务管理专题,包括企业价值分析(第10章)、期权估价(第11章)和财务战略(第17章),该部分属于教材较新内容,也是近年考试重点考核的内容。第四部分是成本管理,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第12章)、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第13章)、标准成本管理(第14章)和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第16章)。
二、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第一部分第1章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题型只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型出现,在考试卷上分数很少,最少的年份只有1分,多的年份也不超过5分。但其为财务管理内容的总纲,对于理解各章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该章重点是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联系,尤其是以后各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9章、第15章,作为财务管理工作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的表述,是历年考试分数较多的章节。题型可以是客观题、计算题或综合题。第2章计算和综合题主要在财务报表分析上;第3章主要是财务预测的销售百分比分析法、可持续增长率的确定与运用、现金预算的编制;第4章主要是债券和股票估价;第5章主要是项目投资决策;第6章集中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决策和存货决策上;第7章集中在融资租赁决策上;第8章集中在四种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和评价上;第9章集中在资金成本的计算、杠杆系数的计算、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上。考生对此部分内容也应予以重视,结合例题和相关习题掌握。第10章主要是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三)第三部分第10章、第11章、第17章属于财务管理专题部分,第10章是2004年教材新增加的部分,第11章期权估价是2007年新增内容,第17章战略管理属于今年新增内容。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凡是较新增加的内容通常是重点考核的内容,客观题、计算题或综合题都有可能考到,命题点主要应集中在企业价值确定的方法运用、期权估价方法、财务战略选择上。
(四)第四部分第12章到第14章、第16章,属于成本管理部分,作为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应占试卷的20%左右,其中今年新增加第16章作业成本管理应重点注意。
三、2008年教材新增内容分析
新增加的内容、教材改动较大的内容,历来是考试出题的重点内容,考生应加强对其的理解和运用。与2007年考试指定教材相比,2008年教材主要变化在于新增第16章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以及第17章战略管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一章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作业成本结构特点及应用。
其一,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见表1。
其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等直接成本,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无异。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把间接成本先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上,然后在将作业成本按照作业成本(成本库)分配率和各产品所耗用的作业量指标(即耗用的作业动因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产品。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时,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成本分配计算法。
某产品耗用的作业成本=∑(该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
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当期投入该产品的直接成本+该产品当期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
二是按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该种方法由于按预算分配率进行分配,会产生差异,因此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具体来说需要利用以下步骤及公式。
(2)按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
某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预算(正常)分配率×该产品实际耗用的作业量。
(3)计算当期投入的总成本
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该产品当期发生的实际直接成本+该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
(4)计算、结转作业成本差异
作业成本差异=当期实际作业成本一已分配的作业成本
(5)会计期末进行作业成本差异调整
调整的方法有两种选择:一是将作业成本差异直接调整当期营业成本(已销产品销售成本);二是计算差异调整率,分配作业成本差异(将已分配作业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早在1911年,管理会计在西方开始起源发展,而我国70年代末才从西方引进了管理会计,所以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际应用操作方面,我国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管理会计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正面临重大变革。企业的产品、管理、商业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更多的需要用到管理会计信息来为企业的经营控制和决策服务,更新企业的信息系统和管控系统迫在眉睫。在新的经济常态下,管理会计对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我国高校不断为社会输出会计人才,但是由于各大高校停留在传统的重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下,财务会计人才高度过剩。中国管理会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我国管理会计培养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被称为管理会计“元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一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2016年财政部又进一步更新制定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这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各大高校应当顺应潮流,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机遇。
二、管理会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地位落后
在会计的教学体系当中,我们一般将会计划分为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二者似乎看起来平等,但是从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上看来,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学校都更多的强调对学生财务会计能力的培养。其次,“管理会计”的知识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交叉领域,管理会计课程开课学期相对晚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这让学生对管理会计产生了一定的混淆,面对似曾相识的知识往往容易放松,提不起学习的精神。同时,专业的管理会计师资力量相对较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准确把握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滞后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就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反观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首先,管理会计知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介绍,第二部分为管理会计基本职能的运用,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前沿的知识,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的教学多集中于前面两个部分,对新知识的介绍甚少。其次,传统的管理会计关于成本的分类过于简单。之前大部分的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直接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比高,间接成本占比相对较低。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涌现,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导致许多公司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面临挑战,固守传统的知识教学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更多的还是集中于理论教学,课堂上以理论阐述、公式推导为主,学生大部分的练习局限于计算。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同时对计算的要求相对较高,大多数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单一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当中去,无法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管理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应付理论考试方面,甚至觉得管理会计知识无用。
三、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的现状和问题,高校应当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当中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深化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管理会计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首先,高校应当从培养方案入手,对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增加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课程和课时。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注重管理会计知识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知识的区分与融合,明确管理会计课程的核心,以企业管理会计活动为主线,侧重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控制、预测、决策和业绩考评。遵从国际公认的管理会计师培养标准的同时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重视企业的新变化,将新出现的概念融入当课程当中,对课程相关知识及时更新。其次,应当加大管理会计的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学术会议和课程培训的方式,提升任课老师的理论素质和执教水平。
(二)将实践融入到教学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注重竞争力的培养,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对案例进行报告、讨论,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实践技巧,把知识进行了内化,持续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应当完善管理会计的实训环境,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扩大高校与实务界的联系,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岗位做好衔接,缩短学生由高校到管理会计岗位的距离。
(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等等一系列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出现,这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这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动力。因此,新的管理会计教学应当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加工,整理,分析和传递会计信息。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加大对管理会计的宣传,并初显成效。学生开始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考试与资格认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会计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循序渐进,保障改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勇.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J].管理会计,2015(1):17-19.
[2]罗付岩.“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