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据统计分析学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公安院校;学生;学习动机;专业认同
分类号 B842.2
1 问题提出
公安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提升公安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是摆在每一个公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公安院校教学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鲜明的行业色彩,必须适应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公安专业的认同和学习效果。公安院校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长期以来,公安院校的教务部门和教师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际上,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包括两个相关要素,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前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偏重于教师“教”的要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的要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心理影响着学习效果。要实现新形势下公安高等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公安实战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要重视教师“教”的因素,又要重视学生“学”的因素,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当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心理良好把握和积极干预与指导的基础之上(刘启刚,林超,2013)。在众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变量中,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和学生学习行为存在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值得公安院校教师格外重视和深入研究。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的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池丽萍,辛自强,2006)。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大部分:内生动机是个体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而外生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活动的倾向(Deci & Ryan,1985)。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效果(李凤杰,刘文,2007)。当前,由于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存在浅层化和功利化的特点,影响其学习效果。
专业认同源于职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2009)。我国的大学教育多属于专业分类教育,如果大学生认同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那么就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克服专业学习中的困难,始终对专业怀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如果大学生不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就很有可能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学习倦怠出现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这也很可能导致其未来的职业定位和与所学的专业毫无关联,此种现象对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生的宝贵青春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文婷,2015)。公安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其培养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绝大多数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将来都会走上公安岗位。如果说普通高校大学生在专业和职业选择方面还存在很大灵活性的话,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后转换专业从事非公安工作一般会存在更大的困难,对公安专业教育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培养和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专业学习,确保他们顺利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关于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研究存在的主要缺憾是: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缺乏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当前研究偏重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研究多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对这两个重要心理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四是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干预引导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对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缺乏指导价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考察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刘启刚 周立秋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修订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考察大学生学习动机。该量表包括内生动机(14个题目)和外生动机(16个题目)两个分量表,共30个题目,其中内生动机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外生动机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池丽萍,辛自强,2006)。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该量表最初来源于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在美国的应用结果表明,内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外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Amabile, Hill, Hennessey, & Tighe,1994);该量表在台湾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内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外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邱皓政,2000);相关结果同时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较为理想。为了使该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具有适用性,池丽萍和辛自强对其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修订后量表的内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外生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使用的正是修订后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
2.2.2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
采用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考察大学生专业认同,该问卷共包括认知性(5个题目)、情感性(8个题目)、行为性(6个题目)和适切性(4个题目)四个维度,共23个题目,五点计分。研究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秦攀博,2009)。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认知性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情感性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性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行为表现;适切性是指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身特征的匹配程度。
2.3 调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62份,剔除无效问卷34份,获得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率为87%。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具体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平均得分为3.38,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专业认同各维度得分来看,得分介于3.83~ 4.23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行为性,为4.23,得分最低的维度为情感性,为3.83。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
描述性统计结果(N=228)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得分的均分为3.57,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分量表的得分来看,内生动机的得分为3.81,外生动机的得分为3.37,内生动机得分高于外生动机得分;具体到各分维度的得分,得分最高的维度为热衷性,为3.87,得分最低的维度为追求回报,为3.10。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描述性
统计结果(N=228)
3.2 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对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其各附属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情感性与依赖他人评价、追求回报相关不显著,及适切性与依赖他人评价、关注人际竞争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学习动机水平也越高(见表3)。
表3 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各维度
的相关系数表
注:
3.3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预测效果
为明晰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以学习动机的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为预测变量,分别以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和专业认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可以解释认知性33.5%的变异;内生动机可以解释情感性25.0%的变异;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可以解释行为性29.9%的变异;内生动机可以解释适切性17.6%的变异;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可以解释40.1%专业认同总分的变异。由此可见,内生动机对专业认同及其附属维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外生动机对认知性、行为性与专业认同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生动机是专业认同的重要的预测变量,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尤其是内生动机水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水平(见表4)。表4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回归分析表
注:
4 结论与建议
4.1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的特点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生动机水平高于外生动机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为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有效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奠定了心理动力基础。公安院校大学生内生动机水平高于外生动机水平说明他们投身于学习的心理动力更多的是基于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特点有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减少因挫折和困难而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这一研究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策略的启示是:不仅要注重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而且要注重根据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尤其要注重学生内生动机的培养和提升。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在行为性上得分较高,说明他们能够按照专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根据李海芬和王敬(2014)的调查结果,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为2.66,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四个维度的得分介于2.38~ 2.94。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大学生无论在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还是具体维度上都要高于地方大学的学生。出现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大多数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抱着从警的理想而进入公安院校的,学校日常的警务化管理和公安专业学习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公安专业的认同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为公安院校强化对大学生的专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有利于公安院校以职业化为目标进行专业化教育,有助于顺利推进公安招录培养机制改革。公安院校的教务部门和一线教师有必要以此为基础,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巩固、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4.2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情感性与依赖他人评价、追求回报相关不显著,适切性与依赖他人评价、关注人际竞争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学习动机水平也越高。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认同进行引导与干预时,应从关联性与互动性的角度采取措施,即对二者的引导与干预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提高学习动机水平同时有助于提高专业认同水平,而提高专业认同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预测效果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习动机中的内生动机对专业认同及其附属维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外生动机对认知性、行为性与专业认同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生动机是专业认同的重要预测变量,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尤其是内生动机水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水平。因此,为了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应注重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力,使他们从内心愿意学习公安专业,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培养学生内生动机的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对公安专业牢固的专业认同,为他们将来从事公安职业,保持对公安工作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宿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池丽萍, 辛自强. (2006).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64-70.
李凤杰, 刘文. (2007). 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高等级教育研究, (3), 26-28.
李海芬, 王敬. (2014). 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教学研究, (01), 9-13.
李文婷. (2015).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才智, (19), 10-11.
刘启刚, 林超. (2013). 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研究.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 104-108.
【关键词】量化研究;理论;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20―04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上,量化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范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主编Husen[1]的理解是: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量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 量化研究的理论简介
1 量化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2]。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由此可知,量化研究即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
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三层涵义:首先,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再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3]。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正如叶澜教授[4]所说,当教育研究尚未在定性的水平上达到清晰、具体、准确地揭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演变轨迹,尚未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数量指标、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它很难合理选择定量研究的工具和使定量研究起到抽象、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深化定性研究的作用。
2 量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从20世纪初开始,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方法与技术不断充实与完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目前所使用的经典统计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性统计与推论性统计。描述性统计主要用于简缩数据和描述数据,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制作次数分布表、画直方图等;推论性统计则是通过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估计和预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如计算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F检验,类别数据差异的χ2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等均属此类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个事物现象都表现为多个方面,需要有多个指标来描述、刻画事物的质和量,这些构成指标体系的多个指标各有侧重地解释着同一个事物的质,必然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了将这些指标反映的内容综合起来,寻找一个简单综合指标,可以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在尽量减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和构造模型,剔除指标间相互制约的成分,使复杂数据简单化。例如,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就是这一类方法。
另外,由于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推广,测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经典测量理论在教育和心理领域的应用逐渐让位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美国和欧洲的著名教育测量机构均把IRT应用于设计、建构测试题库以及其他的测量发展过程。
二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量化研究包括若干密切联系的操作步骤,每一步骤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实现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量化研究的操作步骤开展研究过程,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1 研究目标的制定
研究目标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必须确定下来所要达到的境地、要实现的愿望和将得到的结果[5]。教育科学量化研究旨在通过假设、实验验证、统计分析,从所研究的样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预测[6]。
那么,如何确定某一具体的研究目标呢?这就需要了解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即确定研究目标的原因和理由。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有:(1)依据于研究假设;(2)依据于研究问题的困难程度;(3)依据于研究条件和环境。只有将这三方面依据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才能制定出一项合适的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就是被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它的选取是量化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对象选取的基本原则是能够代表总体。研究对象的选取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明确规定总体;(2)选定抽样方法;(3)确定被试数量。
3 研究变量的分析
变量是指与研究问题有关而且是可以操作或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在教育科学的量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来说,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具有可变性、外依性和可测评性的特征。另外,在量化研究中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变量,如有机变量、中间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4 测量工具的开发
测量工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问卷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在量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问卷就是李克特量表。该类型量表是由一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五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五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可以用信度和效度来衡量。
5 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设计表现了验证实验假设的具体行为,体现出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的整体设想与综合处理。其具体过程就是研究者对自己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组织实验,如何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定因变量,如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进行具体思考,并在通盘筹划之后做出恰当安排的过程。
6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本文将主要介绍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推论统计,这也是教育统计学中较为重要、应用较多的内容。
(1)T检验:用于小样本时,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它利用T分布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定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2)方差分析(ANOVA):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影响。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3)χ2检验:χ2检验适合于类别数据的统计分析,它能处理一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统计原理,是比较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差异越小,检验的结果则不易达到显著性水平;两者的差异越大,检验的结果则可能达到显著性水平。
(4)线性回归: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统计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这种用一定模型来表述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就称为回归分析。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则两变量间的关系就可以拟合成简单线性回归方程。
7 研究结论的获得
研究结论主要是对实验中观察、记录和测定的结果(各种数据、现象和事实)作出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阐述研究结论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所取得的结果指出实验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同时,还应当就实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量化研究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7]。
1 研究目标
本案例所探讨的是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Kolb学习风格模型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者选择了与Kolb学习风格量表相关的在线学习行为作为测试的变量,目的在于发现Kolb学习风格、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以期为网络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中的被试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时,有104名学生接受了Kolb学习风格量表的测试,作者从中选取了学习风格特征比较显著的40名学生作为实验中的被试。其中,每种学习风格类型包含10名被试。
实验中的被试都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例如,互联网的应用、通讯软件的操作和图象、文字处理软件的设计等。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部分利用Flash软件设计动画的入门知识。
(2)测量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olb[8]对学习过程周期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但不同的学习者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是不一样的。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环节的偏爱程度,Kolb划分出四种学习风格类型,它们分别是:以具体经验和反思观察为主的发散型,以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为主的聚合型,以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为主的同化型,以积极实践和具体经验为主的顺应型。
Kolb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设计了《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该问卷最早的形式包括九组单词,每组四个词分别代表学习的四个环节。这一问卷形式相当简单,易于操作使用,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列词汇孤立出现,缺乏语义情境,因而相当抽象,被试难以准确地把握每一词汇的确切意义。
后来,Kolb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扩充,使其在语词的表述上具体了些,便于被试把握其确切意义,本案例中采用的便是修订、完善后的《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3)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中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一个简单动画的设计,动画包括10个不同的文字效果,每种文字效果是1分,满分是10分。
实验是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中将40名被试划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4名被试,其中发散型、聚合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各1人。每次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小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为被试提供了若干帮助其实现动画设计的辅助条件。首先,当小组中的被试进入实验室时,会被告知一个网站的地址,该网站包含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设计的电子文档;其次,实验中被试具有观察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权限;再次,被试可以随时利用通讯工具QQ与4名熟悉Flas设计的研究生进行在线交流。实验中还为每名被试配备了1名记录其在线学习行为的工作人员。
实验的持续时间是120分钟,开始时每名被试需接受20分钟的前测,即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行该动画的制作。前测之后,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随之,每名被试将继续接受90分钟的后测,后测期间,被试可以通过QQ与研究生交流,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以观察其制作过程,浏览网站中的电子文档或者利用Flash制作文字动画,而工作人员会记录下被试在后测中的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最后,利用SPSS软件处理实验中得到的各项数据。
(4)研究变量
相对于Kolb学习风格周期的四个环节,研究者选择了被试在设计动画时,四种不同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作为实验中的研究变量。它们分别是具体经验阶段所倾向的在线讨论行为的持续时间,反思观察阶段所倾向的在线查看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持续时间,抽象概括阶段所倾向的在线阅读网络电子文档的持续时间以及积极实践阶段所倾向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持续时间。
3 研究结果(即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案例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主要对学习风格类型、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测试成绩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1)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来加以研究。从原始数据中研究者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在线制作,其平均值为55.9分钟。仅有5名被试用了1或2分钟的时间通过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观察其动画的制作过程,另外35名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
为了找出具体是哪些学习风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Scheffé事后检验的方法对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多重比较的方法发现,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倾向抽象概括的聚合型、同化型被试与倾向具体经验的发散型、顺应型被试之间。也就是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
(2)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
虽然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Flas设计的入门知识,但由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大多数被试已经遗忘了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实验的前测中有33名被试没有设计出任何的文字动画效果,只有7名被试完成了1个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这其中包括2名聚合型的学习者,1名发散型的学习者,1名同化型的学习者以及3名顺应型的学习者。另外,在实验的后测中也没有被试能够完成所有的10个文字动画效果。从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来看,实验中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任务对被试来说是有难度的。
实验中每个被试的测试成绩是通过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得到的,其平均值为4.68分。为了分析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研究者将每个被试的成绩归属为高分或低分之列。具体标准为高于5分的属于高分组,低于5分的属于低分组。最终,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的方法处理。其结果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χ2(3, N=40)=2.707,p=0.538)。
(3)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研究者通过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论证了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其中,因变量是被试的测试成绩,自变量分别是在线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从模型的测定系数看出,自变量的变化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60.8%,表1中列出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分析结果。
4 研究结论
(1)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类型的一致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即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这一点与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是一致的。Kolb认为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学习者注重对符号的理解,擅长在非人际环境中以及权威指导下的学习,因此,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阅读网上提供的电子文档来学习动画的设计;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具有依靠具体经验学习的特点,该类学习者强调由情感体验和实际经验而导致的学习,善于与学习伙伴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QQ与擅长动画设计的研究生进行讨论,由此获得动画设计的方法。
另外,实验中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实验环境的限制和实验任务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被试感到通过观察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学习动画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其次,要完成该动画设计,被试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所以,实验中所有的被试都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
(2)测试成绩与学习风格类型的相关
过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时,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例如,Henke等人[9]曾经宣称在基于计算机的学习中,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好于其他类型的学习者。然而,本研究中的数据经过卡方检验后,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点是出乎研究者预期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虽然被试之间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还是要高于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这一点与表1中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从表1看出,在线阅读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302,在线讨论时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009。数据表明在线阅读时间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比在线讨论时间大,也就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阅读的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要高于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讨论的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
[2] 谢艳.教育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04,6(3):31-33.
[3] 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4]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 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2).
[7] 陆宏.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41-44.
[关键词]网络课程开发 需求分析 推拿学课程 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吴云川(1970-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学技术在推拿学教学中的应用。(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人继续教育《推拿学》网络课程平台开发和评价”(课题编号:D/2011/03/078,课题负责人:吴云川)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课题“《推拿学》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研究”(课题编号:NZY1111,课题负责人:吴云川)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2-02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课程来说,网络课程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上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成为信息社会中高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有效的网络课程必须经过精心地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但要考虑学校资源的存量与技术条件,更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网络课程往往面对的是分散型的学生群体,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基础性环节,也是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依据,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让课程真正走出“教材本位”的泥沼。
一、学生需求调查的基本维度
权威性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这种概念仅仅强调了技术线路,并没有突出对需求主体的关注,因此很容易回到“教材中心”的老路。为了防止 “新瓶装旧酒”现象出现,网络课程开发的学习需求分析环节,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需求维度的分解以及问卷的话语方式等方面,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总体来说,用于网络课程开发的学生学习需求调查应该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如学生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学习环境会对学生的网络学习需求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有没有网络条件,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需求。第二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期待。学生对网络学习内容的期待是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说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则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概率就会大;反之,概率就会小。第三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策略。这里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偏好。尽管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很快,但是学生还是喜欢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甚至一些学生还排斥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喜欢讲解式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喜欢自由讨论式等,不一而足。学生的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选择网络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的效果。第四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知识性困难,还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掌握学生学习的困难可以帮助我们在网络课程开发中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需求调查的基本情况――基于推拿学课程的需求调查
1.需求调查的实施情况。了解和分析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对网络课程的开发来说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需求分析缺位,就会造成课程目标的迷失,社会与个人的课程需求被漠视,最后造成课程效果的落空。为了更好地说明基于学生需求的网络课程开发策略,我们选择成人教育中的推拿学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推拿学是中医院校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选择学习的学生也比较多,但推拿学课程目前在国内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各中医院校推拿学精品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展示和资源共享,并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教学的形式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成人继续教育推拿学网络课程,帮助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推拿学课程知识。
为全面了解我校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对推拿学网络课程的需求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中医药大学成人继续教育2010、2011级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业余专升本科层次学生共计6个班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3.4%。研究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我们按照网络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基本维度进行模块化设计,在模块的基础上再进行观测点的分解,关注了推拿学网络课程在应用、设计、管理和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真实需要,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推拿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喜忧参半。68.42%的学生在家庭等其他地方使用网络;84.21%的学生能够接受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而针对推拿学课程而言,91.23%的学生能够接受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57.89%的学生愿意采用全部网络教学模式;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将大部分的教学使用网络形式,而部分内容采用面授的方式。但是,由于网络课程是新事物,普及率不高,只有约33.33%的学生了解网络课程,而49.12%的学生对网络课程仅仅是听说,71.93%同学没有接触过网络课程。
学生对开设推拿学网络课程效果的认识,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网络课程教学风格的期待。学生对开设《推拿学》网络课程认识如下:第一,推拿学网络课程的优点排序为:学习时间灵活(61.40%)、学习资源丰富(19.30%)、学习内容更容易掌握(12.28%)、学习方式灵活(7.02%)、便于和教师交流(1.75%);第二,关于提高学生主体性方面,57.89%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1.93%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9.6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64.91%的学生认为可以更方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高创新能力;第三,是否激发学习热情、丰富课程知识方面,82.46%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68.42%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还有54.39%的学生认为可以有利于提高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交往。
在针对推拿学网络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方面,学生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意愿。85.96%的学生认同网络教学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56.14%的学生仅仅偶尔在网络上搜索和下载过“推拿学”课程的相关内容;59.65%的学生在网络上观看“推拿学”课程的相关资料;80.71%的学生最希望从网络课程中获得的资源就是带有操作性的视频和课程录像;还有52.63%的同学希望建立课程的讨论板块以便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52.63%的学生希望通过来提交作业、提问和讨论课程内容;59.65%的学生希望将BBS讨论版和课程学习登录次数作为期末考核指标之一。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开发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能够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式,其在本质上并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属性。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从课程的本质上去认识网络课程,这也是网络课程开发、设计与实践运用的根本立足点。针对推拿学网络课程的开发调查,我们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网络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课程在实践运用中,既要考虑到新颖的信息传播途径的特点,提高资源的含量,也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来构建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丰富、开放的网络资源。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成人继续教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工作业余时间学习,并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时间上网,上网地点多数在家里或办公室,所以网络课程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应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在线观看,但如果课程录像和视频内容过长,学生往往选择下载后观看的方式。由于下载过程同样消耗时间,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时间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需要注意视频的大小和格式,便于学生能流畅地在公共网络上观看。
2.正确处理网络授课与面授的比例关系。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推拿学这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形式,但不愿意全部使用,更倾向于大部分网络课程,部分实训面授的教学形式。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一般成人继续教育采取的是函授方式,每学期集中两次面授,其他时间由学生在家自学。另外,推拿学课程面授教学中,往往理论课程教学占据大多数时间,而实训教学诸如在老师指导下的手法练习课时很少。因此,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可以采用网络学习方式,但实训部分最好面授,如果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实践课时将会增加很多,更利于推拿手法的掌握。
3.需要把握好网络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从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资源来看,很多课程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些网络教学课件。这些网络课件通常只是教学内容的罗列,淡化了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方法的设计,而且忽视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特点,与真正的网络课程相去甚远。教师呆板的教学体态、平淡的话语会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体会不到课程的魅力,甚至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4.建立多元化的网络课程辅导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目前网络课程的辅导答疑渠道过于单一。网络课程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开设BBS讨论版。部分网络课程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只进行单向行为的学习,还将讨论版灌水次数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强制让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一做法的弊端非常明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只为考核而登录。另外,BBS交流不够即时准确,受到网速、网点以及上网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比较大。例如,推拿学网络课程中,应充分考虑成人教育学生平时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飞信、微博、QQ群、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和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小组之间的合作,建立起多元化的网络课程答疑和交流平台。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推拿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适合目前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拓展学生学习推拿学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灵活,特别是通过对推拿学网络课程的重新构架和设计,可以真正改变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中重建设、轻利用的状况,为网络教学带来一种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蔡广艳.网络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10(9).
[2]卢风.文化多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