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

篇(1)

二、小学教学中开展创客教育相关课程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捷, 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但其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这一阶段的教育在保护学生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

创客教育强调通过教育教学培育创客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相关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小学生想到一些奇特的方案;较强的求知欲和敏捷的思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课程以外的技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同学们经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动手物化、小组合作和评价总结的过程, 能够更好地培养其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学教学中开展创客课程必备条件

1. 创客空间和相应设备

创客课程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跨技术领域且强调动手物化的创新活动。传统的教室和室内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须有专属于创客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室---"创客空间".创客空间中应设有器材存放区、大型设备摆放区、学生操作区和作品展示区等。此外, 创客空间中须有与所学或所用技术相应的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 如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本篇文章是由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

2. 时间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教育的结合。创客即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不仅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此外, 创客课程授课内容庞杂, 传统的40min课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可将创客课程设置为课时为60min甚至时间更长的素质拓展课或成立创客社团。

3. 师资

创客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跨技术领域的课程, 需要学校配备面向创客活动的专业教师。而且创客课程作为一种动手性、创造性的课程就要求专业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基于以上考虑, 学校可以进行校际合作, 与外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创客教育教师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 各个专业的老师可先依次讲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待系统学完基础知识后, 进行综合项目练习。

四、小学教学中创客课程的内容选择

在创客教育中, 学生会同时采用多种技术来解决问题, 这些技术不仅会涉及到硬件还会涉及软件, 不仅仅是单纯的组装或搭建还会涉及编程和传感器等智能元素, 是一项非常综合的学习活动, 因此授课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近几年激光雕刻、3D打印和创意编程等技术, 在基础教育领域都被广泛应用, 且各自有各自的一套课程体系。笔者认为, 小学阶段的创客教育不仅可以在纵向上深入教学而且可以在横向上进行教学, 即根据需要, 学生可以同时运用以上技术来解决问题, 由问题或任务的难度来驱动学生学习某一技术的深度, 将三种技术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

1. 激光雕刻技术

激光雕刻技术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三维立体模型, 利用这门技术雕刻并搭建作品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装饰部分。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同学们将学会一种二维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激光雕刻机的使用与维护以及如何利用二维设计制作三维立体实物模型。

2.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作为授课内容中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模型, 利用这门技术打印作品的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装饰部分, 据同学们的创意而定。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同学们将学会一种三维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3D打印机的使用与维护等知识。

3. 创意编程

创意编程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作为智能部分应用于学生作品或方案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载体, 硬件部分主要采用一些开源开放的单片机和与之相应的传感器和执行部件;软件部分主要是与单片机相应的非数字化的、模块化的、以搭积木的方式进行编程的软件。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学生可创作出自己想要的智能作品。

五、创客课程的教学模式

创客课程可以采用"项目为载体, 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并采用设计学习、操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激光雕刻、3D打印及创意编程三部分教学内容可先独自以经典项目开展教学, 在最短的时间将各自最基础的内容介绍完毕。然后选取大项目进行教学, 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设计利用以上三种知识完成方案或作品。

篇(2)

周天勇(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美容经济应该引起关注。美容经济是充满希望的经济。美容界不仅需要发展战略,还要有美容标准,标准其实就是一个准法律,实际上是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的契约。

何作庥(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的美容经济将会成为世界第一位,我们有1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美容业有非常大的前景。美容经济的水准要靠市场培育,我鼓励美容经济的市场需求,希望社会公众转变观念,也希望政府和官员转变观念,只有国内的美容市场有所发展才能开拓国际市场。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

如果政府对这个行业的扶持被忽视取代的话,将不利于这个行业。美容经济是超劳动密集型的形态,是民营经济的形态,是充分市场化的经济形态,也是吸纳大量就业符合中国国情的形态。但是美容这个行业长期被大众所忽略,我们在研究报告中解释了基本规模和现状。美容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中国人作为一个国民外型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容产业对于形成国民经济良好的氛围是功不可没的。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美容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突然生长出来,所以我们要做一些研究,我们历时半年,判断出它的规模和对中国美容经济的影响。它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美女,而我们做的研究只是第一步。

赵晓(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

美容经济是人本经济,也是就业经济,美容业是一对一的服务,是超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从国际的比较来看,美容经济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美容经济行业本身不容忽视,对美容经济的投入本身和对自身培养音乐、绘画其他方面投入是等价的。中国人有爱美的传统,有延续了两千多年追求美和善的历史,它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登堂入室,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好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2004年称之为中国美容经济元年的原因。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美容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必然要有回报,根据样本的监测,相对比较注重美容和形象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收入。事实上,用美丽的思想打动人,用美丽的容颜吸引人,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高下的区别。

何华章(成都市副市长):

城市往往充满了钢筋水泥的建筑和行色匆匆的人群,正是因为有了美容,才使得大家都变得浪漫、休闲、漂亮起来,所以美容总是和一个城市的发展、形象的提升相伴相随的。

篇(3)

关键词: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创业型城市

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发团队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影响因素研究”(12YJC63017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16SYA-028);常熟理工学院苏南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苏南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研究”(SW2012Z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引言

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逐步兴起,支持和鼓励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对地方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并且对发展“众创空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有关文件,“众创空间”是以新型孵化机构为基础,可以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社区。不同于传统以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为基本服务的孵化模式,创新型孵化器是面向早期创业项目和新创办企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孵化手段,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集成化、高端化和市场化等软的创业服务平台,日益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现阶段,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在内的创新型孵化器,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孵化器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作为新生事物,创新型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目前,关于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模式,不同部门和机构给予了一定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科技部(2015)提出包含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等5种类型;清科研究中心(2015)提出包含企业平台型、天使孵化型、开放空间型、媒体依托型、新型地产型、垂直产业型等6种类型;投中研究院(2015)提出包含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等7种类型。

考虑到创新型孵化器的运行特点,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我们提出创新型孵化器包括开放空间型、高校依托型、行业聚焦型、投资驱动型、媒体延伸型等5种发展模式。

(一)开放空间型。开放空间型孵化器是在孵化器1.0的基础上的全面包装,主要通过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展示、路演等交流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基础的办公空间和交流空间,并且通过工位计算收取一定的租金。与此同时,定期邀请创业导师举办沙龙或讲座,联系创投机构参与项目洽谈,为创业者提供信息交流、融资撮合等服务。

(二)高校依托型。高校依托型孵化器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成立,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为重点,通过为创业者引进成功创业者、大型企业高管或创业投资人等具有丰富行业或创业经验人士作为导师,传授创业者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发展策略等经验,支持初创型企业孵化发展。这一模式倾向于筛选具有创新科技或创新服务模式的企业,对前景看好的孵化项目进行天使投资。

(三)行业聚焦型。行业聚焦型孵化器主要针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定向孵化,围绕产业链服务的重点方向,提供先进产业技术和孵化基金,帮助特定领域创业者实现技术落地,加快产业化进程。该类孵化器一般由政府或产业协会主导,依托庞大的行业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机构合作交流,实现新型业态中孵化、新型标准下创制、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等服务功能。目前,这一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行业比较突出。

(四)投资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孵化器主要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融资问题,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社会资源,凭借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的经验判断和前景预测,吸引、汇集并甄选优质的创业项目,积极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服务。这一模式不以追求房租或培训产生的盈利为目标,主要采取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基金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实际问题。一旦企业在孵化器内毕业,往往采取股权溢价方式在后续融资中伺机退出从而实现盈利。根据调研,这种模式对孵化器的前期投入以及优质项目预判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媒体延伸型。媒体延伸型孵化器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依托孵化器自身庞大的媒介平台和行业优势,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信息、宣传、投资等各类资源的综合性创业支持服务。这一模式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追踪报道、路演平台等方式,在较短时间集中宣传报道创业项目有关科技成果,扩大成果社会影响力进而帮助创业者提高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投资人关注。与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约谈及投资的合作方式,帮助初创企业找到合适投资者。

三、创新型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后续发展面临一定瓶颈。根据调研,创新型孵化器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一是场地租赁费用;二是会员费、政府支持和企业的赞助;三是开设的教育培训课程收入;四是产品代售收入;五是举办活动和工作坊收入;六是一些孵化项目的分红。据实际调查显示,多数孵化器孵化企业都处于初创期或者是萌芽期,尚无力承担聘请孵化顾问的支付费用,因此很多孵化器最主要的盈利点仅仅来自场地费用。目前来自企业赞助、产品代售收入比重不高,教育培训课程主要采取公益免费方式,客观上导致相当数量孵化器收入来源有限。

通过走访发现,投资驱动型、媒体延伸型孵化器自身实力较强、企业规模较大,资金运作以及盈利压力较小,主要通过免除初创企业的房租租金等方式换取企业1%~2%的股权,或者通过对外联系外包服务商收取一定额度的中介费,能够满足日常基本运作。但是,以咖啡吧为主体的开放空间型孵化器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这种模式创立门槛较低,普遍存在体量小且松散性的特点,缺少维系创业群体有效联系的渠道,在经营收入上普遍较低,仅能维持孵化器的基本运转,后续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政策覆盖范围有限,部分机构运行压力较大。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陆续出台许多扶持孵化器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但是税收优惠、风险补偿、房租补贴、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类主要针对特定类型孵化器。例如,仅有国家级孵化器才具备享受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优惠政策的资格。通过走访发现,没有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的机构由于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基本处于商业化运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以办公场地为例,目前大部分机构仍按商用价格租用办公场所。尽管各地已提出有关补贴标准,但是相当数量孵化器仍认为支持力度有限。

(三)孵化服务缺乏个性,专业深度服务范围有限。根据调查,目前创新型孵化器仍以提供一定物理空间为主,“重空间轻服务”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初创企业除已得到一定风险资本关注和介入外,更希望得到市场推广、客户对接、人才招聘、技术支撑等方面更深度的帮助和扶持。尤其是随着在孵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孵化器整体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受限于管理团队自身的认知和管理水平,目前大多数创新型孵化器对创业项目本身评估、技术支撑、产学研合作等后期扶持难以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缺乏对孵化项目的整体性包装,导致在孵企业成长性普遍不高。

(四)金融资本介入较深,产业资本融合度较小。目前,不少创新型孵化器与国内一批创投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为项目孵化提供了早期资金支持。但是从整体来看,金融资本主要投资领域仍集中在互联网、云计算等电子信息行业,对其他行业总体关注度较少。通过调查,目前大部分孵化企业创新成果与大中型企业内部创新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孵化项目较少通过企业投资、委托设计等方式完成从创意向创业的商业转化。作为联系孵化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桥梁纽带,创新型孵化器引入产业资本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天使投资+产业链服务”尚无完全成功经验。

四、加快创新型孵化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统筹,规范创新型孵化器运行管理。进一步优化创新型孵化器的顶层设计,落实政府经费资助、监控跟踪、考核评估、激励培育、退出制度衔接的工作机制,为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针对小微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创新型孵化器的场地租金、网络宽带费用和用以提供创业服务的开发工具、公共软件等硬软件基础设施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要求,支持和引导创新型孵化器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券等间接财政支持方式,广泛开展公共研发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

2、强化跟踪指导。明确创新型孵化器设立条件和设立标准,强化创新型孵化器规范管理。构建创新型孵化器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孵化器的日常管理。联合工商、税务、人社、质检、科技等部门,落实科技统计、科技创业、科技服务业统计和制度。定期组织对孵化器运行情况、工作进展的指导和监督,并纳入科技诚信记录管理范围。

3、落实考核评估机制。完善现有创新型孵化器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孵化器分类管理,优化管理评价体系。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重点加大对孵化项目、服务成效的考核力度,设立分门别类的孵化器考核标准。对已备案设立的机构长期无新增孵化企业、孵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孵化企业无创新成效的予以预警,对不符合设立条件、无法履行孵化功能的机构予以清理。

4、突出激励培育引导。强化创新型孵化器后期资助管理,按照A、B、C三类资助标准,对服务成效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的创新型孵化器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孵化器纳入国家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强化激励引导,落实“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对优秀创新型孵化器推荐创业团队、项目的优先支持。

(二)优化功能布局,打造创新型孵化器业态集群。围绕创新型孵化器载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引导各类机构和组织参与孵化器建设。

1、加快孵化器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园的有利条件,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高成长企业、社会组织、企业家、专业团队以及高校、研究院所等各方力量设立创新型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

2、支持设立专业孵化器。瞄准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政府、大中型企业、创投机构共同设立专业孵化机构,重点建设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专业创新型孵化器,支持开展虚拟孵化、异地育苗等新型孵化服务,促进孵化器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流。

3、统筹安排孵化器协调发展。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创新型孵化器与创业苗圃、加速器等多种创新创业载体协同机制,注重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重点创业示范基地等传统科技载体的互补发展。

(三)创新孵化服务方式,提升创新型孵化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孵化器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优化创业孵化社会服务体系。

1、完善孵化器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广众创空间联盟的运作模式,支持设立创新型孵化器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信息沟通的作用,积极承接政府公益工作,定期组织工作研讨、成果、企业家论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创客群体提供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综合协同平台,支持孵化器知识社区建设。

2、完善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层面各类科技公共服务、检测检验机构,完善区域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引导和支持孵化器与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深入推进公共技术研发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技术平台等科技资源向孵化器开放,推进设备资源、科技成果的共享,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孵化器的服务业态及其运营机制,形成“用户互动”、“互帮互助”、“社会参与”的开放式创业常态。

3、完善孵化器金融支持平台。发挥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功能,完善科技金融超市平台。引导和鼓励孵化器联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加强科技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各类科技金融载体密切合作,推动创新型孵化器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等融资途径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4、完善孵化器人才支撑平台。加强创新型孵化器内涵建设,依托地方人力资源产业园,重点引进和培养技术经纪人、专利人、知识产权工程师、项目咨询师等专门人才,鼓励和引导具有专业知识、行业经验的服务人员服务在孵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产品运营、知识产权运营、上市辅导等经营性活动。聘请本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成功的领军人才、知名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加强孵化器创业导师的遴选和激励,落实创业导师参与孵化器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作为新生事物,国内关于创新型孵化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归纳总结创新型孵化器建设的基本现状及主要模式,提出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在运行管理、功能布局、服务配套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育,对于国内城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同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下一步研究可以围绕各地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不同模式创新型孵化器建设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为地方政府全面加强创新型孵化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C].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5.3.2.

[2]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中国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报告[C].北京:清科研究中心,2015.5.18.

篇(4)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在2012年以《互联网+》为演讲主题而率先提出来的,而大企业家马化腾则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专门为“互联网+”做了相关议案,希望我国能够加快建设和完善“互联网+”的运用,以此作为改革先驱和基础,将互联网和我国各行各业进行融合,从而演变出行业创新发展新业态,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作为我国十大新词之一,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业态和社会形态,严格上来讲也是属于“后互联网”时代,是全世界后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过与各行各业形成融合,所产生的新业态和行业形式都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潜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1.创业教育课程授课面狭窄。我国现阶段大学院校中虽然都设有创业教育的课程,但学校没有对这样的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加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是选修,在一些不出名的院校内,更加没有设立这方面的课程,没有组建良好的师资团队,设立科学和完整的课程,得不到重视就没有好的发展,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能力,对大学生以后的创业和就业没有帮助。2.创业教育定位模糊。我国现阶段大学院校中,开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和方向,有的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开设的,有的纯粹就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检查而开设的,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定位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觉得这样的课程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投入资金过少,没有好的师资团队也没有好的软硬件设施,没有用长远发展眼光来看待大学生创业教育,这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更好地适应学生群体创业需求。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以“互联网+”为发展方向,全面实现我国各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加快速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及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产业经济完成转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首先,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功,以互联网作为大学生创业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资金、场所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另外,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不同于实体店面,销售方式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子商务工具进行聊天,其中将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消费人群,对销售技巧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通过互联网完成创业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更加的重视创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网络技术和创业知识为目的,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互联网+”发展,充分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创业和就业难题。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等院校必须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来进行,将培养人才作为最终目的,以大学生为主体,从而设定更多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尤其对于我国部分非重点的院校,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自身能力,以此来弥补创业就业中的不足之处。

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创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实现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我国的高等院校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首要目标来施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组建良好的师资团队,设定更加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与其他重要的课程同样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的目的,为我国提供更多互联网高质量人才和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2.以网络技术教育为内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所掌握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高等院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为在校大学生构建理想的创业平台,不断完善网络技术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技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目的。3.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空置场所或者跟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创业实践基地。首先,通过与本地企业紧密合作,创办更多如:我省众创空间“摆渡创新工场”“东艺创客空间”和“辽源东北袜业大学生科技园”等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空置场所,将其建设成大学生创业实验场所,通过大量建设这样的实验培训基地,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不仅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有帮助外,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也将更为有利。4.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院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师资团队,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到更多管理创业知识,将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可以避免学生在创业上犯错;第二,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来配备教师,可以公开从社会招募也可以内部转岗;第三,聘请专业教师来组建团队,可以弥补学校该方面专业教师不足之处。“互联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方针,学校在教育体制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来迎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核心,更要引起学校的重视,通过组建、改革、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解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所面临的难题。

作者:白璐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118-119.

[2]刘长华,丁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77-78.

[3]杨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76-79.

[4]刘莎.“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58-60.

篇(5)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现状

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专门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专门教育,使学生掌握的创业基本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两种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基本知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只是纳入了学分管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结合专业教育,定期开展创新研发、众创空间等活动,培养和指导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将专业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试验、创业尝试,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不紧密、不衔接的现象

各高职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只停留在创业基础课上,并没有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是带有“创新创业”标签性质的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触角从普通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却很少,依托专业课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创新的创业,应该是站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最高端、最前沿,走学术创业或专业创业的创新创业道路,以区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创业模式,彰显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与活力,若无法对自身所学理论有持续性研究,就会使得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领域较窄,不利于产学研转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申报项目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据调研发现,我院电气类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从餐饮行业入手进行创业项目的研究,忽略了专业与创业项目的有机结合,缺失了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扎实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

(二)专业教育中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基本都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教授,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关系不大,主要是创新创业课老师,或是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主要职责,这无形中人为地割裂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也涵盖其中。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于教授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对专业教育的内容了解甚少,尤其是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授课内容变得单一,教师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与反思,仅仅是创业基础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创业实践的锻炼。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聘任了部分企业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外聘教师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讲座和比赛指导,对于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持续性。所以说加强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缺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的融合,不仅局限在“第一课堂”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即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完备,创新创业师生工作室、模拟公司等实践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程度,学生在“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无法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第三课堂”即社会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互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实习中往往只是劳动力的输出者,无法对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进行梳理,无法获取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理念,对企业的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感悟更是无法习得。所以说“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无法真正有效运行,学生在专业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递进、资源共享、多维联动都无法发挥出来。

三、专业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教育资源的建立与完善

(一)开展前沿微讲座

专业教育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多方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形势也是架起专业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桥梁。各专业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方向的前沿微讲座,并纳入课程学分。让学生通过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双创理念的更新,可自主进行创新实验,完成创意作品等,并将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社会。电子创新工作室在课下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前沿微讲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升级。如针对电气系专业开设的《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前沿科技》《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等前沿微讲座,对学生把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转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科研成果进课堂

产教研的融合也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学术成果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趋向于能力和成果考核,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授中,将自己的立项课题《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设备资源的设计制作研究》带到了课堂,学生通过低压电器展柜里的设备进行认知,对电工职业资格有了直观的印象,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

(三)教学与比赛互融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参与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首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指导其结合专业进行实用性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论文、开发专利,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其次,创业通过各类竞赛、活动等形式,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项目,之后将这些项目运行到创客空间等机构进行孵化。最后,将成熟的项目推向社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实现了一次大融合。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指导电气系学生在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精准配方施肥的应用发展》论文,之后将论文内容进行深化,以《水肥一体化自动节水灌溉系统》项目参加自治区的“互联网+”大赛,获得铜奖。现已在获奖项目基础上建立了提供精准农业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农田灌溉技术的服务机构。

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借鉴“专业群”建设的方式,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需求,创建适合于专业或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成果风险防控等实务类课程;而文秘、管理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设立公司企业、金融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等实务类课程。积极推动校内系部之间的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从而达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课程互选”。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企业专业技术支持,与校外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构建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协同联动的师资队伍,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交叉教学,形成多渠道、分层级的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有机融合。校友创业的优秀经验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建立校友企业创业导师制度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子创新工作室对毕业且创业的学生进行建档立卡,形成数据库平台,并对这些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创业优秀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校友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感悟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得以敬佩,无形中对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教育进行了深化,实现校友的反哺作用。

(三)积极搭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

篇(6)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创新创业;价值;应用

过去的10多年,人类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突飞猛进,这些技术的进步成就了Google、苹果、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大数据企业。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创新创业为最主要标志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借助互联网,通过各类数据的汇聚、碰撞、交融和挖掘分析,为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盲点、痛点寻找新算法、新模式。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已成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高校、个人参与竞争的核心资源,谁掌握了大数据、运用好大数据,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这场大变革中,高校如何把握契机,学子如何善用大数据平台,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显著特征

1、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主要包括四个特征,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2、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显著特征(1)重视学生的静态数据学生的静态数据是指学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家长职业、教育背景等数据,高校管理者通过对这些静态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推测学生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进而筛选出在创业学习方面有兴趣和爱好的学子,有利于高校在给这些学子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提供更好地有针对性的需求分析。(2)重视学生的行为数据学生的行为数据是指学生在网络上发生的所有行为等信息数据。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创业视频课程方面的顺序、点击快进暂停的学习内容及结束后回看的某门/某集课程的次数及视频的停留时间等行为信息,来调整创业课程的教学顺序与重点。换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数据来制定更适合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计划、教材选取策略、学习路径规划。(3)重视学生的意识数据学生的意识数据是指学生用数据的思维来认识周围世界、解决问题与处理盲点。大学生的意识数据的核心就是“三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让数据说话、要让数据活起来、要依据数据做事,用大数据思维指引创业行为走向成功。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价值与应用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它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大学生不能迷信大数据。

二、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特殊价值

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不仅具有显著特征,其在高校创新创业领域中更有着不可估量的特殊价值。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到DT(DataTechnology)时代,大数据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和新常态节点。DT时代对高校创业教育蕴含着广泛的价值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变革:1、思维理念的转变在大数据时代,有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将变得智慧起来,呈现网络化、在线化、虚拟化、去中介化、智能化等特征。大学生不再固执于传统的追求稳定、安逸的择业观。大学生创业者开始用数据思维来解决创业之初的盲点问题,从过去那种基于知识、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能从数据中培养敏感性、从数据中寻找商机,从数据体验中发现新的机会。不断变化的形势也告诉了大学生,所谓的稳定的“铁饭碗”也许是一厢情愿的幻觉,作为大变革的数据时代的有志青年,创新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必须要学会应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2、学习方法的改变大数据使得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互联网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传播、使用、普及而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但是这不意味着大学生可以不需要在高校里学习,而是说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具有明显的数据化的特征。例如,借助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对创业成功学子的学习行为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创业成功学子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记录和分析他们的创业模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创业成功学子进行数据跟踪,可以让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中更好开展个性化教育,不让每一个有创业梦想的学子掉队的理想将变为现实。3、管理方式的提升大数据对高校创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高校管理更加开明。互联网成为舆论战场,人人都是发生器、传声筒,大学生具有很高思想性,他们关注创业热点,关注学校的发展定位,喜欢在舆论场合发出自己对创业的看法,这也提醒高校管理者要加强日常学生创业管理,尊重大学生的表达意愿、倾听他们的对于学校管理的意见,引导学生辨明舆论的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优化高校的管理机制,让高校管理更加透明。在包罗万象的数据背后,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抓取、挖掘、数学建模等,对大学生创业信息数据库、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资料数据、大学生创业行为数据等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对比分析,更加透明地了解到本校创业学生的情况,进而完善创业政策与改进服务。

三、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应用思路

1、打造形式多样的平台高校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它的主要角色是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更大的平台,鼓励大学生在这个平台演好创业大戏。为演好这出大戏,高校可以搭建如下的平台:一是数据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是资源汇聚之所、思想碰撞之地,它为大学生提供公共数据、公共知识,破除形式上、实质上的门槛,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在平台上淘金、淘宝。二是政策支持平台,大数据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投入是发展大数据的关键。依托政府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高校出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如创业学分制、休学创业保留学籍。三是社会氛围平台,设立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建立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实验中心,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和草根创业大赛,建设众联、众包、众创和众筹一体化的DT创客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塑造浓厚的校园氛围。2、打造体验良好的智慧高校高校抓住大数据这一在未来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一定程度上就具备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土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打造体验良好的智慧高校。第一,建立WI-FI校园;过去有句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而通向大数据最宽广的道路就是无限网络,是WI-FI。试想大学生在校园中打开手机就能立即连到免费的WI-FI,每天轻松愉快地“刷屏”,看到成功的创业学子的朋友圈后,借助WI-FI学习他们创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这必定有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和路径。第二,设计APP;高校智能部门可以开发相应的有关创业的软件和公众号,并定期在这些公众号及APP软件上推送举办创业讲座、智慧校园开放数据大赛等消息的文章,让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方式或手段亲身参与到大数据的体验与实践中来。如此一来,大学生在感受大数据对强化大学生的出行、学习、起居等方面的管理、提升生活品味与质量的影响等便利的同时,必定会激发大学生无数的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3、打造开放共享的普惠高校我国高校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还比较落后,有一些数据依然是零开放,究其原因,是高校的保护主义在作祟。数据成了一些高校的资源、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贝,不肯轻易共享,也不肯开放,成了一个个新的“数据孤岛”,这与开放共享的理念背道而驰,让大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打造开放共享的普惠学校,克服大数据鸿沟,以在线教育平台为基础,各个名校要分享其创业经验、创业课程。与此同时,引进一些示范性项目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校可以凭借自身掌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产业发展形势、就业形势进行预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推动就业。搭建大学生创业者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平台,及早介入劳动者塑造,通过定期热门岗位、热门职位、稀缺人才分析报告,统计一定期限内的就业趋势数据图表。

参考文献:

[1]大数据实验室.块数据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利益相关者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08-03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7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做了具体的诠释。其中在“互联网+”益民服务中,提出了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也就是“互联网+教育”的指导意见。为此,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成为时展的大趋势,高职院校必然也要做出改革。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趋势下,各利益相关者对高职院校的影响都有变化。本文试在分析变化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对策。

一、利益相关者概述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是由斯坦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1963年首次提出,1984年弗里曼在出版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系统化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书中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根据费里曼的理论,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内部包括所有者、顾客、雇员和供应商,外部包括政府、竞争者、消费者利益鼓吹者、环保主义者、特殊利益团体和媒体。

高职院校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国内李名梁将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和外延层,其中核心层包括教师、学生、职业学校管理者。外延层包括媒体、企业、政府、职业联合会、第三方独立机构。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职业导向,所以必须与企业深度的合作,所以高职院校的核心内部层应该包括教师、学生、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校企合作企业。拓展外延层包括媒体、其他企业、政府、同行高职院校、职业联合会。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分析

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要做好中高职的衔接,对上要做好与技术型本科的对接,对外要与国家的终身教育连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因此这会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方式有所改变,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内部层

核心内部层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改革可以调整的群体,也是高职院校构成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校企合作企业。

1.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是高职教育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服务,为高职院校的运行提供基础的保障。教师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学生和学校的肯定,自身学术能力的增长,福利待遇的提升。

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教师需要做出的改变是最大的。首先,与学生的沟通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对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技能教育依赖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其次,对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更高。不仅是传递知识,还要设计教学过程。“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在何时、何地学习何种内容,没有与教师的督促,课程设计如何吸引学生完整的学完整个课程,并掌握课程的知识和要点,这就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在课程的设计上。再次,教师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教育的学习者。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提供学生满意的教学服务。最后,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工具,例如大数据的分析,分析课程中学生多次观看的“难点”,学生作业经常出错的位置,来改进教学,为后续的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2.学生。学生是高职教育的直接接受者,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在高职院校里面,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投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到学校学习,享用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消费行为,是高职院校的“顾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经过精心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获得高层次的职I技能、技能迁移的能力和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

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享有更多的权利。首先,在“互联网+”的时代下,高职院校必然要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便利程度提高。其次,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生不具有完成较高深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下,MOOC、微课等在高校风行,这些课程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保证这门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尽量把知识碎片化,使学习者以更少的时间、成本和努力获得这些知识。并且这些资源具有免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再次,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会扩大,因为“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连接,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将减少地域的限制和场地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得到逼真的实训,甚至是直接的实战。

3.高职院校管理者。高职院校既然是一个组织,必然要有实现组织目标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者。高职院校管理者负责对高职资源的整合,是高职院校运营和发展的负责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期望获得教师、学生对学校的喜爱,期待能获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就业市场的认可,希望获取更大的教育收益、社会收益乃至经济收益,从而为管理者自身的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分析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与战略,获得更大的教育收益、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首先,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颇受追捧的教育类型,同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互联网+”高职教育的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具体细分的每个岗位的工作,也可以是某项具体技能。其次,由于“互联网+”才刚出现,国家要实现“互联网+”的战略,也需要“互联网+”的相关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机遇。“互联网+”高职培训主要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

4.校企合作企业。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性,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宽度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也会获得各种利益,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是:第一,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拔优秀的高职人才,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储备,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以加强现有人力资源建设。第二,在校企实体合作中,企业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也获得学生劳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第三,树立企业形象。通过校企合作,是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度增加、美誉度增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深度融合不够等问题,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和配合度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企业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强调利润第一,不愿承担合作带来的产品质量、安全、劳资纠纷等风险。

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会提升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互联网+”的鼓励下,现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创客,企业竞争在加剧,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创新,提供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技术等,这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另外,企业要融入到“互联网+”行动中,也需要配备相关的“互联网+”人才,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快速培养这类人才。此外,通过“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功能,也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发生变化、深度和宽度得到加强。

(二)拓展外延层

拓展外延层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媒体、其他企业、政府、同行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等。

1.政府。高职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其社会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必须通过市场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和调配,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承载着政府繁荣教育、促进教育多元化的重担。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政府通过教育经费划拨,或者通过学生资助、贴息贷款间接拨款来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政府是出资人,期望当前的投资能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广泛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互联网+”是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的行动计划,配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重点行动是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的推进,智能化革命的到来,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尤为重要,甚至可能成为我国在“工业4.0”变革中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重点是依靠研究型大学来提供,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技能型大学和高职来提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导向上必须有所倾斜,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2.其他企业。没有和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是高职院校的间接受益人,因为企业的人才来源于学校,是高职教育的消费者,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越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就业时能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就越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这类型的企业主要是享用高职教育带来的各种在线的职业教育资源和终身教育产品,来提高企业的继续教育水平;录用他们培养的“互联网+”人才,加快企业转型。

3.媒体。媒体通过高职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文化宣传,提升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同时借助高职教育热点问题扩大覆盖范围从而增强市场价值。高职教育利益相关媒体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手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吸引力的提升与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体手段有关,一方面,利用多样的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增加高职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的传播,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改变社会公众的传统认识,对高职教育接受者起到巨大的营销作用。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互联网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媒体,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使媒体的高职教育资源剧增,例如,现在大数据、慕课、微课等新事物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互联网在媒体中的分量,也为高职院校扩大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机遇。

4.社会公众。社会公众通过纳税行为,间接的成为高职院校的投资者。社会公众也有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存在潜在的受教育群体及消费者。社会公众高职院校能够合理办学,提供高效、优质、高效益的教学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投资获得丰厚的回报。我国民众现阶段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不是学生的首选,而且高职院校的是属于大专哟危国民并不看好毕业生的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时代下,社会公众会可以享受更多、更便捷、更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通过在线学习,促进国民终身教育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传播,也可以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公众的影响力,端正对高职教育的认知。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发展对策

弗里曼提出相关者理论,主要意图是通过分析各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行为,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寻求的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个平衡。“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的主旨是融合共识,协同行动,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个体都应该根据实际做出个性化安排。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化利益。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要想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争取到利益最大化,可以考虑以下对策。

(一)抓好国家支持政策,做好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国家的某些战略目标,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现阶段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都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相关人才,政府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高职院校要可以根据这些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二)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改革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一个完全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在数年前我国旧有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方式。我们要学习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实现知识学习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学习,在用户产生学习主动性的任何时间点都能够伸手既得。这种在线教育,用户所共享的处理具体的教学资源,还有学习框架、数据库、个性化服务甚至是用户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双向性加强。例如学生在线上学习和做题,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状态,及时指出学生易错题目,建立错题库来确定教师的教学重点,这样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更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在线教育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这是现在学术界达成的一个共识,但是“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也给予我们教育改革很多启发,高职院校有必要重视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三)大力发展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

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以契约或资产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采用该模式来加强与企业、行业和其他院校的联系,“互联网+”可以使各方面的连接更方便,我们更要探索职教集团的紧密合作。探索高职院校自身的连接,可以整合各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形成高职的品牌优势;探索高职院校与中职、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联系,可以加快建设好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探索与行业的联系,能及时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探索与企业的联系,能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四)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强资源建设、扩大影响力

互联网作为现代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体,高职院校要重视其发展的速度和重要程度。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事物,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职院校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反辅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推出高品质的慕课、微课等在线教育资源,提高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J].商业研究,2010(8)

[2]李名梁,高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J].职教通讯,2011(7)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3(1)

[4]车朝明.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5]黄浩岚.高职教育利益相 关者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3(7)

[6]洪延艺,王如平.高职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分析[J].成人教育,2010(1)

[7]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9)

[8]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P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