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竞争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品牌延伸的风险
然而品牌延伸这把利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损失,艾•里斯和杰•特劳特曾形象地比喻:“品牌名称是一根橡皮筋,它会伸展,但不会超过某个限度。而且,你越延伸一个名称,它就会变得越疲弱。”概括来说,不当的品牌延伸策略有可能对原品牌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1损害原有品牌形象
原品牌的形象是为消费者所认知的品牌定位,也往往是原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品牌延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维护原有品牌的形象,抑或是延伸产品严重偏离了原品牌的形象,将损坏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企业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可能掉入这种陷阱。例如,皮尔卡丹曾以高贵的品质和昂贵价格成为社会上层人物身份和体面的象征。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皮尔卡丹品牌延伸到日常生活用品上,从家具到灯具,从钢笔到拖鞋,甚至包括廉价的厨巾。后果是“皮尔卡丹”在大多数市场上丧失了高档名牌的形象,也丢掉了追求独特的品牌忠诚者。
1.2模糊品牌定位,淡化品牌个性
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有了特殊的形象定位。品牌之所以被消费者所认可,正是因为其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明晰的品牌个性,它从产品的形状、性能、价格、质量等方面区别于竞争者。当一个品牌代表两种甚至更多的有差异的产品时,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模糊化。而品牌定位的淡化和消失也必然使消费者对原品牌的忠诚度下降。比如“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把品牌定位表达得简洁明了。然而,当精巧的“金利来”女用皮包上市后,就模糊了品牌的定位,它削弱了品牌原有的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也没有赢得女士们的欢心。这就是品牌延伸不当所带来的品牌淡化效应。
1.3容易产生株连效应
品牌延伸将品牌与多个产品联系起来,导致管理跨度加长,企业投资分散而成为风险点。一旦新产品选择不当,巨额投资无法收回,就会影响其他产品的投资经营,使整个品牌陷入危机。20世纪80年代奥迪5000汽车被指责存在一个突然加速的问题,并由此导致了很多交通事故。奥迪对这一问题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断推卸责任。结果造成了奥迪整个品牌形象的大幅度下降,并危机到先前销售很好的奥迪4000车型。这次的事件使奥迪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由1985年的7.4万辆下降到1989年的2.1万辆,公司付出巨大的代价。
2合理品牌延伸的策略
2.1树立品牌延伸的正确态度
尽管品牌延伸有许多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牌延伸都能获得成功,创造骄人业绩。品牌的延伸需要理性、慎重,企业应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否则见到的只能是悲剧。品牌延伸并不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企业所要做的恐怕是要端正品牌延伸的态度,对品牌延伸有全面的认识。要树立品牌战略思想观念,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审视品牌延伸,切不可为眼前利益,为部分企业在品牌延伸上的成功怦然心动,不顾时机、条件,盲目进行品牌延伸。
2.2延伸产品应该继承和发扬原有品牌的个性
成功的企业品牌延伸要求延伸后的产品必须能够代表原有的品牌,否则就会破坏原有品牌的定位,损害其形象,像娃哈哈集团的“娃哈哈”关帝酒在黑龙江省打开市场时,因与原品牌个性相差过大,让人难以接受。因此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必须对延伸产品与原产品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尤其要视延伸产品的个性是否能够吸取原有品牌的精神内涵,能否继承和发扬原有品牌的个性。
2.3通过再细分市场,进行品牌重新定位
品牌定位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和渲染企业及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品牌延伸中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再细分,以界定品牌的适用范围。在品牌定位方面,要求企业依据未来多元化发展的规划,进行准确的定位,并界定品牌使用的范围,使品牌定位一次涵盖现在与未来。这样既给多元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又能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
关键词:企业 品牌竞争力 提升策略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62-02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时期,品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差异变小,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主体出现从商品转向品牌的趋势,拥有良好的企业品牌可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号召力。因此,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成为广大企业立足市场赢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延伸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竞争力可以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来,企业是否拥有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决定了能否在市场上长久立足发展壮大。消费者心目中的企业品牌,不仅仅局限于改企业市场的商品的质量,还会和相关服务紧密关联。围绕商品展开的相关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了消费者对于这种品牌接受的程度,因此,服务的质量实际上可以视作企业品牌内涵的一种延伸。消费者看待某个企业品牌,更多关注的是这种商品带来的使用感受和消费体验,商品的品质、代表的档次、是否满足个性化需求等,都会从各个方面推动消费者的最终购买意愿。著名的企业品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精神层面的效应感觉,从而能够强势地占有市场份额。
企业品牌的持久竞争力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积淀深远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商品的名称和徽记等有形部分构成品牌的物质文化部分,品牌所赋予的经营理念和倡导思想,则可以看作是品牌的精神文化部分,引导广大消费者在认知和感受方面对这种企业品牌产生强烈的共鸣,精神层面的文化更容易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品牌文化越悠久底蕴越深厚,企业品牌的竞争力越强大,影响到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越明显。由此可以延伸出企业品牌的营销,当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综合运用营销手法推广企业品牌,向消费者传输宣传企业品牌的品质定位和文化理念。企业品牌营销的持久进行和良性循环,反过来又可以推动企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尺寸提升。
2 企业品牌竞争力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
拥有良好口碑的企业品牌,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而言意义深远,商品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很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知信任,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需要
企业品牌竞争力可以看成是企业实力的表现,打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价格上赢得更高利润,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品牌附加值可以体现在消费者购买商品降低风险的心理上,知名品牌商品更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消费者信任知名品牌商品的质量和售后保障等方面,更容易形成买的意愿,此时知名品牌的附加价值就得以充分体现出来了。面对商品竞争激烈的市场,消费者不仅仅追求商品的实用功能,还在意对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品位和身份,知名品牌商品能够极大满足这种消费心理,因此,消费者多付出更高价格也愿意购买名牌商品,希望得到比较高的消费体验,其中蕴藏的附加值。可见,知名品牌由于在附加值方面的优势,成为企业得到高额利润的有效工具。
2.2 有助于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需要
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同类商品市场中赢得优势地位。通常在某种新产品出现之后,很快就会出现模仿性质的相似商品,只要不是高技术的核心技术,很难阻止大量同类型的替代商品的共同竞争。而且各类商品的相似度越来越小,同质化成为普遍现象。对于企业来说,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至关重要,品牌无法被模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跳出同质化的竞争,利用品牌竞争力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凝聚特定群体的消费者,增强顾客对自身品牌商品的忠诚度。企业通过树立自身的品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精益求精,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在和同行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2.3 有助于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在市场立足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是长远的目标,持续赢得利润开拓市场。为了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企业打造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对于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开拓,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品牌竞争力可以代表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是企业产品的外在市场代表,在精神层面能够提供无形的附加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有目标、有步骤部署品牌营销计划,把品牌营销看做是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手段,利用自身的企业品牌竞争力进行市场开发运作,让消费者在心目中逐渐把推广的商品和代表的品牌有机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之中促成最终的购物行为,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3.1 制定创新发展的品牌战略
企业要想提升品牌竞争力,制定创新发展的品牌战略必不可少。没有目标长远规划明确的品牌战略,就很难有序部署市场开拓的相应措施。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才能支撑持久的发展。重视技术创新是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源泉,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应该重视对产品关键技术的投入,改进创新产品技术,调研市场的需求状况,细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找准市场开发定位,在产品的品质上持续创新,通过更新换代占得市场先机。在持续投入产品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优化内部管理配置,借助规模化市场经营有效重组资产整合资源。从现实条件出发,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目的性制定创新发展的品牌战略,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加大市场份额。
3.2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产品质量是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根本,代表了企业品牌的核心,决定了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众多企业往往落入昙花一现,通常是因为刚步入市场时产品较好,打开销路之后就放松质量要求,自然无法树立强大的企业品牌。企业应该始终坚持质量意识,注重产品的质量尽善尽美,在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包装等细节用心制作,完善质量管理的监控流程和细微环节。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品牌的市场口碑,售后维修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信任,是否能够形成顾客长久的忠诚度与此息息相关。企业要想提升品牌竞争力,必须认真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努力提升精益求精,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企业品牌竞争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利润,企业才能真正长久立足赢得市场优势。
3.3 提炼企业品牌文化
市场上的企业竞争,在更高层面往往是企业品牌文化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提炼升华自己的企业品牌文化,挖掘内涵推陈出新,将极大增强自身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在经营开发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打造反映自己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核心意识和思维理念,成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所在。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是扎根于自身企业的特点,同时也是用心考察消费者需求心理的水到渠成的结果。企业有意识提升华自己的企业品牌文化,能够有效地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纽带,在文化上思维上和消费者产生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长久产品信任感和品牌忠诚度。企业对自身的品牌文化底蕴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将体现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拓展上,这对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发展方向。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应该认真选择自己的市场定位,坚持创新发展的品牌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面向市场,就可以逐步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成功赢得消费者的长久认可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雯霞,霍国庆.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构成[J].企业管理,2008(4):94-9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increased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t is not from the enterprise outside, but depends on the brand. It is the enterpris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conomy are the key to success. Therefor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br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 brand management can promote the enterprise in all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thus to build up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rand and brand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re reviewe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goal of brand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The core competence;The corporation brand competitiveness
1.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张彦宁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1]这一概念以比较明了的方式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能力,且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即,核心竞争力实际就是一种核心专长。
1.2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1.2.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核心专长的集合,其价值性主要是通过市场检验实现的。企业所开发的资源要素,必须在各个方面,如时间、地点、价格、数量上满足市场需要,才具备了企业向顾客提品的基础,企业才能在满足顾客需求之中实现价值,才能从中获利,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程度越高,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显著。而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要素,不仅无助于企业实现目标,相反还会成为一种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性。
1.2.2稀缺性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能够充分供给或可以很容易复制或模仿,那么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就不会长期存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会长期保持。但由于现实中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特别是一些与环境、人力资本有关的个人潜在意识、洞察力组织等差异,以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品牌、价值观等,这些都极不易复制与模仿,因而存在着短缺。企业要得到这些要素不仅需要付出成本,甚至即使付出成本也无法得到。那些拥有了稀缺资源且极有价值要素的企业,就能够通过优于其它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而实现企业目标。
1.2.3知识性
具有信息特征的知识易于被模仿,这一类型的知识很容易被转移给其它个人或企业,而只需要使用者运用较少的能力。一般来说,具有信息特征的能力的转移只要使用语言交流和低水平的训练就足够了,而具有“方法性”特征的知识相对来说难以仿制。后者可能是因为这些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难以利用技能培训进行转移,但可以通过群体中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而转移。这一点暗含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因为如果核心竞争力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在指导如何去做的知识上,而不是建立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上。
1.2.4延展性
在基础业务中已经开发出重要技能和竞争力的公司,能够利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并把这以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它业务,成功的技能或技术转移能够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能够使多元化企业获得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成本分担、技能转移的关键是多角化进入的业务应当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延伸的边界内。
2.品牌与品牌管理理论
2.1品牌与品牌管理的科学含义
品牌的英文是Brand,具有如下解释:烙印,火印,商标,品种。其含义是打上烙印、铭刻,它的原始含义是指在牲畜身上烙上标记,以起到识别和证明的作用。
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指出,所谓品牌,也就是产品的牌子,它是销售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一个销售者或销售者集团的标识,以便于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名称、标志、商标,所有品牌名称和所有商标都是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
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必须通过人类的相关努力才能实现。
2.2品牌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品牌管理就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延伸、品牌创新、品牌策略、商标管理等内容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品牌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从而让企业品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巩固和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地位,并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对品牌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使企业之树常青,使企业之树独木成林。
品牌管理的目标是:品牌的增值,品牌延伸与潜力挖掘,延长品牌作用时间,增强品牌竞争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品牌竞争力是某品牌较同类产品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深层次原因。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并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而促进其购买行为。用通俗的话来讲,如果你的产品比其他牌子的产品卖得好、卖得快、卖得贵、卖得久,就说明你的品牌竞争力强,反之,就说明你的品牌竞争力弱。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2]:
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品牌竞争力就是这种利益的最佳表现形式,而且品牌竞争力与强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①品牌竞争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不易甚至无法模仿的。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体系中,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之一即为差异化战略,他指出: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市场份额、资金投入,而且决定玩低成本游戏,那么行业范围内的差异化肯定能够避免低成本定位。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就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品牌无疑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品牌诞生之日起,为的就是借助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一组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是独一无二的,是区别于其它同类替代品的最重要标志,自然无法或很难为别人所复制和模仿。
品牌竞争力作为不可替代的差异化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树立形象,建立品牌信誉,而品牌信誉一经消费者认可,就易形成品牌忠诚,进而强化品牌的专有性。
②品牌竞争力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盈利的能力,更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
品牌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竞争能力,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强势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支撑者,它必须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稳定、超额的利益。品牌赋予产品一种无形的声誉价值,而这种声誉价值的溢出,对厂商来说是比有形资产增值更大的力量源泉。这也许就是许多厂商面对竞争性经济致力于建设品牌的真正动机。品牌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③品牌竞争力统领企业其它所有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上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和源泉,蕴涵于企业内部,是一种无形的综合力量,是企业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产品、企业形象、宏观政策、营销等诸多力量的集合,具有很强的集合性,是企业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优势。
面对资源、技术、产品、渠道、营销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势,品牌无疑是关键的竞争工具,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策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其它各种能力的统领。对于一般的经营者而言,经营过程中当然无法避免在产品上同其它经营者的趋同,但是,高明的经营者就会在产品当中融入一些让用户感受到与其它经营者所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抢占市场的一面大旗。拥有市场必先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因此,一个优势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必须通过成功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将其竞争力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的主动权。
品牌竞争力可以构筑坚实的品牌障碍,使进入者要花巨资克服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在广告宣传、客户服务、行业领先以及产品差异都是形成品牌确认的因素。在许多行业中,品牌确认可能是最重要的进入障碍,可在其业务周围建起高高的围栏。
4.推行科学化的品牌管理,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是动态的产物,而不是静态要素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整合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从而逐渐形成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4.1精练和提高品牌核心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精炼和提高企业品牌的核心力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4.1.1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和实施品牌战略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价值由外部环境决定,因此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为用户提供质优、性能好的产品以及周到的服务,才能称得上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对消费者而言,必须提供“用户看重的价值”,才能备受青睐。现在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很强。产品同质化就要使品牌拥有一个核心价值。产品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也要求品牌必须拥有核心价值。因此,企业必须了解自己所处在的产业环境,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围绕核心产品本身能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和利益,来决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在确定品牌价值的基础上,企业下一步就应该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制定品牌战略。品牌战略要求企业的所有的价值活动特别是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核心价值展开,即任何一次营销、广告活动都要尽量体现、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包括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电视广告、终端生动化和街头促销,甚至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与客户交流等任何与公众、消费者沟通的机会。
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在不增加营销广告费用的前提下提升品牌资产。如包装的图案、色彩要体现出核心价值,只需在设计上多下工夫,增加的设计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作为支出大头的印刷费并没有增加:广告只需在策略与创意上体现核心价值,虽然制作成本可能上升,但作为支出大头的媒介费用不会有大的变化,广告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品牌的核心价值反应了品牌识别的内容。产品同质化要求品牌必须拥有一个核心价值。产品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要求品牌必须拥有核心价值。
4.1.2加强品牌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维系品牌与顾客关系的纽带,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缔造优质的品牌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差异化品牌战略的重要武器。
服务是品牌价值的二次实现。如空调,其产品的核心价值除产品本身外,还包括安装调试。随着整个市场的成熟,用户也开始走向成熟,要求服务、享受增值服务是用户应得的权利,这种成熟市场的用户意识正在集体苏醒,而服务则成为新的杀手锏。在进入市场的成熟后,品牌纷争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将服务做细、将用户拢紧,强化地方服务体系、提升全面服务能力是各家品牌的当务之急。
因此,企业应在所有的经营活动中贯彻服务理念。服务作为市场营销组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策略中。
4.2提高品牌领导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在培育和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可以借助品牌扩张,出以推出新产品,通过对其它行业、企业的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借助品牌输出实现低成本扩张,树立企业品牌的市场领导地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层面上总体体现为品牌领导力。
实践发现,企业要提高品牌的领导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先发抢占市场先机,迅速壮大力量,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先壮大的自身力量为后进者设置市场壁垒。二是使品牌的边际效应最大化。就我们通俗的说法,便是确定名分,按照国外的说法,这其实也是一种马太效应,通过抢占先机,确定行业名分,在市场上,可以很轻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一、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策略
由于价格是市场中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变量,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价格竞争。我国房地产业的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属于寡头竞争,相互之间的决策依赖与战略互动是最基本的特征。垄断定价、价格歧视与价格串谋是现实中常见的价格竞争策略。
(一)垄断定价策略
垄断定价是具有一定垄断市场势力的企业行为。理论分析表明,企业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市场结构。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企业的定价法则是P=MC/(1+1/Ed),P0使得|Ed|1,表明垄断企业只会在富有弹性的地方从事生产。我国房地产业的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特征,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定价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采取垄断定价策略。国内很多学者(汪浩、王小龙,2004;况伟大,200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都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应用勒纳指数(Lernerindex)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垄断程度进行了多项研究,其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房地产业的勒纳指数偏高,房价严重偏离了边际成本,说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高。因此,理论上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借助其市场势力进行垄断定价的可能,但这种垄断定价通过弱化竞争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机制产生了扭曲作用,也造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刚性问题;经验研究则表明我国房地产企业正在利用自身的垄断势力,通过垄断定价策略来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
(二)价格歧视策略
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是针对购买同一商品的不同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所特有的市场行为。根据庇古(Pigou)的经典分类法,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由于市场及信息的不完全,房地产企业的价格歧视主要属于二级与三级价格歧视,特别是关于销售时间与产品空间的价格歧视策略。
1.房地产的时间价格歧视。著名的“科斯猜想”(Coase,1972)表明,当价格调整的间隙收敛为零时,一个无限期耐用品生产者的跨时期利润将趋于零。为了避免“科斯猜想”的零利润状况,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企业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不会降价,如果真的降价,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还差额款项。房地产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耐用品,能够克服“科斯猜想”问题并能采取有效的跨时期价格歧视策略,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先低价后高价的跨时期价格歧视策略(市场渗透策略),该方法适合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房地产市场;二是先高价后低价的跨时期价格歧视策略(“撇脂”策略),该方法适合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房地产市场,即对房价不敏感而更看重产品质量的高端消费市场,其在高档住宅和别墅市场中应用较多。
2.房地产的空间价格歧视。地理位置、楼层以及朝向等空间差异因素直接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差异。除成本因素外,房地产企业是否拥有消费者偏好的明确信息也是实行空间价格歧视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了解消费者的偏好,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朝向与楼层设计出不同的价格以供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但事实上,企业要确切知道哪些消费者将购买哪个楼层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才有必要根据偏好特征对不同的楼层制定不同的价格。此外,假设其他条件一样,房地产企业可以将朝向向阳的住宅价格定的高于朝向向阴的住宅价格;使面向风景名胜、湖泊及公园的住宅价格高于没有这些朝向优势的住宅价格,等等。
(三)价格串谋策略
在寡头市场中,企业行为决策必须考虑到企业间的互动关系。虽然价格串谋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结构特征,使得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价格串谋策略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与稳定性。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价格串谋的推动因素有很多,首先,市场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价格串谋的形成;其次,“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特征决定了市场竞争属于分层竞争,即大型企业之间、中型企业之间以及小型企业之间分别展开竞争。这种对称性的企业之间比非对称性的企业之间更容易产生和维持价格串谋;最后,多重市场的联系也有利于价格串谋的形成。不论是价格领导还是价格联盟形式,都能增加生产者剩余而降低消费者剩余,这也是房地产企业进行价格串谋的动机之所在。
二、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纯粹的价格竞争容易导致“伯特兰德悖论”,房地产企业在采取一定的价格竞争策略的基础上,应寻求在成本控制、产品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的市场竞争优势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差异化竞争策略与区位竞争策略两大方面。
(一)差异化竞争策略
借鉴科特勒(Kotler,2005)的产品五层次模型(核心产品、一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企业要顺利开展差异化的非价格竞争策略,必须要识别合理的差异化要素。基于产品层次视角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房地产差异化竞争模型。房地产的差异化竞争模型包括三个要件:(1)差异化要素(概念、属性、服务和品牌)是该模型的核心所在。概念、属性及服务是房地产差异化竞争的基本形式;而品牌则是概念、属性和服务差异化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是前三个要素的综合,是差异化竞争的高级形式。(2)概念、属性、服务及品牌差异化从两大方面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对消费者而言,能够传递差异化价值;对竞争者而言,可以获得差异化优势。其中,为消费者传递差异化价值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途径。(3)房地产企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企业竞争优势,这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出发点与归宿。
1.概念差异化策略。“概念”(观念)的实质是核心产品(利益)的外在表述。房地产的概念差异化要求使用简洁、通俗及高度概括的概念语言,通过突出和强化房地产品的定位来体现产品层次中的核心利益价值,如“绿色房地产”、“运动社区”等。
2.属性差异化策略。属性差异化是指房地产在整体规划、户型特色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通常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差异化。房地产的区位有好有差,设计有好有坏,质量有高有低,通过这些属性差异化可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
3.服务差异化策略。服务差异化主要体现在附加价值的竞争上,附加服务使得房地产品逐渐向五层次产品模型中的最高层次即潜在产品转移,也使得企业关注的焦点从房地产的价值最大化转向提供行业外的补充性产品及服务。
4.品牌差异化策略。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品牌也属于房地产的一个属性(斯蒂芬、罗宾斯,1999),但与属性差异化中的自然属性不同,其属于营销属性,需要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塑造,它从整体上代表了概念、属性及服务等差异化要素。
(二)区位竞争策略
房地产的区位好坏直接决定其价值的高低,区位选择必然导致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空间竞争行为。房地产企业间的区位竞争主要包括豪泰林(Hotelling)线形空间竞争和萨洛普(Salop)环形空间竞争两种形式。
1.豪泰林线形空间竞争策略。豪泰林线形空间竞争模型假设存在一个长度为1的线形城市,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密度为1的区间[0,1]内,房地产品具有相同的物质性能,仅具有空间位置的差异性。该竞争模型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在房地产地址选定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选择价格以最大化利润。当两个楼盘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时,其价格均为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之和;当两个楼盘位于同一位置时,其价格均为单位产品成本,此时达到伯特兰德均衡;在其他情况下,随着楼盘间距离的增加,两家房地产企业对同一消费者的竞争逐渐减弱,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势力而提高房地产价格。随着楼盘间距离的接近,两家房地产企业重叠的市场区域增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极端情形便是伯特兰德竞争。(2)在两家企业首先给定价格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佳地址。此时,由于企业间不存在价格竞争,所以两家企业主要是争夺位于他们之间的消费者,都倾向于向线性城市的中心移动,直到两个楼盘位于同一位置时才停止。可见,当价格给定时,房地产企业的项目选址将趋于集中。综上所述,当房地产企业面临价格竞争时,具有远离竞争对手以扩大差异化程度的行为动机;如果不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他们更倾向于靠近竞争对手以获取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利润。
2.萨洛普环形空间竞争策略。萨洛普环形空间竞争模型假设房地产企业分布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该竞争模型存在两个阶段的博弈。第一阶段是n家企业同时进入某一区域市场并选择地址;第二阶段是房地产企业选择价格以使利润最大化。萨洛普环形空间竞争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特定的市场区域具有有限的房地产企业数目,他们均在自身的空间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因而能够形成自己的垄断性区域市场。
(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房地产企业间的产品区位相距越远,其各自的垄断性区域就越大,他们之间的竞争也会越弱;反之,其重叠的市场区域增加,他们之间的竞争会越激烈;极端情形便是房地产品位于同一区位,此时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可见,房地产企业为了降低竞争,其最优的区位竞争策略是不断扩大房地产品的区位差异,即相互远离对方进行选址。
三、房地产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
价格竞争是最直接、最简单及最初级的竞争形式,一味地采取价格竞争策略的结果是所有企业均以边际成本定价并获取零利润。而非价格竞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能够防止掉进伯特兰德竞争陷阱。根据博弈论中的“占优策略”(Dominantstrategy)———不论其他参与人如何选择,某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是唯一确定的,非价格竞争策略应该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占优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选择价格竞争策略会陷入“囚徒困境”
假设两家房地产开发商1和2的规模和产能相同、产品同质、边际成本相等,即两家企业呈对称性,每家企业均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两种可选策略。开发商1与开发商2进行价格博弈时的均衡状态是伯特兰德均衡,如果再将固定成本考虑进来,价格博弈均衡时企业将亏损,从而陷入到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博弈的前提假设,即企业产品同质等对称性假设使得消费者除了对产品价格比较敏感外,两家企业不存在其他任何差异。企业要增加市场需求以最大化利润,只能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所以房地产企业的最优策略就是不断降低房价。只要价格得到降低,单个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就会比不降价时的高。如果每家企业均采取这种策略,在达到均衡时,两家房地产企业都将处于亏损状态。
(二)放松房地产企业对称性假设时的“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
房地产品的异质性以及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决定了我国房地产企业之间是“面对面”的环形竞争,在相邻或相同的地理区位上,企业之间对任何价格竞争行为高度依赖。为了避免价格竞争陷阱,房地产企业具有采取非价格竞争策略的强烈动机,若每家企业均如此决策,市场将存在唯一的占优策略均衡,即(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因此,我国房地产业在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条件下,非价格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非价格竞争策略是房地产企业的占优策略(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如果非价格竞争策略是所有房地产企业的占优策略,那么根据理性人假设,每家房地产企业的最佳策略均将是非价格竞争。因此,该定理的前一部分是建立在后一部分基础之上的。假设位于同一区域市场的两家房地产企业的唯一不同是产品存在差异性,这使得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房地产企业的降价收益不明显。用∏表示企业利润,并且有∏1<∏2<∏3<∏4,则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开发商2选择价格竞争时,开发商1选择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时的利润分别为∏2和∏4,因为∏4>∏2,所以开发商1会选择非价格竞争;当开发商2选择非价格竞争时,开发商1选择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时的利润分别为∏1和∏3,因为∏3>∏1,所以开发商1会选择非价格竞争。可见,不论开发商2选择哪种竞争方式,开发商1总会选择非价格竞争,即非价格竞争是开发商1的占优策略;同理,开发商2的占优策略也是非价格竞争。因此,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均衡是一种占优策略均衡,其均衡策略组合为(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
1.1经济全球化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都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对全世界的企业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企业日趋国际化、巨型化,跨国企业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的私营企业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部分私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帮助下,成功的走进了国际市场;而一部分私营企业,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使竞争更加剧烈,国内国外双重压力,让企业不得不去面对更加严酷的挑战。
1.2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新一轮的企业兼并,而这一浪潮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如何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并对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正确的反应,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寻找到自己并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我国私营企业面在经济浪潮中发展的新环境。
1.3新竞争战略的盛行
20世纪后期企业的战略发展开始进入了转型期。我国的私营企业的经营战略从开始的多元化、规模化转向了核心竞争力战略;竞争的方式也随之变化,从企业之间的纯竞争转变成了合作的竞争战略,我国私营企业在战略上逐渐的调整成了合作战略而把成本领先等战略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种战略的选择注定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变革。
1.4高新技术长足发展
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长足发展对于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推动了私营企业技术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渐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这也必然会影响我国私营企业的战略改革目标,高新技术也同时会成为企业间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提升我国私营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想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领先、产品和品牌优势是一个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竞争力优势的集中表现。但是,目前我国私营企业的缺点是规模觉小、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能力欠缺,这些缺点给我国的私营企业参与竞争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在面临国内外市场时,这种竞争力的劣势变得尤为明显。所以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私营企业竞争力的长久性,是摆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私营企业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分析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的情况:第一种,产品在行业中的销售量和口碑都是名列前茅的;第二种,售卖的产品具有独特性,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第三种,产品属于实用新型的,或者是新崛起的行业里的产品。针对以上分析,市场营销成了个各个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3提升我国私营企业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提升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但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方面有很多个,比如企业定位、市场占有率、广告策划、营销网络和市场调节能力等当面,介于市场营销的灵活性,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可以从营销开始,或者以营销作为基础。实践中发现,私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营销策略有很多种,而且每种策略都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文章浅谈几种私营企业可以采用的较为独特的营销策略。
3.1全员营销管理
全员营销管理策略是一种在私营企业中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建立全员营销管理的策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升全体员工的营销理念:营销不仅仅是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而需要每位员工参与进来,形成全体员工都营销的气氛。其次,营销管理过程也采取同样的理念,营销管理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绝不能都推给营销部门,因为当企业里的某机构与市场发生联系时,便产生了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问题。私营企业有着规模相对较小,机构层次简单等特点,所以在私营企业中采用这一策略是可行的,还可以通过这个策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全员营销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营销主体的整体性和营销手段的整体性,营销主体的整体性指的是私营企业应以营销部门为核心部门,其他非营销部门,如:研究开发、财务、采购、生产作业、人力资源等共同参与,以市场为中心,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整体性控制,以顾客为导向,最大化的提升顾客满意度;营销手段的整体性是指私营企业需要对营销中的关键可控因素:产品、价格、渠道、分销进行合理配置,使其达到最优效果,以满足顾客的多变需求。这两个方面可以使企业从中获得长远发展和长期利润。私营企业全员营销的过程中,所有的员工都成为了营销活动中的一份子,每个人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有些工作是否属于营销部门的职能是很难界定的,比如:新产品的创意、开发、新产品的定价、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特别是零售企业和服务企业,工作人员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顾客的满意度与销售管理过程的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员工的行为影响。因此,顾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受到除了营销外其他部门实际绩效的影响,故在全员营销管理的过程中,营销部门是一个整合的部门,它在综合其他部门的力量,以确保各部门互相合作,主要目标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3.2采用多种网络营销方法
现行的网络营销的方法有多种,私营企业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来提高竞争力:第一种,电子邮件营销法。某专业研究报告提出电子邮件是目前廉价又高效的网络营销工具之一,还有估计的数据表明电子邮件营销的回馈率可达到5-15%,这个比率不仅远远高于一般网络广告的点击率,而且也高于传统直邮广告的反馈率。第二种,大数据网络营销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营销已经成了企业一种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了解顾客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可以更好的在网站推广中为顾客推荐适合他们的本公司产品,通过数据库筛选了解顾客自然特点,可以更好的为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寻找潜在的消费者。第三种,网络广告投放法。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网络广告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BANNER广告形式、插播式广告、按钮广告、文字链接广告、插播式广告,广告的效果也获得了企业业主们的广泛的认可。但根据监测资料表明,新型网络广告的点击率与标准BANNER广告的0.4%-1%左右相比,基本持平。当然,网络广告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点击率,国外一些相关研究发现,观看者l%的人会点击者,而99%的网络广告对观看者也同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私营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可以参考这一点。
3.3再造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不能够一成不变,特别是私营企业,所以私营企业需要文化再造,打破原有的企业文化格局,使其适应当前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私营企业再造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再造需要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来源就是员工们打破思维定式,从学习中汲取新的思想,并把新思想应用到实践当中。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人人学习为企业,文化再造为大家的新风尚。第二,打破传统的纵向型企业管理及文化传播模式,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层级。首先企业家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品德,把自己的想法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统一管理,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传播扩散,让新型企业文化在尽短时间内传播给员工。其次企业应该打破多等级企业文化界限,建立与境界追求型企业文化相适合的新型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第三,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革命。私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是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大小,也是实行企业文化再造的重中之重,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点。私营企业家要想迅速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应从自身的思想深处进行提升,自觉开展理念革命。
4结束语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企业;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56-02
1 品牌的含义及作用
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
企业品牌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2 企业品牌战略及意义
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品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品牌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的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商品经济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卖方市场特征突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简单,没有必要强调产品与服务的外在特征,因而,生产经营主导着企业管理,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低。买方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消费革命,企业和产品的趋同要求开发产品功能之外的能使消费者动心的异质特色,品牌的文化标识功能得以彰显,品牌战略初露峥嵘。由于市场发展的反复和不平衡性,早期的品牌仅仅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甚至仅仅处于营销策略层次。即使企业进入战略经营后,企业管理仍紧紧围绕营销的四大要素――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品牌战略与企业组织战略、人才战略、投资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并列齐观,成为企业诸多战略选择的一种。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市场的主动权从企业进一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沦为市场第二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逾加依赖和取决于自身信息化程度高低,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品牌绝不是一个单独存在于市场之中的东西,它是在许多市场之外的东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最终会在潜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类似迷信的概念。
品牌──我们所指的品牌是真正的品牌,哪些所谓的“不好的品牌”其实不能称之为品牌──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最主要的方面的结合:知名度+美誉度。
任何产品或服务,如果只有知名度而缺乏美誉度的话,注定要在短时间后丧失生存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为了短期发展的利益,追求迅速膨胀的效果,往往专注于用巨额广告打知名度,而不愿花费金钱与精力培养美誉度。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危险的,一旦有成熟的企业及品牌加入到市场中来,仅有知名度的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不堪一击的。
3 我国企业品牌的现状
(1)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
我国每年出口1600多亿美元的商品中,标有我国自己的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有1/3的商品没有品牌;有1/3的商品打的是外商的品牌。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有识之土都感叹:“国外市场上的中国货的确不少,但用中国品牌的却不多见,街头巷尾都是没有商标的中国廉价商品,或者是为外商定牌生产的中国商品。”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不少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
(2)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驰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事情。据统计,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许多起,被澳大利亚抢注150多起,日本100多起,印尼54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商标被抢注,要么10年8年不能进入国外市场,要么花费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于注册费的高价钱买回商标使用权。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以我国洗涤用品市场为例,我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以上洗衣粉的北京“熊猫”、四川 “双猫”、广州“”等大型洗涤用品企业与美国“宝洁”、日本“花王”、德国“汉高”、美国“利华”等公司合资后,中国四分之三的洗涤品市场被“飘柔”、“海飞丝”、“花王”、“潘婷”等洋名牌垄断。国有品牌在洋名牌的围攻中处境艰难,更谈不上抢占国际市场。
(3)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国外的调查显示,抽“万宝路”香烟的人,平均每盒香烟要从口袋里掏出来30次,其中有1/3是为了欣赏和向别人显示这个品牌。可见“万宝路”给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品牌附加价值。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牌附加价值较低,直接表现为品牌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市场占有率和超额利润率低。
4 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1)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增加品牌竞争力。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保护;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 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附加值它隶属于一定的组织,并且有相应的专利和法律保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竞争力也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打造满足客户需要的品牌特质。
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市场营销。其实,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质就是在努力维系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企业的品牌得以延续和持久。品牌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下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品牌管理的策略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化的。与客户培养和塑造一个感性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品牌关系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①要有知名度,让客户获得足够的信息能够充分地了解品牌;②要获得客户对品牌的尊重,和客户建立起友谊关系,进而赢得客户的信任;③由信任而生成对品牌的忠诚,客户和品牌之间转变为水融的合作伙伴关系。
(3)建立信守承诺的品牌形象。
如何给一个品牌建立一种信用,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而付出比竞争对手高出数倍的价格?世界著名的品牌与识别顾问公司亚太区域(Enterprise IG)的CEO Mike Murphy这样认为: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品牌,品牌是一种感觉,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资产,而不是产品本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商品的金钱价值。品牌在今天已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商业社会品牌具有天然的所有权属性,它可以转变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产品则不能;另外,在信息化的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强势品牌才能生存下去,而强势品牌则可以创造品牌忠诚。建立强势品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 加入WTO之后的本土企业,要增强自己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遵循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这是我们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第一步。
(4)以管理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品牌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单一的品牌架构向多元化转化,因为企业面临的品牌生存环境已经是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的复杂多变的市场。新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化的挑战使得企业品牌的再定位和二次品牌化策略成为一种必然。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重新建立和监管一套新的企业品牌架构体系,则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包括改变企业的品牌观念,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界定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事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品牌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目前这些品牌管理深层的问题在国内还没有成为企业考虑品牌战略的焦点,但中国入世之后企业品牌管理的重心将从视觉转向核心主体。从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这是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长期考验。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性要素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内部条件比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依赖强势品牌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
(5)专业化策略。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企业品牌面临着一个如何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的管理课题。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占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70%的有146家,占29.2%。这说明500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擅长的行业,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多元化品牌。
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从体制上根除诱因外,中国企业还应该逐步建立起基于长远发展并兼顾社会进步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伴随企业的发展变迁和经营活动的成败考验,日积月累沉淀为企业文化,并转化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中小企业将很难长大。是什么造就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西门子、惠普、索尼、雀巢、IBM、汇丰等品牌?既不是资本、规模和技术,也不是特定的优秀员工,这些因素每天都在变化,而是看不见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融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经营方针之中,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文化的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卢泰宏,邝丹妮.整体品牌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进化稳定策略(ESS) 进化稳定均衡 鹰鸽博弈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Behavior Based on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HE Qiang1, ZHAO Tao2(1 School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73;2 Buch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Xi’an 710075)
Abstract:The article study the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and analysis the competition behavior of the enterprise by the help of the hawk-dove game model, Bourgeois optimization. And give the general model for evolutionary stable equilibrium.
Key words: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Evolutionary stable equilibrium; Hawk-dove game
一、引言
在分析动态竞争的理论工具中,由于竞争的动态性与互动性,所以博弈论是一个比较适合的研究工具。这也使得博弈论成为研究行为生态学和动态竞争的共同工具。而演化博弈论则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在方法论上,它既不同于博弈论将重点放在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上,又不同于早期的演化经济学忽视静态均衡分析的意义而流于动态的不可知论。演化博弈论源于生物进化论,相当成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并在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或体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自发形成过程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演化博弈论目前已成为演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析手段,并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学的新领域。
传统的博弈理论集中讨论博弈均衡,尤其是纳什均衡(又称非合作均衡,是指博弈中,当其他参与人的策略既定时,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还能改善其收益。)及其精炼解传统博弈论解的概念是以博弈规则、参与者的理性以及参与者的收益函数都是共同知识为前提的。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并不是在对博弈结构及参与者是理性的这些事完全认知的前提下,对博弈进行理性预测并采取行动的。另外,传统的博弈论只考虑最终的均衡结果,而忽视了系统是如何达到最终均衡的,以及系统经过多久才达到均衡的。当完全理性被有限理性所代替,旧的方法不再适用,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门新兴的方向――演化博弈论。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路认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可能正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态,它通过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而最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在这样变化的系统中,采用支付盈利高的战略的人数比率逐渐上升,这便引出了ESS均衡的概念。ESS均衡又称进化稳定策略均衡,是动态博弈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当博弈参与人构成的某一群体内所有个体都采取某种策略后,其他参与人不能侵入该群体,它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纳什均衡。
进化稳定策略(ESS)是Maynard Smith(1974)在博弈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进化论和博弈论的结合,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Dawkins(1976)非常推崇ESS概念,他认为:我们可能最终不得不承认ESS概念的发明是达尔文以来进化理论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凡是有利害冲突的地方它都适用,ESS概念使我们第一次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如何变得像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这个定义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了相对优势的概念,与以往的绝对优势概念不同,它并不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选择最优的策略。针对一个进化事件,生物群体一开始会采取多样化的反应策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停留在一个相对优势的策略上,即群体中的大部分个体采纳的策略,而少数突变个体的策略在竞争中获胜的概率将会很小。它类似于纳什均衡当中的吸引域,除非有来自于外部的强大冲击,否则系统就不会偏离进化稳定状态,即系统会“锁定”于此状态。这个定义的直观解释是,当一个系统处于进化稳定均衡的吸引域范围之内时,它就能够抵抗来自外部的小冲击。
这个基本理论可以应用到动物、植物等生物体的演化分析上。同时人们的行为有时也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演化过程的结果,人的某些行动表现出的继承行为的结果多于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这个理论也可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行为分析。
ESS策略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优化都涉及这样的策略。虽然ESS目前最成功的应用是种内或种间个体竞争行为的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ESS数学解析能力的发展。但是ESS包含的生物学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哲学观点,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定义。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变异是进化的基础,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有较多的机会传播自己的基因,任何有利的突变都有可能被固定下来,因此进化是渐进累积式的。然而,从ESS的观点来看,进化是一个寻优的过程,当达到一个相对优势的状态时,生物的进化过程就会稳定下来,直到下一次寻优过程启动,宏观上表现为跳跃式的进化模式。
以上基于演化博弈论基础上的ESS策略选择所表现出的跳跃式的进化模式也能更形象地用于企业战略演化过程的分析。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企业的战略既需要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公司的战略,如果失去了前者的变化与调整,企业战略将走向僵化,企业也将走向消亡;而一个战略没有了后者相对的稳定性,企业员工将无所适从,后果是任何战略都难以最终落实。
二、进化稳定策略ESS与进化稳定均衡
演化理论中适者生存的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最适性理论的研究均指出: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它们的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在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以及竞争行为的选择方面达到最适状态。然而,这一理论的挑战在于:经常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显而易见的最适行为对策。因为在生物群体行为中,一个行为的价值要视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定。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寻找一种对策或一组混合对策,这种对策是被群体成员中大多数所采取的,而且不会受到其他任何可选对策的侵蚀,这样的对策就称为进化稳定对策(ESS)。ESS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不可侵蚀性,即ESS一旦被群体中大多数成员所采纳,该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就会保持稳定。“对策”在此处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群体应对预案,应当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对策并不是个体有意识地制定出来的,而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比如“如果对手逃跑就追击,如果对手还击就逃跑”就可以视其为一种对策。下面通过鹰鸽博弈来引出进化稳定对策(ESS)。
(一)鹰鸽博弈策略分析
在企业战略竞争行为的选择上,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强硬型,被称为鹰派或鹰对策(以下简称为鹰);另一种是妥协型,被称为鸽派或鸽对策(以下简称为鸽)。鹰竞争起来总是全力以赴、孤注一掷,除非身负重伤,否则绝不退却;而鸽则总是以惯常的方式进行威胁恫吓,但从不伤害对方。当一个鹰对策者与一个鸽对策者相遇时,鸽总是逃跑,因此鸽从不会受伤;当鹰和鹰相遇时会一直打到一只鹰重伤或者死亡为止;当鸽和鸽相对时,双方谁也不会受伤,但它们可能长时间摆出对峙的架势,直到其中一只感到厌烦或者疲倦而决定不再对峙下去,从而做出让步为止。
在以上场景设置中,所谓的鹰和鸽,只用作对对策使用者的区分,并不代表真正的鹰或者鸽子。所以,从外形以及其他外部特征上是无法在竞争对峙行为之前加以区分的,必要时,参与者(Player)还可能特意伪装成另外的角色模样。为了便于明晰两类对策的不同应对结果,假设:赢一场得100分,输一场得0分,重伤得-200分,长时间对峙浪费时间得-20分。得分高的个体则意味着能在种群基因库中留下较多的基因。那么在如此的状态下,鹰对策和鸽对策哪一个是进化稳定对策?显然,不管是鹰对策还是鸽对策,单凭其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在进化上保持稳定,因此,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得以进化。
如果种群全由鸽对策个体组成,则每次竞争总是其中一方得胜者得100分,但因与对方对峙成本扣20分,净得80分;另一方退却收益得0分,扣去对峙成本净得-20分。由于每只鸽输赢概率各半,因此平均得分是(80-20)/ 2=30分。在以上这个看起来不错的博弈对策中,如果因为基因突变出现一个鹰对策者,它每次竞争都是同鸽进行,结果总是赢,每场净得100分。此时其平均分也是100分,与30分相比,鹰占有优势,于是鹰的基因得以在种群中流传,但是,此后鹰再也不可能遇到它以后的对手都是鸽子的局面。
与以上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如果鹰基因的流传最终使得整个种群都成了鹰的天下,那么所有的竞争都是鹰对鹰了,结果总是一方得胜得100分,另一方重伤得-200分,因为大家都是胜负几率各半,所以平均净得分是(100-200)/ 2=-50分。此时,如果鹰种群中基因突变产生一只鸽对策者的话,尽管它每次竞争都是要输,但是因为不受伤,平均下来得分为0。比鹰的收益要大,于是鸽的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流传开来。
从以上两段分析可以看出,纯鹰或者纯鸽都是不稳定的,似乎会出现从鹰到鸽,再从鸽到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摆动,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当鹰和鸽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比例后,这一状态即会被稳定保持下来。
假定一个群体中鹰的数量比例为p,则鸽的数量比例为1-p,博弈的平均收益矩阵为: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为“鹰”:“鸽”=7:5时最稳定,此时鹰与鸽的平均净得分完全相等。在这个平衡比例下,如果群体中鹰的数量开始上升,则鸽会获得额外的优势,这将迫使鹰的比例下降,从而使群体恢复平衡。当然,鸽对策者上升的结局也是如此。
在按以上比例组成的稳定群体中,每个鹰和鸽个体的平均得分都是25/ 4分。可以看出,这个比分比纯鸽种群的个体平均分少很多,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同意成为“鸽”,那么每个个体将获益更多。所以说,生活在清一色的鸽种群中,每一只鸽的境遇要比上述稳定种群中的鸽好一些。但问题是,鸽群中如果出现一只鹰,那么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它的进化,它单枪匹马就会创造无与伦比的业绩,这个最佳获益群体就会因为出现内部的背叛行为而土崩瓦解。可见,ESS种群的稳定并不是因为它特别有利于其中的个体,而仅仅是由于它不会存在内部背叛行为的隐患。当然,ESS种群的稳定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达到,即每个个体都能采取上述两种对策,但采取鹰对策和鸽对策的概率分别是7/12和5/12,而且必须是随机的,因为只有随机才能保证任何一个对手事先无法猜出对方在竞争中将采取何种对策。那种以为一个个体连续7次采取鹰对策,再连续5次用鸽对策的简单思维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它的对手很快将识破这种对策并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二)鹰鸽博弈的Bourgeois对策优化
以上是进化稳定对策的一个简单举例,经过丰富发展,就可以更加接近实际的复杂模型。比如,在以上两种对策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原则便形成Bourgeois对策。Bourgeois对策者的行为表现是:当自己是资源占有者时表现为鹰,当自己是入侵者时表现为鸽。假定其两种表现的机率相等,那么按上述得分标准,其收益矩阵便如下表2所示。
对以上不同对策的收益分析后可知,Bourgeois对策是一个进化稳定策略ESS。如果群体成员都采取这一对策,那么当出现两个个体争夺资源的情况时,就不会出现竞争升级的后果,因为其中一个个体是资源占有者,而另一个个体则是资源入侵者。这样,每一个Bourgeois对策者在博弈中的平均得分都是+40。可见,Bourgeois对策既不会受到鹰对策的侵蚀(因为鹰对策的平均分是+25),也不会受到鸽对策的侵蚀(鸽对策平均分只有+15)。事实上,在上述博弈中,Bourgeois对策是唯一的ESS,因为如果群体成员都是鹰,那么鸽和Bourgeois都会侵蚀这一种群;同理,如果群体成员都是鸽,那么Bourgeois对策和鹰也会侵蚀这一群体,从而获得更高的得分。只有当群体内全体成员都是Bourgeois对策者时,才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对策的侵蚀,而ESS的本质特征便是不被侵蚀性。所以,面对一个互动的、多次博弈的、不确定性的竞争对抗,最有意义的不是寻找什么对策是好对策,而应当探究什么对策才是一个进化稳定对策(ESS)。
关于资源占有者总是能在竞争中获胜的原因分析,Krebs于1982年研究大山雀的领域防御时,验证了如下假设:资源占有者从竞争中获得的东西,要比资源入侵者多,因此它们的竞争意识较强,并愿意为竞争付出更多代价;另一方面,资源占有者对它们为之争夺的资源价值更为熟悉和了解。正是因为资源占有者在此类对抗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对抗双方都明白这一点,因此才有了Bourgeois对策的胜出。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在这个场景中,所谓的鹰和鸽只是对策使用者的区分,并不代表真正的鹰或者鸽子,而是企业战略竞争行为性质的区分。强硬型竞争行为被称为鹰派或鹰对策,妥协型的竞争行为被称为鸽派或鸽对策,因此,以上分析有着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在企业现实的战略对抗与竞争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追随者如果采用与行业领先者同样策略进行竞争的话,一般而言是没有希望胜出的。因为市场领先者非常熟悉其胜出的逻辑,了解其成长路径中的关键环节,知晓竞争过程中的节点所在,所以能非常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对跟随竞争者予以最有效地打击。这也是ESS进化稳定对策中Bourgeois模型解释的最佳实践验证。(三)进化稳定策略(ESS)鹰鸽博弈的数学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进化稳定对策(ESS)不一定是报偿最高(最好的)的对策,但它是一种不会受到其他任何对策侵蚀的应对策略。这一理论恰恰契合了企业在制定与选择战略时的现实行为:企业面临激烈竞争和变化的环境时,选择战略对策并不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战略方案,而是选择一个稳定的利润回报率相对满意的战略对策。
同时也可以看出进化稳定策略的结果会依据博弈收益和博弈成本的不同,发生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着策略的选择。考虑到竞争行为中鹰对策与鸽对策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下面,依据以上内容将鹰鸽博弈的一般模型建立起来。
参照博弈知识体系,本文将鹰对策和鸽对策均称为参与者(Player),这里简称为鹰和鸽;不同对策所获得的不同所得,这里称为收益。一方赢得一场竞争的收益是V(Value),在竞争中严重受伤的代价是W(Wound),对峙的成本为T(Time,T
1.鹰攻击鹰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每只鹰的胜败机会各半,胜者将得到V单位收益,败者将付出W单位的代价。由于胜负概率相等,所以每只鹰的平均净收益为两值的平均数。即:
2.鹰攻击鸽
鹰攻击鸽时,鹰总是赢,而且不会因为受伤付出代价,也没有时间对峙的成本,所以鹰的平均净收益为V。
3.鸽遇到鹰
此种情况下,鹰一定会抓住机会攻击鸽,而且鹰会赢。但是鸽会因退却而不会受伤,也没有时间对峙成本,所以鸽的净收益为0。
4.鸽遇到鸽
鸽遇到鸽时,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每只鸽的胜败机会也均等。但双方均会因长时间对峙而付出成本T。胜方获取资源V,净收益为V-T;败者无资源获取,仅付出对峙成本T,所以净收益为-T。由于胜负机会均等,所以平均净收益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纯鸽群体与纯鹰群体都不是ESS,但由一定比例的鹰和鸽所构成的混合群却可能是稳定的,而且可以计算出这个混合群体中,鹰与鸽所占的比例。
假定P代表群体中鹰所占比例,则(1-P)为种群中鸽的比例。如果种群中个体间相遇的冲突是随机的(即相遇概率与其相对数量一致),那么鹰的平均净收益则是: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资源值V越大,鹰对策的选择者便越多;而受伤W代价越大,则鸽对策的选择者越多。
同时,随着V、W和T值的变化,结果也将不同。也就是说,ESS将依赖于V、W、和T值的变化。当V>W时,只有鹰对策才是ESS;当VW时,鸽与鹰博弈的净收益将会少于鹰与鹰博弈的净收益,此时鹰对策为ESS;但是,如果V
以上ESS关于生物行为和最适模型的研究,从理论上验证了达尔文生前一直坚信的观点:只要是经过一个进化和选择的过程,任何表面看起来复杂和不可思议的生物行为,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企业的战略对抗中,无论是鹰派的对抗与鸽派的妥协,其竞争行为的解释与选择也应该从以上分析中有所借鉴或启迪。
三、结论与建议:关于非对称竞争的概念模型及启迪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资源值和竞争实力是影响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但在很多动物的竞争中,双方的竞争实力和为之争夺的资源值是变化的,这类竞争双方可以沿着一个连续体改变其竞争升级状况的竞争,称为非对称竞争。关于非对称竞争的理论,Parker和 Rubenstein(1981),Hammerstein和 Parker(1982)做过详细的研究。其总体研究结论认为:在非对称竞争中,对于一个参与者来说,如果其竞争力会在其对手之前耗尽,那最好的策略便是退却。用数学表达即为:
如果,//Va KaVb Kb
那么竞争参与者A放弃竞争或退却,就会成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ESS)。式中V是竞争双方A和B为之争夺的资源值;K是两个竞争参与者在竞争中所付出的增长速率,其值将与竞争参与者的竞争实力相关,一个善于竞争者的代价增长速率将会比不善于竞争者的代价增长速率慢。
进化稳定对策(ESS)是行为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凡是有利益冲突的地方都适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几乎在一切地方都适用,因为这是一个冲突无处不在的世界。基于同样的原因与逻辑,进化稳定对策(ESS)对研究对抗与争夺互动性极强的企业竞争行为来说更是富于意义,企业一线的经营者也应该从以上的分析中获得某些启迪。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13-15.
[2] Maynard Smith, J. Models in Ec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3] 蒋学玮. 浅议进化稳定策略ESS. 生物学通报. 2005年40卷04期.
[4] Parker, G.A. Phenotype-limited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ies. Current Problems in Sociobiology [M]. Cambe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