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空气污染的防控措施

空气污染的防控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空气污染的防控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空气污染的防控措施

篇(1)

(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191;于甘肃省办公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院气候要素和大气污染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雾霾治理成功经验及启示,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依法治霾、数据共享、综合控制、联防联控和绿色出行等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院雾霾;生态环境;绿色出行;低碳发展;治理

中图分类号院X5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43-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等30 多个省(区、市)发生持续性雾霾天气。2014年10 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多地现浓雾或重度霾,且污染程度严重。雾霾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公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借鉴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我国雾霾的发生已刻不容缓。

1 雾霾的形成

“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霾”是大量极细微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能见度小于10 千米,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2]。雾霾的成因很复杂,主要由气候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相对湿度高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基本气候条件,而大气污染则是雾霾形成的主要诱因。一方面,雾霾形成有赖于特定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风力风向、降水降雪等,雾霾形成与静风天气、低气压、高湿度等气候要素联系密切。另一方面,雾霾形成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交通排放的废气、燃油产生污染物、道路粉尘等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据北京PM2.5 来源的一项研究分析报告,北京市PM2.5排放源细气溶胶污染来源包括,机动车燃油排放约23%,工业燃煤和工业燃油排放约18%和5%,生活燃煤排放约14%,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排放约19%,农业活动和秸秆燃烧贡献约为7%和4%,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约7%等[3,4]。根据2013年1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京津冀、太原、西安、郑州、济南、武汉8 个雾霾期间污染严重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M2.5 和PM10的浓度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复合污染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5]。我国化石能源中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90%左右,全国有31 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 万辆,燃煤和燃油产生大量污染物,建筑工地扬尘、道路粉尘以及露天燃烧等这些都与雾霾形成有直接原因。

2 雾霾治理的启示

雾霾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雾霾”天气。但经过长期治理,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雾霾防治体系,在根治雾霾方面积累了丰富值得借鉴的经验。见表1 所示。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他山之石”,对我国雾霾治理具有重要启示。[6,7]

2.1 伦敦烟雾治理的启示。1952 年12 月,伦敦发生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短短几天时间死亡人数达上万人。英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1954 年的《比佛报告》,指出家庭供暖煤炭燃烧是烟尘最大制造者。自查明成因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雾霾。主要启示是:一是制订法律法规控制污染。如《清洁空气法》、《环境法》等。二是确立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报。三是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及其人口密度。通过建成33 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四是实施产业转型。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五是出台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六是扩大城市绿化带。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 的面积被花园、森林和公共绿地覆盖,还在伦敦城市外围建成大型环形绿地。通过环境立法、部门协作、监测体系和控污治污等措施,如今的伦敦已摆脱了“雾都”之称,大雾天气已经减少为每年不到10 天,成为了人类宜居的国际都市。

2.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治理的启示。1943 年7月,洛杉矶遭受雾霾攻击,政府成立专门烟雾委员会调查证实,烟雾为光化学烟雾,主要来源于汽车不完全燃烧尾气排放、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以及油田、炼油厂油气排放物。科学家哈根斯米特进一步证实,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汽车尾气。自此,洛杉矶采用综合治理、制定标准,立法保障、数据共享等多管齐下的治理模式展开雾霾治理。主要启示是:一是加强综合治理。1945 年洛杉矶当局成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办公室,1947 年划定了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模式。二是设定科学标准,加强立法保障。先后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等。三是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1975 年规定所有汽车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此举被认为是治理雾霾之关键。四是全民数据共享。1997 年7 月美国环保署在率先提出将PM2.5 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政府官网上实时公布全民共享,2006 年美国环保局针对PM2.5 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24 小时周期内PM2.5 最高浓度、年平均浓度标准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今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天数从1977 年的121 天下降到0 天,已摆脱“烟雾城”,找回昔日蓝天。

2.3 东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京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受害人数骤然激增,日本通过出台法律条例、建立环境标准、实时数据共享、整治汽车尾气、加大城市绿化等策略展开长期治理。[8]主要启示是:一是出台法律条例。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噪声规制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排烟规制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环境标准。2009 年9 月9 日,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 环境标准。三是加强环保检测,实时数据共享。日本环境省设有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对包括PM2.5 在内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并通过网站实时。四是整治汽车尾气。1992 年日本环境厅制定《汽车氧化氮·碳氢颗粒法》,鼓励发展小型车及低排放车种,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废气的最高量,并设置废气浓度测试点,严禁超标车辆投入运行。五是加大城市绿化。东京市政府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楼顶必须绿化,在注重绿化面积同时重视绿化体积,绿化措施以种植树木为主。

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中期,德国鲁尔工业区曾出现过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后来通过100 多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使莱茵河流域焕然一新。主要启示是:一是立法制定排放标准。1974 年德国出台《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通过立法制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项法律后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典范。二是限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方面是车辆限行、限速,对污染严重地区车辆禁行、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同时在超过40 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允许驶入环保区;另一方面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开发清洁能源、安装颗粒过滤装置。三是提倡绿色出行,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德国十分注重加强民众环保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力提倡市民选择绿色出行,许多公司80%的员工每天都乘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绿色出行已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

3 我国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依法驱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各国在雾霾污染后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立法先行,立法已经成为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雾霾治理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治理雾霾污染提供可靠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但还需一系列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出台《清洁空气法》,从国家法律层面设定空气质量具体排放标准,出台《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工业企业排污控制法》、《排烟规制法》等,构建环保领域全覆盖、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执行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使大气污染防控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制定。各地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防保结合、细化标准、综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禁止在政府规定范围场地设置露天烧烤,机动车停车三分钟以上应熄火等等,《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无证排污罚金到50 万元,实行对单位和责任人双罚制等新举措。第三,制定明确的环保评估和奖励惩罚体系、责任落实制度、举报监督机制等。成立以环保部门为主的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推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综合执法、区域执法。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执法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超标企业处罚标准使企业违法必究。此外,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效弥补了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效增强了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力量。

3.2 数据共享,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标准统一、多区域全覆盖、全网络多共享、现代化信息化的雾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大气污染成分监测体系,细化雾霾预报预警核心需求,提高雾霾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雾霾监测预报精准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控和预报预警能力。第一,环保部门可以联合气象、海洋、国土、林业等多部门构建覆盖城乡立体式、全方位、高密度、全天候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雾霾天气的系统检测,可包括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大气颗粒物、大气组分等全面监测。第二,通过政府网站或移动通讯网络及时公布当日、次日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等级,建立24小时对各地区监测数据的预警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及时向公众通报有效信息,并就如何做好防护提出建议,同时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度。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保障,通过激光遥感技术、透雾监测技术、机动车云检测等高新技术,提高雾霾预报预警的监测水平和准确性。加强雾霾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加快工业防污、脱硫、脱硝、防尘、除尘等技术研发,科学有效地提高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3.3 多管齐下,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控制。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采用限制生产、限期整顿、关闭停产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钢铁、煤电、石化、有色、焦化、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燃煤硫份和氮氧化等污染物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污染新增量。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的环保道路。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第三,推行科技环保。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低硫煤、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沼气、海潮和风力发电等等。第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型节能技术,推动发展节能工程。在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倡节能减排措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能环保,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用纸、用油、一次性资源等。第五,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新建和改善,辅以机动车税费调整,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让市民自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私家车发展、重新规划机动车车牌号、采用限号出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出行数量,大力推行纯电动汽车使用,发展高能效低排放新兴节能汽车,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和超标旧汽车。第六,发展绿化。大力发展城郊森林和社区森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的同时增大绿化体积空间。

篇(2)

这是2011年12月5日《新京报》的一则报道,标题是“北京大雾致高速封闭航班延误,首都成‘雾都’”。事实上,随着我国近段时期大雾天气频繁登场,成为天气舞台上的焦点,“雾都”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诸如“进入11月,杭城仿佛变身雾都”、“合肥变身雾都,大雾生活喜忧参半”之类的报道比比皆是。

雾都,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像雨像雾又像风”那般浪漫,而是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不少困扰。

气象专家解释,秋冬季节华北平原出现大雾比较正常,不算是特殊天气现象。不过,如果我们仅仅把“雾都”当做自然现象,很可能会忽视大自然发出的警示讯号。

虽然空气污染与大雾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雾都”肯定会受到空气污染的间接影响。从气象角度来说,雾的形成不仅需要水汽,还需要有凝结核。城市里的汽车尾气、扬尘、工业废气等悬浮颗粒物就是大雾的“帮凶”,恰恰提供了适宜水汽积累的凝结核。并且凝结核越多,越容易延长雾的时间,增加雾的浓度,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与此同时,雾天风速变得很小,湿度变得很大,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中各项污染物浓度也会快速上升,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2011年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PM2.5浓度高达522!

提起“雾都”,人们很自然想到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至于印象派大师莫奈惊呼“我热爱伦敦胜过热爱英国的乡村,而我最爱的则是伦敦的雾。”

然而,1952年12月一场“雾都劫难”,让伦敦人看到了大雾恐怖的一面。当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在大雾期间以及雾散后的两个月间,12000余人因毒雾患病死去,这场灾难后来被列入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

痛定思痛,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决心走出迷雾。他们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的排放。出台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工厂选址和污染物排放严格监管,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地减少导致大雾笼罩的各种烟尘和颗粒物。

随着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伦敦政府又运用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从而抑制交通污染。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篇(3)

伦敦这种以煤烟为主的雾霾是可能致命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年,伦敦的毒雾都曾造成上千人死亡。但是,最严重的还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持续五天的雾霾造成5000多人丧生,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因相关疾病死亡。这次灾难促使英国政府下定决心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用20年时间摘掉了伦敦“雾都”的帽子。

从伦敦治雾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决心,准备为环境保护付出必要的成本。历史上,英国是以自由放任模式实现城市化进程的。由于政府干预不足,很多工厂就建在城市中心,居民生活能源也以廉价的燃煤为主。在伦敦治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立法,决心不计成本地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在此基础上,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加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是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严格的政府管控下,伦敦的煤烟污染逐年减少,到1975年,每年的雾霾天数已经减少到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

但是,上述措施能够见效,还有更深的原因。对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而言,必须建立城市规模的环境承载力概念。这是因为,当人口总量和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即使人均污染排放很低,居民生活和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还是很高,上述减排措施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2012年,伦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00人,在发达国家大城市中是比较靠前的。但是与我国大城市相比,情况则要好得多。同期,北京人口密度为11500人,上海为13400人。人口总量方面,2012年伦敦人口827万,同期北京中心区常住人口超过1020万,上海超过1360万。如果考虑流动人口因素,这种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纵观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与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公共交通投入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都有关系。但是,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则主要是政府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对环境承载力重视不足。

在这方面,战后英国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第一,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第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2003年起,伦敦开始对私家车征收拥堵费,用以补贴公交建设。第三,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这些土地如果投入开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方面,以精明著称的英国人做出的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篇(4)

【关键词】 pm2.5 污染颗粒

1 pm2.5的定义

环境气象学中,可以按照颗粒物的粒径进行分类,小于100μm的称为总悬浮物颗粒,即tsp;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小于2.5μm的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即pm2.5。pm2.5的标准,是1997年在美国被首次的,最初制定该项标准并对pm2.5进行控制的目的是更准确的度量危害人类的微小颗粒,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之前的环境控制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pm2.5的数值已成为现代社会中衡量大气环境污染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

2 pm2.5的危害

地球的空气组成中可入肺颗粒物的含量并不高,但它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影响却十分严重。pm2.5由于颗粒直径小,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相比,它能传送到更远的位置并且在空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人体本身对于pm2.5没有任何的阻挡和滤过能力,因而人类健康受着pm2.5相当严重的侵害。这些颗粒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支气管,很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呼吸系统疾病,譬如气管炎、支气管炎以及哮喘等。

3 pm2.5的来源

pm2.5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细小的可溶性气体和固体。例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等,它们可以与水结合形成细小的微粒。这些细小微粒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又是导致雾霾产生的主要因素。各种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是pm2.5主要的来源,尤其是春季和初冬,气温普遍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净化能力大大减弱,水体由于表面冻结,因此自净能力也减弱了。同时我国北方普遍采取火力取暖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这就给环境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4 pm2.5的防控措施

治理空气污染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协力推进,需明确各方职责。

首先,应该确立更为完善的空气保护机制,健全大气监测体系,加强监督与控制。不断推广区域间的组织协作,建立联控预报体制,完善环境污染的应急措施,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其次,积极推广各个领域开发使用清洁型新能源,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工厂等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或是厂址迁移等措施。改变能源构成,选用新型燃料,并同时注重对太阳能、地热、氢燃料等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发展新能源的汽车,推广使用新型的清洁代用燃料。建议国家不仅加大力度研制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也应对新型的燃料提高关注度。可先从行驶里程长、排放多的出租车、公交车做起,对使用代用燃料汽车者在价格、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然后,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应该落实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件小事,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应做到大雾天戴好口罩再出门,防止毒雾由口鼻侵入肺部。有晨练习惯的人,应停止户外活动。针对这些身型微小的颗粒,应佩戴专用的口罩,防尘口罩对于这种气溶胶的过滤率应在95%以上。(2)注意个人卫生。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进入室内后就要将附着在我们身体上的霾及时清理掉,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3)科学生活、饮食清淡。建议大家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确保饮食清淡。

5 结语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在对pm2.5的治理工作中应注意,首先要保证群众有广泛的环保意识,每个人都切实的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于个人及其社会的影响,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将保护环境做到实处,各项政策及措施才有持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其次政府以身作则,不仅要联系群众,更应起到方向引导,后期支持等等角色,联系群众共同努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建议国家将对pm2.5的治理力度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相信会对pm2.5的指数有一定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厚银,邵龙义,时宗波.室内空气pm2.5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与健康,2003,15(5):30-33.

[2]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12(5):13-15.

[3]赵珂,曹军骥,文湘闽.西安市大气pm2.5污染与城区居民死亡率的关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

4):257-262.

[4]汪安璞.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j].环境化学,1999,18(1):10-15.

[5]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等.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化学组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12):1605-1608.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在结构装修中,存在大部分的有害空气物质,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白血病、乏力、健忘症、不孕不育等症状越来越增多,调查中也发现,室内空气污染也增加了人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死于室内有害空气的污染。对此本文针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室内空气污染的建议。

1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甲醛、苯、氨、氡、CO、SO2、NO2、颗粒物、微生物、PAHs、VOC、烟草烟雾、石棉等。研究发现,室内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筑物

高碱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渗入防冻剂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它们都含有大量的氨类物质,同时室内使用的地砖、石材、瓷砖等也都含有氨类物质,氨类物质会随空气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而逐渐释放出来,容易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含量超标。

1.2 居室装修

在现代化的装修中,给室内带来更美观的效果,但乳胶漆、壁纸、大理石板材、木板材、装饰玻璃、屋面吊顶等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大量挥发性的有机物对空气产生污染。

1.3 室内家具

在家具生产过程,使用不合格的板材,劣质胶水、油漆等,这些不合格产品中含有大量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会在室内空气中释放出来。研究发现,长期在含有此类有害物质的环境下生活,会造成头痛、恶心、呕吐等,甚至出现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各种症状。

1.4 厨房油烟

家庭厨房油烟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的有机物和颗粒状物质,且油烟可以在空气中以气态、气熔胶态形式存在,其具有可吸入性、免疫毒性和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

1.5 家用电器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视机、微波炉、电脑、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辐射。辐射波是可以穿透人体的,且室内颗粒物质在辐射波下会加速运动,加大其进入人体的呼吸道感染。当人体长时间在辐射波超量条件下工作,人体的血红细胞甚至可能被杀死。

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 甲醛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的,当人体吸入的甲醛溶度较高时,会产生支气管哮喘,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粘膜充血,过敏性皮炎,全身乏力、心悸、头痛等。

2.2 氨

氨极易溶于水,刺激性强,当人体长时间接触氨,会引起喉头水肿、痉挛,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休克。

2.3 苯

苯是强烈致癌物质,当人体吸入高溶度笨,会产生恶心、头痛、胸闷、头晕,甚至出现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精神萎靡、记忆里锐减等神经性衰弱等。

2.4 TVOC

TVOC会引起集体免疫性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系统,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甚至影响消化系统,损害肝脏和造血系统等。

2.5 氡

当氡随着气管粘膜进入人体肺部时,将造成人体白血病、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肺癌,国际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氡是引发肺癌的主要致癌物质。

3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法规:

1998年,我国针对公共场合的CO2、CO、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和细菌数量等制定了第一部法律《公共场所卫生标准》;1996年,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引入了对甲醛含量的限制。针对室内空气出现的问题,先后颁布了《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GB/T16146-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T16127-1995)、《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GB/T18202-2000),2001年,国家颁布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这些标准的出台,对人们加强室内环境卫生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装修选材防治

在装修过程中,对装修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根据国家制定有害物质的相关控制标准,做到慎重选材,购买建筑材料时应具有产品合格监测报告,同时尽量选择环保产品。如在选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时应检测其放射性是否超标,使用油漆、涂料时应选用水性健康型的合格产品。环保装饰材料并不是没有有害物质,而是其有害物质的含量或是释放都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之内,在使用时较之一般材料将更加安全。

3.3 家用电器的合理使用

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等电器都是容易产生电辐射的家电,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内,家用电器尽量分开布置,减少超剂量辐射的污染危害,尽量避免多种家电的同时使用。家电使用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使用距离,减少受电磁辐射的影响,人与电视距离应在5m左右,与日光灯距离在3m,家庭有孕妇和小孩的尽量不要使用微波炉。

3.4 使用空气净化器防治

使用空气净化器,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有:滤网式空气净化器、纤维活性炭景点滤网空气净化器、电子集尘空气净化器、负氧离子空气净化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室内净化选用需要的净化器。

3.5 植物防治

在室内种上几盆植被,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同时也能净化空气。如吊兰能够有效吸附室内有毒气体,芦荟能够吸收室内甲醛,仙人掌能够有效减少室内电磁辐射量等。绿色植物盆景既能取到美化环境的功效,亦能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3.6 室内通风防治

保证室内的有效通风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对于新装修的住房,要保证长时间的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的有效流动,让室内的有害物质尽量流散,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4结语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通过科学技术水平,来加强室内空气的环保,减少室内有害空气的排放,同时注意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降低室内空气的污染,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GB 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6年版)[S].

篇(6)

关键词:室内空气; 检测

中图分类号:V448.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新型建筑和装修材料进入家庭, 加之现代建筑物的密闭性, 使得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国际有关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30%的建筑物中都存在着有害于健康的室内空气,这些有害气体已经引起全球性的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的增加,室内环境污染也已经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对于室内空气检测工作很重要,作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对以下几个方面作简略的探讨。

一、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污染严重的是室外,而事实上,办公室、居室、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却远比室外要大得多,从现实情况看,室内空气质量远劣于室外大气环境,而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人体呼吸、烟气;二是装修材料、日常用品;三是微生物、病毒、细菌;四是厨房油烟;五是空调综合症。这些污染物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内部,长期积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人体呼吸、烟气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约500多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人体呼吸散发出的病原菌及多种气味,其中混有多种有毒成分,决不可忽视,而人体通过皮肤汗腺排出的体内废物多达171种,例如尿素、氨等,此外,人体皮肤脱落的细胞,大约占到空气尘埃的90%,若浓度过高,将形成室内生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吸烟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烟雾成分很复杂,有固相和气相之分,经国际癌症研究所专家小组鉴定,并通过动物致癌实验证明,烟草烟气中的“致癌物”多达40多种,所以吸烟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对于装修材料、日常用品方面,室内装修使用各种涂料、油漆、墙布、胶粘剂、人造板材、大理石地板以及新购买的家具等,都会散发出酚、甲醛、石棉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它们可导致人们头疼、失眠、皮炎和过敏等反应,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对于微生物、病毒、细菌方面,微生物及微尘多存在于温暖潮湿及不干净的环境中,随灰尘颗粒一起在空气中飘散,成为过敏源及疾病传播的途径;对于厨房油烟方面,据研究表明,城市女性中肺癌患者增多,经医院诊断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它是一种与吸烟极少有联系的肺癌病例,经过进一步的调研发现,致癌途径与厨房油烟导致突变性和高温食用油氧化分解的致变物有关,厨房内的另一主要污染源为燃料的燃烧,在通风差的情况下,燃具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远远超过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极限值,这样的浓度必然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于空调综合症,是指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烦闷、乏力、嗜睡、肌肉痛,感冒的发生机率也较高,工作效率和健康明显下降,这些症状统称为“空调综合症”,而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停留过久,CO2、CO、可吸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致病微生物等的逐渐聚集而使污染加重,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引起人们出现很多疾病,继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检测

随着室内空气污染的愈加严重,室内空气的检测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心和重视,室内空气检测是针对室内装饰装修、家具添置引起的环境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的分析、化验的过程且出具国家权威认可(CMA)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值,我们就可以判断室内各项污染物质的浓度,并进行有针对的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检测标准分为两类:一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标准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一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并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GBl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于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即在工程完工后、交付使用前的检测和验收,是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对建筑商和装修商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它规定了由建筑装修材料产生的甲醛、氨、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气等五项污染物指标,在工程验收时,只有当上述5种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全部检测结果符合该标准规定时,方可判定该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合格,否则,不准交付使用,而且该标准把住宅、医院、学校教室、幼儿园、老年建筑等划为I类民用建筑工程,把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餐厅、理发店等划为Ⅱ类民用建筑工程;而对于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则涉及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苯、甲醛等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四个方面19项指标,属于国家推荐性标准,它实质上是一个健康人居环境的基本标准,目前对建筑开发商、装修商、家具商并没有强制约束力。

对于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对于甲醛和氨,一般都是用分光光度法来进行检测的,其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在现场用一个内装5ml (氨为10mL)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的流量抽取10L(氨为5L)空气,及时记录采样点的温度及大气压力,采样后样品在室温下保存,于24h内分析,再将所采回来的样品放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检测,测得相应的吸光度值,进而得出空气中甲醛和氨的含量;对于苯和TVOC的检测,则主要是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其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在现场打开Tenax-TA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的速度抽取10L空气,精确计时,采样后,应将吸附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并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Tenax-TA管在采样前已老化,再将采回来的样品放在气相色谱仪上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得出相应的谱图,根据谱图分析苯和TVOC的含量;对于氡的检测,则一般用连续测氡仪直接测出其在空气中的含量。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

如果室内空气污染经检测出业已超标,那该如何治理呢?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治理办法,现提出以下几种治理方法:一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通过开窗和安装换气扇,让室内外空气流通,加速室内污染物的散发和排放,以达到减轻污染的效果;二是使用使用植物净化,在室内摆放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花卉,例如吊兰、芦荟、虎尾兰、常青藤和天门冬等,这样能适量吸收室内空气中甲醛等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三是使用活性炭或竹炭净化,活性炭或竹炭能够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起到吸附作用,活性炭或竹炭在房间内两天的吸附力能达到80%左右,这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净化方式;四是使用光触媒、空气触媒、甲醛清除剂等化学方法进行净化处理,其最大的优点是有效期长,对细菌、病毒、甲醛、苯、氨等室内污染都有效果。

四、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也成为日益重要的大事,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检测工作,较为详细的阐述我国室内空气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治理的几点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雾霾;防控;健康促进;对策

1雾霾的发生

地球大气是由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等三个部分组成的[1]。固液态杂质以微粒状态悬浮在大气中,包括气溶胶粒子和污染物质,其中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3千米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污染物质由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造成。雾霾是人类活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质和内部构成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气象现象,能见度低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2]。雾霾发生范围与强度受气候、地理、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多重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形成和发生的主要因素。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上升,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的总称[3]。烟(粉)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2014年我国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56.1万吨,占全社会烟(尘)排放总量的83.6%[4]。在遭遇雾霾时,有害物质的垂直高度可从地面延升到空中几千米[5]。高怡等分析了重雾霾过程沙尘气溶胶传输变化[6],认为冬季华北地区出现的雾霾污染是高空西北气流传输的沙尘(较沙尘暴小很多)与较高背景浓度的人为污染物快速混合的结果,当遇到近地面的南向风或东向风传输的水汽后,重雾霾过程随之出现。另外,王咏梅等采用Kendall-tau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认为气候变暖对霾和烟幕天气的影响不容置疑[7]。

2雾霾对健康的影响

2.1雾霾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英国在1925年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雾霾,前后两个月共造成1.2万人死亡[8];20世纪50年代,洛杉矶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很多居民因此罹患疾病[9]。吸附在PM2.5上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有机物是PM2.5毒性的主要来源[10],也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乃至神经系统等,同时与肺癌的发生也有关系。近期研究结果[11]证实了大颗粒物质(PM)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致病机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细胞自噬行为与雾霾导致的气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颗粒物的浓度水平与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易感人群、儿童和老人。PM2.5浓度水平每增加10微克/米3,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和肺炎死亡率分别增加2%、3%和4%[12]。PM2.5高浓度暴露对人群急性支气管和哮喘的患病率影响较大,高浓度颗粒物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支气管炎影响与内科门诊尤为严重[13]。邢麟等[14]通过分析冬季受雾霾天气影响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老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认为空气污染的长期刺激严重时可引起肺心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群体受雾霾污染的空气在含氧量、气压等均呈下降趋势,容易引起心肌细胞萎缩、心脏泵效率下降,进而导致血管痉挛、心肌负荷加重和心肌供血不足[15]。雾霾污染范围、程度、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构成等诸多因素是急慢性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大气污染是由慢性炎症牵连起来的一个疾病三角关系[16],而气溶胶中硫酸盐、黑炭等颗粒物本身就是致癌物质,同时在颗粒物的表面还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属,对健康危害很大[17]。PM暴露与机体免疫性疾病有关,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改变细胞反应机制[18]。

2.2雾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源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等引发的资源禀赋能力下降、环境承载力减弱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气候变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空气质量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雾霾污染在内的大气污染,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问题,包括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健康状态。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或者群体对空气污染的知觉主要由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同时受压力、烦躁、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应激事件的回忆常常与污染知觉联系在一起,压力感越强的人,越可能因为污染而急躁,症状表现在情绪困扰与心理健康方面[19]。空气污染将造成脑的功能下降,自然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和对他人的感觉;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出空气污染等级与精神病院入院标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20]。空气污染还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会诱发抑郁、愤怒、焦虑等症状发生,甚至出现精神紊乱。按照中医理论的解释,人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肝疏泄气机的功能,气机不通畅又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导致人们出现胸部、肋部饱满胀痛,没有食欲,或者进食后总不消化等感觉[21]。雾霾可被视为一种持续性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的应激源。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情感和行为困扰,如焦虑、忧郁、急躁、易怒、无价值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因此,雾霾应对既涉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又涉及公众心理行为的干预。

3雾霾污染防控策略

3.1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干预策略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案例表明,雾霾是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根源。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将科学、技术、社会管理联合起来共同应对[22]。为应对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严峻形势,我国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生态建设等策略治理大气污染,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气保护行动,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大气环境安全。

(1)经济社会领域,采取改革、调控、优化和引导等综合措施。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发挥经济领域维系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基础作用和主体作用,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行为。积极促进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环保等产业领域快速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城镇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资源税制改革,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改善城市能源清洁化率等[24]。全面推广居民用水、气、电阶梯价格等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方式,推动全民节能减排。

(2)法制环境领域,完善法律、法规、质量和标准等环保法律体系。

2012年2月,国务院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监测指标,首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生效实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实施,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为保障,依法依规打击大气污染等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遏制大气污染加剧的趋势。

(3)生态建设领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学者何爱平等通过“利益—行为—制度—激励”的理论框架分析提出在经济主体行为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协调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等四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5]。2015年4月,国家印发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保障人体健康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4)国际合作方面,采取行动共同维护全球大气生态安全。

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开展全球大气治理与保护行动,发挥重要角色促成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2015)参会国达成了《巴黎协定》。稳步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合作项目,即由发达国家缔约方提供额外的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施项目,获得温室气体核证排减量(certificatedemissionreductions,简称CERS)来抵减量化减排指标的机制[26]。通过国际多边谈判与合作,旨在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控制等行动,保护大气生态安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干预策略

雾霾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实施治理雾霾污染及大气保护行动策略看,治理雾霾必将收到预期效果。雾霾污染预期在未来十数年内仍会不同程度地在中国发生,因而如何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应对雾霾天气显得尤为重要[27]。在医疗卫生体系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的时期,要在开展雾霾的“认知—行为”干预的同时,从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保险保障、健康保健产业等三方面同步开展雾霾污染等相关环境性疾病的健康促进工作。

3.2.1公众应对雾霾的“认知—行为”干预

环境应激理论认为,控制感是一个重要的应激调节变量。如果公众能够把握更多有关雾霾的信息,就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有效应对将要发生的情况,这种控制感能够减轻雾霾带给人们的应激反应。而应激评估与应对的过程包括初级评价与次级评价。对应激源的评价属于初级评价,对应对策略的评价属于次级评价,增强应对策略也是减轻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因此,公众雾霾应对的策略为:获知更多的与雾霾有关的知识与信息,掌握雾霾应对的可行的策略,增强控制感及应对能力。人们是否会改变行为来避免污染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对空气污染的性质及危险性的看法以及在健康方面的看法[28]。通过“认知—行为”干预,促进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群体健康行为改善,弥补环境健康陷阱,即:不能因为雾霾污染而在认知与行为上被适应,而忽视或轻视环境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环境教育,是使个体或群体、企业等知晓雾霾污染的实质问题是什么,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通过做出什么态度和行为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抵御雾霾污染伤害,以及遏制污染程度的加重趋势,因此需进行环境健康促进教育。提倡人们开展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睡眠、合理膳食、减少吸烟及酗酒等不良行为等,提高健康素质;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得人们具备正确认知雾霾污染的态度,做出积极的社会行为响应。如:实施集中供暖、燃气供暖、机动车辆油改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垃圾回收利用等,除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外,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消减雾霾污染也很有必要。提倡人们出行以步行、乘坐公共交通为首选,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为雾霾污染治理和大气保护尽一份力。提倡人们节约利用生活物品,如使用环保购物袋、自带购物袋等,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上,直接或者间接地为防控雾霾污染和大气保护做贡献,进而减少大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程度。在行为干预方面,还可以借鉴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先行策略与后继策略。先行策略如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宣传、通过有说服力的消息来改变公众对环境的态度、通过提示牌、大众传媒等让公众明白如何做可以是支持环保的;后继策略如通过奖励支持有益行为,通过惩罚增加行为代价来减少有害行为、通过对能源消耗的反馈,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等。

3.2.2社会健康保健体系的构建

3.2.2.1重视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

围绕“预防为主”的大卫生格局建设,发挥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在环境性疾病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基础。从加强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考虑,适时修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气污染病实验室建设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政府投入力度,增加环境疾病预防工作性经费预算支出,在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上更好地开展环境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从重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肺癌等疾病相关的生态学、环境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综合研究与技术运用考虑,加强与科研院所、医院等机构的合作,设置环境污染类相关检验检疫、疾病预防研究等技术岗位,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从技术力量和人员保障上有效地开展环境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水平。完善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综合人口健康管理,统筹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等管理,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29],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提供基础性信息源、可靠性数据库和有效性载体,进而构建与雾霾污染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

3.2.2.2完善健康保险保障政策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三大基本医疗保障构成为主,且保障范围主要集中到疾病治疗领域,缺乏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保险保障,应研究将雾霾等环境污染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保健等纳入政策性保险目录的可行性与现实必要性。同时,加快发展商业性专业化健康保险业,尝试第三方购买服务,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互相竞争、监督,协同提升环境性疾病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研究制定环境污染对人造成的健康危害的经济与非经济补偿机制,例如:提高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疾病的医疗报销比例,实行严重雾霾污染天休假或户外工作健康津贴等。

3.2.2.3积极发展健康保健产业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独资建设和经营雾霾污染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活动,引导“互联网+”雾霾污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业态的出现,引导市场化的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出现,优先发展使得人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衰老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保健产业[30]。在环境性疾病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同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私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新机制,加快形成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为主导,市场化生理与心理服务多维度的健康保健产业发展格局。现阶段,我国从维系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出发,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包括雾霾污染在内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今后,应继续完善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健康保健保险、健康保健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机制,发挥公共卫生领域在应对环境性疾病方面的健康促进能力。

参考文献

[1]包云轩.气象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

[2]杨准.雾霾现象成因初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1.

[3]李金岚.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46.

[4]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EB/OL].

[5]包振虎,刘涛,骆继花,等.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6):17-21.

[6]高怡,张美根.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140-152.

[7]王咏梅,武捷,红瑞,等.1961-2012年山西雾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10):1-8.

[8]马国顺,赵倩.雾霾现象产生及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4,30(8):169-172.

[9]王腾飞,苏布达,姜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1:15-17.

[10]孙志豪,崔燕平.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J].环境科学,2013,26(4):75-78.

[11]新华网.我国科学家发表雾霾致病机理研究成果[EB/OL].

[12]周广强,陈敏,彭丽.雾霆科学监测及其健康影响[J].科学,2013,65(4):56-59.

[13]谢元博,陈娟,李巍.雾霾重污染期间北京居民对高浓度PM2.5持续暴露的健康风险及其损害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2014,35(1):1-8.

[14]邢麟,王巍,余洋,等.雾霾天气对老年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4,300(16):2277-2279.

[15]洪新如,郑铃,孙庆华.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杂志,2008,12(6):459-462.

[16]王广发.大气污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1-2.

[17]杨福林,高菲.浅谈雾霾天气的环境毒理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203,19(16):98-99.

[18]赵璨,廖纪萍,王广发.免疫调节在颗粒物质诱导气道炎性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29-33.

[19](美)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