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篇(1)

>>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西部地区高校翻译师资发展现状及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独立舞者的生存现状看广州现代舞的发展 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乡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会展经济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他将《画卷》展现在奥运开幕式上[N].长沙晚报,2008—8—22.

③廖阳.中国现代舞:“繁盛”背后有隐忧[N].东方早报,2012—8—17.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妮.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篇(2)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4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篇(3)

汪朗(1990-),女,汉族,湖北黄冈市人,金融学硕士,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学。

摘要:贵州省特色产业促进着贵州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有助于贵州省特色产业的成长。本文以金融政策、法规为侧重点,首先全面阐述了金融支持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对金融政策、法规支持贵州省特色产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金融政策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高原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省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丰富多样,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对特色产业的资本形成支持、改善和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依靠自身的积累,贵州省茶产业是很难实现快速发展的,因此解决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金融支持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本质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和资源的配置。金融对特色产业的作用机制,即通过金融的资本形成作用、资金导向作用、风险管理作用、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作用来影响资金供给水平和资产配置的格局,不断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

1.资本形成作用

资本的形成作用是指通过金融提高投入要素的水平,把分散的资金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为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优化提供资金保障。我国特色产业生产集中程度相对较低,生产和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金融体系可以为我国资金密集型的特色产业聚集大量资金,减少融资过程的摩擦和成本,为生产集中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资本的形成作用在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体现如下:第一,金融市场中大量的金融工具可吸收资金,节约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便于动员和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以便于筹集资本;第二,金融体系中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科提高效率有,以便储蓄转化为更具生产性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投资;第三,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采用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优秀的企业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及后续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通过资金形成作用促进资源的配置,推动技术创新。

2.资金导向作用

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等。为了实现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淘汰一些高能耗低效率、传统落后的企业。资金的导向作用机制是以商业性金融的利益竞争机制为主,以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贴机制为辅,二者相结合共同形成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商业性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会因自身利益,根据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原则有选择的选取投资对象,使资金得到高效率的流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兴部门转移,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政策性金融部门则是对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起到校正的作用,促使旧的产业结构发生良性转变。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贴机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健全,需要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分配资源,通过相关的信贷政策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实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是通过差别化利率政策或者信贷政策,对不用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进行鼓励或限制,引导资金投向;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的特色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促进特色产业的成长。

3.风险管理作用

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作用,即通过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提高资本积累和长期投资,推进技术创新,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金融体系是社会资金集中的中心部分,收集和反映了各个产业的资金供需形势和发展动态、产业发展前、国家政策等,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会抑制流动性,增强流动性风险。通过证券对投资进行细分后,由少数投资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变为由多数人共享,降低和分散了中长期大额资金占用的风险,使风险较高同时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领域,为需要长期资金的项目获取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作用

通常来说,单一的储蓄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大范围的公司、市场状况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因为信息成本较高,在没有金融的信息揭示功能下,投资者的资金会流向其他收益相对较高的地方。然而有了金融市场对公司进行监督和披露,使得外部投资人在直接监管企业方面投入较少,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的信息成本,达到长期经济增长的目的。此外,公司内部也要借助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去选择最优的经理人和公司,从而达到资本的最优配置。资本市场的收购机制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性工具也会有效增加管理者的责任感,缓解委托的风险,从而有利于管理者按照所有者的要求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二、贵州省金融政策、法规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自1992年才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道路,金融体制得以发展。但我国金融市场体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使是在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同样也会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需要政府调节从而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指导作用。

1.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出台了多项政策,强化政府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而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做好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确立了贵州省当前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交通、电力、煤炭等16个行业的重点项目。要求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工程,加快发展原烟草工业、材料、畜牧、特色食品、制药、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电信、航空、航天、创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等高新技术行业。2007年,国务院颁布两部关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在这两部意见基础上,贵州省也出台了一套自己省内适用的关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实施意见,其中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和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都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指导方针,为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之后我国在2012年又出台了一部有关加快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其中要求地方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模式推动转型升级、完善空间结构,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并且不断贯彻落实发展新型工业化措施,加快对现代产业模式的建设。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充分发挥自身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以及能源的优势,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动贵州整体经济前进。贵州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要求本省全力发展建设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矿产业相关装备、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和机电装备制造业上的发展;大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例如特色食蔬、茶叶等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与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壮大烟酒产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

2.金融政策、法规支持

在2012年,在国务院下发的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意见的文件中,对于金融政策领域给出了相关建议,提出应不断提高对贵州省的信贷扶持力度,提高再贴现额度和再贷款额度,应该对当地法人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扶贫的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则应不断完善其定向费用补贴措施,提高农保补贴范围。调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贵州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带动保险资金参与贵州水利、能源、交通和市政改造等相关基础建设和重要产业项目的投资。增强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帮助贵州建立创业投资指导基金,扶持鼓励投资创业,完善股权投资发展。促进市政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加快基础建设领域的开放,进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以上政府出台的文件看,贵州省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及贵州省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金融促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贵州省在近年提出的金融工作目标中,有不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政策。但在现阶段,贵州省在金融政策优惠方面,仍难以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关金融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篇(4)

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新局面——农业部农垦局胡建峰副局长在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促进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强荔枝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合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四大突破

浅析攀枝花热作水果发展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会理石榴有了“绿色身份证”

城乡一体化进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之我见

国有农场农工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鸡腿菇“丢糟”栽培技术

2011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暨培训班顺利召开

科技部农村司召开“十二五”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的思考

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特色产业--鸡泽辣椒

山地养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家庭奶牛饲养效益低的10种原因

长毛兔高效养殖与光照

发展棚膜经济是生态脆弱区的必然选择

广安华莹山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白峨眉豆在龙台浅丘地高产种植技术

反季节大葱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日本黄皮洋葱覆膜栽培新技术

预计2010年夏季玉米价格一路高升

瑞典为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新思路促快发展 新农场做大文章 努力开创我省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绿色食品产品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问题研究

盆栽观赏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术

核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

籽瓜栽培技术

果树秋季早施基肥技术讨论

2009年国内油菜籽收购形势展望

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施好生场钾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国际标准分四大类三等级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关键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农业部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2008年农业部将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2008年全国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为 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影响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对策

蔓生荷兰豆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篇(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身体健康舒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鲜产量达1 474.1万t,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产值达585.5亿元。同时食用菌又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7年我国食用菌出口创汇14.24亿元,占全球食用菌出口量的40%以上[2]。食用菌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将在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陇西县在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县新兴支柱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1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陇西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已形成巩昌蹇家门、文峰安家门和渭源太白山基地等3个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训,拥有栽培大棚1 500多个。然而,还有大多数食用菌生产极其零散,许多农民只是在家中搭建一个小棚,或利用废旧房舍搞栽培,这些零散的生产户大多存在品种单一、缺少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形不成明显的产业优势。

2产业发展优势

2.1气候资源优势

陇西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2 h。年平均气温7.7 ℃,无霜期平均146 d。极端温度季节可采用保护地栽培,能够适合绝大部分食用菌的适温跨度要求,可生产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白灵菇、木耳等多个种类。

2.2经济区位优势

陇西县地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及316国道穿境而过,传统的货物集散优势加上现代化的交通信息条件,使陇西县成为甘肃有名的“旱码头”。近年来,陇西县坚持“基地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市场开放化、服务一体化”的原则,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旱码头”优势,全面实施商贸兴县战略,形成以中药材、木材、马铃薯和蔬菜为主的专业市场,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起到明显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2.3其他优势

陇西县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在开拓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食用菌产业市场体系时,可充分参考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陇西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为该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产业提升思路

3.1整合相关资源,凝聚食用菌产业活力

要充分认识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在陇西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以主管县长为领导、多部门联合组织体系,由相应部门专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施“科技兴菌”战略。首先,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建立产业发展体系。其次,要有一定的科研环境,按照“走出去、请进来” 的思路,和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另外,可将科技人员送到条件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和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经验交流。

3.3优化菌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陇西县要发展食用菌产业,靠单一的品种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积极引进优良的品种,引进不同的种质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市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要不断地进行菌种改良,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菌种,提高经济效益,并增强陇西县食用菌产业的知名度,实行品牌战略[3]。

3.4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是大势所趋。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同时将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形成几种具有优势的竞争产品[4]。另外,可利用一些高秆作物田间郁闭度大、温度低、湿度高的特点,进行田间套种,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效益,最终形成环境友好型产业链。

4参考文献

[1] 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446-450.

[2] 王传福,李淑珍.食用菌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前景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8(9):11-12.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篇(7)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退耕还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退耕还林产业,对于实现我省从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开放型、创新型经济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河北省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底,国家累计下达河北省退耕还林总任务265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947万亩,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171 0万亩,工程涉及全省11个市,159个县(市、区),232万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年来,工程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各地把退耕还林产业发展作为“稳得住、不反弹”的重要配套措施来抓,重点推广了乔灌革结合、林药间作、以育代造、林禽种养等20多种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从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出发,经济林面积控制在退耕地还林面积的20%以内,既考虑了工程建设生态任务的艰巨性,又兼顾了退耕农户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生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保证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论证、审批,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有效地抑制了林草结构、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山区实行乔灌草结合,选择核桃、柿、板栗、枣、花椒等兼用树种营造生态林;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地理和自然优势,发展高效林业。

十年来,我省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围绕林、果、牧、草、药等主导产业,对退耕还林产业进行了开发建设和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调查,工程区在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禽、奶类、板材加工等领域形成农业主导产业188个,其中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达到79个。主导产业销售额1375.3亿元,上缴利税22.42亿元,形成龙头企业集团558个,联系基地192个,基地种植面积1 752万亩,联系农户455.9万户,联系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5299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农副产品转换率达到29.7%,加工增值率为94.3%,农副产品商品率78.4%,农民受益率17.5%。工程区林业生产总产值为4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4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9亿元。果品面积2300万亩,总产量1079万吨,年产值182.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7.8%。林下经济已发展到158万亩,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其中,林下养殖、食用菌及药材种植面积约50万亩。林果加工体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葡萄酒、人造板、杏仁露、造纸等优势产业。全省现有人造板企业2500多家,年生产能力110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现有森林公园6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总经营面积约607万亩,年接待游客362万人,年产值6.2亿元。风力发电、沼气能源也初步得到开发利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当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依托工程建设培育了一定的产业资源,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林果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户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少,退耕还林产业的年产值、综合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还不高。虽然林下产业立体开发有一定规模,但目前开发规模仍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科技支撑能力弱,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途径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巩固成果为核心,充分利用资源与区位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品生产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富裕。

3.1.2 基本原则

3.1.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讲求实效,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1.2.2 市场导向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3.1.2.3 突出特色原则 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益。

3.1.2.4 依靠科技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大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1.2.5 国家支持与退耕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在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同时,动员广大退耕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2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布局

按照工程区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退耕户的需要,2008-2015年重点规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果品小型加工储运项目、抚育经营等项目。

3.2.1 冀北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区

以发展核桃、板栗、大枣、苹果等特色优势果品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果林基地114.3万亩,同时发展食用菌15653万袋,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2585.4万头(只),发展以种植设施蔬菜、果品、花卉1 593.7万平方米,并适当发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储藏设施。

3.2.2 坝上地区

重点发展以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39万亩,发展牧草9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363.3万头(只),发展设施农业725万平方米。

3.2.3 冀西北黄土丘陵区

重点发展以杏扁、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果林64.8万亩,发展牧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79.1万亩,养殖禽类和畜

类动物833.5万头(只),同时适当发展林果小型加工和储藏设施。

3.2.4 冀东沿海地区

重点发展以特色桃、枣、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果林5.1万亩,发展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6.6万亩,发展牧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104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737.4万头(只),发展设施蔬菜、果品、花卉228.6万平方米。

3.2.5 平原地区

重点发展以速生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20.2万亩,同时以林下种植和养殖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基地90.1万亩,养殖禽类和畜类动物3062.2万头(只),发展设施农业156.6万平方米。

4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培育和发展退耕还林产业,要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把培育后续产业作为巩固成果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4.1 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退耕还林产业

根据退耕还林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不断开拓退耕还林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林产品新的市场空间。我省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物种资源;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土壤和环境污染少。发挥好这个优势,对资源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充分利用,可以培育和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树种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等因素要求,科学选择林种树种。

4.2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提高组织化程度

在重点发展区域谋划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产业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林下产业向大规模、深层次发展。加强协会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3 通过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增强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后劲

发展退耕还林产业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等多个行业,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科技手段和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生态经济产业健康发展。要围绕干鲜果品的储运加工,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改良,组织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科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各级工程管理部门要安排懂技术、熟经营的人员到退耕农户中去,进行上门服务和指导。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基本实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市场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