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身体育路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耐力健身路径;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
中图分类号: G 804.49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79-04文献标志码: A
耐力素质是在长时间内人体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被称为对抗疲劳的能力,也是衡量人体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19~22岁年龄组人群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1]。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高校体育场地器械不足又成为制约学生锻炼身体的关键因素,健身锻炼路径可分为无健身锻炼器材项目和有健身锻炼器材项目;因此,编制适合大学生锻炼的不受场地器械限制且简便易行的耐力健身路径显得十分迫切。目前,国内学者有关大学生耐力训练的研究过多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对体质的影响上[2],而关注耐力健身路径建立及其对体质指标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查阅资料、专家访谈和实践论证的方式,编制筛选适合大学生参加的耐力健身路径,并通过实验论证其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提高耐力素质提供简便易行的健身路径。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调研
检索2000—2010年近10年关于全民健身路径及高校健身路径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编制及优选耐力健身路径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应用健身锻炼最佳心率阈值理论及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性和可行性,以快走、跳绳、间歇跑等为主要锻炼内容,确定8套易受学生接受、强度适宜、内容多样的耐力健身路径。各路径均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设定基本部分平均心率为130~150次/min[3],测定运动后即刻心率来判定运动量,并通过最佳心率控制区域来控制:220-年龄0.8=心率上限,220-年龄0.6=心率下限,144次/min以下为小强度,155次/min以上为中强度,180次/min以上为大强度。对小样本进行健身路径项目和组合练习的实验,并发放调查问卷,筛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前3套运动处方,分别是方案1、4、6,这3种方案分别由走、跑、跳组成。
1.3耐力健身路径实施
以中国美术学院2010级、2009级大学生实验对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不分民族、地域、城乡,年龄为19~22岁,男131人、女114人,共245人。
整个实施过程持续1个学期,共16周,保证学生每周参与锻炼3~4次,每次30 min,方案1、4、6轮换进行,通过测试运动后即刻颈动脉脉搏1 min来监控其强度大小,并在实验开始前、结束后对体质数据指标进行测试。
1.3.1体质原始测试指标、派生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体质原始指标:身高(cm)、体质量(kg)、BMI(kg/cm2)、肺活量(mL)、闭气试验(s)、握力、立定跳远、十字变向跑、10 m复制误差走、50 m、1 000 m,采用经过国家体质标准测试所认定的大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方法、指标和仪器进行测试.
体质派生指标:人体体积(m3)=0.00616+0.000022(身高)+0.000756(体质量);体表面积(m2)=0.0071(身高)+0.0133(体质量)-0.1971。肺活量/体质量(mL/kg)、肺活量/体表面积(mL/m2)、肺活量/人体体积(mL/m3),采用陈志强的研究结果[4]。
身体成分指标及测试方法:使用韩国人体成分分析仪,型号Inbody 720,按照操作手册说明测试骨骼肌、身体细胞量、瘦体重、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等指标数据。
2.2耐力健身路径对身体机能指标的影响
大学男女生经过耐力健身路径锻炼后,闭气时间、肺活量/体质量、肺活量、肺活量/人体体积、肺活量/体表面积呈现显著性差异,见表4至表5。肺活量作为反映一次呼吸最大通气量的“静态指标”,与身高、呼吸肌的发达程度、肺和胸腔的弹性等因素相关。闭气时间作为反映呼吸肌随意运动的控制力和呼吸肌静力性耐力,其时间长短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密切相关。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在呼吸系统动态机能较弱时,与耐力运动成微弱的正相关,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动态机能水平。而采用反映肺功能二维指标的肺活量/人体体积和反映肺功能三维指标的肺活量/体表面积作为测试指标,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实验结果说明,大学生参与走、跑、跳等组成的健身路径,在有氧供能条件下完成低强度、持续长时间的练习,可以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提高和改善肺呼吸的效率和机能,改善机体运输储备氧及利用氧的能力,使肺活量增大,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本研究与陶萍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
2.3耐力健身路径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
据表6、7分析得知,大学男女生耐力健身路径锻炼后,立定跳远、握力指标虽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说明有氧运动对加强骨骼肌的作用不是很强,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并不改变肌肉的肥大程度。10 m复制误差走作为测试人平衡能力的指标,大学生耐力健身路径锻炼后,10 m复制误差走的误差数据明显降低,Hain等[8]指出有氧运动能促进神经肌肉的血供,延缓血管系统的退变,有改善平衡功能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互印证,说明训练可以提高平衡控制能力。
50 m跑是人体运动系统和内脏器官在缺氧条件下,用最短时间跑完较短距离的一项快速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大学男女生耐力健身路径锻炼后,50 m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耐力健身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快速跑的能力。
1 000 m(800 m)是中距离跑,相当程度是由糖酵解供能所决定,以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为主,对机体耐乳酸能力的要求高,也是评价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大学男女生在走、跑、跳等一系列健身路径锻炼后,其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的能力得到增强,可以保证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4耐力健身路径对身体成分指标的影响
身体成分是评价人体营养状况、健康水平、肥胖程度和体育锻炼效果的一项生理指标,是体质评价的核心技术,因此,常常通过检测身体成分各指标变化情况来确定人体的健康状况。表8、9结果表明:大学男女生耐力健身路径锻炼后,体细胞量、骨骼肌无明显差异(P>0.05)。男生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女生相对于男生体脂肪指标具有显著性变化,一方面说明女生体脂肪含量较男生多,运动后较容易减脂肪,一方面研究也证实体脂肪与运动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与运动员的有氧或无氧能力呈负相关。瘦体质量与人体的无氧和有氧能力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9],实验后体水分、瘦体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3结论
1)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耐力健身路径长期锻炼后,身体外部形态及其派生指标无明显变化,身体成分指标如BMI、瘦体质量呈现出显著变化。表明路径锻炼可使身体成分进一步趋于合理,消耗体内脂肪含量,进而影响机体运输储备氧、利用氧的能力和平衡能力,最终促进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如肺活量、50 m、1 000 m(800 m)、10 m复制误差走等数据呈现积极性变化,也说明耐力健身路径的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耐力下降和肥胖现象干预显著,可增加身体体质水平。
2)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证操作编制简便易行且富有趣味性的8套耐力健身路径,根据问卷调查和实验论证筛选出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案一、四、六套轮换进行16周实验,身体体质指标数据在实施后效果明显,说明方案能够直接或间接促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为大学生参与身体锻炼提供良好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EB/OL].[2012-12-20]. http:///gzdt/2011-09/02/content_1939247.htm.
[2]杨文学,邵艳,谢慧松,等.不同体育项目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95-97.
[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13-415.
[4]陈志强,金晓峰,赵军,等.身高、体重对大学男生身体机能和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1):88-91.
[5]陈乐琴,李红娟,范超群,等.递增负荷运动对不同BMI与锻炼习惯的普通成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7):70-73.
[6]许良,徐忠.我国学生生长趋势与干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81-84.
[7]陶萍,支二林,张文才,等.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116-126.
[8]Hain T C,Fuller I ,Weil L,et al. Effects of Tai Chi on balance[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5):1191-1195.
[9]高炳宏,韩恩力.我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份特征及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220-224.
[10]Watts K,Jones T W,Davis E A,et al. Exercise training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urrent concepts[J]. Sports Med,2005,35(5):375-392.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曲靖市西苑小区400名经常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曲靖市西苑小区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利用健身路径参加锻炼的女性比男性多,年龄显现“双峰”的结构;被调查居民受教育程度显现负相关曲线;居民选择的健身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健身舞蹈类、爬山等几个对场地要求比较低的项目上;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健身健美、减肥和娱乐;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关键词 曲靖市西苑小区 健身体育活动 开展现状
社区健身是时展的产物,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满足。社区体育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重点, 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切入点[1,2]。本文通过对曲靖市西苑小区居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小区居民在进行健身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西苑小区居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发展。
一、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
(一)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性别构成
表1 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性别构成情况表(n=392)
性别 人数 百分率(%) 排序
女 207 52.81 1
男 185 47.19 2
合 计 392 100 0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之中男性占47.19%,女性占52.81%,其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主要原因是男性居民闲暇时间比较少,60岁才退休,而女性同志工人50岁就退休(干部55岁),人数相对就比较多,而锻炼居民中中老年是比较多的,同时中国的人口中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高,这也是女性参加锻炼的一个原因。
(二)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显现“双峰”的结构,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主要以中老年(40―69岁)人群为主,其原因首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的下降,身体就会受到疾病或潜在疾病的侵害,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其次他们对健身的要求不太苛刻,以锻炼方法及练习方法简单、实用、易学,同时花费较少为原则;最后由于国家宣传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使群众的健身意识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文化程度及从事职业情况调查
(一)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的文化程度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发现,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负相关曲线,也就是曲靖市西苑小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参加锻炼的人数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有:居民文化程度高了,相应的收入也会升高,他们锻炼会选择具有规模的俱乐部;健身路径大多数是室外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室内的健身器材来锻炼;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工作压力也会较大,虽然能认识到健身体育活动对自身身心健康的作用,但是参加锻炼就会相应的减少等。
(二)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从事职业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卷调查的人群样本中,在曲靖市西苑小区经常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之中企业职工及公司职员所占比重最大,为30.10%,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与工薪阶层的生活和工作时间比较规律有关,而且与他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较高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居民,利用健身路径参加锻炼的女性比男性多,年龄显现“双峰”的结构。参加锻炼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40―69岁),对健身路径的利用频率最高。
2.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被调查居民受教育程度显现负相关曲线,参加锻炼的人数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事业单位、学生、下岗待业人员和公务员这四类人群,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
3.曲靖市西苑小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居民选择的健身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健身舞蹈类、爬山等几个对场地要求比较低的项目上。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广大的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健身活动是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事业单位、学生、下岗待业人员和公务员这四类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的体育锻炼需求,增强身体素质。
3.增加社区可供居民选择的健身体育活动项目。多在体育馆周围、公园、广场、绿化地带边沿及各类小区中安置丰富的健身路径,可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群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元强.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体育的地位与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15-19.
上饶市自然环境优越,依山傍水,信江河贯穿市区,森林植被丰富,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环境。
上饶市健身人工环境分析
1、全民路径的配建选址
全民健身路径点在居民小区、公园、街心花园、广场等,便于群众健身并且安全的场所兴建.全民健身路径场所选择和器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与城市、社区、公园等建设规划相配套,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防止扰民现象的发生。上饶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点布局与配建情况如下:上饶市区全民健身路径点的布局与配建位置主要为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学校内和周边及街道办,其中居民小区所配建的路径点数量最多。
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所在位置是否方便您锻炼的问题调查中,回答很方便的占10.2%,比较方便的占46.2%,不太方便的占43.6%。这表明,居民对健身路径的便利情况持肯定态度,占到56.4%,表明主管单位在选址时是符合就近、便民要求的,也表明全民健身路径实施条例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被问及全民健身路径最为合理的安装位置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小区、公园、学校内或周边,分别为33.3%、19%、15.4%。调查结果显示,小区所占比例最高,这同城市住宅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规划是相吻合的,反映出小区应是今后全民健身路径安装所选择的重点。将调查结果与目前所配建的位置比较,发现我市布局基本符合群众要求。
2、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2.1、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活动情况
据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因未掌握使用方法,使用健身路径只是出于游戏目的,不能很好的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由于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单独性与重要性,很难调动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积极性,使得其社会效益的不到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改善这种局面。
2.2、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现状
调查中,认为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的居民占到87.2%,表明群众对现有的管理水平不满意。反映出上饶市目前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指导乏力,器材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器材无人维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主管部门认真的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并借鉴兄弟省市的一些经验,来全面提高我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水平。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时,居民的回答排列序位依次是领导不重视;缺乏足够的资金;责、权、利不明确。
3、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从居民利用健身器械活动的频率来看,上饶市居民每周利用健身路径锻炼2次以上的占60.9%。通常情况下依次对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持续的时间不超过30min(与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的个数有关),上饶市居民每次锻炼持续30min以上的占54.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锻炼过程中结合了其他形式的锻炼,科学锻炼意识增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上饶市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练习时间、强度表现出无所谓,有36%的人注意自己锻炼持续时间、练习强度,而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事实上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和其他体育项目练习一样,人们应依据自身条件(年龄、体质等)循序渐进地安排时间、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顺序。数据也显示了人们开始加强对健身路径锻炼时间、强度的注意度,既可避免安全事故,也可更科学、合理地锻炼自身。
4、全民健身的指导现状
对上饶市全民健身是否需要指导进行调查发现,有53.7%的居民认为不需要体育指导,需要指导的占28.3%,有18%持无所谓态度.对其分析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部分群众害怕增加经济负担;(2)部分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比较淡薄;(3)还有部分人认为作用不大;(4)一部分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5)全民健身的宣传不够深入;(6)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希望得到指导。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上饶市城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较为明确,由于年龄的差异,体育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较明显的年龄特征;上饶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样性,强身健体是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力;上饶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转化为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上饶市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后,居民每周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反映出“全民健身路径”在改善群众锻炼条件、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调动群众健身热情方面起到了作用;上饶市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便利情况大都持肯定态度,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人数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应针对健身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发,从而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上饶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上饶市区发展全民健身路径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上饶市健身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已具备较好优势,良好人工环境建设需待进一步加强。
2、健身环境设计建议
全民健身路径的前期规划是全民健身路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饶市应在选址、布局、器材的组合等方面遵循严格科学的步骤:,(1)确定当前全民健身路径需达到的目的。(2)认真分析当前全民健身的环境。(3)制定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路径各项管理活动法规化、制度化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以展开的基本条件,也是全民健身工作得以实施的前提保证。上饶市应狠抓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真正形成依法制体,使市民健身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应实行开门立法,建立立法听证会制度,通过媒体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广泛征求包括利益相关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吸纳和体现民意;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上饶市的资金主要仍由政府提供,渠道过于单一,所得资金远不能满足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职能,拓宽集资融资渠道。主要可以采用合法渠道联合办体育,扩大媒体宣传的社会影响,争取更多企事业支持,鼓励社区居民适当捐助和投资。另一方面,探索以市场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健身领域将会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方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指导居民科学使用全民健身路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我们积极稳妥的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1)制定中长远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2)严格建立规范程序,提高社会体育队伍建设质量。(3)重视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性、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即以替代强化来促进城市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使居民形成以文化、健康、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真正使体育与自己的生活质量,与自己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形成联系得更加紧密。全面提高人们的体育素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正确引导“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为健康需要的满足而进行投资,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娱乐消费的欲望,从而不断引发体育消费的行为。
关键词: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
近年新建的小区多能够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健身路径的设置,在选址和空间环境方面都较为合理;在已建小区中增设的健身路径,普遍存在选址不当、用地紧张、环境欠佳等问题,给居民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和不适,使健身路径及其场地可以发挥的功能大打折扣。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研究对器材所在场地的空间质量尚缺乏普遍关注,选址不当、用地不足、环境欠佳、与居住相互干扰等问题普遍存在。场地的设计往往只考虑利用器材进行锻炼这一活动本身,不能有效满足居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相关需求,如小坐休憩、看护儿童、进行其他锻炼等。本次研究旨在从空间环境和人的互动关系出发,发现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在空间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户外健身活动场地的空间质量。
2. 研究对象选择及其使用现状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使用者主要为老人和儿童。
场地的使用时间主要为早晨和晚饭前后。
场地的环境条件对其使用人群和活动内容有显著影响。必要的附属设施、适量开敞空地、丰富活泼的景观,能够吸引更多居民前来进行锻炼及其他活动,使健身路径场地成为一处综合性更强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健身、放松、交往等多方面需求。
3.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分析
下面从场地选址、空间尺度和围合方式三个方面,结合对使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3.1 场地选址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还总结出几点对选址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可达性。问卷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到达健身路径场地的时间为步行5分钟以内较适宜,而步行超过10分钟则很少有人愿意前往活动。
与其他体育设施结合。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应与社区内的球场等其他体育设施场地邻近布置。健身路径与其他体育设施的结合布置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促进小区居民使用健身场地进行活动。
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访谈中发现,很多居民到场地进行活动往往是与其他各类活动相伴发生的,如早上买菜、送孩子上学、下午接孩子回家时陪孩子在场地玩耍。问卷结果显示,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应设置在社区便利店等服务设施附近。健身路径场地可以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邻近布置,也可以位于大多数居民出行购物、接送孩子的路途中,以方便居民多目的出行。
3.2 空间尺度分析
根据问卷及访谈,结合现场观察,三个小区的健身路径场地面积都不太大,但场地周边具体环境会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从场地的绝对大小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尺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场地规模上看,三个调查对象的场地面积都不大,但空间感受不同。老年人是健身器材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们在锻炼身体之外还有很强的交往需求。清江西苑场地内的适量空地和配套设施能够较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尺度上看,清江西苑的健身路径场地西、南两侧有大片灌木和道路与高层建筑相隔,东、北两侧分别为结合绿化的栅栏和带座椅的敞廊,视野开阔。整体高宽比较合适,并没有压抑感。龙凤花园的健身路径场地位于南北两侧的五层居民楼间,宽高比为20:23,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视野不开阔,压抑感强。高教新村内场地西北面临墙,与东侧高层住宅只相隔一条约5米的道路,高宽比极大。
实地调查显示,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尺度协调程度对人们的活动意愿、停留时间、活动内容等有较大影响。清江西苑中的场地适当开敞,增长了人们的活动意愿和停留时间,也促发了锻炼以外的散步、小坐休憩、聊天等其他活动。高教新村的压抑空间使人们大多不愿逗留活动,场地内的健身路径使用这也感觉不适而在短暂锻炼后立即离开。
合适的空间尺度对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健身环境有重要影响。观察显示,现状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大多没有达到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近几年新建的小区多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健身路径的设置空间,但往往处于附属地位,并不一定能形成开敞舒适的健身场所。在已建成小区内增设健身路径时,往往选择边角绿地或宅间绿地,用地局促、器材拥挤、缺乏配套设施,与周围的环境尺度不协调,很难对居民形成较强吸引力。
3.3 围合方式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从平面围合和垂直界面围和两个方面对健身路径场地进行分析。
平面围合
不同的平面围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从一面围合到四面围合,随着围合面的增多,封闭感增强,空间形式感和范围也更加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约45%的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与周围应有一到两面的分隔,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完全不需要分隔。当旁边没有适当分隔时,往来行人可能会使部分场地使用者感觉不安全、受干扰。
龙凤花园的健身路径场地为三面围合:南北为建筑,东侧为乔木,西侧向小区道路开敞。多数受访者认为该场地过于封闭,压抑感较强,与锻炼时身心舒展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轻松交流。
垂直界面围合
垂直界面的围合方式主要有刚性围合与柔性围合两种。
① 刚性围合主要指渗透性不强的建、构筑物。高教新村的健身路径场地,一侧是结实的围墙,另一侧隔道路是高层住宅。访谈中,使用者普遍反映墙体产生一种拒绝和排斥感,压抑生硬,致使活动时心情紧张,影响锻炼效果,并不利于相互交流。
建筑的排列方式对光照、风向等也会产生影响。清江西苑健身路径场地位于景观大道尽端,两侧高楼形成强风,对使用者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② 柔性围合主要指树木、水体、栅栏等通透性的围合方式。清江西苑的场地,四面都是绿化、敞廊等柔性界面,空间形式感较强,同时又有一定开敞性。大多数被访者都对场地周围垂直环境表示满意,但也有人反映高大乔木太少,夏季不能形成有效遮荫,影响某些时段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使用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的围合应以柔性的绿化为主。居民在健身路径场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舒缓心情、接触自然,以绿化、水体、栅栏等为主的柔性围合能够较好满足这种需求。同时,层次丰富的绿化还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锻炼效果。形式生动、色彩活泼的建筑立面也能够营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但考虑到健身及其他相关活动与居住之间可能产生视线、噪音等方面的相互干扰,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和居民楼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并通过绿化等手段消解相互影响。
4.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提高可达性,促进多目的出行。
场地选址时应考虑方便小区内大多数居民到达,当小区规模较大时,可考虑设置两到三处,以满足使用需求。场地设置还应考虑与小区户外公共活动中心、其他体育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尽量满足多目的出行需求,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在已建小区中增设健身路径时,选址的限制较大,但也应避免与居住的相互干扰,尽量照顾大多数居民的使用需求。
4.2 场地规模适中,与环境尺度协调。
场地大小应能够容纳足量的器材及座椅等配套设施,并留有一定空地供使用者进行其他相关活动。场地长宽比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宽高比也应维持在合适范围,使空间感受开敞不压抑。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空间理论,当相对的两侧都有围合时,宽高比在1~2较为合适,能够形成锻炼及相关活动所需的较为开敞的空间。当有一侧为开敞空间时,宽高比可适当减小。
4.3 空间适当围合,以柔性界面为主。
场地有一到两面的围合,可以形成较稳定的领域感,又不致过于封闭,使人们可以安心停留进行活动。垂直界面应以绿化、水体、栅栏等柔性界面为主,以帮助场地使用者放松身心,提高锻炼效果。局部可采用形式丰富、色彩活泼的硬质界面进行调节,但场地与居民楼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并有适当绿化隔离,以减少相互干扰。在已建小区增设健身路径时,由于现状环境限制,空间效果往往不理想,可考虑通过层次丰富的绿化营造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成为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新亮点。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级文件精神要求,改善我镇现有的农村体育文化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文化、体育健身要求,进一步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文化局、体育局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各村实际,现就2014年度对村级文化健身休闲广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以实施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镇党委会讨论决定,2014年12月底前全镇16个村委会,1个社区,1个居委会都必须建成集群众文化活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宣教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的需求。
三、建设规模
各村(居、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因村制宜,最少不低于500㎡。
四、建设标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以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1. 2研究方法
1. 2. 1问卷调查法
1. 2. 1. 1问卷的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合相关专家的观点,严格按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在理论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辽宁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现状调查》。问题采取了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对沈阳市内五区的居民区、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人群发放问卷,各区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0份,回收率92 %,:经筛选后的有效问卷为435份,有效回收率87 %。
1. 2. 1.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邀请15位专家
对调查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及内容和结构进行效度检验。针对专家的反馈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有93%的专家认为问卷修改得较为合理:在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方面,采用“重测法”填写问卷(间隔时间为2周),结果显示,前后两次所得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 90以上,且P <0.05,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辽宁省体育局及各市群众体育工作的负责人谈话,了解到了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以便深入了解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情况分析
2.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的运行情况
2.1.1大众体育活动服务情况
大众体育活动服务之所以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
2. 1. 2体育组织管理服务情况
社区和基层体育组织是大众体育发展的依托,由于它深入群众,最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2. 2. 1体育公共设施服务情况
1)体育场馆建设情况。体育公共设施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体育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反映本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
2)体育健身设施情况。近年来辽宁省政府一直把体育惠民作为工作的准则,各省市先后提出了全民健身“十个一”工程和全民健身标准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全省各市均按照“一场三馆一中心”的统一标准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按省、市、县、乡、村(社区)等5个级别进行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健身工程434个,全民健身场地15 709块。
2.2.2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情况
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与科学的健身指导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则是大众体育运动的传播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使大众健身运动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2.3体育信息宣传服务情况
体育信息服务也是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对大众的信息宣传与咨询。
2. 2. 4大众体质监测服务情况
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是国家定期对国民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测量与评价,目的是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情况
2. 3. 1体育政策保障服务情况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更是牵动了全国亿万群众的心。2009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3.2体育资金保障服务情况
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体彩公益金。为了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我省14个市(地)和108个县(市、区)全民健身工作全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财政预算。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大众体育活动服务缺乏全民效应
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稳定而持久的过程,各种不同形式的健身活动和内容都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热情,从而实现体育人口数量的稳定增加,人们健康水平的逐步提升。
3. 1. 2体育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体育组织是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可以通过这个中间组织了解不同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服务的实效。尽管政府加快了从“管理”到“服务”职能转型的步伐,但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
3.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支持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 2. 1体育场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近几年来,体育场馆数量不断增加,群众体育健身娱乐的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对体育公共服务场馆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数据显示,尚存在体育场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体育场馆数量分布不均,城乡之间的体育资源配置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对体育基本需求的不公平。
3.2.2体育公共服务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高效率
辽宁大众体育服务的活动指导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图书报刊宣传、大众传媒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场指导等途径实现的,但体育活动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高效率,主要表现在:各环节的指导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相互沟通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的和体育指导员的现场指导因缺乏沟通环节而产生指导信息的冲突,从而影响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指导的系统化。
3. 3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保障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 3. 1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失衡
在辽宁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和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期望要远高于大众体育,自然天平的祛码倾向于竞技体育,造成资金投入的不平衡。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相对不平薇“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的畸形现状,使得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产生失衡的现象。
3.3.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
辽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部运行不畅主要表现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联系的不紧密和体育公共服务缺少必要的评估反馈机制。由于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各运行体系和部门相对独立的运行,未形成统一的整体,降低了服务系统整体发展的效力。评估反馈机制是辽宁大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另一种缺失。
4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4. 1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核心系统的优化路径
树立区域特色的运动品牌项目,推动大众健身实现规模化发展。大众体育品牌的形成是大众体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对于传统与现代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省的千人健步走团、百人花式跳绳已成为群众体育的亮点,并带动了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等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发展,以品牌的效应带动公共体育活动质量,使辽宁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在品牌项目的影响下增加活动种类和提升服务品质。
4. 2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支持系统的优化路径
1)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注重体育场馆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具有长远的效益。要根据区域的人口数量、体育需求整合利用有效的体育资源,特别要关注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居民都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2)要加大现有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市民参加健身活动的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大对市民健身点的投入力度,兴建一批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健身更加普及,不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
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健康教育咨询、健身技巧培训等体育服务,加快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通过两年时间(至2013年底)保证主城区内社区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范围内(直线距离800—1000米),都建有一处可供开展健身活动的场所,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建设标准
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工程要坚持“面向社区、服务居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着眼长远”的总体原则,对泰东河以北,通榆河以西,串场河以东,振兴路以南的市区主城区,进行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划分不同功能区,整合已有资源,合理布局健身点,对照省、市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构建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确保发挥综合效益。
1、设施建设标准:每个健身点占地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建有单件器材10件以上的健身路径,并且逐步达到建有篮球场或羽毛球场或多功能运动场或门球场或健身小广场或其他健身场馆的要求。
2、组织建设标准:以社区为单位,负责本区域健身点的日常管理。社区每年开展5次以上以知识讲座、发放传单或手册、技能传授等为内容的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咨询活动。
3、健身指导标准:全市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负责健身知识和技能培训,每个健身点配备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4、活动建设标准:健身设施保持完好,正常向社区居民开放。积极组织本健身点的居民参与各类机关、协会、团体、社区举办的健身和竞赛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参加人数不少于50人。
5、信息服务标准:建成并开通“10分钟体育健身圈”电子地图,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健身信息服务。
四、建设进度
2012年,完成主城区内各健身点健身路径的维修和添置、晨晚练点音响器材的配备和电源安装、体育指导员的落实。2013年,对主城区内各健身点进行提档升级,全面建成功能齐全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具体安排如下:
1、前期工作阶段。2012年4月—7月,搭建工作班子,确定目标措施、时序进度、建设标准等;制定实施方案,分配工作任务;安排工作人员对主城区原有健身点布局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察看,对各健身点的器材数,配备所属社区管理人员及体育指导员等情况进行登记;完成对新布局的健身点的论证确定,并且绘制成电子地图;对各健身点所需器材进行汇总,招标采购。
2、设施安装阶段。2012年11月底前,对所采购健身设施进行安装。
3、验收交付阶段。2012年12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对所安装到位的器材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交付使用。电子地图登载政府网站。
4、提档升级阶段。2013年3月底前,分健身点制定提档升级规划,并且进行可行性论证。2013年12月前完成全部任务。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镇、市教育局、住建局、财政局等部门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按照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通力合作,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2、确保资金投入。市教育局要在体育彩票基金中统筹安排经费,保证建设资金的投入,不折不扣地完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