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公共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公共管理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公共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政府管理模式 创新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来源及基本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与经济学相关的一些理论。它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在政府领域进行运用,并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它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张:具有理性的人会受到对其行动能够产生影响的刺激机制的支配,也就是说,只要某种行为对他有利,就会吸引其采取该行为。简单来讲,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竞争与个人选择、分权化以及自由化。交易成本理论的主张: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决定了在具体的交易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为了降低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得不支出的费用。

其次是管理主义。管理主义的观点是:管理只是一种纯手段的活动,主要是对自由管理原则、自由管理方法以及自由管理进行强调,并对绩效评估加以明确,在管理主义者看来,在管理上公共部门以及私营部门之间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差别。

新公共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首先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一主张就是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充分利用,它认为市场和政府同样都是有效的控制方法,市场能够帮助政府实现社会的稳定,且能够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政府能够帮助市场把自身的缺陷克服掉。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缺陷,因此应该对两者进行有效地配置,新公共管理就尝试着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对公共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其次是以顾客作为导向。政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而是具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公民是政府的“顾客”,政府要用“企业家”的精神来进行公共管理,要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由统治逐渐转向服务。

再次是以战略为导向。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主要是针对于级别比较高的政府管理层而言的,包括了组织的计划、协调以及控制等等各项职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管理技术。

最后是以绩效为导向。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之下,公共部门中必须要引进市场机制,将其效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调对成本收益分析的重视;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公共行政的效率得到提升。

目前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弊端。在传统的政府管制过程中,政府通过对其法定权力的利用,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具有权威性的规则,并不断将其付诸实施,来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但是,过多的管制会阻碍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从而严重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

政府本位模式的弊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政府总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政府本位这一惯性思维的约束。虽然,在科层官僚体制当中大多数的文官从事服务提供的工作,但是,政府的体制设计依然没有根据公众服务的需求来进行。对于高级文官来讲,他们的专长就是进行政策分析以及政策咨询,更倾向于对重大的政策问题进行关注,而在提供服务方面投入十分欠缺。

功能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弊端。功能管理型政府模式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把系统内部的功能组合进行整合,所关注的是职能本身以及部门之间的分权,但是,这一模式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整个组织的目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对短期目标的实现却过分重视。这种缺乏科学发展规划的管理模式一旦遇到变化就会显得无从应对。

程序化的政府模式的弊端。政府管理的程序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机械式的,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效率极低,在这一模式之下,政府所处的地位是最高权威者,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科层体制的运行方向为单向性的,只是纯粹的自上而下,这样,政府就很容易滥用自己的权威来发号施令,从而导致了公共部门的机制僵化,在具体的运作中阻碍重重。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新公共管理使得政府的职能有了新的定位,强调了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应该是简单的划桨,而是要掌舵;不应该是执行政策,而是要制定政策。不断实现以市场作为导向的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把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适当减少政府对微观领域的干涉,把政府和市场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职能关系理清,并把具体的执行交到市场手中,从而减少政府职能的越位现象,进而确立起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职能。同时,树立服务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把公众视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政府管理要改变过去政府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官本位,权力本位的理念,就是要在新时期树立视公众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力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民为本,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相应的回应性机制,给予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建立公民评价和监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顾客驱动”机制。同时,政府官员也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

改革政府的组织结构。结合现实所需,运用新公共管理所大力推崇的现代组织理论来进行组织结构的改革以及流程再造,从而建立起和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的优点就在于能够使得政府的管理层次得到减少,使政府管理的宽度得到适当扩展。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来使政府内部之间以及政府和外界之间的信息传递得以实现,并始终保持畅通,进而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并将信息反馈的迟缓现象降至最低。不仅如此,还要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责划分清楚,通过分权以及授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动态平衡关系。

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垄断性,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效率十分低下,而新公共管理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这就打破了由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并通过竞争机制建立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进而降低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以及质量也自然得到提升。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

要不断改进政府管理方法和技术。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术引入到政府部门的管理当中,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企业管理的方法都能够和政府的管理相适应。在具体的政府管理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运用的那些比较成熟的目标管理、优秀的绩效评估以及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等引入进来,从而建立起和政府的实际管理情况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要建立电子化政府。新公共管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其服务于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起电子化政府,并使自己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具体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渠道,实现畅通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从而来为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结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现秩序和效率的双赢。要实现秩序和效率的双赢,就必须把秩序和绩效的最大化结合起来。在公共行政领域,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对自发性的社会秩序给予相应的尊重和积极的引导,并不断发扬传统的民主,做出科学决策,尽全力建立起合理的秩序。但是,在当今世界个体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之下,社会是充满矛盾和竞争的,难免会发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公共利益受损害的事情,那么,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就要勇于承担起维护秩序的重大责任,用自己的权威来引导和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公共行政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追求就是效率,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稀缺和人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社会力量整合起来,通过挖掘可支配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结 语

篇(2)

政府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散”,“乱”问题。很多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跟配置。因此就有可能造成“类似于所谓的“各自为营的”的局面。这样不利于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配置方面。按照之前传统的政府资源观点来看,所有的资源几乎都分散在每个部分,这样做,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有利于每个部分独立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又会带来很多的不良后果。由于没有相关的一个统筹安排的机构,就会使得有的时候不能集中所有的精力财力去完成一些大事,而且从某一角度上来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分散的,所以职能的行使是不连贯的,就会从某一程度上来说,需要协调的层次会增多。就会直接导致政府执行力的效能降低。在职能方面,很多时候,一些有利的事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完成,而对于不利的事情,就会一直进行推脱。试问,这样的管理体系怎么会有助于民生呢?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办公任务,权力制约性比较差,不同的对于权力制约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组织里,这样其监管能力就会被削弱,从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官员贪赃枉法,出现了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决策,执行,监督应该是难以分离,相互制约,这样才能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应该具有相应的立体式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们的常识,我们知道西方在政策上实行的是大部策。而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分割式。即把真正的管理,从体制方面上进行分割,专门设置的相应的小型行政部门。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西方的大部制身上所具有新兴政府机制特点,将决策权,执行权,行政权,集合于一身,可以有助于权力结构的进一步重组。因此我国在地方公共管理的措施上应该参考这一点,能够健全新型政府管理机制。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加减法”,二是“乘除法”。对于两者而言,是在现有的政府机制的一种重新编排以及组合。后者就是在部员人数,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做到完善,使不同的机构职能能够有力地结合在一起。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 模式创新 构建思考

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公共管理也应坚持创新,以回应复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只有公共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能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主体间的地位和关系,为其他层面的创新提供框架性指导。

1.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公共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有源自公共管理本身的运行困境。

1.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信息网络状态下,要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共管理创新不可或缺。否则,所创新的公共管理成果不仅跟不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且也难以符合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

1.2第三部门的迅速兴起

西方经历了两种危机即所谓“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他们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机制。在国家--政治领域出现了“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取向。

在我国,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尚不发达,往往出现公共权力不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交易不通过自由交易而通过钱权交易完成,这就产生了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问题,这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构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门才有真正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官僚制与公民民主化诉求的客观存在

官僚制将“理性无知”的社会民众排斥在政府行政之外,从而使行政失去了民主政治角色的公共特质,而对于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均缺乏反省,因而忽视了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的捍卫与公民道德生活的提升。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其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愿望也随之高涨。对此,我们必须对官僚制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夙愿。

2.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个人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最理想的模式应是: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管理创新资源,与其他非公共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整合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且具有一定“独立属性”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整个社会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离不开三大组织的合力支撑。因为构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所需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平台、教育平台、知识平台等,都源自于这三大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有机整合。这有如三条腿的板凳需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持它的坚实与平稳。

对于三大组织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支撑“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三条“腿”,那么拆除其中的任一腿都会导致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失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对于其它平台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面”,那么只有通过社会各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坐在这个坚实的“面”上的人排除一切杂念去全面思考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良策。由此可见,只有各子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或所说的“面”,才能充分发挥各子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3.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什么来维系我国社会各组织的紧密联系。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加以分析,改革官僚制、协调利益分配和转变管理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核心和首要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改革官僚制,构建多元复合的协作网络。“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官僚制的组织体系,面对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僵化的层级节制体系阻碍信息的纵向传播,使组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缺乏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横向联系。因此社会各组织在内部应突破严格的等级层次,在外部应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支撑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社会各组织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网络。

第二,协调利益分配,建立综合平衡的利益均衡机制。公共管理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实质是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国家的“代言人”,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因此,政府组织应通过经济性分权,将部分利益适当让度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从而使自身从某些领域退出,避免发生“与民争利”的现象。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培育并完善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它们才有可能为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也才有可能和政府组织一起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由于适应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因而某些政府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管理仍然沿袭国家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常常所制定的方案因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而失去应有的绩效性。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转变建构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才能使所建构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更具理性化、科学化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管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24.

篇(4)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政府规模不断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赤字不断上升,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面对如此困境,为了解决问题,西方各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未相继进行了被称之为“改造政府”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而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应运而生。

一、“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

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新公共管理”都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内容。具体来说,有如下观点。

(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收取税金和提供服务,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二)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这样公众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将会建立起一个推动政府改善工作的良好机制。

(三)政府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传统的官僚制使基层人员缺自,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外部环境。而“新公共管理”认为,与集权相比,授权或分权有许多优点: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更有灵活性,更有效率,更有创新精神,而机构成员有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效率。

(四)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弓玫率分析、目标管理等。同时,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使决策与执行分开,并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等等。”这样,经过民营化或半民营化的公共部门公众有亲密接触机会,了解公众之所需的公共服务部门,它们了解公共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

(五)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的事情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应该由政府单独承担。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引人竞争机制,取消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引人竞争机智,从而提高服务公共的质量和效率。

(六)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刻板执行法律规范,轻视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订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使行政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新公共管理”认为,行政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要求公务员完全保持政治中立是不现实的。因此,“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对部分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这样能使他们正确理解政策的目的意图。

二、中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背景比较

“新公共管理”源自于西方,它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虽然是“舶来品”,但中国同样经历着全球化浪潮,新公共管理的很多新观点新经验也是中国急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否在在中国存活,需要通过理性分析中国与西方政府改革的背景,才能作出判断。

(一)中西方国家政府改羊背景的相似点

1理论背景相似点

当代中西方国家政府改革都是在传统官僚制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引发的。

20世纪最后30年,官僚制受到广泛质疑,它们在行政人格问题、价值规范问题和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缺乏导致了传统理论无法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健康增长的需要与政府生产力落后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官僚制是中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如何改革传统官僚制也是中西方国家政府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2.政治和经济背景相似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条件下引发的,其突出表现在:

(1)当代中西方国家都面临着财政困难,政府机构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社会福利难以为继等问题,是各国政府进行行政改革的重要原因。

(2)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政府变得灵活、高效、透明成为可能。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均迫使政府的改革必须真正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二)中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背景不同点

1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基础扎实、体制成熟,而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成长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新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经济基础即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正如E·S·萨瓦斯所说:“福利国家(公共部门大于市场部门的国家)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日渐衰弱。市场力量正在改变教育、医疗卫生、住房、退休保障和其他‘福利’构成要素的供需条件。消费者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退休保障及其他物品和其他物品和服务的支持能力日益提高,他们对这些服务的需要超出了政府的提供能力。这正是私人供应商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提供的东西。”

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与此同时政府还担负着培育市场的任务。对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必定需要政府的管制,如果政府一味“退出”,不根据现实国情盲目放松管制,就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失败。

2.与西方国家所具有的相对健全的法治环境相比较,我国的法制有待完善,法治社会的建成还待时日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践中这种目标重绩效轻规制的方式所以能成功并获益良多,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法治环境相对完善。政府改革后,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扔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法律的权威无处不在,就减少了管理人员滥用权力的几率。

我国尚处于法制不健全,法律供给不足的时期。行政法律规制不完善,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的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于我们行政管理活动中。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法制建设任务是健全法制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套用“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不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

3.西方国家的民营化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优于我国

因为民营化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具有承接政府所分散出的职能的作用,所以它在政府改革过程中十分关键。在西方国家民营化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历史较长,组织体系完善、数量充足、管理水平很高。因此,政府放权建政以后,被“民营化”的管理职能不仅没有旁落,反而加强了。

然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公共管理事务一概由政府承办,民营化组织几乎不存在。改革开放后,虽然民营化组织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专业水平、内部管理各方面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同组织。如果中国政府改革将大量公共管理职能迅速而全面地分离出去,社会就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的承接主体而产生混乱。

4.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且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公务员整体素质来看,我国的官僚制还不足。例如,分工不明、专业人才匾乏、行政人员轻视法律与规范、行政活动中的人格化特征明显、行败严重等等。因此,照办照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会抹杀现阶段官僚制对我国的积极影响,并造成新一次的行政管理改革的失败。

四、“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我国必须通过自身的改革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的改革又有自己的特殊背景,所以在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不能在我国照搬照抄。因此,笔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有如下启示:

(一)依据国情,建构官燎制为主,新公共管理为辅的行政模式

官僚制是在行政管理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已有百年历史。刻板僵化的官僚制已经无法应对信息传递迅速,竞争激烈的后工业化时代。新公共管理不但灵活,而且能适应现代化需要。这种模式有助于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消除官僚制的弊端。

尽管如此,官僚制还在历史上是有突出贡献的,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也承认这点事实,如D·奥斯本所说:“它(官僚制)解决了人民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它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保障,它保障了社会稳定,这在经济大萧条以后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工作。可以说,工业社会对社会政治体制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官僚制。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时期,中国尚未完全具备实施“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条件,而官僚制强调政令统一,管理法制化,分工专业化能满足我国现代化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中国在改革官僚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官僚制,在提倡掌舵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必须添加官僚制的合理因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与我国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模式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转换观念,切实转变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其他社会事物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以及应起到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职能已经落后。因此,行政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的依据要及时调整。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服务”而不是“管制”。

据此,我国的行政职能的转变重点在于:(1)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性质和内容的转变,即变政府直接承担经济管理职能为间接调整职能;(2)政府职能实现的手段方式转变,即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其中又以经济手段为主。同时,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调控为主,由纵向管理为主转向横向协调为主,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导性计划为主,由社会管制转向既实施管制又监督服务等等;(3)政府职能转变实质要求提高政府能力。政府能力的增强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托政治民主进程,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实现的。政府职能必须与政府的能力相适应,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只能在政府能力提高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创新行政组织结构

我国在1998年之前进行了多次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是重点。由于当时我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改革时政府职能未加转变,只是单纯的把政府权力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上下左右移动,致使机构改革陷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因此,行政机构改革,行政组织创新的根本立足点为政府职能的分散。

“新公共管理”强调用授权或分权或签署外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把民营化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引人公共管理体系中加强竞争,这样可以缩小行政机构规模,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在成绩评估方面,“新公共管理”认为充分使用私营企业成功的手段和经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低投人高产出,通过绩效测定和评估的手段来改革行政组织模式。

针对我国行政机构设置随意性大,人员臃肿,职能划分过细、分散且重复设置的弊端,我国必须学习官僚制的成功经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依据各机构承担职能所覆盖的范围及影响面的大小,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行政责任大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同时,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方法,构建控制层次较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模式,建立网络式的组织内部联系。

(四)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我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更显出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意义。

“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政策的目的意图。在执行时通过适当的、因地制宜的手段、方法来完成政策要求。

篇(5)

(一)企业化政府模式

企业化政府模式是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的结合。在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三权分立,也就是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三权互相牵制。而这里的行政,是国家政府以国家为后盾,通过公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职能以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活动称之为公共管理。私人行政是指企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在管理方式、管理目的上存在诸多的差别。正是因为这种差别的存在,所以两种管理模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企业化政府模式正是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的有机结合。企业化政府是社区拥有的政府,政府更多的不是通过一味的压制,而是深人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让民众能够顾直接的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二)参与政府模式

参与政府模式也称之为授权政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行政权下放。在政府组织架构中,分为高中低层,甚至是更多的层级,但是我们知道基层工作人员和基层部门是政府组织架构中数量最多的团体,也是直接和民众接触的团体,所以他们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为民众遇到问题,首先找的是基层工作人员,一般也是基层工作人员为他们解决问题,那么工作人员的态度与问题解决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民众对政府的看法、支持,以及政府的公信力、威信力等。正是如此,参与政府模式主张应该将权力下放,减少政府组织机构层级,通小高级政府人员与基层政府人员之间的距离。这样高级领导层级可以更有效的掌握民众的情况,也能更有效的解决民众的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以及政府的公信力。

(三)灵活政府模式

灵活政府模式调整的是政府组织和政府雇员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雇员是终身制,也就是一旦进人政府机构内,只要不犯重大错误,不对民国经济或者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自己愿意可以一直工作至退休。这样一种政府模式,从保证政府雇员的忠诚度以及积累政府雇员的工作经验等上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长期处于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观念会慢慢产生,政府雇员的惰性也会逐渐形成,不利于我国政府的与时俱进与迎接挑战。所以,灵活政府模式倡导是在这种一种任职终身制的模式下引人一种更为灵活的行政模式,例如:采用临时雇佣制。可以通过雇佣的形式招聘一批工作人员来从事特定的工作,当工作完成以后或者聘用期限结束|t,该工作人员即离开。这样,这样即可改善政府组织状况,同时还可&培养政府快速应变的能力。

(四)放松规制政府模式

放松规制政府模式也称之为解除管制政府模式或非管制政府模式。放松规制政府模式其主要调整的是政府和公务员、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中,公务员必须依章办事,严格的受到程序的限制,其对于决策更改的权力非常的小,因此,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身潜能的发掘都受到严重的束缚。长此以往,公务员对工作的态度就变得对工作没有热爱。而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需要办事的民众也是深受繁琐的程序之苦,在办理一项事情之时,往往需要经过一整套的程序,时间、精力都耗费了不少。所以,民众对这样的一种行政模式也不甚赞同。放松规制政府模式倡导的就是减少行政程序或手续,让公务员有更多的决策权,以及变更的权力。

二、公共管理主要模式分析

(一)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

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通过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垄断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样一种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对公共管理的方式是间接的。公共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的官僚模型。在干预模式下,人们一天的生活都在政府的干预之下,从一睁眼到睡觉期间,哪怕是睡觉时间,都受到政府的干涉。在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发展的30多年间,由于政府行政环境的大幅度变化,此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所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市场模式的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

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即为将政府管理与市场管理相结合,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分权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公共服务的收费制度,例如:医疗服务、卫生服务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收费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提髙公共管理人员进行公共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公共选择的是由政府来进行的,也就是非市场主体。政府制度和市场制度中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追求利益。在这种利益追逐下,不管是官僚机构还是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其设立也许只是为了谋求某种利益。所以,纯粹的通过市场管理来进行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行不通的。而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倡导的是将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管理的一种模式。

三、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通过对不同公共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时期应该适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我国现在在政府或者说公共管理模式中存在三个问题:(1)官僚体制严重;(2)社会公共问题凸出;(3)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智能作用不突出。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必须以解决这三个问题为前提,所以,我国可以采用“引导政府模式”的公共管理模式。所谓的引导政府模式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但是具体的事务则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发挥政府外的职能。我国政府职能机构长期失衡,积累了诸多的社会公共问题,如: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问题;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引进市场的竞争作用。从而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很好的予以掌控。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轨变型期,不管是市场体制还是同市场体制想配合的行政体制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是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中面临的现状。封建官僚制的遗存是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官僚制的存在一来降低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热情,不利于行政管理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来繁杂的程序和手续也阻碍了民众与政府的沟通,不利于民众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培养。所以,我国公共管理模式一定要在既能够把握住宏观调控,又能够充分的发挥市场的灵活性作用。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作用与市场的灵活相结合。

篇(6)

关键词:辩证视角;艺术学院;公共管理

一、引言

本文将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下,来探讨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的合理化模式。之所以给出“辩证视角”这一前缀,意在于克服当前在艺术学院管理中所存在的不适现象。由于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许多艺术学院的管理者在面对艺术学院的教师时,都感到管理上的不适感。笔者认为,这种感受的形成不能仅从优化管理手段上来下功夫,还需要从艺术学院教师的人格特点,以及组织生态环境下来寻找解决方案。从而,这就要求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认识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破解当前管理困境的重点在于认识“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不但根源于艺术教学本身的规律性使然,还归因于艺术专业训练所给教师带来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二、对辩证视角的内涵解构

结合上文所提出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内涵解构:1.以通常的公共管理模式为主线。针对艺术学院的公共管理,仍然需要遵循目标管理,并在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的基础上来实施全院管理。从这一点出发,艺术学院公共管理仍需要以通常的管理模式为主线。2.以具体的公共管理技巧为推动。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学院无论在教师的行为偏好,还是在整个的组织生态环境下,都与其它学院形成了显著的区分。而且,艺术学院所特有的小班课和导师制,更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可见,这就需要以具体的管理技巧为推动。3.以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性为整体。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便是辩证统一,所以在对艺术学院开展公共管理时,也需要恰当实现管理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在适应艺术学院内在要求的同时,又能服从所在高校的管理大局。

三、辩证视角下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的原则导向

具体而言,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的原则导向可归纳如下:1.制度化导向。在公共管理的一般原理中,十分强调制度化管理。但与西方高校所固有的制度化管理存在不同,这里的制度化还应与我国本土文化和艺术学院组织生态环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中形成严肃但活泼的局面。我国本土文化之一的人际交往文化,极大的影响到艺术学院制度化管理的绩效,所以这是考察管理者管理能力大小的关键之处。2.人文化导向。这里不提“人性化”也不提“人本化”,而是以“人文化”为原则导向而提出,意在于适应艺术学院教师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文化化含有人性化和人本化的内涵,但更加突出对艺术文化氛围的营造。只有在强调了对艺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才能在群体意识影响个体意识的作用下,塑造起教师良好的教育心态和职业情趣。3.动态化导向。辩证法内含有矛盾运动的要义,即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对艺术学院实施公共管理时,还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而权变的调整管理措施,进而以求管理模式的高效性。

四、原则导向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原则导向下,公共管理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1.抓住艺术学院公共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在辩证视角下来对艺术学院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就需要通过广泛调研来寻找导致越艺术学院运转的主要矛盾。笔者通过对所在艺术学院的调研发现,能否为青年教师创造更为良性的职业空间,以及是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进修和交流机会,构成了影响使他们岗位忠诚度形成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开展公共管理时便着力从本院制度设计上,破解了这些主要矛盾。2.问题导向下形成管理模式的辩证统一。为了防止特殊化不良趋势的形成,也为了确保服从高校整体管理大局的需要。在对艺术学院实施公共管理时,应以一般模式为主线,而在细节上突出“特殊”模式。结合笔者所在艺术学院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工作,在推动该项工作开展上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并在经费预算上引入激励机制(一般模式)。面对不少教师的社会兼职问题,则以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并引导他们夯实校内教学工作(特殊模式)。3.有步骤的来提升艺术学院的人文涵养。作为艺术学院的管理者,首先自身应具备相应的艺术专业背景,至少作为行政中层应具有良好的艺术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非权力性影响力下来感染教师和引导教师。在全院应塑造鼓励艺术争鸣和艺术形式创新的氛围,进而使教师能够将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体现融入到教学科研中来。最终,形成无为而治的公共管理效果。

五、结语

本文认为,破解当前管理困境的重点在于认识“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不但根源于艺术教学本身的规律性使然,还归因于艺术专业训练所给教师带来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陈琴.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管理模式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150-151.

[2]闫爱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美术史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9):118-120.

[3]刘珊,张胶.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品牌月刊,2015(6).

篇(7)

西方公共管理是在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改进与发展,重新明晰了市场机制,完善了公共部门管理机制,不断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经验对管机构开展改革措施。公共管理的作用是增加公众的交流,切实聆听公众需求满足公众愿望,政府管理部门应首先改正不良作风,端正工作态度,实行内部考核及相互监督机制。对于有不良作风的政府官员应及时进行剔除,选定新一批的有责任心、有恒心、有毅力的公众青年。同时政府应该多为公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打虚晃招牌,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加大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有公众的参与来约束政府官员真诚有效地履行职责,扩大公众的参与力度。

(一)借鉴私营部门的优秀管理经验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新的竞争方式来打破以往政府及部分企业的垄断机制,实现公众参与、公众影响的新型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应该根据公众需求提供公众服务及公众产品,实现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如此就能够有效保证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公共管理部门的改进包括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绩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从政府独揽变成公开竞争、公开招标,政府起到全面的监督作用使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招标中标与项目实施,提高公众服务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

(二)政府官员权衡利弊,明确表态

对于传统的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保证公务员的专一性是指不受只因其他任何党派的政治影响,避免对其公共决策的影响。新公共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政治官员的决策往往毫无悬念地会有损到一些事务官员的利益,因而根本无法做到价值中立。那么果断进行决策的判定,顾全大局在保证最少利益伤害的基础上可强制性地让政府官员接受决策性的政治任命,政治官员在除了参与决策的制定意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保障其重大决策的谨慎性及严密性。而且政府官员的积极参与合作对于公共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加入绩效制度开展有效控制模式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有效开展首先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宏观把控力度,政府在项目开展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作出明确的判断与人员的分担工作,责任明晰制的开展就是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目的是督促员工尽职尽责,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有效开展。总而言之,绩效管理制度的确立是对每位员工公平、公正的,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评分,绩效信息直接与员工的工作回报有关,管理人员可按照绩效信息设定恰如其分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员工的合理安排,如此大大增加事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其本身的自我归属感,同时不断鼓励优秀事务员,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政府起的是监督和监管作用,目的是加强公务员的办事效率,提高其工作效率激发其工作热情。

(四)政府放权让企业委托管理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以往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使得各组织之间的交流困难现象逐渐被淘汰,社会需求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沿用以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公众需求,满足公众需要,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公众服务的滞后性与不便性。在这种情况下,新公共管理积极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实施新的行政管理体系,管理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优化了管理机构减小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使政府能够从公众切身利益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及手段,从而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方便性、快捷性。

二、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管理改革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