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定量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概述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团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采用多种方法、技术和工具,对项目所涉及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主动采取行动,尽量使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最大,而使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安全、可靠地实施,从而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项目风险管理中,项目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尽量科学地进行风险分析,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正确的依据。英美等国许多部门制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手册,从而保证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编写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一书,列专章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包括风险管理计划编制,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编制,风险监控等内容,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权威的项目风险管理论著。
我国对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体制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有所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承揽项目。针对国际项目的风险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钟伟容、龚燕平的《国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分析和研究》,针对国际工程承包实践,建立了国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模糊递阶辨识模型,定性分析了在施工阶段承包商所面临的施工风险。但综合来看,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国际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不多。我国企业在项目风险分析上,很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
本文以中国某公司(文中简称甲公司)在沙特阿拉伯承建某工程项目(文中简称沙特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archy Process),对该项目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够为国际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2. 沙特项目简介
2.1业主背景
本项目业主是沙特阿拉伯某矿业公司。沙特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在沙漠和山区地带储有铝钒土、磷酸盐、黄金、铜、石膏和银等矿产资源,且多在近地表层。虽然沙特是中东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长期以来除了石油,其他矿产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国家经济过分依赖石油,经济较为单一化。为此,近年来沙特大力发展采矿业,以期实现经济多元化,其中包括建设一个大型磷酸盐工厂,由此需要建设一个1250万吨/年的磷矿石选矿厂项目。
2.2承包商背景
本项目的承包商是甲公司。该公司是国内的行业领先企业,以技术研发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大量行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智力输出型的国际化模式。2007年沙特项目招标,甲公司经过与多家国际著名工程公司的激烈竞争后中标,合同总金额4.5亿美元。
3. 项目风险识别及重要度评估
3.1风险识别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识别出项目存在8类风险及16项风险因素(具体过程略):
3.2风险估计
本文采用主观概率法,对识别出来的8类风险进行了分值估计,初步得出风险重要度(具体过程略):
4. 用AHP法进行项目风险量化分析
4.1AHP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在经济学、管理学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 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复杂的问题根据其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按支配关系将这些因素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其优点是可以将无法量化的风险按照大小排出顺序,把它们彼此区别开来,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层次分析法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问题和建立层次结构。在对待研究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后,要弄清楚问题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按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重要性级别,进行上下分层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AHP法所建立的层次结构一般有三种类型:完全相关性结构,即上一层每一要素与下一层次的所有要素完全相关;完全独立结构,即上一层要素各自独立,且都有不相干的下层要素;混合结构,是上述两种结构的混合。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层:目标层,是决策问题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准则层,评价准则或衡量准则;方案层,指决策问题的方案。
(2)应用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构造矩阵的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风险关于某一准则(上层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一般采用9级标度法,即某准则与另一准则的重要度用1、2、3、4、5、6、7、8、9来表示,并要求准则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出一个判断矩阵。若i元素与j元素的比较结果在判断矩阵中为aij,则标度见表2.1。标度1-9以及它们的倒数,是数值意义上的数字,而不是顺序意义上的数字。这些数字是根据人们进行定性分析的直觉和判断能力而定的。9个不同重要程度的数量标度完全能够标明两个事件之间不同重要性在程度上的差别。将专家对每一个层次中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用1-9级标度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即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中元素aij表示从判断准则Hs 的角度考虑要素Ai对要素Aj的相对重要性,即:aij=■ aij>0;aij=1/aji;aii=1
(3)确定项目的风险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在应用AHP法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时,需要知道Ai关于Hs的相对重要度,即Ai关于Hs的权重。计算分析程序如下: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W,再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重要度。
然后,进行一致性判断。在对系统要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时,由于运用的主要是专家的隐性知识,因而不可能完全精密地判断出Wi/Wj的比值,而只能对其进行估计,因此必须进行相容性和误差分析。估计误差必然会导致判断矩阵特征值的偏差,据此定义相容性指标。
若矩阵相容时,应有λmax=n;若不相容时,则λmax> n,因此可用λmax- n的关系来界定偏离相容性的程度。设相容性指标为C.I.,则有:
定义一致性指标CR为:
若一致性指标CR
(4)计算综合重要度
在计算各层要素对上一级的相对重要度后,即可从最上层开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层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对项目风险要素进行优先排序。分析过程如下:
设第二层为A层,有m个要素A1,A2,…,Am,它们关于系统总体的重要度分别为a1,a2,…,am.第三层为B层,有n个要素B1,B2,…,Bn,它们关于ai的相对重要度分别为b1i,b2,…,bni,则第B层的要素Bj的综合重要度bj=■aibij,j=1,2,…,n
即下层j要素的综合重要度是以上层要素的综合重要度为权重的相对重要度的加权和。
(5)计算整体风险水平
根据项目风险估计中得出的各风险因素分值Ri,以及风险分析评价中得出的各风险因素权重Wi,得出项目整体风险水平为:R总=■WiRi
(6)进行项目风险排序
根据项目各风险因素综合重要度计算结果,进行风险因素排序,找出关键风险。
4.2 沙特项目风险定量分析
根据本文4.1所述AHP法基本原理,以及3.1、3.2所识别出的项目风险因素及重要度评估,对沙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4.2.1 建立本项目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
4.2.2一级风险因子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分别构造项目的一级风险因子和二级风险因子的判断矩阵,并进行权重和综合重要度计算。
如图4.1:
①判断矩阵的构造过程
选择项目管理方面的三位专家,采用两两比较尺度的取值方法,分别对A层(一级)和B层(二级)全部风险因子进行两两比较,综合对比三位专家的结果后,得出A层和B层风险因子的判断矩阵。
②权重的含义
本文中,A层(一级)风险因子的权重,指A层各风险因子相对项目整体风险的风险度,权重越大,说明该风险因子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越大。B层(二级)风险因子的权重,指B层各风险因子相对其所属上层风险因子的风险度,权重越大,说明该风险因子对其所属上层风险因子的影响程度越大。
③综合重要度
本文中,综合重要度指各风险因素(即B层各风险因子)相对项目整体风险的风险水平,即风险度。
④项目整体风险水平
本文中,项目整体风险水平由项目风险估计得出的A层各风险因子的加权平均预测值,以及本章得出的各风险因子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1) 一级风险因子判断矩阵
(2) 一级风险因子权重
(3) 一致性检验
4.2.3 二级风险因子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与一级风险因子计算方法相同,对二级风险因子进行矩阵构造和相关计算。本文以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管理风险三类风险为例进行分析:
(1) 政治风险
当n=1或n=2时,C.R.=0,不检验一致性。
(2) 社会风险
由于社会风险项下只有一个子项,故权重(B5)为1
(3) 管理风险
同理,分别计算出法律熟悉程度风险B3=0.3333,执法环境风险B4=0.6667;社会文化冲突风险B5=1;通货膨胀风险B6=0.2491,汇率
(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195页)
变动风险B7=0.7509;自然风险B8=1;承包商技术能力风险B9=0.3333,设计风险B10=0.6667;资金支付风险B15=0.1667,成本费用风险B16=0.8333。
4.2.4 项目全部风险因素的综合重要度
根据:Bwj=■aibj,j=1,2,…n,计算B层全部风险因子的综合重要度(表4.9)
由表4.9可知,本项目最重要的风险是成本费用风险B16和汇率变动风险B7,在风险管理中应重点关注此两项风险。
4.2.5 项目总体风险水平
根据项目风险估计得出的各风险因素分值和项目风险分析得出的各风险因素权重,对项目总体风险水平计算如下(表4.10):
项目总风险分值为70.333,为较高风险,承包商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J·R·Turner等著,李世其等译.项目管理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1.
[2]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编,卢有杰,王勇译.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2.1.
[3] 郭仲伟. 风险分析与决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7.
[4] 陈立文. 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1.
[5] 徐玖平,刘晓红. 项目风险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关键词]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基于知识的定性分析;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100-02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军工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部分单位提出了军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概念,并开展了ERP、MES2~PDM等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这些信息系统涉及大量的国家秘密和企业的商业秘密,是军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环境。因此各单位在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维护、系统报废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极为重要的。
一、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国家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估是组织内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安全策略制定的依据,也是ISM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是一个建立在计划(Plan)、实施(D0)、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过程中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判断其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利用脆弱性可能发生的威胁,评价是否根据威胁采取了适当、有效的安全措施,鉴别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包括基于知识(Knowledge based)的分析方法、基于模型(Model based)的分析方法、定性(Qualitative)分析和定量(Quantitative)分析,各种方法的目标都是找出组织信息资产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以及目前安全水平与组织安全需求之间的差距。
1、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
在基线风险评估时采用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来找出目前安全状况和基线安全标准之间的差距。基于知识的分析涉及到对国家标准和要求的把握,另外评估信息的采集也极其重要,可采用一些辅的自动化工具,包括扫描工具和入侵检测系统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组织拟订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问卷,然后对解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与特定标准比较之后给出最终的报告。
2、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定量分析就是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两个关键的指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威胁事件可能引起的损失。
3、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凭借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或国家的标准和惯例,为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讨论、检查列表、问卷、调查等。
4、几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采用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组织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时间和资源,只要通过多种途径采集相关信息,识别组织的风险所在和当前的安全措施,与特定的标准或最佳惯例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符合的地方,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理论上定量分析能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但前提是可供参考的数据指标是准确的,事实上随着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多变,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很难保证,且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计算过程又极易出错,给分析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目前采用定量分析或者纯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少。
定性分析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也存在因操作者经验和直觉的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失准。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那样繁多的计算负担,但却要求分析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定量分析依赖大量的统计数据,而定性分析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定量分析方法也不方便于后期系统改进与提高。
本文结合以上几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在确定评估对象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定性分析方法,并且本方法在风险评估结束后给系统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措施。
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由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安全防范目的不同,同时不同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国家标准和要求不一样,使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方法也不相同,因此每个阶段进行的风险评估的作用也不同。
信息系统按照整个生命周期分为规划与设计、工程实施、运行和维护、系统报废这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特征以及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阶段为规划与设计阶段,本阶段提出信息系统的目的、需求、规模和安全要求,如信息系统是否以及等级等。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可以起到了解目前系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安全防范措施,帮助制定有效的安全防范策略,确定安全防范的投入最佳成本,说服机构领导同意安全策略的完全实施等作用。在本阶段标识的风险可以用来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提供支持,这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对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案进行权衡。
第二阶段是工程实施阶段,本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应该被配、激活、测试并得到验证。风险评估可支持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价,考察其是否满足要求,并考察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否是预期设计,有关风险的一系列决策必须在系统运行之前做出。
第三阶段是运行和维护阶段,本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系统开始执行其功能,一般情况下系统要不断修改,添加硬件和软件,或改变机构的运行规则、策略和流程等。当定期对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时,或者信息系统在其运行性生产环境中做出重大变更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活动,了解各种安全设备实际的安全防范效果是否有满足安全目标的要求;了解安全防范策略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被全面执行;当信息系统因某种原因做出硬件或软件调整后,分析原本的安全措施是否依然有效。
第四阶段是系统报废阶段,可以使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来检验应当完全销毁的数据或设备,确实已经不能被任何方式所恢复。当要报废或者替换系统组件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硬件和软件得到了适当的报废处置,且残留信息也恰当地进行了处理,并且要确保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能以一个安全和系统化的方式完成。对于是信息系统的报废处理时,应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废。
四、基于评估对象,知识定性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
1、评估方法的总体描述
在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存在四个不同阶段的风险评估过程,其中运行和维护阶段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持续时间最长、评估次数最多的阶段,在本阶段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应确定评估的具体对象,也就是限制评估的具体物理和技术范围。在信息系统当中,评估对象是与信息系统中的软硬件组成部分相对应的。例如,信息系统中包括各种服务器、服务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及各种服务程序、各种网络连接设备、各种安全防范设备和产品或应用程序、物理安全保障设备、以及维护管理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这些都构成独立的评估对象,在评估的过程中按照对象依次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估。通常将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分为七个主要的评估对象:(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业务流程安全风险评估;(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4)通信安全风险评估;(5)无线安全风险评估;(6)物理安全风险评估;(7)使用和管理人员的风险评估。
在对每个对象进行评估时,采用基于知识分析的方法,针对互联网采用等级保护的标准进行合理分析,对于军工企业存在大量的信息系统,采用依据国家相关保密标准进行基线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定性分析的原则,按照“安全两难定律”、“木桶原理”、“2/8法则”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设置一些“一票否决项”。对不同的评估对象,按照信息存储的重要程度和数量将对象划分为“高”、“中”、“低”三级,集中处理已知的和最有可能的威胁比花费精力处理未知的和不大可能的威胁更有用,保障系统在关键防护要求上得到落实,提高信息系统的鲁棒性。
2、基于知识的定性分析
军工企业大多数信息系统为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基于知识分析时,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物理隔离、边界控制、身份鉴别、信息流向、违规接入、电磁泄漏、动态变更管理、重点人员的管理等。由于重要的信息大多在应用系统中存在,因此针对服务器和用户终端的风险分析时采用2/8法则进行分析,着重保障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在风险评估中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系统为关注焦点,分析组织内的纵深防御策略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判别技术和管理结合的程度和有效性并且风险评估的思想贯穿于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系统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根据运行环境和使用人群,判别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互补性,及时调整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环节,应特别加强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否到位和存在隐患。
3、注重纵深防御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中小银行 数据定量分析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81-02
一、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明确化,目标的细分化和定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银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有三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及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主要是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实施银行管理。第三类为定性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定性的角度对目标细分管理及考核。
二、中小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国及西方的银行业先进经验证明,将金融管理理论和实践、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的数据定量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今各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创新,正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客户资源以及网络渠道都处在劣势,中小银行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紧跟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要求对目标进行合理细分、对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对成本进行精准算,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益与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如何把业务经营控制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逐渐突破了区域经营范围,实施跨区域经营。在中小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以往的粗放式小银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如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已不能适应中小银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粗放式管理缺陷,增强管理科学性,提升经营效益的管理新模式。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保障,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目前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拓展,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受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抗风险能力低,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更是不容轻视。从细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贷后管理、分析风险数据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是中小银行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内外部风险,对以上三类风险的定量化管理是对银行监管基本要求。
三、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流程
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机构、职能部室和执行机构,主要包涵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及业务层三个层面操作的精细化。
1.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精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职能部室与执行机构完成战略目标情况进行考核的精细化。
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要求决策机构结合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济金融形势,立足本行实际,充分利用职能部室所提供的数据,对本行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三方面目标进行正确规划,并制定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为本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考核精细化是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是对前一阶段精细化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实现目标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岗位与部门职责体系及考核办法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和部门,实现对战略目标体系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全面。
2.职能部室的精细化管理。职能部室管理精细化包括对决策机构战略目标细分的精细化,根据细分目标进行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以及对实现细分目标的过程控制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TB3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压力管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化工、石油,冶金,医药等各工业生产领域和在输送危险液体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压力管道如果出现泄漏或者断裂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管理不力,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我国压力管道普遍缺陷重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成本降低压力管道缺陷带来的风险,一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压力管道缺陷检验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敏感区域的确定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并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评估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缺陷检验
压力管道的安全关键在于敏感区域的确定,而压力管道的各种技术文件,存储或流通流体的性质与危害性,历史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我们确定敏感区域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对敏感区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压力管道的缺陷检验做到有的放矢。
1.1 宏观缺陷检查
在线检验一般从发生事故可能性比较大的位置,或造成后果比较严重的部位进行检验,在管道在运行传送流体的情况下,观察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绝热层是否有磨损或者掉落的情况;检查管道防腐层是否有破损的现象;是我们进行宏观缺陷检查的重点。
在实际检验工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管道有没有弯曲变形,阀门、法兰,支吊架等基础设施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对腐蚀、泄漏的部位进行标注,并将结果记录在单线图上,以方便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和检验审核。
1.2 厚度缺陷检验
厚度缺陷检验是通过对壁厚的测试,发现可能存在缺陷的部位,确定敏感区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于易受冲刷的部位、有明显腐蚀老化的部位、可能积液的部位、管径明显发生变化的部位等,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定点壁厚测试,如果发现异常点,应在异常点附近进行检验,确定异常部位的大小;特别要注意的是,测定的点数要满足检验判断准则的需要,
1.3 表面缺陷监测
表面缺陷监测一般是采用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方法,对敏感区域的表面和近表面进行检验。通常情况下,应对以下敏感区域进行表面缺陷监测:宏观检查中发现裂纹的部位、焊缝咬边部位、焊缝修磨部位、绝热层破损的部位、应力集中的部位、腐蚀环境中的管道等。
1.4 内部缺陷监测
内部缺陷检测主要是采用超声波或射线的方法对敏感区域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内部是否存在危险性缺陷。检测的敏感区域主要是焊接接头和使用中发生泄漏的部位,支吊架损坏的部位等。
总之,在缺陷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上述原则确定检验的敏感区域,采用合适的检验检测方法,确定管道的安全状况,以便以后的检验维护。
2风险评估
根据多年来的事故原因统计表明,大部分的经济损失只有少部分是因为使用高风险设备引起的,因此对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一般性检验,检验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但如果对在用的压力管道不进行一般的常规检验,而是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后造成的损失程度,将压力管道的的风险划分等级,合理的安排高风险管道和低风险管道的检验和维修投入,在确保管道的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成果。
RBI分析方法就是我们想要使用的方法,因为采用RBI方法能使检验管道的费用合理分配,直接降低检验管道的费用,能对管道的风险进行排序,使我们对高风险管道进行重点检验,从而大大降低压力管道的风险,给人们的生命财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所以下面对RBI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估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RBI分析方法有三种: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在管道风险分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2.1 定性分析
定性的方法虽然简单,便于应用,用来对压力管道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定并用风险矩阵表示风险,但它所产生的结论是比较保守的理论。定性分析可以在压力管道风险显示方面比在风险评估方面发挥更大的,所以我们一般将其用作风险显示的手段。它能够迅速的将压力管道的风险等级进行排队,为我们进一步做风险分析提供方便。
2.2 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RBI评估较定性分析考虑的因素多一些,但需要的压力管道的相关数据也不多,其压力管道的数据采集和风险后果计算是对管道分类进行简化计算,而不是对管道的流量进行详细计算,评价的成本较低。半定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得到压力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例如,问答、选择、估算。半定量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表示压力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风险评估的精度要求能满足,所以半定量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欲与发展。
2.3 定量分析
对压力管道定量RBI评估方法考虑的因素最多,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也最多,如压力管道的工艺流程数据,历年维修检修记录,设计资料等,从而获得最准确的评估结果。定量方法可以根据压力管道的类型从通用事故频率数据库中得出所预计的破坏规模的通用事故频率;可以根据管道的实际情况,确定管道的各种因子,然后根据公式求出压力管道实际事故的频率、事故的后果、压力管道风险。定量RBI评估在这三种风险评估分析技术里是最科学合理的,也是未来压力管道风险评估的技术发展趋势,但因为其繁杂的先期准备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由上可以看出RBI的压力管道检验技术是风险评估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风险评估后,我们可以把检验重点放在高风险的压力管道上,也可以适当的对低风险管道进行检验,从而在保证管道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RBI技术对压力管道评价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作了全面的考虑,它首先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进行有效排序,然后在风险可接受准则可接受的范围内确定高风险压力管道,并且利用风险驱动因素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检验策略。RBI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检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提高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有效性,减少成本,缩短检修时间,延长检修周期。
3结语
我国在管道缺陷检验和风险评估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原有成绩上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检验手段和风险评估方法,争取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刘展,王智平.俞树荣,等.RBI在压力管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C].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中国第二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81-285.
论文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具备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更注重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用其精确性、科学性来决策消除某些直觉性和随意性。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特点
2.1 定量分析法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管理会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依赖于现代数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门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筹划未来,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法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它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
2.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具有局限性
(1)客观的经济情况千变万化,影响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虽然管理会计逐渐发展完善了一些定量分析工具,它们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预测的前提条件,计算出结果。但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如果其主要问题把握不好,会严重影响预测、决策的结果。
(2)为保证定量分析法质量,需花费大量成本。
定量分析法耗时费力,也更为严格,有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只有保证数据和假设的质量,才能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为了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运用,收集大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但现实中存在着企业现有信息搜集措施不能满足这些工具的需要的情况,企业需花费高额成本来进行信息搜集。当信息搜集成本太高时企业就会拒绝采用,从而导致了这些工具的应用成了纸上谈兵。
3 运用定量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因定量分析法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也就对我们在运用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方法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运用定量分析法,我们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提高运用定量分析法的能力。
(1)重视模型运用的前提。
通常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与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误入照搬照套的歧途。比之于结果计算,取数过程和明确模型前提条件更为重要,更能指导实务。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因为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条件符合对模型是正确的,若条件不符合,模型可能不正确,或者误差太大,没有应用价值。所以,会计人员在应用模型时一定搞清楚模型的前提条件。
(2)应注重取数过程。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如果取得的数据不正确,即使应用非常完善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定量分析时应注意: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 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score,rating,rank,essment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指标
务预警系统是针对企业财务风险提出的管理系统,其预警对象是企业的筹融资、投资、营运和关联交易等活动,是企业的经营状况、环境变化等因素在财务上的反映,它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分析。它的整个预警监测必须以风险预测为重心,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从源头上阻止或减少企业危机发生及损失。所以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是亟为重要的。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简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内涵。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
(二)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感到了风险的威胁,这要求企业不断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以谋取超出社会平均报酬水平的超常收益,这种利用机会的同时又时刻面临着财务失败的风险、面临企业生存的危机。事实上,不论哪一种职能管理的失误,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因此,揭示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计量财务风险的程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刻把握企业财务状况是避免财务危机、防止企业破产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二、企业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警模型的时效性较差,准确性不高。
虽然企业已经逐步认识了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模型可以成为防控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将财务预警系统作为独立的财务子系统,将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系统的任务交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这导致财务预警模型不能及时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交换数据,无法在第一时间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也不高。
(二)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没有做到灵活选择财务指标。
企业除了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也应格外关注。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相反,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现金支付能力极差,则可视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在美国学者Altman的Z值模型和ZETA模型的多个重要指标中恰恰缺少了现金流量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而大多企业在构建模型时大多采用Z值模型和ZETA模型,并且没有做到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改进原有的财务指标。
(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分析方法使用不够。
当前,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在选择自变量时均采用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均采用数学评价方法,这使得财务预警信号较为客观和精确。但是,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高低、财务人员的认识深浅、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等非量化或主观性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因此,结合定量分析方法,管理者们也要考虑到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对企业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议
(一)扩大数据来源,提高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现有的财务预警模型大都是套用国外理论,根据上市公司的资料确定合理的系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我国证券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在利用上市公司财务资料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经常面临市场容量小、数据来源少等问题。要不断提高财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需进一步拓宽数据渠道,从更广的范围,如非上市企业等角度进行财务预警的研究。
(二)根据行业特征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
我们在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不能仅仅依靠拿来主义,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环境,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本企业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合理调整相关权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标准。例如,地勘单位由于计划经济的烙印较深,企业化经营的进程较短,加之行业的特殊性,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与其他较早进入市场的市场竞争主体相比其财务风险管理的任务更重。这就要求地勘单位一方面将不能适应实际的原始财务指标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以更加综合的指标来代替原始指标,选择其中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参与模型的计算,这样做可以保证财务比率指标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正确认识财务风险机理,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各类财务风险,以建立各级管理人员能直观识别风险的符合地勘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财务指标预警体系。
(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是预防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现代企业管理也应更加注重一些非量化因素,如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状况、顾客满意度等。因为这些因素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需要凭借人们的经验对财务风险的趋势进行定性分析,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因此,如果能结合非财务指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财务预警模型的效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在运用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时,企业不能忽视定性分析和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否则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的不全面和不准确。
四、结语
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在现阶段还处于探索和创新的阶段,本文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